首页 > 文章中心 > 匆匆的青春

匆匆的青春

匆匆的青春

匆匆的青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影《匆匆那年》;“后青春”;叙事策略;国产青春片

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青春片无疑是最为主流的电影类型,虽然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却以相对庞大的数量占据了大部分的院线档期,瓜分了相当大比重的票房。“青春怀旧”无疑是2015年中国电影的关键词之一,大量反映青春校园生活的青春片涌现大银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青春校园的人文风貌。虽然这些青春片良莠不齐,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却集体呈现出一种“后青春期”的怀旧意识。张一白执导的电影《匆匆那年》,由彭于晏、倪妮、魏晨、张子萱、郑凯等时下最炙手可热的新晋明星担纲主演,以故事的主角陈寻为中心,进行了一次关于集体的青春记忆的回望。影片从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到视听语言的构建都体现出“后青春”意识,这种对往昔岁月的回顾正是源自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是一种肉体与精神呈分裂式成长的状态。本文就电影《匆匆那年》的“后青春”叙事策略展开讨论,最终将研究讨论的范围扩展至当下国产青春片的模式化创作上。

一、“后青春”的怀旧基调

“后青春”并非一个从学术角度正式提出的概念或专有名词,而是笔者针对新世纪以来的15年间涌现的青春校园电影做出的概念提取和总结。“后青春”既是青春片的叙事视角,也是叙事方法;既是片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是其肉体与精神分裂式成长的状态。“后青春”既是一个电影艺术范畴的命题,能够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审核,同时也可作为一个社会学命题进行解读,其形成的原因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学范畴动因,这是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系作用的结果。但是,简单来说,“后青春”就是一种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而造成的不协调的断裂感,在这种脱节与断裂感直接作用下人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这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让他们急于从往日岁月中汲取希望和力量,而青春时代的校园生活就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成为怀旧的主体。

张一白执导的电影《匆匆那年》就是这样一部不折不扣的“后青春”电影,从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到视听空间的建构都呈现出明确的“后青春”意识。作为影片故事的核心人物,陈寻虽然事业成功,精神世界却始终无比空虚,在一次酒醉的“”后,竟然发现对方是初恋女友的妹妹。在女孩的不断打探之下,影片以陈寻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回忆了他的青春岁月。陈寻的青春岁月是在友情、爱情的包围下度过的,欢乐与悲伤同在,有相聚也有离别,有坚定也有彷徨,青春是充满矛盾的,是一个复杂的存在。陈寻的青春岁月特别因为他与方茴的爱情而变得与众不同,在高中时期的陈寻对方茴的迷恋,是一种青春期的男性荷尔蒙的释放做出的本能反应,他为了方茴与别人打架,也为了能够与方茴进同一所大学继续在一起,而在高考时放弃了一道大题。青春期的陈寻对方茴虽然是一种荷尔蒙作用下的不理智的情感,但也正因为这份不理智,他对方茴的爱情才显得珍贵而伟大,在选择与放弃之间,陈寻将他对方茴的爱情表达得浪漫而含蓄。但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多方面的诱惑不断打扰着陈寻与方茴之间的爱情,面对其他女性的倾慕,在含含糊糊、迷迷蒙蒙之间,陈寻放弃了他与方茴的爱情。陈寻的背叛、与其他女性同居,方茴自暴自弃地将给了陌生人、意外怀孕、堕胎,都成为陈寻和方茴无法原谅彼此的理由,也成为二人告别青春时期的沉重代价,从皮肉到内心,在二人的爱情不得两全的过程中,彼此不断加重着对彼此的伤害,这也成为二人成长的代价。

影片所表达的“后青春”是人们在步入社会后,面对这种与校园生活截然不同的环境而做出的反应,对现实生活的不安、不满与失落、失意,使人们企图从曾经单纯的青春校园生活中寻找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希望青春期能够延续,青春的岁月能够延续,青春期的不理智与狂躁不安甚至都逐渐有了光环。然而,他们希望再来一次的青春,却终究不能实现,只能以一种独特的“后青春”状态呈现出来。反观青春校园岁月后,猛然发现过程并不像自己希望的那样简单而美好,青春期的不完美和创痛依旧历历在目,任何的回望和怀念都只能化作唇边的一声叹息。

