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

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

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

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范文第1篇

大家都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但是,很多时候一到具体的环境中,便不知从何下手“磨刀”,甚至搞不清楚“磨刀”和“砍柴”的关系了,在供应链管理中同样如此。仔细想想,并不是企业不想把供应链规划做好,而是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做,导致蛮干,不能谋定而后动。其实,问题主要出在“三不”,即:对供应链规划认识不到位、不系统、不能与时俱进。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供应链规划呢?

认识CODP对供应链的影响

企业在做供应链规划前 ,先要充分认识本企业产品的CODP(客户订单介入点)对供应链形态的影响。比如:同样是DELL笔记本,客户从DELL官网上订货与从京东上订货,客户订单介入点是不相同的。从DELL官网上订货,DELL可以采用延迟制造策略,根据客户选择的配置,先组装再出库。从京东上订货,需要先保证京东库房中有相应配置的笔记本。这两种情况,前者是按订单装配,后者是备货式销售;前者的CODP在最终产品选配之前,后者的CODP在销售渠道中,显然二者的CODP是不同的。CODP不同,供应链形态就不同。前者,由于不同配置的笔记本有很多通用件,所以缺货风险小,可以发挥批量生产、采购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计划与预测管理的难度,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交货效率,可以帮助整个供应链管理降成本、提效率。后者,由于是备货式销售,需要针对不同型号的笔记本分别备货,这样备货成本高、缺货风险也高,同样供应链管理成本也高。那为什么DELL笔记本又需要采取后者这种分销模式呢?因为这种渠道符合部分客户的购买习惯,交货效率也更高。再深入一点儿来讲,同样是笔记本,前后这两种销售模式背后的商业模式不同,导致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供应链形态不同。现在的小米手机销售也有上述两种CODP,存在多个供应链形态。

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CODP对企业的供应链形态有重要影响。一般,在CODP之前,要多考虑如何降低供应链成本,比如:设计环节讲究基本设计的标准化,采购、生产环节讲究批量原则,物流环节讲究区域仓储规划等。在CODP之后,讲究如何快速交货。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销售方式与渠道,它对产品的CODP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供应链规划时,需要把CODP与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再确定供应链形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CODP是企业供应链的推拉结合点,在CODP之前是推式供应链,由企业驱动,在CODP之后是拉式供应链,由客户驱动。从上述DELL的案例中,能够看出同种商品的CODP是可以变化的,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商业模式,变化的影响是供应链形态。因此,需要动态地看待产品的CODP,需要与时俱进地看待CODP,CODP的变化也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商机与发展。

在一个企业中会存在多种产品,不同产品间的供应链类型可能不完全相同,企业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CODP管理不同形态的供应链,而不能采用一种供应链形态去套所有的产品,这会造成CODP与供应链形态不匹配,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盈利能力。同时,CODP涉及到企业如何备货,因此CODP也是制造企业制定库存控制策略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供应链规划降低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中绕不开的问题,但是如何降低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是供应链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牛鞭效应的影响因素很多,几乎涉及到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所以在供应链规划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如何降低牛鞭效应。比如,产品设计种类繁多、企业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都会放大牛鞭效应。因此,这些也是如何降低牛鞭效应的重点考虑因素。

对于同类产品,每增加一种设计就会给准确预测增加一些困难,因此,制造企业应该尽量降低客户不愿付费的产品复杂度,或者没有必要的产品复杂度。比如苹果手机就那几款,就很好预测,假如苹果手机按照不同细微的功能差别,甚至不同的颜色,分别出多款手机,那必定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必然会放大牛鞭效应。如果实在有必要增加不同的款式、型号、配置等,便可以考虑如何向后推迟CODP,尽量采用延迟制造策略,同时增加标准设计的通用性。总之,尽量在产品设计环节就着重考虑如何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企业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时候也是供应链规划环节出了问题,最终导致放大牛鞭效应。在企业上游,应该尽量提高供应商集成度,比如:发展战略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适当地制造外包,积极采用联合库存管理等现代库存管理方式,这些方式都可以增加信息共享程度或减少信息流转节点,进而有效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在下游,应该减少分销层级,增加直销力度,优化物流仓储体系,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等方式。甚至变更分销经营模式,使分销商从赚取差价到赚取服务佣金,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其乐意分享渠道信息。这些都是在供应链规划中,企业可以从下游降低牛鞭效应的方式。

