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允价值的好处

公允价值的好处

公允价值的好处

公允价值的好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2-0003-05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复合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追求的最高境界。为了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得以运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及我国会计准则等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尽管从表面看它们对公允价值定义的具体表达不尽一致,但其本质含义并无二致,都强调“公平”、“允当”,也即无外力的不当干预及交易双方所占有的信息具有良好的对称性。然而,公允价值这种曾被认为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和“衍生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如今却被一些金融界人士指责为金融危机的元凶,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存废的争议。本文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国内外主要进展进行简要回顾,并梳理当前形势下金融界和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正确看待公允价值及其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公允价值运用:国内外主要进展

(一)公允价值在国外的运用:以美国为例在国际上,公允价值已经广泛运用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英、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会计准则中。其中,美国是最早使用公允价值概念的国家,也是公允价值运用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国际会计准则及其他国家、地区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基本上采纳了美国的做法。因此,美国公允价值运用的进展状况能够较好地代表公允价值国际运用前沿。

1 公允价值对特殊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计量

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一直以历史成本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资产和负债,这些资产和负债的历史成本要么难以获取,如融资租赁资产、接受捐赠资产等;要么虽可获取但却无法准确辨认或虽可辨认但与其市场价值相去甚远,如自创商标、自创专利、石油、天然气等。为了解决这些特殊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3年之前为会计原则委员会)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开始在会计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概念并相继了许多涉及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的会计准则。这主要包括:无形资产、应收和应付利息、非货币易、投资会计、租赁会计、债务重组会计、养老金计划会计、石油及天然气会计、捐入资产会计、长期债务会计等。公允价值在这些准则中的使用显然是作为历史成本“替代品”出现的。

2 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初始及后续计量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开始盛行。当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金融机构会计报告显示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都是健康的,而实际情况是约有2000多家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已经岌岌可危。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使人们认识到,在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方面,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告不仅未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而且可能误导投资者的判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公允价值以其向信息使用者呈报有用性信息方面所具有的较强优势而被美国证监会和投资者看好。在美国证监会和投资者的共同推动下,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0年前后又公布了许多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主要有: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1998年6月公布);SFAS138《某些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2000年6月公布);SFAS140《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2000年9月公布)等。这些准则既要求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初始计量,也要求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后续计量。这标志着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开始从初始计量扩展到后续计量。当然,当时公允价值的运用领域还仅限于金融工具。

3 对非金融工具进行后续计量

随着公允价值在特殊资产负债以及金融工具计量方面的运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在解决资产负债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公允价值在计量金融工具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决定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一步运用于非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公布了包括SFAS114《债权人对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1993年5月)、SFAS115《特定债权和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1993年5月)、SFAS121《长期资产减值及拟处理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1995年3月)、SFAS130《报告全面收益》(1997年6月)、SFAS143《资产报废债务的账务处理》(2001年6月)以及SFAS144《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处理》(2001年8月)等在内的系列准则。上述准则主要涉及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其历史成本严重背离市场价值的项目。这些准则的和实施,使公允价值的运用由金融工具延伸到非金融工具,标志着公允价值运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宽。

4 专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诞生

虽然公允价值受到美国证监会和投资者的推崇,并取得了广泛的运用,然而,直到2006年之前公允价值的计量规则仍然分散在相关会计准则中,并没有独立、专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规则的分散导致了公允价值含义界定、确定方法及披露要求等在各个会计准则中的表述不够清晰和完整,甚至相互矛盾。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证监会、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机构和职业团体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展开讨论和协调,最终决定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执行委员会负责研究工作,由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公允价值准则的制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委员会于2006年9月正式了《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的,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统一标准的形成,先前那种准则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问题得以解决。这种做法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公允价值准则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直接以SFAS157为基础,于2006年底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美国得以广泛运用以来,各国都加快了公允价值研究和运用的步伐。我国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这一计量属性进行研究并实际运用。

