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政府推进,打造世界闻名的城市雕塑文化品牌

长春世界雕塑大会是长春市政府多年来精心打造、坚持推进的一项国际性艺术大会,与其它的展会不同,这个大会一直是由政府主导,主办单位还有全国城雕委、文化部艺术司,在展会的层次和质量上,十几年来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坚定地成为雕塑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维护者。2008年第二届国际雕塑大会之时,通过了《城市雕塑――长春宣言》,决定每三年召开一次雕塑大会,并更名为“世界雕塑大会”,这也是全世界60多个国家雕塑家的共同心愿。长春市敏锐地把握了这个时代的契机,把世界雕塑大会作为亮丽的一笔,加入到建设世界雕塑名城的宏伟蓝图中。通过对雕塑大会的精心培育,在世界雕塑艺术领域内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得到业界的广泛的肯定和认可。4届雕塑大会的成功举办,也创造了一个城市的奇迹――用雕塑打开世界之门,让长春跃升为国际艺术名城。雕塑在这里,已经深深融入了城市文化内涵之中,不仅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成为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展现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魅力,长春因雕塑而走向世界,世界因雕塑而了解长春。

二、文化包容,搭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平台

艺术无国界。秉承“友谊・和平・春天”的主题,4届雕塑大会,云集了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雕塑家和文化学者参会,可谓群贤毕至,盛况空前。他们在这个崇尚雕塑艺术的城市,创作、展览、演讲、交流,同时也在融合、积淀、传承着雕塑艺术的精华。从作品到论坛,都体现了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的展览空间内,收藏、展示了包含爱斯基摩人文化、玛雅人文化、毛利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雕塑艺术形态,还有来自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等不同地域的雕塑家们创作的极具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质的作品。通过这个国际艺术平台,建成了世界上非洲马孔德木雕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艺术水平最高的博物馆,收藏了坦桑尼亚、马拉维和赞比亚等非洲东南部国家的12,000多件非洲绘画及木雕作品;长春雕塑艺术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雕塑展览场馆,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代最著名雕塑家的经典力作。在雕塑大会期间,在这样世界一流的展览空间内,各国雕塑家们丰富的艺术灵感以及高超的雕塑技艺得以展示和交流,有思想的对话,也有文化的碰撞。以这样宽容的心态,举办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和世界雕塑大会,并彼此尊重文化价值观和艺术诉求,通过雕塑与人的联系,营造支持文化多元性的氛围,由此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吸引。让这里成为雕塑家们向往的精神家园,是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不懈的文化追求。

三、展会并行,积淀厚重的文化艺术财富

从1997年开始,长春市至今共举办了15届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4届世界雕塑大会,100多次雕塑专题展览,为城市公共空间留下了来自216个国家和地区的650位雕塑家精心创作的691件雕塑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取材丰富、风格迥异、流派广泛、材质多样,其中许多作品出自世界级雕塑大师之手,如罗丹大师的雕塑作品《思想者》《青铜时代》《巴尔扎克》、《加莱义民》《行走的人》,泰夫特的名作《和平之星》等。也汇聚了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的代表作,如由叶毓山、潘鹤、程允贤、王克庆、曹春生5位先生共同创作的《友谊・和平・春天》主题群雕,在第四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期间,吴为山的代表作《孔子》又落户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此外,围绕展会还出版了一大批雕塑画册、论文集、杂志等文献,记载了长春雕塑大会发展的脉络和印记。如果说雕塑展览积累了一大批雕塑艺术精品, 雕塑大会则为各项高水平的展览提供了最广阔的交流舞台和鉴赏雕塑作品的学术导向,展会并行,相得益彰。为未来积累遗产,为未来建设传统,可以说,雕塑让一座城市拥有现代文明的印记,也必将成为积累未来文化遗产的宝库。

