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传统雕塑,古代艺术,设计思想

前言

传统雕塑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雕塑是融汇着中华名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它是对历史发展的侧面见证,它凝聚着广泛的名族情结和审美意识。传统雕塑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们还折射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反映出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种种状况,以及时代风貌、地域特色、流派传承、工艺材料等许多负责的背景信息。传统雕塑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

一、传统雕塑发展的主要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雕塑从时间上主要分为6个大的时期:1从远古到大禹传子的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发展呈多元性,作品多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2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雕塑作品以传统祭祀礼器为主,是本土色彩雕塑的发展期。3秦汉时期,这时期的雕塑作品有了统一的艺术特征,是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整合期。4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中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期,这一时期佛教极为盛行,佛教与儒家、道教的相互吸收,也使得雕塑艺术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5唐中期至明中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定型期,传统雕塑作品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达语言,具备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6明末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期,传统雕塑到现代雕塑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越来越走向细腻具象的风格。

二、传统雕塑的类型与形式

中国传统雕塑的题材和形式主要分为陵墓雕塑(包括陵墓雕刻和墓佣雕塑)、宗教雕塑(包括佛教石刻和寺庙彩塑)、工艺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

1.陵墓雕塑中的代表作当数秦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刻

秦兵马俑的形象塑造是极为生动的,至今发现的秦兵马俑有7000多件,在众多的兵马俑塑像中,千人不一面,这是十分难得的。在雕塑俑身的服饰和发髻等细节上也交代的十分清晰具体,而兵俑的手持兵器也是为上阵杀敌所实用的,这说明秦俑雕塑是十分注重写实的,可见当时写实的艺术风格已形成。

2.宗教雕塑(这里所说的宗教主要指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的东南,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由于石窟开凿在砾岩上,所以除了高达二三十米的南大像、北大像为石胎泥塑外,余多为木架结构。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历时千余年,现在尚存彩塑三千多身,其中圆雕两千多身,浮塑一千余身。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其雕塑群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其中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它表现为佛像外形饱满圆润,神情清俊逸,整体感强,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3.工艺性雕塑

工艺性雕塑即有具体实用和玩赏功能的泥塑、陶瓷塑、金属塑铸、木雕、漆雕、竹雕、石雕、玉雕、骨雕、根雕等。工艺雕塑起源很早,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钻孔串坠的石珠、贝壳等即早期的工艺雕刻品,从这时起直到清代,中国的工艺雕塑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石器时代的工艺雕塑主要为陶塑品。商周时代的工艺雕塑水平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青铜器的塑铸上。汉代的工艺雕塑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青铜塑铸工艺更加成熟,作品更加精美细腻。唐代的金属塑铸、玉雕、木雕和陶瓷塑工艺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宋代的玉雕极为盛行,推崇秦汉时期的古朴之风。明清时代是总结以往历代工艺雕塑的经验,将中国工艺雕塑发展到最为完备成熟的阶段。

4.建筑装饰性雕塑

建筑装饰雕塑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对于建筑的依附性。由于建筑装饰雕塑与建筑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它不仅与其他雕塑有相同的规律,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它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它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所以创作者在加工时,往往需要做到“因材施艺”。砖雕、石雕、陶雕、铜雕成为传统建筑上的主要装饰雕刻。其作用是为了让人们的眼睛感到愉悦,心灵获得放松和休息。

三.中国传统雕塑所体现的设计思想

传统雕塑的造型从来不是信手拈来的,中国传统雕塑作为民族精神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体现出以意成象、象而寓意的特性,它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真切体现。强调精神的含蓄,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之雕塑”,注重精神的外在表现,而不注重事物本身的形体结构,这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征,纵观传统雕塑,体现了以下设计思想:

实用主义的设计思想。设计雕塑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所产生的功能性,任何雕塑作品都具有功能性,或观赏,或纪念,或装饰,这里所说的实用性思想,主要是指雕塑作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意义,雕塑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当时是生活、祭祀用品,在今天看来就是雕塑作品,在雕塑出现的早期,这一设计思想体现尤为突出。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不断深化不断延伸。注重雕塑作品的内在思想,关注作品本身的功能性、装饰性、寓意性等等。从雕塑本身出发,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实现了更广的层次的审美内涵,传统雕塑在设计雕塑作品时早以把关注环境,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共融的空间氛围作为设计重点,相互影响与作用。

贯穿始终的古代封建伦理思想。雕塑作品的设计对封建伦理性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政治阶级意识,这一点在古代雕塑作品的设计思想中表述的最多,雕塑成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帝王权威的工具。

