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允价值利弊

公允价值利弊

公允价值利弊

公允价值利弊范文第1篇

(一)更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公允价值可以更真实的反映企业未来可以得到的现金流量,进而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盈亏能力,所以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财务信息的关联性方面有很大帮助。正因为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这个优势,使一些投资者可以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及时捕捉到了市场变化,降低了损失。所以,从公允价值里得到的信息有效地支持了企业管理者、债权所有者、投资者的投资计划。

(二)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劳动者给企业带来的纯利润加上因收入、费用计量属性不同而形成的差价共同构成了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的差额。而其是计算企业利润的重要元素之一,只有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才能使其更准确、科学合理。要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会对收入和费用计量属性的计量出现偏差,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做出错误的评判,进而影响管理者做出相应的决策。

(三)更符合配比原则配比原则一般指的是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4]。即使计量单位一样,但如果按历史成本计量,则在计算费用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差额。因为会计原则的相关性、客观性、真实性、一致性等,所以就必须规定在会计核算时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

(四)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会在日常的生产中消耗一定量的生产能力,为了企业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企业在回购这些消耗的生产能力时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算出的金额将不可能在经济上扬的市场中购回已消耗的生产能力。但是如果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准确的得出购回已消耗的生产能力的金额,维护企业的实物资本。

(五)提高财务信息的有用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很难使企业看清其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决策。相反,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会更及时的发现由于市场影响而产生的变化,更真实地体现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的运营和偿债能力,降低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有便于对企业做出准确的定位。

(六)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在此大环境下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有了迅猛进步。然而在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原则下,到后期会无法判断这些工具的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隐患。采用公允价值可以从开始到后来一直对其进行确认,这样不但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可能隐藏着的风险,更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制定策略。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

(一)公允价值理论的假设前提很难满足公允价值是进行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但只有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才可能找到会计事项的交易价格,但现实中市场环境是风云莫测的,再加之商业保密原则、信息阻断、专利所有权等因素,几乎不可能得到确定的公允价值,而对其公允性的判断更无从谈起[5]。第一,因为交易双方交易完成时一定是互有盈亏,所以对于双方是否公平难以界定;第二,由于交易双方背景资料不一样,总有一方会得到更多的信息,所以双方是否互相了解彼此无从查起,另外熟知的定义,熟知的程度比较,实际很难界定;第三,理想市场总是和现实市场不一样,交易市场上弱肉强食,根本没有什么公平性可言,理想中的市场交易环境及公允价格在现实的市场中很难得到反映。

(二)易导致价格过度偏离价值如果资产价格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的频率过大,即使公允价值可以伴随着市场价格的走势而变化,但却很难跟上资产价格的频繁变动,这样就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变化。并且这些由外部环境等因素引起的损益变动,一般是提供不出非常相关的信息。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就体现出来了这个缺陷,外部经济环境的萧条引起股价大幅的波动,影响投资者对未来资产价值的估计判断,使公允价值远远低于其真实价值,从而使投资者对企业财务发展估计错误,做出错误的决策。相反,在经济繁荣时,一些非理如投机、炒作等会隐藏不合理定价,公允价值成为“郁金香效应”的导火索。

(三)容易导致利润操纵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虽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却尚未成熟。大部分国内评估机构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在评估公允价值方面,而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论结果,所以公允价值很难达到公允,并且有变成利润操纵工具的危险。公允价值的认定,如计算现金流量折现值的时候,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甚至折现期的估计等,如无法在一定市场价值基础的情况下认定,就必须通过人为的判断,这样就会更容易操纵利润[7]。

(四)公允价值的运用更具复杂性和风险性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等并没有提供出详细的界定,公允价值中人为判断的成分过重,就将会计核算变得复杂化。加之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满足现值技术的应用需求,这就加大使用公允价值的风险性。

(五)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状况的变化和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并且,有些引起损益变化的原因,由于常常没有相关的信息,就可能会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改革与完善

(一)加强相关法律对公允价值的规范通过加强法律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在制度和程序上做到杜绝人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等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会对那些没有客观依据的价值信息关上大门,为防止发生舞弊事件做好防范。

(二)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体制建立公开的市场价格体系,及时公布每天的交易价格;为查询各种价格搭建一个全国性的互联网平台,优化市场资产的估价系统,是资产市场价值最大程度的等同于真实价格。同时,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中中介、物价等机构应有的监管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监察机制,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一切非法行为。

