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整体管理论文

整体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整体管理论文

整体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与人民群众是鱼水、血肉的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政”(国家政权)不能脱离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政”就会迷失方向、改变性质;党要领导、要执政,就必须通过“政”对社会实现国家领导,就必须依法执政,这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党政关系实际上就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是鱼水、血肉不可分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不可分、也不应分的。

但毕竟党和国家政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组织系统,它们在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实现着不同的职能。党的使命在于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国家的使命在于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各项职能。在这种意义上党政又必须区分,不能相混。在我们的国家,党政各司其职,缺一不可,以党代政或以政代党,都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关于党的一元化领导。讨论中有学者对“党的一元化领导”这个概念持否定态度,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在我们国家,只有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她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所以党的领导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提法本身并不错。问题是有人错误地理解或实施了这个提法。如:把它理解为党可以代替政府、代替群众团体,实行以党代政、以党代企、以党代群,这当然不对。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可见,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本身没有错,错误的在于借这个口号,搞以党代政、以党代企、以党代群,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特别是第一书记,搞权力的过分集中。

关于依法执政的主体。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当然是执政的主体;当我们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时,这时所指的执政主体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但我以为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单独执政的,而是领导、团结和联合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执政的,是受人民的委托,代表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而执政的。所以,确切地说,在我国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人民。执政的主体不仅有中国共产党,还包括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而且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往往也直接参与执政(如:参加选举,实行监督,参加陪审、听证、行使各项民主权利等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但执政的主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在我国,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各族人民。执政党要领导人民执政,受人民的委托参与执政,而不应代替人民执政。

关于党的领导的性质。有学者提出“党领导人民民主的双重属性”,认为党对人民民主的领导既有非强制性的一面,“更有强制性的一面”,于是提出“党的强制性领导”这样一个概念。我认为这个概念不妥,值得商榷。党不是向人民或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实行强制的组织。党的决定、纪律在党内,对党员有强制性。在党外,人民遵守党的方针、政策,政府接受党的领导,是因为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正确,体现了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因为“党的强制性领导”。党领导人民取得政权,党的领导地位被载入宪法,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成为宪法原则和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了强制性,并不是因为党的领导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宪法的确认,从而取得了国家的强制性保障。把这种强制性误认为党的强制性领导,势必会歪曲党与人民、党与人民政权的关系。共产党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是人民的先锋队,必须依靠人民、与人民保持血肉的联系。党对人民群众,一不能恩赐,二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作为执政党,党也只是向政府提出建议,或通过在政府机构工作的党员,贯彻党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直接向政府下命令。同志在总结井冈山红色政权的经验时,就曾指出:“以后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小平同志也曾明确指出:“党的指导机关只有命令政府中党团和党员的权力,只有必要时用党的名义向政府提出建议的权力,绝对没有命令政府的权力。”

整体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是行政服务理念亟需提升。学院管理中行政权力的强势地位弱化了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城市学院行政权力在学院权力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城市学院管理过程中非常大的障碍。在学院管理中,由于行政权力的强化,使得一些管理人员淡化了服务意识,官本位思想逐渐突出,对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不够重视,说话难听、事情难办成为学院教职工反映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作风问题的突出问题。二是人员结构存在差距。城市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不是很长的高校,人员结构不够均衡,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加入,让城市学院新老管理人员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差异化问题逐渐凸显。年轻人思维火热,工作积极性高,有创意和想法,这和一些上了年纪的教职工就形成了一条障碍和一些工作矛盾,从而造成了一些工作失误。三是不同岗位职员存在误解。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了一所高校的教职工队伍,但是这两个群体却由于工作性质和信息获取的差异而不够团结。在城市学院,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工作上的交流,其余时间的交集不是很多,在加上一些行政工作的方式简单、不够透明,因而使得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互不体谅,互相责难,这也是行政管理工作质量难以提升的难点。四是学院的行政管理岗位流动性不强。城市学院内部机构设置非常精干,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的行政管理人员在一个职位工作了10年也没有轮换过,这些长期而且机械重复的工作,非常容易让一个人产生职业厌倦感,因此在工作中,没有了激情和动力,工作态度得过且过,也不在思考有什么改进的措施和办法,这也是影响城市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又一大难点。

二、提升城市学院行政管理质量的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改革行政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学院行政管理质量,首先要进行管理上的机制改革。转换工作重心,明确改革目标,走行政管理工作的内涵式、质量化的发展道路;健全工作机制,以绩效考评为导向,做好资源的优化分配,通过每一年度的质量评价,来督促和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提升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完善行政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比如平衡计分卡的考核模式,从愿景、使命、战略中找出来的关键绩效指标,保证行政管理目标实现的考核指标。这能够反映行政管理人员服务对象和内部职工的重要情况,并通过流程等最终体现在提高组织有形资产的价值。再次,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建立竞争性资源配置方式和引导性资源配置制度,发挥好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引导行政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目标的实现。

