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业人的职业素养

美业人的职业素养

美业人的职业素养

美业人的职业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管理

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高中教学中得到了大力推行,提高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也逐渐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重视。职业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期,美术欣赏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和欣赏美,并将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逐步提高。人文素养课教师作为直接和学生接触的群体,还需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效率,促使学生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职业高中开展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人文知识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就业能力人文素养是经过人文知识学习之后形成的优秀品质和修养,对于人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是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职业高中承担着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职责,加强人文素养课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社会就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术欣赏是对反映客观世界真实性和对客观世界感受的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能够与素质教育的其他形式产生联系,并且达到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的效果。创新能力是社会对就业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根据作品内容产生丰富联想,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美术知识相对难度比较大,在职业高中开展人文素养美术欣赏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包含的知识点非常丰富,教师对国内外的基本画学流派以及基本绘画技巧和鉴赏技巧进行讲述,能帮助学生拓展文化知识面,实现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提高。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相对薄弱,人文素质美术欣赏课程的开展能够充分弥补学生的不足,实现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美术素养的有效提高。

(三)促使学生性格和审美情趣养成美术作品中都包含着浓厚的个性,艺术家在创作画作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性格特点进行灌输,因此学生在学习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还可以完成性格的塑造和审美情趣的养成。职业高中是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情操对于人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加强人文素养美术欣赏课程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乐观的性格,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职业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职业高中人文素养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

在职业高中开展人文素养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重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学生发展实际和特点有序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随着人文素养美术欣赏课程重要性逐渐引起职业高中学校的重视,目前美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很多职业高中学校在美术欣赏课程中使用的教学课本比较简单,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相对单一,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热爱和学习兴趣。美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国内外美术作品非常丰富,各种名家作品精彩纷呈。然而职业高中在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内容的范围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简单的美术作品欣赏内容和理论学习,不仅不能满足学习的内在需求,也不符合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初衷。职业高中学校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教师教学水平相对不高目前部分职业高中学校开展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的时候,教学任务由班主任或者语文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的美术文化素养,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只有教师对美术作品具备一定的专业鉴赏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素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还有部分职业高中学校虽然是由美术教师开展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但是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不高,而且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将美术专业知识和课堂实际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能完成人文素养课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枯燥部分职业高中学校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美术欣赏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偏理论性,仅仅依靠教材和板书进行美术知识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职业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思维活跃、认知能力强的特点,传统单调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美术欣赏覆盖的范围非常广阔,而且具备很强的表现能力和感染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的形式非常丰富,可以促使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高效率吸收课堂教学内容。

三、提高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想要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管理水平,还离不开教师、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丰富人文素养课美术教材的教学内容并且采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才能做到从学生实际发展特点出发,有效保证课堂教学和管理的质量。

(一)教师方面1.注重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教师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教学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美术内容。例如,为了避免学生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感到无聊和枯燥,教师可以课堂中增加构图等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习美术欣赏课打下良好基础。美术欣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精神活动,对于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和开阔视野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只有逐步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单调的教学方式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丰富教学的开展形式,帮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美术欣赏课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将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美术教学课程之中,用更加直观的形式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对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和解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美术中蕴藏的底蕴和文化,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热爱之情。

(二)学校方面1.增加教师培训机会,充分提升教学水平。人文素养课程美术欣赏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具备丰厚美术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变化教学方式。职业高中学校还需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定期进行美术欣赏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且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力。人文素养课对于职业高中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只有加强对教师的能力培养,才能确保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达到规定要求。2.结合实际开展调研,开发特色课本教材。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美术欣赏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学校还需要积极进行对学生实际需求的调研,开发出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特色校本教材。在课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学校还可以充分和当地自然文化特色相结合,让学生能增加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在开展学生美术欣赏课程学习需求的调研过程中,学校可以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从而达到增加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程兴趣的目的。