1 公允价值在我国准则中的首次采用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以及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客观上要求我国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相协调,而这时正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了大量涉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例如,美国从1990年3月至2002年10月间的4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就有30份涉及公允价值;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到2001年12月所的35份有效会计准则中,有21份涉及公允价值。在上述背景下,我国财政部上世纪90年代末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之《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易》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退步”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能够较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性信息的取得,但其前提条件是市场的较为成熟、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的诚实守信及良好的估值技术,否则,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就难以保证,弄不好还会给企业留下盈余操纵空间。我国《投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首次引入公允价值后,就曾被一些上市公司作为操纵会计数据的工具利用,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面对这种情况,财政部又于2001年年初对《投资》、《非货币易》和《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的重点就是以账面价值取代公允价值。例如,修订后的《投资》准则既没有了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不见了“以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所取得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长期投资的入账价值”的规定,这实际上是对公允价值的放弃;而在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准则中,虽然保留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但在对相关资产的计量方面不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仅仅是一种分配标准而非计量标准。三项准则的修订,意味着公允价值使用在我国被暂时叫停或严格限制。

3 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

在我国,虽然公允价值的使用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严格限制,但缘于公允价值运用的国际大势,准则制定者和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关注和研究并未停止。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日臻完善,我国在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较为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涉及范围之大是显然的。这也被会计界誉为这一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公允价值:危机的替罪羊还是制造危机的元凶

自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账面金融资产巨额减少,致使许多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破产或出现严重生存危机,公允价值问题也由此受到各界的空前关注。对公允价值是非曲直的评说,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公允价值是危机的元凶――来自金融界人士和部分国会议员的指责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金融界人士和部分国会议员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正加速金融危机恶化,甚至称公允价值是制造危机的元凶,要求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他们批评的逻辑是:按公允价值对次贷产品进行计量――确认巨额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投资者恐慌,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的股票――迫使金融机构降低次贷产品的风险暴露――金融机构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价格进一步下跌。

1 来自金融界的指责。以花旗、美林、瑞银、AIG(美国国际集团)、百仕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也强烈反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他宣称: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和不合理地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动。

2 来自美国国会的指责。一些国会议员认为:“对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金融资产而言,繁重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已恶化了信贷危机,改变这些规则已经成为众议院共和党的首要任务。”2008年9月26日美国众议院否决救助法案后,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指责达到了顶点。众议院一些议员将暂停公允价值计量与否决金融救助方案联系起来,要求停用公允价值计量规则。10月1日,60多名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证监会,强烈要求监管者立即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3日众议院通过的《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专门有两条针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其中之一提出暂停金融机构采用“按市计价”原则。10月7日美国证监会任命副首席会计师詹姆士・克劳克为负责人,开始根据救助法案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进行调查。

(二)公允价值只是危机的替罪羊――来自会计界和经济界的观点

对于这场危机的爆发,会计界和经济界人士认为,公允价值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其实,公允价值只是将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揭示,不幸被当成危机的替罪羊。

以下是一些来自FASB和IASB的代表性观点:

1 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在2008年有关公允价值的圆桌会议上指出,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

2 IASB的主卫・特迪爵士在2008年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的采访时表示,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会计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

3 德勤亚太地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Philip Goeth)说:“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性,一旦透明,这个信息可能有点刺耳,但正是其目的之所在。”

4 北美保险业联合会(GNAIE)执行总监道格拉斯・巴内特认为:“人们怪罪于会计准则导致大幅资产减计,就像是人们因为温度太低而归罪于温度计一样。如果人们要使温度看起来不那么低而去重新制造一个温度计,那么新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很可能是错误的。”

5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8年9月23日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如果废除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那么将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资产按市值计价到底是多少。”

6 纽约Invesco Ltd.投资分析师黛安・加尼克说:“终止资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是极为荒谬的事情。会计不会使公司盈利和资产负债表变得不稳定。会计只是增加了盈利不稳定性的透明度而已。”

(三)两种观点交锋的结果:美国证监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妥协

在金融界和政界的强大压力下,美国证监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不得不改变一向强硬的不妥协

立场,分别了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指导意见和公允价值准则修订意见稿。

1 美国证监会公允价值使用“指导意见”

在2008年9月30日,SEC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原则,只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具体包括:(1)允许企业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2)要求企业在确定金融资产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运用合理的判断;(3)在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时,应降低对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服务价格的依赖程度,即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将此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

2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允价值准则“修订意见稿”

2008年10月3日,在众议院表决救助法案的同一天,FASB就《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开征集意见,并在10月10日正式了该准则修订意见稿(FAS157-3)。该意见稿仍然坚持公允价值定义,认为即使市场活动较少,也不应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但公允价值应当反映正常交易。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