公允价值利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会计准则; 运用

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会计工作的四个环节,其中会计计量是会计最基本和核心的环节,而计量属性的选择又是计量的关键。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显然不能满足会计上的需求,于是公允价值开始引起会计界的普遍关注。公允价值一直被认为是最复杂、最先进、应用最广泛但研究最不深入的计量属性,在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了大量的公允价值的计量,成为了本次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公允价值计量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与应用,采用实际发生原则和历史成本已经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于是,在这种情况下,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主席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所有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后经多方商定,最后决定由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1年10月开始负责制定公允价值相关会计准则。

在我国1998年6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首次提出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并在随后,财政部尝试在债务重组等五项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但由于我国市场发展不够成熟,易导致利润操纵等问题,于是在2001年修订的准则中极力回避使用该计量属性。可是,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FASB和IASB均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的计量属性,截至2004年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的41个国际会计准则(IAS)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多达23个,使得公允价值被广泛地应用,其优势也不断展露出来。为了达到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提到的有关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我国2006年的新版会计准则包含的38项的具体准则中,有17项涉及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并有9项要求披露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含义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公允价值进行定义为:“在当前的非强迫性或非清算性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的金额”。而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由此可见,公允价值都是存在于“交易”、“公平”、“自愿”的前提下的,它能够公平计量并得到市场认可,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公允的。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广泛应用于各项准则中,其中包括以下具体方面:

(一)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而符合该要求的投资性房地产必须满足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能够从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的房地产价格及相关信息两项要求。“活跃的交易市场”是指交易量极大并且买卖差价一般比较小的市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公允价值容易获得,使资产的计量更加准确。“相同或类似”的房地产可以理解为环境、性质、结构、新旧程度、可使用状况相同或相近等方面。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这样,使得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关,并可能产生一定的收益。

(三)债务重组

新准则规定:对于债务人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将债务转为资本时,分别按照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以及修改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来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并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上述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样虽然使资产和交易可以更为公允地反映,但债务重组后的利得计入了当期损益,会给公司带来巨额收益,为上市公司带来调整利润的机会。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一)能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

在历史成本计价法下,企业的各项资产(或负债)均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除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不能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但是,由于市场物价的变动必然导致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动,而企业的资产(或负债)仍按账面价值计价,容易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的高估或低估。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是由市场评估的现行公平价值,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用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可将其与当期出售的资产收入相匹配,资产的成本和收益站在同一时点,符合配比原则。

(二)有利于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他非货币性资产的计量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动而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因此传统的计价模式无法对其进行计量,为了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就必须对其进行创新性的资产计量。而公允价值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则不必在业务发生后计量,它只要在非强迫的自愿交易下即可,符合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要求。并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可将衍生工具进行表内反映,对报表信息进行了完善。

(三)公允价值的时效性

资产(或负债)在不同时期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对同一资产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不同,由预期现金流量决定的现金流量现值可能也不同。因此,无论是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共同认可的市场价格还是各“现值”博弈平衡所产生的金额肯定是不相同的,即同一资产(或负债)在不同时期的真实“价值”是不同的,而公允价值正能良好地反映资产的这一属性,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达到一种动态计量的效果。

(四)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历史成本计量只能体现所计量资产(或负债)当时的价值,而与之相比,公允价值计量体现的是在活跃市场下的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现值,是市场参与者对所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一致估计。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公正地根据市场的交易价格将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会计报表上,使报表反映的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与市场承认的价值区域一致,更准确地披露企业当前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

(一)计量数据难以取得,可操作性较差

采取公允价值计量的首要目标就是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的确定应首先按活跃市场中自愿交易形成的公平价格,若该种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市场价格则应考虑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但实际操作中,经常会有在活跃市场上找不到同类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情况,有的甚至根本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很难确定,所以如果连公允价值的确定都很难或者要有大量的花费成本,那么这种计量属性在实务中就很难应用。