“以形写神”的意像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雕塑形象的设计运用夸张或变形来强调人物或动物的神韵,作品的表现服从于工匠艺人对物象的感受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表现神情以及不同生命特征,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意象塑造。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

仿古做拙的复古思想。古拙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造型特征,古人通过对自然物的模仿,即写实性审美特征,来达到造型的目的。在模仿的过程中抽象是中国特有的特征,古人熟练的运用三角形,圆形等去吸收、规范自然原型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四.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造型的影响

现代雕塑处在一个发展期,中国雕塑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雕塑门类更是层出不变,而雕塑的名称也被拓宽成“立体艺术”及“空间艺术”等,这些迹象说明,现代雕塑是“变革的雕塑”。

在中国传统雕塑所表现的大的造型原则和文化内涵的影响下,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作用下,中国传统雕塑对现代雕塑造型的影响也变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在形式上看似区别很大,我认为它们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历史的发展延续来说,很难分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明确界线,它们之间有一条延续不断的纽带牵连着。我们的血液里流着传统,举手投足之间显示的还是传统,我们受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不管我们如何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依然抛不开我们的传统。中国现代雕塑在造型上与西方雕塑造型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现代审美特色的造型艺术。强调精神的含蓄,是传统雕塑的特征,而现代雕塑的内涵也越来越向着这一特征发展。

中国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总体上的继承和发展变革的结果,是受时代冲击及外来文化影响下对传统延续。传统雕塑的历史浑厚,造型、纹样变化繁多,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艺术遗产,由此传统雕塑有着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

结语:

在雕塑艺术不断衍变发展的今天,传统雕塑的传承也变得尤为重要。雕塑作品,不仅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还应该注重用“雕塑”这一艺术语言来体现的我们的民族传统,我们要寻找雕塑内在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习俗、审美等等,发现我们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思想内涵。传统雕塑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却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散发出东方民族的艺术特色,更显出其独有的魅力。我认为,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使民族智慧和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延续,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容我们遗弃的。

参考文献

1 李松. 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雕塑艺术;装饰元素

人类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纵观其发展雕塑比绘画、建筑、工艺美术的历史更加悠久。原始人类雕石器、塑陶器、创造出各种立体形象,这便是雕塑的起源。早在石器时代,他们就已将石器的功能性与形体的美学认识结合起来,并不断地提高对材料的认识和改进。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长河中,雕塑艺术一直与人们的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韵。

从中国传统的雕塑来看,其表现手法上多有在装饰美方面进行考虑,既有具象的造型形象,但又不是对客观物象完全的再现,运用变形夸张是其主要艺术手法之一。

那么装饰艺术与雕塑艺术又有什么样联系呢?首先,“装饰”并非单纯指表面的修饰,而是实用与美观、内容与形式、价值与审美诸多方面的统一,绝不能将“装饰”片面狭隘的理解为“纹样”和“花纹”之类。雕塑艺术中运用或吸收装饰性艺术形式特点创作的艺术作品,通称为装饰雕塑风格。装饰风格的雕塑其内容特点是侧重欣赏性。其形式特点表现在造型上有一定幅度的图案化夸张,一般不强调三维空间的真实光影和透视等因素。在艺术创作时将造型、色彩、材质、构图等形式的装饰元素附于雕塑语言之中,便形成极强装饰意味的装饰雕塑。装饰元素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 单纯、意向化的造型

装饰元素具有一个普遍特点即在造型上具有单纯化、意向化的造型特征。

造型的单纯化主要表现为造型的概括化处理。大胆取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细节、琐枝,突出造型对象最典型的部分,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另一方面十分注重以形态语言表现造型的样式,纯艺术化的造型形象,简练生动。运用不同的线条组成的纹样图形是装饰元素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造型语言中“线”的曲直、长短、轻重、缓急、粗细、疏密等变化。既表现了对象的形体结构又能够表现空间及质感,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绘画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装饰风格。

意向化的造型主要指造型上在审美主观倾向驱使下的艺术处理,是为强调对象的主观化特征,在对客观对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入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力,对造型的处理可扩大缩小、拉伸、变细、加粗等艺术处理,使其形象更富有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画面中的人物、动物等不同装饰形象,在变形风格、程度上都不求写实和模拟对象,其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随心造型”,在创作中不受客观世界局限,而常常是根据主观理解或理念对自然物象进行分解、重组、概括、取舍、夸张、变形,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如龙、凤形象(如图1)。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的作品很多都是雕塑与装饰元素运用恰到好处的典范,他长期从事装饰画研究,并对雕塑艺术抱有极大兴趣,从平面绘画走向立体雕塑;形成了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代表作品《金马骄嘶》高8米,紫铜金锻造(如图2)。作者吸取中国古代传统石马上的装饰元素使整个雕塑“健美、洗练、造型完整,线条挺拔流畅,基调豪放激昂”。特别是在马身上开凿的两个圆孔与整个造型十分协调,加强了雕塑的装饰性,