四、学术推崇,确立国际化的文化研究地位

近年来,长春世界雕塑大会在文化研究体系建造方面,日渐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众所周知,在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中国的国家博物馆等地做过的艺术展览及学术会议,就能获得世界的关注,那是因为这些场所已经建立起了声名远扬的国际化学术体系。长春世界雕塑大会在举办之初,就坚持了高标准的学术目标,每届雕塑大会之前,都成立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进行专业的活动策划,邀请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学者为各项展览、主旨论坛、大会论文集等把握学术方向,其学术效应足以放射到国际,具有国际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春世界雕塑大会无疑是奠定了一个世界雕塑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学术地位。大会内容的设计,都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和前瞻性。如第4届雕塑大会的主旨论坛,就是围绕人类文化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雕塑、世界雕塑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雕塑与未来发展、国际雕塑艺术交流与组织间的合作、城市雕塑管理与创新、从中法文化交流看20世纪中国雕塑等前沿论题展开。大会期间代表性的专题展览有:雕塑之声――法兰西学院院士作品邀请展。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大会特别邀请法兰西艺术院的3位雕塑院士的16件作品组成特展。法兰西艺术院是法国艺术的权威机构,首次在中国展览承载着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中国写意雕塑展。写意雕塑是中国特有的雕塑创作风格,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作为一个流派在世界雕塑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首次展览共展出代表性的60多件作品;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雕塑作品展。策划这个展览,意在发现和培养中国青年雕塑人才;国家的文化复兴离不开艺术巨匠,只有在国际舞台上对优秀的艺术家进行全方位推介,才能有效树立起国家文化形象。4届雕塑大会,从论坛到各项展览,都坚持了高水平的学术要求,通过这个平台,创作雕塑精品、引领雕塑潮流,也引导雕塑审美价值的建立及文化思考,成为新的艺术思想、新的艺术流派、新的艺术模式的推介地,由此,长春世界雕塑大会的学术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五、模式构筑,引领文化传播的示范作用

雕塑艺术是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化精粹,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和灵魂,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彰显着历史的脉络。这样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一门艺术,需要一个公共的渠道来推广和交流,长春的雕塑大会,正是这样的渠道之一,它不仅是创作、展览和学术交流,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长春雕塑展会不断升级和转型,并且在城市雕塑精品数量、展示空间建设、大众审美普及等多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而且对世界雕塑艺术文化交流及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每年一次国际雕塑展、3年一次世界雕塑大会也形成了长春城市雕塑建设的一项固定模式。通过国内外雕塑家的创作、交流、对话,对新的作品及文化现象的阐释和解读,最大可能性的为不同风格的优秀雕塑作品提供传播及推广渠道,从这个层面讲,长春世界雕塑大会是站在先进文化传承的高度,实现优质雕塑作品跨越时空的对话,推动着不同文化的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交流与学习,尤其是对于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走向世界,争取国际话语权,获得国际认可与尊重,意义尤为重大。长春的雕塑大会还建立起以政府为运作主体、艺术委员会为策划主体、世界各国艺术家为活动主体、广大民众为参与主体的“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国际艺术展会持续发展的新路,这显然起到了文化传播的示范作用。

六、文化惠民,坚持公益性的文化策略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现代雕塑艺术显得格外年轻。民国时期,传统雕塑技艺日渐凋落,留学救国是每一名有志青年的梦想,一大批有理想的年轻人奔赴法国、意大利、德国学习西方的艺术教育体系和创作技艺。他们学成归国后,一面进行雕塑创作,一面兴办教育,还承担了大量西方专业雕塑艺术文献的翻译工作,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青年才俊通过在国外学习到的雕塑创作技法,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语言,中国现代雕塑元素也从这个时期慢慢扎根到中国的土地上,形成了具有我们民族特点的雕塑符号。雕塑艺术一直是国家与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中国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雕塑创作题材以皇权、宗教等为主,而中国现代雕塑多展示中国在时展中的变革与创新,创作内容、手法及题材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是“引进”的产物,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现代雕塑创作的风格与特点是西方雕塑创作形式在中国本土化与民族化的产物。其实,不论怎样的说法与界定,只要题材、形式、技法等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就是美的、合理的。