组织结构与供应链管理匹配

组织结构影响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影响管理效率与质量。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供应链管理能力有重要影响。过去,很多企业计划部门放在生产部门下面,采购和生产由不同的高管分管,相互之间协调沟通流程复杂,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供应链敏捷反应的需要。企业建立的是面向职能的工作流程,而不是面向客户的工作流程;导致员工面朝领导,背朝客户,跨部门沟通协调周期长、效果差;这导致企业内部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内耗巨大,最终损害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集成供应链角度来讲,期望企业有一位供应链的总负责人,分管计划、采购、生产、物流、质量等环节,尤其是突出计划的龙头地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供应链管理内部的沟通成本,提高反应效率。同时,从企业高度与营销、财务等环节建立密切的沟通管理机制,面朝客户的服务流程自然就建立起来,客户的满意度自然会高,企业的内耗自然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自然会上升。

所以,在供应链规划时,就需要提出建立与集成供应链管理相匹配的组织结构。

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范文第2篇

1、调和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

调和3大要素(物流、信息以及资金)能够使企业运营更为流畅,提高工作效力以及客户满意度。如今,供应链管理者担当着更为综合性的职责,他们必需踊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包含供应商的供应商甚至客户的客户。

在管理繁杂的供应链环境时,企业需要及时地取得有助于迅速、高效决策的信息。出产流程必需最优化,从而实现最好的效力、产量以及响应时间。库存必需降至最低,同时还要到达支撑客户服务目标的最好水平。分销规划必需稳重,从而在适量的时间以适量的本钱确保适量的产品位于适量的地点。此外,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还需要全局观念的支撑。供应链管理者必需能够洞察每一件事情以及扭转任何事情,并能够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斟酌到各个方面。

但是,许多企业并无从新定义供应链或者是涵盖这些要素。如果企业没有调和物流、信息以及资金的管理,那末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在竞争中显明处于劣势。

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供应链管理专家徐津说,供应链管理胜利与否的最首要因素是执行。它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1步是亲密注意商业流程,任何供应链管理的本色都是从新设计现有的商业流程,并延续地加以改良以及完美;第2步是从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着手,比如降低库存、提高需求预报的准确性、降低内部物流本钱和工厂保护本钱等。供应链管理开始时未必是大型项目,其胜利与否是通过实际商业效果来衡量的。

2、从端到真个角度来看,供应链已经经成为所有行业的焦点

人们通常认为,高科技企业在因特网供应链联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实际上,尽管这些企业在内部跨功能整合以及树立有序的内部供应链方面获得了必定成果,然而,他们与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所树立的瓜葛其实不理想。为了填补这些缺点,许多企业强化了内部整合,并构筑了电子链接,从而使供应链更为紧密。

人们开始意想到,供应链管理能够解除购置以及内部增长策略所需资金的压力,能够支撑市场推行以及销售流动,能够提供出色的客户服务。

虽然不同行业对于供应链有不同的需求,但不管哪一个行业,供应链管理都会触及内部流程最优化和与供应商以及客户进行整合,其成果始终会归结为各种衡量标准的考查指标,比如库存、周期和总本钱(至少包括采购本钱、出产本钱以及物流本钱)。

在计划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时,决策者通常会斟酌高层次的策略以及体系结构问题。但是,任何企业在施行供应链管理方案时,事实上都是从解决特定商业问题的特定项目开始。因而,这种项目在执行层面上通常分为1系列策略性的计划项目,比如采购的从新设计以及需求预报的最优化等。

可靠、迅速的交货请求是供应链整合的症结推进因素之1,这也是许多出产商的1个薄弱环节。在制造方面,只有半数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交货周期到达或者接晚世界水平;在分销方面,认为自己到达世界水平的企业更少。但是,大多数企业已经经制订了提高交货机能的雄伟目标,这就请求企业必需拥有优异的供应链管理机能。

3、7点建议匡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

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都会有所差别。调查发现,相对于于亚太地区的管理人员而言,北美以及欧洲的管理人员更为重视与原料供应商或者供货商的整合。工业化市场中繁杂的分销渠道和缩短市场周期构成的巨大压力,迫使管理人员必需区别供货商整合的优先秩序序。在改良与分销商的瓜葛方面,拉美地区表现出众。在这1地区,超过3分之2的管理人员高度注重与零售商的整合,这反应了该地区别销渠道的迅速扩张和不断增长的繁杂度。

