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管理优势

商业管理优势

商业管理优势

商业管理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资金管理;对策

在改革与创新的大环境中,烟草商业企业在“深化改革、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下,资金规模日趋扩大,传统的资金管控模式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创新资金管理,使其可以在满足生产经营活动需求的前提下,保障资金安全,获取稳定、持续的经济利,是当前烟草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烟草商业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层风险意识薄弱,缺乏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烟草商业企业利用资金管理中心对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供需的矛盾,但资金管理权力和金额的过度集中不仅会带来财务风险,还会弱化下级单位的风险防控意识,影响其与合作银行的积极性,给资金监管的深入推进带来阻力。此外,现有的财务分析采用单一的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周转率或周转天数等指标进行评价,忽视了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将绩效评价与业务流程、渠道管理结合起来,更缺乏对资金项目的延续性和现金流量的运行状况进行考核,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

2.资金管理内控力度不足,创新能力缺失

一方面,各烟草商业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财务控制存在不同的薄弱点。同时,受现金循环周期变化的影响,资金需求预测与实际经营状况相脱节,未能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也无法正确掌握货币资金的实际流动量,导致出现资金管理效率低下、运作安全性不稳定的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过多的重视销售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了对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缺乏创新资金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监管体制,内部审计部门也未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使得企业难以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货币资金收支两线运转效率受限,库存结构欠合理

烟草商业企业一方面通过银企互联平台每日对货款进行回笼;另一方面,通过托收承付方式支付中烟工业公司供货款。但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通常在节假日延迟资金归集或支付时间,导致卷烟货款不能及时到账或支付,影响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烟草商业企业虽然有现代化的数字化物流仓储系统,但现实操作中,由于中烟工业公司供货不均衡,仓储系统无法真正实现采用存货ABC分类法等方法进行科学管理,尤其是年末为新一年“开门红”销售攻坚战做准备,卷烟库存量大幅攀升,也导致了大量资金的无效占用,使企业的获利能力受到影响。

4.现有资金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烟草商业企业以资金管理中心作为资金管理机构,从客观上来讲,这种模式适合烟草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一些问题。一是资金管理中心仅是企业内部管理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大多数时候需要以集团公司的名义来开展业务,存在局限性;二是其采用传统的行政审批模式,下级企业对资金管理缺乏独立性,容易产生企业内部资金需求与资金集中管理的现实矛盾;三是资金管理中心对下级企业经营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的掌控程度不高,授信审批也缺乏制度化设计;四是大量的资金存量单纯依靠银行存款利息,资金保值效率低。

二、新形势下烟草商业企业优化资金管理的对策

1.管控与独立相结合,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只有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尺度,明确资金管理权限,才能做到风险控制与资金配置效率的兼顾。因此,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且有利于对资金管理进行引导、调节与控制,还能激发下级单位加强资金管理的积极性。资金管理评价体系要将资金项目发展的持续性、资金预算偏差率、资金风险规避成效等内容纳入年度考核,构建合理的定性定量标准。同时根据企业经营发展规划,将资金渠道分为采购、营销、日常经营进行管理,反映资金在渠道上的分布状况,建立基于渠道管理的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2.强化内部控制,重审计严监督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根基,要加强资金周转的可控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必须依托制度的硬约束。通过梳理整合账户、结算、投融资规范等制度,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定时的对资金使用情况、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核实,对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企业重大资金决策进行监控,切实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

3.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创新管理

在新形势下,为保证资金结算的安全、效率和准确,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和支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监控的方式,是现代化资金管理的必然趋势。烟草商业企业可借助ERP系统,整合营销、物流、财务系统资源,建立起以资金管理和控制监督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实现对应收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现金流量、对账分析等项目从结算到分析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包含资金结算期限的自动预警、投融资决策的财务风险监测等功能的一体化流程;实现对资金进行事前预测以及对现金流量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结算的客观与透明;实现各环节资金信息的充分沟通和快速反馈,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效集成和优化。

4.创新货款结算方式

互联网环境下,营销、支付、购买行为等商业要素密不可分,要实现消费者支付便捷、零售户卖烟省心、货款回笼及时等多赢局面,就要在坚持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探索研究建立支付宝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可行性。一方面通过烟草数据平台与客户支付宝钱包的绑定,实行账户统一签约管理和结算功能设置,研发付款码中二维码和卷烟商品条码扫描识别收银功能,有效融合商品信息流与资金流;另一方面,建立高效的网上订货系统与银企平台对接,加速卷烟销售货款跨行支付结算能力及配套银行卡应用工作,加强资金管理过程的透明化和自动化,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5.优化卷烟库存结构

在卷烟采购环节,与各中烟工业公司定制采购计划,对均衡供货进行磋商,从而保证合理库存。在卷烟仓储环节,升级更新物流仓储分拣系统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存货动态,提高存货分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卷烟订货环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业务流程,以有效订单拉动供货环节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运转。在卷烟销售环节,通过建立零售终端系统加强对客户的库存需求进行跟踪管理,提高存货出库的响应速度,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有效减少资金占用。

