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如何妥善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持农村大局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就如何破解“三农”问题进行了调研,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卖难问题依然存在。大多数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品质差、品种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低水平或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商品率低。去年我县农产品商品率仅为69.66%,今年上半年,据百户农户调查统计,农产品收入仅289.9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5%。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发展后劲不足。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偏低,而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偏高,影响农业效益,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生产,导致复种指数连年下降。如近年来,粮食价格徘徊在每五十公斤40—60元之间,有时甚至跌破成本底线。今年全县双季稻面积仅为稻田面积的20%,比常年下降60%。三是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收入为1442元,尽管同比增长5.5%,但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2.8个百分点,致使农民购买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投入,出现了对土地掠夺式生产经营现象。四是农村文化社会事业比较落后,交通、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近年来,我县以“1+5”工程为主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成效,初步形成了竹、优质稻、葛、瘦肉型猪等几大产业,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产业规模看,基地面积不大,优势不明显。目前,除竹木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年产值达到9亿元,葛产业的来势较好以外,其它产业的规模仍然不大,有的甚至呈滑坡萎缩之势。如茶叶面积从九十年代中期的6.2万亩缩减到目前的4.5万亩,采摘面积仅2万亩;优质稻还停留在“口号农业”上,商品率低,与真正的产业化发展相差很大。从产业发展来看,在不少乡镇的领导和农民心中,对农业产业结构“调什么、怎么调”还比较茫然,适应市场、开发市场能力弱。很多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一年发现几个典型,做做总结,没有整体思路和发展规划,更谈不上如何培育发展。从发展机制来看,土地流转不畅,不能适应产业化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从投入水平来看,农业产业化“供血不足”,各级财政用于产业化的贷款贴息、周转资金较少,资金紧张仍是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工业化进展缓慢。农村工业主导地位不强,工业化进程缓慢是我县农村部分地方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我县农村工业的现实状况是:全县有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共7969家,工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国有企业37家,集体、股份制、港台投资、私营企业1056家,个体工业户6876家;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7家,工业产值约5.2亿元。全县除灰山港、桃花江、乍埠、武潭等乡镇的工业企业发展相对较好外,其它乡镇的工业先天营养不足,资本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弱,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多,还停留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难以适应日渐规范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需求。

(三)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化进程缓慢,吸纳的劳动力相对较少,加上外出务工受阻,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已成为我县农村工作的最大矛盾。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受“非典”冲击,旅游、商贸、交通、娱乐、餐饮等三产业受到影响,加上在外省疫区务工的农民工返乡近两万人,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据统计,我县上半年因受“非典”影响,人平减少打工收入30元以上。

(四)农民联结关系松散,合作化程度低。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15个,但合作的规模小,生产经营水平也较低,行业自律性差,竞相压价而导致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致使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竹木产业、瘦肉型猪产业表现尤甚。这种单打独斗的经营形式,形不成整体竞争力。

(五)农民整体素质低,科技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农民缺科学、少技术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农作物减产、畜禽病瘟死情况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对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有限的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亟待完善。

(六)农村遗留问题多。“两会一部”清整形势严峻,全县尚有7500多万元的清收兑付任务,难度大;农业税费改革后,新的税收征管体制还没建立,农业税费征收难,加上“三收”尾欠较多,乡村两级负债较多,导致行政效率低。同时,近段时期以来非法买卖地下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破解“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2002年12月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农业问题,明确提出更多关注农村,更多关心农民,更多地支持农业,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个背景下,针对目前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和农村工作要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抓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重心、重点应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和科技教育等配套服务的几个环节上,尤其要注意解决涉及农民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第一,紧紧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这几年我县的竹木产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就充分说明了这点。要根据我县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结合优势产业群、产业带的布局,在政策、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配套,建设扶持一批示范样板和基地,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从产业发展来看,要做大做强竹木产业,着力解决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品牌与效益统一的关系;突出抓好葛产业,集中连片发展3万亩葛基地;恢复发展茶叶生产,实施以“美人窝”、“雪峰山”为主的名优茶开发战略,抓好2万亩省优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具有桃江特色的精品农业,抓好畜牧水产业及产品加工、蔬菜生产及加工、建好2万亩优质小水果基地,加快庄园农业的发展。调整的重点是改良农产品品种,提高质量,注重品牌效益,搞好资源配置,突出桃江特色,形成区域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的手段是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引导、培育和扶持农村各类产业协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他们在生产流通中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第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农村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原动力。只有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才能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据专家介绍,发达国家农产品制成品消费量占90%左右,而我国仅占25%,发展空间广阔。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内涵、附加值和竞争力;要立足创新,打造品牌,狠抓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提升改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我县发展农村工业经济要在重点发展建材、锑冶等支柱产业的同时,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如竹木加工业、葛产业、畜产业、茶叶、小水果、粮食、蔬菜加工等,并促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结合,以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第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劳务经济。新时期“三农”问题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难,去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为42万人,转移28万人,劳务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75%,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我县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当前,要转移滞留在农村、边际效率为零的农业劳动力,必须在大力开展对外劳务输出的同时,加快本地劳务市场的建设,以小城镇为载体吸纳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总量。一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实施好园区带动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促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要鼓励和组织农民有序外出务工,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减少盲目性和无序流动。三是要逐步消除歧视性的政策规定,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信息服务,减轻务工成本,确保农民工的权益。

