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

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

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

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范文第1篇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方便、简单、易于保存,越来越受到医疗单位的青睐,但一次性医疗用品如果管理不严格,将会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污染源[1]。我院临床科室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包括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及各种附件等。其管理现状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于2007年5~6月对全院9个临床科室治疗室的一次性治疗用品管理状况进行调查。

2结果

临床科室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状况调查结果(表1)。现外包装破损和过期现象。

3讨论

1)科室护士长工作多侧重于对疗养员的护理与治疗,疏于对护理人员进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理念的培训及督导,致使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存在疏漏。

2)护理人员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理论缺乏,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未严格区分一次性医疗用品与清洁用品。导致一次性医疗用品与清洁护理用品混放。

3)主管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出现外包装破损和过期现象。

4护理干预

1)提高管理者意识,组织全体护士长学习班,针对科室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作成多媒体影像资料,对护士长进行培训。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意识,规范无菌物品的管理标准,便于护士长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专项督导检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质量管理意识。

2)统一一次性医疗用品存储管理模式,经护理部协调,为各科室配备统一的不锈钢无菌物品存储柜,柜门选用透明玻璃,做到专柜保存,固定基数,规范放置。柜内物品按种类、规格、包装材料及灭菌有效期分类摆放,要求标签醒目。一次性医疗用品统一用无菌柜规范保管,造就了良好的视觉管理,节省时间,每日交接班护理人员只用1~2 min便可看清楚无菌物品的有效期,改变了原来反复翻看有效期的交接班方法,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有效避免了包装破损、过期现象。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统一规范管理,使护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普遍提高,责任心普遍增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做到安全、规范,有效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2007年9~10月,再次对全院9个临床科室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进行调查,不合格率为0,效果显著。

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规范管理,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方法 加强采购、验收、储存、使用、回收等各环节的管理。结果 通过使用前后的规范管理,统一采购,订货索证、进货验收、用前核对、用后回收的科学管理工作程序。结论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提高预防保健工作质量。

【关键词】一次性医疗用品;规范管理

随着一次性医疗用品在医疗实践中的普遍应用,相继有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引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事件和大量未经消毒毁形的输液器、注射器流入社会引起公害的报道。因此,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是有效杜绝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三年来,县疾控中心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购进、验收、贮存、发放、回收等环节加强了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规范采购,加强购进管理

1.1 统一采购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购进是医疗机构对其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首要环节。我们在不断建立建全采购、进货管理制度的同时,坚持一次性医疗用品由院器械科统一招标购进、严禁科室自行采购,通过感染控制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管理采购人员的行为。

1.2 订货索证 器械科购进一次性医疗物品时,药品商家必须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采取相对固定商家采购的方法,建立长期的供销关系。避免采购到不合格的一次性医疗物品。

2 进货验收,强化质量管理

2.1 完善登记 一次性医疗用品建立专门的入库验收记录档案和登记账册,记录每次进货的数量、规格、单价、生产厂家、产品批号、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及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2.2 使用前抽查 在预防接种前对购进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随机抽查。即检查物品的外包装、生产批号、灭菌批号的完整性,抽检中、小包装是否破损、漏气等,合格后方进库贮存。

3 用前核对,严格发放使用管理

3.1 严格发放 严格发放手续,实行以旧换新的方法,保证发放和回收的数目相符,建立发放账册,记录物品名称数量,注明批号,供需双方签字,便于检查。

3.2 用前核对 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消毒毁形制度,使用前仔细检查小包装上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卫生许可证,重点检查有无灭菌标记,生产批号以及有效期,小包装有无破损漏气。

4 及时回收,加强用后管理

4.1 消毒毁形 对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放置专用锐器盒,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医疗用品,接种室每天集中毁形,盛装于专用医疗垃圾袋送到指定的医疗垃圾存放点,由医疗垃圾专用车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流失。

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范文第3篇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医院感染管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配备感染预防、控制专职人员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负责感染预防

组员:护士长、防保组长

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感染病例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监测有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种方法。目前我院实行全面综合性监测,主要由临床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和报告,由副组长收集感染卡片进行统计分析。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院感基础发病率调查,为目标性监测做准备。如果病区发生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物品监测,确定是否为流行,找出流行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细菌室负有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病原体分离和耐药情况的责任,遇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承担相关的监测工作。

2.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主要由医院检验科完成采样工作,一般1-2月监测一次,纳入质量控制考核标准。

3.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1)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由医院感染管理副组长负责;使用中的浓度监测由科室完成,并做好记录。(2)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主要是高压锅的监测,每月由供应室进行一次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定期抽查。

