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雕塑的艺术特色

雕塑的艺术特色

雕塑的艺术特色

雕塑的艺术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彩塑;彩色雕塑;波普艺术;消费文化

早期雕塑与色彩的结合可以追溯到传统彩塑。传统彩塑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雕塑方式,它是由泥塑和彩绘结合而成的一种工艺形式,彩塑的制作是在成型的泥质雕塑表面,绘上一定的色彩和文饰,从而形成一个有着一定色彩效果的立体造型。随着科技、工艺水平的进步,雕塑的材料和成型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现、当代彩色雕塑在很多方面都还延续了古代彩塑中的精髓,但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彩塑了,现、当代彩塑的发展主要集中反映在形式多样的彩色雕塑中。现、当代彩色雕塑是对传统彩塑的一种扩展和创新。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彩塑和现、当代彩色雕塑进行对比性分析。希望能给热爱彩色雕塑人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突破

雕塑在漫长的艺术发展中,天然材料石头、泥土、木材被艺术家完美的塑造成巨大佛像也能捏制成小巧玲珑的泥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材料和新的加工手段:首先,传统彩塑所使用的颜料被多种油漆喷漆、树脂漆、炳烯、油画颜料等先进涂料所替代,弥补了传统颜料长时期保留,产生风化和褪色的自命缺点。其次,传统材料改变加工手(下转第73页)法,重新开发利用,创造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最后,金属材料、合成树脂、玻璃陶瓷等材料取代了传统泥土、陶土、大理石材料成为现、当代彩色雕塑创作的主要材料。例如:由美国现代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抽象雕塑“火烈鸟”,整个作品由巨大彩色钢板构成,线条简洁,形体巨大,在配上火红的色彩,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人们无疑不被它所吸引和感染。还有大型的陶质彩绘雕塑打破传统的样式,采用堆塑、叠加、刻画等艺术加工手法,配合先进的色彩绘画技术,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陶质雕塑作品。美国女雕塑家维欧拉・ 菲瑞,她的作品大都拥有巨大的形体,单纯的面部形象和呆滞的神情,在用个性化的色彩冲击人们的眼球,当今社会人们的冷漠和空虚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色彩作用多元化

虽然雕塑着色的形式可以追溯到传统彩塑,然而传统彩塑中对色彩的表现仅仅是出于对现实的模仿和美的追求,而现、当代彩色雕塑不仅增加了人们对视觉环境的点缀与营造气氛的需要,色彩还被艺术家赋予了更加丰富微妙的表现性,艺术家通过色彩来传达某种观念和情感,通过色彩达到与环境的呼应。西班牙艺术家米罗创作的巨大彩色雕塑《小丑》,用艳丽的色彩,孩童般的天真与周围沉闷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活跃空间环境和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给人一种愉悦和欢快的心情。2001年在卢森堡展出的视觉景观――ART ON COM 。艺术家以“牛”作为载体,描绘了斑斓的、立体的图形放置在城市之中,上百头被艺术加工的“牛”就好像是这个城市中的一员,与周围环境相呼应,紧密地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这样的作品改变了人们固有的雕塑观念,使雕塑与生活环境建立起更为亲近的关系。

三、色彩来源多样化

不论是从古希腊、古罗马雕塑到中国古代的秦兵马俑、唐三彩雕塑,还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广为人知的基督形象的塑造到我国清末的天津“泥人张”艺术,早期彩色雕塑的色彩都是完全由艺术家以客观自然色彩为依照对雕塑的表面进行艺术的彩绘处理,以此来再现生活,表达出艺术的真实,而现、当代彩色雕塑,获得色彩的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上色的形式,还包括运用材料的色彩、有色灯光和玻璃、反射物体等赋予雕塑色彩的一切形式,创造出截然不同于传统彩塑的色彩感觉。例如:德国尼古拉 ・舍费尔的作品,他主要是利用极度磨光的金属为媒介,完全忽略金属的材质美,把金属处理成镜子一般的反射物,以达到映衬出对面环境自然色彩的视觉效果。还有中国当代雕塑家邓乐,他的作品主要以有色灯光为主要媒介,在雕塑作品上打上许多孔洞,无颜六色的灯泡被安置在雕塑内部,有色灯光通过孔洞折射出来,赋予雕塑丰富的色彩。通过外界物体赋予雕塑色彩的形式,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色彩存在,但却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和遐想的空间,增添了雕塑别样的味道。