二、现代雕塑元素在建筑艺术中的提炼

现代雕塑艺术从第一件雕塑艺术品诞生至今,不同风格与流派多种多样。这些雕塑具有像建筑一样的艺术特征和包容性,这种特征的代表就是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等,而影响最大的就是立体主义。立体主义雕塑艺术的发展初期重视从人物的体量上打开空间与维度,这样的尝试使雕塑创作依然靠着空间这一主体,而建筑艺术最擅长的就是“空间”。立体主义的创始人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公鸡》,以实体的外轮廓进行空间的重新调整,给人一种朝气与理想、蕴含着希望与美好的感受。作品的成功还体现在透空的空间。通过这件作品的创作,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创作更为成熟,他利用拼粘的形式进行的雕塑创作也可以称为“雕塑空间的构成艺术”,而不是传统空间体量感的创作手法。这样的创作手法与风格对当时及以后的建筑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现代建筑师利用现代雕塑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新颖的现代建筑,这种灵感取决于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现代雕塑家按照自己感知世界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主题,或根据其艺术观点进行建筑艺术创作。现代建筑师利用了雕塑家的创作方法进行更为天马行空的艺术再处理,努力营造建筑中新的公共空间、体系与结构、动量与状态,打破传统建筑模式的制约。现代雕塑艺术的核心就是立体主义创作法则的应用,立体主义雕塑家的创作的观点是“现代雕塑融入现代建筑”,凭着对雕塑的审美认识汲取现代雕塑艺术的营养,在表达建筑功能的同时,用雕塑的创作手段体现新的艺术价值。

三、现代雕塑的抽象化

抽象雕塑远离传统写实雕塑艺术,是远离物象、接近实物内心和本质的艺术概括。抽象艺术比具象艺术容纳了更多的思想内涵,能够解释更深奥的问题,也能体现人类最细腻的情感变化。建筑艺术或者建筑科学最看重的就是空间,而艺术创作最看重的就是整体效果,看其是否违背美的规律,如果不违背,那就是“美”。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有人会说其雷同,没有新意。但是运用了艺术处理的建筑,都会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就是我们当下定义的“美”。我们不在这里解释什么是“美”,只要能理解现代建筑对人们的吸引就在于其奇特的外形和现代雕塑感,感觉现代雕塑就是现代建筑的“微缩版”,经过设计师的放大,这样的感受就是艺术之间的借鉴。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最看重的就是空间感的存在,没有空间就很难体现雕塑与建筑之美。而在实际的雕塑创作和建筑施工过程中,设计者往往很少能看到这一点,主观地创作而不考虑空间与环境的问题,只考虑能否“一炮而红”。这样的创作不考虑客观本体,对社会无益。雕塑艺术一直都是创新的艺术,体现在材料和思想的创新、本体的扩展与缩小、打碎再重新组合等新的探索上。雕塑艺术中抽象形式的特点就是原来事物具象的本体,直接表达创作中内心的情感和意识。笔者认为,非具象的艺术形式更有张力,更不受束缚,更有装饰性。所谓多与少的运用,其实就是加法和减法的运用。雕塑中的大与小、多与少都需要我们通过材料的处理完成,这个过程直接体现出创作者对抽象与建筑艺术的理解。其最大的特点是由内向外,由基础结构到基础体块,再到表面各个局部细节而完成的作品,典型的建筑作品如马赛公寓、朗香教堂等。雕塑上的加减法就是雕与塑,就是加上或者去掉与意象中的造型吻合或不相吻合的形体,也可以理解为对现有的形体进行切削和增补,以加强或减少凹凸,创造出新形体。建筑艺术对雕塑艺术创作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建筑中,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影响了城市雕塑创作的观念,在城市雕塑创作中出现了生态雕塑、智能雕塑、绿色雕塑的新形势。城市雕塑从自身的表现中进行提升,更多地涉及环境和生态问题,依靠与借鉴建筑的相关理论知识再创作。同时,建筑对雕塑的空间形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雕塑的发展,尤其是抽象雕塑元素的发展,在空间限定、秩序、理论、安装、施工方面都极大地借鉴了建筑空间的形式规律,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建筑秩序。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场所,这使得城市雕塑适应了新的空间,运用了新的表达方法,如填充法、覆盖法、断续法以及植被的运用等。它为现代的雕塑发展提供了启发性的模式,对现代雕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四、现代建筑艺术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B