这是借取中国民间剪纸和皮影中的装饰元素融会其中,使其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装饰特征。此外还有坐落在大连老虎滩的《群虎》大型装饰雕塑,其形象吸收了商周时期青铜、玉器上的造型,以立体形式呈现给观众,突出表现传统艺术中雄浑壮阔之美、阳刚之气(如图3)。他的作品大多都充分继承发扬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美,充满了装饰美。

2 强调形式美

所谓形式美就是在特定环境中,将符号、形象有序的组合,构成形态的和谐与冲突,揭示富于节奏和韵律的造型及构图规律,用其强烈的形式感来表达人的观念,具有极其强烈的意味倾向以满足人们的情感或心理的审美要求。通常情况下,正三角所示的形象语言就是崇高、稳健、坚不可摧,倒三角则显示出危险、压抑和不安的情绪;圆或球的形式语言就是圆满完美;直线提示挺拔、刚劲有力的形象;曲线则是优柔、舒展、自由的感觉。这些只是一些常见形式。在雕塑艺术创造过程中还应依据具体环境,社会层次、自身知识、经验、价值观、宇宙观等加以理性研究、不断丰富和强化形式美感和内涵,使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我们将写实雕塑归为对自然的模拟。将抽象雕塑作为一种形态和观念。装饰性雕塑则是对悦目形态的创造。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无论什么风格,都在表现、解释一种文化或精神内涵,而装饰雕塑则乐于追求一种形式美感,为大众所青睐,是充满群体性、设计性的、它的表现形式就是由其外在形式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其规律和特征。它正逐步地走进城市空间,具有旺盛的活力,它以简单的形式来诠释自然的特征或复杂的世界。装饰雕塑就是纯艺术化的形式,它更加注重于形式美的变化,追求大的动势倾向,简洁、洗练的形体韵律、节奏。其目的是为满足公众心理要求,是空间的精神补充。人们强烈、单纯化的现代意识,激起了强烈、单纯化的追求。

现代建筑的几何化和高度整体化,高度概括化,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昔日某些具体情节和太过庄重的题材性雕塑已不能够与现代化的建筑相适应。艺术家们从空间构成的原则出发,现代雕塑作品,以一种造型独特,大幅变化的手法与建筑体的大平面配合,以其最简几何形的形态来体现形式感和情感。置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文化中心建筑草坪上的装饰雕塑,用不锈钢弯曲后焊接起来,没有特定的主题思想,只是与建筑风格迥然相异起到对比效果,以建筑之“方”衬托雕塑之“圆”,以建筑物之实体来反衬雕塑的透感。这种运用线的大跨度弯曲、体现出强有力的内在张力,这种形式美大胆而优雅、活泼、浪漫,能够唤起对“力量”的联想。

3 非写实色彩的运用

对于色彩,装饰艺术强调主观情感表现。色彩运用上不拘泥于对自然界真实色彩的摹拟和再现,而是重新设计色彩,以一种理性的色彩表现形式或一种抽象的文化观念来表达。

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人在雕塑上涂一层颜色,被称之为创举,这是因为作品体积是可视的,一经加色,明暗对比就集中到整体的关系结构上去了,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美感。就功能而言,其有助于整个作品的视觉整体感,色彩加强了其可视度,这是美感的需要。这是反传统雕塑作品的特点之一,其形式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物色彩。自然色彩美是材料最本质之美。可以说每一个雕塑家在选择材料的同时,对自然的色彩都有所追求;材料的自然色彩在雕塑作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材料的质地美与色彩美设计是现代雕塑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4 红孩儿

(2)人工着色。雕塑家们在雕塑作品的色彩效果追求中,直接将各种所需颜色涂在雕塑上,涂料在雕塑上改变了其材料自身的性质,材料的本质变得模糊而居从属地位,从而使其视觉上的个性愈加鲜明。同时利用涂料对材质进行再创造,也强调了人为的力量和创造力,现代雕塑色彩观念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福建雕塑家陈文令的《红孩儿》系列作品,引起很大的反响,在繁复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单纯的色彩却成为一种“符号”,制造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整体形式感(如图4)。

