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业个人工作计划

美业个人工作计划

美业个人工作计划

美业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不堪重负,催生员工医疗福利创新

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政府出资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和企业或个人出资的商业医疗保险体系构成。在全球的主要经济实体之中,美国的医疗支出一直居高不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医疗支出达到一万六千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6714美元,而印度和中国仅为96美元和62美元。

在美国,员工的医疗福利主要由雇主提供团体医疗保险,但雇员也通常需承担一部份保费。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转变,以及医疗技术进步、新药品的研发成功和使用等原因,员工医疗福利成本不断攀升,其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薪资平均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美世的《2007年美国雇主资助的员工医疗计划调研报告》显示,在2001~2003年中,美国每年员工人均医疗成本呈现惊人的双位数的增长。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美国的企业在过去几年里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来控制医疗成本,员工人均医疗成本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逐渐回落并稳定在年增长6%的水平。

纵观近年来美国企业在控制医疗成本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成本转移策略、消费者导向策略和员工健康管理策略。

成本转移策略是指企业在设计团体医疗福利计划时,通过让员工分摊一部分成本,或要求员工在每次就诊时个人承担一定比例或金额的医疗费用,或设置全年免赔额的方式,将员工医疗福利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种方式见效最快,并对员工医疗成本增长放缓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消费者导向策略是指企业在团体医疗福利计划的设计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自,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员工做出如何使用其医疗福利的决定,以及通过激励措施引导员工做一名精明的医疗消费者,从而达到医疗计划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消费者导向医疗计划(Consumer-Directed Health Plan,简称CDHP)”可谓是消费者导向策略的代表。许多大型美国企业允许员工选择参与传统的员工医疗福利计划,包括“优先供应商组织计划(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简称PPO)”和“健康维护组织计划(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简称HMO)”,或者参与新兴的“CDHP”。典型的CDHP是一个高免赔额医疗计划和一个雇主资助的“医疗报销账户(Health Reimbursement Account,简称HRA)”或“医疗储蓄账户(Health Saving Account,简称HRA)”相结合的计划。未使用的医疗福利资金可以累积到未来年度用于医疗费用开支,这样可以鼓励计划的参与者明智地使用累积的资金。如果员工使用该计划报销医疗费用,那么他需要承担一个较高的全年免赔额;如果他使用计划允许的预防保健服务,如年度体检、打疫苗、儿童保健等,则不适用免赔额。这样的计划设计鼓励员工采取更多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减少未来因疾病导致高额医疗支出的机率。如果选择“医疗储蓄账户”,存入账户里的资金是免缴个人所得税的,可用于支付退休后的医疗保险费。

虽然消费者导向策略操作起来比成本转移策略复杂得多,但美世的调研显示,许多企业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策略。美世2007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美国大型企业(指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的CDHP的成本比PPO和HMO低得多。CDHP员工人均医疗成本是5903美元,而PPO和HMO分别是7429和7486美元。虽然CDHP和PPO相比最明显的成本差异原因是CDHP免赔额较高,但这并不是惟一的原因。年免赔额在1000美元以上的PPO员工人均医疗成本是6944美元,仍高出CDHP许多。

除了消费者导向策略以外,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可谓是美国近十年来最流行的员工医疗福利成本管控手段。许多企业都相信员工健康管理策略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员工健康状况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根据美世的调研结果,美国80%的大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未雨绸缪,推行员工整体健康管理

有别于传统的医疗福利计划,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强调的是整体健康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医疗福利计划只考虑在员工发生意外或疾病时为员工全部或部分承担医疗费用,而整体员工健康管理考虑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通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员工保持他的健康状态,规避健康风险;帮助已经存在一定健康风险的员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或消除他们的健康风险,延缓或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帮助患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员工通过合适的医疗和护理,减轻疾病症状,降低他们的缺勤率和医疗费用开支。

根据美世的调研结果,美国大型企业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员工健康管理: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ssessment,简称“HRA”)

有56%参与调研的大型企业提供的健康风险评估计划是员工健康管理的基础。它提供给企业关于员工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等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设计一些目标行为方式变革计划,如戒烟计划、减肥计划等,这些信息也可以应用于疾病管理和个案管理。当健康风险评估被个人重视时,它常常能有效地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几乎三分之一的大型企业和超过一半的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相信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因此尽早地协助员工改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有很严格的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的法律,企业不会得到任何员工的个人健康信息,但是仍可通过评估企业整体的健康状况来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

健康管理网站和护士咨询热线

企业会主动为员工提供信息,让员工可以更主动地参与自身的健康管理以及与医疗服务供应商有更好的沟通。78%的大型企业提供健康管理网站,76%的企业提供护士咨询热线。

疾病管理计划

疾病管理计划用于帮助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员工改善健康状况,减少住院或发生残疾的可能性。参加美世调研的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和86%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为一种或多种疾病提供疾病管理计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需要管理的疾病。

