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保日常管理制度

医保日常管理制度

医保日常管理制度

医保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问题;医院财务管理;对策

医院的财务管理应该遵循“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以院长为核心由医院的财务部门统一负责管理。一般来说,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为预算编制、执行以及财务分析这三个主要部分,并且日常还要监督医院的财务收支情况。在我国的医疗体系当中,医院能轻易地筹集到开展医疗工作的资金,但是资金的管理却很成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通过良好的财务管理来尽量压缩医院的支出成本,为医院创造更大的效益空间的方法。

1.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没有形成系统的财务管理理念

在当前的形势下,有的医院领导只注重医院的效益,而没有相应的财务管理理念,没有督促医院的相关部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医院的财务状况一直不理想。不仅是领导阶层,医院的基层员工也没有重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眼中,财务管理仅仅是与钱有关的工作,与医院的长远发展无关,因此发现的问题也仅仅是浮于表面,没有解决医院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有的医院人事变动较快,很难保证人员结构的稳定。并且很难引进高端人才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医院的财务管理现状一直难以得到改善。并且管理阶层人事变动较少,领导的管理理念难以得到更新,造成了一年不如一年的现状。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素质较低,而对财务人员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又耗资巨大,这不仅导致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更是限制医院财务管理发展的因素之一。

1.2盲目地开展财务投资建设

正是由于上文所述的财务管理理念低下,使得医院不了解自身的财务现状,通常都是盲目地进行投资,盲目地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是日常医疗工作却又用不上,器械的空置率较高,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投资资金。甚至有的部门重复购置了多台同样的医疗器械,造成了大量的浪费。高精尖的设备所消耗的保管费用很高,日常的维护也要消耗大量的经费。有的部门不注重等对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设备出现问题之后的维修或者是重新购买都要花钱,给医院成本费用支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1.3没有系统地进行预算编制工作

每家医院的具体情况不同,根据职能、任务以及长远发展情况等方面,医院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应当熟悉各个院区的日常财务活动,将各个部门的财务工作加入到部门预算当中,确保预算的准确。有的医院并不注重上述过程,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十分草率,每年由领导操刀,财务部门根据简单的经济数据就将财务编制工作完成了,也不对医院的财务现状进行反思与评论,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1.4浮于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医疗体系较为稳健,医院普遍实行全额或是差额管理,这种管理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医院日常经营当中所要面临的风险,给医院带来了稳定的运营环境。而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医院也要开始面对与事业单位一样的经营问题,假若不开展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很难确保医院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2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2.1构建起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为了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医院应当在具体分析了实际会计工作的前提下,将内部的各个部门灵活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相互的监督与鼓励来提升实际的工作水平。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监督部门,确保各个单位准确落实医院下发的财务工作方案。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实处,确保医院的竞争力。

2.2完善健全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系统的稳定与健康,我国政府给各大医院制定了专门的预算管理方案,在确保了医院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保证了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但是光有较好的财务管理方案是不够的,医院自身也要制定良好的业务流程,将日常成本控制在正常的水平,确保医院的利润空间。

2.3提升医院的预算管理水平

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预算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一个良好的预算管理系统能有效提升医院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收入与支出不匹配的情况。一般来说,预算分成收入与支出两个部分。国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来确定预算编制的合法性。医院的工作要以赢得效益为主要目标,在保证了效益的前提下尽量缩减成本。除了收入预算,支出预算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一家医院的日常支出是十分巨大的,不仅要发放工作人员薪酬,日常的水电、取暖费等也要算到支出当中,因此支出的预算十分复杂。不仅要根据额度来进行定额编制,更要确保编制的合法性与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整体效益。

2.4管理好医院的流动资产,确保物尽其用

医院的日常工作是建立在一定的流动资产之上的,一般来说,流动资产以一年为周期存在于医院当中。流动资产的管理难度较大,往往还来不及进行管理就不再存在于医院的财务系统当中。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当中应当加强对流动资产的重视,确保医院每一笔资金都花到位,用到实处。不仅是流动资产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单位要严格,并全程监督固定资产的使用,确保资产使用的合法性与正确性,提升医院的总体效益水平。有条件的医院应当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自身财务情况开展完整的清查工作,出现了财务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避免小漏洞发展成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院的长期健康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要想进一步提升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医院的管理应当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各个管理模式之间的有机融合,在尽量缩减成本的同时保证较高的医疗质量,营造出良好的医患关系氛围,才能让患者选择医院,这也是新形势下医院工作的核心,应当成为改革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婷.医院财务管理中全成本合算系统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36):173-173

