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参观农科院的心得体会

参观农科院的心得体会

参观农科院的心得体会

参观农科院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工作会议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8年工作,部署2009年任务。下面,我代表院党组做工作报告。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南方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航天员漫步太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的坚强和勇敢感动世界,中国的胆识和智慧震撼世界。在这一年里,中国农科院全体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在院党组的领导下,以高度政治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部的各项工作部署,努力做好科技救灾、科技维稳、科技兴农工作,继续强化“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抓好政治大事,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是扎实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院党组及时组织传达学习,根据部党组的要求,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载体,在全院开展了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系列活动。院党组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进农业科技事业长远发展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难得机遇,坚持以“解放思想、自主创新、提升能力、服务三农”为活动主题,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实践载体,认真贯彻落实活动实施方案的各个环节各项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是全力以赴做好抗击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抗震救灾和奥运维稳工作。在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发生后,我院及时向农业部提供了有关作物和畜禽生产的受灾情况分析和技术对策报告,派遣专家前往灾区开展技术救灾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院迅速召集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国农科院《四川地震灾区生产应急与恢复技术方案》和《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方案》;派出7个专家组深入灾区提供技术支持;与四川崇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对口帮扶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织群众捐款、缴纳特殊党费和特殊团费、捐献应急物资等形式为灾区捐献财物总价超过800多万元,协调国际机构捐赠20万美元,并减免地震灾区新入我院研究生的学费,每人每月资助生活费200元。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全院上下,尤其是京区各单位干部职工高度重视,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增强工作的领导力和安全防范守护能力,全力抓好各个工作环节和重点工作,保证了我院奥运维稳工作的万无一失。

三是认真组织纪念改革开放30年活动。成功举办了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就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农业科技论坛、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年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回顾30年来农业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妥善应对农业科技面临的巨大挑战,继续谱写农业科技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二)突出科研立项和产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是超前谋划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首次举办了我院技术预测与战略研究培训班,积极参与国家“973”计划“十二五”战略研究,组织起草“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项目建议书。

二是重点跟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参加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研究计划编制工作,推荐我院优势课题193项。

三是积极参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我院有12位专家成为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25位成为岗位科学家,7位成为综合试验站站长。茶叶等22个产业的12个研发中心、41个功能研究室、7个试验站依托我院相关研究所建设。

四是加强在研项目规范化管理。在全院范围内筛选54个核心项目重点跟踪管理,完成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工作。

2008年,全院新主持科研项目1043项,参加科研项目282项,项目合同总经费7.22亿元,其中留院经费4.86亿元。共计获得科技成果137项,获奖成果6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奖4项,其中“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改良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农业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我院植保所吴孔明研究团队阐明了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靶标害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和棉铃虫的区域性可持续控制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黄瓜基因组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了首张葫芦科作物基因精细图,覆盖了99%以上区域的基因组。完成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所有临床前研究,被列为应急储备疫苗之一。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5047份,初步构建了作物应用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植酸酶玉米通过专家安全论证,有望成为继抗虫棉后又一个形成产业化的转基因成果。

(三)扎实推进科研平台建设

一是做好全院基本建设基础工作。编制完成《院部大院控制性规划调整方案》及院属各单位基本建设规划。积极筹划国家畜禽改良中心、国家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中心等重大工程立项工作。全力推进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等重大项目的批复立项和实施进程。加强项目督导,着力加强在建项目实施的进程和质量。认真完成2009年度投资预算工作。

二是加强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管理和建设。组织召开全院重点实验室工作研讨会,对依托我院建设的20个农业部野外台站进行中期评估,完成我院承建的6个转基因质检中心的“双认证”工作。

三是认真做好修购专项工作。编制完成2009-2012年全院《修缮购置专项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修购专项仪器设备院级统一招标采购,采购仪器设备415台/套。组织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经费项目64个,资金总额4077万元,仪器设备95台(件)。

2008年,我院科技创新支撑条件进一步强化,新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2个,农业部转基因质检中心6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2个,农业部野外台站4个。财政经费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拨款总计20.12亿元,同比增长8%;基建项目投资3.4亿元,较2007年增长21.68%。在建项目进度加快,全年完成或基本完成航天育种工程科研楼、院办公楼、果树所综合科研楼等48个项目的建设,完成29个项目的竣工验收。

(四)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先导,全面强化人事人才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制定我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组织召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会议,完善创新团队创建的措施和办法,确定了我院首批重点建设的13个优秀团队。

二是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全院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设置方案,颁布并组织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岗位设置管理暂行规定》等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办法。

三是认真做好领导班子换届和调整。完成草原所等16个单位领导班子、党委换届和领导班子届中考察。全年共任免所局级干部19人次,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四是全力抓好研究生教育工作。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评选院级优秀博士论文,促进研究生教育数量和质量并重发展。继续扩大与国外知名大学的联合培养,首次招收了11名外国留学生。

2008年,我院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被中组部授予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研究生院连续七年以农学第一名蝉联“中国一流研究生院”并被评为北京市教委“北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和“北京地区研究生学位工作优秀单位”。