美国对公允价值的态度也影响到欧盟和其他相关国家。例如,2008年10月15日,欧盟议会通过了“允许金融机构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决议;10月16日,日本企业会计基准委员会(ASBJ)表示,日本正考虑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21日新加坡官方宣称对会计准则进行改革,重点是改变资产的定价模式,本质上也是对公允价值的修改。

考虑到美国金融危机可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IASB也于2008年5月成立专家咨询组考虑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专家组于9月了一份《对不再活跃市场中的金融工具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报告草稿,并于10月底正式报告,目的在于为金融危机后的市场投资者找到可信赖的计量与披露方法。该报告就不活跃市场价格的使用、管理层估计、服务机构的报价等问题做出了解释。

对以上妥协,有会计界人士也表示了一定的担心。他们认为:美国证监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允许公司管理层在判定市场价格时有更为灵活的判断空间,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使投资者无从准确判断企业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削弱投资者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据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在2008年对其欧洲会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5%的人认为暂停公允价值准则会进一步削弱欧洲银行系统的信心。

三、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理性看待二者之关系

(一)公允价值是一种好的计量属性吗

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好”和“坏”的回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要取决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手段本身的科学性,以及使用它的环境条件和方法。

会计的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而要使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首先要做到对经济事项的真实表达,离开了“真实表达”而单纯追求表面“可靠”并无意义。公允价值的目的恰恰在于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力求做到会计信息的“真实表达”。“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能够将企业会计要素发生的变化及时地在财务报告中如实地加以揭示,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阅读、分析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这点看,公允价值是一种好的计量属性。

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着“估计”成分,尤其是在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公允价值估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从这点上看,公允价值似乎又不是一种好的计量属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这种“估计”变得有根有据,令人信服。这就要看公允价值自身计量技术的成熟程度。从目前看,随着资产评估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得更好一些,但只要有估计,就不会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就会存在估计风险。

公允价值这种估计的成败不只是取决于估计技术本身,更取决于这种估计的环境条件和估计者如何估计。估计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市场成熟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它们分别决定着所取得数据的可靠性和对所取得数据的公正态度。而如何估计则是指估计者所持立场的客观性、所使用具体方法的科学性和估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如何正确看待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第一,公允价值绝不是危机的元凶。从本质上看,经济危机的根源是金融界制造的房地产泡沫及采用金融创新手法对这一泡沫的放大,政府监管不力则客观上导致了这种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做法的放任自流。可以说,金融危机是一个系统性的错误。那种认为公允价值是“危机元凶”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不会有助于金融危机的根本化解。可以设想,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会被长期掩盖在金融界所创设的虚幻泡沫中,一旦泡沫破灭,危机会更深,投资者的损失会更加惨重。

第二,公允价值虽不是危机的元凶但也并非无责。公允价值自身并非完美无缺,它所呈现的也并非资产或负债的真实(或内在)“价值”而是“价格”,而价格肯定会经常背离“价值”。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扭曲,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程度加大。这种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金融危机的放大作用。从这点看,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确有推波助澜之嫌。这其实也是会计界面对金融界指责时显得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公允价值的好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投资性房地产;会计计量

1、我国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分析

2008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共有1624家,其中有690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只有20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仅占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的2.90%;2009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共有1774家,有772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只有25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占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的3.24%。

为什么如此之多拥有大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不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呢?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不仅要求公司每个会计期末都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价值评估,而且还要在年报中详细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当期账面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等,需要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程序繁琐、成本极高,在没有极大受益的情况下,不符合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公允价值计量导致净资产和净利润波动幅度加剧,自用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变动较大,对转换当期公司净资产影响较大,最近几年,房地产价格一直很高,国家已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逐渐加大力度,遏制住房价格持续上涨。如若出现转折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话,上市公司就必须承担房地产价值下降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这将对企业业绩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给企业管理者造成极大压力。

2、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的主要影响

2.1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在目前房地产价格普遍高于其历史成本的情况下,将原来按成本模式计量的这部分房地产转为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影响结果是:这些房地产企业上年度的资本公积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所有者权益将大大增加。