个案管理和临终个案管理

个案管理是员工健康管理计划的常见组成部分。76%参加美世调研的企业为患有多种疾病或病患情况复杂的员工提供个案管理计划。42%的企业提供临终个案管理计划。

如果没有员工和其家庭的参与,健康管理计划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许多企业同时也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员工如果完成了一次健康评估、参与或完成了一个特定生活习惯改变计划,或参加了一个疾病管理计划,都可以获得奖励。

实施员工健康管理计划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定的资金投入。55%的员工人数在2000名以上的企业表示采取了一定的方法来衡量员工健康管理的投资回报。衡量的方法之一是分析员工的缺勤成本。美世《2008年美国员工缺勤成本调研报告》显示,在美国由于员工缺勤导致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占工资成本的比例高达36%。由此可见,通过员工健康管理降低员工因疾病缺勤为企业带来的财务损失极其重要。

因地制宜,中国企业如何起步

美国严峻的医疗福利现状催生了创新的员工医疗福利管理方法和实践。那么,这些创新的方法和实践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是否有借鉴意义呢?

中国大部分企业成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员工的平均年龄也比较年轻。但我们不可避免地能预见到,随着员工队伍的逐渐老龄化和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的企业在不远的将来也会面临如何应对医疗福利成本上升、减少员工缺勤率、提高员工生产力这些挑战。有170多家企业参与的美世《2008年中国员工健康和福利现状调研报告》显示,88%的企业对员工现在和未来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50%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推出新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在中国,美世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设计和实施适合本企业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员工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管理计划诊断

首先对相关数据,包括员工结构、健康状况、目前医疗福利的使用情况、因疾病导致的缺勤率等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找出本企业员工中存在的健康风险。其次,对本企业现行员工医疗福利和健康管理计划进行逐项评估,诊断这些计划或措施对于评估出来的本企业员工健康风险来说,是否有很好的针对性,是否存在缺陷或不足。

制订员工整体健康管理目标

一套完整的健康管理方案通常应围绕以下目标制订:健康状态保持――让身体健康的员工保持健康状态;健康风险管理 ――帮助存在健康风险的员工发现、消除和管理他们的健康风险;慢性疾病管理 ―― 为患病的员工提供援助,控制病情,避免恶化;人身伤害管理 ――帮助受伤的员工尽快痊愈,返回工作岗位;疾病缺勤管理 ―― 确保缺勤的合理性和必需性,尽量帮助员工缩短缺勤的时间。

制订员工整体健康管理计划

最后,针对处于不同健康状态的员工设计一套整体的员工健康管理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计划的有效性,最终达到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处于并保持健康的状态,帮助患病的员工提高出勤率和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美业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美国社会保险体系俗称“三脚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支柱模式,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第二支柱——雇主资助的私营养老金(还包括其他非赢利组织,如教育、医疗机构养老金以及州、地方政府养老金);第三支柱——个人储蓄。

1935年,美国颁布《SSACT》,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强制覆盖所有有收入的被雇佣者,其中部分州和地方政府雇员以及神职人员可以自愿参加,美国铁路工人不参加。美国社会保险是“现收现付制”,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来实现,缴费比例为职工工资的12.4%,是美国仅次于个人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种。目前,每年社会保险支出是美国联邦财政预算的最大项目。

虽然美国社会保险体系非常完善,但美国社会保障体系也面临着老龄化的巨大挑战,特别是7 600万二战结束后的“婴儿潮”出生的人将在2011年达到退休年龄,而且将一直持续到2029年,将会对现行的社会保险体系造成巨大挑战。1945年美国平均41.9个在职职工供养1个退休人员,1999年已经变为3.4个在职职工供养1个退休人员,预计到2030年将发展到2个在职职工供养1个退休人员。美国政府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41年社会保险养老基金将会枯竭。

二、美国私营退休金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私营退休金寄予重望,私营退休金更加成为政府退休金的重要补充。目前,美国私营退休金作为美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第一支柱,参加私营养老金计划的人数超过了6 000万人,平均领取的退休金约占退休人员退休收入的40%左右。美国私营退休金有以下三大特点:雇主资助;完全自愿;税优政策支持。截至2002年底,美国私营退休金总资产已经达到10.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 102%。

美国私营退休金又称为雇主资助的退休金计划(Employer Sponsored Retirement Plan),包括确定领取型计划 (Defined Benefit Plan,简称,DB计划)和确定缴费型计划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简称DC计划)两类。

1.确定领取型计划。在DB计划中每一个雇员将来退休的待遇是根据一个约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计划保证雇员退休后固定的退休金领取水平。该计划通常只由雇主供款,雇员不需供款,不为参加计划的每一个员工建立个人帐户。雇主承担主要责任,要对退休基金的投资安排进行决策,并且承担投资风险,雇员无须承担任何投资风险。DB计划还需向PBGC投保(the Pension Benefit Guaranty Corpo· ration.),4400万美国人的退休金都受到PBGC的保护,该机构吸收雇主缴纳的保费,对人不敷出的退休基金进行援助。

