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新闻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1篇

如果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再漂亮的鲜花,若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要发挥好解说词的陪衬作用,在语言运用上要切实做到为看而写,为听而写。

为看而写

解说词要力争有画面感,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1、语言要准确

要求语言准确并不是要过多地用一些概念化的语言,例如“很好”,“十分美丽”,“非常紧张”之类的语言,这些语言虽然不能一概排斥,但运用时要慎重选择。语言准确不但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准确,同时要求和画面形象吻合,否则会产生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也就是声画脱节。从新闻的综合统一效果来看,无疑是相互干扰或抵消。

2、语言要具体

解说词的写作对语言具体生动要求更严格。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事件、思想、观点、人物传达得清清楚楚,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具体实在,才能使观众产生一种明晰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接受。比如:画面出现一个企业场景时,解说词要说明这是哪个企业,当出现一个人物在讲话时,解说词要说明这个人是谁,免得让观众费心猜测。电视新闻稍纵即逝,不容观众细细琢磨,如果不具体生动,人们看过之后就会烟消云散。所以要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要求新闻本身所有的因素都能具体生动,既有人物,又有思想,既有声音,又有色彩,构成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造成生活的立体感,这样的解说词能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语言要形象

形象常常和具体连在一起,又是电视新闻的起码要求,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是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的重要方法。解说词写得如果能具体又形象,也能够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人们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对新闻的印象。要使解说词写得形象活泼,采用一些修辞手段也非常必要,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的手法等,使人很快理解所谈的事物。

为听而写

电视新闻解说词包括在听觉语言中。所以写除了是为了看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听。既然写是为了听,那就要求解说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以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可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要让观众容易听,其次是让观众愿意听。让观众愿意听,就是让观众一听就懂。解说词是由播音员播给观众听的,通过耳朵作用于综合器官,而不是通过眼睛阅读的,因此,所选用的语言和词汇,包括语言的搭配也要适合于人的听觉习惯,要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口语化指的是要用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即在用词造句上要符合人们的日常说话习惯。这种语言是与书面语言相对而言的。所谓生活化,就是在观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寻求接近性。这就是说解说词不提倡使用华丽的词藻,而是要使用朴实自然的词句,这样选词炼句,实际上也是对电视新闻创作者综合构思能力的一个全面检验。但是口语化也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更应讲求语言艺术的运用。要力争做到播放时朗朗上口,收听时悦耳动听。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闻报道;电视新闻;传播优势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024-02

1 电视新闻写作要求

电视新闻从选题到播出,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的制作过程如下:

电视

新闻

制作过程一般都会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虽然说应该在后期才会有文字稿的具体写作,但是,在采访构思和前期制作的选题,也会有文字写作的。因而,在电视制作的整个过程之中文字稿的写作要求是起到贯穿作用的。

电视新闻报道词写作的总要求,有以下3个方面:

1)声画对应

电视新闻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是“声画合一”的,因此,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必须按照画面本体的需要进行解说,做到声音和画面相互协调。这种特殊的情况,要求电视新闻的报道词要有特殊的写作格式:

电视新闻是叙述性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声画关系的处理上,就必须声画对应。

2)内容上的要求——5个W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好事实,就要注意“用事实说话”。怎样“用事实说话”?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交代清楚“5个W”,即:Who(何人), Where(何地),When(何时),What(何事),Why(何故)。或者将“Why”分解为“Why(何因)”和“ How(何果)”,成为“5个W1H”。这些其实是一般记叙文的要素。新闻作为文章的体裁,实际上是记叙类文体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因此,传统的新闻学,一直将“5个W”视为新闻的要素。

但是,新闻毕竟不是一般的记叙文,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从电视新闻的角度来看,在交代清楚“5个W”时,还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事实的真实性

真实性有两种: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文学作品要求作者忠于生活,概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事,不限于真人真事,允许虚构。这是艺术的真实,只讲本质的真实,不求事实的真实。另一种是新闻,包括电视新闻的真实。

(2)时间的新近性

新闻姓“新”,新闻“新”字当头。只有新的东西,才能引起受众注意。引起社会关注。因此,新闻要以 “新”夺人,以“新”取胜。而“新”与 “快”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快了,才能新鲜。新闻贵新,就要在“快”字上下功夫。

(3)内容的价值性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新闻价值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并决定新闻原型 (客观事实)是否能成为新闻。但是,它得靠新闻记者去认识,并表现在他的报道之中,通过传播,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价值才能实现。

