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靠性;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可见,我国的会计目标趋向于决策有用观。在决策有用会计目标的总要求下,更应关注信息的相关性。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应该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配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稳健性和及时性。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最重要质量特征,其他属于次要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形成必须借助计量属性,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基本理论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与特征。公允价值定义有多种,有代表性的是FASB和IASB的定义。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当天,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IASB给出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借鉴了IASB的定义并与其趋同,规定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虽然各方对公允价值的表述有差异,但都隐含着共同的特征:公允性、现时性、假设性。(1)公允性是指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对等、双方平等自愿交易;(2)现时性是指公允价值在动态价格变化中反映计量日的公允市价或预期值;(3)假设性是指除非计量日与实际交易日重叠,公允价值一般都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价技术估算得出的,是一种潜在的虚拟价格。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需按优先程序分层次计量,层次一:参照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来计量公允价值;层次二:没有活跃同类市场时参考活跃市场上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层次三:没有活跃市场时可采用估价技术为基础来计量公允价值。前两个层次因有可观察的参考市价故称为盯市原则(盯市价格),层次三根据是否有可观察参数分为有可观察参数的模型定价法和无可观察参数的盯住模型法。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描述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各国表述的具体会计质量特征尽管不同,但大都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本文认为二者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

1、可靠性。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才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是用如实反映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能够帮助使用者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的结局,或是能证实或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影响决策。

3、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两个最主要的质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理想的会计信息质量应是既有很大的相关性,又有很强的可靠性。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用的本质,可靠性是信息有用的前提、基础,二者相互依托,才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反映。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所认可的价值变化。在完善的市场中,市场定价反映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期望值,是一个统计上具有无偏性的指标,这个指标中包含了所有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信息。现阶段,企业的某些无形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下遇到了难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有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力。

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不少学者认为只限于或主要限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中国目前没有什么衍生金融工具,所以没有必要研究公允价值会计问题。但实际上,作为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十分广阔,传统财务报表内外的几乎所有交易和事项都可能涉及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例如固定资产,通常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但事实上,按照国际会计惯例,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而用于偿债或投资的固定资产则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所以,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助于从多方面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计量的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下面,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两种主要反对意见进行论述,一是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技术较难掌握,涉及许多估计,误差较大,因而造成信息可靠性降低;二是认为公允价值会导致利润操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和欺诈。

1、估计和假设是会计所固有的,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但可以做到可靠。首先要澄清的是公允价值确实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任何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绝对可靠、一致的信息,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可靠性。第一,公允价值会计主要对历史成本会计下的某些资产特有利得和损失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仅是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并没有否定历史成本会计下初始交易所取得的账面价值。这些确认、计量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同资产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些市场价格还是比较可靠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也基本具备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第二,公允价值会计虽然涉及到未来交易的预测,如金融衍生产品的未实现损益,这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传统会计所倡导的收入实现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表面上看是不可靠的。但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金额巨大,如果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它们的价值变化,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而且有些金融产品,如美式期权是随时可以交易的,如果在报表截止日不及时反映其价值,那么也会发生传统的利得交易,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既不相关也不可靠。何况现在许多金融产品也有许多成熟的估价技术,如著名的B-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其计算出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以,只要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就是会计计量的一大进步;第三,公允价值计量表面上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实际上,它是通过提高真实性来提高相关性。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与公允并存、合理可靠和相关并重。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做出主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可核性可能不如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其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更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而且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及时性、中立性、一致性也大大增强,足以用此弥补可核性不足的所失,况且历史成本会计下的再度计量所涉及的主观判断也并不比现值少,其可核性也值得怀疑。

2、公允价值和利润操纵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在我国面对经济形势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1998年曾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时隔不久由于企业滥用公允价值严重影响了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披露,在后来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取消了公允价值。所以有人说,由于会计准则有经济后果,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就要回避公允价值。但事实是,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另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对公允价值做了审慎的改进。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对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才可以运用价值计量属性。可见,只要严格地按照准则实施,公允价值在我国就会做到公允。

四、结语

公允价值由于它较强的相关性及能够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等优越性,逐渐被认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其应用也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其他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完善,这次新准则的大胆引用公允价值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然而,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大于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就不可避免会引发一些人为操纵的问题。即使在最早提出会计准则的美国,近年来也不断由于公允价值的滥用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重大财务丑闻。在欧洲、香港等会计和法律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和地区都不难找到同类的证明。对于尚处在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利用公允价值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积极研究公允价值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从而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们相信随着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工作人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增强,技术要求逐渐成熟后,将会取得更加可靠的公允价值,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可靠和相关。