[2]曹献余,陈鹏.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尚存问题及效益审计要点[J].中国卫生经济,2013,(6):93-94

医保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在用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 对策

在当今社会,医疗器械是医生开展诊疗工作的重要工具。而医院在使用医疗器械时一旦发生故障,不仅会影响医务工作的开展,还容易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生命威胁。在用医疗器械,顾名思义,指的是正在使用的医疗器械。

近几年,人们对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其对策展开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医院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效果,提升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

一、目前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当前,医院各项医疗业务工作的开展,都建立在在用医疗器械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因此,在用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这将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以CT设备维修为例,该设备经过长期使用后,设备的重要部件之一的球管灯丝将出现老化和绝缘度下降问题,以至于容易引起设备高压打火,继而导致球管击穿。所以在CT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中,还要定期进行该部位的检查与维护,并且做好容易引起高压打火的高压电缆头和插座连接情况的检查,以免设备出现高压打火现象。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医院并未认识到在用医疗器械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未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而直到设备出现故障,才会开展设备的维护工作。

此外,很多医疗机构本身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器械科,只是由厂家根据合同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的在用医疗器械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风险。因设备故障而导致医疗工作无法开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从而给医院的经营带来不便,同时也给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

(二)缺乏完善的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的采购和验收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医院承担的医疗器械风险的高低。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采购论证、采购管理和技术评估制度,所以不能保证采购回来的医疗器械能够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尚未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医疗器械的采购,同时也并未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各种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的确认;另一方面,很多医院的医疗器械采购并未公开,也未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采购管理制度和验收制度。在进行医疗器械验收时,大多数医疗机构并没有专门的医疗器械保障部门进行器械的专业检测,同时也未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设备验收,因此也无法确保在用医疗器械的实际质量。

在医疗器械采购和验收过程中,医疗器械购入时的包装标识、说明书和合格证明等原始资料也存在着遗失现象,并且多数器械采购和验收文件的保存也比较混乱,而这些资料的缺失,将给器械的使用和维护带来较大的风险,从而导致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使用风险有所加大。而从医疗器械市场监管情况来看,国内虽然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进行全国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但也仅能从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进行医疗器械监督,很难真正落实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医疗器械的操作不规范

实际上,目前很多在用的大型全自动医疗器械都比较智能化,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进行自身维护,并且能够主动进行报错提示。但由于临床医护人员缺乏设备操作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很多情况下容易进行设备的误操作,从而导致设备发生故障。据估算,在用医疗器械故障中,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的设备故障占到60%以上。而医院在用医疗器械往往具有规格杂、门类多的特点。与此同时,医院又没能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操作培训,所以才导致误操作问题的发生。针对类似于监护仪和输液泵等普及型设备,由于医院要求医护人员学会使用这些设备,所以这类设备的操作方法就能被大多数医护人员所熟知。

此外,一些在用医疗器械还应该由具有专业资格认证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才能够避免误操作问题的出现。就目前来看,医院显然缺乏资格认证制度和操作规范化程序,以至于误操作现象仍然频繁发生。

(四)医疗器械保险制度缺失

近年来,随着医患纠纷事件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医疗活动的高风险性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没有任何风险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医务人员通常会采取增加检查诊断项目的方式,避免凭借经验进行疾病的诊断,以免自身承担过多的医疗风险。但针对在用的医疗器械,医院尚未建立器械保险制度,所以,在用器械的维修和维护将缺乏一定的经济保障,因此医院也不得不承担相应的医疗风险。就目前来看,多数医院采取的修理基金制度,具体来讲就是将医疗器械的采购资金和修理基金放在一起。但是,由于医院将大部分基金用于设备采购,所以实际上无法真正确保医疗器械能够得到及时维护和修理。

此外,一些医院通常采取拖欠厂商费用或挪用其他经费的方式进行设备维护和维修,以至于给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留下了较大的隐患。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因医疗器械保险制度缺失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成医患纠纷发生,应尽快建立 起医疗器械保险制度。

二、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器械的日常维护和检测

针对目前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在用医疗器械的定期检测,以便督促各大医疗机构落实器械的日常维护和检测工作。而对各个大型医疗机构来讲,则应该建立专门的在用医疗器械维护管理部门,并且进行专业人才的招聘,以便安排这些人员加强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和检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全面的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在用医疗器械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继而降低医疗器械风险。而具体需要开展的器械检修工作应包含预防性检修工作、故障性维修工作和改造性检修工作,在用医疗器械维护工作则包含日常保养、一般性保养和重点保养。根据医疗器械的价格、风险度、故障率和使用频率等内容,可以对设备进行具体分类,然后对风险程度高的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从而有效降低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