那末,针对于中国的企业,如何实现更好的供应链管理呢?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供应链管理专家徐津给出了下列几点建议。

首先,审查针对于供应链的策略规划。企业需要从供应链的定义开始,肯定该定义是不是过时、是不是拥有局限性、在现今竞争性环境中是不是会失效,从而确保供应链规划与企业目标相1致,并包括到达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商业流程、机构以及系统需求。

第2,评估组织结构,肯定供应链高档管理人员是不是真正担当着适量的职责。以流程为导向的结构能够将潜伏的功能障碍最小化,并改良整个企业的通讯状态。评估用于衡量供应链机能的工具,想法开发供应链记分卡,从而为衡量供应链的整体机能提供根据,并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

第3,不要对于尝试供应链新程序过分耽忧,这有助于更好地阐明企业的策略,并为将来更加繁杂的供应链管理提供可贵的经验以及技巧。

第4,调查与供应商以及合作火伴的协作同盟,肯定他们在为企业及其客户创造效益方面拥有所指望的优势。如果没有,企业就要斟酌是不是需要扭转对于合作火伴的定义,包含同享信息的新法子、流程和横跨供应链交付商品的责任。

第5,深刻了解本行业其他企业组成同盟的详细情况。肯定供应链的哪些方面确定会遭到合作火伴的影响,并开始探索展开实验性项目的方式。

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成员选择;供应商;销售商

1.引言

21世纪以来,企业处于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为适应这种环境变化,发挥企业资源的最大效用,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至关重要。合作伙伴的选择合适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供应链上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改善定单的处理过程,提高材料需求和顾客需求的准确度,共享合作企业的技术与革新成果,加快产品研发速度,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共享管理经验以及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对供应链优化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在适应性供应链环境下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构成企业合作伙伴的要素很多,不同企业关心的重点也不同,究竟如何选择,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供应链成员选择研究意义

供应链上,由于合作伙伴的业绩对其他企业的影响逐渐增大,因此,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就愈发重要,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这个阶段,作为主导企业,需要发掘潜在的伙伴企业,并做出最优的选择。主导企业需要建立的供应链模型,是根据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外的必要需求,确定伙伴企业必须具备的经营技术水平与核心资源以及合作企业的领域范围,进行合作伙伴的初选,并对潜在的伙伴企业进行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最终确定最优的合作伙伴集合。在这一阶段中的评价指标设立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绩效、业务结构与能力、质量系统、合作与信息交换和企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良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能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及库存水平,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质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及财务状况的改善或提高,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是良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国内外已有很多文献论及,并提出了许多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方法,比如直观判断。

3.供应链成员的核心能力因素

3.1 质量因素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其他一切条件都是没有意义的。质量因素包括:产品合格率、样品质量、质量管理情况、质量体系认证情况、质量评估。

3.2 价格与成本因素

价格与成本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的大问题。价格与成本因素包括:产品价格、数量折扣、运输费用、机会成本、交易成本、研发成本。

3.3 交货因素

交货问题的处理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条供应链能否正常运转。交货因素包括:交货及时性货的准确性、样品的及时性、接受紧急定货的能力。

3.4 服务因素

在当今买方市场时代,服务的作用日益突显,其水平的高低往往关系到企业的形象甚至生存问题。服务因素包括:服务标准(包括运输、包装、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交流反馈能力、服务改善能力、服务态度、服务的响应速度、顾客的满意度。

3.5 技术因素

高、精、尖的技术是企业生存的利器,过硬的技术常常被列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因素包括:技术研发能力与速度、当前技术水平、技术优势、技术保密度。

4.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因素

4.1 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1)价格;(2)质量;(3)服务(交货准时性、提前期、批量);(4)存货政策;(5)柔性;(6)成本构成。

4.2 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其他因素

(1)生产设备与产能;(2)地理位置;(3)研发能力与生产技术;(4)财务状况;(5)在产业界的地位与名誉;(6)过处的经营记录与效益;(7)担保与请求;(8)员工素质;(9)质量管理控制体系;(10)沟通效率;(11)订单处理速度;(12)物流状况;(13)盈利状况;(14)新产品开发能力;(15)咨询能力(信息)。

5.供应链销售商的选择

5.1 供应链销售商的选择考虑主要因素

(1)销售范围与规模(地盘);(2)下线的客户规模;(3)预测能力;(4)广告;(5)市场占有率;(6)投诉处理能力;(7)渠道相关位置;(8)信息技术;(9)市场口碑好;(10)渠道能力;(11)开业时间;(12)业务队伍;(13)现经营品牌;(14)库存能力;(15)财务能力;(16)配送能力;(17)网路能力。