(作者单位:河北省围场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要参考文献:

[1]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4.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基本准则 具体准则 征求意见稿

一、引言

公允价值如今已成为当今国际会计界的重点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73年成立,在其发展过程中了约40项涉及公允价值计量或披露的会计准则,分布零散不集中。为此,FASB从2002年开始对公允价值计量做出专题研究,并于2006年9月正式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公允价值”,从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委员会(IASB)早于2006年2月和FASB签订了一份谅解合同,约定了双方2006年到2008年的趋同路线图。2011年5月12日,IASB与FASB共同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IFRS13)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推进了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

我国在2006年2月推出新会计准则之前对公允价值一直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应用甚少。直至新准则开始引入公允价值概念,这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注入了新活力。但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分散在各个具体准则中,如“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17项具体准则。随着2011年5月IFRS13和SFAS157号的,为了尽可能持续地保持与国际趋同,我国于2012年5月17日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对公允价值的定义、适用范围、计量方法和级次、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披露等都作出了具体要求。本文主要从征求意见稿与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关系谈谈对完善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基本准则、具体准则

征求意见稿的,使得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都有涉及,如何处理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基本准则、具体准则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从整个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系来看,基本准则是公允价值应用的指导性文件,具体准则是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操作性文件,而新的征求意见稿则是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补充性文件。

首先,从基本准则与征求意见稿来看,前文已述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是不难看出,两者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却不一致。此次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此定义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IFRS13),甚至是直译了IFRS13中队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了“计量日”和“有序交易”等,体现了与国际趋同的形势,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基本准则中的定义并非如此。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是2006年新准则中的定义,但此次并未随征求意见稿的显示出修订的意向。

再者,从具体准则与征求意见稿来看,从前文不难看出也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征求意见稿之前,公允价值的应用分散分布在17个具体准则中,不具有统一指导性和规范性,所以征求意见稿的制定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性操作指导意见。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是: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规定一般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问题,为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指导,具体准则除要规范会计要素确认外,具体指导会计要素的计量与披露工作。

三、完善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首先,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完善。目前,IASB与FASB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描述已完全统一,我国准则征求意见稿应该是完全根据国际准则的定义翻译的,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如前文所说,我国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并非如此,因此亟需作出两者之间的调整。因此,应该在定义上应该再斟酌以求更准确和完整。

其次,关于是否应该引进“计量单位”概念。所谓计量单元,即资产或负债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量的最小单位。计量单元可以是单项资产或负债,也可以是资产组、负债组或者资产和负债的组合。笔者认为,引入“计量单位”概念是合理的。计量单元通常具有独立于其他单元的、本身不可分割的现金流量,这样的现金流量是对该计量单元进行合理估价的重要依据。因为不同使用、管理和监控方式而形成的不同规模的计量单位将有不同的价值,因此计量单元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有必要明确“计量单元”概念,并需要结合其他准则做出一致性的规范。

最后,关于持续与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分别披露的必要性问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 要求分别以“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表述。我国的征求意见稿在公允价值披露中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一类是对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需要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另一类是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仅在特定情况下的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例如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笔者认为,因为两种类型的公允价值计量有着各自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条件、计量级次变化、级次的调整原因、损益的归属方式,因此,有着各自的披露重点,有必要对这两种类型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分别披露。对于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会出现不同公允价值的级次变化,应披露在各级次之间转移的金额、转换原因和转换时点,还应披露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总额及项目,以及计入当期其他综合收益的利得或损失总额等。而对于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应重点披露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和原因。鉴于上述披露差异,两类公允价值计量分类进行披露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办公厅.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S].财办会[2012]17号,2012-05-17.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汪祥耀,胡旭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与IFRS13的比较级完善建议[J].会计之友.2012(36).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市场环境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必将成为我国会计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本文拟从探索公允价值的内涵入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一些探讨。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正式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sfas no.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between market participants)进行的有序交易(in an orderly transaction)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be received to sell an asset)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paid to transfer a liability)的价格。WWW.133229.cOm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 ifrss)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于1998年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2001年1月修订的前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有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是在同年财政部又取消了公允价值在上述准则中的应用。直至2004年7月又回到了采用公允价值的轨道上来,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企业合并、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年金等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