(二)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为了控制在用医疗器械风险,还要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具体来讲,就是政府需要对上市后的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内控、监管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与实施方案,而医院则要建立包含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制度、医疗器械风险评估制度、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在内的多种制度,以便从多方面进行医疗器械的监管。

针对上市的医疗器械,政府需要建立第三方审查机构,并且实施上市医疗器械的分权管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上市医疗器械的监管。比如在医疗器械生产者管理上,要求其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并且进行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在医疗器械采购方面,医疗机构还应该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建立医疗器械采购论证、采购管理和技术评估制度。通过建立这些制度,则能够从源头上进行医疗器械风险的管控,为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同时,针对医疗器械购入时的相关资料,还要进行档案的建立,并做好资料的保存管理,从而为医疗器械的后期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规范医疗器械操作流程

规范在用医疗器械的操作流程,可以减少医疗器械的误操作现象。一方面,医疗行业应该加紧对通用的器械安全操作指南的制定,以便保证医护人员能够合理操作在用的医疗器械,继而有效预防误操作引起的故障。另一方面,医院应该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讲座,让全体医护人员了解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医护人员设备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能使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器械操作,降低器械故障的发生率,继而有效降低在用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即督促医护人员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器械操作,并采取在器械合适位置上挂警告牌等措施。

(四)建立医疗器械保险制度

医疗器械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够使医院的医疗风险和经济负担得到合理分担,还能够借助第三方保险公司督促医院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在用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具体而言,医院可以进行医疗责任保险的购买,将部分医疗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在国外,很多医疗机构都采取了这种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医疗机构承担的医疗器械风险。在购买保险时,医院可以根据医疗器械的价值和风险等级,为风险高且价值贵重的医疗器械购买保险;而风险较低的医疗器械,则可以不购买保险。

三、结束语

加强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工作,不仅能够维持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转,还能够减少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的安全威胁,并减少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因此,各大医疗机构理应认识到加强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做好目前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便采取更合理的对策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并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欧阳昭连,池慧,杨国忠.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02):51- 59.

[2] 欧阳昭连,池慧,杨国忠.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03):59- 69.

医保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金监管 新医院会计制度 安全高效

同社会上其他经济实体一样,医院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情况根本上取决于资金是否安全高效流通。本文以我国医院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及规定,从医院日常资金管理、预算资金管理、整体资金管理及资金管理法制化四方面分析如何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

一、完善医院日常资金管理制度

(一)强化收入资金管理

根据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我国医院收入资金科目明确界定为医疗收入、财务补贴收入、科技项目收入以及体检等其他收入。其中科技项目收入是新增科目,其定义为医院取得的专门用于科研、教学项目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医院日常资金管理的有关科目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并统一其入账标准和范围,便于日常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执行。例如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原制度下的“医疗收入”与“药物收入”两个科目合并为“医疗收入”一个科目,为医院日常资金统计与核算界定定义,统一标准。

以国家制定的医院法定收费项目为依据,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完全结算或部分结算,改善医院收入资金科目混乱的现状,更好地做到医院收费公平合理。

(二)提升权责制,降低成本资金支出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明确指出降低医疗成本不仅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医院的急切希望,现今已成为政府对医院的要求。强化责任成本制度降低医疗成本:在医院内部,各部门、各科室以及各医疗小组中建立若干责任中心,有效地将责任、权利与利益合理结合起来,围绕成本目标为中心,实行内部成本资金监管。提升责权制将会有效地降低成本资金支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医院日常收支资金核算应采取“收支两条线”制度,由医院财务科实行集中统一核算管理。所有现金由医院出纳当日交与银行,当日发生当日入账,并即时结算,确保资金安全,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日常资金管理网络化

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日常资金网络化管理。从门诊患者挂号就诊、检查手续办理、治疗费用预付到取药缴费、结算出院实行网络化管理,方便、实时、快捷并保证医院内部资金管理信息准确无误且有效沟通,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医患监督体制,进一步杜绝医院个别乱收费和程序不合理的现象。

二、加强预算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预算资金编制

新制度改变原来任务编制为目标编制;规定了预算管理的新办法:核定收支、超收上缴、定额补助、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清晰地辨析了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医院预算的关系;提高了医院预算的合理性及目标性,提高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有效率。

