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次函数课件

一次函数课件

一次函数课件

一次函数课件范文第1篇

运用几何画板软件的作图功能、动态演示功能、反射功能,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设计“动手实践1”,运用作图功能,使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出多个对数函数图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对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突出学习重点;设计“动手实践2”,运用动态演示功能,呈现对数函数图像随底数的变化情况,验证底数取定义范围内任意值时,对数函数所具备的性质,增强学生对图像的直观感知,突破学习难点;设计课件,运用反射功能,验证函数与函数(且)图像间的对称性。

运用学霸机房管理系统,借助“广播教学”、“文件分发”、“学生演示”功能,实现图像共享,提高学习效率,突破学习难点。“广播教学”功能,实现教师集中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文件分发”功能,将教师机课件分发至学生机D盘,快速便捷,避免一一拷贝;“学生演示”功能是小组代表发言活动得以实施的关键。如果没有学霸机房管理系统,学生所绘图像只能呈现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无法实现共享,而“学生演示”功能的使用,使得全班同学能快速共享大量图像,提高了学生对研究过程的参与程度,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人教A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对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作为基本初等函数,它是继指数函数之后对高中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又一次应用;另一方面,对数函数是后续学习幂函数的基础,对于研究幂函数及其他基本初等函数,在研究方法上起到示范作用。

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对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熟悉研究函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用此来研究对数函数。

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能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会进行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②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借助几何画板绘制对数函数图像,加深对定义的认识,增强对对数函数图像的直观感知;②学生观察对数函数图像,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活动,探究对数函数性质;③通过对对数函数的研究,体会数形结合、由具体到一般及类比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几何画板课件、学霸机房管理软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观察事例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依此类推,一个细胞分裂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为个,思考与的函数解析式:;指数式化对数式:,用表示自变量:。

观察事例2: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掉绳长的一半,第二次剪掉剩余绳长的一半,……剪了次后,剩余绳子的长度为米,思考与的函数解析式:;指数式化对数式:,用表示自变量:。

观察事例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第一次取其四分之一生成正方形,再取的四分之一生成,以此类推,求第次取后生成的正方形的面积与截取次数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指数式化对数式:,用表示自变量:。

设计意图:课上播放PPT动画,回顾“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节的三个观察示例:“细胞分裂”、“剪绳动画”、“截纸动画”,引出对数函数定义,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联系。

2.探究新知

(1)归纳定义

问题1:上述观察事例中的三个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得出,三个函数解析式,结构都是对数的形式,自变量在真数位置,定义域为。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个实例函数解析式的分析,突出对底数取值的认识,引导学生把解析式概括为的形式,为形成对数函数定义作铺垫。

对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且)的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 。

师生共同分析定义要点:①定义域为;②对数函数是形式化的定义;③且。教师引导学生将指数函数定义与对数函数定义作对比。

练习1:根据对数函数定义,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判断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自主选择底数,应用几何画板绘制对数函数图像作铺垫。

(2)作图探究

问题2:我们研究函数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定义,画出图像,观察图像,总结性质,继而进行性质应用。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作为基本初等函数,是继指数函数后对高中函数概念及性质的再次应用,学生已经熟悉研究函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用此来研究对数函数。

作图1:画出函数的图像。

学生独立在坐标纸上作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正投对比展示学生作图结果,总结作图要点,规范列表、描点、连线的每一步。

设计意图:描点法作图是画函数图像的基本方法,用正投呈现学生作图结果,培养学生画图基本功。

作图2:自主选择底数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

教师:为了研究对数函数性质,我给同学们传送了几何画板课件“动手实践1”,在D盘,这里有两个任务,请相继完成。对于任务1,全班同学分为6组,小组中每位同学设想一个具体的对数函数解析式,小组汇总,每位同学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每组所确定的对数函数的图像,之后完成任务2(如图1)。

设计意图:设计任务1,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增强对图像的直观感知。设计任务2,是将本节课的重点以任务形式呈现,使任务1的实施更具方向性,使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和机动性。

每位学生自主选择底数,确定一个

对数函数解析式,小组汇总。

设计意图:学生自选底数,确定对数函数解析式,加深对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每位同学打开D盘,双击进入几何画板课件“动手实践1”,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每组确定的对数函数图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课件“动手实践1”,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多个对数函数图像,在绘制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感知底数对对数函数图像的影响,能更好地观察图像特征,总结图像性质。

学生自主选择底数,绘制对数函数图像,完成“任务1”之后,思考、讨论“任务2”,各小组根据所绘制的对数函数图像,观察图像特征,总结性质,每组自荐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适时发问、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设计意图:应用学霸机房管理系统,“学生演示”功能,逐个呈现每组学生作图结果,快速大量共享图像,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图像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攻克教学难点,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小组学生发言,师生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3、问题4和问题5。

问题3:观察图像,你认为如何对对数函数进行分类研究?