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各国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范畴,并不仅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可以说它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允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性、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不妥

根据以上定义,可知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其最大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但笔者认为,这一定义并未反映作为一个计量属性所应有的在时间界定、交易性质、交易类型等方面的特征。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计量属性分别反映了被计量对象的不同特征或方面;在时间上,要分清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交易性质上,要分清实际交易、假设现时交易和预期交易;在交易类型上,要分清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

前四种计量属性特征如图所示

特征

计量属性 时间区间 交易性质 交易类型

历史成本 过去 实际 投入

重置成本 现在 假设 投入

可变现净值 将来 预期 产出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将来 预期 产出

计量属性相比可知公允价值确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 首先,它在时间界定上没有限定,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现在的和未来的交易,因此历史成本常被称为过去时点的公允价值,重置成本是现在时点的公允价值,而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根据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公允价值(现值是折现后的结果,可实现净值不考虑折现);其次,它的交易性质可以是实际交易,也可以是假定交易和预期交易;再次,它的交易类型可以是投入价值也可以是产出价值。作为一个计量属性,它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在某一方面的特征,这一特征应是独特的,不能与被计量对象的其他特征有所重合。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特征相当模糊,它涵盖了前四种计量属性的各自具有的特征,即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表现为不同的计量属性。

fasb的当前有效的6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sfac)中,有四个与公允价值会计有关。其中,sfac1和sfac2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sfac5和sfac7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指南。sfac5提出了5种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在sfac7中,fasb第一次将公允价值概念在概念框架中进行明确界定,并对公允价值的核心问题——现值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sfac7指出,sfac5提到的5种计量属性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主要用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主要用于初始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现值主要是一种摊销方法。sfac7又指出,sfac5所界定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三种计量属性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但是,可变现净值是未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不是公允价值;现值也不是公允价值,因为现值包括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价值为计量目的的现值。fasb的上述说法已经被一些研究成果所修正。scott和谢诗芬认为,对于短期应收应付款项目,由于其货币的时间价值可以忽略不计,故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这些项目的公允价值。而特定个体价值的现值与公允价值概念是冲突的,的确应该排除在公允价值之外。综上所述,公允价值涵盖下列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短期)、现值(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

fasb于2006年9月正式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它的出台将对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将产生深远影响,对推动财务会计计量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对公允价值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交易价格、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值,同时该定义还强调了主市场和最有利市场在公允价值确定中的作用。其次,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进行阐述:在非实际交易情况下,对资产或负债的交换价格进行估计(对负债的公允价值估计要考虑企业的信用等级),这种估计是参照当前模拟市场交易信息确定的。另外,还将公允价值根据其估价所依据的信息不同分为三个等级,建立了公允价值估价的层级(fairvaluehierarchy)。fasb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依据活跃市场信息,最小限度地参照企业自己的判断。估价层级系统对减少企业操纵,增强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还提出了估价前提(valuationpremise)理论,认为“持续经营”(going2concern)和“在用”(in-use)是公允价值估价的一般前提。估价前提对推动资产的公允价值更接近其真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我国的启示及对策

通过以上认识,笔者认为sfas no.157的正式将对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在增强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缩小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提高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首次明确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做出了合理的修订;建立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评估等级系统,包括对估价技术及参照信息的详细规范;建立了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等级系统等。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应积极与国际接轨,特别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虽然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已将公允价值纳入规范体系,但是在很多地方也存在不足,应借鉴sfas no.157的经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借鉴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模式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召开了2o多次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于2004年6月23日了“公允价值计量”(fair value measurements)征求意见稿,并在之后经过十几次会议讨论,又于2005年11月21日正式向外界“公允价值计量公告工作草案”(fair value measurements statement working draft),并最终于2006年9月正式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还制订了详实的计量指南对其进行补充和说明。无论在制定的程序上,还是在时间的安排上等,fasb对sfas no.157的出台都作了较为详实的计划。因此,我国会计准则要真正实现与国际趋同,必须要在制定的模式上与国际趋同,特别是与会计理论与实物发达的美国趋同。如成立由专家和实物界人士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将公允价值的定义、应用、确认、估值技术和披露等层面可以简略地规范,待在应用指南中对其予以具体地补充与说明,如具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何种估值技术及参照信息应进行详细讨论等。