四、全新观念和全新表现

传统彩塑由于技术、观念、材料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题材和内容上,古代彩色雕塑都相对单一,以宗教题材内容为主。二十世纪,雕塑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从现、当代的彩色雕塑作品中,都显示着对民族元素和消费文化的追求,及当代人心理状态的深化。这些显著的特点也反映在现、当代彩色雕塑中。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和造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雕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当代的艺术加工使其具有了当代艺术价值。如中国当代雕塑家赵杰的彩色雕塑以黑色为主,配以白、红、黄等纯色,有着原始艺术的纯朴和凝重,这些彩色雕塑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又融入了当代元素,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会联想到河南的泥玩。还有霍波洋的环境雕塑《国风》把中国传统图案与民间剪纸形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当代雕塑的造型手法施以中国象征性的大红色,营造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气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突出的文化表征,波普艺术作为消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消费文化的推进不管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是具有普遍性。中国当代雕塑家隋建国、刘建华等以“中山装”为语言的作品层出不穷。许多代表消费文化符号如汽车、沙发、酒吧等消费文化视觉景观带给艺术家新的视觉经验,艺术家会不自觉的将这种景观当作形式创新的一种新的启示和资源。

通过对传统彩塑和现、当代彩色雕塑的简要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当代彩色雕塑无论从材料、题材内容,还是从艺术观念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该说传统彩塑是现、当代彩色雕塑的母体和根源,它对于当代彩色雕塑的发展起到了举重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的民间彩塑,为现、当代彩色雕塑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符号和来源。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的彩塑,我们不论在艺术形式和上色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独到之处,如何把本民族的艺术特点和造型样式转换成当代艺术元素是其至于不败之林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每位雕塑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当代彩色雕塑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单纯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心理需求等多方面给人一定的思考,创造一个新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耀卿. 传统情结与历史意识――田世信雕塑《王者之尊》评述[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0, (01) :40-43

[2] 桑任新. 从雕塑艺术看城市发展[J]. 文艺争鸣, 2010, (12) :125-126

[3] 何俊玲. 罗丹和他的雕塑浅析[J]. 学习月刊, 2010, (11) :39-40

雕塑的艺术特色范文第2篇

一、秦代和汉代马雕塑的主要表现语言

在秦代和汉代的马雕塑中,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是两个历史时期的共同的语言形式,具有共性特征。线的运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基本的语言形式,这一点在秦代和汉代动物雕塑中体现得都很突出。汉代雕塑匠师凭借对曲线特有的悟性和禀赋,创造出大量的用线造像的动物雕塑精品。汉马轻盈飞动的体态(图2),通过线条的曲直勾勒,丝毫没有笨重之感。在汉代动物浮雕的表现中,线在表现物象中的重要性、普遍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展示。这传递给我们的是在荆楚文化熏陶下,雕刻家并没有被淹没的艺术秉性。同样是以线造像的秦代动物雕塑却缺少几分汉代动物雕塑的张扬外显。秦代马雕塑中线是中规中矩的服务于艺术家的创造,从陶马俑到动物纹饰更多的是求真求实,是对自然物态高度的模拟,生机却远不如汉代马的雕塑艺术。虽然秦代马雕塑在体量上、数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马的动却并不明显。当然,这有秦人和汉人对线造型认识上的差异,对曲线所具有的特征在理解上的不同。中国人的审美理念造就了塑绘结合的雕塑艺术表现语言。彩绘与塑造技术的统一是秦代动物雕塑的主要表现方式,究其原因既有实用性的审美要求,也包含秦人的文化诉求。“秦代统治者以陶马佣取代活马的方式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但佣作为殉葬的替代品,首先要求的是逼真,战马俑看上去如同真马。”[1]所以在马俑身上绘上颜色,并带上真的马鞍和配饰,采用塑与绘的结合,来实现这个愿望。可见,秦马雕塑中的色彩具有有满足实用需求的目的。而秦代统治者坚信用不同的颜色能够代表构成世界的五德,既水、木、火、土、金每一德由不同的颜色所象征。秦代雕塑中对色彩的运用拓展了传统雕塑艺术的表现空间。在汉代动物雕塑中,色彩也是广泛的被应用,其对色彩的依赖度丝毫不亚于秦代。以武威木雕马为例,其动物造型简洁概括,大刀阔斧,虽然生动活泼,却略显粗糙。汉代艺匠利用色彩来丰富画面,通过颜色对人的视觉冲击,来完善作品。不同的色彩或亮或暗,或强或弱的色度均对物象的表现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种塑与绘的高度结合充分的反映了色彩在汉代造型中的重要性。这种语言形式一直延续到唐宋,乃至现今的民间工艺中,可看到其应用的影子。