二、拼贴式的碎片化追忆

导演张一白擅长拍摄青春爱情题材的电影,被戏称为“中国青春片教父”。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一员,他的电影关注都市男女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表现都市男女的生存状态,他的电影既有小众化的叙事格局,同时也有着群体化共性的表达。从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和市场营销来看,张一白又是目前众多中国导演中最懂得商业运作和市场营销的,他的电影既有文艺片的艺术特征,同时也有着从演员选择、题材定位到主题设定的商业电影的考量,他所执导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被看作第一部中国青春爱情偶像剧,张一白也成为目前公认的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之一。

无论是张一白执导的中国第一部青春爱情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1998),还是后来他的电影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2001),再到近几年的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和《好奇害死猫》,张一白都没有偏离自己钟爱和熟悉的爱情片题材,很多观众都将其电影艺术风格定位为具有MV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影像风格,作为导演的张一白都始终在坚持创新、求异,即便是进行电影的商业化运作,仍然希望他的电影能够保留艺术片的本质或特质。但是,从张一白最新执导的《匆匆那年》来看,他的青春片创作无疑开始越发的商业化、娱乐化,艺术片气质的削弱让该片更贴近大众文化,也因此该片抵挡住了同档期的好莱坞大片《饥饿游戏:嘲笑鸟》的强势来袭,一举获得5.8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

张一白在电影《匆匆那年》中使用了拼贴式的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一方面这种形式更符合陈寻在90后女孩七七的追问下的问答式回忆,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也呈现出符号化特征,每一段回忆都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让观众感受到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部关联,也进一步构建起关于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影片《匆匆那年》以陈寻的回忆和讲述将影片划分为两个叙事时空,一个是他与90后女孩七七所在的现实时空,另一个则是他与方茴等人共同度过的青春时光。陈寻与方茴的青春爱情时光,主要由高中时期、大学时期两部分组成。张一白以拼贴的方式将陈寻、方茴、赵烨、乔燃、林嘉茉五个好朋友的青春时光展现在观众面前。高中时期,陈寻初见方茴时的“琼瑶电视剧”一般的场景,十分贴近九夜茴小说原著中对方茴的描写,近乎音乐录影带形式的场景画面,将青春时期荷尔蒙泛滥的陈寻对方茴的迷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后陈寻对方茴的追求,旱冰场的斗殴,路边摊上的暧昧和表白,再到二人大学时期在校园内活动的场景……张一白主要将有特色的、有记忆点的场景环境展现出来,极力凸显这些场景代表的回忆的特殊之处。甚至陈寻背叛方茴以后,与沈晓棠二人在校外租房子时,彼此依偎着走在路灯下的场景也能激发起观众的回忆。

对于影片《匆匆那年》的拼贴式回忆方式,对于观众的观影体验来说过分直接,几乎每一个场景都能让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有所共鸣,但是这种回忆方式的直接,也让观众的情感共鸣得以持续。陈寻的“后青春”情结也正是80后观众的情结,他的回忆也是与观众的共同回忆,他曾经以为的美好爱情其实是青春有悔,充满遗憾和不完美,他从回忆中无法汲取更多的力量和希望,因为这种回忆的行为本身就是企图逃离现实的幻想。就像影片结尾处,在法国巴黎桥上回眸一笑的方茴,正是对于往事随风无须再提的淡然心境的最好诠释。