2.确定缴费型计划。在DC计划中,雇主不保证员工退休后的领取标准,雇员需要缴费,通常雇主会按照雇员缴费的一定比例(25%-100%不等)配套缴费,为参加计划的每一个员工建立个人帐户,雇员和雇主缴费都进入个人帐户,雇员承担主要责任,对个人帐户中资金进行投资,并且承担投资风险,雇主无须承担任何投资风险。退休金完全取决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个人帐户累积的资产。

DC计划主要有以下几类:401K计划——适用于盈利性企业;403B计划——适用于非盈利组织,如教育、医疗机构等;457计划——适用于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ESOP);利润分享计划 (profit—sharing plans);股票红利计划(stock bonus lans);个人退休帐户(Retirement)。

目前,DB计划的参加人数逐年减少,新建立的DB计划数量极少,大量中小型DB计划因为成本等原因终止了原有计划,并转向DC计划,DB计划成员占所有养老金计划成员的比例从1978年84%降低到1998年的44%,据估计,比例还将有所降低。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在过去的15年—20年中,401K计划得到迅速的发展。401K计划赋予员工自主投资选择权,特别是上个世纪如年代以来,美国连续10年经济高速增长, 401K计划投资收益相当可观,而美国DB计划大多投资于固定收益的投资组合中,收益较401K计划总体要低,因此,401K计划受到雇主和雇员的普遍欢迎。近年来,401K计划资产每年增长大约12%,计划资产从1990年的3 85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15 400亿美元,大约占美国退休金总资产10.2万亿美元的15%。

三、美国401K计划的运营和分销

401K计划主要受到劳工部(DOL)和国内收入署 (1RS)的监管,监管的主要法规是ERISA法案和IRC法案。 ERISA法案是为了保护私营退休金计划参与成员利益的目的而设计的。ERISA法案规定了计划参与资格、权益归属、基金管理、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规则,并且要求成立了年金保证公司(the Pension Benefit Guaranty Corporation PBGC)。根据ERISA法案的规定,合格年金计划必须通过年金合同或者信托方式来实现。企业可设立企业退休金管理理事会或选择专业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Fiduciary,是指一个人或者组织被授权管理退休金计划或者退休金的资产)来管理退休金计划。ERISA法案规定,受托人必须按照“谨慎人”和“忠诚”原则来管理退休金计划。

401K产品提供者有:保险公司、相互基金、证券公司和银行,分别提供以下主要产品:相互基金(Mutual Funds);集合投资基金(Collective Investment Funds);可变年金/固定年金(Variable Annuities/Fixed Annuities);保证收入合同 (Guaranteed Investment Contract,CIC);雇主股票(Employer Securities);自选经纪帐户(Brokerage Window)。其中可变年金/固定年金和保证收入合同(GICs)是保险公司提供的主要产品。

美国私营退休金市场非常发达,专业分工特别细致,除了产品提供商以外,各个专业领域配套服务机构非常之多,如提供计划投资咨询、计划行政管理以及审计等服务,不同机构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降低服务成本,确立各自的比较优势。其他服务商有:托管人、行政管理和帐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第三方管理者、员工教育、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律师、会计师等。

退休金管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捆绑式”退休金安排 (a bundled arrangement);另一种是“分离式”退休金安排(a bundled arrangement)。雇主(受托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退休金管理方式。一般大型的401K计划经营者可以提供“捆绑式”退休金安排,集计划设计管理、帐户管理、资产托管以及投资管理等主要服务于一身,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总体费用水平相对较低。因为美国退休金市场专业分工非常细致,雇主(受托人)也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机构提供分项的服务,各项服务都需要单独收费,费用相对较高。

401K计划费用主要有管理费用(固定费用)和与资产相关的变动费用两部分。管理费用大约占10%,主要包括:启动费用、测试费用、帐户管理费、基金转换费、信托费、 5500表费用。与资产相关的变动费用大约占90%,主要包括:相互基金运营费用、年金费用、死亡保障费、合同中止费、佣金、12b—1费用(12b—1 Fee,中介机构销售相互基金的附加费用)、额外收取费用、短期交易费用。

费用的收取由计划成员数量和计划资产规模以及选择服务提供商来确定。一般来说,401K计划每年的收费大约为计划资产的1%—2%不等,资产规模越大,议价能力就越强,其费用收取标准相对较低;而对于中小型计划来说,其收费标准相对较高。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享受不同的服务需要不同的代价。服务的内容非常多,有针对雇主的服务,也有提供给雇员的服务,完全可以由雇主来决定。对于一般的计划而言,雇员通常都能够享受到以下服务:员工教育、帐户转换、电话查询、互联网查询、对帐单服务。

美国在允许混业经营之后,不同金融行业之间相互融合非常快,在401K市场提供的服务越来越趋同。鉴于参与401K市场的经营主体非常多,在这里重点以我们参观考察过的寿险公司为例来介绍美国寿险公司是如何参与 401K计划经营的,其他类型的公司在此不做过多的介绍。