6.探索新型资金管理模式,发挥内部金融服务体系的作用

新常态下,烟草商业企业要根据战略目标探索新型货币资金管理模式。财务公司具备法人资格和完善的治理机构,相较于现有的资金管理中心模式,其独立性、规范性、稳定性更优;其通过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解决内部资源战略分配问题,在公司之间建立存贷关系,实现资金的共享和赢利。财务公司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可进行投融资项目管理、存贷款业务、财务咨询、信用分级、风险评估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资本的合理配置,拓宽资金保值增值的渠道。此外,在未来不可避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财务公司能为烟草企业进行战略性的兼并重组提供策略分析和资金支持,助力烟草行业做大做强。

三、结语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商业企业要在新形势下善用“家底”,不断创新与完善资金管理模式,关注市场化背景下的风险因素,有效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在市场化进程中实现资金保值增值、高效服务和安全运转的最大公约数,促进烟草商业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竹泉;孙莹;祝兵.全球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探析――以海尔集团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2011,(8):56-78.

[2] 郝艳芬.烟草企业资金管理优化探析 [J]. 中国集体经济.2010,(2):65-66.

商业管理优势范文第2篇

进入世纪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供应链上各企业紧密合作,信息共享,各自资源发挥最大效率,快速响应顾客需求, 实现共同目标,最大程度发挥链上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还包括战略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从大系统思想出发,研究跨越各个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的伙伴,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期达到“双赢”的目的。

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组成要素

供应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它就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一、供应链必须是以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它需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有机组合起来。

二、供应链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网络和信息交换技术,确保业务的不断创新。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对需求、生产计划等信息准确掌握,及时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高灵敏度。因此,这就要求不断开发供应链新技术,特别是要重视网络和信息交换技术的开发。

三、要注意平衡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利益。这些成员都需要以获得一致的利益为合作前提,但同时又要最大化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要注意掌握平衡。

四、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都有各自的优势,要将这种优势长期保持。

五、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是用价值联系起来,要获得价值,就必须不断的对现行思维方式进行创新,用创新的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价值增值和成本降低的目的。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供应链中涉及的企业要紧密合作,化竞争为合作。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的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就不能只重视自身的发展,它必须与供应链中的其它企业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在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合作伙伴的发展,使得各个企业最大化的发挥自身优势,最终达到共赢的局面。

二、基于供应链的BPR战略。BPR战略强调的是企业在发展时,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的发展,要通过调研和分析放弃企业本身不擅长且无竞争优势的业务,重点发展自身擅长且竞争优势强的核心业务,让自己在供应链中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成员。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中,要求的是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不是一个面面俱到但却什么都不强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要求所有成员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内部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制定出共同的决策。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重视

权利的分散,使得各个成员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随着供应链的出现和发展,企业的只能从多远化逐渐演变为核心化。因此基于供应链的BPR战略,能够促使企业转型,使得企业能够依照自身的核心职能和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详细划分业务范围和流程,放弃企业本身不擅长且无竞争优势的业务,重点发展自身擅长且竞争优势强的核心业务,让自己在供应链中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成员。在管理过程的重新规划阶段,流程网络结构的优化并非只限于企业内部,它更重视企业外部的资源建立配置联系,放眼于整个供应链,重构流程以实现多赢。

三、构建产业链。企业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规划,在不断巩固国内目标客户群体时,还要重视开发国外的用户。市场要求企业不断审视与客户、供应商、采购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与他们建立紧密合作,形成以竞争合作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市场链”――“供应链”的管理,使得企业达到利润增值和成本降低的目的。同时,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企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企业从单纯的供应链演变为产业链,应该制定怎么的发展规划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呢?此时,企业要不断进行创新,将产品的生产到交付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同时加入科学合理的管理,不断进行自身的创新,始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

文/谢伯楠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含义

进入世纪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供应链上各企业紧密合作,信息共享,各自资源发挥最大效率,快速响应顾客需求, 实现共同目标,最大程度发挥链上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还包括战略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从大系统思想出发,研究跨越各个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的伙伴,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期达到“双赢”的目的。

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组成要素

供应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它就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一、供应链必须是以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它需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有机组合起来。

二、供应链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网络和信息交换技术,确保业务的不断创新。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对需求、生产计划等信息准确掌握,及时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高灵敏度。因此,这就要求不断开发供应链新技术,特别是要重视网络和信息交换技术的开发。

三、要注意平衡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利益。这些成员都需要以获得一致的利益为合作前提,但同时又要最大化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要注意掌握平衡。

四、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都有各自的优势,要将这种优势长期保持。

五、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是用价值联系起来,要获得价值,就必须不断的对现行思维方式进行创新,用创新的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价值增值和成本降低的目的。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供应链中涉及的企业要紧密合作,化竞争为合作。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的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就不能只重视自身的发展,它必须与供应链中的其它企业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在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合作伙伴的发展,使得各个企业最大化的发挥自身优势,最终达到共赢的局面。