(二)参考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框架体系

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sfas no.157)提供了一个统一指导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框架(framework),阐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目标、范围、计量、披露、生效期及过渡期等,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资产、负债及其运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估价技术(valuation technique)、估价技术参数(valuation technique inputs)、公允价值等级(fair value hierarchy)做了详细的规范,为实现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较为全面、清晰的阐述。我国可以借鉴fasb的经验,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不尽要经过理论界严密地逻辑论证,而且更要积极听取实物界的意见和建议。不尽要对公允价值定义、目标、确认与计量范围等要进行规范,而且更要在技术层面上,如估价技术、参数信息、公允价值等级和披露制度等进行更为详实的规范。

(三)积极地建立一个与公允价值计量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环境

美国之所以能够单独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源于美国有着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制度规范。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地不断涌现,以及对信息相关性的关注,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日益高涨,因此各界对美国会计理论界公允价值的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由此而诞生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不完善,制度规范不健全,信息不透名等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因此,要在我国要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须要从完善产权资本市场,健全制度规范入手,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构,加强市场监管等等,从而阻断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企业利润,粉饰财务信息的后路。

(四)正视sfas no.157,结合自身,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sfas no.157的出台依托于美国具体的经济环境,完善的资本市场,健全的法规制度,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可以说sfas no.157有着自己的特殊背景。而在我国,首先市场体系等各方面不完善;其次资本结构等也不健全,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股权分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再次,笔者认为sfas no.157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一定十全十美,如在估价技术方面,笔者认为除了市场法、收益法(现值法)、成本法(重置成本法)之外,还应加上净值法(可变现净值法),以使估值技术更加完善;在公允价值定义上,sfas no.157采用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值,而非入账价值。那么也就是说市场交易者销售还是购入资产或清偿还是转移负债都必须采用脱手价值,即在计量日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脱手价值)。这对于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而言,毫无疑问是“公允”的,然而这对于市场交易者购入资产或清偿负债而言,这样定义出来的公允价值是否“公允”,笔者觉得是否有待进一步检验?鉴于以上背景,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应联系本国的具体国情,稳步推动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从外因上来讲,在我国要把公允价值作为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估价体系以保证企业价值的正确判断,但是,目前我国十分缺乏这方面的机制,以及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中,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真正地显现出“公允”,从而有可能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可靠性。而盲目地把公允价值作为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不尽不利于价值的“公允”判断,反而,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从内因上来讲,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目前我国会计计量属性体系中包括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再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一种计量属性,还是暂时作为会计计量的一个方向或者说是目标,笔者觉得是否有待于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会计研究,2006;5

2.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会计研究,2006;9

3. 伍刚.公允价值计量的新视角.财会月刊(会计),2006;5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可靠性 研究 述评 启示

一、引言

公允价值是从现实市场交易或事项的价格变化规律中寻求模拟市场环境里潜在交易价格的定价制度,是一种价格转换机制,充当转换的参照物就是当前的交易市价。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的交易中,“价值是由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有机运动形成的复合系统。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变动着。”既然作为参照物的价格不是唯一,那么通过这个参照物转换而成的可能价格注定也不是一个恒值。市价是交易或事项价值量的基本表现形式,市价以外的其他计量属性作为市价的衍生物,是交易或事项价值量的特殊表现形式。在完美竞争市场环境里,由于不存在交易费用,任何一种价格制度都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实市价与模拟市价高度一致,因此不存在对市价的选择问题。而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商品供需结构与总量的变化、市场参与者的构成和交易动机、市场区域的差异、不可预测的重大事项等因素都会影响现实市价的变迁。由于现实交易价格分布可能呈现均匀分布状态、离中分布状态或相对集中分布状态,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市价作为模拟交易中的参照物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价格背离价值的特殊情况,这使参照物的选择变得更加慎重和复杂。因此,选用何种市价计量不仅影响现实交易或事项的价值计量,而且直接影响模拟市场、潜在交易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精确性(Precision)和准确性(Accuracy),从而直指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公允价值估值的结果不仅受参照物本身价格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现实市场参与者与潜在市场参与者风险态度的可能差异、现实市场不确定环境与模拟市场不确定环境差异以及市场偶发因素的影响。加之不同时间的市场、不同区域的市场、不同结构的市场参与者对风险、不确定的吸纳能力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加重了在价格转换中主观判断的困难程度和客观差异,因而公允价值估值与随之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之间不可避免出现一定程度偏差,尤其对不确定较大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估值更为明显。公允价值贴近市场、贴近市价、有利于决策的相关性得到普遍认可。谢诗芬(2006)统计,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0年12月到2006年9月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就有41份,约占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75%;王乐锦(2006)统计,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金融工具、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有事项的计量、农业等20个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运用了公允价值;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生物资产等17个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随着公允价值运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公允价值估值的固有缺陷不可回避,滥用公允价值的案例屡屡出现,玛丽.E.巴斯(Mary.E.Barth,2007)认为可靠性是运用公允价值最显著的担忧。FASB成IASB联合趋同框架(初步意见)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排序问题、SFAS157关于公允价值可靠性层级问题、FASB与I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的实质性差异以及我国对公允价值先用后弃,弃而又用以及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谨慎、限制和有条件的运用等情况无不昭示准则制定者和实践者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良苦用心。破解公允价值的运行原理和精髓寻求可靠性根源以及提高可靠性行之有效的途径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当务之急(王军,2006)。