二、秦代到汉代马雕塑风格比较

秦代陶马俑的制作风格属于写实主义。秦陶马雕塑尺度接近真马,马车及车饰也都采用实物,并敷以彩绘力求逼真写实。这是出于模仿真实物象的客观需要,是为满足给墓主提供生前所用之物的实用功利意图的结果,但却表现出了军阵宏大的气势,这与秦代审美求大求美正相互吻合,当然秦代的陶马俑的写实风格是秦代审美及出于实用性双重作用的结果。汉代马雕塑的写实并非局限于对事物自然形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将雕造者的创造愿望加以物化展现而又不脱离现实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确立在艺术表现的基础上的。西汉早期陶俑马的尺寸明显要小于秦代。在陕西咸阳杨家湾周亚夫墓出土的马俑高不过68厘米,小者还不足半米,但两汉时期更加强调马的运动感和对马神情的刻画。汉代陶马雕塑在造型上轮廓清晰、体积感强、头部方平,多呈现奔腾状或嘶鸣状。汉代艺匠将内心运动的感悟通过马佣雕塑强烈的动感呈现到观众面前。可以说,汉代马雕塑最外在的特征之一就是夸张的动感,如武威的马踏飞燕所呈现的极其强烈的动势。而秦马俑更多呈现的是静穆、深沉和端正。“秦代马雕塑表现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隐藏在庄严肃穆的外表下。艺术工匠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将这种强势的力量和自身的敬畏心态转加到自己创造的作品中。静穆的特点所体现出的宁静、肃穆是艺术反映秦代现实生活,服务与皇权政治的一种直观反映。”[2]从体量上来看,秦代的战马雕塑虽然高度接近于真马,但其体量感和张力却逊色于汉代雕塑马的造型。无论是陶马或铜马,汉代马雕塑四肢多细长,充满张力和运动的爆发力(图3)。马在造型上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美的不同追求和取向。从秦代马的写实到汉代马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由静到动,这种变化既是受两代不同审美文化熏陶的影响,又是各时期艺术家体验自然并表达对自然认识的差异造就了秦至汉动物雕塑风格的差。秦代和汉代动物雕塑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导致两代艺术风格变化的主因秦代出于实用功利主义的目的,其审美反映的是实践理性精神,是在客观上对所创造的物象赋予写实逼真的特性。秦代审美强调作品整体的浑厚气势。用简单的基本单位不断重复构成庞大的群体格局,讲究布局,既寓变化于严谨的对称中,又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划一的特征。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庞大阵容,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气势。秦代审美取向追求质朴,崇尚黑色;崇尚博大,追求大美气象。这在秦陵兵马俑列队布局的气势和陶马形体塑造尺寸追求等大或超过等大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还有,秦人在审美上追求精细刻画。从其陶马俑雕塑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对马眼睛的刻画,也从商周时期刻阴线发展到突起,并在眼皮部刻上阴线,并运用旋转的阳线处理马的鼻孔,使其更加逼真,进一步增添了马的生动性(图4)。汉代的审美追求承继了楚文化的衣钵。“处于江汉流域的楚艺术即不像周代艺术那样凝重,肃穆和典雅,也不像殷代艺术那样狰狞威严”。[3]它充满奔放的想象,表现的形式多是强烈夸张的动态世界,体现出了盈动的地域特征。在楚艺术中的动物造型是艺术家自由抒发创造力的结果,表现的动物好似腾云驾雾一般。楚人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两汉时期的马雕塑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从楚国动物图像上找到与汉代的马踏飞燕的许多相似之处。汉代艺术的审美取向为求大求全、浪漫和运动的艺术精神。求大求全,在雕塑造型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充实之美。浪漫是楚汉艺术的灵魂,是对原始的激情与想象的传导,而运动表现在汉代动物雕塑中则是对生命力的弘扬和对瞬间动作的捕捉。从秦汉两代马雕塑表象层面来看,秦代雕塑艺术追求宏伟的气势,无论规模以及体量都力求博大静穆之美。汉代艺术则追求动作奔放、节奏分明、色彩艳丽的艺术特征。两代所具有的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导致其雕塑艺术风格差异的主因。

