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整体规划方案

整体规划方案

整体规划方案

整体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规划;方案优选;分析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现实对建筑规划的挑战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建成面积高达20亿平方米,占全世界水泥和钢材消耗量的“40%”。但由于规划赶不上变化、拆新建新现象普遍、建筑本身品质问题等,新建建筑只能维持25年~30年,普遍短寿。根据建筑施工材料损耗粗略统计,每拆建1万平方米建筑,就会产生建筑垃圾7000~12000t;每新建设1万平方米建筑,仅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t;前者是后者的14~20倍。在我国,每年拆建建筑占每年建筑总量的“40%”,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比例也高达“40%”。如此短寿的建筑,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这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环境威胁。

因为规划短视、设计缺陷、偷工减料、监理不力,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50年罕见、30年普遍,不及国标规定最低使用年限的60%。尤其在“经营城市”口号下,城市高架路桥、轨道交通沿途“拆新建新”,屡见不鲜,每幢楼宇成功爆破的背后,就是一段建筑“短命史”。大量尚处于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被拆除,既耗费资源,又因此产生大量粉尘和废弃物,增加环境负荷。

盲目拆迁和建筑短寿,已属难解难题。建筑短命缘于缺乏审慎的理论态度,缺乏瞻顾性思维,所谓“规划赶不上变化”。强调瞻顾性理论态度,是为了避免规划滞后、混乱,避免因与城市未来发展步伐不协调——即使建筑品质过硬,也难逃“夭折”厄运。规划之所以不合理,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这其中,缺乏审慎的科学精神,缺乏瞻顾性理论态度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地方规划随意,甚至一些地方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改一次;再加上,规划、设计、施工同时进行,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违背建设程序。此外,“监而不理”也是建筑短命的重要诱因之一,施工环节的品质问题本可通过监理避免,但广泛而普遍的监管不严格、监理不到位,最终使第三方监督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尚未达到建设高峰,但烧制水泥的优质矿料已现短缺,配制混凝土的砂石也趋紧张。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开采砂石已严重毁损河床、破坏植被,甚至给沿河、沿江、沿海地区的工程带来隐患。“短命建筑”有悖建设“节约型社会”精神,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一种瞻顾性理论态度下的思考,尝试探赜建筑规划的新理论观。

2瞻顾性理论态度下的规划方案优选整体性思维

在瞻顾性理论态度下,借用整体科学方法,通过信息反馈与调控,将规划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统,对规划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管理,以实现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在内的总目标。将城市建设与规划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看待。在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城市建设与规划作为一个系统,是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这个大系统包括规划所在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因此,规划方案优选,要特别注重规划建设与环境、资源、文化、区域发展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使之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在规划方案实施过程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技术性方法。其中,包括投入产出模型、整体动力学模型、环境影响评选法、逻辑框架法、对比分析法、利益群体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规划方案优选通常要考虑规划方案的多个目标,对这多个目标的筛选,通常选用多目标决策科学中的综合分析法: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矩阵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熵权法、数据脉络分析法等。评选主体可以根据待评规划方案定量与定性指标的复杂程度,借用整体性思维,优选合适的评选方法。

规划方案优选的原则是绿色规划、绿色施工、绿色管理:绿色规划要求规划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力求确保方便分类或方便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绿色施工要求施工中尽量减少场地干扰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材料利用效率效果,增加材料回收循环利用;绿色管理是规划方案管理的主要特点,强调运用计划、统筹、协调等方法,针对规划方案整体而不是某一个别目标或过程所进行的综合管理,绿色管理本身就包含相应环节或阶段的方案优选。

综合以上,规划方案优选,不再是纯粹性具体手段,应包括思维方法尤其是整体性思维方法,并且这种整体性思维方法在规划方案综合优选全过程中起着统领全局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具体的规划方案优选工作,只有在具体技术方法中,引入与运用整体性思维,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环境、经济、社会,最终获得综合最大效益,也才能防止出现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盲目规划导致的恶性后果,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促进地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3瞻顾性理论态度下的规划方案优选分析性思维

规划方案,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且兼具实用性和可靠性。然而可用资源有限,必须对规划方案进行优选性决策。而决策必须具有瞻顾性、有理论、还要有根据,这根据源于定量定性分析。