随着21世纪的到来,雕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热潮,我国受到世界雕塑艺术发展大趋势的影响,在雕塑艺术的发展方面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讨。从雕塑艺术起源的理论方面来研究,雕塑艺术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该项研究对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国家针对雕塑艺术的发展现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法规,为雕塑艺术的发展保驾护航。雕塑艺术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我国的雕塑艺术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几年的工作经验,浅谈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前景。

一、简析高校雕塑教学新任务

随着我国雕塑艺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雕塑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进行变革,进而也要完成一些新的任务。

1.教育观念急需更新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雕塑艺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理念的出现就要求我们广大雕塑艺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模式,制定一套与潮流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雕塑艺术教师要懂得以发展的、客观的、新颖的教学理念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一个平等互助的交流平台,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教师的思维模式有待改变

在过去几年的雕塑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遵循的是逻辑化的思维模式,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强调的是规则与步骤,而现代的雕塑艺术创作讲究的是在最大程度上加大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要大力激发出人的潜意识和前意识在创作中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在创作艺术中渗透进去非自然、超乎时空界限的形象,最终丰富雕塑艺术创造,达成质的飞跃。

3.强化雕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雕塑材料是雕塑艺术的核心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雕塑艺术品的质量及层次,因此,强化雕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对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材料的缺乏能够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品作者的情感表达,使艺术语言略显贫乏,不仅如此,好的雕塑艺术品材料对独特的艺术品创造有重要意义,并且雕塑艺术的材料已经成为多元化艺术发展趋势的载体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广大工作者一定要致力于雕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使创造出的雕塑艺术品成为时代审美特色和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的代表。

二、简析雕塑艺术文化特点

1.我国的雕塑艺术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印记

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晶便是民族历史的文化沉淀,因此,掌握民族艺术发展特点、强力传承和发展地区文化精髓是设计的关键,也是设计之本,民族之魂。雕塑艺术的设计要善于在古老文明之中寻找灵感,将民族艺术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并且加入一些新时代的创作灵感,充分体现出现代人类对艺术的审美及要求。

2.雕塑艺术品的设计更倾向于内心独白式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回归于生活。雕像艺术的创作灵感最初都是源于作者的生活感触及内心情感,是作者对人生感悟及人生理性思考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雕像艺术作品源于不同的文化、思想基础,以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对生活和人生的见解。雕塑艺术品正是具有如此内涵才使得其具有与众不同的新鲜感、抽象感、行为感等,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瓷雕塑;历史原因;现状;艺术修养;改变与创新

纵观历史,我国一直是雕塑艺术的大国。我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文章针对陶瓷艺术的有关现状,对陶瓷雕塑艺术的设计与审美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陶瓷雕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雕塑定义

中国优秀的陶瓷雕塑历史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早期人类历史是彩陶文明的开始,彩陶的艺术特征包括模仿与随意、夸张与变形,传达出自由的精神;第二,秦汉时期,从博大质朴到活泼生动,兵马俑的气势恢宏与高度写实再现无不体现了当时写实风格的社会地位;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冥器陶塑与青瓷,北朝陶俑的艺术风格深受佛教造像的影响,也打上了西方古希腊雕塑的写实烙印;第四,五代宋辽时期的瓷塑艺术达到新的高度,特别是在宋代达到写实瓷塑艺术的高峰。在历史发展中,古人把制作雕塑的人定义为匠人而非士大夫。其实,在与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同时代的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写实反而是中国人的强项。在历史长河中,南北朝之后,特别是宋朝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将非文人画的写实观念贬为民间工匠的手艺,与上流士大夫阶层的艺术观念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是,在中国美术史上,秦兵马俑的写实表现观念是不可逾越的艺术成就。笔者在山西调研时发现,北宋晋城皇帝庙“十二元辰真君”的写实效果着实让人惊叹,如此沉静的雕塑手法,在写实与写意中找到了平衡,手法绵韧、挥洒自如,随意之中将人体结构表现得惟妙惟肖,人物表情与身份紧密结合、结构精准。但该作者在北宋时期只能被贬称为匠人,这无疑是中国美术史的一大遗憾。