(3)环境与光学的利用。雕塑中采用极度磨光的金属和玻璃等,不仅是表现金属或玻璃的材质美,同时也是利用其具有镜子特征,作为一般反射物,以映衬出环境的自然色彩,已达到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效果。

在雕塑上涂上色彩,无疑是一种进步,雕塑作品在借助生动的色彩语言和象征意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彩和现代感。

4 多样的材料

材料本身特有的颜色、质感、功能性就具有某种倾向的装饰性。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形式的制定,但装饰雕塑更加强调使用材料的灵活性,不受约束地研究其形式语言,思想自由驰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美学观念创造新的艺术形式。

现代装饰雕塑中早已不局限传统的石、木、铜、铁等材料,而是运用各种新的材料充分体现材质的肌理美,从材料的角度考虑其表现力,形态的把握。当今,高科技材料、技术的广泛采用,利用声、光、电来活跃环境,使装饰雕塑广度和内涵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创造更新的,出人意料的作品,现代的表现手段在空间构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风动或声控水流雕塑,光感效应雕塑等等,近些年兴起的娱乐性沙雕和冰雕也包括其中。

雕塑艺术正在发生着一场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将无疑地革新了人们的空间构成意识,一个更加现代化的空间领域急待我们继续探索、研究。

5 理性的、图式化构成形式

装饰浮雕作品与装饰绘画特点大多相同,构图既有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也有西方现代绘画立体主义的元素,极其重视画面的理性分割,这种图式化的分割构成,主观自由地以程式化和形式化的方式设置艺术形象。在装饰性浮雕中集焦点,散点透视与西方现代视觉艺术的成果,自如地将昨天、今天、明天、古代、现代、未来的事贴切的放在一起,将发生在不同场合、地点的事物并置在一起,一目了然,创造一种新的视觉世界。

装饰元素在雕塑艺术中大量的运用,使其逐步迥然于具象和抽象雕塑。其独特的风格使人赏心悦目,形象的象征性和内涵给人以更多美的联想。因此,装饰性元素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必须更多考虑其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在现代艺术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吸收装饰性元素,这是一种令人鼓舞的趋势。装饰雕塑设计中,除了要体现视觉需要的形式美,还要恰当运用传统装饰元素的文化定式,进一步强化主题,使其更好地服务大众。随着艺术家对现代人心理状态的不断深化把握以及艺术家自身无限的创造力,21世纪的雕塑艺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高阳.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2] 张燕根.装饰雕塑[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3] 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 许华铛.中国传统泥塑[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 钱绍武.百年丰碑——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6] 梁城思.装饰人物与装饰画创作[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第3篇

摘要:“垃圾”艺术是现代各种思维的交汇,它体现了形式的消耗与再生的衔接、人们对美丑标准的重新认识。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当前社会的一种反思。“垃圾”雕塑艺术在城市雕塑发展中的应用是“生态、环保、低碳”的城市生活理念倡导的必然结果。“垃圾”材料的应用在当下以及未来各个领域中无处不在。“垃圾”雕塑的产生与发展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产物。直接或间接着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意识、审美情趣,从而推动着整个城市环境、人文环境等向着“和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迈进。

关键词:“垃圾”;雕塑艺术;城市;生态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期待使用各种材料呼唤各种形式的精品雕塑来美化城市,丰富城市内涵,突出城市特色。“垃圾”雕塑艺术不仅体现了雕塑本身综合材料、综合工艺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别样的艺术形式;现代工艺融合发展,变废为宝的成功体现也给我们带来了另类艺术的享受;其本身的材料也随之带来相应社会公共价值的共鸣和启示。“垃圾”城市雕塑不仅美化了城市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城市对未来的呼唤使“低碳,环保,生态”的意识深入人心。