(三)社会方面1.加强资源支持力度。职业高中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能够运用的资源还不够丰富,学校想要实现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质量的提高,还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的资源支持。例如,美术馆是美术资源的聚集地,具备着相对全面的纸质版和电子版绘画作品资源,而且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比较强。2.开发实用教学平台。智能技术的出现为教育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改变,在职业高中人文素养课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智能技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在开发和应用智能技术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教育领域的关注,实现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将能更好提高教育行业教学质量。例如,开发美术作品的VR资源将能让学生有更加拟真的体验感,在职业高中美术欣赏课程中使用这种新技术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更加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和管理。

美业人的职业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审美教育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落后,对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的重视力度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正确认识培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养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丰富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帮助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推进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院校学生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塑造自身良好的文化气质,陶冶高尚的情操以及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1]。同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院校学生的行为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让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就是对院校学生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进一步的对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内心情感进行教育。帮助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审美观念,使院校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提升审美,融入审美,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院校学生还可以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学习表演、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加强院校学生们的交流互动,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以及在训练的过程中增加身体锻炼,使院校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升华。

二、高职院校在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低下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低下,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方面存在失衡现象。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对院校学生发展的作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认为较高的就业率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只要着重培养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就行了,而思想上的东西看不见、抓不到,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不大,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二)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的提升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高职生活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们为了考试而学习,对于人文素养和审美方面的知识学习效果有限,很难将所学到的人文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减弱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方面的课程,导致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审美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缺乏对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

三、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当前,高职院校想要提高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首先就是要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对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更新院校领导的教学理念。只有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力度提高了,才会针对院校在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方面的工作提出相应的措施,开展各种活动来提高院校学生对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的认知。同时,高职院校要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工作摆在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等重要位置,促进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以及审美教育协调发展。(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高职院校教师在提升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方面,起到一个带头引领的作用。老师的行为举止、性格修养等方面都对院校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提升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提高院校老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这样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将人文精神和审美艺术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去,让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很重要[3]。首先,高职学校可以开设人文素养和审美方面的课程,例如,文学、史学、审美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增加院校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要做好班级环境和校园环境在人文和审美方面的建设,例如,在班级的墙上挂一些关于人文和审美的图画,在校园建立文化长廊和人文景点,粘贴宣传海报等等。最后,高职院校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升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让院校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艺术很好的转化成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院校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让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气质、陶冶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让院校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同时,高职院校要为院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审美艺术氛围,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院校学生可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文化气质、陶冶情操,从而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和平.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秦力红.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7:157-158+165.

美业人的职业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工匠精神

高职艺术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价值”,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工匠精神”也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实践层面而言,就是培育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以解决高职技术教育中“理性缺失”困境。[2]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艺术素质教育因其具有通识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支撑,通常比较具体;而“工匠精神”培育的形式主要是宣导教化式的,因其缺乏具体支撑,效果通常并不明显。艺术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不统属、相互分离,制约了高职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如何理解并准确把握高职艺术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找到两者并举的路径与方法,对于促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品味与精湛技艺紧密对接———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质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于职业和产品所拥有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理念。自“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弘扬“工匠精神”成为我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理念。“工匠精神”所带来的现代职业教育战略调整以及社会对用人观念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工匠精神”属内在精神层面,高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需要若干具体的培育载体才能奏效,其中艺术素质教育就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质就是艺术品味与精湛技艺紧密对接。工匠虽然是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但是拥有“精湛技艺”是对工匠最基本的定位。技术与艺术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两者的关系可以用“技艺相通”来概括。从词源上而言,“技艺不仅指工匠活动与技巧,而且也是他们心灵的艺术或美的艺术与技巧”,[3]所以,拥有“精湛技艺”的工匠所制造的产品往往兼备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工匠技能与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的物化。手工业时代工匠制造的产品,小到日常生活用具,大到房屋桥梁,无不将艺术品味与精湛技艺融入制造过程,实现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工业化时代工匠尽管在称谓上发生了诸多变化,其技术活动仍是追求“技”“艺”融合。现代各种具体技术形态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样也是文化综合发展成果。以工业产品为例,产品设计造型的基本原则就是注重“技术与艺术性的统一、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如果缺乏审美因素,没有艺术品味,技术含量再高也难以获得认同和接受。“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可以概括为尊师重教、一丝不苟、求富立德、精益求精、知行合一等五大精神内涵。[4]培育“工匠精神”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而言,培育学生将“技术做成艺术”的理念,似乎更切合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和目标。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定位上而言,是培育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性人才,其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是重点,因而追求精湛、卓越的技术技能,崇尚责任、担当的职业道德,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对于“工匠精神”中所蕴涵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的培育相对缺失。要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将艺术品味与精湛技艺紧密对接,只有坚持以现有的艺术素质教育为载体,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嵌入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可见,就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定位与内涵而言,工匠劳动是一种创造劳动,而创造劳动是天然地带有美的活力,因而“工匠精神”必然包含了工匠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工匠,要将“工匠精神”对美的追求融入培养过程中,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艺术品味与精湛技艺紧密对接,这是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特质,也是方向。从这个意义而言,传统的高职艺术素质教育需要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视角下重新定位。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高职艺术素质教育的定位