(五)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一是加强省院科技合作。在过去的基础上,今年与河南、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全面启动与宁夏的科技合作。加强青海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制定我院“科技支疆”工作方案和“科技”工作计划。与辽宁省共同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北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博览会。组织参加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展示展销会,积极展示推广全院科技成果。

二是积极参加农业部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赴安徽省指导农业生产,赴井冈山地区开展科技扶贫,赴河北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组织编制我院“保障农产品供应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明确了工作内容,强化了计划实施。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召开兽用生物制品及兽药产业发展研讨会,研究探讨我院兽用生物制品及兽药产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继续扶持种业、饲料、保健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完成对我院全资和控股企业的调研。

2008年,我院科技转化与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水稻、小麦、大豆等主导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转化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中黄13”年推广面积达1100多万亩,跃居全国大豆品种推广面积第一位。超级水稻新品种“中浙优1号”年推广面积50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5亿元。推广蔬菜花卉新品种60多个,新技术23项,推广面积达400多万亩,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口蹄疫系列疫苗5亿多毫升,累计免疫猪、牛、羊等2亿多头份。

(六)围绕高水平科研合作,大力推动国际合作纵深发展

一是瞄准国际重大战略计划,促进高水平科研协作。针对重点国家及国际组织重大计划,分类制定我院战略实施方案,谋划我院国际合作全球战略。种质资源国际计划、欧盟框架计划、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挑战计划等重大项目得以具体落实。提升双边合作层次,增强高层合作。新签署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达14份,主席和总理与孟加拉、哥斯达黎加、巴基斯坦国家元首,分别出席了我院与孟、哥、巴三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谅解备忘录签字仪式。

二是积极开拓新渠道,加强与私营部门和国际基金会合作。2008年,我院落实国际合作项目经费2.46亿元,比去年增长了近两倍。与比尔盖茨基金会签署了水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获得项目经费1860万美元,是我院建院以来争取的经费支持力度最大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完成援助阿尔及利亚土壤项目可行性考察,完成任务投标,获得5800万元资助。与加勒比开发银行等的合作进展顺利。

三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分中心谈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东道国协议已经农业部和国际马铃薯中心确认并报外交部审批;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国际灌溉管理研究所、国际应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联合成立了3个联合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设立院国际合作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我院急需的技术及合作。牵头组织设计了全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信息平台项目,进一步推进了全国农科院系统外事协作网络建设。举办了“第三届国际马铃薯晚疫病大会”、“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等12个国际会议。

四是加强调研和规划设计,摸清国际合作新要求。举办首期外事培训班,加强对我院各研究所、各学科群、兄弟单位以及各国际组织的调研,提出了我院今后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等合作的领域、方式和机制。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需求,对生物技术、气候变化等十个技术领域进行梳理。

(七)全面加强党建、反腐败及创新文化建设

2008年,我院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凸现。健全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廉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一是加强党建工作。注重党委班子自身建设,举办党办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十七大、全国两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院报》、网络等媒体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建设》期刊的作用,宣传典型,弘扬正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是有效推进廉政建设工作。出台了《中国农科院党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全年各单位领导干部述职述廉541人次,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125人次,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463人次;完善廉政监督机制,出台我院《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廉政监督办法(试行)》和《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廉政监督办法(试行)》,规范我院招投标监督工作。出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基建项目“实施和监督分离”的原则。全年共完成基建项目审计18项,完成所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2项。

三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我院2004-2007年度“十佳青年”、2007-2008年度文明单位、文明职工及标兵评选活动。通过科技文化双下乡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艺术学院的合作,连续15年被评为海淀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及2008年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四是积极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组织召开全院创新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宣传交流各单位创新文化建设成果,完成院部新办公大楼标识导示系统的设计、制作和安装,进一步推动全院规章制度建设。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院党组的一项中心工作,是全院党员干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经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两个阶段,全院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院工作全局。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清醒认识新的发展环境。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在波折中发展,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凸现,科技与创新日渐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我国发展要求看,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多样化需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变化看,国家科技投入将大幅增长,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中国科学院、大学、企业及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跨国涉农企业研发机构在华迅速发展,对我院创新水平、能力、效率和体制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竞争合作的新格局。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认清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和对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依靠科技创新,解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前瞻思考、谋划未来。我院要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贡献,必须要以全球的视野、发展的理念,站在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思考。不断解放思想,促进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同时组织结构、人才队伍、管理模式、资源结构与来源也要前瞻,使我院真正发挥国家农业科研中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要紧紧围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国家目标放在引领科技创新活动的突出位置。要把自主创新融于价值理念、政策制度、管理机制的各个方面,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为国家、人民和“三农”服务的实践中实现理想和价值。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和创新体制机制。要深刻认知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农业科研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管理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真抓实干,切实将我院出台的各项重大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切实防止浮夸、浮躁,反对形式主义。努力破除制约和影响改革创新发展的各种旧观念、旧思维,革除阻碍科技创新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科研活动组织新模式。

目前,我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进入整改落实阶段,我们要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上来,用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三、2009年主要任务

2009年,是加速完成“十一五”各项工作部署,实现“十一五”计划目标的关键的一年。我们要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重大成果培育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步伐。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培育重大成果