“垃圾”材料的综合运用丰富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使用;融合了现代综合学科的发展和工艺的运用;丰富了雕塑艺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为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雕塑审美情趣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为雕塑工作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潜力。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城市形象的凝缩,更是城市文化品位不可或缺的象征。如何合理的综合使用当代各种材料建筑精品雕塑,建筑精品城市雕塑;改善人与资源的和谐关系,充分利用资源,提倡环保,低碳,生态的生活态鹿探索出一条城市雕塑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垃圾”雕塑指用特定材料如可回收的垃圾材料创作的雕塑作品,与其雕塑品味、格调等艺术价值优劣的评定意义中的垃圾雕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泛指雕塑制作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材料:“垃圾”雕塑是利用各种材料或废弃的材料通过多种学科,多种工艺的融合通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创作出别具风格的雕塑艺术作品。后者泛指的是雕塑价值的“含金量”,泛指雕塑本身的制作质量,制作的工艺精度等;与之雕塑自身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优劣评定标准。“垃圾”雕塑不等同垃圾雕塑。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没有善加利用的资源”世上本无一无用之物,只有放错位置的垃圾――“垃圾”不是破烂。在艺术家的眼里所有的废弃材料都可以通过垃圾的分类、筛选出符合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材料,通过艺术再创造成为符合美学特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原来的垃圾经过这样的再创作过程,就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内涵,有了第二次生命,从而达到一种艺术境界。重新赋予了材料新的艺术价值。

一、垃圾

垃圾指不需要或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意义广义上的垃圾: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废弃的。

垃圾的分娄:

可回收垃圾:

纸类: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织物: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日用包装:各种日用品的包装等。建筑垃圾:指建设、施工中产生,拆除,遗留,废弃的各种资源和半成品、成品等。

不可回收垃圾:有污染,再利用效能低的。

“垃圾”材料雕塑艺术种类:

“垃圾”雕塑在材料的应用选择上选择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的多余材料。“垃圾”具有材料的普遍性,可塑性,价格低廉,实用性强,加工难度低,可长期性发展,低能源消耗,经济回报大等特点。通过垃圾的分类选择需要的硬质材料或软质材料构建符合创作需求的室外、内雕塑的室外硬雕塑或室内硬、软雕塑等。

二、“垃圾”雕塑艺术现状分析。

“垃圾”艺术的兴起,其实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存在是文化、艺术、环境等发展的必然。虽然垃圾艺术的产生和存在也有许多具象的和抽象的偶然因素,但从客观的角度看,它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及今后可以预见的社会大环境下的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一点可以从它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出端倪。并且,垃圾材料的应用也正在与各个领域广泛发展与各个学科进行的潜移默化的交叉渗透也是它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借助新的工艺、新的材料必然可以极大地提升固有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很自然地催生出一些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手法,这也为这种艺术形式开拓出新的意境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提供了可能。由此可以断定,垃圾艺术这一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还将继续保持其应有的生命力。

“垃圾”艺术在原材料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的原材料来源之一就是广泛采用了各种工艺和材料的工业制品。使用废弃的原料和工业制造的半成品或成品直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其重新焕发新的原本质感或保持原废品的肌理,充分发挥材料的固有价值。不仅使废弃材料得到了回收再利用减少了城市污染同时为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新鲜的艺术的内涵、格调等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等。

“垃圾”艺术由于其材料应用上自由和无序的先天特性,追求一种空间上的张力与活力,这与城市构成中的严谨和有序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采用垃圾艺术的构成理念和造型手法甚至材料特征来打造城市雕塑,必然能在给予一个城市鲜明个性的同时与城市完美结合。再者,垃圾艺术构成因素中各种关系的对比,各种视角的取舍,各种空间的展现所体现的释放空间、活化空间的独特作用力,也正符合现代城市人宣泄情感、彰显个性的艺术审美要求,所以它与城市雕塑是完全可以相互结合的。

“垃圾”雕塑艺术的特点在于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突破各种主流艺术的合围,还能借助各种艺术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和生存空间来充分挖掘“垃圾”雕塑艺术的发展潜力。当然,在向其他艺术形式渗透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选准方向,要充分考虑与对方的互补性。

“垃圾”雕塑艺术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广泛的物质适应性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但要使这些特性得以充分展现,使其转化为艺术生命力,还需要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垃圾艺术的创作过程和环保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垃圾艺术自身有环保的作用。如何让“垃圾”雕塑艺术摆脱人们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从而开辟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垃圾”艺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想办法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垃圾”艺术的出路在于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垃圾”雕塑艺术在城市雕塑发展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城市雕塑应该与建筑、环境与人,审美情趣与大众意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与整个城市,呼应,交融,是城市雕塑一直所面临的难题。城市雕塑呼唤灵性和个性。 现代城市雕塑为城市增添色彩。不仅是早先的纪念性雕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城雕丰富了城市雕塑的内涵,传承过去,连接现代,展望未来:凸显个性,关注环境,与时俱进成为树立在城市的新城市坐标。展现时展中产生的新元素,新内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与审美情趣变化要求。丰富城市内涵,发扬城市特色,展现风俗特征,宣传城市文化等。