寿险公司在401K市场中占大约25%的市场份额,因为混业程度太高,由寿险公司控股或关联的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难以统计,寿险公司在美国私营退休金市场,包括 401K市场在内,占据了重要地位。2002年,美国保险公司团体年金(退休金)保费收人为1 010亿美元(不包括 GICs)。变额年金是寿险公司提供的主打产品,它是年金与变额人寿保险相结合的产品,其现金价值和年金给付额都随投资状况波动。在缴费期内,每期进入独立账户的保费,按当时公布的基金价值购买一定数量的基金单位,称为“基金单位”。与传统寿险产品的根本区别是,该产品将投资选择权和投资风险同时转移给客户。除此之外,保险公司还提供保证收入合同(GICs)等其他产品。

在产品设计上,变额年金产品设立“普通账户”和“独立账户”进行管理,客户缴纳的保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分别进入两个账户。在普通账户内的资金按传统寿险方式运作,用于保证对客户的最低保险责任。独立账户下有若干投资组合,每个投资组合都分成若干等价值的基金单位,客户有权决定保费在投资组合之间的分配比例,进入独立账户的保费全部注入客户选定的投资组合,用于现金价值积累,其投资损益直接导致现金价值增减,最终决定对客户的给付金额。保险公司可设立多个独立账户,但一般对每个险种提供一个独立账户。

保险公司既可直接购买外部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投资组合,也可以自己设立基金,并由自己全资附属的基金管理公司,或与其他证券公司等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保险公司实际上已经完全进入了投资基金领域。我们考察的3家寿险公司的变额年金均提供超过50种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大约一半是由公司的附属投资公司管理的投资组合,另外一半为市场表现最优秀的相互基金。以Manulife Financial为例,共提供了81种投资选择,大约有30多种是由Manulife Financial所附属的相互基金公司提供的,其余的40多种是由Manulife Financial挑选市场上表现最好的 23家相互基金公司的基金。

变额年金产品在美国受到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双重监管。

1.证券业的有关规定。《1933年证券法》规定,变额年金属于证券类产品,保险公司必须先向证监会(SEC)注册,在销售时或在此之前还必须向客户发放产品说明书,说明业务性质、保费投资方向、各项费用和保单持有人的权利等。《1934年证券交易法》规定,销售该保险的保险公司和人必须先向SEC注册成为Brokerdealer,成为全美证券经纪人协会(NASD)的会员,并遵守NASD的有关交易规定。《1940年投资公司法》规定,保险公司对变额年金的销售、管理等进行收费必须遵守一定的标准,而且独立账户必须先按投资公司进行注册。

2.保险业方面的规定。变额年金产品同时还受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变额年金产品在某个州销售方面,必须得到州保险监管机构的批准,并在经营中受其监管。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颁布的《变额人寿保险示范法》,已基本被各州所采用,主要内容为监管条款、保单设计、费率、准备金提取、独立账户的管理、信息披露、人的注册、发证等方面。

由于大型企业多数情况下选择自己管理年金,其投资安排主要是选择相互基金,因此在大型客户方面,相互基金公司优势较大;寿险公司价格相对较高,而其营销能力比较强,因此多数寿险公司市场定位在中小型企业的市场。

(1)小雇主,仅包括配偶等少数雇员,小型公司。Self- Employed401(k),自雇式401K计划,自雇的雇主和小企业,费用标准不可浮动。

(2)20—50个雇员,中小型公司,Online401(k),在线式401K计划,通过互联网浏览的公司,公司退休金资产少于200万美元,员工少于150人。

(3)20—150个雇员,中型公司,Standard401(k),标准 401K计划,公司退休金资产200万美元左右,员工150人左右,为人力资源有限的公司提供捆绑式的一揽子全面的 401k计划服务。

(4)150个以上雇员,中型到大型公司,Tailored401 (k),量体裁衣式的401K计划,公司退休金资产超过200万美元,员工超过150人,服务方式可以由雇主来选择,可以选择捆绑式服务,也可以雇主/受托人分项采购,收费比较灵活,议价空间较大,根据实际规模进行调整。

由于美国退休金市场非常成熟,参与的市场主体非常多,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独立金融顾问、经纪公司、第三方管理者(TPA)、员工福利顾问公司、投资顾问等中介渠道来分销产品,除ING还保留一支60人的直销队伍外,其他公司都没有自己的直销队伍。原因在于:一是通过自己的直销队伍进行销售,成本普遍较高;二是通过经纪公司、第三方管理者(TPA)、顾问公司等销售,保险公司只需要付出可变成本,没有固定成本,而通过自己的销售队伍销售,则需要固定成本,如房租、固定薪资等。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通过独立金融顾问销售,在费用上可控性更强。除非自己的销售队伍效率很高,否则保险公司一般会选择中介机构去销售。

雇主在选择不同的产品提供商时,主要考虑几方面因素:第一是投资,看谁的投资能力强,谁提供的投资选择多;第二是价格,由于市场主体多,竞争非常激烈,雇主非常看重价格;第三是公司的商业信誉;第四是服务的优劣,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各公司提供的服务都非常丰富,但是服务是与价格呈正相关的。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雇主选择谁,有的时候往往也会取决于关系,以及中介机构的推荐。

四、美国养老金体系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一)我国应尽快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年金发展