2加强路径分析,探索行政管理质量提升的实施措施第一,加强学习和研究。把学习作为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技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教师、理解学生,认真做好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积极探索现代高等教育规律。认真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及管理方法,不断探索和把握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能够根据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努力拓展工作途径,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二,开展实践和拓展。岗位是干工作的平台,是承担工作责任的地方。城市学院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要真抓实干,肯做小事,并把小事做出色;要科学巧干。随着城市学院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化,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实干、苦干,还要巧干。面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要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与时俱进,用科学来武装头脑,力求使每一项措施都有足够的科学依据,都能够经得起科学和实践的检验,切实提高工作的效率。第三,不断破除定式思维。所谓定式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解决新问题(或拓展新领域)时,受到原有思考问题成功的局限而处于停顿的心理状态。城市学院要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就要破除定式思维。针对城市学院发展中形成的旧体制、旧制度、旧习惯,要进行长期的、全面消除的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创新用人机制,落实责任,并采取监督检查结果与奖惩挂钩,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最终建立起来现代大学制度。

整体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受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虽然近些年我国高效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但是受到地方、历史和内部资源的限制,很多高校在行政管理领域依然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加上高校单位隶属于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不同程度吃大锅饭问题。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缺乏主人翁意识,办事拖拉,错误不断。第二,没有根本的服务意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第三,教条主义明显。面对新问题不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固守陋习。第四,综合技能相对落后。对于现代化的办公方式不熟悉,不能够很好的利用新技术和新知识。而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当前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所以导致了执行力低下,工作效率低。

2.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的影响。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国家政策基础上。从管理战略的角度上来看,属于战略联盟。再加上高校属于事业编制,因此在行政管理上不能运用经济效益等指标来考核。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和政策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往往相对较差,这样就会导致管理政策的可执行性较差,那么就算是存在着违规行为,往往也会通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来解决,自然影响到执行力的提升。

3.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由于高校隶属于事业单位,再加上传统的管理思想的限制,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的现象,有些事情教务处和校党委及其他相关部门都在管理,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多管理模式,导致了谁都没有管,有了成绩不同部门相互表功,出问题就相互推诿。这种权责不清,办事重复的管理模式自然会影响行政管理的执行力。

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几点措施

1.完善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需要遵循下面四个原则:第一,必须构建符合本校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从而做到行政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教职工的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第二,制度体系要逐步完善。由于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紧密结合高校发展状况,分步骤的进行完善,减少制度改革阻力,提升行政管理执行力。第三,制度内容要明确、细节化,做到权责分明,规避交叉管理,同时完善相应激励制度,实现科学的奖惩原则。第四,以制度为准绳进行执行。对此高校高层领导要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够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行政管理执行力。

2.加强思想建设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加强思想建设,同时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有效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并熟练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因此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要采用人才激励制度和选拔制度以及培训制度,通过人才激励制度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自我主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动力。而通过选拔制度则能够通过有效的考核机制,对于优秀的人才委以重任,甚至可以通过招聘的方式来选择专业性的行政管理人才参与高校的行政管理,从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水平。而通过完善的培训制度,有效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提升执行力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3.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行政管理能否高校执行,关键就在于中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因为中层干部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行政管理系统中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加强对中层干部管理,构建完善的激励措施和制度来对中层干部的工作进行约束,从而促进他们执行力的提升。

三、结语

整体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最近参加了两个关于依法执政的研讨会,听到了一些精彩的发言,颇受启发。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我觉得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党和政的关系。这里所谓的党政关系,就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关系。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甚至在任何国家,执政党和国家政权都是不可分的,有学者还提出“党政一体化”的概念;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党政必须分开,不应相混。到底是党政不分,还是党政要分?我认为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不能采取形而上学的方法,简单地说“是”或“不是”,而应明确:在什么意义上,党政是不分的,在什么意义上,党政要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与人民群众是鱼水、血肉的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政”(国家政权)不能脱离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政”就会迷失方向、改变性质;党要领导、要执政,就必须通过“政”对社会实现国家领导,就必须依法执政,这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党政关系实际上就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是鱼水、血肉不可分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不可分、也不应分的。