三、视听语言构建怀旧空间

专注于青春爱情片的导演张一白深谙此类电影的拍摄技巧,再催人泪下的故事也需要一个符合时代背景、剧情特征的视听空间的配合,一首歌或一个具有记忆点的场景画面都能够成为观众记住这部电影的关键,而一部能够让人记住的电影也就是一部成功的电影。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主题曲《遥望》和插曲《等你爱我》《谁》,都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飘荡出舒缓的旋律,在营造气氛的同时也代替主人公表达了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无论是杨铮等人在校园操场上的狂奔,还是雨森在雨中苦苦等待文慧的撕心裂肺的场景,都在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反复加深记忆的过程中,成为观众记住这部电影的关键点。张一白的处女作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也有着同名主题曲相呼应,建斌和小慧七年之痒的婚姻,在地铁行驶的过程中忽明忽暗的光线变化,以及《开往春天的地铁》的空灵歌声、旋律的呼应之下,从画面到声音都给予观众情绪的渲染和情感的刺激,让观众与影片主角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共鸣感。

在影片《匆匆那年》里,导演张一白继续运用自己擅长的MV式视听环境的构建,通过声音和画面共同构建起观众记忆深处的怀旧空间。熟悉的音乐和旋律,配上没有独白和对话的镜头画面,很容易营造出一种蕴藏在歌曲中的情绪和氛围。影片《匆匆那年》尤其通过特定的历史事件与具有时代感的音乐相结合,让视听语言构建的怀旧空间变得更加丰富立体。流行歌曲《鸭子》《当》《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信仰》等,这些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撑起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时间框架,跨越年代的歌曲梳理了人们的情感线索,串联起了整整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而伴随着这些熟悉的旋律,导演张一白尽其所能地配上更丰富的画面,以勾连起观众更深层次的记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迎接新世纪、北京申奥成功等历史事件的背景式插入,将影片的怀旧韵味上升到了另一个具有集体共同记忆和情怀的层次,将陈寻等人的青春时光点缀得非比寻常,也表现了80后这一代人从出生到上学再到工作,丰富的时展和历史背景让他们的成长之路与众不同,每一步的成长都伴随着剧烈的时展之强音。

导演张一白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在哪里,虽然影片《匆匆那年》中对于怀旧空间的视听语言的构建备受争议,影评人和观众都觉得有时候难免令人尴尬,略显牵强,但是所谓“怀旧”这一行为本身就有着很强烈的刻意性和主观性,其本身就是人们主动建构的一个过程。也因此,张一白懂得,这些红透大江南北的、耳熟能详的音乐,其自身已经超越了音乐艺术本身的本质属性,早就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雕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它已经不仅是陶冶人类情操、抒发感情的方式,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些旋律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属性,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体现着那个阶段的人们审美倾向的同时,也以小见大地变相地反映了整个时代。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特征化的视听空间的构建,对于“后青春”的回忆是十分贴切的,但多少又失去了一些艺术的美感,张一白的《匆匆那年》代表了国产青春怀旧电影的一种尝试,影片最终斩获5.8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也证明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的市场可行性,相信在未来的类型片探索过程中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明英,陈刚.新生代导演在青春电影中对集体记忆的建构[J].青年记者,2015(30).

[2] 孙晖.从《匆匆那年》看校园怀旧青春片的类型策略[J].当代电影,2015(02).

[3] 金丹元.对当下国产青春片“怀旧”叙述的反思[J].文艺研究,2015(10).

匆匆的青春范文第2篇

一、何为“青春’,何为“怀旧”

追根溯源,青春电影是从美国的校园电影开始发端的,20世纪60年代传入日本,70年代末“青春片”的概念由日本影评家首次提出[2]。青春是电影艺术在任何时期都要呈现的永恒主题,也是在众多类型电影中能满足年轻人观影期待的一类电影,主要是以青年人为主体和表现对象,描述其生活和心理状态。然而青春也有许多形式文本的展示,近年来怀旧题材的青春题材电影文本较其他类型大受观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离不开导演对怀旧风格的营造。

怀旧(也称为怀乡、乡愁等),英文的对应词是nostalgia。从西文词源角度考察,nostalgia源于希腊语的nostos和algia。Noostos是“返回家园”之意,algia即痛苦的状态,连起来便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后发展为病理学用语,又指“相思病”,包括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情绪等情绪的疾病;及至近代,“怀旧”的含义已经逐渐远离医学等应用范畴,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被当做“某种人类疏离(estrangement)的基本状况”来谈论。[2]现实生活的缺失和快节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也是怀旧产生的重要因素。在面对惊慌失措和未知的未来面前,人们往往选择对已经逝去的岁月时光进行怀想而得取心理安慰,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怀旧给人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故事性,通过对那些过往的、色彩斑斓的、表象的重现,它营造出种种近乎真实的历史幻象,把观众带入到自己对过去的个体经验中去。这个过程中无疑会有作者的痕迹,但这里要强调的是读者的参与性。这个“参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作者意图的“机械式”接纳,而是一种掺合了读者的个体经验的主观接受与共鸣”。[3]