在新医院制度的有关规定下,采用零基预算方法,根据有关业务量的统计归类情况,并结合医院规模特点,做到预算科学合理。

(二)预算资金审批

预算资金的审批应注重预算草案资金的编制依据是否与医院的实际情况一致,是否与医院发展目标一致;预算资金编制的内容是否真实合理;预算资金指标的计算方法与理论方法是否相吻合,并符合其理论前提。此外,医院管理层应成立“预算资金审批小组”,其成员由预算编制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对预算资金草案进行综合审核,决定是否批准预算草案资金。

(三)预算资金执行与监控

新会计制度规定财务报表不仅要出示总报表,而且要附带详细收支报表,从而做到查且有据的目的。预算资金审批后,建立健全预算资金支出核算监管机构,确保预算资金按照审批的数额,内容及计划规定投入使用。财务部门应将每月财务报表附带详细目录并及时反映给各小组,控制资金支出,杜绝乱支出浪费资金的现象。总之,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预算计划值的差额应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如果有不在预算范围内的支出发生则由负责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按程序逐级申报并经新会计制度规定的各领导小组审议通过。

三、加强整体资金管理机制

新医院会计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医院的公益性特点,提出了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同时从医院整体目标入手,加强资金在医院内部的有序流动,高效使用是医院资金管理的目标。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整体资金管理机制。推行绩效考核,强化医疗服务量化考评,完善网络化管理,从而提高人力资金支出的使用率并进一步强化医院资金全民监管,做到医院资金运行公平、公开;进行科学评估,核定医疗科技项目的收支情况,从而提高新医院制度下医疗科技项目资金的使用率;在核定的基础上,科学计算核定收支的差额,政府在其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予以财政补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四、加强法制管理

社会法律意识逐渐加强,医院作为公益性机构,作为政府救死扶伤的单元,强化医院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更是重中之重。新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可以理解为调节医院内部经济活动关系,规范经济程序,惩处违规行为的法律法规。以新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为核心,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强化惩罚力度,将新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而加强医院资金的法制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振英.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国卫生经济.2001

医保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保; 新农合; 费用管控; 信息预警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002-06

一、医保(新农合)医药费用信息化管控的现实需要

河南省某三甲医院是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是河南省卫生医疗行业的龙头单位,即时结报的医保(新农合)患者占70%以上,各项医保(新农合)政策都在该医院得到了践行[ 1 ]。开展好医保(新农合)医药费用信息化管控研究,为落实好医保(新农合)政策和支付方式改革要求提供了范本,为医保(新农合)政策的制定、调整提供了参考,具有指标性意义。

该院应用信息系统、统计学、对比分析等方法,从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病种结构调整、疑难危重患者收治占比及抢救成功率、手术分级、医疗安全与质量、新农合重大疾病救治开展等方面分析2013年、2014年医院相关病区,三级医师组医药费用增长的合理及不合理因素[ 2 ],同时研发了一套实用、便捷、科学的医保(新农合)信息监控预警系统,并应用到医保(新农合)管理和服务中。

本项研究填补了河南省乃至国内医保(新农合)管理领域进行医药费用系统控制的空白,其推广意义有以下方面:

(1)各医院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管控的优势,指导临床医师了解政策、落实政策,同时便于医保(新农合)管理部门等做好各项控费指标的监控、预警、统计分析工作[ 3 ]。

(2)医保(新农合)工作作为医院全局性的工作,院领导应当发挥检查监控、通报分析、考核干预等作用,实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常抓不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医保(新农合)工作全院一盘棋的健康局面。

(3)医保办(农合办)要拓展职能,建立日常联络机制,经询临床意见和建议,减少对立,增进和谐,与临床科室协同做好医保(新农合)管理和服务工作。

(4)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支付制度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与建议,为支付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和措施支持。

(5)探索如何在基金一定的情况下,既保证基金使用效益又提升医疗发展水平,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和最佳结合点[ 4 ]。

(6)建立绩效考核方案及费用分担机制,设计符合市场规律的医院经济运行机制。

达到巩固完善医保(新农合)制度,增进基金使用效益目的,有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

二、医保(新农合)医药费用管控信息化案例分析

(一)完善医保(新农合)费用信息预警、监控系统

首先,河南省某医院作为三甲医院,临床医师诊治患者的任务繁重,治疗责任重大,不可能时时监控医疗保险的费用,所以临床科室在为医保(新农合)患者开具医嘱时,应用该系统可以适时看到每项诊疗项目及药物的报销比例、限制使用范围等;其次,评价费用控制情况的指标为次均费用和目录外药品比例,针对这一情况,该医院在HIS系统意加入了科室“新农合次均费用、预分医保费用额度、目录外药品比例超标、超限制药品”等预警提示,不仅可以使临床科室直观地了解目前的医保花费情况,还可以查询病区、三级医师组和医师住院新农合次均费用、目录外药品比例、省医保统筹额度使用及结余情况[ 5 ]。同时,政策宣传上以电子信息化的形式进行政策告知,支撑了政策制度的较好落实。这些措施由以前的事后监督和处罚,改为事中执行和控制,对部分过度医疗行为进行了约束,起到了预防的效果。一是可以更好地帮助医生避免过度医疗,二是方便了院领导适时监控,三是可以使临床医师养成良好的执业习惯、规范医疗行为,从而提升医院的可信任度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 ]。