(二)市场尚未发展完善并缺乏相关会计准则指导

公允价值的本质要求交易的市场具有活跃性,交易的双方具有自愿性,交易的价格具有公平性,交易的信息具有公开性。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还具有一定的差距。首先,由于大量的垄断企业的存在,市场达不到公平竞争,无法形成价格完全自由的活跃市场;其次,资产(或负债)的信息与价格市场的不成熟导致相当一部分资产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来获取公允价值所需要的信息;另外,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17项准则中只有两项较为详细地提供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指南,其他有关准则涉及的方面有限,并且准则中对不同项目交易规定了不同的应用条件,很容易出现计量结果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的情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容易引起利润操纵

由于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实际应用时只能选择最接近的公允价值计量,尤其是不存在市场价值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有很大的变动空间。例如在企业债务重组时使用该属性,虽然可以使资产和交易可以更为公允地反映,但债务重组后的利得计入了当期损益,会给公司带来巨额收益,为上市公司带来调整利润的机会。目前,公司往往把利润作为公司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同时,公司上市前需要连续三年的盈利,因此,由于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容易利用公允价值的变动空间来高估收益,增加利润,从而获取一些私人利益。

(四)会计人员的判断水平和理解水平有限

公允价值的确定很大程度上由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影响,因此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有很高的要求。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是以原则导向作为基准,但在许多操作层面的细则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样对会计人员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客观上来说,我国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还不是特别全面,即使是按照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计价都有大量的使用者不能理解,更不用说是公允价值计量了,如果再加上交易信息不透明等因素,会计信息使用起来就是难上加难,并且会由于理解上的问题导致决策方向的错误。

五、公允价值的发展前景

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较大范围的应用对我们广大的会计人员是一项重大挑战。无论是从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还是从数学博弈论的观点来理解,公允价值都是能体现资产(或负债)最佳平衡点的计量属性。并且随着国内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公允价值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如果我国能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评估制度,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提高市场的完善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晓榕.会计计量若干问题探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48-53.

[2]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5-18;33-35;56-58.

[3]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3-8.

公允价值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金融市场;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2009年4月2日,隶属于美国证监会SEC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全体无异议通过了决议:授予金融公司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也称“逐日盯市准则”)适用于不良资产的问题上给予银行更多的灵活性。此项决议引发了众多讨论。一方面在短期内,该决议的出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金融业在经济陷入衰退期的压力,使金融业者可以用自己的判断来决定非流动性资产的价值,而不是按照最糟糕的情况来每日不停地估价资产。同时,金融业资产价值的稳定也可以稳定甚至是提升市场中投资者的信心。可以说,该决议是自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后,又一次大规模拯救华尔街的行动。然而,在另一方面,多数研究者认为改变会计准则只能是改善会计报表的表象,而不能从根本上使金融业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同时,使金融业者在会计准则的应用上损失了一致性和可比性原则,这与会计目标是相违背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激烈变革时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计算机与互联网发展迅速,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充满了高度不确定性。公允价值的产生就是源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199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了关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了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几大前提和假定,即一致性、连续性等。另外,还说明了“金融工具”所包含的资产、负债和产品。

近十年来,公允价值在金融业一直被广泛地应用着。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曾经享受过公允价值带来的快乐。当经济条件呈上升趋势的时候,银行所持有的各类证券,如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方法,其财务报表就更加会呈现出好的一面。即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将会根据市场价格被高估价值与账面价值,同时被高估的这一部分价值将会以投资获利的方式计入损益表中作为“当期收益”。当然,在经济条件呈上升趋势的时候,被扩大的资产和利润也给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各国政府在税收上带来了诸多利益。

当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经济的时候,曾被称为“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我们都知道会计准则的发展与改革会计的功能在于尽可能地提供准确的描述,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够更高质量的解读会计主体所要传递的信息,了解其经营发展和财务状况。那么,此次会计准则的变动是否能提高市场中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透明性呢?首先,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不论它是一项单独计量属性还是一项复合计量属性,与账面价值的计量方法做对比,它的采用都可以提高对资产估值的准确性。举例来说,当企业购置一项资产时,此项资产即以购买价格记录,而此时的购买价格是按当时市价计量的,也就是公允价格。在会计报表结算日,如仍采用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方法,资产的价值就等于历史购买价格减去累计折旧。当我们质疑此时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该资产的价值时,我们认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可以提高对该资产估值的准确性。如采用公允价值,那么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该项资产的价值则既可能是原始交易价格,也可能是按报表时日的市价重新计量的价值。国内众多学者在此问题上都持相同观点。