二、当今陶瓷雕塑的地位及影响因素

陶瓷雕塑工艺作为陶艺术中独特的种类,在时代的巨浪中起起伏伏。现代文明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对当代陶瓷雕塑工艺影响颇深,这使得现当代陶瓷雕塑创作具备了极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开放的多元化审美也使得雕塑语言打破了以往的创作理念,进而将古老的陶瓷艺术与现代艺术审美融为一体,使陶瓷工艺的发展更加与时俱进。在2014年景德镇一年一度的国际陶瓷博览会秋拍上,近两百件陶瓷拍品中,雕塑陶瓷类作品却为数不多,其最高竞拍价格也远低于绘画陶瓷类作品最高竞拍价格。陶瓷雕塑艺术市场如此冷淡,足以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陶瓷雕塑这一艺术形式至今尚未引起业界足够的重视,它更多地被等同于工艺品而非艺术品。第二,陶瓷雕塑可以用模具制作,而模具的使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流水线式的生产,可以大量翻制,而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这对收藏者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伤害。第三,在如今的经济浪潮冲击下,一些艺人为求生存甚至发家致富,选择较快出效果的其他形式的陶瓷制作。

三、只有改变与创新,雕塑陶瓷艺术才有未来

第一,创作者的心态与修养的沉淀。陶瓷雕塑的创作质量与创作者的心态密切相关,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如何定位与要求的,直接决定作品层次。面对今天的社会,在陶瓷雕塑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将时代的要求、创作者个性化的特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融合在一起,这是对陶瓷雕塑创作者自身修养的要求。第二,匠人精神与艺术积淀的融合。匠人精神第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第二,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第三,耐心,专注,坚持;第四,专业,敬业。在目前艺术界追求“短、平、快”的时代,很多作品正是缺少了艺术上的匠人精神。当今社会中,一些艺术家心浮气躁,忽略了作品的品质灵魂,更缺少专业精神。用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创作一幅作品的人往往较少,一些艺术家已经不满足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低产量”的作品上,而是进行流水线式的创作。当一些艺术家被冠以大师名号,藏家更多地从拍卖榜单上寻找名家的时候,匠人精神更显露其难得的一面,也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第三,现代艺术观念在雕塑陶瓷艺术中的体现,决不能总是在表面形式上延续祖先老一套的东西,也不能仅仅是技法上的改良,而应该是让现代艺术观念深深扎根于雕塑陶瓷创作,无论在主题或形式上都要完全区别于古时候的雕塑艺术品,换言之,就是今天流行的一句话——深度创新。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2014年艺术品拍卖年鉴》编委会.2014年瓷器拍卖年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雕塑艺术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TU-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3-0069-02

到过罗马的人,无不被其伟大的建筑艺术成果所倾倒。那气势恢宏的斗兽场、万神庙,巍峨矗立的教堂,肃穆庄严的宫殿向我们讲述着这片土地上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你可曾留意过散布在大街小巷间的喷泉,虽然那样朴实,那样谦逊,但每个喷泉都有一副独特的面孔,都讲述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尤其是那魔幻般的喷泉雕塑,与精雕细琢、气势恢宏的古典建筑相映成趣,是建筑艺术史和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