三、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1.消毒产品的管理: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医院感染管理科参与消毒产品的购入、使用和用后处理的监督指导,具体包括产品购入的质量控制,使用中的监测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处理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2.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协助药剂科对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进行督导,定期检查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的情况,反馈检查结果,并根据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规划全院抗菌药物应用,制定限用和轮换制度;临床科室应根据国家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原则和规范要求,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细则,接受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3.医院医疗垃圾的管理: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等制定医院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规定,临床医技科室应遵照医院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的规定在垃圾产生的开始进行分类收集、运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和监督垃圾的分类收集运送情况。

4.污水的处理:污水的消毒、净化工作由污水站具体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其工作记录、排放水的抽检结果。

5.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根据《医疗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

四.消毒、灭菌与隔离的原则

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范文第4篇

医院感染管理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本人在2016年度参加了区卫计局组织的医院感染(以下简称“院感”)管理专项检查,通过对辖区13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的现场检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在院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现就基层医疗机构院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

一、基层医疗机构院感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领导思想不重视

基层医疗机构领导对院感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健全的院感管理组织,专(兼)职管理人员未配备或配备不全。

2.规章制度不健全

基层医疗机构各项院感和消毒隔离制度不健全;医院重点部门院感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不符合部门特点或特殊管理要求。

3.知识培训不到位

基层医疗机构专(兼)职院感管理人员未接受专业知识岗位培训,对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标准、办法等不了解、不熟悉;民营医疗机构专业队伍不稳定,医务人员接受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少;医疗机构内院感培训计划过于简单,培训内容未结合实际和院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授课,无培训考核及记录。

4.布局流程不合理

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区、污物区、生活区等区域未分开,布局流程不合理,标识不清或无;重点科室如手术室的三区划分不明,清与污、人与物通道未分开,甚至共用一个通道。

5.消毒灭菌不规范

基层医疗机构未设合格的消毒供应室,缺少应有的消毒灭菌设施及设备,压力消毒灭菌没有专人负责;消毒液使用不规范,消毒剂种类选择不当,消毒剂浓度不达标,无定期更换制度;使用消毒剂浸泡物品不规范,有的只更换消毒液,对浸泡容器未作清洁灭菌处理;紫外线灯空气消毒不规范;无菌物品、清洁物品、污染物品未分区放置。

6.规章制度不落实

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诊疗操作时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次性医疗用品和消管理不规范,索证不全,进货验收无记录;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处置不规范,有的未经过毁形、分类处置。

7.手卫生执行不到位

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未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培训,医务人员对卫生洗手和手消毒指征不知晓、执行不到位;洗手设施设备配备不到位,未采用非触式水龙头,未提供抗菌洗手液、免洗手消毒剂、干手设施;诊疗、护理患者时未做到一患者一洗手或手消毒,脱去手套后未及时进行卫生洗手或手消毒等。

8.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

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未安排专人负责收集、运送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存地面积不足、未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及必要的防护用品,未做到“四防”;暂存地无 “禁止吸烟、禁止饮食”警示标识或标识不规范;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的厚度、颜色不符合要求,未使用加w桶装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袋上未注明产生科室、时间,封扎袋口方法不正确或未封扎;医疗废物回收登记项目不齐全,交接登记不规范。

9.综合性监测不到位

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监测技术与设施,院感管理人员未开展前瞻性监测、目标性监测工作;一次性无菌物品、消毒灭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空气等监测不到位,仅依托区疾病控制中心每年做1~2次。

二、预防对策

1.加强组织管理

提高思想认识,重视院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院感管理组织体系,配备、培养高素质院感管理专(兼)职人员,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2.健全规章制度

健全院感管理规章制度,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等有关法规、规范要求,及时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院感管理、消毒隔离及重点部门院感管理的规章制度。

3.加强知识培训

加强院感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强化全员对院感管理与控制的意识。医疗机构领导和专(兼)职管理人员每年要接受市级以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系统掌握医院感染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按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全员培训,使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全员主动参与院感防控,以保证各项措施贯彻实施,从源头上控制医院感染。

4.调整布局流程

对易发生院感如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等重点科室及医疗机构内建筑布局不符要求的区域,要对照部颁院感管理标准,限期逐一整改,张贴醒目标识,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常执业。

5.更新消毒设备

加大资金投入,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如扩建、改建消毒供应室或外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消毒,增设无菌物品存放柜、紫外线灯、消毒液、浸泡消毒的容器等,通过资源合理配备来加强院感染管理工作。

6.遵守规章制度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办法》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诊疗过程中正确使用和管理各类消毒剂、消毒灭菌设备,加强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以有效降低院感的发生。

7.执行手卫生规范

手卫生对获得性医院感染控制起关键作用,而洗手是最简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1]。要按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的培训,严格掌握洗手、手消毒指征、洗手流程;要提供规范洗手的设施设备,配备快速手消毒液,定期督促和检查,促使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8.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要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单位医疗废物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实行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专人专车专管,各项流程均符合规范要求;专职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进行乙型肝炎等严重传染病的免疫接种;院感管理(专职人员)定期督查,并将检查结果与考核相挂钩。