三、结论

雕塑的艺术特色范文第3篇

[摘要]雕塑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意义,而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雕塑艺术成为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并且表现出了更多的意义。针对雕塑在公共环境中的意义本文做了简要论述,旨在引起大家的共鸣。

[关键词]雕塑公共环境意义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8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雕塑艺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纪念性、象征性及艺术性了。雕塑艺术既是城市环境中外在的、可视的艺术形式,又是蕴含丰富社会内容、精神内容的文化形态,它肩负着社会与艺术的双重职责,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中,成为社会大众沟通与对话的重要平台。

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区规划以及商业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全面快速地影响着城市中人们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雕塑小品的增设成为环境空间不可缺少的要素。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当代公共艺术是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公共文化理想与文化实践。通过各种视觉造型艺术不但美化环境,同时为大众开辟具有亲和力的、可感知的、可识别的、可认同的舒适空间,为大众营造更多能得到身心休息与放松,得到更多文化熏陶,便于更好交往的公共场所。

一、城市广场上的雕塑

城市广场往往被叫做“都市客厅”,是市民进行商业、政治和文化活动以及休闲交往的场所,在城市广场中常有雕塑。例如罗马的图拉真广场中心有图拉真皇帝的骑马铜像,广场边上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后面的小院中矗立着高43米的图拉真纪念柱,柱顶立着皇帝铜像,用以炫耀皇权的威严。这样的广场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营造严肃庄严的气氛,达到肃穆的效果。有的广场则以装饰性的雕塑作为广场标志,营造生动、舒适的环境,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现代广场标志性雕塑更多以“新语言、新形式、新面孔”出现,重视交流性,可及性和亲和性,使装饰性的,抽象的,突现生命力的雕塑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公共精神与公共意识。如长春市文化广场,中央是广场太阳鸟雕塑,前后又分别有一男子和一女子雕塑,成为广场的视觉中心和活动中心,市民以及游客会在此逗留、摄影,揣摩雕塑的意义和内涵。长春世纪广场的21根钢柱雕塑是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而设,强烈的纪念意义记录了有意义的历史时刻。

二、街道上的雕塑小品

一定数量的有特色的艺术小品装饰街道可以给那些便于人们游走滞留的街道和步行街增添浪漫的色彩和文化气息。市民在开放式、互动式的城市文化交流中,加强自信、自强、自律、自治、自爱的情操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雕塑艺术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发展为大众性、开放性,街道的雕塑更能实现这样的特性,更能为大众接受。艺术欣赏力需要长期的艺术熏陶,以往的雕塑被禁锢在艺术馆中,社会大众很难接触,所以雕塑被认为是不可接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难以理解的艺术产品。而街道雕塑艺术使人民大众最直接的接触艺术,最直观的感受艺术,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感染,提升艺术修养,提高大众道德修养。