(4)兴趣的广泛性

趣味性是指新闻报道以情趣和兴味吸引受众的素质。通常包括两方面:饶有趣味的新闻事实本身相引人入胜的表述方式。电视新闻要拥有广泛的趣味性,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5)形象的直观性

电视新闻是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双通道传播,这是电视新闻的独家优势。一幅幅实实在在的活动画面,配以生动流畅的报道词,以及现场同期声讲话和音响,使新闻现场的情景一览无遗,同时也使观众一目了然。

3)表达上的要求——4个C标准

“4个C”标准是西方电视界提出来的。1991年,美国三所名牌院校印第安纳大学、南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用“4个C”标准,对美国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节目的三位名主持人的写作进行评估,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这“4个C”标准,可说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Clear(清楚);Concise(简洁);Correct(准确);Conversational(口语)。

2 电视新闻写作特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高度重视时效性;

2)线性传播。广播电视按时间顺序播发节目内容,在写作中要注意不断出现小高潮点,吸引受众;同时要注意稿件结构的完整和信息的完整;

3)受众广泛。广播电视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较少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范围广泛。为适应这一特点,广播电视写作中应注意通俗易懂,少用抽象、复杂的内容;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图像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运用好这一特点,激发受众的收听、收视兴趣;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声音和活动图像,稍纵即逝,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扬长避短,便于受众掌握。

3 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优势

3.1 文字语言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优势

前段时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一经电视新闻报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感慨。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

3.2 文字语言能有效克服新闻画面叙事的多义性

如果没有文字语言来解说,观众在观看新闻画面时会对画面产生多种感受和感观,这是由于画面叙事的多义性特征。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游移、模糊,即多义性是怎样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清晰和准确的——第一组镜头:画面:熙熙攘攘的街道人流量很大,撞到张老师的汽车一瞬间将张老师碾压…… (记者画外音):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张丽莉老师出事当晚, 校门口的监控录像我们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部分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借教室上课的第十九中学生结束晚课后......很显然,画面是活动的,现场感很强。学生们正放学回家。如果没有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记者的语言解说,观众是不会知道那一瞬间张丽莉老师已经被碾压在车轮下。

3.3 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相当密切

在整个电视符号体系中声音系统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是显然的。从而也可以体现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电视新闻写作的话,播音员就会面临无源之水的口播语言,并且,再优美感人的同期声,现场音乐,都会感觉到苍白物理,更不用说棚外配音了,一样会显得单薄。

3.4 播音语言是凭借文字稿的基础而施展其魅力的

众所周知,新闻的五大要素光靠声音系统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个重任的。必须通过播音功能才可以完成。所有新闻内容都是通过播音功能进行诠释的,在专题报道中很重要,在电视播出大量的短讯中更重要。总之,播音功能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是同样分量的重要,同样的最具有活力的。

4 结论

目前,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字备受电视传媒和接受者的喜欢,已经成为——“流动的风景”,在声音系统、图像系统和文字系统的相互配合下,使的电视新闻的优点发挥的特别的好,同时呢,也为今天的电新闻写作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写作;思维

一、声画一体化

电视新闻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存在这种互补的机理。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的不同电视功能,这些功能融合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电视的声音和画面共同构成新闻的叙事过程,二者相辅相成。

理解声画之间的关系,明白新闻写作的要点,就要了解声画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从电视声画的相互关系上可划分为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两种形式。

1.声画合一:这是指声音和画面在传播的内容、情绪、节奏等方面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声画合一的特点是声音和画面同步出现,同时发展和结束,视听高度统一,同时可观其形、闻其声,此组合方式可体现电视纪实的本性,可以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产生纪实魅力。

声画合一要求记者写出适当的文字稿来配合画面。若声画同步的信息量比较充足,这时文字稿的写作主要是作一些背景交代和衔接过渡。

2.声画对位:即电视节目中画面和声音按照各自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而又有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在这种叙事方式中,声音和画面之间在情绪、内容、形象的表述上是相互独立的、它们通过差异达成和谐。

声画对位是较高层次的声画组合方式,主要体现声画内在的有机的关系。在电视新闻中,主要有三种情况采用声画对位的叙事组合方式。一是电视镜头没有拍到的画面,要通过语言叙述配上相关的画面来展现。二是需要交代些画面以外的信息,在限定的时空中扩大信息量。

声画合一、声画对位两种声画的组合方式,各有其特点。声画合一纪实性强、生动流畅,声画对位寓意深远、对比效果较好。在具体电视新闻实践中,一般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补充,它们各自发挥各自的特点,共同完成电视叙事。