要科学规划、继续提高科研立项水平。重点组织做好“973”、“863”、科技支撑等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的申报立项工作,全面提高我院项目引领能力,继续扩大我院重大科研项目的份额。

要统筹布局,规范项目实施管理。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好各级各类项目,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科研产出水平,提升我院在全国农业科技界的地位和影响。

要细化措施,着力培育重大成果。继续按照“顶天立地”的要求,实事求是,针对我院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十一五”后两年重点培育目标,提前介入,大力扶持,加强组装集成,提高成果的分量与水平。

要突出重点,做好国家奖的申报工作。重视和加强报奖组织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提升申报质量和水平,提高初评入选比例。统筹协调各级各类奖项报奖工作,鼓励联合申报、分期申报,努力夯实冲击国家奖的基础,加大国家奖申报的力度。

要把加强全国农业科研协作,作为培育重大成果,带动全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做实做好。

(二)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在“十一五”末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院将努力建设100个左右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稳定的主攻方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从中遴选并扶持20个左右能够引领国内外学科发展的优秀队伍,力争3~5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支持。围绕上述目标,2009年的主要工作:

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动员,把全院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院党组的重大工作部署上来,政策上给予倾斜,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争取在1-2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按照“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经费”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全面加强高层次农业科研领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要坚持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大力倡导青年科研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深入一线,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要加强院里统一管理团队的建设工作,加强团队骨干成员教育培训,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人才建设、考核分配、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调研和指导,帮助这些团队尽快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上来。

四要加强各研究所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各研究所要在上半年确定本所的创新团队,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夯实全院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五要在研究方向和目标定位上,引导他们瞄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学科前沿问题以及综合交叉性新学科增长点开展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争取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要建立健全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制度,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工作实际情况和特点相适应、与现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相对接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和分配制度,发挥好工资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务实工作、潜心钻研、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要继续加强研究生教育。坚持以质量为本,着重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稳定教师队伍、培育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做好外国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工作、加快条件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要适应全国教育改革,注重我院科技发展需求,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我院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

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央正在推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我院已被列为首批2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各研究所要以此为契机,加大骨干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把人才引进与创新团队构建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协调推进。要把是否培养人才、培养科研梯队、培养接班人作为评价一个单位领导、室主任、课题组长业绩的重要标准之一,纳入年度考核评价的范畴,抓实抓好。要建立或完善所学术委员会制度;要实行年度科研进展汇报制度;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多出成果与人才。

(三)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应用

要创新科技兴农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这个战略目标,以优势技术为依托,积极探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的新机制。要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以解决区域共性问题为重点,强化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探索区域间联合协作的有效方式。要激励科技人员以及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技兴农活动,探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长效机制。

要精心组织重大科技兴农行动。围绕农业部中心工作,组织做好重大科技兴农活动,扩大良种良法和先进实用技术的覆盖面;认真做好我院“百县农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活动”,重点在北京、四川、宁夏等地开展科技培训工作;继续组织实施“科技支疆”和“科技”行动计划;继续开展抗震救灾科技支撑行动,对口做好四川震后恢复生产科技帮扶工作。

要继续加强院地科技合作。落实与吉林、河南、江西等省的科技合作协议;推进与河北省共同组织的“百名博士兴百县”活动,组织开展第三期合作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做好与宁夏的“院区合作、所县共建”科技合作。认真履行与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继续做好青海省的科技人员培训工作。

要大力提升我院科技成果的显示度。重点组织好我院与锦州、运城、寿光、廊坊等地共同举办的博览会、对接会和现场展示交易会,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会同吉林省农科院继续举办玉米产业峰会,推动玉米产业发展。

要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升级。通过设立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形式,加大对现代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通过技术市场广泛宣传、展示、推广我院科技成果。积极筹建国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总结提炼各所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整体推进全院科技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要瞄准重点领域,稳固推进我院科技创新团队步入国际舞台。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资源,推动我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争取国际重大项目。总结比尔盖茨基金会水稻项目申请经验,争取在禽流感、小麦、棉花等我院优势领域有所突破。

要争取国家支持,大力推动部级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政府高层官员和政府项目的支持,加快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荷农业创新与促进中心、科技部国际合作中心、CGIAR下属研究中心联合示范中心等大型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要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打造国际合作队伍。着力加强国际合作人员外语能力、专业能力、了解外国文化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5个能力的培养。针对重点国家、重点国际机构和国际农业科技重点问题加强调研,提高国际合作人员跟踪世界把握潮流的能力。

要整合各方支持,加大资源引进力度。积极争取国内各方支持,优化力量,提高优势资源引进和利用率。向重点国家派驻中短期访问学者或合作研究人员,扩大资源收集范围。

要加强条件建设,提供有效支持手段。争取国际合作与交流大楼立项,争取更多资源补充院内国际合作经费,支持各类国际合作协议后续活动,重点资助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国际合作。

(五)努力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

要紧紧围绕我院学科群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2009年至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建设规划》。

要明确方向,加大重大项目筹划与立项工作力度。要以基本建设中长期规划为指导,继续加强人畜共患病研究中心、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等重大项目谋划;积极争取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中心等重大项目立项成功。