在城市公共环境中街道雕塑可以创造特色文化街道。西安雁塔西路的“雁塔美术街”正式开街。这条街全长2300米,108座精美雕塑坐落在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上,为古城西安增添一处艺术美景的同时也塑造了极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城市的很多街道都可以通过雕塑艺术来美化,例如长春市文化广场到新民广场之间的新民大街中间的绿化带,作为可滞留和步行的绿化中间带如果适当增添雕塑小品,可以使这一路段更加具有文化氛围,同时与文化广场以及周围伪满建筑相互对话,塑造特色鲜明的区域空间。

不同形式的雕塑又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街道氛围,例如石雕艺术体积感强,庄重;金属雕塑时代感强;植雕不但具有雕塑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绿化意义,是非常好的街道绿化雕塑形式。

三、商业环境中的雕塑小品

商业环境中设立雕塑小品可以营造个性商业环境,将商业环境提升为不仅提供购物的场所,还能成为大众休闲与交往活动的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商品买卖需求,商业环境设计及其营造在经济生活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不仅为了购物而来,甚至因为认同这个空间所传达的美学精神与哲学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人们精神交流、观赏与休息的重要场所,是现代城市建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文化在城市生活中的一种综合反映,也是展现现代城市风貌和形象的重要因素。而环境中的雕塑品是整体环境风格体现的重要构成因素,通过不同形式的雕塑可以创造出风格迥异的环境空间,使人们在舒心购物的同时感受生活趣味,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同时能够得到精神上的补给。

四、雕塑艺术创造区域特色

现代社会高度工业化的发展使环境相应产生了异化,在人造环境中浸泡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自然化的状态,弥补和修正精神层面的失衡,讲究区域的个性特色的塑造与城市整体的协调,是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在冲撞中交融,在人、社会与环境的共鸣互动中交流,以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通过雕塑艺术来创造不同特色的区域空间环境。例如:

(一)工业区特色创造

雕塑艺术在工业区中在展现工业产品特色的同时还具有鼓励生产、调动工人积极性、宣传劳动人民生活等作用。把工业生产与精神文化结合,让劳动者享受物质生产基础下的精神满足。例如长春汽车厂开发区,作为汽车厂工业区,可以利用雕塑艺术品装点开发区街道、厂区及住宅区,展现汽车文化,提升区域特色。

(二)商业区特色创造

城市的商业网点往往是城市最活跃的区域以及城市经济繁荣最直观的体现。商业区的雕塑艺术景观配合区域特色设计,可以与其他城市区域协调共建和谐的城市整体环境。如长春市长江路商业地段、重庆路段、桂林路及红旗街商业区域,可以通过各区域商业特点和地段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雕塑小品,创造个性商业区,形成整体的城市商业网络区域。

(三)文化区特色创造

在现在的城市规划与布局中,很多城市有文化区域,例如长春的大学城――净月开发区。这样的区域用雕塑艺术来装饰是文化内涵最直观的体现。校园内的雕塑艺术是校园文化生活的点缀,是校园景观的节点。而文化区街道雕塑设计可以将各个校园或文化单位联合为一个整体,扩大了区域文化空间范围,形成一个文化大家园。例如长春净月开发区博硕路两侧分别是东北师大、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警官学校和东北师大人文学院等大学校园。在这个路段的两侧绿化区如果设计雕塑来装饰街道,必将深化这一路段的文化氛围,创建宜人的交往空间和提供舒适的步行路线。

(四)居住区特色创造

在许多新建的小区中不乏雕塑小品艺术,这是人们在充分认识到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的积极作用后利用这个元素的结果。居住区的雕塑小品是最贴近大众生活,最能细细品味的艺术形式。雕塑艺术的“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性质可以在小区景观雕塑中充分体现。在满足装饰的同时,这里的雕塑艺术是最具影响力、感召力和艺术熏染力的,因为每天人们都可能接触这些雕塑,也许每天看到这些艺术品都有不同的感受,通过这些雕塑小品使得遥不可及的雕塑艺术变得不再陌生、不再深奥,老百姓正在与艺术接近,与艺术同行。本来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而这种居住区的雕塑正是让艺术服务于生活。雕塑艺术还可以提高小区公共空间的交往密度,提升交往空间的质量,同时提供交往话题,促进邻里关系,创建和谐的生活空间环境。