二、可靠性与公允价值的涵义

(一)可靠性的涵义关于可靠性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如下解释:真实可信,可以信赖依靠。SFAC2(1980)认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依赖于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两个方面(Para62)。反映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其意在反映的现象(Para63)。可核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独立的计量员用相同的计量方法,基本上会重现的信息(Para82)。从可靠性的两大表现来看,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都与特定的环境密切相关。反映真实性是反映特定环境里交易或事项价值变化的真实性,可核性是在既定环境里其他计量员几乎可以重现的信息。因此,可靠性带有显著的“状态依存意识”。可靠性是特定市场环境的价值信息的可靠性。离开特定市场环境研究可靠性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界定早在40年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研究部主任Maurice Moonitz在撰写的ARS No1就提出公允价值(Sound value)的概念,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Moonitz所描述的公允价值(Sound value)不完全等同于现在所说的公允价值(Fair value),但其提出的公允价值三条判断标准开创了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公允价值的先河:两个或更多独立主体之间进行独立的交易;交换中涉及的各主要行为都是理性的;市场中的交易足够活跃以证明所产生的价格具有代表性假设。显然。前两个条件是从规范研究视角判断真实交易中的公允价值“应该是什么”,第三个条件是从实证研究视角解释真实交易中的公允价值“是什么”。在此后的研究中,以FASB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致力于从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的角度描述公允价值,以IASC(2001年后改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受行为心理学的影响,致力于从市场参与者对交易情况的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研究公允价值,形成了两大有影响力和各自特色的公允价值体系。美国是高度发达的交换经济,大部分产品和劳务不是生产者消费,而是用来与货币相交换或与收取货币的权利相交换,市价公开、透明,发达的证券市场呈现半强式效率性(Semi-form efficient market)甚至是强式效率性(Strong-form efficiency)(Fama,1991;Pozeff,Kinney,1976)。特定证券的交易价格将所有与公众所知的信息完全而且及时地反映在证券价格中。从20世纪70g代“公允价值”术语最初出现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算起,FASB进行了长达近40年的努力研究如何从现实环境里提炼出公允价值产生的交易特征。1984年,FASB《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SFAC5,para.67)介绍原始成本(原始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的现金流转(或贴现)值五种计量属性。从计量属性的分类可以发现,FASB没有单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是认为SFAC5所描述的某些计量属性也许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历史成本通常假定为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符合公允价值定义,而认为可变现净值和现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SFAC7,para7)。虽然此时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对公允价值交易特征的认识,但用交易环境辨别公允价值的思想初见端倪。1996年,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第125号(FAS125)《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中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中(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销售)据以购买或销售资产(或负债)的金额。”(Para.42)。至此,FASB已经正式走向通过刻画市场的交易特征环境研究公允价值的道路;FASB(1998)的FASt33的《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的公允价值定义与FAS125中的一样;SFAC7(2000)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仍同于FAS125中的定义。2004年,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上述“当前的自愿交易”计量的空间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圈定公允价值的计量区间是“估计没有发生实际交易又须对其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明确对现实交易的观察是为了模拟交易估值的需要。2006年,FASB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报告主体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从交易日的现实市场环境中挖掘计量日的模拟市场特征,并用有序交易这个标准加以统一和规范,以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核性、可比性,可靠性。IASB将现实交易中属于市场参与者熟悉情况的自愿交易的部分归纳为符合模拟交易条件下产生公允价值时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动机、风险态度和对不确定性的总体认识水平。1995年,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定义公允价值:“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IASC(2000)《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这一定义进行再次肯定。在这一总结性定义中,强调了市场参与者行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力;2001年,IASB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oint Working Group,JWG)金融工具综合准则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和类似项目: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对公允价值定义如下,“公允价值是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驱使的正常交易(Arm's length transaction)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这一定义首次突出产生公允价值时市场参与者对交易或事项的熟悉程度是站在“计量日”视角上的观察;2004年,IASB在IAS39《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实施指南中认为估值技术的目标是确定“计量日”出于正常商业考虑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para.75),再次明确把公允价值的判断标准统一到“计量日”对市场参与者交易特征的同口径观察上来,并用这个统一的判断标准把公允价值的过去式、现在式以及将来式有机连成一个整体。2007年12月,IASB了有关投资“认定成本”的征求意见稿,认定成本可以是公允价值,也可以是根据以前国家准则确认的账面金额。2008年1月10日,IASB正式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一企业合并》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一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在部分合并中,非控制权益既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可以采用非控制权益分享的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计量。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UKASB)也是立足于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公允价值。UKASB(1993)在“会计准则前言”中认为“真实与公允”是比准则更高的规范,在一般情况下,遵守会计准则可以显示“真实与公允”,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为了显示“真实与公允”而偏离会计准则,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特征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公正,而且包括实质上的公允。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认为:“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销售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AC)也是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的商定的对价金额”(CIAC《手册》,SECTION.3860)。