既然已有众多研究可以证明采用公允价值是可以作为计量属性通过真实反映资产价值提高会计报表准确性的,为什么要改变呢?原因很简单,次贷危机。金融机构,若按原来的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他们将继续减计资产,而巨额的账面损失进一步使投资者对金融市场失去信心,当市场开始陷入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和债券时,恶性循环将不断加剧。但如果按非公允价值的传统会计准则,即使市场情况不乐观,银行持有的某些资产价值已大打折扣,财务报表上也不会迅速即时地反映出来。因此,为避免厄运,银行家们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提出更改会计准则的点子。为此,“金融危机顾问小组”于2008年年底开始讨论包括公允价值会计、各会计准则制定团体所采用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等内容在内的诸多问题。除此之外,更有市场分析师认为,公允价值的采用也是导致此次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事实上,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不能否认,公允价值计价法确实提高了资产估价上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是可以被合理规避的。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在2009年2月应英国《金融时报》邀请发表的《金融危机七大教训》一文中指出公允价值的不当采用确实是此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之一,但是对金融行业来说,创新能力是不能超出管理能力的,对风险的管理才是更加重要的。他更指出了高盛是如何规避公允价值在经济下滑时所带来的风险的:“对高盛而言,按当前市场价格进行日常记账的做法,是我们比较早地决定在日益恶化的市场和金融工具中减少风险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个过程可能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我相信,这是一条金融机构应有的纪律。”从高盛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金融风险是可以管理的,而公允价值的采用与否并不是导致此次次贷危机的原因。导致此次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由于对公允价值的不当采用,以及在此之后对风险的不当管理。如果那些现在极力呼吁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银行家们能够更早的意识到对资产过高估值所带来的风险并加以管理控制,那么今天是否还需要通过改变会计准则来拯救华尔街?

综上所述,如果在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的时候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体系,在目前经济衰退的时候放弃对公允价值的采用,这次会计准则的改变并不是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可比性以及透明度为出发点的。采用公允价值所带来的风险是应该由金融业管理者通过不断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来完成的,而不是改变会计准则。此次财务会计准则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投资者的信心和金融市场,只是金融巨头们为了自身利益及命运寻找的出路,只是一种政府行为。最后本文要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当经济形势好转了,公允价值是否会再次被采用呢?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

[2]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周刊,2004.A1.

[3]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

公允价值利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如实反映性; 会计信息提供者; 约束机制

在财务报告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已是大势所趋。这是满足投资者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和提供更为决策相关会计信息的重要途径。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几经波折,经历了先用后弃,弃而又用的过程。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及其《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以下统称“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然而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盈余操纵空间,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①。为了防止公允价值在我国滥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设置了较为苛刻的条件,但会计准则归根结底要由会计信息提供者②实施,提高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如实反映性主要还应从会计信息提供者层面着手。本文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中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公允价值诚信选择过程③进行分析,鉴于会计信息提供者自律不足的现实,通过强化他律手段即完善对会计信息提供者约束机制安排的方法,促使其规范会计行为进而提高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如实反 映性。

一、公允价值计量如实反映性问题分析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FAS 157号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IFRS 13号准则都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交易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以上定义虽有所不同,但都暗含了公允价值是缺少真实交易下的一种估计价格。陆宇建等(2007)也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公允价值“估计”的特性,认为公允价值实际不是“价值”,而是价格,是对价值的点估计。可以说公允价值主观估计的特征直接导致了其如实反映性问题的产生。国内外准则制定机构均寄希望于通过完善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来实现对公允价值计量过程的有效控制,以期达到从准则层面上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如实反映性的目的。然而会计准则的质量再高,也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没有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再完美的准则也是形同虚设。公允价值的应用更是如此,计量过程中大量会计估计与判断的运用加大了相关准则的执行难度和操纵空间。误用公允价值相关准则无疑已经成为目前影响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如实反映性的主要原因。会计准则作为一个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只能解决“该如何办”问题。对会计准则的误用属于准则执行中“人”的问题,主要还应从会计信息提供者层面寻求解决之道。