当今,规划方案涉及面甚广,基本渗透和覆盖了影响规划成功的诸要素。正确分析一个规划方案,需充分“瞻前”、“顾后”,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要从规划方案实施者对规划方案的要求和所关心的目标出发,结合投资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各方利益,基于规划方案的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整体价值的综合考虑,对规划方案成功的可能性做全面和客观分析。理论态度缘于科学思维,如果说,整体性思维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关系从而注重定性,那么分析性思维则是从部分来把握整体从而注重定量。

规划方案的核心价值,就是规划方案多个目标中最关键的那一个目标。规划方案优选分析,就是围绕规划方案核心价值展开的分析。这种分析,涵盖经济分析、社会分析、环境分析、技术分析等四方面,其中经济分析和技术分析最重要。

技术分析反映的是规划方案所采用的技术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全面包括了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对策、从构想到现实的实现手段以及技术方案,确定了规划方案的理化特征和经济特征,在规划方案优选分析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具体而言,技术分析侧重规划方案所用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主要是对技术流程、技术装备优选的可靠性、适用性、配套性、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等进行逐一分析。

社会分析反映的是规划方案与社会的互适性问题,与规划方案核心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其特点是规划的财务收益很少或没有、但社会效益和影响却很大;若不考虑社会效益和影响,很难对具体规划立项,也就谈不上实现规划方案核心价值。确切地说,社会分析侧重于分析规划方案的社会影响与社会的互适性以及社会风险评估等,其中包括社会效益与影响分析、与社会互适性分析,既分析规划方案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又分析规划方案对社会政策的贯彻与效用。

除去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规划外,环境分析并不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但鉴于规划本身对环境影响深远,必须确立区域流域环境分析观念,采取适当的定性定量环境分析。直观而言,环境分析侧重考虑规划方案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规划方案对污染控制、规划方案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规划方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规划方案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以及规划方案的环境系统管理等。

结 语

不论经济结构如何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仍当推城市化中所必须的“规划”。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最核心之处取决于规划方案优选中的“理论态度”,取决于规划方案的优选及其瞻顾性思维。“理论态度”与“理性态度”不同,它强调借用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借助逻辑与抽象,对具体内容进行整合分析,以便模糊变清晰、混乱变有序、零碎变系统。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规划行为的触角已遍及自然、经济每一角落,渗透社会每一部门,规划行为的水平、导向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高低。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规划方案优选中启用人文精神,引入理论态度,借用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重建评价规划方案的人文尺度,保障规划后所建建筑的终极功能关怀,使建筑普遍长寿百年。

参考文献

整体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第二条经营性土地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设计条件进行规划规划方案的设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

第三条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建设用地所在区域因城市规划调整对原规划设计有影响的;

(二)建设用地原有建设限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已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在12个月内尚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

(四)县政府确定的其他条件。

凡在经营性土地出让中明确约定的要求必建条款内容仍需执行,不得作调整。

第四条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调整后的规划设计方案各项指标不得突破原方案中的上限控制指标;

(二)尚未开工建设的开发项目:调整后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平面布局、空间结构、交通组织、建筑外观、配套设施等各方面应优于原审批方案。配套设施上应增设社区管理、服务用房,机动车停车(库)位在原指标基础上增加10%。

(三)已部分开工建设的开发项目:在原规划设计方案基础上进行优化,基本维持原方案的结构布局。涉及为全体居民服务的公共设施指标不得缩减,位置原则上不作调整可适当优化,机动车停车(库)位在原指标基础上增加10%。

调整方案须向已入住居民公示征求意见。

(四)鼓励建设集中大型商业设施,缩减沿街小型商业(底层商业的商住楼式)。

第五条调整规划设计方案,按以下程序审批。

(一)建设单位向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整规划方案的申请,陈述调整理由和具体调整方案的设想。

整体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时序上的差别。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项目建议书批复,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后,进行包括必要的方案设计比选和其他专业的论证。方案设计的研究:是在没有前期计划的状态下,根据项目投资人的考量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路网布局、项目路径,就提前开展对项目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研究的范围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规划选址意见书所确定的勘设红线范围内进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研究的局限性。方案设计研究:是可以突破规划控制线,全面地、系统性地进行论证。研究的内容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关注的重点在于项目本身的工程设计、环境保护、投资估算方面的内容方案设计研究:除了工程设计以外,关注的是既有边界控制条件能不能满足项目规模大小的要求。如规划控制条件、建设用地条件、沿线既有建设环境等。研究的主要结论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推荐设计方案,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的工作建议,但没有具体的办法与方案。方案设计研究:提出推荐设计方案的同时,对所涉及的规划控制条件、建设用地条件、环境保护方案、社会影响评价做出详细的对比分析后提出解决方案。