无论画面还是声音,都不可成为独立的整体,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如果用一个绝对的命题划定声音与画面的地位,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行不通。以画面为主,解说为其展示抽象内涵;以解说为主,画面为其作为形象的展示和证实。解说为即将出现的画面作必要的铺垫;画面为出现的解说作必要的补充。电视声画一体,在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电视叙事文本中,声音语言历时地提供事件、人物和背景,画面则共时性地展示这事件、人物和背景。声音和画面,骨肉难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电视是声画一体的一种时空复合艺术。

二、电视语言声的二元结构决定了解说词非完整倾向

电视新闻的声音由解说和同期声构成,同期声可分为同期语言声和同期音响声。电视声音中的语言声存在着二元结构:一是叙述者的声音,就是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解说;二是现场录制的人物的声音即同期语言声。在电视声音的叙事中,经常会交替用到这两种声音。这种转换经常发生,外加的声音(解说)消失了,让位于人物的同期声,或二者共同完成语言叙事。电视新闻需要写作的文宇稿主要是解说词部分,在同期声运用较多的语境下,文字稿的写作呈现出非完整的状态,它很可能不是篇完整的文章。单独看文字稿,人们不能得到完整的新闻信息。

若把采摄得到的画面和同期声作为前期素材,把解说词配音、音乐等作为后期素材,在前后期素材之间明显地存在一种替代关系、互补关系。若前期素材表现力强、信息丰富,作为后期素材的解说就处于辅助地位。

近些年以来,电视新闻佳作,多数重视同期声等前期素材的运用,那种只有解说词而没有同期声的电视新闻在获奖作品中基本绝迹,而只有很少的解说词甚至没有解说词但同期声运用十分有特色的作品获奖比较多。若能用同期声代替后期解说,电视新闻就显得生动真实感染力强。在新闻实践中,大部分的电视新闻会同时运用同期声与解说词,这种前后期素材的结合即“包裹式”新闻手法,是电视新闻最常用的手法。

三、用理性创造感性的电视新闻写作

声画思维是电视新闻写作独特的思维方式。文字稿的写作受到画面的制约,要采用画面思维的方式规定文字稿件的框架。体现电视声画思维的写作流程如下:一是确定哪些现场的画面要采用,哪些现场同期声要采用,确定典型的现场画面和声音叙述新闻事实。二是确定新闻叙事中何时使用这些画面,何时使用这些同期声。三是决定新闻中的什么内容以文字叙述,文字稿怎样与画面对应,文字怎样引出采访同期声。四是形成完整的电视新闻叙事框架和相应的文字稿。若先有文字稿件再去找画面,就可能出现对文字稿件的依附,表现不容易出彩。若一条电视新闻能事先把文字稿件完全形成,电视现场中那些临时出现的闪光的、出彩的场面就很难进入到新闻中或得到充分的展现。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解说词 特殊要求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鄂西北电视民生调查》(项目编号2008Q272)

电视新闻中的解说词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可以使观众对信息的接受更加深刻,可以帮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信息,可以帮助信息及时传播,也可以强化某些信息的重要性。[1]

电视民生新闻的解说词除了对画面进行解释、补充,完成过渡、衔接等任务以外,还具有一些特性。下面从电视民生新闻解说词的结构、语言等方面来探讨解说词的独特要求。

注意设置悬念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平常百姓生活,平常百姓的情感;它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普通百姓。为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让观众在看新闻的过程中能第一时间被新闻吸引,画面要注意真实、典型、有冲击力,解说词要注意设置悬念,以吊起观众的胃口,吸引他们观看后文分解。

具体来讲,在解说词的段落之间,可以巧妙运用内容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有用对比和对照来设置悬念。对比关系是指前文和后文意思相反,有着极大的反差;对照关系是指前文和后文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二者常常借助“但是”、“而”等关键词完成悬念设置。

比如,《南京零距离》报道的《追赶台风的江苏人》,在新闻的开头有这样的解说:“浙江省苍南县地处沿海,每年的台风都危及着当地军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在该县,却活跃着一支来自江苏的特殊队伍,哪里有台风,他们就冲向哪里,台风越大越危险,他们就越活跃。那么,这些人到底在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的“而”、“却”承担了前后文之间的衔接任务,前文众人恐惧台风和后文中勇敢追逐台风形成对比,留给观众一个悬念,继续看下去才会明白,原来他们是一群救灾的志愿者。