各小组学生共提出两类标准:①按图像上升和下降分两类;②按底数分两类。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类标准可以统一:与图像上升统一;与图像下降统一。

问题4:你能结合屏幕上所呈现的对数函数图像,观察它们的图像特征,并总结其性质吗?

各组学生从图像位置、特殊点、图像变化趋势等方面总结图像特征,概括性质如表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对数函数图像,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概括性质。

问题5:函数与(且)的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的小组作出和的图像,观察、猜想两个函数图像关于轴对称;有的小组作出3对对数函数图像(如图2),观察猜想图像关于轴对称,进而猜想与(且)关于轴对称。

对于学生猜想和的图像关于轴对称,教师引导学生从坐标角度理解,并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在函数图像和函数的图像上,分别取横坐标相同的两个点,点和随之运动,观察纵坐标关系,发现纵坐标相反,点和关于轴对称,所以和的图像关于轴对称。继而,教师操作课件验证:当取定义范围内的任意值时,图像间的对称关系(如图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底数的两个对数函数图像间的关系,观察、归纳、概括一般的两个对数函数与(,且)图像间关系,体会由特殊到一般思想的应用。

各小组总结图像特征,概括函数性质之后,教师总结呈现整理结果。

问题6:我们由具体对数函数分析出它们的图像特征和所具备的性质,所有的对数函数都具备这样的性质吗?

教师操作几何画板软件,通过拖动点,改变底数的大小,得到(且)的对数函数的图像,验证底数取定义范围内所有值时,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几何画板课件“动手实践2”中,学生自己拖动点“”,亲身体验图像随底数的变化情况,进而归纳性质(如图4)。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画板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对数函数图像随底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为什么要把底数分为和两类,有利于学生由图像归纳性质,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归纳性质

学生观察图像,讨论总结性质,如下页表2。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师生共同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①研究函数的一般过程是:定义图像性质应用。②借助图像研究性质,应用了数形结合思想;由具体对数函数入手,到一般对数函数总结性质,应用由特殊到一般思想方法;对数函数对底数分类进行研究性质,应用了分类讨论思想,类比指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应用了类比思想。

3.例题讲解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究得出性质,下边看性质应用。

例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①;②;③。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使学生体会对数函数单调性应用,设计三题,使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第一题教师引导讲解,示范解答过程,第二题、第三题学生正投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正投讲解题目做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纠错,起到示范作用。

4.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这节课你体会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分层作业

必做题:P73,2、3;

选作题:函数和的图像间有何关系?

教学反思

1.设计问题系列,驱动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以6个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以问题解决为教学线索,在教师的主导与计算机的辅助下,学生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深化。

2.借助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学习难点是用数形结合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性质,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用了以下信息技术:

探究对数函数概念:课上播放“细胞分裂”、“剪绳动画”、“截纸动画”三个PPT课件,学生总结三个“观察事例”中函数解析式的共同特征,概括到的形式,从而形成概念,突出学习重点。

绘制对数函数图像:作图1,学生动手画图,初步感知对数函数图像,教师个别辅导,正投展示,对比分析作图结果,纠正作图错误,总结作图要点,培养学生作图基本功;作图2,设计课件,全体学生参与,自选底数绘制对数函数图像,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认识,增强了对图像的直观感知,突出学习重点。

一次函数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函数多媒体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跨过这一思想障碍,我认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教学时应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生动的情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直观动感,做到将抽象思维形象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要达到这种效果,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件,让学生顺利过好函数知识四个关。

一、过好函数定义关

教材中是采用描述性语言给出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相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初次接触这种定义的学生,觉得抽象很难理解,教师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抓住定义的两层含义,一是,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随之变化;二是,在同一条件下对应关系是唯一的,作为重点也是难点来制作课件。

这样 ,学生感兴趣,引入新课自然,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印象深刻,初步将学生的定式思维引导到运动变化思考问题的方向上来,为学习函数图像、掌握图像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过好函数作图关

作函数图像对初学者来说更易马虎,教学中应注意培养作图的规范性,多媒体教学可直观展示图像的作法,提醒学生注意作图的要点。如用实例y=2x-1祥细介绍直线型图形的作法:屏幕展现指教坐标系,先用列表的方法求出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屏幕列出对应表),以自变量为横坐标,函数值为纵坐标,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屏幕显示:分别过横坐标、纵坐标作垂直与x轴y轴的虚线并闪烁,依次找到平面上点的位置),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接各点,(屏幕显示:将远离y轴的一点用红色表示,再将该点自然运动延伸使其经过其余各点,则留下一条红色的直线),这条直线我们叫做函数的图像。

为了反映平滑连结的图像不一定是直线,可再用y=3x2-1函数展示一次图像的画法。

问题:由函数解析作函数图像分几步进行?