高职艺术素质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它“既是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面,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既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必要内容,又是推动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5]但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寥若晨星,艺术活动追求短期效应,成了少数特长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被排除在艺术素质教育的大门之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艺术素质教育更多地被当作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锦上添花”式的“补充”。高职艺术素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理解存在误区。高职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除专业教育以外的人文科学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完善人的心智,另一方面是激发人的潜能。在高职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专业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6]但是,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教育,技能本位的教育使得教育的功利化现象难以避免,因而在高职实际操作层面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客观上”存在着“疏离倾向”。重新定位高职艺术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到艺术素质教育中,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使得学生实现精湛技术与审美情趣的浑然一体。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素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理念要适时调整,职业能力观也要从基于“技能本位”向基于“综合本位”转变。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模型。[7]“技能本位”将职业能力视同于岗位技能,忽视了学生面临不同岗位的职业迁移能力,忽视学生将来发展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的是机器生产环境下的“附属”,而非能动的驾驭者和创造者;“综合本位”将职业能力作为综合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8]基于“综合本位”的职业能力,注重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合,审美意识、审美情趣、艺术素养理应成为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职业能力观的转变,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要进行相应调整。要围绕培育“工匠精神”,将工匠对精湛技术追求和对艺术品味的领悟,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融入艺术素质教育与艺术活动之中。艺术素质教育不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而是与专业教育一样成为培育“工匠精神”、打造现代工匠的重要载体。因此,只有从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角度定位艺术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与个人的兴趣,走进艺术、理解艺术,吸收到艺术的精髓。对于大多数理工类的学生而言,艺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形象思维得以完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受艺术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艺术中所蕴涵的情绪,达到塑造他们完美人格的目的。[9]273这也正是现代“工匠”培养的最佳路径。

三、艺术素质与工匠精神同频共振———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路径

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质与艺术素质教育的定位,要求高职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视角,推行高职艺术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并举。要注重以高品位的艺术审美素养支撑“工匠精神”培育,以崇尚精湛和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优化艺术素质教育,实现艺术素质与工匠精神同频共振。探索适合高职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的路径成为艺术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并举的前提。一是组织具有针对性的艺术社团活动。艺术素质多样性、多层次,使得艺术素质教育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高职艺术素质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是第一原则,因此走艺术社团之路最为可行。组织艺术社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是拓展学生艺术知识面,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重要内容”。[10]通过社团内的朋辈教育,还可以培育团队精神。艺术社团组织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工匠精神”,将对传统工艺美和现代设计美的追求,以及对现代工程伦理和基本职业道德宣传,融入社团活动。二是创新有效的艺术素质教学模式。艺术是以情感体验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艺术素质教育是“一种心育、情育,它所起到的心理作用是人自觉自发感受到的,是人的最深层的情感自由活动的结果”。[9]169艺术素质教育模式是依托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体系,让学生超越具体的艺术本体,来感受美,并将感受内化为自身的素质。高职艺术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本位,创新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按照高职学习时间短、课程多、实践多的特点,采取短、平、快策略设计课程,综合运用示范与引导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美的本质。三是注重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衔接。艺术素质教育必须重视与具体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劳动的创造美、产品美、过程美,才具有现实意义。高职艺术素质教育只有在促进“工匠精神”培育中,才更能彰显其素质教育的价值。高职艺术素质教育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将来的职业追求,选择适当的艺术素质教育形式;要注重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衔接,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性。此外,艺术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并举还需要一批具有技术专业技能,同时拥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教师。高职艺术素质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机制,无论是艺术专业还是普通非艺术类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都要“注重培养和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及审美判断力,激发和唤起学生从艺术维度探求对生命及理想的思考,从而实现艺术本质所呈现的人文属性的本源价值”,因此高职艺术素质教育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艺术专业技能,而且要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具备必要的跨专业的基本知识,才能将“工匠精神”与艺术素质教育进行完美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军强,方林佑.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探索: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3]王伯鲁.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5]林大春.谈谈当今高职教育中的艺术素质教育[C]//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核心技术育有效人才———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7]查吉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8]赵志群.对职业能力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8(9):1.