二.市政工程方案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的目的: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工程设计、工程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后,为项目是否有启动可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的必要性:方案设计研究是旨在优化和完善其他专业控制边界条件的需要;是集约土地利用的需要;是确定项目规模和投资控制的需要;是编制项目建设计划的需要;是降低社会风险及提高保护环境的需要;是指导下阶段开展技术前期工作的需要;也是城市管理和项目实施的需要。

三.市政工程方案设计研究的重点

单体方案研究。场置研究:根据沿线建构筑物、公用设施、河道、电力、文保用地等的地理地貌状态、规划路网结构及等级、规划建筑用地、地质条件,研究原规划控制范围实施的可行性,进行项目的路径选择和范围初选,推测是否需要区域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有否调整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行性分析。建设规模的研究。在项目场置研究初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服务水平,功能定位,技术标准进行总体设计方案的比选,确定建设主要内容,提出项目所需要的空间和用地范围。初步确定项目的规模是否合适和技术上是否可行。设计方案研究。按照不同建设类别的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参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主体工程方案、配套工程方案、专项设计方案的比选,进行建设方案的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施工工艺的研究。对于技术难度大,施工工艺要求高的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埋深较大的管道及其他深基础处理单项工程,涉铁、涉电、高速公路项目需要进行施工工艺的专项设计研究,同时进行专项设计方案的比选和计算分析,确定推荐专项设计方案。单体方案投资估算。对项目推荐方案进行投资估算书的编制。合理确定建设年限。编制征地拆迁费用估算表、建安费用估算表、其他费用估算表(征地拆迁费用已单列)。进行三表分类编制便于明晰项目投资的构成和资金计划的安排。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可行性研究。根据单体方案的研究成果,场址条件,结合项目所需要的建设用地范围和建设环境条件,从土地类别、技术指标等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否需要调整的结论。如果需要调整必须提出调整的理由和调整的主要内容、方式及定量指标。项目的环境影响研究。重点结合系统设计和建设规模,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现状,建筑的敏感性分析、水土保持等环保保护标准的采用,进行施工期间和营运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需要采取的工程设计措施和其他需要的实施保障及管理办法。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重点是研究项目实施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及所在地区适应性分析,通过对涉及征地拆迁、既有路网及河道运行、自然灾害、城市营运及管理的初步评估分析后,提出社会风险评价的主要结论。项目管理的研究。对项目实施、建设、运行在政策及管理方面的梳理,对存在问题进行汇总后提出解决办法。经济评价。通过进行多方案的综合研究比选后,对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评价,提出推荐方案的综合经济指标和投资估算。

四.结论

整体规划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村镇;总体规划;内容;方法

村镇总体规划是村镇规划区内各项建设的整体布置,村镇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所在地区的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以及镇域村镇体系的分布规划,研究村镇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预测村镇的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和规模,进行村镇的结构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本文主要讨论村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步骤。

1. 村镇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

村镇总体规划是指中心镇和一般镇的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规划期限,村镇总体规划期限应与乡(镇)域规划期限相适应,一般为10~20年。

(2)确定村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发展规模,选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3)在对村镇用地的适宜性作出全面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村镇的现状条件和远景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村镇的总体布局:合理划分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住宅、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仓库、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绿化用地的布局。

(4)确定村镇道路系统的车站、码头等交通运输设施的位置选择;充分分析村镇的发展方向和布局形态,合理确定村镇的公共中心,布置大型公共建筑物位置。

(5)确定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

(6)确定进行新区开发和旧域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针和步骤。

(7)确定村镇近期建设规划范围,提出近期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安排近期各项建设用地。

(8)确定对历史文化名镇有保留意义的历史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或设施的保护措施。

(9)估算村镇近期建设的投资。

2. 村庄规划的工作内容

村庄规划是根据镇域规划,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对村庄各项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村庄规划一般以行政村区域为规划范围进行编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和发展方向。

