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

1.1 活用教学内容,挖掘课程资源

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制的,其间所包蕴的心理教育内容更是丰厚的广泛的,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科学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科学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1.2 整合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新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刚起步的现阶段,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视为心理教育目标。

1.3 善用表扬,及时引导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得不到教师及时的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都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但是,不恰当的表扬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需关注学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长。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坦诚地面对学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愿意和教师有更多地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与孩子产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3.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关系到学校每一项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但难以巩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而,学校在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棋类的辅导学习,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通过球类、田径、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释放压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学会幽默和适时地释放不良情绪;组织书法、绘画、演讲、歌咏、板报、社会实践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施展才华的需要,增强自信等。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现如今,学校、家庭、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21世纪的小学生,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受不了大的打击,不懂得分享,不能接受失败,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危害。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小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缺乏对科学事实的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独立意识较差,很容易在一些事情上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攀比、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这多是因为在遇到困难时,缺少勇气,缺乏处理危机的能力。所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社会的接班人既要有健壮的体魄,成熟的思想,解决困难的能力,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 音乐课程与心理健康的结合发展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对人的德育、心育、美育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教育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也包含对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音乐教育学相比,音乐教育学是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音乐传授、音乐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在音乐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以及音乐人才的培育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分析及其研究方法;回顾并评价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史;研究音乐学习和教师与教学的心理。音乐教育心理学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的产生都是根据严密的科学实验得来,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与音乐美学理论联系起来,构成了音乐学中的一部分。

三 音乐教育渗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小学生年龄段是生长发育的敏感期,在生活中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就如一张白纸,心理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很低,加上叛逆的性格,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1)过度焦虑反应。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是神经症中较为多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在情绪上会出现因一点小事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躁的状态等。(2)恐惧症。恐惧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有一种强烈的惊恐情绪。对小学生而言,主要是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惧症,如学校恐惧症,因害怕上学,而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心理障碍。(3)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包括精神和神经两方面的障碍。(4)学习困难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失调,听、读、写、算方面的能力低下,学习困难等。

2.音乐教育的渗入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会受到遗传素质、生理发展的影响及周围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可以分析他们对音乐的感觉,分出不同的类型,因材施教。同时,研究这些学生的音乐记忆,可以让他们的情绪随音乐的变化起伏而融入到音乐中去,调整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诱导,把学生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让他们体验音乐,培养审美情趣。

3.音乐教育对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通过美的内容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作品中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可以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使心理健康发展。所以,音乐疗法作为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促进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育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

前面提到的音乐治疗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来实现。心理学的作用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从而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四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其心理焦虑。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小学时期是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用一些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

音乐作品多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可以带领听众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中的合唱、大型舞蹈等集体活动则可以帮助培养小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蔚.心理健康与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

我国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从杜威教材观入手

弹性“4+2”分层模块素质教育体系初探——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为例

浅议荀子义利观对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浅谈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与策略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荣格原型理论与我国和谐家庭的建设

高等职业学校主题班会的优化设计与组织探讨

对做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儿童入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的思考

山西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和方法

高师院校“顶岗支教”体育师范生岗前培训体育课程模式的定位研究

浅论学校德育方法的改革

生活化视角下的高职课堂德育教学思考

词典体:延展更大的信息空间——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

格里耶小说文学性镜头的解读

命运法律情感——浅析安提戈涅

评析涂尔干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定义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阴影及其对人格发展的意义

教育实践结构:前人研究了什么

构建科学的民俗文化教育评价体系

浅谈西周六艺教育

浅析教师权威的强化问题

近代化对教育传统的挑战

社会控制论视角下的师生冲突控制

剖析教师专业自主的内涵

论学习后进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的思考

金融危机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亲子关系干预

山西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研究

对农村教师培训问题的探析

教育案例研究对教师自我发展的意义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及导答策略——以教育学课程教学为例

试论课程与文化双向建构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思考

论李纲的咏史词

图片新闻

以人为本:当代课程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

试论教学公平原则与实现策略

解读学校文化

国内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构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和教师权威

浅谈学校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借鉴西方校本管理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教什么”与“用什么去教”辩

新课标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改进商务英语教学评价方法的几点思考

于无声处听惊雷——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研究方法

简析《古都》中的自然美

胸有激雷面若平湖——浅析辛弃疾词中的现实主义和娱乐精神

论元杂剧的“本色美”