二、热衷怀旧消费的时代背景

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消费主义借助市场化进程正在改变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4]以中国的现状而言,文化消费者本身是多层次的,大众的流行文化可能并不高雅但大众也有自己的精神需求,娱乐和休闲方式。人除了政治的,社会的属性外,还有私人的,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属性,当人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丰富后,人的自主性,自律性也会相应提高。[5]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改变,社会构造,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当人们的怀旧心理转化到消费活动当中,“怀旧消费”也就应运而生。[6]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快节奏,多变动,高竞争,过度紧张。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心理压力增大,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因而对情感的需要日趋强烈,在消费领域中直接表现为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趋向。这种趋向表现在商品上,要求借助商品实现其寄托情感、展示个性、交流沟通等感性消费的需要。[7]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消费领域,怀旧消费体现在消费群体对某一年代产品的追忆,比如“80后”的“梅花牌运动服、海鸥相机、回力胶鞋、蜂花洗发精等等在淘宝上也掀起一场复古风。在电视剧、电影、音乐等视听文化领域,蓝精灵、变形金刚、奥特曼、水冰月这些卡通是80后童年的符号。央视春晚小虎队再次相聚重出江湖演唱熟悉歌曲,让那个年代的观众们飙泪感动。无论是《80后》、《致青春》《同桌的你》还是刚上映的《匆匆那年》,能够获得观众飙泪捧场,究其原因之一是一种特定时期情感的祭奠消费。这几部影片将青春与90年代末至新世纪的中国历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的乡愁,一个建立在种种流行消费符号基础上的轻盈的时代,这是80后青春怀旧片盛行的根本秘密。[8]

三、唤起观众“匆匆那年”的集体记忆

集体无意识理论是荣格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心理是由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构成的。他指出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存在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机体存在以来,亿万次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心理沉淀,它经由种族遗传的方式传达给个体。它将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分为许多种,有对罪恶的集体失语,有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有对消费的集体从众参与。集体无意识包括情感认同和原型建构两个部分,我们拥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比如青春的阶段,因此会因为他人的青春经历而移情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情感认同的效果。情感共鸣和认同是吸引观众观看电影文本的一个重要吸引点,根据数据调查,50%的观众认为这些青春怀旧电影吸引他们的地方是“那一段青春”,就如《同桌的你》的宣传语“同哭、同笑、同青春。”网络上流行的80后怀旧话语,主要表现为各种暴露年龄的流行文化符号集锦―童年游戏、玩具、电视剧、动画片、语文课本、英文课本、流行歌曲、明星、零食等等,引发同龄网友的集体记忆狂欢。

认同的焦虑和认同的危机在每一代人中都始终存在,每一代的青年人可能都会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转型期,如我国学者所说:“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如此地困惑不解”。[9]从《致青春》到《匆匆那年》,80后无疑是最大的观影主力。影片中那些有关校园的回忆,成为已过或将过而立之年的他们,最美好而温暖的回忆。成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期,毕业后面临巨大的压力,生存危机带来的焦虑如影随形,80后门走出校园的经历并非都那么美好。无论是青春岁月那青涩而美好的初恋,还是步入社会后的悲凉无奈的选择,青春怀旧电影用最敏感的的记忆触碰着他们的过往曾经和人生阅历。他们的生命充满挣扎和失落:学业、工作的竞争,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沉重压力,让他们慢慢无奈的输给现实,放弃梦想,没有浪漫的生活情调,也没有时间浪漫。