我国在工业化尚未实现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1980年全国平均每13个职工养一个退休人员,1990年达到6:1,现在为3:1.由此造成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急剧扩大,1998年缺口为100多亿元,2002年扩大到500多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 000多亿元。借鉴美国的经验,构建“三支柱模式”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国家应利用财税的杠杆鼓励和引导雇主建立企业年金,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作用。

税优政策是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发动机,当前发展企业年金的关键在于税优政策的落实。国发[2000]42号文件第10条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但是企业年金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因此,实际上税优政策还难以落到实处。对于个人所得税,目前国家政策尚未规定对个人缴费及其收益进行延迟纳税,在目前个人所得税纳税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建议个人缴费占职/12212资4%以内部分允许在个人所得税前抵扣,并对缴费的投资收益能够予以免税。在国家尽快落实企业年金税收优政策的同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配套的监管体系。

(二)企业年金市场必须与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可选择的投资工具非常丰富,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都非常健全,私营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协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是美国私营养老金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有一些经验教训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自1999年、2000年以来,美国资本市场结束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资本市场表现低迷,401K计划资产近两年平均回报都是负值。特别是安然和世通,因会计丑闻被揭露而轰然倒下,上述公司的退休金计划大部分都投资于公司自己的股票,员工积累了几十年的养老金基本上荡然无存,在公司出现问题后员工受到了失去工作和失去养老金的双重打击。因此,美国国会考虑要限制退休基金投资于股市,股票对退休金的投资而言风险太大,退休基金应该寻求更安全的投资途径,如债券等。

建立企业年金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安定。如果投资风险过大,不仅无法获取预期收益,还有可能危及养老保险的财务基础,损害投保企业利益。企业年金没有政府财政兜底,必须自己承担风险,因而安全性原则是养老金投资的首要原则,必须在确保其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

企业年金的发展必须与资本市场协同发展,根据养老金的投资特点和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当前我国要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因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特别是股票市场波动较大,存在着资产质量报告及信息不对称、庄家操纵股价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存在对冲市场单边下跌的风险,因此,目前股票投资并非养老金投资的首选。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的债券市场是比较安全稳妥的选择。而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偏小,2002年末,我国债券的总额仅相当于GDP的29%,约2.8万亿元。同时,债券市场内部的发展也不均衡,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极为缓慢。在2.8万亿元的债券余额中,国债余额为1.7万亿元,金融债为1万亿元,而企业债只有400亿元。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的权威性不高,企业债发行仍然采用审批制,发行人受市场的约束较弱。此外,债券市场品种和发行人单一,只有现货,缺乏必要的衍生产品和避险工具,不利于债券市场的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

(三)在发展初期允许保险公司以年金合同形式提供服务

美国私营养老金发展之初,保险公司都是以年金合同形式提供服务,并且这种服务占据了绝对的份额。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保护计划参与成员的利益,国会通过了《ERISA法案》,要求企业年金的资产置于信托安排之下,但是保险公司以年金合同形式提供服务可以除外。引入信托的管理方式时,美国私营养老金市场发展非常庞大,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非常多,不同机构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降低服务成本,使得分离式管理退休金的总费用水平足够低。而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刚刚起步,市场还比较小,参与企业年金配套的市场主体比较少,采用信托方式管理企业年金,由于管理年金规模小,各个分项的服务商需要收取较高的管理费用,因此管理成本会非常高。

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的管理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保险公司拥有绝对的精算人才优势。企业年金管理的许多方面都需要精算服务,从年金产品设计、系统开发、负债评估、财务核算、风险管理、投资等都离不开精算,精算师在企业年金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的资产负债匹配技术上具有绝对的优势; 3.保险公司拥有以客户为中心,可支持多种缴费计划构成以及复杂团体寿险和年金业务系统的综合性业务管理系统。4.保险公司销售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强,特别是在员工沟通和教育方面。5.保险公司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积累了一批客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可以选择直接购买保险公司相应的年金产品或者投资连结产品的方式。建议在企业年金发展初期,允许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合同形式提供捆绑式企业年金服务。

(四)鼓励建立DC计划,不排斥DB计划

美业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一.思维的奥秘

1.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理性思维程序化

4.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二.设计有序

1.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设计计划方法论

4.Stepto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一起来吧(具体案例)

6.计划书

a.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计划书的构成

d.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十八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三.计划从身边做起

a.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二.参考书目(仅列二十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2.《麦肯锡理念》/[美]埃森?拉塞尔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

6.《企划书实用手册》/[日]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

10.《企划训练入门》/[日]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11.《设计过程与方法》/[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47.《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48.《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郭泰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50.《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53.《现代策划学》/[美]苏珊著;?—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2002,1

5.《策划学全书》/胡屹编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6

14.《丰田方式》/[日]片山修著;陈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

2.《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美)舒尔茨(Schultz,H)(美)扬(Yang,D?J?)著;韩怀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跨国公司行销中国》/卢泰宏编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

13.《未来生活的选择》/[英]约翰.埃尔金顿朱丽娅.黑尔斯著;张葆华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

17.《体验经济》/[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18.《消费者行为》第三版/[美]所罗门著;张莹,傅强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