二、基于供应链的BPR战略。BPR战略强调的是企业在发展时,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的发展,要通过调研和分析放弃企业本身不擅长且无竞争优势的业务,重点发展自身擅长且竞争优势强的核心业务,让自己在供应链中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成员。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中,要求的是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不是一个面面俱到但却什么都不强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要求所有成员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内部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制定出共同的决策。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重视

权利的分散,使得各个成员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随着供应链的出现和发展,企业的只能从多远化逐渐演变为核心化。因此基于供应链的BPR战略,能够促使企业转型,使得企业能够依照自身的核心职能和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详细划分业务范围和流程,放弃企业本身不擅长且无竞争优势的业务,重点发展自身擅长且竞争优势强的核心业务,让自己在供应链中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成员。在管理过程的重新规划阶段,流程网络结构的优化并非只限于企业内部,它更重视企业外部的资源建立配置联系,放眼于整个供应链,重构流程以实现多赢。

商业管理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市场空间 竞争优势 成本领先

当今的每个企业组织都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进行竞争:一个是管理人员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世界,通常称之为市场场所(marketplace);另一个是他们看不见但实际上已经存在的无形世界,称之为市场空间(marketspace)。在市场场所中,企业间争夺的对象是资源,即物资和能源;而在市场空间中,它们争夺的对象则是信息。工业革命使人类在开发、利用物资和能源两种资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结果是创造了工业时代。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阔步迈向信息时代。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信息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政府和企业界都大力推行电子商务,以便使本国或本企业赢得先机。例如,亚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日本和韩国在推广和运用电子商务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我国政府也不甘示弱,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并且,为了加快利用信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在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果断决定新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wWw.133229.COM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最初起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而真正应用于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英特网已经由军用转为民用而对公众开放,一些行业的创新者创造性地将英特网应用于传统的商务活动。然而,电子商务这一概念自产生起,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研究者、不同组织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传统的电子商务教科书都会列举一些常见的电子商务的定义,并在最后给出教科书作者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以便界定研究的范围,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概念。不失一般性,作者在此给出本论文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即电子商务是在利用现代电子工具(包括现代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网)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贸易等现代商务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在英特网组成部分之一的环球网上进行购物,而且还包括企业通过网络技术(主要是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用于支持企业内部的购买、销售、人员招聘、计划等业务流程的活动。事实上,它是企业业务流程、运用系统和组织结构的高效整合;它通过电子的方式来完成整个企业的活动以便提高企业的运行的效果。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出现,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企业经营的诸多当面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变革。企业信息化中的许多成熟的软件,如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等,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许许多多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

其次,电子商务要求企业对传统管理模式实施流程再造。电子商务的基础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它要求企业管理实现由内而外的扩张。传统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管理采取不同的策略,而电子商务企业则把内部资源的管理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在企业原本泾渭分明的内外资源流之间搭建通畅的电子商务平台,以网络为基础,把erp系统、前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后端供应链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以订单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

再次,电子商务使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变成了高度透明的系统。传统企业存在诸多“暗箱操作”和“跑冒漏滴”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其经营管理过程不透明所致。然而,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的财务流程、前端销售环节和后端的采购环节高度透明,因为,企业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都以标准的流程进行操作并被记录在案。

三、企业竞争优势概述

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盈利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特长,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别人难以在短期内模仿或赶上的比较优势,就不可能拥有高人一筹的竞争能力,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脱颖而出。

近年来,由于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跨国投资理论、麦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资源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以下对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

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决定了它的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而长时间维持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拥有的两种基本竞争优势为: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可产生在企业所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三个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聚集。他还曾经对一些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可以通过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的组合而获得竞争优势。

而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传统的组织通常是通过财务、营销和技术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在竞争焦点由机器、资本转向头脑、知识的信息时代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来源于学习的能力。杰出的学习能力不仅使组织和每个人能够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还能将财务、营销和技术能力推向更高的水平。也就是说,财务、营销和技术能力都可以通过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来获得,组织的学习能力居于组织各种能力的核心。

四、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优势

以下讨论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时,主要建立在麦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之上。

首先,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成本竞争优势。对于企业而言,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是提高自己竞争力的重要策略,电子商务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讲,电子商务能够在以下方面降低企业的成本。

(1)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edi的出现,为企业在网上从事采购活动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有效地较少采购过程中的劳动力、印刷和邮寄所需的费用。据统计,利用edi的企业一般可以节省5%~10%的采购费用。

(2)电子商务可以实现无库存生产。企业的各种成本中,库存成本占据不容忽视的比例。在某些行业,甚至占据企业总体成本的大部分。因此,减少库存以至实现无库存是企业降低成本必不可少的措施,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目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原材料无库存和产成品无库存的生产方式,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电子商务可以大大地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和管理费用。通过网络,企业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地为顾客提供服务,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此外,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调研也比传统的广告和调研方式费用低,从而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营销费用。管理费用方面主要表现在,利用互联网可以降低企业的交通和通讯费用、人工费用、财务费用和办公室租金等。