2.2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根据新准则第十条,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企业当期的净利润就会增加,从而可能减少费用的支出,由此又会增加当年的利润。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动也会对各期利润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主业的房地产企业,利润影响将更大,相对于成本模式企业利润波动较为显著,有损于企业树立稳定健康的形象,也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经营和发展。

3、我国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和市场信息。公允价值的获取应该是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它要求参加交易的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上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应尽可能地缩小,任何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都可以公开查阅,而且交易时他们都已经将各种交易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并据此确定交易价格。

3.2后续计量模式转换不公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进行计量;只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样的规定显然不公平,歧视性较重,非常不利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推行。

3.3纳税问题。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新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处理存在明显的差异。会计上,在年末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差额计入损益,不计提折旧或摊销。而目前税法上,是按实际成本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化所产生的所得,其影响是对投资性房地产在计算所得税时,仍按计提折旧或摊销处理。这样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对税负没有影响,但如果计算所得税时,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化所产生的所得,也不能按计提折旧或摊销处理,而企业在成本模式下,计提折旧或摊销处理具有抵税效果,这样,企业必定会权衡公允价值模式下给企业带来收益和折旧摊销抵税之间的利益关系。

4、完善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建议

4.1加快市场环境建设。公允价值的获得与是否具备活跃的市场是密切相关的,活跃的市场尽管不能直接代替公允价值,但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活跃的市场价格才是最为客观的和最具有可靠性的。我国应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

4.2完善税收制度,明确相关税收政策。修订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调增的当期收益不征税,以鼓励企业在适当的条件下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关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企业所得税,目前执行的是《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需要协调的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规定,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损失不得税前扣除。

4.3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由于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在会计实务中到底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有时就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应提高会计人员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进行复杂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减少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5、通过全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公允价值的应用时间较长,理论与实务都比较成熟,因此,我国目前公允价值应用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源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还不是很成熟。市场环境不成熟,公允价值确定存在问题,因此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还不广泛。

第二,上市公司在实务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公司对公允价值计量还持怀疑态度,总体还在观望,但从已经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公司来看,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公司的影响是有着重大利好的。

第三,为使公允价值在我国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需要制定多项配套的政策,如完善市场经济建设的措施、明确税收制度以及会计职业人员的培养方案等。

第四,公允价值应该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全面广泛应用,从自身不断完善,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断调整,走中国特色的路线,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制度准则。

【参考文献】

[1]王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应用情形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1).

公允价值的好处范文第3篇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日前,房地产上市公司华业地产年报显示,在新会计准则下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产进行计量,对股东权益和净利润并无影响。但若选择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量方法,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S*ST百花在年报中分析新准则影响时表示,在公允价值模式下,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利润将明显增长。面对如此大的悬殊,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得失众说纷纭。

对待公允价值心态各异

总结来看,目前企业对公允价值大致有以下一些负面心理:

担忧心理:由于公允价值需要估计,无形中增加了判断选择的机会,因此其可靠性引发绝大多数人的担心与忧虑,认为公允价值难达“公允”,且极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经营者怕承担滥用责任,对公允价值“望而却步”。

求稳心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后,会计期末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公允价值发生波动时,企业的收益也将随之产生变动,而成本模式下对收益影响较小。“稳健主义”经营者从求稳的角度出发,担心由此会带来财务风险,对公允价值“想说爱你不容易”。

短期行为的心理:目前的业绩考核方式主要侧重于以企业利润来对经营者进行测评。采用成本法模式,处置收益反映在企业利润中,而如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首次执行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不反映在当期利润。经营者如果以短期利益为出发点,就会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谨而慎之,有的甚至完全地排斥。

有进有退的心理:新准则规定,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而采用成本模式的,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转换为公允模式。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会利用准则的规定,先保持成本模式不变,需要时再创造条件来选择迎合自己中意的公允价值模式,“有进有退”。

怕麻烦的心理:公允价值下增加了会计报表对市场的依存度,促使企业要更加关注市场的变化。由于我们的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健全,交易信息还不够公开,公允价值的取得有一定的困难,经营者觉得公允价值计量麻烦,因此回避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价值何在

尽管公允价值实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暇不掩瑜,公允价值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公允价值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提高投资效益。公允价值计量已将所有影响企业现实及未来收益的因素基本涵盖,其中包括资产未来预期收益,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