雕塑的艺术特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装置艺术;作为材料的雕塑;油画元素提取;综合运用

一、前言

在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中,具象雕塑常常表现为充当着“形象的虚拟指代物”的角色,在观念上充当着对人对物的形象的转述,并以此参与到作品的语境中去。当雕塑以“材料”的方式进入一件作品或行为艺术的时候,雕塑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在一个更大的艺术范畴来考虑,综合和杂糅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再这样的背景下,各种艺术形式的互动结合实一个艺术实践的常态,雕塑尤其是具象雕塑参与到当代艺术的诸多形式中,并且在具体的作品语境中,通过与作品的其他部分建立联系,共同参与到艺术作品的表达现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

二、装置艺术

(一)什么是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具体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者是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的选择、利用、改造和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装置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跨界”的创作思维和作品形式。

(二)装置艺术的一般特征

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够使观众置身其中,三维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室外,但主要是在室内。要求观众积极的使用其他所有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2、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他自由的综合使用绘画、雕塑、绘画、摄影、建筑、音乐、戏剧、散文、电影、电视、录音、摄影灯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发性的艺术手段。

二、作为“材料”的雕塑与油画的结合

装置艺术和雕塑艺术以及传统绘画之间除了相对界定的核心范围,还应该有一个中间地带的艺术作品,很难用简单的定向来区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之间既有各自的特性,相对的艺术方式和范围,又有极大的艺术交融性和交叉性。装置艺术有着呼吁,警示的社会功效,让人们正视现实,同时也会满足人们直观的和梦幻的欲望,释放人们的各自情感。而传统绘画与雕塑又会满足人类审美精神的需求,三者都是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是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一)方力钧――光头泼皮

方力钧他本人就是光头,光头在现实生活中就很突出和个色,而且往往与流氓、泼皮及反面角色有某种联系。只是最早的光头以成群而无个性的排列,反映了他最初体验到的人被意识形态教育、规定的感觉,既有一种沉闷,又显示出泼皮式的叛逆意识。

他将这种光头泼皮的形象转换成雕塑作品,通过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让人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他的泼皮叛逆的意识,将油画和雕塑作品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艺术活动,共同参与到装置艺术的现场

(二)周春芽――绿狗 桃花

事实上,周春芽所学的专业是版画,然而他最终选择了油画。从85新潮开始,在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山石系列”、“绿狗系列”、“太湖石系列”、“红人系列”、“桃花系列”到“园林系列”等多个主题的油画作品,被认为是是中国当代艺术界中对色彩把握最好的画家之一。周春芽表示:“艺术家没有固定的创作方式,任何表现材料都是媒介,关键是思想、题材。对于画家而言,雕塑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是从色彩关系到立体结构都是一次挑战,所以我从来不敢称自己是雕塑家。”

桃花铜雕,表现出“绘”与“塑”一体融合。不同与一般的雕塑作品,周春芽的雕塑保留了手感和灵性。他拒绝打磨,完全展现出“画笔”留过的痕迹,具有手感的流动性。他不会单边的去修饰,不会把作品打磨的光鲜诱人,很多地方留下了反美学的修辞,其形态存在于紧张和抗辩的语境中。

从油画到雕塑,从平面到立体,周春芽声称虽然油画是其最喜爱的艺术语言,但雕塑也让他找到了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在绘画艺术中,要同时考虑造型结构和色彩的变化,一气呵成。有时为了整个画面效果,突出色彩,还需要牺牲造型。然而在雕塑中,先塑形,再着色。因此结构和色彩可以分开考虑,在做好造型的基础上,再上色,便非常自由。无论是那一抹绿还是一点红,都是全身心的发自于内心。