要切实抓好全院重点项目的实施。继续加强基本建设管理培训,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全院基本建设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重点推进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马连洼住宅楼等主要工程建设。

要加快在建项目的执行进度,大幅度降低资金结余和在建项目数。继续做好预算执行月报工作,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加强特殊督导检查,力争2009年年底结余资金降低到3.5亿以下,在建项目个数降低到70个以下。

要密切跟踪国家、部门实验室等立项动态,超前谋划,提高申报中标率。积极推进院级平台建设工作,组织评审、评估、命名首批院级野外台站。

要围绕九大学科群、41个一级学科以及12个重点创新领域,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抓好“三级三类”平台建设,提高管理与运行效率,积极争取平台运转经费,逐步建成布局合理、条件完善、开放流动、运行高效的平台体系。

要努力把握政策走向,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财政政策的制定工作,争取上级部门对我院的理解和支持,持续增加全院财政经费。

(六)持续加强党建廉政与创新文化建设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跃职工生活,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凝聚力,为实现我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院所。深入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要进一步推动全院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推动各项管理工作的规划化、制度化建设。

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农科院党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坚持依法审计,维护我院经济秩序;强化服务意识,重视查办案件的治本作用;加强督办机制,确保制度落实,重点加大对廉政监督办法及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进反腐倡廉教育进课堂,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意识。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监督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全院纪检监察审计干部队伍建设。

要切实加强院所两级院落环境综合治理,建立与国家农业科研机构相适应的科研环境氛围,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参观农科院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和医德医风教育

2011年,我们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强化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进一步加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力度,我们邀请县纪委监察局领导为全院干部职工作治理商业贿赂专题讲座,使医务人员更加明确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自觉抵制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一年来,全院没有一起收受器械、药品回扣等现象发生。

同时,我们还紧跟形势加强政治学习,如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之后,我院及时召开了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了xx在十七大上作的《工作报告》,并就报告中涉及医疗卫生改革政策措施展开了热烈讨论,为医院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要求每位职工书写了学习心得体会;同时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医德医风纠风小组坚持不定期对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现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了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呈现出一派人人想干事、人人会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喜人景象。特别是圩日子病人较多时,门诊部的医护人员中午推迟1个钟头或更长时间下班是常有的事,但他们毫无怨言;住院部的医护人员也是工作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有重大事故抢救全员齐上阵,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行政后勤工作人员也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为临床科室正常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全院职工热情为患者服务的新理念已形成了共识,院内文明行医蔚然成风,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如××科××同志拾得人民1200元,交到院办后返还失主。该同志拾金不昧的事迹被××日报刊登报道。

二、按照医院管理年第四周期活动要求,强化管理,加强督促,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卫生部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我们于××月××日召开了医院管理年第四周期活动动员大会,部署新的工作任务;结合医院管理年第四周期活动,我们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开展了以改善服务态度、优化就医流程、落实医疗安全措施为重点内容的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为抓好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我们认真组织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感控科、防保科以及行政后勤等职能科室紧紧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两个效益同步增长”工作中心,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充分发挥医院质量管理职能宏观指导作用,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和感控科制订各种医疗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实施,不定期举办业务讲课,传授新知识;坚持每月开展医疗质量大检查活动,对病历、处方的书写,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消毒隔离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综合分析。据统计,全年病历书写甲级率99.4%,无丙级病历,门诊处方合格率98.8%;质控科每季度还坚持编写一期《医疗质量简讯》,将每月进行全院医疗质量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反馈到各科室,以便进行整改提高。二是充分发挥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的协调、指导、督查等作用,不定期下科室查房,收集信息,并及时向领导汇报,为临床一线业务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同时,我们组织协调各临床科室搞好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发展,为医疗护理质量提供安全保障。全年无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患者对医院的信任越来越高。据统计,全年门诊量××人次,同比增长5.4%,出院××人次,同比增长30.80%,手术××例,同比增长26.9%,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3.3%,住院病人治愈率57.98%,好转率38.7%,病死率0.7%,平均住院日7.9,病床使用率108%,其它各项指标也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全年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9%,药品收入占总收入33%,比去年下降五个百分点,减轻了病患者负担,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坚持科技兴院,促进业务发展

新领导班子调整后,对科研工作尤为重视,加大了科研投入。一是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购进了微波治疗仪、多参数床边监护仪、亚低温治疗仪、光电便携式除颤监护仪、尿道膀胱镜、b超小器官探头、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等医疗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了保障。二是用政策激励各科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引入新技术开展新项目16项,效果显著。其中有一科研项目省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是整个××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奖项。

四、加强培训和学习,狠抓人才培养工作

为了搞好人才培养工作,增强医院发展后劲。首先,我们加强了在职职工业务培训学习,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感控科等职能科室结合医院业务实际,先后组织院内业务讲课13次,内容主要有各种新知识培训,如血液净化疗法、心肺复苏强化训练、新《处方管理办法》、各种核心制度及各级护理人员职责、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新进展及护理、医疗纠纷防范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其次,充实中层领导干部梯队建设。经过考察酝酿,今年新增了9名中层干部,充实了中层干部队伍,为医院发展增添了后备力量。再次,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快人才培养我们送来医疗界的新知识,使我们的医护人员受益匪浅。走出去:一年来我们选派了8名业务骨干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组织儿科、妇产科、内一科等科室分别到××市人民医院、××市妇保院、××县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和兄弟医院参观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请进来:继续与“三甲”医院搞好技术协作关系,邀请其专家教授到医院进行技术指导7次。