其次,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差别化的竞争优势。所谓差别化是指通过为产品融入顾客需要的独特个性而使产品在顾客心目中升值,赢得顾客的消费偏好,从而以较高的产品价格占领市场,赢得超过产业水平的收益。借助网络,企业可以方便地与顾客进行双向的沟通,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为顾客定制产品或服务,实行一对一的关系营销。传统的营销大多是大众化营销,难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也不能为企业带来明显而持久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再次,电子商务能够增强企业集中一点的竞争优势。所谓集中一点是指,企业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从而在产业内赢得竞争优势。传统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以便掌握市场的总体规模,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市场进行划分,之后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及其利用资源的能力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市场来提供产品或服务。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必须要考虑企业服务范围的市场规模。跟电子商务企业相比,传统企业的服务范围总是会受到地域的限制,这样其市场规模必然相对较小。然而,借助于网络,企业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企业而服务于全球的市场,从而可以为传统企业无法服务的极其狭小的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

参考文献:

[1]jeffrey f.rayport,john j.sviokla.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11~12

[2]叶东晖 宣国良:竞争优势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1(6)

[3]kalakota r,robinston m,tapsott d. e-business 2.0:roadmap for success [m].reading:addisoon wesley publishing co.2001

[4]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 [m]. new york: free press,1980

商业管理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零售;范围经济;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86.02

1零售多元化动因:范围经济的视角

目前,学术上对企业多元化动因的理论分析很多,如资源基础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范围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本文拟以范围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零售多元化战略中“多元化――范围经济――竞争优势”的效应链条,解释多元零售的动因。

1.1零售多元化的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业务时,其平均成本下降的经济现象。这是建立在多元化基础上、与企业的扩张活动相联系的概念。不同业务由于经营特点的差异,其价值链互不相同,但价值链间的某些环节可能存在关联或战略匹配关系,这构成了范围经济的源泉,各业务价值链交迭的环节越多,成本节约的效果就越大,资源共享范围经济效应也就越显著。

概括而言,零售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供应商、进货渠道、企业本身、销售渠道和顾客五个部分,其中,零售多元化的范围经济产生于三个环节:

第一,在进货渠道,零售企业通过联合采购,使不同业务共享供应商,共同运输、装卸、保管等,形成采购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第二,在零售企业内部,不同业务可以共享原有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和信息管理系统等,形成管理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第三,在销售渠道,零售企业可以利用信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溢出效应,节省新业务的推广成本,形成销售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1.2通过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

如前所述,零售多元化战略的成功运用可以带来范围经济,而范围经济又可以巩固多元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以成本节约为核心的一系列竞争优势。下面将从形成范围经济的几个方面分析零售多元化的竞争优势。

1.2.1采购成本优势

面对高企的成本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形势,我国零售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发展,零售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打造成本优势。而商品采购是企业价值链的起点,采购成本在企业运营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只有做好采购成本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效益。多元零售战略下,不同业务商品的集中采购有助于企业减少采购开支,形成采购成本优势。从采购价格分析,集中采购形成大规模采购量,增强了零售商的买方势力和外部选择价值,使企业在零供关系中更具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从而赢得更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折扣。从物流费用分析,零售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合并不同业务的采购活动,共同订购、运输、检查、接收、入库,共享配送中心,从而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商品的物流成本。

1.2.2管理优势

(1)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其中,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利润创造背后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独特性:一方面,企业家才能的获得必以高额投入为代价;另一方面,企业家才能具有耐久性,可以长时期、大范围地延伸到性质相似的其他业务上。零售企业中的企业家才能也符合上述特点。目前,我国的零售多元化形式多为相关多元化,不同业务在管理上存在交叉和类似特点,这为企业家才能的复制提供了条件。实行多元零售的企业增加业务时,不必引进新的管理层,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家素质、知识、经验、能力进行拓展,形成管理人员的战略匹配。这种管理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充分挖掘现有管理人员的价值、减少人力资源培训费用、节约管理成本,还可以避免新的管理人员因不熟悉企业文化、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

(2)信息管理系统。

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信息和技术是两把利器,而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两者的结合体,对企业塑造竞争优势有重要作用。在零售行业,信息的地位更加凸显。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和消费需求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推行数据管理和智能管理。但是,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需高额投资,而且零售行业的运营高度依赖信息,从采购、物流、库存、销售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需要建设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就进一步推高了零售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本。另外,由于技术进步和零售行业的不断变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如果在使用期内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用,将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而多元零售具有提高信息系统使用效率、分摊运作成本的优势。具体来说,不同业务由于价值链间存在交迭,在相应环节可以共享一个信息系统,这不仅分摊了每个系统的建设及运作成本,而且可以保证信息系统在使用期内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企业信息系统服务的业务范围扩大,又增加了投资的回报率。