9.开展相关监测

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医院感染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认真做好监测记录;应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对各科室特别是院感管理的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要部位、高位因素进行检查和监测,总结、分析、查找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改;在开展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目标性监测,有利于掌握院感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特点等情况,为院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杜绝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10.加强督导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管理,健全督导组织,强化区疾控中心知识培训、消毒效果监测等督导作用;局卫生监督所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诊所院感管理的监督检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和无菌观念,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医疗场所。

三、总结

院感管理是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医疗护理质量的综合体现。通过加强院感组织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知识培训、调整布局流程、更新消毒设备、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开展相关监测、加强督导监管,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次性医疗物品的管理范文第5篇

不久前,湖南省高院通报一起典型案例:法院一审认定有140多吨医疗废物和医疗垃圾在湖南省汨罗市古培镇一个隐蔽的农家小院内,被犯罪分子仇某等人碾碎后,销售给其在河北廊坊等地的“下线”。这些从多地不同医院流出的肮脏的医疗垃圾包括输液袋、尿袋,夹杂着医用手套、棉签甚至注射器和针头,而加工后成品为难以辨认的塑料颗粒蓝丙料―――制作塑料制品的原料。此案共有来自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等地的12人因“污染环境罪”获刑。

想想都感到可怕!“医疗垃圾”竟随意“变身”成再生塑料,而这些再生塑料又可能会变成孩子手里的玩具、市民餐桌的碗筷……一旦造成污染,后果不堪设想。正因如此,此案一经曝出,又再次让民众绷紧了神经。很多人不禁要:医疗垃圾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医疗垃圾处置到底哪一环节出了漏洞?

医疗垃圾“变形记”

毋庸置疑,医疗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性病毒,如果没有科学的回收机制,其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也因为这样,医疗垃圾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7类废物中的“1号危险废物”,可见其危害之大。而根据国内的一些文献显示,上世纪70年代,国内曾发生过医疗废物处置不当引起乙肝传播流行的事情。这些,都是医疗垃圾可能潜藏的危险,不得不引起重视。然而,让人纳闷的是,对医疗垃圾的禁令频频,可医疗垃圾黑市却依然屡禁不止。

在湖南省汨罗市古培镇杨柳村村民仇某家的后院内,几个戴着手套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成堆的医疗废物进行分拣、粉碎。当这个“黑作坊”被警方和环保执法人员发现时,院里正堆积着散发出刺鼻气味的医疗废物,从一些医院流出的输液袋渗出的药液在地面随意流淌,有的输液袋上还有未来得及拔下的针头、针管,针管上还残留着干涸的血迹……

“黑作坊”有人对执法人员供述,他们从废品市场零星收购医疗废物,经过初步人工分拣、清洗、粉碎等工序加工,再出售给下线牟利,这些东西主要用于制造塑料制品的原料。民警调查发现,罪犯仇某与“合伙人”霍某在未取得任何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在仇某位于古培镇杨柳村的住房后院开作坊,并雇用付某等人加工。作坊加工医疗垃圾与废物,基本不经过消毒处理。有办案人员说,这类作坊为了多挣钱,连感染性医疗废物如一次性注射器都拿来破碎后作为废塑料出售。有作坊工人交代,他们加工的原料中甚至曾有做透析用的尿袋,有的里面还存有病人的黄色尿液。他们加工的“产品”收购价格大约每吨2000元,分拣、清洗、破碎后,在河北廊坊的塑料市场可卖到每吨近5000元。因为利益空间可观,参与者甘冒风险。

受访执法人员说,在汨罗这个“黑作坊”下游,河北廊坊人高某等人是“大主顾”。这些人之间的交易,一单少则几吨、十来吨,多则几十吨。危险的塑料医疗废物和垃圾从湖北、湖南流入河北后,就被加工成了颗粒状的“蓝丙料”―――蓝色PP再生料。至此,执法人员就很难再查到这些物质的最终去向。它们可能成为塑料管材原料,也可能成为在文化、娱乐、食品、医疗、材料、居室装饰等领域应用很广的“高透材料”,这令执法者深感揪心。

仇某等人将140吨医疗废物销往外省,形成“黑金链”。这些医疗废物来自于湖南湘潭、株洲、衡阳、郴州及湖北远安县、襄阳市等地医院,且绝大部分为公立医疗机构,很多还是三级甲等医院。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由于相关人员为了从中谋利而不择手段,但也逃不开医疗机构负责人管理不严。