五、认真做好新农合工作,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农民水平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均有重大的意义。我院积极配合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做好“新农合”各项工作,特别是制定了参合农民就医免挂号费、住院病床费减免3%等“优惠”措施,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自××年××月启动以来,我们全心全意为参合农民朋友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便利的报帐手续,使参合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有效的缓解了部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七、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就医环境

(一)城乡清洁工程。根据省党委、政府和来宾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清洁卫生运动”的指示精神,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城乡清洁工程,重新确定各科室的清洁责任区,并落实院党政领导分工负责;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清洁卫生工作制,把清洁区卫生状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加强出租门面“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整治“五乱”行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轮流值日,深入各清洁区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有关科室或负责人处理,从而确保了“城乡清洁工程”取得实效,为群众就医提供了整洁、舒适的诊疗环境。除了搞好院内清洁卫生之外,我们还组织职工认真完成了政府划分的各单位清洁责任区卫生任务。

(二)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和协调沟通,我院门诊综合楼国债建设项目于3月26日正式动工兴建。院项目领导小组经常深入施工前线现场办公,保证工程顺利施工,目前正在进行封顶建设;结合参加创建文明庭院活动,我们投资20多万元,邀请××园林站专家对庭院建设进行科学设计,对道路进行硬化,对院内进行绿化、美化,营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按照传染科病区的设置要求,我们投资约10万元建立污水处理站,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争取得到了手术楼国债项目,目前正在进行选址和图纸设计工作。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医院良好社会形象

(一)举行形式多样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一年来,我们认真组织职工开展“三八”节女子接力运球比赛活动,组织医生到××游览庆祝“医生节”活动,同时还组织职工参加县里举行的“三八节”女子气排球比赛并荣获第三名、“五一”拔河比赛第四名、县卫生系统“新农合杯”气排球比赛第一名、国庆节全县职工气排球比赛第三名。通过组织开展和参加这些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职工情操,增强了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和战斗力,调动了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积极性。

(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参观农科院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教育必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体现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为适应乡村教育运动的需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一批农村教育或建设学院,有些综合性大学还设置了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涉农学科。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成立的乡村教育学院有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安徽农村合作研究训练院、河北定县中华平民教育总会专科学校、上海农村服务专修科等多所,[1]这些学校都带有农业教育或农村教育的内容,聘请农科大学的教师前去任教。一批学校增设了涉农专业或农业学院增设了服务农村的学科。1933年后,教育部曾指定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分别办理农艺、园艺、机械等职业师资科,如1939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奉命令举办园艺职业师资科;1934年燕京大学正式成立农村建设科,1930年成立的江苏教育学院附设了农事教育专修科。一些大学还设置了农业教育系。如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教育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福建协和大学农业教育系、国立青岛大学教育学院乡村教育系、湖北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等,根据教育部1939年的规定,一些大学设立的与农业培训有关的农业专修科、乡村教育科等统一改为农业教育系。农业教育系中开设了乡村社会学、农业合作、农村教育概论、农业推广学等贴近农村实际的课程。在乡村教育运动的影响下,加之教育行政力量的推动,许多教育家关注农村教育和建设问题,创办了一批农村教育学院,综合大学增设了农业教育学科,使得近代农业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涉农学校、涉农学科快速增加,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快、更有效地为农村服务的教育培训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教育、乡村教育人才。

二、乡村教育运动带动了知识分子走向农村

乡村教育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以大批洋博士、洋硕士和高校的教授学者为主体,他们以其拳拳报国之心,走出高楼深院的象牙之塔,离开繁华的大都市,走向农村,到乡村施展自己的抱负,与农民为伍,为农民服务,成为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靓丽景观。1926年底,陶行知先生联合赵叔愚教授在南京近郊筹办乡村实验师范学校,1927年3月15日该校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下乡的开始。1929年后,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实验,更是延揽了相当数量的一流知识分子。在各乡村教育流派和各建设试验区中,都有一批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参与其中。如在农业和乡村教育方面,有美国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冯锐,衣阿华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农业工程专家刘拓,康乃尔大学乡村教育博士傅葆琛;在卫生教育方面,有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陆志潜;在乡村文化教育方面,有曾留学日本的原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郑锦,留法归来的原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晨报》副主编孙伏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曾担任政法大学教授兼教务长的矍菊农等等。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开拓者之一、留美博士杨开道教授,康乃尔大学教育硕士、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章之汶教授,金陵大学农学院主任章元玮教授等等均参加了乡村建设实验;还有一批农业专家被乡村建设学院聘请讲课。这些参与乡村教育运动的博士人数,已很难统计准确,它以定县、南京晓庄和山东的邹平为中心,形成了波及全国的博士下乡运动。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改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乡村教育与建设尽心尽力。以洋博士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广大农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怀着振兴农村与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从城市走向农村,以埋头苦干的精神,把做学问与做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走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并在不同程度上做了大量有益于“三农”的工作,尤其在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科学知识,改造乡村卫生条件,推进扫盲运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和改善农民精神面貌上,取得的明显的成绩。乡村教育运动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他们那种敢于走出城市,走出书斋,走到乡村与农民结合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乡村教育运动实践,探索出了高等院校和知识分子如何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如何为农民大众服务的途径。他们走向乡村献身乡村教育的精神值得进一步倡导,他们的行动为今日知识分子走向农村、建设农村做出了榜样。