2006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依循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思路,对公允价值作出大致相同的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并对熟悉情况的市场参与者的范畴作了进一步限定,不是把所有熟悉情况的市场参与者统统纳入模拟交易下应包括的市场参与者,而仅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那部分熟悉情况的市场参与者纳入为模拟交易的主体。

三、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研究综述

(一)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内涵与外延可靠性并不含肯定或精确之意。余绪缨(2007)认为人类的价值寻梦之旅已经进入“真实和公允”阶段,而不是停留于“精确的错误”阶段。从计量的角度来,公允价值并不是交易或事项自身的真实价值,而是市场参与者根据特定程序与方法,从现实的市场交易价格中推导出模拟的公平交易条件下,公开市场上最有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值(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2003)。李彗、刘广生(2006)认为同经济资财和债务本身的价值相比,虽然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和计量人员偏向所产生的偏差不可避免,但这些未能真实反映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偏差被控制在市场参与者所能普遍接受的范围之内,各种重要的技能和各种重要的关系不曾丢失,在突出重点和可行的范围内是完整的。王海(2007)认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不是一个或黑或白的问题,而是一个可靠性更强或可靠性更弱的问题,历史成本计量下的可靠性也是相对而言。在当前的背景下,涉及到的任何主体都无须闭门造车,而应当借助由传统、教育和模仿共同协调推进公允价值的发展,或者应在内部批判的基础上,遵循波普循序改进(Piecemeal engineering)以消除其固有缺陷。胡庭清(2007)认为公允价值的真实性有其特定的适用环境,在一定时间、地点或特定参与者看来反映真实性的信息,在其他条件下真实性程度可能下降甚至变得不可靠。陆宇建等(2007)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认为计量结果经不同计量人员直接核实或间接核实后仍呈现较高的集中趋势,紧密地符合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或情况,就显示出价值信息在有效幅度内有较强的可核性。可核的价值信息并非对任何都一视同仁,具有等效的信赖程度,而是意指在所有重要而可行的范围内信息使用者能达成基本一致的认识,能和其他价值信息相比较,作为交换和交换价值的依据夏成才等(2007)强调可靠性不应当有预定结果的偏向,对特定利益者产生影响,也不是针对所有信息使用者的可靠,而是针对社会整体需要的可靠。可靠性的需要永无止境,而可靠性从次优到最优伴随相应的成本费用,并非为了单方面提升可靠性目的而不惜成本代价。姜国华、张然(2007)认为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价值的可靠性计量倡导稳健主义,但并非为了刻意保证可靠性而不适当地采用稳健价值。不论是“宁愿少计资产和收益,而不愿多计”的稳健主义惯例,还是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稳健不足,都是与可靠性相违背,基于稳健性原则的缺陷和实证中发现的不良后果,认为不应该一概坚持历史成本和稳健性原则,在资产确认中适当引入成熟的