学生思考回答:屏幕展现作图步骤,

采用多媒体教学很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了图像的做法,再一次加深了运动变化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节约了课堂授课时间,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堂练习。

三、过好图像性质归纳关

1、直线型性质的归纳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0.5x、y=0.5x图像。讲课前让学生观察两函数特点,给出正比列函数的概念,再播放课件。课件中首先画出y=0.5x的图像,用红色直线表示;再画出y=0.5x的图像用蓝色表示。课件中要反应直线走势,再闪烁y=0.5x的图像,提醒学生讨论得出性质,屏幕显示比例系数k>0时图像变化,字幕打出性质;显示y=-0.5x的图像的走势并闪烁图像,让学生观察,得出比例析出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分居一、三象限;当k

屏幕重点显示y=2x+3图象分析,得出性质,其余各条直线分别用不同的颜色逐个画出,并由学生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

屏幕显示: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0,b)、(-b/k,0)两点;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①b>0,图像交于y轴正半轴,且经过一、二、三象限;②b

点 k0,图像交与y轴正半轴,且经过一、二、四象限;b

播放课件后,再编几组课内练习题,显示在屏幕上,供学生联系并在屏幕上给出正确答案。

2、抛物线性质的归纳

二次函数由于求点坐标运算量大,描图占用时间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尤其好。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分y=x2、y=ax2+k、y=a(x-h)2+k等三种情况介绍。用直线型课件的制作方法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重点突出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的确定方向法,开口大小与|a|的关系,以及在对应取值范围内函数的增减性。最后用平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寻求三种曲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三种函数之间是可以通过左右、上下平移相互转化,使学生运动变化思维问题的方式日臻成熟,对于给定的数学模型,能立即得出图形的数量及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为更好的开发学生智力打下基础。

四、过好综合运用关

综合题型对于中等偏上成绩的学生来说都感到棘手,就其原因:一是不知道怎样入手分析;二是描不出图;三是看不出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不能将复杂图形分割看,特别是用函数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无从下手,不能把数型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而这类题牵涉知识面广,分析需层层递进,费时,一节课只能讲一道,若教师准备不充分,时间把握的不好,往往没有学生去练习的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增强直观感,省去作图的麻烦,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消化。课件制作可采用分层显示图形,隐藏图形中已使用过或不用的线条,闪烁要使用的条件或数据,以此来突出重点,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缩短讲授时间,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一次函数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四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会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和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之前所学函数知识的拓展,又是对前几节课学习的二次函数y=ax2, y=ax2+c, y=a(x-h)2的图像与性质内容的延续和深化,是对二次函数特殊情形的研究,为将来二次函数一般情形的教学乃至高中阶段函数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且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 (x-h)2+k的图像,会应用二次函数y=a (x-h)2+k的性质解题.

2.掌握二次函数y=a (x-h)2+k的性质,掌握把抛物线y=ax2平移至y=a (x-h)2+k的规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二次函数y=a (x-h)2+k的性质,并要会灵活应用.

难点:(1)二次函数y=a (x-h)2+k与y=ax2的图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2)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归纳出其性质.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问题

1.复习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类型的二次函数图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二次函数y=ax2, y=ax2+c, y=(a-h)2的图像.

(学生回答的同时多媒体展示出其联系)

c>0向上平移

y=ax2——y=ax2+c 对称轴为y,顶点是y轴上的(0,c)点

c

h>0向右平移

y=ax2——y=(a-h)2 对称轴为x=h,顶点是x轴上的(h,0)点

h

2.(多媒体展示,指名学生回答)二次函数y=-〖SX(〗1[]2〖SX)〗x2的图像,可以先向

生1:抛物线y=a(x-h)2+k与y=ax2形状相同,位置不同.

生2:把抛物线y=ax2向上(下)向右(左)平移,可以得到抛物线y=a(x-h)2+k.

教师可补充:平移的方向、距离要根据h,k的值来决定.

师:根据抛物线y=a(x-h)2+k与y=ax2的联系,同学们能总结出抛物线y=a (x-h)2+k的性质吗?

让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并探究抛物线y=a (x-h)2+k的性质.

各小组基本都能归纳出:

抛物线y=a(x-h)2+k有如下特点:

①当a>0时, 开口向上;当a

②对称轴是直线x=h;③顶点是(h,k).