具体来说,影响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如实反映性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职业判断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均强调企业完全按照准则具体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对会计信息提供者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不高,这导致我国会计信息提供者职业判断精神和能力普遍欠缺。而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现了对计量对象的评估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尤其在可观察相关市场信息偏少,价格体系不完善的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资产与负债要素的公允价值计量往往要借助于颇具复杂性的“现值等估价技术法”。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对我国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职业判断能力形成了很大挑战。由会计信息提供者职业判断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公允价值误用问题目前也是影响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如实反映性的主要原因。此外,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致使会计信息提供者有通过操控企业会计政策来实现对自身最有利经济后果追求的动机。公允价值在确认、计量和披露环节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为会计信息提供者舞弊行为创造了有利的借口和条件。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确保会计信息提供者做出恰当职业判断以及合理有效应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约束,公允价值很可能再次沦为利润操控的手段。我国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职业道德水平目前也已成为影响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如实反映性的重要因素。就我国会计信息提供者职业判断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主要应由会计信息提供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后续学习以及实务训练加以改善,相关部门只须加以合理有效的激励和引导。而对于会计信息提供者受利益驱使,主动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空间操纵公允价值的问题,单纯依靠其自发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是远远不够的。王海(2007)认为,最终还应诉求从道德层面与理性层面高度契合的机制寻求解决之道。尤其在我国会计信息提供者自律尚未达到有效均衡的当下,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对确保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如实反映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诚信选择与约束机制安排

(一)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诚信选择过程

1.基本假设

(1)如前所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提供者包括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他们在提供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诚信选择上都有且仅有诚信或舞弊两种方案;(2)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均为理个体,始终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为了更好说明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公允价值诚信选择过程,本文对所涉及的变量做出以下规定:企业会计人员单独运用公允价值舞弊将获得额外收益e1,配合经营者舞弊将获得额外收益e2,不配合经营者舞弊将遭受损失c,单独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为p,舞弊受到的惩罚为s;企业经营者利用公允价值舞弊④将获得额外收益E,更换不配合会计人员须花费成本C,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为P,受到的惩罚为S。

2.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诚信选择分析

基于上述假设,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公允价值诚信选择有以下四种可能的情形:一是经营者和会计人员都选择诚信,此时他们的预期额外收益均为0;二是经营者诚信而会计人员舞弊,此时经营者的预期额外收益为0,会计人员的预期额外收益为e1-p(e1+s);三是经营者舞弊而会计人员诚信,此时由于现行企业制度安排使会计人员的聘用、薪酬、升迁均掌握在经营者手中,后者可以利用职位之便更换不配合会计人员,迫使前者退出上述诚信选择过程继而达到其舞弊的目的。经营者的预期额外收益为E-C-P(E-C+S),会计人员因不配合经营者舞弊遭受损失c;四是经营者和会计人员都选择舞弊,此时他们的预期额外收益分别为:E-P(E+S)、e2-P(e2+s)。企业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提供者诚信选择情形及其预期额外收益情况详见表1,其中第一个数字表示经营者预期额外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会计人员预期额外收益。

在我国,由于经营者更换会计人员的成本较低而薪酬契约等因素的存在使其运用公允价值舞弊能获得较大收益,加之企业内部监管体系对揭露经营者舞弊行为力不从心,而新企业会计准则因缺乏对公允价值计量明确、统一的衡量标准也使传统外部审计程序对发现公允价值舞弊行为力有不逮,所以0

(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约束机制安排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屡见不鲜,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现有的约束机制被弱化,另一方面监管对象的本末错位也严重阻碍了监管效力的发挥。为了确保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顺利推行和应用。本文在我国现有约束机制的基础上,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着手,通过改进现有约束变量和增加新的约束变量,试探求出确保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如实反映性的有效路径。

1.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独立性,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监督制衡机制的存在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监督体系主要是在管理层主导下构建的,针对的是中低层人员。而如前所述,企业经营者才是我国公允价值财务舞弊的主体。由于经营者往往可凌驾于企业内部监管之上,现有的内部监督系统对公允价值舞弊行为约束不强。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尤其是加强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对遏制公允价值舞弊行为意义重大。会计人员作为企业内部监督人之一,在揭露经营者舞弊行为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利益与雇主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会计人员履行内部监督仅仅是“纸上谈兵”。要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顺利推行,改善会计人员独立性缺失的情形势在必行。这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会计核算外部化,如成立独立的会计组织管理机构,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的方式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合法权益保护,如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范围和维权途径等方式实现,孙铮等(2001)设计的会计人员离职强制仲裁程序就是很好的尝试。除此之外在企业内设置运行良好的告密者保护系统,方便内部员工尤其是企业会计人员就经营者在财务上的不恰当行为进行报告而无需担心遭受打击报复也是很好的方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只有使企业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弱势地位得以改善,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承担起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责任。