1.2.3市场营销优势

(1)品牌优势。

不同于制造商,零售商的品牌形象主要以企业为基石,因此多元零售的品牌优势来源于“企业品牌伞”效应。一方面,塑造一个品牌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而多元零售下新业务可沿用企业品牌,这样既降低了新业务的扩张成本,也分摊了零售商企业品牌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新业务的知觉质量,巩固市场地位,由此形成品牌投资的集约效应。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具有多样性,因人、因时而异,而新业务往往适应了消费者需求的时间变化,与企业原有业务结合起来又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品牌活力赋予企业具有创新内涵的品牌价值,有利于强化市场对企业品牌的良性认识。多元零售的品牌优势在开发自有品牌时尤其明显。如屈臣氏,在经营其他品牌护理用品的同时,还经营自有品牌,并以企业名称冠名,通过企业的销售网点销售,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

(2)销售渠道优势。

在多元零售大潮中,实体零售和在线零售结合形成的多渠道营销备受关注。这种模式集线下购物的真实性的与线上购物的便捷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成本优势。高成本是零售企业的发展瓶颈,而网络零售无需店面及人工服务,且顾客支付预收款之间存在缓冲时间,因此可以为企业节约高额的租金及店面维护成本、人力成本、存货成本。二是顾客优势。多渠道零售模式下,两种渠道并非分兵作战,而是相互配合,面向统一的市场,能够为顾客创造“电子商务+到店消费”的购物新体验。顾客可以在网上搜集商品信息、筛选商品,在实体店体验有形商品,再在网上支付下单,既节约了顾客的时间精力,又降低了其购买风险,加上由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优势,多渠道零售模式能赢得更多的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增加销售收入。

(3)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是指企业产品、形象及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征。在零售多元化战略中,范围经济形成的差异化优势集中反映在业务的多样性上,这种多样性能为零售企业带来良性循环效应:业务多样化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及忠诚度,从而带来销售收入的增长;反之,这种销售收入的增长又为企业进一步细化业务、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条件,由此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提升经营绩效。此外,多元零售企业由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及品牌优势,也为企业在商品价格及服务方面的差异化奠定了基础。

(4)抵御风险的优势。

我国零售企业的主元业务基本上已经发展到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培育成长型业务,有助于完善企业的“新陈代谢”机制,预防市场衰退或业务萎缩的风险,保持企业发展活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另外,企业旗下不同业务可以形成效益互补的运营体系,当其中的某项业务经营不佳时,其他业务可为其提供资金及市场支持,形成协调共进的机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2零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1零供双方的博弈将由零和转向正和

传统采购模式下,零供之间的利益此消彼长,双方为掌握渠道话语权而展开零和博弈,由此导致零供矛盾的不断深化。但是,对多元零售企业来说,供应商是共同采购、共享物流的起点,企业如果不主动改善零供关系,将难以获得多元化带来的采购成本优势。因此,在多元化战略下,零售商将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更多地寻求双方在采购、物流、商品采购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2.2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将不断强化

随着多元零售战略的实施,企业管理跨度拓宽,需处理的信息量增加,信息流程也趋于复杂,这时,要有效地发挥企业家才能和信息系统在不同业务上的通用性,就必须提升信息化水平。可以预见,在多元化战略下,零售企业将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一方面引入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高层的运营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理顺不同业务的信息流,根据价值链间的匹配关系重新配置信息系统资源,实现业务间的信息整合。

2.3网络零售将持续升温

网络零售是对传统流通产业的一种变革。这种模式运作成本低、顾客潜量大,且实现了企业与顾客的实时沟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是大势所趋。网络零售与实体零售相互配合,能拓展销售渠道,为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和顾客优势,因此,多元零售企业尽管经营方式各有差异,但触网将成为普遍选择,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抢滩这一平台,争取市场份额。

2.4品牌整合将成为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企业在产品质量、性能、价格方面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品牌资源已成为占领市场制高点的重要筹码。多元化战略能为零售企业带来品牌优势。但是,品牌延伸如果处理不当,将稀释品牌个性、模糊品牌定位、降低品牌竞争力。为避免上述问题、获取品牌优势,零售企业将加强品牌整合,建立协调统一的品牌管理系统,传达统一的企业形象,通过企业品牌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凸显品牌的整体优势。

在当前的行业形势下,多元化战略不失为零售企业走出困境、逆势发展的一剂良药。由多元零售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好能帮助企业解决成本上涨、竞争加剧、消费升级等难题。但是,多元零售战略下的竞争优势并非绝对存在。从范围经济的角度,零售企业应高度关注价值链间的战略匹配关系,开拓与原业务关联性高的业务领域,同时为业务间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李敬.多元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栀.从范围经济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J].商场现代化,2010,(2).