城市雕塑的最大共性就是其分布的地域性,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风格与个性,城市雕塑不仅要适应这些个性,还要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使它们联系起来能形成一个整体。因此,他们分布的松紧、疏密,排列的高低秩序以及各地域之间点、线、面各种构成的组合、穿插与分割,都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基本精神面貌这一大的整体。当“垃圾”雕塑艺术融入到城市雕塑中时,就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品,而是连接人与城市的一个有着象征意义的精神符号;它的创作过程也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所以,垃圾艺术与城市雕塑的结合必须要以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为前提。因为,任何一点细微的不和谐都可能引起整体失衡并造成整个城市的畸形。这也是“垃圾”雕塑艺术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融合的基础和检验标准。

四、结论与展望。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雕塑的产生和材料是分不开的,虽然大多情况下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人们对材料探索和加工工艺掌握的过程,也是雕塑的制作、审美和形式发展的一个过程。现代雕塑的发展过程也是对固有雕塑材料探索、拓展的过程,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雕塑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雕塑发展

《圣经》云:上帝用尘土按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中国神话也载有女娲“抟黄土为人”。似乎人类一开始便与万物结下不解之缘。雕塑的起源不是本论文的主题,但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分不开,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外,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制造工具,后创造形象。从削制的石头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经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开始,似乎雕塑这个词的“雕刻和塑造”的内涵已经具备。后随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在雕塑材料里添加新的成员,再由铜制、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成为可能。随科技的发展,不仅雕塑形体的尺寸不断扩大,制作工艺的精细也成为可能,当然这里涉及到材料来源和其他诸如运输、安装等基础科学技术。在传统雕塑中,材料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从属于选择地位,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对材料的运用已非常成熟。

中国古代掌握雕塑材料的情况如下:

*130~5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wWW.133229.COM打制粗糙的石工具。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战国:雕塑艺术走向精致。在青铜器方面,镶嵌错金银技术有突出的发展。

*秦汉:雕塑走向成熟,在制作大型雕塑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纻、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二、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一门艺术,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雕塑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由于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传统雕塑中,材料本身质地与雕塑作品二者的审美结果不一定成正比的。一件大理石的作品或许是失败的,一件泥制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雕塑作品的审美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和物质材料不同的特征,它不能归结为物质的特征和属性。一件作品的泥稿、石膏、铸铜三个形式,其审美价值应该在浇铜之前已经存在。当然,媒介材料有时也直接对雕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同一作品用大理石或花岗岩雕成,前者温柔,后者刚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

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三、材料探索与西方现代雕塑

赫伯特·里特写的《现代雕塑简史》是从罗丹开始的,罗丹本人对雕塑材料有很好的描述,他说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抚摩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在现代雕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产生了立体派、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探索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朗库希的雕塑形式是“在两个颇为使人折服的观念下发展进行的——普遍的和谐及材料的真实性。”1布朗库希本人也曾表示:“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他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2布朗库希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从现有的作品看仍是铜、大理石、木材等,但他对材料的抛光、着色以及从对材料的观念出发下的形式等,在现代雕塑史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布朗库希,现代雕塑的特征进一步被奠定——对自然材料的重视。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现代雕塑史:

虽然毕加索在1909—1910年完成第一件立体派雕塑《女人头像》,但在随后两年间,立体派的“纯形式”理想渐渐被一大堆各种物体的“掺杂”所代替——浆糊纸、油毡、木片和细绳,其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苦艾酒杯》,是用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上面放置一把真正的汤匙来平衡整个雕塑。

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塔特林,从毕加索那儿得到了启迪,开始“一种新型的雕塑,用原材料和现成物品构成艺术品,并将它安置在真实的环境空间中,严格摒除任何再现的意图。材料有着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木头、铁、玻璃等表面质感来组织一幅艺术品,‘真实空间中真实材料构成’。”3《第三国际纪念碑》这件作品不仅仅用合适的材料来象征这个新时代可能获得的成就;更进一步说,一种新的艺术也依赖着新的材料也被创造出来,并被赋予社会意义。

而后,康定斯基、嘉博、佩夫斯奈、罗德钦柯和李西斯基相信艺术的功能更为直接——对空间、量感和色彩基本因素的深入研究,如他们所讲,去发现“美学、物理和功能上的容量”,雕塑和构成的浮雕似乎是揭示这种物理和功能的容量的最好媒介,也提供了生产上最终的益处。