1 喷泉雕塑――罗马独特的雕塑艺术

“雕塑”与“建筑”一样,都是艺术的一大门类。它通常指用可雕、可塑性物质材料,用雕刻或塑造手段,创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占有三度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去表现梅兰竹菊,而用雕塑去表现心中对于美好形象的向往。罗马三大艺术成就建筑、雕塑和绘画中,雕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同时期汉代注重气韵之美的东方雕塑艺术相反,罗马雕塑继承了希腊雕塑艺术辉煌的成就,注重完美,着力于细节描写,重视刻画和反映事物的真实特征,给人以强烈的体积感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喷泉”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承压水的地面露头部分,现也可以指人工设计建造的具有使用或景观功能的喷水设备。古代喷泉多利用既有水源改造形成,最早的大规模人工建造的喷泉始自古罗马时期。与中国、埃及等沿河流发展起来的文明古国不同的是,罗马人不是被动地适应水源,而是在城市中修建了最早的供水系统――输水道。关于罗马为何出现了城市输水系统,一般认为是由于罗马建立在七座小山丘上,运水不便,而超过百万的城市人口需水量极大,因而必须将贮存在城市周围水库和池塘中的水输送入罗马城。另一浪漫的说法则是,罗马人为避瘟疫,听从医神阿斯克勒皮厄斯的神谕改喝泉水。于是他们放弃了赖以生存的泰伯河水,而用输水道从附近几十公里外的山泉取水。罗马人的供水系统是开放式的,水不停地流入城市,然后通过地下水道排走,水流的循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人工喷泉,供人们排队取水的开敞空间就形成了一类以喷泉为主题的广场。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供水不再使用未经处理的自然水体,汲水系统也不再依赖广场上的泉眼。于是喷泉的供水功能逐渐减弱,而其环境价值却不断得到提升。除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外,它们还有调节局部小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如今的罗马城保留有大大小小喷泉三千余座,被称为“喷泉之城”。

正是由于喷泉的艺术价值不断得到认识,雕塑艺术家们找到了新的创作载体,结合流动的水体设计出了造型各异、姿态优美的喷泉雕塑。(图1)通常的罗马雕塑,尤其是古代雕塑,无论是威武的帝王骑马铜像,还是米开朗基罗笔下的大卫,都是一种静态的表现形式。而正是有了这种喷泉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结合,人们不但可以“观其形”,而且可以“闻其声”、“濯其泉”,因而赋予雕塑以生、光、韵的综合美感,产生出了一种超越三维静态空间的“四维”雕塑艺术。有了雕塑的喷泉就有了精神的依托,而有了喷泉的雕塑也就有了律动的生命,二者相得益彰,赋予这些古老的艺术以新的生命力。

建筑与雕塑自诞生以来就密不可分,他们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共同构成了建筑环境艺术的主体。雕塑在建筑群体和城市空间中常常起到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艺术特点在意大利喷泉雕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常常作为建筑主题的标示符号,或作为城市广场的视觉中心,也常常是几条大街交汇处的空间节点……有了它们,古典建筑更增加了几分妩媚与神秘,使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2 罗马喷泉雕塑的艺术特点

2.1 丰富的创作形式

雕塑的材料通常有石、铜、泥、陶等,由于金属锈蚀、泥土惧水,喷泉雕塑取材以石材为主,以圆雕为主要表现手法。从结构上看,喷泉雕塑主要有点式、组群式、跌落式等形式。点式喷泉最为多见,它们常作为广场中心和城市地标而存在,宛如摆在城市“多宝格”上精美的工艺品。例如,巴洛克大师贝尼尼的杰作巴尔贝利尼广场上的特里托内海神喷泉(图2),以及圣彼得广场两个椭圆焦点上马德尔诺设计的喷泉等。有些喷泉将群雕、多组泉水和水池组织为一个整体,来表达一个明确的艺术主题。这种组群式雕塑,超出了喷泉作为广场群体空间组件的意义,而形成一个独立的艺术品。例如那沃纳广场上由一组喷泉组成的著名的“四河喷泉”(图5)。还有一种喷泉如罗马东郊埃斯特别墅的“百泉”,通过不同水体的交织来组成一种运动的群雕。