38.《麦肯锡理念》》/[美]埃森?M.拉塞尔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39.《公司战略计划》/[加]明茨伯格著;张艳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

44.《体验营销》/[美]B.H.施密特著;周兆晴编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10

45.《麦当劳店铺管理手法》/俞浪复编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46.《钢索上的品牌战士》/[英]菲欧娜?吉尔摩著;黄富厢,刘军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9

52.《米奇的魔杖—迪斯尼的经营之道》/[美]比尔?卡波达戈利,林恩?杰克逊著;关海歌、路小林译;?—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1

54.《供需新规则》/[美]里克?卡什著;音正权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55.《金字塔原理》/[美]明托著;王德忠,张询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2.《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李乐山著?—待补

15.《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王受之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

4.《品牌再设计》/(美)凯瑟琳?费西尔编?夏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5

16.《器具的进化》/[美]亨利.佩卓斯集著;丁佩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

19.《速成读本:设计》/克拉克,弗里曼著;周绚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

20.《剧本导引—资讯时代产品与服务设计新法》/[台]洪德彰,林文绮,王介丘著?—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5

21.《包豪斯》/[英]慧特福德著;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

23.《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煦炀编著?—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6

24.《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朱海松编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4

21.《大系统思维论》/王营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

25.《工业设计方法学》/简召全等编著?—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待定)

26.《物生物》/[意]布鲁诺.莫拿利著;曾育,洪进丁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待定)

27.《最新日本广告实务》/王润泽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市场调查手册》/中华征信所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

30.《品牌领导》/[美]艾克,乔瑟米塞勒著;曾晶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4

31.《不守规划的创意》/[美]鲍.吉尔著;邱顺应译?—台北:滚石文化,2001,1

34.《定位》/[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著;王恩冕,于少蔚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

42.《总体设计》/[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著;黄富厢,朱琪,吴小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

40.《品牌的建立》/钱竹主编?—北京:艺术与设计出版社,2002,9

49.《世界顶级设计作品选--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卷》/蔡军,徐邦跃编著;?—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

29.《游戏的人》/[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0(1997,5重印)

32.《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5

33.《分析的艺术》/陈功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3.《跳出思维的陷井:日常生活中逻辑的威力》/[美]坎纳沃著;王迅,徐鸣春译?—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2,3

35.《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英]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36.《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37.《社会学(第十版)》/[美]波普诺著;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1.《右脑与创造》/[美]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著;傅世侠,夏佩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

美业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业;养老基金

一、美国养老保险计划的简单介绍

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国家通过税收筹资的基本养老基金、企业建立的以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帐户(IRAs)为主的职业养老金计划、个人养老储蓄以及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共同构成,这就是所谓的三支柱模式,被形象的称为三条腿的板凳。其中,美国国家养老金和企业职业年金两部分构成了绝大多数美国老人退休收入的主体。

1.国家基本养老计划

简称为OASDI方案,包括老年养老金、遗属养老金和伤残养老金三个部分,由国会立法强制实施,是美国最重要的收入保障项目。该制度是全国性的,覆盖了美国约96%的劳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联邦收入税、社会保障收入本身的课税、美国财政部的一般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收益等,账户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并依据社会保障法的规定进行运作,实行现收现付制。

2.企业职业养老计划

企业养老金计划比较复杂,包含了多种不同种类的养老金计划。其中,最主要、也最受欢迎的计划是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帐户(IRAs),共包含两种框架:一种为待遇确定型计划(DB),相对高度规制,由雇主支付;另一种为缴费确定型计划(DC),雇主和雇员都可以缴费。无论是DB型计划还是DC型计划,收入主要来自雇主、雇员缴费和投资收益。企业定期向该计划交纳资金,养老金管理机构通过基金投资行为对养老金进行保值增值,它没有固定利率,投保人的未来收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3.个人养老储蓄以及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

美国养老保障体系除了上面介绍的作为基石的OASDI和作为其重要补充的第二层次的雇主养老金计划,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构成了重要的第三层次。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是一个完全由个人决定是否愿意参加的养老金计划,它不属于企业养老金的范畴。在美国,个人退休储蓄与保险投资主要有两类:一是以退休养老为目的“退休储蓄账户”,这是一种税收优惠的退休储蓄计划,但该账户存款只能在你年老时方可提取;二是以家庭或个人为主体进行的保险投资,即向商业保险公司定期缴纳保费,购买人寿保险或养老保障。美国保险市场十分发达,国民保险意识较强,因此,美国人购买商业保险养老也是极流行的投资方式。

二、金融危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

1.对国家养老计划的影响

由于这部分覆盖面广,统筹层次高,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是美国社会保障养老金的第一支柱,而且基金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因为这部分资金是当期收缴当期利用的,对资金的保值增值要求不大,不必再资金市场上运行很久,更兼有强大的国家政策作为支撑和后盾,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其稳妥的投资策略,既没有投资股票市场,也没有投资于房地产,避免了这次由房地产市场下跌而引起连锁反应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所以金融危机并未对这部分的资金产生较大的影响。