(2) 确定宅基地标准、容积率等各项住宅建设的控制指标。

(3) 具体布置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设施。

(4) 具体布置商业等公共建筑和村办企业的位置、用地规模。

(5) 安排村庄防洪等防灾工程设施。

3. 村镇总体规划的方法步骤

村镇总体规划可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

3.1确定规划范围。村镇总体规划是以镇域规划为依据的,因此规划范围应与其相一致。

3.2收集有关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

3.2.1收集村镇区域规划的资料。要收集的村镇区域资料包括。

(1)镇域村镇体系布局规划资料。

(2)镇域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资料。

(3)农业发展布局规划资料。

(4)社会服务设施布局规划资料。

(5)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资料。

(6)土地利用规划资料。

(7)交通河网规划布局资料。

3.2.2收集村镇总体规划资料。主要收集村镇总体规划范围内的自然、社会经济、村镇现有建筑物及工程设施资料。村镇环境及其他资料。规划人员在收集了规划的基础资料后。还要进一步调查了解当地干群对村镇总体规划的想法及要求等文字资料。深入规划现场详细查看和熟悉地形、地物。对与基础资料不符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改。地形、地物发生变化的地方。应对地形图进行修改、填补、完善。

3.3分析研究资料。首先。根据村镇总体视划的内容。将有关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根据整理的资料,画出现状图表,供分析之用。其次,要分析资料的可靠性。资料是规划工作的基础,资料本身不可靠,必然会影响规划质量。应该注意各种资料之间相互矛盾的地方。认真分析造成矛盾的原因所在并加以消除。通过资料的分析。总结出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4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构思规划方案。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思初步规划方案的过程。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同。所形成的规划方案也各异。如村镇分布与集中的程度不同。就可能会形成几个不同的方案;重要工业、副工业的不同配置。方案也不一样;交通网的不同布置方式。也产生不同的规划布置方案。所以。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允许产生不同意见,不应强求一致。对提交的各种不同规划方案可以通过综合评价分析加以取舍。

3.5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村镇总体规划。不管有多少种方案。都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方案。往往各有优缺点。好与不好总是相对而言,进行多方案比较时。必须对每个方案从技术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确定哪个方案较佳,并对选定的方案。讨论补充修改。使该方案充分吸收其他方案的长处。

3.6汇报方案,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 向有关部门和村镇各界汇报规划方案的特点及规划意图。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并进行归纳总结。对规划方案作出适当的修正。使其更加完善。

3.7确定最终方案。 召集有关领导、技术人员以及居民代表开会。对树镇总体规划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确定最终方案。

3.8绘制村镇总体规划图纸。按照最终确定的村镇总体规划方案内容绘制规划图,不可以随意更改。需局部调整时,也应与有关人员讨论决定。

3.9编写村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总体规划说明书,应主要表述调查、分析、研究规划成果,特别是图纸无法表述的内容。说明书编写要求对现状叙述清楚,资料分析透彻,目标预测、战略设想、总体布局以及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实施措施落实。文字简练,层次分明。文图表并茂。对规划内容较多、需要进行深入论证说明的部分,可以撰写若干专题加以论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使我国的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张,对村镇进行总体规划是解决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土地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整体规划方案范文第5篇

一、动态管理

所谓动态管理就是指为保证审批档案内容始终与其记录的规划审批业务的一致性,档案内容应根据其记录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其管理方式必须适应档案内容不断变化的要求,随时反映规划审批管理的最新状况,提供及时、有效的档案服务。

二、审批档案动态管理的实现

审批档案的动态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1、实体完全撤并卷方式

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审批档案的动态管理普遍采用这种方式。所谓“实体撤并卷”是撤卷与并卷的统称。实体完全撤并卷是审批档案动态管理的原始方式,即项目规划审批结果的所有变更都是通过档案实体排列方式的变化来完成的。其特点是项目成套和符合经办人员的利用习惯。规划审批的经办人员在受理一个项目的变更申请时,必须调阅该项目以往的审批结果。档案实体的撤并卷方式正好将项目全部档案集中,在提供利用上信息完整的优势非常明显。

但是,实体完全撤并卷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档案实体整编工作量大。不仅档案实体有频繁的“撤”、“并卷”操作,当原有案卷内容改变后,与之相关的各种登记、目录、备考等信息都要做出相应调整。二是难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档案实体的撤并卷是以许可证为核心进行的,而如果一个项目的变更未通过许可,其文件材料的归属就成为了问题。这部分未通过许可的文件被称为过程资料,习惯上由经办人负责保存,因此遗失比较严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一方式已逐步被淘汰。