2.构建会计诚信评价系统,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

会计诚信评价系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遏制企业会计舞弊行为具有良好的作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诚信评价体系,这也是会计失信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诚信奖惩机制,会计人员中保持诚信者得不到社会认可,不能给其带来诚信收益,而违反规定操纵利润者却往往能在经济上获益,并未受到应有的社会惩处,这使得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越来越无法从本质上起到遏制会计舞弊行为的作用。为了遏制会计造假,许多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现均已建立起较完善的信用评价系统,这对我国构建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完善会计诚信评价系统并配合相应的奖惩机制,不但有助于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根据诚信记录情况对企业会计信息提供者中诚信者激励、失信者惩处,通过增加诚信者收益而使失信者付出昂贵代价的方式,达到督促、约束和激励我国会计信息提供者严格自律,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同时,企业外部审计机构也可参考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诚信记录情况对相关企业的舞弊风险,尤其是对以公允价值为代表的涉及大量会计估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针对不同信用级别的会计信息提供者采取不同的审计应对策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3.提高企业外部监管效率,加大对舞弊行为惩处力度

刘谷金(2002)认为,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主要措施。企业外部会计监督主要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作为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具有权威性、公正性较高的特点,是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打击会计造假行为的重要手段。然而受专业性和人员数量的限制,政府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目前社会监督中的会计师事务已成为我国企业外部会计监督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国企业外部会计监督体系虽不断发展完善,但会计造假现象仍屡见报端,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约束机制被弱化:一方面政府监督机构中各监管部门之间职能分割不合理导致了多头监督,造成了监督资源的浪费,而监督手段较少,惩处力度不强不仅降低了政府监管的效率更削弱了其威慑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受到行业竞争压力所迫,近年来放弃独立性原则迎合被审计单位,与其合谋舞弊的行为也频频发生。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外部审计程序形成很大冲击,不但加大了外部审计风险和难度,同时也为审计者与被审计者合谋创造了条件。企业外部监督作为内部监督的保证,在提高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如实反映性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企业外部监督,首先必须理顺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重复、交叉监督问题,此外也要加大对企业财务舞弊人员的曝光和惩处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威慑力;其次政府机构应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再监管,建立起必要的抽查制度,防止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沆瀣一气;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公允价值会计舞弊的行为,主要还应从细化现有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准则⑤、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等方面予以加强。

三、结论

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难十全十美,公允价值也不例外。计量的虚拟性、动态性和难验证性特征所导致的如实反映性问题使公允价值至今仍备受人们质疑,影响其顺利推行。本文针对企业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公允价值计量操纵行为,从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独立性,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构建会计诚信评价系统,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以及提高企业外部监管效率,加大对舞弊行为惩处力度三个层面着手,试探求出提高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如实反映性的 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浅议公允价值的利与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1):162.

[2] FASB.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 [EB/OL].http://,2006.

[3] IASB. Project Summary and Feedback Statement IFRS13:Fair Value Measurement [EB/OL].http://,2011.

[4]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 2006(9):7-14.

[6] 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2):18-23.

[7] 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5-30.

[8] 许萍.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会计舞弊理论的视角[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3-46.

[9] 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3):7-10.

[10] 陈国辉,李卫斌.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与信息质量控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76-81.

[11] 徐铁祥.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相关问题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3):52-56.

[12] 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12.

[13] (美)杰拉德·M·扎克.公允价值会计舞弊:新全球风险与侦查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4] 陆思行.会计信息造假的产生与遏制[J].社会科学家,2010(10):121-122.

[15] 孙铮,崔婕.会计人员的劳动保护机制——对新《会计法》下如何救济会计人员弱势地位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5):48-51.