[9]张道森.美术教育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10]徐园媛,廖桂芳.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构建[M].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美业人的职业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 公共艺术教育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93-02

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对中小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艺术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后,全国各地、各层次学校都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公共艺术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一环。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尤其是受30多年来高考制度的影响,公共艺术审美教育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大多数从事艺术审美教育的教师对其都有“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感受。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中职,这种问题更加明显。怎样科学合理地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成了很多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课题。笔者从事了多年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艺术审美教育,现总结一些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的教学体会和所做的探索。

一、开展和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中等职业人才的要求有了新的内涵,培养具有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既是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怎样提升中职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工作价值观,更好的发挥产业文化在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基础先导性;怎样促进中职学生具有较好文化审美修养,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都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如果还固守那些滞后的艺术教育观念,只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培养,忽略中职学生成长期必需的品德修养,只能造成培养对象的“思想缺失”和审美情趣淡薄,使中职学生成为有熟练技术而文化素养低的劳动者。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随着国家日益强盛,中央下发了国家十六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各级政府组织开始实施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计划(2012-2012)》,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中职学校启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等种种教学改革。国家和各地政府组织的以各种技能大赛引导教学改革、以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以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等诸如此类的有力和有效的教学措施,都是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明智之举。而公共艺术审美修养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劳动者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并普及到每一位中职学生,是必要和紧迫的。

公共艺术教育的紧迫性体现在:①时代在变,认识在变,生源的本身情况在变,因此,只有随着大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教育才能成为可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有保障。②中职学生的成长期决定了教育工作者要有历史责任感。中职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未确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决定了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

当今教育界发生的许多负面的恶性事件,很多都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缺失教育相关。俗话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教育培养是细水长流的过程,中职学生在人生观形成期的素养教育至关重要。中职教育不应只是学生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显而易见,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对中职学生的人才培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发达国家,无不是一支高素质的国民队伍成了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基石,而审美修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

二、中职学生的成长特征和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正是由于它的教育属性不同,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它从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变成了众多学生家长的无奈选择。由于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滞后,加上目前人才需求的不协调,现在的中职学生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综合素质都有别于前二三十年的学生群体。专业素质低、技术能力差、适应能力弱成了社会和企业对中职学生很不公平的认识,这就出现了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过去由于地区、城乡的差别和教育的普及不同,以及计划经济下分配制度和社会需求的单一,当时的中等职业教育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弥补了高等教育的不足。所以,那个时期的中职教育无论在社会学历、综合素质培养还是定向分配就业等方面都成了整个社会的热门选择。而今的中职学生年龄的普遍偏低、小学和初中基础教育的不适应,使其成为社会不看好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龄小,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除了生理阶段的叛逆期,使其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主动性差成了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好好教,毕业不易找工作成了现在中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情况导致了目前中职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美业人的职业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育;设计意识;强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92-01

一、设计意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只有对教育理念不断的进行更新,树立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树立设计意识,才能使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基础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是服务于美术设计专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设计意识的训练,体现出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为了强化学生的设计意识,要从基础美术训练抓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美术设计意识的理念,使职业院校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