商业管理优势范文第5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源于80年代的日美经济竞争。经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经济学者发现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且这种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资源、技术、内部机制或价值观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垄断地位,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应运而生。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监管的日益严谨及证券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券商经过10年的粗放式发展后,也愈来愈发现培育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探索及研究。

笔者作过一次较广泛的券商调研,发现许多券商对于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券商业务关联结构的构造与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其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获得有极大的关系。

券商业务关联结构与其核心能力的关系

我国券商业务主要由自营业务、承销业务及经纪业务三大块传统业务组成,在机构上也相应地设有经管总部、投行总部及资产管理总部三大业务主体。但由于券商发展的历史特点,我国券商三大主要业务之间关联度很差,三大业务部门各自为战,缺乏信息沟通,更谈不上业务上的支持与联合,使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及基础活动得不到共享,极大地影响了券商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某券商曾就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作过一次调查,其主要结论如下:

1.目前阻碍券商进一步高速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仍来自于公司内部,而外部因素如监管过严等则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

2.公司制度性因素成为目前阻碍券商进一步高速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具体说就是激励机制不足和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这充分说明券商内部各部门配合协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

3.从业时间越长的员工越是将各部门的配合问题放在第一位。这说明各部门配合不力是券商积恶难去的一个老问题;

4.管理部门将各部门的配合问题作为第一位的因素。其实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实际上就是一个管理问题,管理部门将这个问题提出来,一方面说明这个问题管理部门体会得最深刻,另一方面说明券商现有的制度还不能使管理部门很好地解决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

5.不仅员工在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感到配合不力,经理层包括总经理在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也感到不尽如人意。

笔者调研的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对我国券商来说具有普遍的意义,各业务部门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各业务单元间缺乏关联,已成为制约我国券商发展的一大主要问题。

随着证券业竞争态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券商已意识到构造自身竞争优势的迫切性,在经营管理上大下功夫。但由于我国券商的发展时间很短,且业务发展的粗放式进程使其核心能力大都未能形成。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随着证券业竞争的市场化以及券商自身能力的积累,今后将是我国券商形成各自特殊核心能力及竞争优势的时期。

本文认为,券商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在于券商必须培育出可持久的企业核心能力,券商的核心能力是其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企业不同业务单元、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有机结合。其不仅仅表现为关键业务、关键技术、关键资源或企业的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有机融合,是各种能力的提升。

对于核心竞争力有个很形象的解释。如券商这样的多样化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元,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能力。它是公司内部如何协调纷繁复杂的生产技能和过程的知识及信息的汇总,是凝聚公司现有多种业务的“胶水”。

综上所述,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公司内部的协调机制。它不仅仅是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更应该是各种业务在技能、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尤其是提供与实现这种融合的企业运行机制。因此目前对于券商来说,合理构造自己的业务结构,使多项业务形成关联,并在制度及机构上作出相应安排,确保这种融合的实施,是券商构造其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券商业务关联结构三原则

经过一轮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券商正从强调增长转向强调效益,这也是全球经济的共同特点。笔者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券商应以业务组合规划策略代替业务单元策略,寻求业务单元间的关联,发挥业务单元间的协同效应,使各业务单元可彼此共享基础性和辅活动,从而降低成本或促进差异性,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合理构造券商业务结构,寻求最佳业务单元组合,以形成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为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强项原则

构造券商业务关联结构首先要选择相应的业务单元,构成券商业务关联结构的每项业务最好是券商的强项业务,是券商拥有最多资源的业务,因而也是券商最易成功、效益最好的业务。因此券商业务关联结构的第一条原则即强项原则。一般来说,券商强项来自以下几方面:

1.过去成功业务的经验。如果券商在某项业务上获得较大成就,表明券商就该项业务形成了较丰富的成功经验,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源、客户资源、销售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该项业务自然是券商的强项业务。

2.特殊的背景及关系。券商与企业、行业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特殊关系,是券商强项的另一重要来源。这种良好的关系资源,将有助于券商选择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战略。因此券商应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及时培育并长期保持这种紧密关系。

3.研究强项。券商对于某些问题特别的研究力量将有助于券商形成业务的创新能力,从而构成其相对强项。国内某券商在全公司范围内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研究力量对券商各项业务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尤其是对营业部及经纪业务的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4.成本强项。券商在何处形成规模或多项业务分担成本的状况,将使券商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这样的一些业务相对成为券商强项业务。如申银万国在经纪业务上,由于形成了有效的资讯及管理等支持体系,从而具有了相对其他券商经纪业务的成本优势。

5.财务强项。如果券商能够对外界变化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在财务和其他资源方面能对业务单位的变化提供支持,则该券商在创新业务上也会具有强项。

6.资金强项。如果券商有大量的现金流或畅通的融资渠道,这无疑将给券商在许多业务方面带来优势。

经过10年的发展,应该说我国券商已积累了多个强项,各自在许多方面形成了相对优势。但是许多券商未能发现这种优势的重要性,从而未能有意识地积累和强化这种优势,更未能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协调与组合,使得这种优势没有在券商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券商的一项紧迫的工作就是客观地、理性地分析与找寻自身的相对强项,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这种优势、利用这种优势。