对于二次函数y=a(x-h)2+k的图像的增减性,学生不太容易总结出来,可在白板上分别展示出a>0,a

(三)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再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本节内容整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自己在已有的知识上去发现新知,从而掌握新的知识.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观察,主动探求新知识,同学之间分小组讨论交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观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交流,让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除困惑,然后将其讨论结果在全班交流,对新知识达成共识.本节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使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让教学发挥最大效益,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形成的过程,同时还使学生能用综合法加以证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一次函数课件范文第4篇

一、对重点的传统知识作适当拓广

新课标对传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作了较大的调整,内容变化也较大,有的从整个编排体系上都作了改变。但是,传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仍然是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内容应拓广加深。

例如,增加了函数的最值及其几何意义,函数的最值常常与函数的值域有联系,而求函数的值域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配方法、分离常数法、单调性法、图像法等,这些基本方法应该让学生了解。 二次函数,它一直是高(初)中的重点基础知识,在高中数学中二次函数可以与其它许多数学知识相联系,因此拓广和加深二次函数是必要的。例如在高中数学中如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值域;二次函数含参数讨论最值;利用二次函数判断方程根的分布等,这些内容可作适当拓广。 要补充“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等知识。函数的图像,除了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五个简单幂函数的图象外,应该对三种图像变换: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作适当拓广。《标准》强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是三类不同的函数增长模型。在教学中,要求收集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要求将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和掌握,需要多次反复,不断加深理解。

又如,数列一直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按照教材要求,首先讲数列的一般知识,然后学习等差,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而数列的递推关系,是反映数列的重要特征,也是经常用到的,在讲完了等差,等比数列之后,仍然可以考虑把数列的递推关系的问题适当加深,使学生能解一些简单的递推题目。课本要求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而对于非等差数列、非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常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用公式求和也可用以下方法求解:分组转化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

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点内容,是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突出了几何的本质。新教材要求学生能够经历椭圆曲线的形成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几何背景有一个比较深入地了解。新教材设计了一个平面截圆锥得到椭圆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演示平面截圆锥所得的圆锥曲线。”在这里要拓宽学生视野,树立数形结合的观点,要善于把几何条件转化为等价的代数条件,进而利用方程求解,在解析几何中,对运算能力也较过去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加强理解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解决一要会算,二要算对这两大难点。

二、对新增加的知识内容加强基础训练

新课标中增加了一部分新的数学知识,特别是选修系列中新内容较多,有些新内容与高等数学有关,对这些内容在教学中不宜当作高等数学知识来讲,应该关注学生感受背景,认识基本思想。

例如,“数列”部分内容有增有减,增加的内容有: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突出了数列与函数的内在联系,强调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让学生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指出要保证基本技能的训练,但训练要控制难度和复杂程度。

又如“导数及其应用”部分内容有增有减,增加的内容有: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应认识导数的本质是什么,这里的导数不应作为微积分初步来讲,把一些较复杂的复合函数求导也引入到教学中。

再如,古典概率问题,与排列组合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应理解清楚概率的意义,建立随机思想,而处理实际问题时又要会合理应用概率计算公式及原理。

三、加强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新课标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的教材在这方面也大大加强了,许多知识是从实际问题引出,最后又要回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但是作为教材受篇幅限制,不可能包括所有内容,而实际问题又是不断发展,不断产生的,因而对应用问题仍有许多地方可以进一步丰富素材。

例如,《标准》强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是三类不同的函数增长模型。在教学中,要求收集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要求将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和掌握,需要多次反复,不断加深理解。

又如,“分期付款”、“购房按揭”、“贷款买车”等目前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实际问题,是与数列有密切联系的,讲完数列之后,可以让学生去分析研究目前各种分期付款的形式,在讨论问题中深化对数列的认识。

再如,教学中,要防止将导数仅仅作为一些规则和步骤来学习,而忽视它的思想和价值,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注重导数的应用,例如:通过使利润最大、材料最省、效率最高等优化问题,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强调数学文化,体会微积分的建立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拓广数学知识的背景

一次函数课件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教育局和学校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以人为本,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规范“自成教育”体系,配合学校做好“数字校园”和“人民满意学校”办学,积极深入探索“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和“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眼于学生终身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现状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发展。八(1)班优生思维非常活跃,但后进面较大,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

三、努力目标

自信成功,自学成才,自立成人。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激发学生兴趣,保护自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上学期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能力学习;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结合教学,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习惯上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独立思考,及时总结,纠错改错,提前预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等习惯,应得到进一步强化。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得到成功的体验。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从平方根于立方根说起,学习有关实数的有关知识,并以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

第十五章教材通过实例引出本章学习主要内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教材还提供了“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数学活动”等板块,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五、教学策略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等方面上下功夫。

4、进一步探索“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

全等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2

3

轴对称(3)轴对称变换(1)用坐标表示轴对称(1)

4

等腰三角形(3)等边三角形体(2)

5

平方根(4)立方根(1)

6

实数(3)第十二章小结(2)

7

8~9

函数的图象(3)正比例函数(1)一次函数(1)期中备考

10

一次函数(3)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