公允价值利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舞弊 空间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分析

1.新会计准则下颁布的背景分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规规范要顺应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促进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同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执行新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39项企业会计准则的,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到正式建立,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要素计量方面的一大亮点就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都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考虑到要排除人为操纵因素,从而取得—个比较准确的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时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同时引入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限制比较多。总体原则要把握两点:一是“要行活跃的市场”;二是交易双方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没有第三方干扰,讨价还价形成的价格,也可以说是公允的。据悉,财政部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我国修订的存货准则也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主要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

3.资产减值准备的新规定。对于一些已经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而言,则可能会赶在2007年1月1日之前,赶紧将减值准备冲回。从实际公司计提的跌价准备来看,许多公司的跌价准备都超过净利润1倍以上,往年可能隐藏利润的钢铁、房地产、煤炭、贸易等行业有可能在今年转回部分跌价准备,从而极大地影响当期净利润。

4.其他内容分析。债务重组将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而原来是计入资本公积;同时引入公允价值,以实物抵债,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 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

二、上市公司的舞弊空间分析

1.新准则短期内可能会刺激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降低盈余质量。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在一到二年的时间里,上市公司需要学习、适应准则中的新变化,预计会出现操作不当的现象,可能极大地改变财务报表数据,使得上市公司利润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据有关方面初步估算,因实施新的准则, 上市公司 2007 年业绩可能增长剧烈且不稳定,由于企业盈余质量分析的方法、指标、标准发生改变,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内在一致性、可比性、稳定性程度短时间内反倒更低,盈余质量评价的有效性下降。但笔者相信,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会计准则指南组成的这一套体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转型期带来的阵痛,长远的对舞弊行为会起到防范作用。

2.公允价值的运用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次准则的最大亮点是充分、广泛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在实际运用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潜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最为突出的难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资产、资本市场虽然近些所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真正公平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依然难以获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关联方的交易方面,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这是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和实务发展要求的,但是当存在关联方时,情况会变得相当复杂化,经过关联交易的过程,上市公司可以“轻易的”完成利润的操纵。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只有在房地产卖出后才能确认收益,而新准则实施后,只需要做一个价值重估就可以确认收益了。诸如此类的漏洞相信上市公司稍费脑筋就可以发现并加以利用,只要与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绑定总是会出现相当多的问题。

3.某些准则易出现的可操纵空间。(1)在《无形资产》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局限于直线法,且对摊销年限不再作具体规定。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调整摊销的方法和年限来进行盈余操纵。另外,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需要同时满足规定的五个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是对于两个阶段的界定,公司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这就为公司进行舞弊创造了条件。

(2)在《借款费用》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给上市公司进行借款费用利润操纵指引了道路。根据规定,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许计入资产。并且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也不再局限于固定资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择将要资本化的资产,然后,按目标调整资本化利息金额。如果目标是提升公司业绩,就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使一般借款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另一方面,目标是降低利润,隐藏业绩,则可以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一般借款利息非资本化,计入利息费用,减少利润总额。

三、减少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的对策分析

1.坚持公允价值观,引入全面收益。公允价值之所以成为上市公司经理人操纵利润的工具,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公允价值的使用者和公允价值所处的环境造成的。这些环境包括会计准则制度、监管力度、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一些因素。

引入全面收益观。此外,其他全面收益与净收益在全面收益表上分开列示,能给信息使用者明确提供哪些是己实现损益、哪些是未实现损益以及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

2.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增加现金流量表的使用。在公司融资、上市、增发等情况下加强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并重的使用。由于利润指标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较易操纵。而现金流量指标是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产生的,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有利于考查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加大对《现金流量表》的审计力度将有助于发现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

3.细化准则要求,加大披露、监管力度。适当加大规则导向对准则制定的影响,进一步细致化准则中的要求,完善指南,提供上市公司应当遵守和操作的具体处理方法;完善相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披露制度和监管制度。对于准则中变化较大、对利润有重要影响的业务披露采取细致化、规范化、前后对比原则,做到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充分性,尤其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相关业务的披露。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大量应用,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公平交易,与资产交易市场和评估市场的完善性有直接关系,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规范资产交易市场和资产评估市场,以确保公允价值的真实性。对于查处的完全可以披露、可以公平交易和评估的违规事件严厉制裁,为规范披露和评估制度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行业规范。

4.建立全面预算制度,实现与内部控制的协同作用。预算具有沟通协调作用和信息流动功能,这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增强信息可靠性。预算的主要作用首先是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利润目标为中心的基础上制定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完成指标;其次是控制各部门的日常经济活动,最后,预算还要为业绩考核提供依据,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能力评价。

最后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减少上市公司舞弊行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更好的利用会计准则的内容以及更规范的进行会计操作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