(一)叙事主题:现实照进青春,变为记忆

《致青春》、《同桌的你》以及《匆匆那年》都有着相似的开始及结局。唯美的校园爱情,烂漫放荡不羁的青春开场,滑稽幽默的打笑噱头,男女主角虐心的情感纠葛发展,毕业成熟后的遗憾错过。《致青春》为这类电影精彩开场,虽然《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有着与《致青春》一样的剧情发展模式,却依然获得观众认可,综其缘由是触动观众的永恒主题:青春与爱情。

《致青春》中郑薇在晚会上那首《红日》的激情告白,《同桌的你》林一与周小栀在婚宴上的深情坦白,《匆匆那年》中,陈寻对方茴的声声呼唤,都成为影片的经典之处,让观众情绪达到起伏高潮,泪流满面。让观众记忆起自己的那段逝去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的的“匆匆那年”,以及不曾忘记的“同桌的你”。

(二)电影语言:怀旧青春的奇观化呈现

大多怀旧的盛行都离不开形式媒介,视觉形式化是现代怀旧形式化的主要表现。[10]《致青春》被媒体称为“内地十年来最好的青春片”,电影粗减版被北京电影学院评为99分,创该校导演系硕士生毕业作品历史最高分。真实唯美的怀旧情调的“电影化”呈现,承载着观众们怀旧情绪的消费。“美是客观现实带给人类意识的一种主观经验。”作为个体情感体验的怀旧之美,强调将回忆作为审美心理基础,将感伤之美与彼岸之美作为审美心理指向,[11]怀旧审美的特质也同样影响受众的日常生活。电影理论家贝尔?巴拉兹认为“从审美心理生成的角度将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解释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对电影影像的感受,除了消极地依靠视像残留原来的生理作用外,还存在着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观看者是制片者的一个合作者”,“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12]不论是《致青春》、《同桌的你》还是《匆匆那年》都在道具与画面处理上体现那个年代的印记,将怀旧情调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致青春》中,主创团队为了契合时代背景,精心挑选了独属于当时的特定物件向那个时代致敬,为此由赵薇带领工作人员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摆起收购90年代物件的地摊儿,拍摄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大陆式青春的追忆影像。上下铺的宿舍,随处可见的当年几乎人人都有的回力帆布鞋、梅花牌运动裤、牛仔背带裤和时髦的中分发型,红白游戏机和BP机,这些那个年代的道具随意的流露着幽默的情趣。

剪辑控制着影片的整体节奏,声音同样决定着影片的节奏。在《致青春》中,音响体现着影片的真实感,音乐则承载着时代气息。绿皮车行驶的声音,新生入学时广播里的声音,女生宿舍楼里的吵闹声,宿管大叔煮鸡蛋的声音,电视机里传出的《新白娘子传奇》的对白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自己曾经的生活中,真实而鲜活。在女神阮莞第一次出现在荧屏,走在大学校园里,山羊皮乐队演唱的《So Yang》作为背景音乐伴随着男生的口哨声响起,与快节奏的跟镜头完美结合,让人内心震撼。山羊皮乐队是青春的代表,代表着70、80后一代人已经逝去的青春,也呐喊着这一代人对美丽青春的怀念与向往,向往那种无所畏惧的潇洒人生。

四、新时代消费群体的“致青春”

(一)青春消费主体―“80、90后”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中国青春电影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青春电影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一代的电影人正痴迷于更加自我的青春叙述,展现残酷或无聊的青春经验和成长的精神历程,因为影片受众群的接受需求与兴趣的不断变化,也使得青春电影业在渐渐地产生变化。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中国电影不但票房在稳步的增长,同时电影观影的人次也在逐渐的增多,在当前的观众群体构成中,年轻的80后与90后群体已经成为了电影消费的主体,从近年来众多的现象级电影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轻的电影消费者正在用他们手中的电影票改变中国电影的格局和走向。正是因为电影市场中有一大块属于年轻人的市场空间,所以主打青春题材的电影就成了迎合这部分观众的最佳选择。根据艺恩咨询年度报告,19―30岁年龄段在2013年、2014年正是中国观众的核心观影人群,可见低龄化观众是青春电影的消费主力。和以第六代导演个人特色鲜明的青春电影相比,近年来国内出现的青春电影逐渐淡化个人色彩和时代特色,开始更加追求受众的群体体验。