第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是政府行为,要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应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建立起上下沟通、左右协调、远近结合、国内外对接、城乡一体的农村教育体系;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的积极性,重点办好职校、农校、夜校、农科教中心、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载体;理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培训投入机制,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和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县举办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带动了农村科技培训工作,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乡村干部、专业重点户的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的长效机制。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三农”;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三农”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落实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上,坚持“两个高于一确保”的原则,即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当年预算安排数增幅高于一般预算安排数增幅,当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确保当年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进度不低于95%。在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中,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发展规模高效农业,突出农业产业化、围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突出生态示范村建设,管好用好土地出让金和财政支农“打包资金”,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金融部门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支农主渠道作用,加大信贷投入,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服务。目前,城乡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尽管财政支农政策有了很大的成效,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且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波段性下降趋势。

2.财政支农结构不尽合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财政支农方式不合理,政策工具缺乏灵活性。

4.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二、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财政管理体制不顺,存在上级财政集中下级财力等问题。

2.县级财政预算安排财政支农支出资金少。

3.县级政府各部门管理财政支农资金体制不顺,管理职能交叉重叠。

4.资金使用中存在重资金、轻管理,挤占挪用资金,套取骗取项目资金等问题。

三、完善中国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农政策

1.逐步加大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农的界定是以市场是否失灵为依据,而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和农产品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农业是否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2.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

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推动农业产出的增长,农业产出的持续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

3.调整财政支农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财政支农政策工具

根据国际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取向,改进补贴方式,减少对中间环节的间接补贴,增加生产环节的直接补贴,提高财政政策效率;农业补贴同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挂钩,鼓励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注重对农业保险业务亏损的补贴,强化农业保险防灾补损职能,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全面展开。

注重财政支农政策工具和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除价格补贴保护外,利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农业税收杠杆的利用,通过启动免征农业税政策和其它税收优惠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利用财政投资融资手段优化农业信贷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4.完善财政支农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一是理顺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目前支农资金分散,管理多头,政出多门,效益不高;二是调整支出结构;三是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省对基层的项目直接到县,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同时给予县级充分的项目申报自,减少行政干预。

四、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今后的发展趋势

1.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初显雏形

近几年,无论是用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保证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增加是稳定增长机制的初步形成。目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三是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15%;四是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2.市场化取向将逐步增强,公共财政性质将逐步凸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形成,政府在“三农”发展中的事务逐步明晰,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要求,财政支持“三农”开始由过去直接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向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体系完善并重转变,支持重点主要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生态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救灾抗灾等体现公共财政性质方面,即使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也主要向关系国计民生方面的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作物方面。

3.体现统筹发展明确,支出“二元”结构开始打破

从2003年起,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全面推开,财政支出安排中的“统筹发展”倾向逐步显现。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农民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减轻农村居民的税费负担,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承担均等的税收义务;在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全面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通过支出增量调整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

这些基本趋势是积极的、正面的,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都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财政支农政策逐步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3篇

试论悄然兴起的农业股份合作经济

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的首要问题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中支柱产业形成的难点及其对策

对铜鼓县农村经济工作的几点思考

提高农业工业相关度 促进主导产业大发展

农业环境保护是篇大文章

浅议红壤开发生态家庭农场模式

一个待开发的农业新领域──城市农业

发展立体农业的几个问题

进贤县发展旱地农业的效益和措施

政策法规

充分发挥畜禽屠宰运销专业户在流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公司加农户 养猪迈大步──上高县塔下乡畜牧开发公司一体化经营调查