三、乡村教育运动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相结合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的无形的手”,[2]正因为如此,乡村教育家们认为“改造中国必先改造乡村,改造乡村的关键是重视乡村教育”。正是基于这一共识,乡村教育派才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教育运动。在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试验中,尽管各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不尽相同,但综合不同乡村教育流派的观点和实践,“培养乡村教育人才、改进农业、改良乡村生活”是三条途径是共同的,因此,农民教育、农业教育和农事推广工作,成为乡村教育与建设运动中的重要内容。正如黄炎培所说:“我们要以新农业推行到普及到农村,而农村经济农村自治也都是相连不可分的。于是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农业教育就变成到农村去作一种整个农村改进运动了。”[3]乡村教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专家在这场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教育和建设运动中,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大学农学院和一大批留学归国的洋博士、农业科学家纷纷走向农村,加入到乡村建设的洪流中,他们不但参与了各种教育团体建立的乡村试验区,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且许多农科高校、大学农学院利用农业学科和技术优势,以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为基础,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试验区,开展综合性的乡村建设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实验区,由南京东南大学农科教授冯锐担任其农业教育部主任,傅葆琛教授担任乡村教育部主任,农业工程专家刘拓也参加了农业和乡村教育工作。[4]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东南大学农科和教育科等单位,在1926年共同开辟了江苏昆山徐公桥实验区,由职业教育家黄炎培负责,成立乡村改进会,建立农艺实验场,推广金陵大学农科的改良品种,进行农业新品种的实验、农业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组织合作社等。1931年,梁漱溟在邹平县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学院也汇集了一些农业教育专家,并与山东大学在济南合办实验场以改良农业生产。农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在乡村教育中的活动也各具特色。如北京大学农学院在京郊罗道庄建立“农村建设实验区”,其组织办法大纲中规定:农业推广教育业务既包括教育事业,也包括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包括农村成人补习学校、妇女补习学校、儿童简易学校,社会事业包括农业科学之推广、农民知识之提高、农民自治之提倡、农民生活之改良、农民健康之促进。可见,乡村建设实验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技术的推广、生产生活的改善,也注意到了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农村建设试验。而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农村建设中成绩斐然,赢得了国内外关注。自金大农科创办以来,就采用美国农科大学的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制度,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先后建立了江宁农业推广示范县和乌江试验推广区,其中乌江试验推广区是1930年与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合作创办,其宗旨是:(1)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农村组织及地方自治等方面,推进试验区的乡村建设。(2)作为金大农学院农业推广工作试验地,将大学研究成果推广到该区农民。(3)作为金大农学院学生及其他机关研究乡村问题的实习地。试验区成立以后,成绩卓著,名声在外,许多机关团体相继前去参观和考察,认为乌江“讲求实际干的很好”,所进行的事业,使农民获得了利益,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推广、经济生产上的合作事业,还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素质的各种教育、改良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活动,都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试验区成为了金大农学院的实验实习场所,帮助了农学院的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形成了双方良性互动。

四、启示

1.高等农业教育的目的需进一步明确。虽然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教育目的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尽管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从事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荒唐事,是不必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使自己庸俗化和机械化”。[5]但自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在1904年发端于威斯康星大学后,不仅为当时美国其他州立大学所接受,而且逐渐影响到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从此为社会服务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近代农业教育家过探先认为,农业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一般有知识的人,为现在的农业谋发展、为现在的农业谋福利罢了”。[6]他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农业教育思想,“农业教育的宗旨,在辅助农民,改良农业,发展农村”。[7]高等农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改良农业、改变农民、发展农业服务。只有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才能使农业人才、知识、技术通往农村,使其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实现其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观农科院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1国内农林院校本科建筑学的发展

不同院校将建筑学划归不同的学院,包括水利土木工程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城乡建设学院等,体现出各院校差异化的专业办学背景。部分农林院校建筑学建立在原有园林景观专业的基础之上,体现出农林院校建筑学区别于其他工科院校的专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农林院校本科建筑学基本都属于新办专业,由于办学历史短,专业实力普遍较弱。

比如教学资质浅,基础底子薄,发展力量弱,缺少明确的指导方向。在众多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中,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但是基于中国快速城镇化的现状,村镇建设蓬勃发展,不排除未来几年农林院校新增建筑学专业的出现。若只是原封不动照搬资深建筑院校的办学模式,结果可能因为缺乏自身特点而适得其反。农林院校有特殊的发展条件,其特殊的院校背景是跨学科建设专业、寻求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办学特点和基础,在现有框架下发掘自身特色提升办学实力,走基于自身特征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2农林院校建筑学特色化发展条件