(二)建立医保(新农合)控费分析、通报、反馈及考核制度

根据河南省卫计委和省直医保对医院次均医疗费用增长率、目录外药品比例的要求以及统筹费用预分额度,结合各病区的次均费用、统筹费用使用历史数据及相关影响因素,该院为115个病区制定了2014年度参合患者次均费用额度、目录外药品比例及省直医保患者统筹费用预分额度[ 7 ],并将此作为院周会通报、分析和考核病区的基本依据之一。将患者次均费用列为各病区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据此进行次均费用考核,并与病区绩效挂钩,以期达到费用控制效果。初步提出了医保(新农合)管理和服务信息需求研究报告,并根据医保(新农合)政策变化增加新的需求。绩效考核权重如表1所示。

三、医保(新农合)医药费用管控信息系统的应用评价

医保(新农合)费用监控、预警、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使多方受益或满意[ 8 ]。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是新医改的倡导者和督导者,其工作主旨之一是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9 ]。医保总额预付制度、新农合“双指标控制”等支付方式改革目标与之相契合。医疗机构为了完成支付方式改革目标,主动控制成本,创新控费举措,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实际报销补偿率[ 10-11 ]。医保(新农合)应用费用预警、监控、干预机制,从而实现医疗机构控费意识从“要我控费”到“我要控费”的转变,无疑是对卫生和人社行政部门工作的e极响应和有力支持。

医保(新农合)经办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确保医保(新农合)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参合人员最大化受益。推行医保(新农合)费用预警、监控、干预机制,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在新农合基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提高了住院患者的实际补偿水平,提升了社会效益。

据河南省新农合即时结报监控平台数据,2014年度,该院新农合即时结报住院参合患者次均费用增长率为2.5%(省新农合管理中心统计含非即时结报,为3.18%),目录外药品比例为4.4%(与省新农合管理中心基本一致),均在规定的控制指标以内;实际补偿率39.94%,较上年提高4.43%;平均住院日缩短1天以上;医药费用构成方面看,药品费用和卫生耗材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均较2013年度有所降低。从新农合运行数据看,次均费用增长率控制在规定范围,目录外药品的应用也较为合理,新农合信息监控和预警系统的应用达到了预期目标,近年次均费增幅如图1所示。

从图2目录外药品比例图中可以看出,2014年、2015年的目录外药品比例(即不纳入药品报销目录的药费占比)都控制在5%以内,相较于2012年、2013年有了较大的进步。目录外药品比例的降低顺应了医保改革的大趋势,有效地维护了患者的切身利益,提升了医保基金的运行效率,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录外药品比例从2012年的33.3%降低至2013年的17.65%,之后降低至2014年的4.42%,于2015年回调至4.86%,稳定控制在5%以内。目录外药品比例的大幅下降,可以直观地看出医保控费的效果,通过对医保费用预警的有效干预,目录外药品比例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图3实际补偿率(即患者实际得到报销补偿的医药费用比率)对比图中可以看出,2013年的实际补偿率较2012年下降了3.54%,2014年又回升了4.3%,直到2015年才归于稳定。实际补偿率的高低直观反映了患者得到的补偿情况,从数据上看,接近40%的实际补偿率与新农合的基础报销45%的比例基本保持一致,从此点可以看出治疗费用基本控制在报销范围内。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新农合住院人次和住院费用每年都有增长,这是由于该院是一个全省综合性大医院,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和疑难危重症的救治能力,确保医疗安全和质量,吸引了更多患者前来就医。功能定位是医改分级诊疗的要求,收治疑难危重症患者也是三级甲等医院的基本追求。近年来该院还对规模扩张进行了适度控制,让常见病、多发病下沉在基层,因此,许多客观因素影响着医保额度的使用以及次均费用的增长。综合起来主要有:床位的增加、床位费的增长及服务人群的变化;设备的使用、新学科的设立、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等,这也是考虑专业病区次均费用额度的因素;重症患者增加;检查和治疗的客观需求;设施配置较好的特需病房。