在包豪斯学校,构成主义的教学分为基础课和设计课,前者指材料和工具的训练,后者指观察、表现和构思的训练。而后的基础课指导老师莫霍利·纳吉创作出活动的雕塑,而且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树脂玻璃”,到194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树脂玻璃与铬管的雕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从未同具像传统作出过决定性分裂,而波丘尼的未来主义则相反,他不仅仅是工业技术文明的第一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则来自技术——动力和运动、机械的节奏和制造的材料。他还宣称人类的整个艺术体系的基础都将被改变,同新体系相符合的应是新的形象、新材料、新的社会功能。

对于雕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绘画、浮雕、圆雕和现成品之间消除任何形式上的区别。现成品艺术由此产生。这样的艺术品已经远远不是通常的雕塑、绘画所指的涵义了,而是一件不能具体规定的物体。

轻视思想上的母题,导致雕塑家迈向金属材料的选择,金属易拉长,拉长成丝;易锻打,可以锤击成形;还可以熔和铸。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金属的这些特点,开始制作金属焊接雕塑。

由以上的西方现代雕塑各流派的发展得出:材料的探索对雕塑的发展意义重大。

虽然,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青铜作为最终材料不断出现,但他的雕塑设计随材料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在雕塑中发现的材料真实性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特质。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质,只有当雕塑作品直接地与材料发生关系时,物质材料才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例如岩石是坚硬和凝固的,它不可能超出它的物质结构之外去勉强达到一种柔软的程度。

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现代艺术家已从生态学、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样艺术入口,将艺术与人的感官和环境、时间、空间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各种艺术的可能性正在探索。材料的内涵已不仅是传统雕塑材料中的金、石、木等,而是指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介。

参考文献: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写意特征;写意风格;陶瓷雕塑

0引言

陶瓷雕塑是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它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吸收了很多来自中国绘画的创作技法,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意境的追求――重神似,轻形似。在传统的中国画的创作中,写意是要求用简单凝练的笔画,三点两点勾勒出物象的神情意趣,以创造生机盎然、灵动飘然的艺术境界,留给人足够的艺术想象空间,在观众的欣赏过程中提升作品的艺术美感。而陶瓷雕塑的写意也正是源自于此,着重用简练粗犷的手法,捏造出物象的意态神韵。但是鉴于陶瓷雕塑不同于绘画的材质,以及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写意风格与写意特征。如果我们把绘画当做是一种“水”的艺术,那么陶瓷雕塑就是一种“火”的艺术。因为在陶瓷雕塑的创作中,必须要经过火的锤炼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而且陶瓷雕塑的胚体在煅烧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形态变化、失缺、扭曲、凹陷等情况,这就丰富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的写意性。不仅如此,陶瓷雕塑的不同题材的选择、不同赋彩手段的使用等因素都会造成写意风格的多样性。

1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

陶瓷雕塑对于物象神似的追求,必然导致在创作的过程中陶瓷雕塑的写意具备两个不同的特点。一是模糊性。写意是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的,在追求艺术美感时,创作者不会一味的为了追求抽象的美感而完全舍弃对物象的形貌与细部的描绘。而会采用一种朦胧化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表现手法去描绘刻画对象的形象特征,这就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模糊性。就像摄影艺术讲求的“虚化”,可以大致的看出所要表现对象的情况,但是无法具体说出它的细部特征,似又不似。极大地扩展了作品的内在表现力,观众在欣赏时就多了一份想象的空间,多了一份把玩的意味。似曾相识,隐在云雾中,艺术内涵从内而外的扩张弥漫,产生出视觉及心理的张力。二是高度的凝练性。写意大都给人一种高度概括、简约抽象的感觉。少有细节的刻画,鲜有精细的视觉感受,更多地是突出雕塑自身的整体姿态,强调利用瓷泥超强可塑性这一特征,打造作品及其精到简约凝练的塑造能力,已显现作品的基本形态或者隐含其中的主题。对于陶瓷特性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瓷泥的自然特性。技艺高超的陶瓷雕塑创作者,对于瓷泥的要求会比一般创作者的要求要高。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随着技艺手法的不断改变每一块瓷泥都会形成独特的纹路肌理,这种纹路肌理是有利于写意特征表现的,合理的利用这些纹路肌理能够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精美绝伦。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是讲求人与物融,天人合一,这就要求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尊崇物质本身的特征,不能因为主观的创作思想而刻意去改变物质材料的结构,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少了一种自然的灵气,少了一种天然的神韵。也就很难达到写意特征所讲求的模糊性了,即极其精而简约。即使能在整体上达到一种模糊性,但是在细节描绘上就经不起观赏与岁月的侵蚀了。不仅如此,准确的利用瓷泥的纹路肌理可以使陶瓷雕塑胚体进行煅烧时,减少作品发生形变的几率,提高陶瓷作品的煅烧质量,使得每一个制作陶瓷雕塑的阶段都成为对作品艺术价值的一次提升。