2、“半撤并卷”方式

20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规划审批业务量越来越大,规划审批变更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档案部门为了缓解频繁的“撤并卷”压力,在计算机辅助管理条件下,对前一时期实体完全撤并卷的方式进行了改良,根据是否有行政许可结果的变更(即是否核发新的许可证)来区分是否进行并卷。如果项目或土地情况的变更经过行政审批颁发了新证书,过程完整,则新产生的文件单独立卷,不进行前期有关文件实体的并卷,只在原有证书上作注销标记,同时利用计算机建立新旧案卷间的信息关联;如果审批结果未获通过,即未核发新的许可证,则办理过程中新形成的各种函复、复函文件还必须与原项目的档案案卷进行并卷保管。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也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案卷,但在项目内保持了许可证的相对独立性,这样既可以保证档案实体的相对稳定,同时又减少了档案整编的工作量,也基本能满足现实的利用需求。与完全撤并卷不同的是,这一方式的实施需要依赖计算机辅助管理。

3、按规划审批阶段管理方式

按规划审批阶段管理(以下简称阶段管理)方式,是2000年以后普遍采用的一种动态管理方式。它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再以档案实体的变动来反映一个项目规划审批的历史变更,而是完全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一个项目全部规划审批信息的动态关联。

阶段管理方式的特点是:1)简化整编工作。按照这种管理方式,档案部门无需再进行组卷和档案文件的撤并卷操作,实体管理稳定,避免了卷内文件目录等各种档案登记内容的频繁变更和调整。2)档案完整性得以保证。按阶段管理后,由于不再需要以许可证为核心进行案卷的组织,从源头上解决了过程资料的问题。

当然,阶段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档案实体利用过程比较麻烦,需要在几个阶段文件中分别调取。如果实体档案利用率居高不下的话,将增加档案部门的工作压力。二是项目之间的信息关联完全靠计算机实现,一旦出现数据错误或实体排列错误,死档将难以避免。三是库房压力明显增加。按阶段管理方式将各阶段内的文件按时间流水排列,各阶段档案又不能摆放在一起,必须预留保管空间,增大了档案库房的压力。

三、当前审批档案动态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档案人员从繁重的撤并卷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无论是半撤并卷方式还是阶段管理方式,动态管理的实现都仅局限于档案管理环节,缺乏过程控制是当前审批档案动态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控制档案完整、准确的措施

当前,审批档案的管理普遍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形成并移交档案,由城建档案馆负责保管和提供服务的。这种形成、管理与利用相分离的管理体制显示档案部门的工作是以被动接收档案为开端的,缺乏对文件形成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这也就导致了档案质量缺乏保障。

2、档案管理基础数据的重复采集

目前,审批档案管理系统存储与检索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依然是由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以手工录入的方式来完成的,不能有效利用规划审批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由于著录数据错误而导致档案无法利用的风险。

3、审批档案分散管理,难以实现规划审批业务的“一站式”服务

当前,各地审批档案的搜集范围基本局限在规划审批业务环节,但实际上在规划编制、公文流转和行政审批环节中还有一部分文件和规划审批业务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规划审批的依据性文件。由于档案类别的划分问题,这部分以公文形式存在的文件被作为机关的文书档案或其他类别的档案,与审批档案实行分别管理,而且没有与相关项目审批信息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一个项目完整的历史联系被人为地割裂。这种分散管理导致经办人在经办案件的过程中必须从不同来源查询信息,难以得到“一站式”的高效服务。

四、深化审批档案动态管理的思考

解决当前审批档案动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动态管理要从前端控制和过程控制入手,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1、实行前端控制,确保审批档案的完整和准确。

如前所述,审批档案形成与管理和提供利用相分离的体制是难以有效保证档案完整、准确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档案部门整编工作中大量重复劳动的主要原因。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进行前端控制,如制定科学的归档制度,统一数据格式,将档案管理的要求纳入规划审批业务系统,在文件形成的同时采集档案管理所需数据等。实际上,这些前端控制措施的实行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问题,档案部门应努力沟通,尽早落实,这样才能使审批档案这种重要的政府信息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