同样,在该栏目报道的另一条新闻《江苏诈骗医保金第一案》中,同样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对比方法。解说词中说:“有个词叫因病致贫,说的是很多老百姓家里本来过得还可以,但家里边家庭成员得了一场大病,就会让家里边回到贫困当中。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是,在高邮的吴开福家里,妻子生了大病,他们家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能因此发了财,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今天的《记录》……”这里的标志性连接词“但是”显示了前后文之间的对比关系。

这两个例子中,解说词的创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人们曾有的经验、理解与新闻中的信息形成对比,从而达到“不看会遗憾”的传播效果。

而有的新闻中,则选择人们习以为常的内容与新闻形成对照,在解说词中提示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从而吸引观众去寻找造成不同点的原因。比如在湖北知名民生新闻栏目《今日播报》的新闻《卷发过后,脱发吓人》中,开头介绍:“十一期间,人们都会聚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是人之常理。然而,前几天有位女士特意去卷了头发,没有给自己长面子,反而添了一肚子的气。”看完新闻观众才能明白,原来她卷发之后,头发就大把脱落。这里的解说词将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与新闻当事人的遭遇做对照,充分展现了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

这些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了传播信息的效率。当然,为避免出现解说词开篇程序化的现象,创作者应力求寻找其他有吸引力的手法。

注意口语化

解说词最终以听觉语言传递给受众,它稍纵即逝,观众没有机会重复收听。民生新闻的解说词,应当以口语为主。如何做到口语化解说,笔者搜集整理了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运用语气词

用口语式的解说报道电视节目,更少不了对语气词的运用。在解说中添加语气词,不仅让观众听起来感觉更亲切,还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中,增强节目吸引力。比如新闻中运用“听说呀”、“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起去看看吧”,营造聊天的氛围,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跟随主持人一起“看新闻”去。

2.直接明了作解说

写作时要尽可能地选择直接明了的词语,也就是语言尽可能地“直”一点,不同观众绕弯子,最好直来直去,直截了当,不带有任何含糊,使语言掷地有声,增强可信度。比如在《追赶台风的江苏人》中,“江苏人在浙江追台风”,这里没有琐碎地介绍志愿者是江苏哪里人,在浙江的具体什么位置救灾,而是简单明确强调两省份的名称,以强调志愿者的无私精神。

3.长句变短句

美国广播新闻研究者马克·霍尔说:“当你写新闻报道时,要记住你是在为一个处于半收听状态中的,具有9岁孩子那样程度的听众而写的。”[2]如何做到为听而写,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应采用一定的技巧,尽量使用短句子,避免在解说词中使用包含有多个信息的长句子,有时实在是短句不能表达,可以把一个完整的长句分解为多个简单易懂的短句。

注意简明化

简明化是电视节目解说词写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在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制作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说的简洁。写作时不要过多地使用修饰语,把新闻事件的细微之处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来,加一个字嫌多,删一个字则嫌少,做到恰到好处,这也是对节目制作者的最高要求。

1.删繁就简

解说词写作要力争做到文字少而精,简而明,画龙点睛,切中要害。对于那些可以用画面来表现的事物,不需解说词的赘述,“百闻不如一见”,再多的解说也不如观众的亲眼所见;而对于那些已经用画面交代清楚的,则更不需解说词的重复说明,否则就是画蛇添足。通常,电视新闻节目的配音速度为一秒钟两个字,写作时应反复推敲,每句话都应言简意赅,精炼简明。另外,解说词的写作还应做到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那些听起来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例如“3个省人大代表来到我县”这句解说,观众可以理解成两层意思,既可以解读为3个省的人大代表来到我县,又可以解读为一个省的3个人大代表来到我县。这种模棱两可的解说无法让观众获取准确的新闻信息,因此写作中应杜绝。

2.为看而写

解说词的写作还需要考虑电视节目以画面为主的特性。解说要结合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做到为看而写。举例来说,在电视节目解说中,指示代词“这、这里、他、他们”有较大的使用量,倘若单看解说词,观众不一定能清楚所指,但是结合画面,就显得十分贴切了。再比如,在新闻《手绘地图,创业蓝图》中,画面先展示给观众一幅布满密密麻麻符号的图画,通过随后的解说,观众明白,这是一幅手绘地图。在这里,解说词起到了消除观众疑问的作用,对画面进行了恰当的解释。好的解说词要兼顾与画面的关系,要“贴心”地为画面服务。

3.准确无误

电视节目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为报道内容和拍摄对象,真实性是其创作的生命。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应以事实为依据,做到言之有据,听之可信。一些节目制作者,为了营造恢宏的气势,喜欢在解说词中使用言过其实的词句,诸如“世界第一”、“全国首创”、“东洋之最”,描述一番热闹场景时多用“簇拥的鲜花”、“沸腾的人群”、“雷鸣般的掌声”。电视节目担负着对广大观众传播科学知识、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作用,电视工作者在撰写解说词时务必做到科学严谨,准确无误。