二、低成本原则及歧异性原则

券商业务关联结构构造的第二个中心问题是其在证券业中的相对地位,也即券商在证券业中的定位问题。在目前证券业结构并不理想、行业平均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定位合理的券商仍然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率,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竞争优势,特别是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和歧异性。券商在证券业所具有的优势或劣势的显著性最终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相对成本和歧异性有所作为,因此券商的业务关联结构应在相对成本及歧异性方面作出反应。

券商低成本战略的目标是成为证券业中经营成本最低的券商,并将低成本地位转化为高收益,从而取得高于证券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券商成本优势的来源包括追求规模经济、特殊资源(如与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良好关系)、特殊产品或服务及创新能力等因素。

尽管券商可依赖低成本战略来获得竞争优势,但仍必须在相对竞争对手标新立异的基础上创造优先的竞争地位,它保证券商为获取满意的市场份额而进行的必要的让利行为不会抵消低成本优势,从而确保领先于证券业平均收益水平。在歧异战略的指导下,券商应力求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它可选择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产品或服务(如并购、项目融资),或某一特定区域(如东部沿海、中西部等),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它将依靠该种独特的地位而获得溢价的报酬。歧异战略的基础是产品本身或服务、客户种类及地区分布、销售服务体系等因素。

因此,券商的歧异战略必须基于上述强项原则,分析自身的优势,合理选择构成业务关联结构的业务单元,并在下述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寻求各业务单元间的有机关联,使之协同作战,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低成本战略和歧异性战略,从而真正实现规模效益。

三、关联原则

券商通常同时开展多项业务,但目前券商业务间(特别是经纪、自营、投行三大业务)缺乏相互关联,无法协同作战,大大影响了券商的经营能力。本文认为,券商业务结构构造的第三条原则是关联原则。即券商各业务单元应相互支持,彼此共享某些基础价值活动、分担某些成本,这样业务单元关联也可转变为券商竞争优势。

业务关联源于共同的客户、销售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不同业务单元间基本技能或管理特定类型活动的经营手段的转化,业务单元之间有可能共享某些基本的价值活动并分担某些成本,业务关联即由此产生。如果关联带来的共享所降低的成本或增加的产品歧异性足以超过共享成本,而且竞争对手难以在这种共享方面相匹敌,那么共享活动能导致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目前来看,券商各业务单元至少可在下列方面构成关联:研究、信息等后勤支持活动;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及上市公司等客户服务网络;研究、投行、自营及经纪业务间的纵向支持系统等。

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本文提出的券商业务三原则,而应该看到这三条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其关系十分紧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互相配合。简单来说,可将其关系概括为:业务结构中每项业务单元的选择要符合强项原则,业务单元的组合要遵循关联原则,其最终的组合结果要达到低成本原则和歧异原则。

实施券商业务关联

的制度与机构安排

一、区域性管理制度

券商区域性管理即指实行三级授权,设立区域性的管理总部,证券营业部作为三级法人在区域性管理总部的领导下从事工作,这种模式近年来已被许多券商所采用。它实质上是券商业务间的横向整合。

经济、文化的地域性是券商区域管理总部存在的基础。由于地区性的差异,各地经济、文化生活带有浓厚的区域性特点,如果能植根于本地,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券商大多有了业务匆匆而来,办完事又匆匆而去,难以与服务对象形成鱼水相融的关系。据统计,作为上市主承销商而又能接到第一次配股业务的不到30%,从而影响券商业务的持续发展。目前许多券商争当地方政府和企业财务顾问,可以说是对这一失误的纠正。从目前营业部的人员、知识构成来看,还难以承担如此重任,而总公司的经营业务相当程度上受经济效益驱动,难以在投资意识和投资群体上进行引导和培育,相对来看,区域性管理总部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有这种能力。

从效益成本来看,目前全国性券商的投资银行部、研究发展部大部分按行业分工来设置,二级市场的调研工作也是这样,当然依据专业的分工有重要意义,但从效益成本的角度看不合算。800多家上市公司分散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如果以行业划分,难免有许多重复性工作。如果能以一定的区划为基础,特别是依托营业部,发挥地区证券营业部的桥头堡作用,不但能节约成本,还能建立区域资料库,形成业务的持续发展力。

区域性管理总部(分公司)作为授权法人,不应设置过多职能部门,在有限的岗位中要强化三项职能:

第一项是营业部的服务与风险控制职能,促进营业部的竞争能力。

第二项是区域性市场培植职能。区域性管理总部要注意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精心耕耘和开拓区域内的市场和业务,才能为券商未来的发展提供市场,这还包括对区域内潜质企业的发现与培育。

第三项是区域性信息反馈职能。区域性管理总部负有向公司提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特殊企业等各类信息的义务。