以上都是医保额度分配和次均费用额度分配、目录外药品比例指标制定等应考虑的合理因素,对于医保控费结果并不影响。

虽然如此,仍有一些不合理的增长,主要包括:不合理用药;过度检查,包括打包检查、过度应用高端检查、无适应症检查等;高端进口耗材滥用,包括止血防粘连材料、介入诊疗耗材、植入性高值耗材等;住院时间过长、术前住院日较长等,这既有医生个人的因素,也有医院辅助检查、手术安排等瓶颈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因素;农村居民重大疾病救治入径率较低,临床路径治疗推行阻滞等;不合理收费,包括无医嘱收费、套编码收费、多收费等;药占比指标的不科学考核;住院标准比较低等。

医院针对这些不合理因素进行了整改,主要措施包括:

(1)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动态调整各专业病区平均住院日指标、药占比指标等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强化医师的平均住院日意识,尽快解决制约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瓶颈因素[ 12 ]。

(2)医务、药学、财务、医保、护理、采供等部T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并建立激励规范医疗的制度。

(3)采取内部激励措施,引导临床科室落实农村居民重大疾病保障政策,提高入径率,并加快推广临床路径管理[ 13 ]。

(4)积极配合医保(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做好日常自查、专项检查、突击检查等工作,促进医院医保(新农合)的管理上台阶[ 14 ]。

(5)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要淡化药占比指标,医保(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要进一步细化监管,同时尽可能做到以理服人、以规检查、依法监管。

(6)严格把握出入院标准,拒收不符合住院标准患者,杜绝体检性住院,切实维护医保(新农合)基金的合理使用[ 15 ]。

虽然以上有针对性的整改已经在进行,但这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仍需要时间来检验其效果。

从图6统筹费用对比可以看出2012年至2015年的统筹费用每年都在增长,与医院人次、住院费用的增长保持同步,增长幅度分别为29.2%、40.5%、13.6%。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4年的增幅最高,2014年到2015年的增幅大幅放缓,这与医院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实施了“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建设”项目,通过网络互通等建设帮扶县(区)市医院,把常见病留在基层有关,目前该院已与全省111个县(区)对接。

从图7平均住院日对比中可以看出,2012―2015年四年的平均住院日基本保持在10日这一水平线,2012年的平均住院日最长,2013年的平均住院日最短,2014年、2015年相差不多,特别是2014年、2015年这两年并没有随着医院住院人次与住院费用的增长而大幅增长,有效合理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医疗水平,杜绝了挂床、体检性住院等骗保情况的出现。

从图8医保扣款金额对比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的省医保扣款金额持续下降,2012年扣款最多,达400万元,这与支付制度改革第一年有关,主要是科室额度超支和不合理用药、次均费用偏高所致;2013年的217万元是由于费用管控系统上线,医生高度重视并配合信息预警提示,合理控费、合理施治、合理用药,使得不合理医疗行为明显得到控制,省医保中心对临床的扣款大幅减少;2014年、2015年相差不多,特别是2014年,扣款费用较上年降低50%,说明经过一年多的费用预警提醒,医生已经习惯于依赖该系统,进一步控制了不合理费用。

从图9新农合扣款率对比图可以看出,近5年的新农合扣款金额持续下降,2011年扣款率0.18%,与前几年相似;2012年扣款最多,扣款率达0.42%,是科室不合理用药、目录外药品比例偏高所致;2013年明显下降是由于费用管控系统上线,医生高度重视并配合信息预警提示,合理控费、规范用药,不合理医疗行为明显得到控制,省农合中心对临床的扣款大幅减少,占比0.12%;2014年占比0.12%,与上年持平;2015年又有所下降,扣款费用较2012年显著降低,说明经过两年多的费用预警系统不断提醒,医生诊治行为更加符合规范,将不合理的费用明显控制,0.11%的统筹费用扣款率远远低于同级同类医院,医生承担的经济损失和医疗纠纷风险明显减少,患者受益程度明显提高,医院社会形象得以进一步提升。

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执行者,不同的支付方式对医疗机构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直接关系到其经济利益。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让医疗机构降低医药费用标准,使医疗机构医疗费用透明化,医务行为受到明显制约,因此,只有打破技术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促使医疗机构积极主动参与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河南省某三甲医院的控费举措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年来,该院坚持响应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努力调整病种结构,注重收治危重患者,大力提高疑难急危重症的功能定位不动摇,同时,坚决采取措施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成效显著,树立了良好形象。尽管新农合转诊政策对于转诊作了较大限制,但该院新农合住院即时结报人次仍有一定程度的增长(2015年较2014年增长8.88%)。