论《画梦录》的寂寞

论心理认同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 吴凤起,孙新荣

奥林匹克学对我国体育价值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程晓峰

健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和谐发展的研究与探索 高风华

第5届"东泰杯"女子世界杯乒乓球比赛述评 李燕

教练员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丁俊武,周志俊

浅谈技巧混双"下面人"专项素质训练 刘浩

武术运动的起源及其价值趋向 贾留启

对现代短跑技术训练的研究 何集中

1998年世界杯足球决赛西亚与欧洲队防守技术运用比较 郑欣

从黄育的成长过程谈跳远基础训练 庞岩

浅析优秀运动队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 范咏梅,马明贵

重视高师体育专业篮球裁判能力的培养 鲁琦

有氧训练对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的作用 彭军

应用生理生化指标对备战第9届全运会散打运动员赛前训练控制的研究 郭子渊

运动对鼠肝功能的影响(综述) 卢文彪,徐晓阳

关于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研究 朱健民,潘国屏,王舜霞

拳击比赛中观众行为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韩彪

唤醒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刘波,唐军

体育教学中学生"厌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吴宝勇

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灵活运用 朱晓燕

试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的结合 洪晓波

多媒体课件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徐元玉,周烈

浅谈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魏敬言

对中专体育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 周安娜

浅谈女生跨栏跑教学心理障碍的克服 陈晓荣,朱保成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孙超

影响高校开展足球竞赛的内在因素分析 詹新平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赵曼赟,王洪武,王晓东

上步掷枪--一种简单易学的投掷技术 王利森

头与非投掷臂在投掷项目中的作用 崔晓霞,白焱

对普通高校短跑训练侧重点的探讨 柏卫东

略论人格魅力与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 杜娟,韩承山

竞技健美操的发展须加强专项素质训练 朱琦,王刚,Zhu Qi,Wang Gang

如何加强业余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李辉,Li Hui

儿童游泳的分层次教学 杨恒心,Yang Henxin

浅谈手球守门员的技术运用 杨桂东,Yang Guidong

珠江三角洲家庭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现状与发展 李燕强,窦国香,Li Yanqiang,Dou Guoxiang

安徽省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林洲,韩来国,Gao Linzhou,Han Laiguo

安徽体质学科的研究成就与展望 李燕,Li Yan

深圳、韶关成年人体质及体育生活状况的比较研究 黎晋添,Li Jintian

中医药改善运动性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欧明毫,Ou Minghao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张正红,Zhang Zhenghong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运动 袁明连,Yuan Minglian

桑拿蒸汽浴对运动后血乳酸代谢效果的研究 刘建红,Liu Jianhong

剧烈运动对学生尿液有形成份的影响 李建春,陈巧林,Li Jianchun,Chen Qiaolin

无氧耐力性田径项目运动员营养与补充的综述 毕红星,Bi Hongxing

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 吴红权,Wu Hongquan

健康教育--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与归宿 王爱萍,何元春,Wang Aiping,He Yuanchun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促进健康素质的关键 周建坤,任卫红,Zhou Jiankun,Ren Weihong

江西省高校研究生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构想 黄卓,Huang Zhuo

对我省开展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可行性研究 柏杰,Bai Jie

对合肥普通高校大学生足球小群体现象的探讨 成守允,聂劲松

调整和发展高校田径课程体系的前瞻性研究 许弘,Xu Hong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与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 洪小勤,Hong Xiaoqin