(二)消费青春主体的核心―女性市场

观众群体定位上找准目标,那就是专攻女性市场。数据显示,如今女性对票房的贡献比已超出50%,七夕档、三八档更是女性表现最佳。今年上海电影节上,主办方组织的论坛《如何让电影征服“她”》,直接阐明女性观众是如今电影消费市场主力军。从《致青春》到《同桌的你》再到《匆匆那年》,这些青春片无不吸引了大量女性观众,《致青春》票房达7亿,《中国合伙人》票房达5亿,《同桌的你》票房也达4亿。此现象出现的重要背景是中国女性目前已构成电影消费的主力人群。特别以年轻女性为目标观众的电影,具有相当可观的市场潜力。增强最近的《匆匆那年》也是针对女性观众的代表性影片,这几乎成了研发青春片的一条最佳出路。

五、多元化的营销策略

电影营销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也越为重要。在电影市场最前沿的实践环节,电影的营销理念也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改变。病毒营销、视频营销、新媒体营销、大数据营销等新鲜词汇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也为电影市场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一)明星效应

华语乐坛天后级人物王菲献唱主题曲,为电影迅速预热;赵薇借助好友黄晓明制造话题,呼应“青春”主题。导演赵薇,曾经的“小燕子”本身就是对青春的记忆。这些都为《致青春》做了有利的前期宣传。不仅《致青春》这样,《同桌的你》在高晓松高校行的活动中对该影片进行宣传,将自己的歌曲与这部电影串联在一起进行宣传,影响力极大。《匆匆那年》王菲主唱主题曲则也成为该电影的宣传亮点,勾起观众的回忆。因此观众在看影片前会发出“致那年的小燕子”、“匆匆那年的天后”的声音,赵薇和王菲也代表着80、90后这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二)新媒体宣传平台

电影作为一件商品,跟其他商品一样需要系统的营销方式及营销平台。媒体营销是电影营销中很重要的一种,包括广播、杂志、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兴起后,网络很快成为电影营销的重要手段。它传播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这些优点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从新媒体方面的传播来看,社会化、本地化、移动化所形成的即时化传播,可以通过互动、分享等行为获得来自受众的反馈。

微博是一个新兴的、重要的新媒体。电影的微博营销信源一般有三种:电影的官方微博,名人微博,专门的营销账号。电影官方微博及时动态并且做好互动,官方微博在花絮和海报的内容和形式上也非常注重开放性和话题的吸引性。通过微博大量剧照,以及电影筹拍、开机等全过程引起大家注意。电影中台词、剧照、精彩片段预先推向网络,还有对“青春”概念大规模的媒体营销,使全民参与到电影的宣传当中。

匆匆的青春范文第3篇

游子在冬天里回家,在开春的时候,背起行囊,登上列车,踏上远走他乡的路程。开始一年孤独的生活,以理想的名义,在那繁华的大都市里,卑微的工作,用青春与满怀的希望,为没有属于他们位置的城市建设付出一滴滴年青的汗水。在孤独冷漠的城市里,他们会怀念春节里的那一段短暂的相聚,会牵挂着年迈的父母。只是,仅仅剩下牵挂。

谁何尝不想和亲人朋友一起。只是长大了,那些地方不能再让我们无休止的生活下去,我们需要背起生的责任,为父母,为自己,为未来撑起那一片蓝天。生活,渐渐的磨砺着青春的棱角。不能再如从前任性的随着心情来活。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容忍,无论对错,委屈,不满,生气,只能藏在肚里。可以笑着在心里诅咒,却无法哭着说不满。