注意叙述方式

1.交谈式的叙述

电视解说词是为观众所写,是读来给观众听的。交谈式的叙述方式,多用直白、浅显、生动的口语,以适应观众的欣赏口味。比如在孟非主持的南京零距离中,经常听到“瑞士那个国家大家知道吗”,“我们南京”,“咱们去看看”,“罂粟,知道吗”,主持人或者用我们、咱们、大家等语言与观众交流;或者允许自己放慢语速,边想边说,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个别交流的感觉;或者用真诚的情绪流露来激发观众的共鸣。这种交谈式的解说让观众听起来亲切舒服,在轻松自然中接受了信息。

2.故事化的叙述

广播电视的传播都是线性传播,即按照信息传播前后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接收的过程是一语带过,稍纵即逝,很难马上进行重复收听。这就要求,解说词要尽量结构清晰、流畅。故事化的叙述,是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故事。比如在《诈骗医保案》中,从嫌疑人妻子生病开始叙述,到集合朋友合伙诈骗,到最终锒铛入狱,整个事件涉及人员复杂,时间跨度长,但是因为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让人一听就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保证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注释: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视 新闻 写作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82-01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文字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主要是通过传播达到传递信息政令、舆论监督引导和服务广大受众的目的。

二、电视新闻写作的技法

电视新闻写作是语言的艺术,电视新闻以一定的新闻观念、新闻理论为指导进行采访报道和新闻写作,电视新闻写作应当具有感性特色和理性特色。

感性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三点:通俗质朴、形象生动和爽口悦耳。电视新闻传播受众由不同阶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图像画面使新闻形象生动,避免空洞无物的表述让受众大倒胃口。要多用短句,句子成分要单纯;注重写作的形式美感和听觉美感,尽量做到爽口悦耳,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理性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真实准确、凝炼概括和提高升华。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在做新闻时一定要真实,不能夸张,把最真实的信息准确地告知观众。电视新闻要尽量做到紧凑简练,简单扼要,达到凝炼概括的效果。写作要做到提炼概括,必须做到语言表述干净利落,信息清晰明了,思路清晰。电视新闻的画面能形象地反映和表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形象性,从而表现新闻内涵,彰显报道主题,这就给新闻写作提供了一个提高报道主题的空间。

总之,我们在报道电视新闻中一定要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它和电视画面是不可分割的。仔细推敲写作语言就会更好地把我们电视新闻的内涵传达给广大观众。

三、电视新闻写作在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电视新闻写作在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新闻教育指培养具有较强新闻实践操作能力的人员,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训。不是复制教师模板,而要突出其实用性、创造性。《电视新闻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电视新闻写作教学过程的“不到位”;忽视新闻写作教学与新闻阅读教学的关系;在电视新闻教学过程中省略了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以下就这些问题的解决作简要陈述。

(二)如何解决这些教学问题

问题一:电视新闻写作教学过程的“不到位”。

解决方案:注重过程,细分步骤。

我把电视新闻写作分为三个步骤:议、写、评。议包含四个程序:定题、讨论、成果交流、评价。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不同学生一个命题,规定一个范围,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再次是分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指导教师最后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提示性的、导向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写就是要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构思出“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在这里我提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写作,这样就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思路,发挥自己写作的潜力。评是教师批改、评讲,要注意多评少改,多给学生保留实践的空间。新闻是在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大胆地说,独立地写,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

问题二:忽视新闻写作教学与新闻阅读教学的关系。

解决方案:从模仿开始。

模仿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必由之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基础,“写”是拓展。模仿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提示。电视新闻写作教学可以以本为本,深挖素材。通过指导学生对优秀电视新闻的阅读、研习、能动模仿,使学生从写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从而为学生写作找到一根拐杖,使电视新闻写作教学不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示范作用可以使学生见识思想精神的高度,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欣赏语言表达技巧,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建立一个发展平台,为学生的思维表达作出了实例示范。上完了阅读就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写作练习,写完了再回过头来和文本比较,找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总之,扎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有机地将阅读和写作融合。

问题三:在电视新闻教学过程中省略了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

解决方案:建设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学院每年投资相应岗位的常用设备、设施,为学生提供日常示范等各种良好训练环境。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参与各种业务与项目实践活动。此外,学校要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如: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能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