雕塑的艺术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字:艺术特征;装饰性;绘画性;意向性

雕塑属于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它是借助一定的材料通过三种创作方法来表达主观意志的三维造型艺术,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充实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成果。中国古代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存,它在题材内容、造型技法和形式风格上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它与政治、文化和联系密切、息息相关,它作为民族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艺术特征和地域特色。中国古代雕塑用它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无数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作品,丰富了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大致将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雕塑普遍的装饰性

中国的古代雕塑,可以说向来匮乏真正意义上的单独的雕塑艺术作品,这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宗教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这些主导着艺术的发展重心,使得工艺美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之也带动了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的发展,打造了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的主流发展地位。

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一直寄生于工艺美术之上,无论是工艺品、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都带有传统的装饰韵味。细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藏,无一不存在各式各样的装饰雕塑,它们默默履行它们的功能,展现着它们的特有的美感。比如传统雕塑中佛像坐姿的对称和袈裟进行图案化的处理,都带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使得佛像的非人间神秘感更加突出,增强了佛像的庄严肃穆之感;还有像辟邪石狮经过装饰化变形的夸张造型处理,使它比写实的石兽更勇猛、更威风、更具有气魄;还有一些首饰工艺品,经过装饰雕塑的修饰美化,显得更加富丽华贵。纵观中国古代雕塑,无论是小到工艺品还是大到建筑装饰雕刻,无不体现了它的装饰性,这一特性也削弱了它独立成为艺术门类的能力,一直附属于工艺美术,但也是这一特性,让它的中国特色更加明显,也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雕塑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是绘塑不分家的,许多形神兼备的雕塑艺术作品都是以绘画和雕刻的形式呈现的,这一特性一直可以追溯到彩陶时代,彩陶的一些纹饰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中国古代的雕塑可以说深受绘画的影响,由于当时画家的社会地位往往高于雕塑匠人,也使得雕塑匠人们在制作雕塑时依照着画家的绘画图示,形成了绘塑结合的特性。像唐代的一些民间雕塑家都兼顾绘画,雕塑匠人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大都是先勾勒出线描草稿,再复制成雕塑,也使得它的绘画性十分凸显。再加上传统文人思想偏爱非体力的琴棋书画,鄙视雕塑这种体力活动,也使得雕塑一直属于匠人的手艺,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所以中国古代雕塑很容易以绘画性为自身的表现语言。

在中国古代的雕塑中,我们很难看到体积、空间和块面的表现,反而更加讲究的是轮廓线和衣纹线条的节奏韵律,通过妆彩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研究观察我们发现中国古代雕塑的表面往往比较光滑,没有过多的明暗起伏,局部平面性很强,大都通过绘画来表现细部的结构,与形态巧妙地结合起来,绘塑结合,塑形绘质,画刻高度结合,惟妙惟肖,形成了中国古代雕塑特有的美感。像敦煌莫高窟的宗教彩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绘塑结合的雕塑工艺,把宗教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瑰宝。

三、中国古代雕塑高度的意向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作为工艺美术的两种装饰手法一直共存于工艺美术之中,它们源于自然,高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接受着儒、释、道三家哲理的精神主导,形成了以不求肖似,但求神似为主导的意向性审美取向。中国古代雕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绘画一样追求着传神写意的意向性,它从绘画中汲取营养,以主观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运用简练的绘塑结合的手法,传达了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它通过匠人们观察体验所得到的印象,经过主观的夸张变形的手法,追求神似的艺术美感。最具代表的霍去病墓石兽雕塑,就是借助石材的自然原始的外形,利用石材的质感和张力,采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经过有限的加工一气呵成,塑造出了叹为观止的艺术形象;还有颇具特色的击鼓说唱俑,身躯比例失调,但说唱人醉人的表情和姿态被刻画的恰到好处,也体现了意向的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雕塑由于有着它自身的背景和历史文化渊源,也就呈现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特征。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西方的雕塑形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传统的雕塑形式与技艺已逐渐被忽视和轻视,使得中国传统雕塑出现了断代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和重视中国古代雕塑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和审美取向,抓住它的艺术特征,与现代雕塑的理念和技艺相结合,把中国古代雕塑文化加以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孙振华.中国雕塑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