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是支付方式改革的最主要抵触者,他们既是医药费用的“操盘手”也是控费“主力军”[ 16-17 ]。支付方式改革在制约医疗机构的同时,也制约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医疗机构对医保(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中的费用标准及医疗行为违规后,医保(新农合)经办机构要对医疗机构进行处罚,但处罚的最终责任人为超限和违规的医务人员。目前,医保政策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保”诊疗项目规范、标准及报销补偿不统一,给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带来混淆。医保(新农合)费用预警、监控、干预机制在日常工作中适时提示、预警,方便了医务工作者的同时减少了工作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合理使用了医保(新农合)基金,并强化了医保(新农合)规则意识、控费意识和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与此同时,还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对医保(新农合)政策的执行力。通过制度管控和信息预警系统干预,为临床医师做好控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明确指标,适时提醒和警示临床医师执行政策,提高了临床医师的控费意识和医保(新农合)规范意识,做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控。

四、医保(新农合)医药费用管控信息系统应用总结

(一)医保(新农合)控费指标完成较为理想

新农合次均费用控制及目录外药品比例指标方面:医院整体指标控制效果明显,绝大多数月份两个指标均在规定标准以下,2014年新农合次均费用增长率为2.5%(2011年、2012年次均费用增长率均在13%以上),同比增长率大幅度降低,目录外药品比例为4.4%(2013年、2014年均在15%以上);实际补偿率为39.84%,较上年度增加4.33%;耗材占比为21.6%,较上年度降低1.4%;平均住院日同比减少0.86天。省直医保预分额度完成方面:实际完成统筹金额超预分额度10%(2013年、2014年均超额20%以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1%。

(二)起到了行业引领带动作用

制度管控和费用信息预警为兄弟t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漯河、三门峡、洛阳、新乡等数十家市级、县级医院前来河南省某三甲医院参观学习交流。河南省某三甲医院医保办也派人到该医院参观学习,互相交流切磋,借鉴有益经验,充实完善信息功能设置。

(三)医保控费应从医院主动做起

分级诊疗模式的重建、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政策使得公立医院面临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18 ],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医改以及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必须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医疗保险正对医疗服务、医院以及老百姓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支付方式改革甚至可以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19 ]。在新医改和支付方式改革的形势下,河南省某三甲医院近年来在新农合管理服务工作及落实支付方式改革要求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创新,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应做到从高处谋划,各部门协调共进

医院主要领导支持是前提,资金支持是基础,强制指令是措施,强力后盾是保障。医保(新农合)科、医务处、信息中心、财务处、药学部等管理部门有机合作、责任共担(切忌相互推责)是关键[ 20 ]。医院医保管理部门既要提出具体需求,还要为信息中心出谋划策,提出切实可行、针对性较强的信息需求,不能“一申了之”,要紧盯不放(信息中心是全院性部门,盯紧催紧、晓以利害),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相关要求。临床部门认可并切实执行规则要求是目标。医院的领导层做好支持和指导,并通过医保部门做好政策宣传、服务、引导,同时,采取积极的监管和考核干预措施,督促临床切实落实控费要求,树立良好服务形象,不辜负参保(参合)患者正当期望,提高竞争力。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水平及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河南省某三甲医院医保(新农合)费用监控、预警、干预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新农合次均费用增长幅度及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目录外药品比例达标,实际补偿率提高,医院平均住院日和耗材占比、药占比等降低,医保额度使用也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医保(新农合)信息监控和预警系统的应用达到了预期目标,赢得了参保(参合)患者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在2016年9月国家卫计委的调研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姜枫,张荣欣,杨晓娜,等.河南省新农合不同支付方式参合农民满意度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2,26(1):12-14.

[2] 江鸿,梅文华,夏苏建.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1):6-8.

[3] 赵要军.河南省支付制度改革对医保、医疗管理行为的影响[J].卫生经济研究,2015(12):31-36.

[4] 祝敏燕.当前医保费用结算方式对医院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7):123-124.

[5] 李玲.新医改的进展评述[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5-9.

[6] 李万华,张艳芳.在新形势下医疗机构如何做好内部医保管理工作[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800-1802.

[7] 胡月,冷明祥,黄晓光,等.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方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2):42-44.

[8] 符桂林,符向阳.不同种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4,28(9):560-562.

[9] 张岚,郭文博,李元峰,等.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方式现状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4):139-141.

[10] 王峦,荆丽梅,梁鸿,等.医保支付方式影响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的机理探讨[C]//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2012:39-42.

[11] 姜关亮,柴萍,赵江.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对医院管理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8:163-164.