如某一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3000万元,如果市价涨到3亿元,反映在报表中,这样的信息才真正真实有用。如果仍然坚持在报表上显示3000万元,会计处理简单了,但这种信息不能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分析,甚至还会误导,因此,投资性房地产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更符合其特性。

其次,公允价值有助于解决经营者短期行为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博弈。在成本模式下,以收入、利润为重心的财务报告模式导致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足,容易产生短期行为。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仅标志着会计计量的变革,而且标志着会计理论由收益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从而促进经营者更加关注市场的变化,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加强股东回报意识和资本成本意识。

再次,公允价值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投资水平。公允价值的实施,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与透明度,如实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从而有助于现有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效促进投资者专业化投资水平的提高。

引入公允价值势在必行

引入公允价值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趋势,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顺势而为。

公允价值值得投资者特别关注。

首先,投资者应鼓励企业经营者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消除经营者的压力和顾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投资者应适当调整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方法,减轻市场价格波动给对经营者产生的消极影响。

经营者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也有可能发生。投资者需要正视困难,充分估计公允价值可能带来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应对公允价值的挑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应用好公允价值。

再次,应建立公允价值的市场信息平台。公允价值推行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如何取得公允价值,取得的公允价值是否真的公允?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取值来源无疑来自于可比照的市场价格,不论市场价格来源如何,都被认为是对资产公允价值最好的反映,所以一个完整的市场价格体系是实行公允价值的重要前提。

在我国现阶段,许多要素市场正处于发展与培育阶段,无法从成熟的市场中取得这些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没有成熟完善的交易市场,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和系统,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相当突出。

公允价值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金融工具;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越来越受到上市公司的重视。我们应当理解和掌握好公允价值这个崭露头角的计量属性,注意它自身可靠性低,操作性强的特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表中,所以还要注意其所得税递延的问题。应用好它的独特核算方式,为企业投资运营做出贡献。

一、会计准则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规定

(一)初始计量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借方,与其他金融资产不同。对于交易费用的处理,区别于其他金融资产。

(二)后续计量

2.对于企业持有期间收到现金股利或者利息,直接计入到投资收益当中;对于超过的部分计入投资收益。并且不产生税会差异,按照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金融资产来说,唯独交易性金融资产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原因是其持有期间最长为六个月,所以计提减值准备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来说,意义不大。

(三)处置计量

将实际收到的价款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且累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二、公允价值的涵义与处理方式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财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2.“美国会计准则”给出的定义: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既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一项资产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

3.体现我国定义的《企业会计准则39――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二)公允价值的处理方式

1.将公允价值变动作为当期损益处理,这样做会使企业净利润变得模糊。因为将公允价值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企业的利润表中,既包含已实现利润,又包含未实现利润;从客观上来说,降低了其利润表的有用性。

2.不属于上述的部分,则计入资本公积。计入资本公积不利于取得报表信息。原因是资本公积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企业会计准则》中,有七项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会计处理,如: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金融资产的重分类等与金融资产有关。其他信息读者请查询《准则》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核算的税会差异

(一)税会差异的产生原因

1.会计和税法的计量口径不同。会计是根据会计要素来为企业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参考依据;税法则是以保证国家税收长治久安为目的。会计主张权责发生制;税法则更强调收付实现制。

2.我国的公允价值体系刚刚起步,其公允价值在经济市场的可靠性较低,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知识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活跃性较差;人为操作性较强。所以就公允价值而言,中国政府就预见性的做出了应对策略,《企业会计准则》中,在资本公积下设的二级明细,其他资本公积,就是针对企业公允价值调整的一项惩罚措施。虽然不属于当期损益的范畴,但依然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如果将其变动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必然会严重影响国家税收。

(二)差异处理的基本思路

在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间,其公允价值的变动,虽然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当中,但只有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历史成本后的差额才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所以持有期间,随着公允价值的升高,企业应当将当期变动金额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相反,若升高,则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也就进一步阐释了在学习会计的初期,为什么在处置或结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需要将累积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到投资收益中。因为准则理解中,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就是要完整反应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在企业中的全部价值;仅当金融资产在处置或结算时,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才真正得到实现。下面节选一部分2014年注册会计师《会计》科目习题,更直观的感受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核算及税会调整的流程。例:

公允价值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问题;对策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2006年2月颁布的《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即“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这一定义与FASB、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保持了一致性。在定义中我们也不难理解出:所谓的“公平交易”需要有活跃的市场、大量有序的交易和公开并容易取得的报价,并且这种报价应处于“双方自愿”。因此,公允价值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交换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2007年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计量等方面,以下分别作简要的说明。

(一)金融资产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这些计入资本公积的浮盈或浮亏并没有在利润表中得到反映。只有在终止确认时,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将转入当期的投资收益。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并预期这种下降并非是非暂时性的,则可认定该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浮亏转入资产减值损失。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法有两种,即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存在确切证据证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1.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应按照第一次执行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为期初留存收益。

2.后续计量模式变更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旦确定不可随意改变。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时,由于两种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有所不同,所以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产生了差额,这个差额不得直接计入损益,而是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而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可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四)债务重组的计量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人可以用资产清偿债务,可以将债务转为资本,也可以通过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或上述三种方式组合的方式偿还债务。

债务人若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时,应当将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份额确认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债务重组以混合重组方式进行的,债务人应当依次以公允价值冲减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余额与重组后债务的公允价值进行比较,据此计算债务重组利得。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股本(或实收资本)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于当期确认。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反映的动态性与报表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采用公允价值能动态实时反映企业的价值,提高会计报表的有用性。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公允价值却只被发展成主要围绕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一种属性。金融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极大,希望通过一种计量技术来完全定量化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难度很大。动态实时本身就包含着信息的不稳定性。而财务报表编制却是定期反映的,这种定期的反映包含着静态和稳定性的要求。把一种动态的计量赋予一个相对静态的报表,本身就是矛盾和不合理的。

(二)市场环境不完善

公允价值是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从而能及时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能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从公允价值的定义看,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比较活跃、发达的经济环境。然而,我国虽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却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还不能达到理想的信息对称。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就无法获取到真实、准确、有效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更无法可靠地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的计量。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环境影响

公允价值应是寻求一种客观的价值,却必须通过主观判断才能实现,这就使得公允价值演变为一种效用价值。再加上各人的认识水平、判断能力不同,通过对市场价格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出具的会计报告也往往不同,这更难以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同时,企业为了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会聘用一些个人素质较低、缺乏职业道德的会计从业人员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这也大大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不可靠性。

(四)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滞后

《会计准则》中要求公允价值应真实可靠,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却需要专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真实可靠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应运而生。但我国资产评估业也处于新兴阶段,管理不规范、评估质量低、专业人员短缺、规模小等都是其面临的问题。加上一些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素质较低,在对公允价值评估时没有做到客观公正,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对策

(一)深化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时间不长,其理论研究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公允价值计量零散的分布于各相关具体准则中,并未系统、详细、明确地解释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这无形中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深化公允价值理论研究,详细准确地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不仅可以使我国会计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同时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公允价值信息,保证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是保证其可靠性所必须的。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等都不成熟,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对于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的资产,需要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确定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受人为影响比较大,难以保证所估计的公允价值是可靠的。因此,要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等。同时监管部门制定严格的法律,对通过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行为,实施经济、行政处罚等,从外部环境上保障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三)完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制度

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应大力完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允价值法律环境。此外,对已制定的法律法规,应该随着新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不断修改完善,使得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有法可依。

(四)建立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

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专业性要求很强,需要专门的评估机构,由专业技术人员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进行评估,且评估后的价值还要得到社会认可,引导企业价值评估更好地服务于会计报告实务。基于此,我国应进一步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规范。首先,应提高资产评估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评估人员职业道德,加强评估人员的专业技能;其次,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杜绝技术上的违法操作;最后,应大力改善资产评估环境,通过国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改善评估环境,把诚实守信融入资产评估,将诚信建设在评估行业持续发展下去。

总之,公允价值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是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是我国会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同时它的应用之路也必将面临各种问题。只有不断地完善和修正公允价值运用中的问题,才能逐渐将我国的会计计量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丁爱华.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2012(6):148-159.

[2]余海宗,吕菁.公允价值列报问题研究——基于公允价值本质的视角[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5.18.

[3]周中胜,窦家春.公允价值运用与计量属性体系构建[J].会计研究,2012(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