但毕竟党和国家政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组织系统,它们在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实现着不同的职能。党的使命在于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国家的使命在于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各项职能。在这种意义上党政又必须区分,不能相混。在我们的国家,党政各司其职,缺一不可,以党代政或以政代党,都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关于党的一元化领导。讨论中有学者对“党的一元化领导”这个概念持否定态度,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在我们国家,只有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她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所以党的领导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提法本身并不错。问题是有人错误地理解或实施了这个提法。如:把它理解为党可以代替政府、代替群众团体,实行以党代政、以党代企、以党代群,这当然不对。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可见,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本身没有错,错误的在于借这个口号,搞以党代政、以党代企、以党代群,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特别是第一书记,搞权力的过分集中。

关于依法执政的主体。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当然是执政的主体;当我们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时,这时所指的执政主体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但我以为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单独执政的,而是领导、团结和联合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执政的,是受人民的委托,代表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而执政的。所以,确切地说,在我国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人民。执政的主体不仅有中国共产党,还包括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而且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往往也直接参与执政(如:参加选举,实行监督,参加陪审、听证、行使各项民主权利等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但执政的主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在我国,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各族人民。执政党要领导人民执政,受人民的委托参与执政,而不应代替人民执政。

关于党的领导的性质。有学者提出“党领导人民民主的双重属性”,认为党对人民民主的领导既有非强制性的一面,“更有强制性的一面”,于是提出“党的强制性领导”这样一个概念。我认为这个概念不妥,值得商榷。党不是向人民或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实行强制的组织。党的决定、纪律在党内,对党员有强制性。在党外,人民遵守党的方针、政策,政府接受党的领导,是因为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正确,体现了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因为“党的强制性领导”。党领导人民取得政权,党的领导地位被载入宪法,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成为宪法原则和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了强制性,并不是因为党的领导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宪法的确认,从而取得了国家的强制性保障。把这种强制性误认为党的强制性领导,势必会歪曲党与人民、党与人民政权的关系。共产党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是人民的先锋队,必须依靠人民、与人民保持血肉的联系。党对人民群众,一不能恩赐,二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作为执政党,党也只是向政府提出建议,或通过在政府机构工作的党员,贯彻党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直接向政府下命令。同志在总结井冈山红色政权的经验时,就曾指出:“以后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小平同志也曾明确指出:“党的指导机关只有命令政府中党团和党员的权力,只有必要时用党的名义向政府提出建议的权力,绝对没有命令政府的权力。”

整体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行政管理改革对于实现创新、特色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和原则,并且与其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行配套。当前国内外形势较为复杂,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要与之进行更好的适应,并且坚持正确的理论方针,不断地开拓进取,为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础,更好地突出行政体制改革的特色性与创新性。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核心与重点

第一,明确思想。在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要明确思想,并且关注核心问题。行政体制的改革,要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社分开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充分地将市场调节机制的优势进行发挥。各级政府要树立相应的责任思想,对于自身的审批过程进行改革,规范政府权力。不同部门和岗位要确立不同的权责,并且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决定空间,让社会组织自身的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和实现。第二,加强宏观调控。在开展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要对于调控的体系和机制进行不断的调整,对宏观调控的效果进行有效的强化。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政治的阶段,农业化、农业化与城镇化逐渐推进,并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面对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要对当前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以提高经济发展稳定性为目标,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将稳定经济、就业增长,促进从而对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平衡经济发展。第三,确定政府职能范围和改革目标。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对于改革目标进行确立,并且将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作为整体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改革过程汇总,要对于制度、机制以及体制等多方面进行统一的创新和发展。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应该实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杨、监督有力。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体制的改革要不断的完善,并且真正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凸显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公正性的特点。第四,行政管理内容的确定。在公共管理职能的确定上,要对于公共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并且关注优势的公共领域,集中精力针对于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公共医疗、公共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公共科技等)进行服务。在行政权利体制的确定上,要保证相关权力行为的约束力度。行政管理机制的改革,必须要对于人民、法律以及立法机构进行负责。在公共组织体系的构建上,要将政府的执行职能与决策职能进行分离,进而提高公共组织体系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公共治理结构的创新上,要实现公共服务补给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并且采取分权化和自治化的权力结构模型,落实基层、地方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另外,在公共效能管理上,要对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进行关注,对于服务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充分地落实政务公开化的要求,保证行政活动符合经济性、效能性的原则,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第五,管理机制的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改变和效能的提高,从而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在管理机制创新上,要关注政务公开的落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度。在改革过程中,也要对于决策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整,并且落实相关责任,提高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政府还要提高法制建设水平,落实依法行政,并且推进电子政务,调整和再造政府管理流程。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上,要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改进和完善当前危机管理制度。与此同时,政府还要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制度的落实,设立政府管理质量奖,并且行政问责制度,提高行政监督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