5.2 实践中供应链销售商的选择

5.2.1 了解销售商的特点

(1)他对正在(下转第52页)(上接第50页)的品牌有怎样的认识;(2)他最喜欢厂家给予什么性质的政策,他赞成何种操作方式;(3)他对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如何分析;(4)他的言谈举止、思维应对、生活习惯;(5)他对新的品牌表现出多大的热情、关注;(6)他希望得到何种铺市承诺、风险承诺、广告促销政策等;(7)他对所提供的产品结构中哪方面感兴趣。

5.2.2 了解销售商的口碑

(1)通过其它经销商了解他的经营能力、经营状况,他与企业的关系状况,他如何处理与客户之间关系等;(2)随机访谈,通过普通群众了解他的经济实力、品质特征、信誉等;(3)调查取证,通过有关部门了解他的资信情况等;(4)实地考察,通过他的客户了解他的市场开拓能力、网络渠道建设能力、对企业政策的执行能力等市场综合能力。

5.2.3 检视销售商的工作

检视经销商的工作,实地考核:如硬件设施、人力资源情况、通路布点情况、财务管理情况等。

5.2.4 观察销售商的反应

(1)是否尊重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2)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企业的品牌文化;(3)是否能理解企业在市场价格、上市策略、回款方式、品牌战略、长期规划等问题上的意图;(4)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信心来自何处等。

参考文献:

[1]李磊,程晨.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分类及评价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2]陈勇.影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11.

[3]刘伯超.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研究[J].采购与供应管理,2008,11.

[4]向小东.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与选择新方法及其应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范文第4篇

一、协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协调三大要素(物流、信息和资金)能够使企业运营更加流畅,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如今,供应链管理者担负着更加综合性的职责,他们必须积极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客户的客户。

在管理复杂的供应链环境时,企业需要及时地获得有助于迅速、高效决策的信息。生产流程必须最优化,从而实现最佳的效率、产量和响应时间。库存必须降至最低,同时还要达到支持客户服务目标的最佳水平。分销计划必须慎重,从而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成本确保适当的产品位于适当的地点。另外,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还需要全局观念的支持。供应链管理者必须能够洞察每件事情和改变任何事情,并能够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考虑到方方面面。

然而,许多企业并没有重新定义供应链或是涵盖这些要素。如果企业没有协调物流、信息和资金的管理,那么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供应链管理专家徐津说,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是执行。它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密切注意商业流程,任何供应链管理的本质都是重新设计现有的商业流程,并持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二步是从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着手,比如降低库存、提高需求预报的准确性、降低内部物流成本以及工厂维护成本等。供应链管理开始时未必是大型项目,其成功与否是通过实际商业效果来衡量的。

二、从端到端的角度来看,供应链已经成为所有行业的焦点

人们通常认为,高科技企业在因特网供应链联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实际上,虽然这些企业在内部跨功能整合和建立有序的内部供应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他们与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所建立的关系并不理想。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许多企业强化了内部整合,并构筑了电子链接,从而使供应链更加紧密。

人们开始意识到,供应链管理能够消除购置和内部增长策略所需资金的压力,能够支持市场推广和销售活动,能够提供卓越的客户服务。

尽管不同行业对供应链有不同的需求,但无论哪个行业,供应链管理都会涉及内部流程最优化以及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整合,其成果始终会归结为各种衡量标准的考核指标,比如库存、周期以及总成本(至少包含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

在规划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时,决策者通常会考虑高层次的策略和体系结构问题。然而,任何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方案时,事实上都是从解决特定商业问题的特定项目开始。因此,这类项目在执行层面上通常分为一系列策略性的规划项目,比如采购的重新设计和需求预报的最优化等。

可靠、迅速的交货要求是供应链整合的关键推动因素之一,这也是许多生产商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制造方面,只有半数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交货周期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在分销方面,认为自己达到世界水平的企业更少。然而,大多数企业已经制定了提高交货性能的宏伟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优异的供应链管理性能。