二、业务链管理制度

业务链管理制度是指对券商的多项业务进行纵向整合,在该券商的范围内将不同的业务或其他经济过程结合起来综合管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协同效应。这种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要寻找各业务间的关联,构造各业务间的联系,互相支持,联合作战,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一般来说,券商业务间的链接关系有以下几种:

1.向前链接,即券商某项业务可通过供给与其他业务发生关联。如券商投行业务中积淀下来的各类证券可成为其自营业务的原材料,从而构成与自营业务的向前链接。事实上广发证券等券商已认识到二者间的关联,在实际运作中已将两者结合操作,共同考核,共同结算。

2.向后链接,即券商某项业务通过需求与其他业务发生链接。如上例中的券商自营业务与其投行业务就是向后链接。同样,券商的自营业务、投行业务及经纪业务对研究的依赖越来越大,从而与其研究业务也构成向后链接。

3.投入关联,即券商各业务部门间资源及管理等投入上的关联。它可用“投入系数”衡量,该系数的经济含义为券商某一业务所需要的其他业务部门的投入量。该系数有助于寻求券商各业务间结构比例的量化指标,并为券商业务结构比例的合理性提供判别标准。如根据券商直接创利业务(经纪业务、自营业务与投行业务)对研究业务的依赖,可以判断目前券商研究业务在整个业务结构中的比例偏小,券商业务结构存在不合理,应该加大对研究的投入与整合。

三、信息流动机制与数字化管理制度

券商业务关联的核心纽带应是信息,券商各业务部门经营及业务信息的顺畅流动、广泛共享是其业务关联形成的基础。为此券商应采取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

事实上,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正在广泛兴起,那就是数字化管理革命。它以企业内部信息的数据化及指标化为基础。在信息时代,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内部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因为内部信息记载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只有通过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迅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不断纠正的信息反馈过程。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券商机构尚无专门的信息收集与处理中心,更缺乏明确的信息流动机制,信息的采集、处理、流动处于无序状态,各业务部门信息不能及时传递至决策层,也无专门机构对各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归并综合分析,提出决策参考意见。这种信息流动机制的缺陷极大地妨碍了券商向现代化经营管理的转变。

为此,券商应制订公司内部信息收集及流动机制,明确各业务部门的业务信息文档管理责任,建立公司内部信息网及中心数据库,使各类信息在严格权限控制下顺畅地流动并得到广泛共享。中心数据库可以及时采集并处理各业务机构的业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实现对公司及各业务部门经营业绩的评估,以及诸如客户构成、资产状况等的分析,并以可比的指标及数据形式提供给领导,作为公司决策的参考。

券商业务关联的试验与建议

一、已有关联试验的分析

1.投行与自营的关联

券商投行业务中由于包销会积淀一些股票,造成券商持股现实。但券商对这些股票的持有不是作为一项长期股权投资,而是要在二级市场上以合适价格兑现来获得收益。而二级市场运作业务的优势在自营部门而不在投行部门。如果投行部门为了保证其业务的连贯性,强揽积淀股票的二级市场兑现,要么由于缺乏专业性而影响收益,要么就得扩充自身机构,造成小而全的局面,同样是效益不高。

由此可见,投行业务与自营业务内部事实上形成了一定的纵向关联,目前国内已有券商将两部门打通营运,作出了成功试验。版权所有

另外,由于新股发行方式的改革,特别是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引入,投行业务也需要自营部门的协助,从新股的二级市场前景、价格空间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此服务于认购机构和争取认购机构,从而保证新股的顺利发行。反过来,投行业务可以自身对企业的较充分的认识,向自营业务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可以是券商自己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参考论证信息。关键的是这种信息流通机制要制度化,以确保其畅流。

2.经纪业务与研究的关联

经纪业务与研究的关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对营业部的服务与支持,以扩大公司经纪业务量和经纪业务效益。如国内某大券商具有逾百家营业部,其研究所对各营业部实行统一的资讯服务,减少各营业部的投入,精简了营业部人员编制,大大提高了其规模效益。经纪业务与研究关联的另一方面是,通过研究对基金的服务获得基金的分席位,从而扩大券商经纪业务份额。

二、研究对券商各项业务的支持分析

券商研究水平与能力对其业务的支持作用是很大的,随着我国证券业的不断发展,这点已为业界普遍认同。上面已谈到研究对经纪业务的关联与支持,事实上,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演变,目前的新股发行方式对券商的整体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券商研究能力的要求则更高。仅以新股定价来说,就需要券商对该企业所处行业、该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以及其在二级市场的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这些绝不是券商投行部门能做到的,需要其研究部门的全力支持。

同样,券商的自营业务更是离不开研究部门的支持,只是目前许多券商在自营部门下另设了研究部门。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存在许多弊端。它一方面造成券商各业务部门的“小而全”格局,另一方面则削减了公司整体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这种低水平重复带来低效益的现象实不应出现在券商机构。券商应该整合全机构的研究力量,提高整体研究能力,以支持和推动各项业务的开展和发展。

三、研究对业务信息的综合把握及对业务关联的敏感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