这就是规则,在社会生存的法则。没有谁天生坚强,没有谁愿意寄人离下,只是为生所迫。

无数次挂念他们,只能电话里寥寥数语。匆匆倾诉,害怕他们追问自己的生活,害怕年迈的他们过于牵挂自己。永远都只想说:我过得很好。有时候想着想着,眼眶,已经发红。稚气未脱的面容,却要老练的思想。社会,就是这样,只有自己给自己怜悯。童年时代,学生时代,青春时代。那对未来绘制的一张张美丽的蓝图,在现实的风雨里脆弱不堪,早已随风破碎,随风飘逝。白衣年代的所有,在现实里,早不复存在。友情,被埋葬在充满着幻想的春天里,在雨水冲的刷下,支离破碎。随着风,飘向了远处的天涯与海角,一同飘走的,还有青春里的那一份希望。

匆匆而来的责任,匆匆而逝的年少。匆匆的走上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社会。然后,匆匆的被打败。现实,让人何堪?

白衣飘扬的年代,已经与我擦肩而过。

送走童年,送走青春,送走那年少轻狂。

就这样。

一一诀别,一一远逝。

迎来尚未知前方的路途,黑暗,抑或光明,无从得知,人已在道上。这就是,未来,迷茫的未来。

再见。

那所有曾飘扬在青春年少上方的情,事,物。

再见。

白衣飘扬那个年代的所有。

匆匆的青春范文第4篇

青春脚步-紧张急促

青春的少年,处处洋溢的生机与活力。前方总是美好的,未来总是憧憬的。即使是在梦中,也依旧会梦到那繁花似锦的未来,

青春的脚步是红色的,醒目而又耀眼,心中的脚步使脚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敢于和时间赛跑。即使道路泥泞,即使风大雨大,也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总是在挥洒汗水,挥洒青春。

总想做一个行者,却又担心旅途的艰辛,生机勃勃而又脚步匆匆,就这样矛盾着前进,矛盾着成熟,矛盾着长大。

青春运动-热血激情

青春是追梦的年纪,那种能在阳光下肆意奔腾的豪爽,那种不顾一切的飞扬,都在篮球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喜欢看少年在操场上打球,那会让我有久违的感动。阳光的感觉是熟悉的,温暖而又明朗。午后的阳光亮的刺眼,汗水滴答滴答的落在地上,雷鸣的欢呼还响在耳边,视线执着的盯着那颗在不断跳动的篮球,汗水滴落的同时,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芒。

青春生活-繁忙充实

少年在不断长大,尽管依旧青春,却不再那么悠闲散漫,他要学会习惯初三生活。于是,繁忙成了他生活的主打歌,每天都在书海里遨游,习惯了早起,习惯了忙里偷闲的小憩,习惯了淡定的面对试卷。

生活在不断充实,偶尔和朋友聊天时也会冒出句课本上的话,然后一群人在哪里哈哈大笑。体育课上也会偷偷懒,从中间横穿,可卫生值日时,却不肯留下丝毫污垢。

他执着,他会赢:他相信,他会成功!

匆匆的青春范文第5篇

2、青春是一本绚丽的书,里面藏着最美的风景,可一切匆匆而逝,我们只有剩回味。聚散总匆匆,唯愿总相逢。

3、青春,是来不及多嚼几口的饭菜,是抢险保通时的奋不顾身;是裹紧的橘红色工装,是风雪弥漫中的一片热忱。

4、青春是首浪漫的诗,青春是曲动听的歌。

5、青春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是一片烟波浩淼的海洋,刚刚从人生之路启程的我们,人人都是一道小溪,别无选择地奔向海洋,溪水是甜的,海水是咸的,然而要强身健体,就必须汲取足够的养分,尽管由甜变咸是痛苦的,但我们义无返顾,一往无前。

6、青春是军营中放声歌唱的样子,满天星光倾听你的衷肠,满腔柔情只有在心底深藏。

7、青春,是一段魅力四射的日子。

8、青春不仅是花朵的笑靥,蓬勃的精力,诱人的乌发,它包含着耕耘,探索,拚搏。青春的心灵,需要知识的营养去滋润,需要智慧去呵护。

9、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这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相关期刊更多

揭阳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揭阳市委党校;揭阳行政学院;揭阳市社会主义学院

明清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

炭黑译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橡胶工业信息总站炭黑分站;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信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