2.2 玄幻的艺术主题

古罗马雕塑受希腊雕塑艺术影响很大。但由于受帝国统治和世俗文化的影响,与希腊雕塑大部分取材自神话故事或体育竞技不同,罗马雕塑取材更广泛,以神像和世俗帝王、贵族的塑像并重。惟独喷泉雕塑继承了更多的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取材多以动物、植物等自然题材为主,也常以传说中的神话故事为背景来创作。其中以海洋为主题的喷泉雕塑较为典型,常以水生动物、海神故事等为表达的主题,这也和喷泉以流动的水为艺术载体有关。罗马雕塑注重写实的特征和精湛的人体美学艺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喷泉雕塑中,这些雕塑往往极尽雕琢之能事,造型惟妙惟肖,给人以天堂般的美感。例如罗马马德意广场上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设计的乌龟喷泉(图3),线条玲珑美丽、巧夺天工,仿佛海怪来到了世间。两位佛罗伦萨雕塑大师维奇和卡拉多西联手创作了“女海神喷泉雕像”

(图4)。女海神俏皮地倚坐在海岩上,阳光般的笑容洋溢在她充满朝气的脸上,如同绽放在岩石上的鲜花。这座雕塑已经成为西方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

2.3 华丽的表现手法

从艺术风格上看,早期的喷泉雕塑功能性占主导地位,仅仅在水池边略作美化,或在出水口处以兽头等元素稍加雕饰。随着喷泉雕塑的装饰功能不断得到重视,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雕塑艺术形式。意大利喷泉雕塑艺术形成于罗马时代,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并随着巴洛克艺术思潮的兴起,呈现出变化奇异、光怪陆离,极尽装饰之能事,打破古典艺术宁静和谐特征的发展趋势。今天我们在意大利街头看到喷泉雕塑,很多都是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代表了意大利古代喷泉雕塑艺术的最高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罗马那沃那广场的“四河喷泉”(图5),由巴洛克大师贝尼尼设计。喷泉雕塑由分别象征尼罗河、多瑙河、恒河、巴拉那河四大河流的四座充满阳刚之美的男性石像组成。四个巨人神态自然,水柱从假山缝隙和泉眼中不规则地流出,在日光照射下,色彩璀璨夺目,整个喷泉活泼而富有

情趣。

2.4 浪漫的人文情怀

罗马喷泉雕塑的迷人之处,除了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外,更在于它们被注入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表达宗教故事,或反映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等浪漫主题。注入了人类美好理想的雕塑作品也就增加了其迷人的色彩。特莱维喷泉(图6)以海神得胜为主题,四座栩栩如生的神女像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两个勇敢的人鱼,为海神驾马通过凯旋门。传说一位罗马少女给打仗归来饥渴难耐的士兵指明这一喷泉的所在地,所以特莱维喷泉也称“少女喷泉”。相传当你离开罗马之前,背朝喷泉将硬币扔到水池里,同时许愿,那么就有可能得到重返罗马的幸运,所以特莱维喷泉又叫“许愿池”。人们来到这里,一方面是为其精美的雕塑艺术所折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获得精神上的慰籍。雕塑艺术在这里超越了其形式本身所给人的视觉冲击,而获得了更高层次上的精神感染力。

3 生活的艺术、平民的珍宝

喷泉雕塑不同于罗马反映僧侣风俗和祭祀礼节的雕塑。这些雕塑艺术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当时的雕刻家们创作了不少罗马皇帝的形象,把罗马皇帝当作英雄来表现。还有很多凯旋门上的浮雕,表现的是帝王征服世界的功业。这些雕塑艺术是属于少数人的,罗马喷泉雕塑也不同于当时东方同样发达的汉文化下的汉代雕塑。东方雕塑艺术着力干表现视死如生的丧葬礼俗和宗教文化,要么位于帝王的陵墓前作为仪卫,要么处于地下作为陪葬品,表现出封闭性的特征。这种雕塑艺术也是属于少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