生猪贩运下的思考

国外畜禽发展序列研究

江西省水产业“5154”攻关计划

铜鼓县发展冬闲田养鱼的调查与思考

湖云塘水产场连续10年盈利的调查

萍乡甲鱼养殖生产的前景与对策

农民脱贫致富之路——纪念农村改革20周年

关于开拓农村市场问题的研究

农地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借鉴意义

关于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的思考

市场经济条件下江西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加大农田林网建设力度促进江西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几个问题

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高冬季农业开发效益

优质稻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宜丰县推广两系杂交水稻的作法和体会

重新审视形势构架畜牧业生产新格局

东乡县生猪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加快草食畜禽的发展问题

搞活流通发展水产业

科技人员承包池塘养鱼效益倍增

怎样搞好鱼塘建设

搞好机械耕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农机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积极稳妥地推广水稻联合收割机

贵溪市农业生产走科技之路的思考

新余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鄱阳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思路及运行分析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进农业经济宣传

建设现代分宜苎麻夏布业

江西农业国有企事业改革的一些思路

实施“三大战略”激活生态产业

破解“三农”问题

抓住有利时机盘活土地资源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加入WTO后上饶茶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浅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4篇

今年8月,安徽省C市采取市县区联动的办法,拿出70多个职位面向全省进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环节最终确定录用人选。由于职位众多,笔试入围人员较多,面试确定时间为15分钟,面试题目为三道题目。现将当天科级领导干部面试试题进行解析。

综合分析类

第一题:有人认为,一个人要发展,必须要靠机遇,但也有人说机遇可遇不可求,最终要靠实力。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这次竞争成功,你认为自己靠的是机遇还是实力?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型的题目,同时也是一道观点阐述类型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说,看考生能否对不同的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对观点提出认同的理由。如果考生选择错误,那么给出的理由就有可能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实际上,多数观点类型的题目,必须都是正确的,但是,必须要客观地看、辩证地看、从不同角度去看,都有一定的道理,又都似乎有不周到的地方。当然,也有的就是错误的。这就要看考生的知识面,能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和分析。就这一道题目而言,回答起来是非常简单的。首先要肯定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但都不够全面。其次是要指出,一个人要发展,既要靠机遇,更要靠实力,是机遇和实力的结合,成就一个人的发展。当然,首先是要有实力,然后是机遇。不然,有了机遇,没有实力也不成。只有有了实力,一旦有了机遇,才能成功。再次是要考生回答,如果这次竞争成功,认为自己靠的是机遇还是实力的问题。对于这一问的回答,无非是结合自身的实际,再谈谈对本次公选给了自己的机遇,但是,真正使自己竞争成功的,还是自己的实力,是自己平时注重学习、注重知识积累、注重提高能力,而使自己能够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从考官对考生的评判标准来说,着重要把握的就是上述三个方面,考生回答得越是诚恳、可信,越是能够打动考官。也可以添加一些具体生活或工作中的小事例,加以说明。

从当天本组35名考生的回答来看,几乎所有回答都是完美的,考官给出的小分都很高,几乎都在上等的位置。

情境模拟类

第二题:如果你到新岗位工作后,手下只有两个兵。小孙业务能力强,但性格孤僻;小赵勤勤恳恳,但能力一般。小孙经常瞧不起小赵,小赵对小孙也经常抱怨。你将如何带领这支团队开展工作?

【解析】这是一道情境模拟类型的题目,也是一道人际沟通与协调类型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领导能力,对下属如何做好思想工作,团结一致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说,主要看考生能否站在全局和大局的高度,协调好下属的矛盾,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有效组织目标。对于这一道题目回答,考生必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作为新任领导,对遇到题目给定的情况,必须要认真对待,冷静处置。不然就会出现“三个人三条心”的状况。二是要通过交流谈心,了解两个兵背后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要明确工作职责范围,把注意力引导到工作上来。四是要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团结出生命力、团结出战斗力。五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率作用,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相处,需要理解与包容。特别是在一起工作,既需要合作,更需要有团队精神、大局意识,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作为。

从考官对考生的评判标准来说,衡量一个考生的回答是否完美,主要就是看上述的五个方面。当然,从回答中还可以看出考生是否真正具有一个领导者应有的风范和领导方法。同样,还有效率、激励、考核等,能够回答到,会更加完美。

从当天本组35名考生的回答来看,绝大多数回答是不错的,仅有少数考生回答的不够理想。从考官给出考生的小分来看,都在中等偏上。

组织协调类

第三试题:某县正在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活动,组织上安排你带队到某村走访,群众向你们反映了许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问题,有的桥梁年久失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的村民组电路严重老损,一到夏天便无法用电。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去处理?