2.对企业职业养老计划的影响

债务是风险的源泉,次贷危机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解释就是:让不具备购房能力的人群购买了房产,而无法持续还贷就引爆了整个金融体系。如果承诺的养老金待遇无法实现,势必引起劳资冲突,而如果让不可能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付诸实施,则大量的养老金债务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危机的发端。对这部分的探讨主要从它的构成两大框架入手。

(1)对DB型养老金计划的影响

DB型计划预先确定雇员退休时的待遇水平,养老金资产的投资风险完全由雇主承担。DB型计划由养老金给付担保公司(PBGC)对员工的退休金待遇担保,在基金积累出现供款不足时保证员工的退休金安全。

参与DB型计划的员工退休待遇在员工加入公司时就已经确定,因而不会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二作为退休金给付来源之一的投资收益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起起伏伏。要保证DB型养老金计划的稳定性就必须保证其资产与负债平衡,在投资收益不能完全满足养老金支付时由企业向其注资,避免出现融资缺口。

事实上,美国DB型养老金计划在2011年就已经出现财务危机,其后每年融资缺口不断扩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无疑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后果,更加重DB型养老金计划的财务困境,使其供款充足率普遍下降。

对DB型养老金计划来说,收益率急剧下降对当期退休收入水平的影响不是很大,但资产价格答复下降不进讲恶化其财务支付能力,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导致长期利益下降,必将导致其融资缺口不断扩大。

供款充足率的急剧下降和融资缺口的不断扩大,是的建立DB型养老金计划的美国企业面临维持计划的巨大压力。在金融危机中,一部分企业的养老金计划随着企业一起破产了,而对于那些没有破产的企业,也很可能采取裁员或者冻结年仅计划等措施。而这些措施都会对雇员的养老保障造成不利的影响。企业裁员风席卷各个行业,同时雇员的退休收入也是大幅度的缩水;企业申请破产后,只能由PBGC接管养老金计划,并给与员工相应的补偿。

美业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所谓两用技术,实质上包括:(1)先为军用后转民用的军转民技术;(2)先为民用后转军用的先进民用技术;(3)从开发时即考虑适合于军民两用的两用技术。这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军民两用潜力,而非专用技术。

冷战时期的军事强国或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如美国和前苏联,首先发展军用技术而后转民用,但目前则强调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日本、德国主要发展民用技术,再转向军用。美国近来民用、商用技术发展较快,也出现了民用技术转军用的苗头。

一、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的原因

1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的需要

冷战结束后,美俄等国国防任务改变,开支锐减,无力维持庞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而且, 许多对工业至关重要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机、半导体、通信、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已主要由民用市场所驱动。因此,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开展双向技术转移,是建设在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国防的关键,也是增强国家经济竞争能力和平战转换能力的需要,已成为各国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发展趋势。

2作为国防科技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的民用技术来发展国防工业

各国在新的形势下为增强国防实力和提高经济竞争力,均在制定新的国防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如美国1993年就宣布了“国防转轨战略”,其核心就是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1995年2月,美国国防部又发表《两用技术:一种为获得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前沿技术的国防战略》,指出“两用技术战略是国防部再投资战略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还指出“两用技术战略将使国防部能用民用工业产品开发的快节奏和市场推动的高效率来满足军事需求”, 以达到缩短武器研制周期并加速技术进步在军事中的应用,降低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和使国防部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三个目的。同年10月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也把发展两用技术作为保持军事技术优势、振兴美国经济和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俄罗斯认为军工系统中70%以上的技术可军民两用,利用两用技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摆脱经济困境和加强国防能力是科技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也是维持国防工业基础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法国也认为当前国防科研经费日益短缺,大力发展两用技术特别是充分利用先进民用技术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一项战略措施;认为两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大量节省研制生产费用。据报道许多民用技术只需要很少经费就能达到军事系统80%的性能要求。

3建立军民一体化的工业基础

美国的国防工业企业从表面上看绝大多数都是“军民结合型”企业,但实际上军品生产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因而一方面由于管理过于庞杂烦琐,使成本上升,周期很长;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一道将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隔离起来的“壁垒”,妨碍了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从而使国防工业基础日趋削弱。这种“壁垒”越筑越高,国防部和工业界都不堪重负。冷战后美国深感再也不能用有限军费维持一个独立、庞大的国防工业基础,因而针对这种体系和管理方式,提出“重新设计国防”的口号和“军民一体化”的设想,即将分离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紧密结合,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 使约占现有国防科技工业基础75%的军用品尽量采用民品或利用同一设备、设施、规范和标准,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1995年9月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科学技术战略》在论述两用技术政策时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既满足军事需求又满足商业需求的先进的国家技术和工业基础”。“两用是技术上的根本性转移,要发展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性能满足军民两方面需求的技术,争取将来做到武器系统采用现成的民用部件和分系统进行设计,并在一体化的工厂里制造”。