(2)以丑衬美,化丑为美。古语有云:“贵珠出于贱蚌,美玉出于丑璞。”这是对于美与丑相互关系的绝佳解读。在陶瓷雕塑作品创造中,这种美与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利用夸张的创作手法,达到将“丑”转化为美的过程。这个化的过程就要求陶艺家能够对所创作的对象具备足够感悟与理解的审美关照。现实中的丑一旦进入艺术创作领域,就要要创作者用美的眼光进行审视,用审美的情趣去对待作品的创作。一件艺术品面向大众,它要向公众传递的永远是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深层次美的内涵。而丑的物象放到艺术创作中,它一定是现实生活中丑的典型,如果一个陶艺家没有好的写意手法,就无法利用浑厚朴实、简单凝练的手法将丑的物象简单的表现出来,使整个作品呈现出艺术的美感,而只能放大局部的丑感。对丑的物象的美化,需要陶艺家从写意的方面出发,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丑化美,以丑衬美。用简洁的夸张的造型、在简化中恍现事物的真貌,在凝练的意蕴中彰显物象的精神,用极度夸张的造型衬托艺术的美感,体现美的情趣。

2陶瓷雕塑的写意风格

写意风格是基于写意特征的基础上融入陶艺创作者自己的情感、自己独特的技艺手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以及长期的创作经验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风格体系。而写意风格的形成也是注重于“写意”的表现,因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对于不同的观众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于其他人的想法。就像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每一个对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人物的评价都会不同,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作品长存于人心中,它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意境的追求,对于思想内涵的体现。陶瓷雕塑也不例外。而对于陶瓷雕塑写意风格的追求我们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原创性塑造;二是创作题材的选择;三是不同赋彩手法的应用。

(1)原创性塑造。原创性塑造一方面是指作者在创造作品时需要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塑造出自己想要的作品,不一定与众不同,但是必须是能满足自我欣赏的要求,运用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去创作。另一方面是指多利用手工进行制造,体现人的劳动与智慧,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传统的陶瓷雕塑创作中,都是通过石膏模型,然后大批量的印出胚体,接着用泥浆照样式进行粘接,最后用工具进行修复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使陶瓷雕塑的棱线出现磨损,而运用手工制作就不会出现因模型的二次造型令物象出现变形走样。因为手会比模型的灵气性更大,能够更好的处理凹凸起伏的纹路肌理、线型折叠等问题。才能体现出棱线、轮廓浑厚的体积感,给人以美的感受。而这种手工的美感需要主要体现在后期雕塑制作过程中,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才是体现写意风格最主要的内容,好的意境对于写意风格很重要。

(2)题材选择。创作题材的不同会影响一个陶艺创作者陶瓷雕塑的写意风格。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所用的陶制材料一样,具有相同的艺术语言;甚至在技法上都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不同的创作者对于题材的选择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得来的,人是能动的主体,其生活经验必然不同,所要表达的题材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在陶瓷雕塑中就会形成不同的写意风格。有的创作者喜爱表现民俗风情,弘扬真善美;有的创作者喜欢反映世俗生活、市井人物等;而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写意风格也有不同的形式体现。这也是由创作者生活环境决定了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影响了创作题材,使得陶瓷雕塑的写意风格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3)设色赋彩手法的运用。陶瓷雕塑的设色赋彩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浓妆淡抹;二是返璞归真。不同的设色赋彩方法对于表现的艺术价值的主题思想存在很大的影响。“返璞归真”讲究利用陶瓷本身的涩胎本色的色质肌理纹路发挥作用,不挂釉装饰,体现一种朴素自然之美。而“浓妆淡抹”则是利用高温窑变釉彩自然流动的肌理,让陶瓷雕塑呈现一种饱满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例如青釉就有一种如玉温润静雅的色泽,体现作品淡而不薄的艺术内涵。显然对于不同设色赋彩手段的使用也是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写意风格的。

3总结

本文对主要从题材的选择、设色赋彩、瓷泥特性等方面着手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及其写意风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对于陶瓷雕塑写意方面的一些看法。但是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与风格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创作手法理念的不断更新,观众审美情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陶艺创作者能够不断地对这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