【解析】这既是一道情境模拟类型的题目,也是一道组织协调类型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群众观念,政策法律意识,组织协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看,是要考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央对领导干部“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理解,通过,“访、摸、办”真正体验到农村工作的艰难、农民的艰辛、农业生产的艰苦,更加重视和关注“三农”。尤其是中央对今后“三农”工作提出的宏伟蓝图,发展目标,要有新的理解。过去我们常说:“群众事无小事”,那么,涉及农民、农业、农村每一件事,都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考生通过自己的回答,体验出对“三农”的关心与关注。回答好这一题目,可以说,对多数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要了解。因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这样的事是常常发生的,要能够面对、更要敢于面对。

从考官对这一道题目需要把握的要点来看,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熟悉上级政策和相关要求。究竟什么是政策能够解决的,什么是政策不能够解决的。二是要带着感情下去,真正把农民当亲人。只有当亲人,才能体会到农民朋友的“难”。三是要摸清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状况,给上级领导机关提出意见或建议,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四是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别是供电、交通、水利、乡村建设等部门的支持。毕竟,这几年,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有许多项目资金等待投入。五是要主动帮助基层组织编制项目,同他们一道跑部门,争取项目支持。“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落脚点就是“办实事”,解决了群众的需要是活动的目的,也是关键。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支部处于农村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沿,如何大力加强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分析和探讨农村党组织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

一、农村党支部建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我们调查和掌握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党支部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一)一些长期积淀的问题并没有因党支部换届而得到解决。这种情况主要反映在家族矛盾突出、积累问题比较深的农村党支部班子。在这类班子特别是新任的干部中,存在这样几种思想倾向:有的感到原班子的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可管可不管;有的觉得刚上任要“多栽花、少栽刺”,害怕解决问题得罪人,影响以后工作的开展;有的觉得与其耗费精力去解决老问题,不如腾出时间去开创新局面;有的想解决问题,思路也可行,但得不到镇党委的支持,由此造成一些农村党支部班子作了个别或局部调整后,只是暂时地、表面上缓解了某些矛盾和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农村党支部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仍比较薄弱。一些农村党支部书记思想仍然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封闭意识和小农意识还比较浓厚。满足于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尽管当前开展的学教活动使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得到了洗涤,但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和冲击下,在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中还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奉献精神不强,自身要求不严等问题。

(三)一些新任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工作热情背后,潜伏着消极因素。部分新上任的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愿意干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出名”的“面子”工作,不愿意干那些为群众提供服务、劳神费力的基础性工作;愿意多往上跑,多往外走,打通关节,疏通关系,不愿意抽出更多的时间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愿意做既能体现政绩又可以为个人带来实惠的工作,不愿意干那些既吃苦受累又得不到多少好处的事情。

二、加强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的思考

(一)着力提高农村党支部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一是抓好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召开会议、培训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确立两种意识,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二是抓好学习培训。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对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培训教育。建立健全以县委党校、镇委党校、村党员活动室为阵地的三级培训网络。县委党校每年要对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一次轮训;镇委党校每年对党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进行一次轮训,镇委党校每年还要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教育要求,组织宣讲组到村进行巡回宣讲,加强对干部、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各村党支部要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的作用,借助党员电化教育的设备,组织党员观看电教专题片。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三是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提高干部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两议五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管理机制,做到按章办事,依法治村。要着力提高村党支部班子的“三种能力”,即协调处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能力;根据市场经济变化和各方面情况作出决策的能力;带领广大群众建设小康农村的能力。

(二)解决党支部班子在磨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闹不团结的班子,主要问题是工作上通气不够,关系上协调不够,思想上沟通不够。对这类班子,要着重进行党性教育和民主集中制教育,使他们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化解矛盾,形成合力;风气不正的班子,主要问题是放松学习、疏于管理和监督,要着重对他们进行党风党纪、廉政勤政教育,促进班子成员转变作风;工作不力的班子,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拼劲和锐气,对这类班子,要着重进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促其敢想敢干,勇于开拓。总之,在新时期加强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要抓住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诱发矛盾的起因,做到该讲的早提醒,该帮的早介入,尽量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