三、七点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

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都会有所差别。调查发现,相对于亚太地区的管理人员而言,北美和欧洲的管理人员更加注重与原料供应商或供货商的整合。工业化市场中复杂的分销渠道以及缩短市场周期形成的巨大压力,迫使管理人员必须区分供货商整合的优先次序。在改进与分销商的关系方面,拉美地区表现出众。在这一地区,超过三分之二的管理人员高度重视与零售商的整合,这反映了该地区分销渠道的迅速扩张以及不断增长的复杂度。

那么,针对中国的企业,如何实现更好的供应链管理呢?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供应链管理专家徐津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审查针对供应链的策略计划。企业需要从供应链的定义开始,确定该定义是否过时、是否具有局限性、在当今竞争性环境中是否会失效,从而确保供应链计划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并包含达到供应链总体目标的商业流程、机构和系统需求。

第二,评估组织结构,确定供应链高级管理人员是否真正担负着适当的职责。以流程为导向的结构能够将潜在的功能障碍最小化,并改进整个企业的通信状况。评估用于衡量供应链性能的工具,设法开发供应链记分卡,从而为衡量供应链的总体性能提供依据,并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

第三,不要对尝试供应链新程序过分担忧,这有助于更好地阐明企业的策略,并为将来更为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技能。

第四,调查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协作联盟,确定他们在为企业及其客户创造效益方面具有所期望的优势。如果没有,企业就要考虑是否需要改变对合作伙伴的定义,包括共享信息的新方法、流程以及横跨供应链交付商品的责任。

第五,深入了解本行业其他企业组成联盟的详细情况。确定供应链的哪些方面肯定会受到合作伙伴的影响,并开始探索开展试验性项目的方式。

如何理解供应链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态联盟;敏捷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89-02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和更为强劲的竞争对手。企业之间由单纯产品质量、性能方面的竞争转向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时,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共性问题是目前竞争环境、顾客需求等因素变化太快,而企业自我调整、适应的速度跟不上。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跨企业甚至跨行业的联盟竞争成为网络时代的主流。协作突破企业边界,促使供应链观念从线性向网络变革,并逐步形成今天的敏捷供应链思想。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通过敏捷制造来达到敏捷竞争,供应链管理在敏捷制造环境下应该有新的形式和策略与之对应,而具有敏捷性特性的供应链即为敏捷供应链。敏捷供应链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在给传统产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

一、动态联盟及其实践意义

动态联盟是企业为了快速响应出现或根据预测即将出现的市场机遇而联合其他企业组成的利益共同体,是实现全球化敏捷生产的主要方式。敏捷制造是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通讯工具和通信环境,为某一产品的快速开发,在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动态的联盟,各联盟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和知识、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创造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投资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并快速把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制造的敏捷性。

企业动态联盟又称“虚拟企业”是企业为快速响应市场机遇而采取的相互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外部优化整合,即企业将投资和管理的注意力集中于企业本身的核心能力上,而一些非核心能力或自己短时间内尚不具备的核心能力则依靠外部的动态联盟伙伴提供。联盟企业间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快速组成临时性企业动态联盟,各自完成自己最专业的部分工作,从而缩短产品开发上市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后达到市场各方共同取胜获益的目的。

企业动态联盟的实践意义:(1)有效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企业动态联盟模式可以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在不大量投入的情况下,企业间取长补短,盘活存量资产,发挥最大功能,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间的联合,促使企业间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要素合理运作,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2) 竞争优势。动态联盟中的企业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从事自己最专业的活动,从而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更多样化的价值,促使产品创新,品质改进,成本降低,而非核心能力的环节,由联盟企业来完成,同样能得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3) 敏捷动作,抢占市场先机。联盟企业之间由于彼此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了解和信任关系,较容易取得关键信息和关键资源。市场上的商机转瞬即逝,联盟企业可以大大减少谈判磨合的时间,迅速抓住把握机会,抢占市场先机。(4) 降低成本。联盟企业之间减少了磨合带来的成本浪费,以及从事最专业活动带来的成本优势,往往能够取得产品开发、设计、销售等各环节的最惠价格,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5)分担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联盟分散由政府、经济、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企业本身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外部资源配置,与外部合作伙伴分担风险,可以变得更柔性,更具抗风险的能力。

二、敏捷供应链的内涵、特点以及竞争优势

敏捷供应链是指在不确定性、持续变化的环境下,为了在特定的某一市场机会中获得价值最大化而形成的基于一体化的动态联盟和协同运作的供应链,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用户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无缝化程度较高的功能网络链条,以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敏捷供应链区别于一般供应链系统的特点在于,敏捷供应链可以根据动态联盟的形成和解体,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敏捷供应链要求能通过供应链管理促进企业间的联合,进而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在敏捷供应链中如何实现对各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使得能够取得共赢的结果,并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全面的优化管理,及时响应外界条件的变化,增加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响应速度是敏捷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