2.1村镇建设蓬勃发展

我国城乡发展方针历来突出乡镇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乡镇的庞大数量,以及在发展农村经济、吸纳农业人口、推进城镇化等方面的强劲作用,乡镇的健康发展得到更多关注。另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工作是目前重点。除村镇建设发展外,各类古村古镇保护非常急迫,需要大量人员进入一线研究。乡镇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一批力量强的建筑队伍,有一批熟悉设计施工业务的监理工程师。作为农林院校有一系列与农村农业相关的专业体系,与建筑专业相结合能更好地服务村镇发展建设。农林院校应抓住机遇,建设有基于自身特点的建筑学。

我国乡镇管理还未能完全纳入科学轨道,为改善乡镇管理,提高乡镇建设质量,需要大量较高学历人才的介入。从学校办学背景来看,农林院校学生毕业后有一部分将服务乡镇。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每年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学生毕业后,都有部分学生服务乡镇政府机关,今年也有7名学生考取乡镇公务员。长此以往,可以为乡镇建设管理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2.2绿色生态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

目前,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建设低碳城市,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发展较快的高校已设立绿色生态节能技术的建筑学研究方向,但是由于不具备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学术背景,较难获得大量定量的数据支撑,也难以形成一定的学术族群和梯队,设计和研究往往建立于空中楼阁。农林院校具备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业等学科优势,为建筑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为开展研究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在建筑学发展过程中利用学校优势背景,将生态以及节能设计作为教学的环节贯穿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解决生态与节能问题,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树立正确的整体环境观,有助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建筑学学生。

3结合农林院校学科构架,构建课程体系

农林高校建筑学应设定特色鲜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方向,特色专业方向的建立与课程体系有着密切联系。特色化发展首要建立专业自主建设机制,探索合理的课程体系。

3.1课程体系改革

农林高校的建筑学,本质上属于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上应考虑融入学校的发展优势。在课程设置中增设观赏植物学、景观设计、村镇规划建设、环境学、生态建筑概论、建筑节能设计、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乡土建筑等基于学校优势背景的专业课程模块。部分学校将此类课程作为选修课设立,而农林院校由于具备较好的专业发展背景、并基于特色化发展需要,可以考虑将部分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特色课程的加入,一方面是专业特色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建筑学专业的有效补充。比如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能强化学生对于场地的关注和处理,防止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建筑内部功能调整与外部造型设计上,忽视场地的结构和关联性,本身是对建筑学教育的一种补充和促进[2]。

3.2核心设计课程构建

建筑设计类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最核心的课程。五年的教学,建筑设计课程贯穿始终。根据农林院校的背景,设置设计任务的时候融入一定的特色化考虑。课程中加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计、不同地域的农居建筑设计、山地建筑设计、节能建筑创作等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课题,从核心课程设置的角度实现特色化发展。从大三至大五,学生对设计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设计课程可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鼓励和指导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尝试解决生态与节能问题,提倡设计结合地方气候与环境,从而使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更富于特色化倾向。

4协同农林院校特色专业,寻找科研突破

农林高校建筑学科以新办为主,因此一般自身学科基础较弱,科研能力往往不强。

科学研究应基于学校特色专业,寻找突破。

①以学校的特色学科为基础,促进建筑、园林、生态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形成学科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角度,增强学科的综合竞争力。比如与风景园林学科相结合,充分利用建筑学与园林景观互补的优点,开展景观建筑学的科学研究。

与生态学和植物学、木材科学等学科相结合,注重低碳化可回收的绿色建筑材料开发利用,实用和低成本的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以及应用推广。

②基于农林院校学校背景,将面向乡镇的低成本与实用性研究作为未来主攻方向。

结合学校农业农村研究的背景,开展对村镇规划建设模式与不同地域的适宜性农村生产生活建筑形式探索。进行乡土材料与建筑技术研究,利用竹木等乡土材料和工业废料再利用,替代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并进行新型材料运用中的室内环境评价。结合乡土材料探索合理的结构构造形式提升节能降耗、抗震等性能。针对农村建设经济支撑条件有限的现状,主攻低成本农村建筑技术和新型低成本工程材料研究。

5基于办学背景,强化学生实践教育

学生培养是办学中的重要一环。其一,从目前社会就业情况来看,建筑学毕业生一入单位,就要求能胜任各种类型的工作。农林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未来进入中小设计院的机会较多。某些中小型设计公司甚至要求毕业生能够独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以及后期服务等工作。其二,农林高校的建筑系学生未来有一部分将服务乡镇机构,乡镇对于设计本身的要求未必很高,但是目前乡镇可以用于培养新入职人员的技术人员较匮乏。其三,不同高校对于人才应实现差异化培养。比如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提出以培养建筑学高端人才为目标[3],而作为农林院校建筑学,应以迅速适应普通民用建筑设计为主。因此,农林高校建筑学要加强工程技术方面的训练,以各种形式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把培养切实掌握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5.1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办建筑设计研究院,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践。如不具备校办的条件,可以与校外联合承办教学实训基地。如与各大设计院联合建设实训基地,既可以提搞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设计院提供了考察毕业生能力的机会。其次,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一些特色化工程项目。例如浙江农林大学老校区建筑和建筑学专业教室正面临改造,可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改造设计,未来可使用改造完成的学校建筑。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体会实际建筑空间,十分有益。其三,在校内建设建筑设计和施工实训基地。让学生假题真做,完成一个小型建筑物从规划报建、方案设计、施工管理、监理质检、竣工验收等内容的全套设计流程,以进行实训训练[4]。通过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要。