[12] 余廉,庞玉芳,肖文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公立医院影响的研究综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8):36-39.

[13] 刘晓婷,惠文.省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对医保基金支出和个人负担的影响[J].公共行政评论,2015(5):30-49.

[14] 薛纲.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对医院的影响及其对策[C]//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2008:56-58.

[15] 李晓平,余艳红,许崇伟.大型公立医院如何适应新医改下的医保改革[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1):63-64.

[16] 胡迪.重庆医保信息监控系统监督效能显著[J].中国医疗保险,2014(9):72.

[17] 陈真,秦伟,徐绪堪,等.大数据环境下医保数据监测和预警模型构建[J].江苏商论,2014(20):101-103.

[18] 江海林.基于信息系统的医院医保管理开发与建议[J].中国医疗保险,2014(5):53-55.

[19] 邢芳,丁亚群.公立医院成本管理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5(20):91-93.

医保日常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1.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没有形成系统的财务管理理念

在当前的形势下,有的医院领导只注重医院的效益,而没有相应的财务管理理念,没有督促医院的相关部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医院的财务状况一直不理想。不仅是领导阶层,医院的基层员工也没有重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眼中,财务管理仅仅是与钱有关的工作,与医院的长远发展无关,因此发现的问题也仅仅是浮于表面,没有解决医院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有的医院人事变动较快,很难保证人员结构的稳定。并且很难引进高端人才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医院的财务管理现状一直难以得到改善。并且管理阶层人事变动较少,领导的管理理念难以得到更新,造成了一年不如一年的现状。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素质较低,而对财务人员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又耗资巨大,这不仅导致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更是限制医院财务管理发展的因素之一。

1.2盲目地开展财务投资建设

正是由于上文所述的财务管理理念低下,使得医院不了解自身的财务现状,通常都是盲目地进行投资,盲目地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是日常医疗工作却又用不上,器械的空置率较高,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投资资金。甚至有的部门重复购置了多台同样的医疗器械,造成了大量的浪费。高精尖的设备所消耗的保管费用很高,日常的维护也要消耗大量的经费。有的部门不注重等对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设备出现问题之后的维修或者是重新购买都要花钱,给医院成本费用支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1.3没有系统地进行预算编制工作

每家医院的具体情况不同,根据职能、任务以及长远发展情况等方面,医院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应当熟悉各个院区的日常财务活动,将各个部门的财务工作加入到部门预算当中,确保预算的准确。有的医院并不注重上述过程,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十分草率,每年由领导操刀,财务部门根据简单的经济数据就将财务编制工作完成了,也不对医院的财务现状进行反思与评论,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1.4浮于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医疗体系较为稳健,医院普遍实行全额或是差额管理,这种管理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医院日常经营当中所要面临的风险,给医院带来了稳定的运营环境。而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医院也要开始面对与事业单位一样的经营问题,假若不开展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很难确保医院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2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2.1构建起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为了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医院应当在具体分析了实际会计工作的前提下,将内部的各个部门灵活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相互的监督与鼓励来提升实际的工作水平。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监督部门,确保各个单位准确落实医院下发的财务工作方案。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实处,确保医院的竞争力。

2.2完善健全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系统的稳定与健康,我国政府给各大医院制定了专门的预算管理方案,在确保了医院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保证了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但是光有较好的财务管理方案是不够的,医院自身也要制定良好的业务流程,将日常成本控制在正常的水平,确保医院的利润空间。

2.3提升医院的预算管理水平

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预算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一个良好的预算管理系统能有效提升医院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收入与支出不匹配的情况。一般来说,预算分成收入与支出两个部分。国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来确定预算编制的合法性。医院的工作要以赢得效益为主要目标,在保证了效益的前提下尽量缩减成本。除了收入预算,支出预算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一家医院的日常支出是十分巨大的,不仅要发放工作人员薪酬,日常的水电、取暖费等也要算到支出当中,因此支出的预算十分复杂。不仅要根据额度来进行定额编制,更要确保编制的合法性与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整体效益。

2.4管理好医院的流动资产,确保物尽其用

医院的日常工作是建立在一定的流动资产之上的,一般来说,流动资产以一年为周期存在于医院当中。流动资产的管理难度较大,往往还来不及进行管理就不再存在于医院的财务系统当中。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当中应当加强对流动资产的重视,确保医院每一笔资金都花到位,用到实处。不仅是流动资产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单位要严格,并全程监督固定资产的使用,确保资产使用的合法性与正确性,提升医院的总体效益水平。有条件的医院应当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自身财务情况开展完整的清查工作,出现了财务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避免小漏洞发展成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院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