事实上,类似倒卖医疗垃圾的案例并不鲜见。去年年底,南京市就侦破了“首起医疗废物污染环境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现场查获医疗废弃物13.5吨,实际查实嫌疑人收购、倒卖医疗废物3000多吨,涉案价值4000多万元。侦查过程中,发现内幕触目惊心:成堆的医疗垃圾,包括一次性输液管、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等,被犯罪嫌疑人回收后,经过简单分类和压缩,便被倒卖至宿迁、浙江等地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就被黑心厂家用来生产仿冒品牌的塑料玩具、餐具等。

“1号危险废物”处理不当危害大

医疗垃圾处理“不走正道”,形成跨省黑市,每次的故事情节基本一样。

实际上,对于医疗垃圾,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要求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全程严格监管,建设集中处置中心无害化处置,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买卖、加工医疗废物。但遗憾的是,法规的善意之光并没有完全照进现实。那么,为何对医疗垃圾的禁令频频,可医疗垃圾黑市却依然屡禁不止呢?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或许才能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根据一次次的探讨,这背后可能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一则,是一些医疗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为了眼前的利益违背了职业操守,在各大医疗垃圾黑市的背后,往往都有医院的工作人员。二则,是监管部门以及多头管理等造成的,医疗垃圾清运、处置等环节的监管,还是存在一些漏洞的。此外,医疗垃圾在医院内是卫生部门负责管理,出了医院的门则属于环保部门管理,这背后也存在一些衔接上的问题。

“医疗垃圾不妥善处置的危害极大。”本刊医学顾问团专家、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介绍,所谓的医疗垃圾,准确称呼应为医疗废物,主要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按照分类,共分为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药物性和化学性五大类。这其中包含了针筒、针头、棉签、纱布、药瓶、输液袋、手套、尿杯、各种导管、各类敷料以及传染病人用过的东西等等。“像病人化疗后使用过的药瓶、检验科用的试剂等属于化学性的医疗废物,这一种类的医疗垃圾一般是用红色塑料袋进行装置;而作为医院最常见的感染性医疗垃圾,例如和病人体液相关的棉签、敷贴、棉球、血糖试纸等都是放在黄色的专用包装垃圾袋中;而另外一种像刀片、玻片、针灸用过的针头、薄一点的针剂药瓶等损伤性医疗废物都要放入专门的利器收容盒里。未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废物,只要求采用符合规定的分类袋进行分类收集,不要求消毒;而被传染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废物,如传染病病房、发热门诊等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物及及时密封。”

确实,相信不少人去医院总会在各个楼道、病房看到摆着用颜色不一塑料袋装着的垃圾桶,甚至连护士推的治疗车上都有各种不同大小的收纳桶。之所以医院里会有这么多不同颜色大小样式的垃圾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收集不同类型的医疗垃圾。

据专家介绍,医疗垃圾所含的病菌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倍甚至上千倍,如果非法收集后再次流入市场,则重要危害人体健康,成为流行病的源头;如果与生活垃圾混装焚烧会产生黑烟、恶臭,其中含有二恶英等致癌物质,并且造成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如果将一次性塑料垃圾随意填埋,要花几百年才能降解;医疗垃圾还容易变质,孳生蚊蝇,病原微生物通过蚊蝇传播疾病。此外,由于医疗垃圾用品都是直接接触病人的,每支注射器、每条输液管都携带着成千上万的病毒,所以也容易造成医院内交叉感染。以艾滋病为例,现在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品已成了艾滋病传播的第四条途径。

让医疗垃圾“走正道”

其实,医疗垃圾“黑市”存在的“病根”我们都是清楚的,因此“药方”也并不难开。

其一,政府部门有所作为。必须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监管,特别是源头监管。医院等医疗机构是医疗垃圾的源头,一些大医院甚至三甲医院等都贩卖医疗垃圾,不得不说,这其中出现了监管问题。

其二,加大经济制裁力度。要坚决地、从重地打击中间收购与加工者等不法分子,以经济处罚、刑事处罚并施等手段,加大其违法成本。堵死“收购一吨2000元,加工以后卖5000元”的巨大利益空间。

其三,畅通正规处理渠道。医疗垃圾之所以走了旁门左道,完全是因为没有正道可走,或者是正道很不畅通。因此,应按照医疗废弃物增长幅度,适时适度地增加医疗废弃物处置机构的处置能力。支持并发展正规的、有资质的医疗垃圾处置途径,让医疗垃圾不用走“黑市”就可以流向它们该去的地方!

整治医疗垃圾“黑市”,就要以严厉监管、严格执法切断利益链,从垃圾分类、清运、处置、监管等多个环节齐抓共管,彻底堵住环节漏洞,让医废黑产业无处容身。

医疗垃圾不仅存在于医疗机构,其实也可能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如果我们“碰”到了医疗垃圾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