5.2暑期组队“绿色家园”行动服务团

美国奥本大学的乡村工作室,每学期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美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了解当地的需求,实地调研,筹集资金,实现建筑从策划、设计到建造的完整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学生以关键性的协助与建议[5]。一般农林高校都承担一定的基层服务职能,为乡镇建设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撑。暑期学生具备完整的时间参与社会服务,可借鉴美国经验,结合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以学校名义组织学生举行各类的“绿色家园”行动服务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乡镇农家乐、农村庭院改造、农居建筑改造、旅游规划提供方案。服务团由不同专业学生构成,学校老师带队指导。锻炼学生设计能力、配合协作能力。

5.3开放实验室项目和学生创新课题

由学生申请,跟随老师进行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实验室项目操作,参与各类小的创新课题研究,并由学校出资承担各项目经费。

此类项目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也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介入科学研究提供条件。

笔者曾带学生参与杭州新农村建设的学生创新课题,走访各类新农村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积极性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观农科院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省农业厅领导至滑丰种业视察指导

本刊讯 6月4日,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汤其林处长、河南教育学院刘金海院长至滑丰种业视察指导。

在滑丰种业总经理赵秀珍的陪同下,汤处长一行首先视察了滑丰种业新区科技展示大厅。在科技展厅里,赵经理就公司总体工作进行了汇报。近年来,公司积极搞好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高产示范和推广工作,这些工作是促进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用种,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随后一行深入城关东孔庄村察看了由公司创建的小麦百亩超高产攻关田。据悉,2010年度滑丰种业计划创建1个万亩方、2个千亩方和2个百亩攻关田。

刘金海院长同技术人员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了小麦栽培、管理措施等,同时鼓励滑丰种业要积极探索出一套集成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真正把良种良法、科技服务、高产示范等工作融合到一体,从而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邢鹏飞)

新乡市农科院

三个玉米新品种通过省审定

本刊讯 近日,从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届十次会议传来喜讯,新乡市农科院培育的三个玉米新品种“新科19”、“新单33”、“新单36”同时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豫审玉2010010、豫审玉2010011、豫审玉2010017。三个玉米新品种适宜河南省各地种植,将进一步改善我省玉米种植结构,增强玉米稳产、高产能力,为我省玉米生产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乡市农科院建院以来,先后育成玉米杂交种54个,玉米科研成果累累,共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2项,地、市级科技成果15项,撰写科技论文62篇,论著5部。

近10年来,新乡市农科院加速了玉米育种材料的改良与创新,加快新品种的选育速度,育成品种13个。其中省审品种8个,正在参加生产试验的品种2个,区试、预试的品种3个。尤其是“新单22”、“新单23”育成与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开创了河南省科企联姻,强强联合的科技成果开发与推广之路。近10年来,通过育种材料的引进、改良和创新,丰富玉米育种的基因库,选育出优良自交系新358、新77、新4白、新7红、新6、新328、新2247、新798等,这些自交系已为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应用,选育出的玉米新品种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李习军)

麦收在即,种企小麦观摩会竞开场

本刊讯(记者 贾志安)5月10日,河南金囤种业有限公司小麦观摩会暨客户营销培训会议在漯河银都宾馆召开,会上,中国十大优秀职业经理人(CCMC)培训师之一、美国国际训练协会(AITA)PTT授权高级特训师、天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管理培训师――赵孔文先生对来自湖北、安徽、河北及河南的300多名客户和金囤种业的干部职工进行了专门培训。

会议期间,与会者参观了金囤种业公司的科技园区,示范田里,“济麦4号”、“济麦6号”等小麦新品种长势良好。

此外,金囤种业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该公司的科研、品种营销、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分别作了发言。

本刊讯(记者 王喜文)5月27日,尽管天空下起了小雨,但在河南超大种业的荥阳市和孟州市育种基地,来自全省和周边省市的近百位经销商依然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小麦观摩会。

据悉,a河南超大种业是亚洲品牌500强之一的超大集团在河南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要负责黄淮海区域旱作物种子生产与经营。此次观摩会上主要展示了该公司的拳头产品“超麦1号”和“漯麦9号”,这两个品种都具有高抗倒伏、抗寒、抗干热风、高抗白粉病等共同的特征,是目前最适合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的品种之一。据同行的专家介绍,如果收割前的天气条件正常的话,每667平方米产小麦应该在600千克以上。

观摩会后,河南超大种业还和济源市农科所共同签订了“济研94”玉米品种的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