关于安徽省高校教师健康与体育运动的调查 张本俊,Zhng Benjun

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探索 王利森,Wang Lisen

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方法--目标方法 唐哲,Tang Zhe

体院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探讨 孔义平,Kong Yiping

浅谈开发体育教学训练中的教育功能 朱志翔,Zhu Zhixiang

学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探讨 华健,Hua Jian

论健康第一,不是唯一的文化性 张振华,Zhang Zhenhua

体育科学发展动因的哲学思考 陈轶艺,刘卫国

浅谈体育竞赛中腐败现象及其治理方法 辛喜东,史友宽

我国游泳运动科研现状分析 孙春艳,武金萍

对竞技指导过程中最普遍范畴的辨析--实力与潜力、比赛与训练 毕桂凤

CUBA联赛与NCAA联赛的比较研究 李正贤,邱海枝

中国女排发展策略探析 吴嘉毅

从篮球跳投技术的诸因素分析提高命中率的有效方法 李景学

篮球比赛中"遇弱不强"的原因探析 史松涛

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文化素质 刘兵

掌握项目特性,提高短跑运动水平 陈怡红

跳远运动员"速度型"起跳技术分析 任庆军

打好武术进奥攻坚战 曹琼瑜,陈根福,王国志

定向运动人员梯队体系初探 叶朝忠,沈喆

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高维岭,邵苏华,汪伟信,李燕,金广江,袁守龙

体育健身娱乐的消费和发展的对策性研究 崔立新

江苏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李志荣

浅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研究 沈毅

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效结合 张徽,柏杰

浅析"非典"时期的健身活动 魏晓光,王雪玲

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的特殊营养补充品 陈敏雄

全血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微量测定及初步应用 欧明毫,刘建红

从生理生化角度对间歇训练方法的探讨 洪卫星,张兆才

篮球运动中疲劳与恢复的探讨 温继怀

有氧运动与亚健康 钟运健,吴纪饶,陈栋,陈颖悟

探析女运动员类固醇激素分泌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王爱明,陈世全

谈心理因素在篮球投篮中的影响及训练 潘小玲

高校女生心理个性差异与健美操教学研究 朱琦

当代大学生体育学习心态的调查与研究 张琦

试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 李超雄,史伟

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徐传银

对大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结构的研究 李小兰,高力波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探讨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杨慧

我国健身健美操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向 廖建媚,黄彩华

"超量恢复"方法在中长跑短训中的运用 黄银利

淮北市体校"中国式"摔跤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 盛泽堂

对高校田径运动员爆发力训练方法的研究 信喜,赵曼赟

浅谈跳远训练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潘小玲

心理素质和实力是中国现代女排夺冠的基点 周飞

试谈田径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方法 王云飞

论健康教育中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张晓天

试论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保健作用 陈有忠

体育教育实习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周坤,束路西

认知心理学与大学体育教学 舒其伟

对拳击运动员赛前训练期个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研究 郭子渊,王辉,李贵宝

体育锻炼与疲劳关系的综述研究 吴本连,郭华生

舞龙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张智,易芳

试论生活文化和社会经济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何也明

我国体育用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宋伟

关于全民健身服务社区的新概念 金昶

足球之美--对足球运动的美学分析 谭刚,龙建新

学校体育文化解析 汪永华

大学生运动休闲文化的理性认识 刘伟,李士建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研 刘利,丛林,孙瑄瑄,吴蓉蓉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教学的研究 罗伟伟,常言珍,向宝国,洪晓波,储龙霞,王莹,查建芳,张德利

浅析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成就 段爱明,张建新,许毓成

论教育创新与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汪伟,束路西

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须晓东

如何理解淡化竞技体育 朱卫东,顾渊彦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更进一步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4月20日,在省城太原召开的2013年山西省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学术年会上,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李媛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同“立德树人”这一最根本的任务之间的关联。同时,也结合案例恰如其分指出了如何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据了解,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解决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增强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省青少年心理与教育研究会将此次年会的主题确定为“立德树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展开对“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的深入交流和探讨。

    开幕式上,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省青少年心理与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裴秀芳研究员,向与会代表简要通报了2012年研究会的工作情况,着重解读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她表示,教育部、省教育厅更加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迎来充满希望的“春天”。省教育厅即将出台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细则,将进一步强化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经3-5年的骨干班主任轮训等,逐步增强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辅导能力;完善教材编写体系,加大心理专职教师的配备;安排心理辅导课进课堂,并落实到中小学教学管理及学科渗透中。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将会在心理教师的待遇、晋级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德育,往往有着鲜明的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从人性的需求和发展出发的。”在主题学术研讨会上,李媛教授首先点明了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特点,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以近日广为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为切入点,李媛教授开始了题为《谈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主题学术报告。她认为,这一事件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把焦点对准“究竟教育该培养什么人”,不得不再一次关注高素质人群的“心理问题”,不得不再一次深思何为新时期的“德才兼备”。“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人才的鲜明个性及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养成”,李媛教授说,“‘以德为先’,方能塑造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使个体成长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随后,她又从心理教育教学的设计原则、人格及健全人格的含义、健康人格的培养途径及实际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而透彻的阐述,她衷心期望自己的一点心得和感悟能给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会上,来自太原市新建路小学、36中、37中等六所中小学校的老师分别作了寓意深远、妙趣横生的心理活动、心理渗透的公开示范课。此外,太原市教科研中心、太原幼儿师范学校以及太原二十七中的教师代表,分别从区域、学校、班级管理等层面,结合诸多案例,分享了各自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方法、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成果,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受益匪浅,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学习、效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