任何一种战略运用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获得超过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获得源于企业能够向顾客提供超过竞争对手的价值,或者是以低于对手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同等的效用,或者是以同等价格提供更多的效用。网络经济时代,尽管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但是企业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竞争原则却没有改变,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取得差异性竞争优势。

敏捷供应链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竞争优势,使企业能够在未来经济生活中再展雄风。(1)速度优势。这里的速度就是最快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企业能及时提供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实行敏捷供应链战略的重要竞争优势就在于速度。企业按敏捷供应链观念组织生产,其独特的订单驱动生产组织方式,在敏捷制造技术支持下,可以最快速度响应客户需求。敏捷供应链增加了对市场反映的灵敏度,通过供应链上多个合作企业的信息共享,可以全方位地对市场情况做出响应,因此提高了企业的反映速度。同时,由于各个企业都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可以减少产品的生产与物流时间,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即时销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将消费者的定货提前期降到最低限度。(2)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优势。依靠敏捷制造技术、动态组织结构和柔性管理技术三个方面的支持,敏捷供应链解决了流水线生产方式难以解决的品种单一问题,实现了多产品、少批量的个性化生产,从而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尽可能扩大市场。(3)成本优势。成本是影响企业利润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不断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根本任务,而供应链管理是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有效手段。敏捷供应链通过流程重组,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利益一致、信息共享的关系,通过敏捷性改造来提高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三、敏捷供应链管理中的难题

敏捷供应链将战略目标定位于对多样化客户需求的瞬时响应;从扩大生产的概念出发,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前伸和后延,把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之中,实现对企业内外资源的最佳配置。企业按敏捷供应链观念组织生产,其独特的订单驱动生产组织方式,在敏捷制造技术支持下,可以最快速度响应客户需求。但敏捷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合作企业间大量的信息、资源、组织、利益及其相互关系,在更多敏捷供应链应用成功的案例出现之前,许多问题仍需研究解决。

1.信息系统的快速重构。在敏捷供应链中, 最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是, 随着动态联盟的组成和解散, 如何快速地完成系统的重构,这不可避免地要求, 各联盟企业的信息系统也进行重构, 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对现有企业信息系统(MRP、MRPII、ERP) 的集成和重构, 保证它们和联盟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畅通, 是供应链管理系统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跨企业的生产计划调度和资源控制方面, 联盟内各企业的信息系统往往是异构的。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支持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 是敏捷供应链管理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2.合作关系决策问题:敏捷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往往具有围绕主导企业构建、合作企业分布广、合作企业的角色多样性等特点,都将影响合作关系的建立。

3.企业间的协调机制问题:敏捷供应链更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特别是在敏捷制造环境下的动态联盟的敏捷供应链。在理论上,当供应链中各成员都作为供应链的子系统,并且都能够从最大化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出发来进行自己的生产经营决策活动时,供应链才有可能实现全局最优。但企业在加盟敏捷供应链时,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展开合作对策,而且由于各成员关系的不对称,进行协调之后的结果也是不对称的,难以实现全局最优的目标。因此,如何制定成员间的协调机制是实现敏捷供应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4.敏捷化重组过程问题:敏捷供应链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融入动态联盟的思想,对动态联盟、虚拟企业相关的研究也可划入敏捷供应链研究的范围。因而其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包括了工作流管理、企业关系管理、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敏捷供应链信息交互等问题。因此,作为敏捷供应链重要特征的可重组性在实施时由于过于复杂而难以实施。

5.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特别是在敏捷供应链管理中,由于动态的市场竞争与变化的顾客需求使敏捷供应链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潜在的风险对其正常稳定运营构成更大的威胁。

6.利益分配机制问题:敏捷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合作伙伴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敏捷供应链运营过程的稳定,唯有采取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才能确保合作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但由于供应链成员的获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因素十分复杂,敏捷供应链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是敏捷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矛盾最突出的问题。

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产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企业必须寻找全新竞争优势,才能在新经济时代取得优势地位。敏捷供应链观念是在网络经济的促动下诞生的,因此必然顺应时代潮流,为传统产业带来全新竞争优势,成为传统产业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谢天保,伍池宏.基于双赢合作机制的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