4发挥政府、企业两个积极性,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带动民用工业的发展

各国发展两用技术都采取了政府与企业共同负担、共享成果的方式,从而使资金、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广泛发展。美国发展两用技术的重要举措就是“支持政府研究机构与工业界的合作”,其“技术再投资计划”就是由政府提供一半资金,另一半则由其它来源(包括州政府和企业投资)来提供。而民用工业亦可从中获益。据报道,目前美国所有的通信/电子承包商都随时准备通过开发两用技术而发展新的商业实业。英国也采取类似方式吸引民用工业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开发两用技术,一方面扩大资金来源,一方面使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了民用工业的发展。

二、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1确定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

各国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首要之举是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中确定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美国将投资重点放在确保国家安全的两用技术上,如1995年的投资重点在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先进制造和先进建模与仿真技术等领域,投资额占国防部科技预算的25%。

2制定、实施开发计划

各国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关键之举是制定与实施各类具体的开发计划。

美国的军民两用技术开发计划包括核心计划、技术再投资计划(TRP)、两用应用计划 (DUAP)、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SBIR)、合作研究和开发计划(协议)(CRADA)、联邦防务实验所多种经营计划(FDLDP)、先进技术计划(ATP)、先进制造技术推广计划(AFTTP)。美国国防部两用技术核心计划包括电子加工、平板显示器、微机电系统、飞机用先进复合材料、飞机与巡航导弹用一体化高性能涡轮发动机和旋翼机技术。美国能源部也有多项两用技术研究开发合作计划,设计半导体、智能制造、高性能计算、飞机发动机先进材料计划等。美国技术再投资计划是国防部制定的最大、最完整的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它是为落实国防转轨战略而于 1993年制定的为期五年、投资241亿美元的国防再投资和转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约 16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70%左右。制定TRP计划的目的是扩大美国在商业和两用工业中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和真正提高美国的竞争力;其任务是促进向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一体化国家工业能力转变,以提供最先进的、在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军事系统和最具有竞争力的商用产品。该计划共分为三类:(1)新的两用技术开发(包括12个科技重点领域);(2)技术转移(或区域技术联盟);(3)制造技术教育与培训(包括5个科技重点领域)。该计划竞争的结果是政府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1993年10月选定212个项目,共需资金14.66亿美元(政府提供6.05亿美元),至今总投资额已达15亿美元。但1996年3月,美国总统助理约翰·吉本宣布国会将终止对TRP的进一步支持。不久,克林顿政府又提出了两用技术应用计划,目的仍然是通过工业竞争来选择能满足军事需求的两用技术。1997年将进行第一轮竞争,拟选择8~10个项目, 为期3年,要求1997财年投资达2.5亿美元。DUAP与TRP的相似之处是各企业分摊投资, 不同之处是DUAP更加紧密围绕军事用途。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于1982年提出;1992年10 月重新筛选项目,以确保所选项目具有两用和商业化潜力;1995年国防部制定了改进措施,增加了投资(预算额为4.45亿美元);1997财年将增至5亿美元。该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探索性阶段,其具有军民两用潜力的成果可得到TRP的资助。合作研究与开发计划(协议) 是联邦国防试验所与非联邦机构的协议,共同研究开发特定的两用技术,1990年前仅几项,1992 年10月增至240项,1995年4月正在实施的项目已达835个。联邦国防实验所多种经营计划鼓励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加速两用技术由国防实验所转入民用。1994年4月已选定19个课题, 总资助金额为0.1亿美元。俄罗斯在1995年8月召开的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上讨论了称为 “双重用途技术”的总统计划,确定了10个重点发展项目。

欧共体制定的新的科技战略是“将重点技术计划更直接地同欧洲国防工业竞争能力所依赖的关键新技术联系起来”,强调把科研重点转向军民两用技术,加强欧盟支持的民用研究计划与军用研究计划的协调,并制定了军民结合的军工发展战略。英国国防部所属国防鉴定与研究局除制定了两项军转民计划,即“部门外研究计划”和“私有资金计划(倡仪)”外,还专门制定了发展两用技术的开拓者计划,首批投标641项,已中标43项。该局还和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共同提出“战略联合计划(倡议)”,旨在建立一个“两用技术中心”网络。法国政府也计划拨款12亿法郎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重点开发电子设备、复合材料、机器人和控制设备等。

3按照政府与企业分摊资金的原则组建各种联合体共同开发

各国发展两用技术一般均采用国防部门与工业部门(企业)、学术界和政府其它部门按照优势互补、经费分摊、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组成各种联合体,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如前述美国政府与企业建立分摊费用的合作伙伴关系。又如英国国防鉴定与研究局已经或正在组建一系列两用技术中心,已建成结构材料中心,并拟建立高性能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技术、电子学与流体力学中心。

三、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1从发展战略来看,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必然成为21世纪各国国防发展战略的科技研究开发重点,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趋向。

2从发展模式来看,两用技术的开发将会从“由民转军”向“引民入军”发展,并最终形成从一开始就考虑“军民两用潜力”的发展模式。

3从发展规模来看,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将会由追求计划庞大、项目繁多的多用途、多目标朝着强调计划适中实用、项目择优而上的用途有侧重、目标较集中的方向发展,如美国国防部更加强调两用技术应更加紧密围绕军事用途和首先用于军队武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