公允价值计量方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辨证关系相对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FASB在其的SFAC N0.2并没有对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提供说明。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1999年9月颁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指出当相关性与可靠性排斥时,所选择的方法应该是能使信息相关性最大的方法。美国SEC的委员S.Wallman甚至主张很少考虑或不考虑可靠性。安然、世通等财务丑闻爆发后,Benston(2006)详细分析了安然公司如何利用第三个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操纵利润并最终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会计作假丑闻,认为公允价值在取得相关性更好的会计信息时,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认为这样的制度安排会导致大范围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2006年7月,FASB与IASB的联合趋同框架《关于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的初步意见》中强调首先考虑相关性,然后考虑如实反映,并不意味如实反映是次于相关性,相关性确定应该描述的信息,如果不能如实反映,其对决策仍然是没有作用的,甚至是误导的;反之,如实反映了一项不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也是无益于决策的。信息只有如实反映了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的经济现象,才能是对决策有用的。谢诗芬(2004)认为在理想状况下,公允价值信息既完全相关,又完全可靠;在非理想状况下,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有所下降;可以创造条件。提高相关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基于实务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协调的交易成本,葛家澍(2006)提出准则制订时应该优先考虑相关性,准则执行时应该考虑可靠性的中间路线。但夏成才、邵天营(2007)认为在只有极少数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的信息同时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而大多数交易或事项信息的相对性与可靠性往往发生矛盾,难以保持比较理想的水平,企业确认、计量和报告,只能依所处的环境,从有利于财务目标的角度出发,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权衡。陈丽红、牛榕榕(2007)从公允价值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可靠性,认为公允价值不仅有决策相关性,而且将物价变动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与企业管理当局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区分开来,从而更准确地比较、评价和预测企业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与赢利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允价值具有可靠性。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计量规则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依赖于特定的程序、规则与方法。SFAC157明确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就是寻找资产或负债的“脱手价”。于永生(2007)认为在完美和完全市场条件下,该过程简单易行,但在非完全市场环境里,寻找市场参照价格的过程将变得复杂,在具体实务中一般演变为“管理层判断+某一估值模型”。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并非某一个计量模型所能概括,管理者的职业判断直接影响估值参数的选择和结果的真实程度。SFAC157对市场参与者的边界进行了界定,认为从现实参与者中遴选出的模拟交易下的市场参与者指资产或负债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买家和卖家。主市场指主体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交易金额最大、交易活动最活跃的市场;最有利市场指主体在扣除市场交易成本后,出售资产收到价格最高或转让负债支付价格最低的市场。1995年,FASB和IASB在联合开发“企业合并”项目中初次提出“级次理论”。2006年,SFAC157《公允价值计量》正式采用这一方法,根据估值所使用的参数所处的级次评价公允价值结果的可靠性程度。活跃市场中的“脱手价”为公允价值计价第一层级(fair value hierarchy),可靠性最强;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参数,可靠性次之;三级参数是不可观察参数,可靠性最弱。可靠的计量结果直接在报表中确认,不必进行额外披露;不可靠的在报表确认的同时,还要增加披露内容,以弥补可能的计量缺陷。极次越低,要求披露的信息越多。

2006年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试图通过规定公允价值信息的区间分布提高可靠性程度。第22号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55条论述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时,两次用到“区间”一词: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合理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地确定。这说明在金融工具领域,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是一个变动区间。但公允价值计量区间如何确定,在相应区间内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如何变动,迄今为止没有出台操作指南。同期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较大区间时应当考虑财务信息计量的风险程度(para.105);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是否适应被审计单位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如果变更了估值方法,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能够说明变更后的估值方法是否提供了更适当的计量基础(para.19);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公允价值估值对重大假设(可能影响价值的市场状况)变化的敏感度以识别特别敏感的假设(para.35);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认为会计估计建立在假设基础上,假设的数量和性质可能导致会计估计不存在既定的模式,或会计估计在很大的区间内似乎都是合理的(para.28)。这些审计准则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从点估计转移到区间估计后随之引发的风险和控制措施。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2007)认为公允价值具备统计学特征,区间估计的优点是可以从置信区间了解到这种估计的精确度(precision)和准确度(accuracy)。准确度是指置信区间包含真实价值的概率,一般而言,概率越大越好,而精确度反映估值与实际交易结果的区间差异,区间的长度越窄,估值的精确度越好。

(四)公允价值可靠性与现实运用环境公允价值的顺利推行要求适当的运用环境和相应的配套机制。IASB肩负促使国际会计趋同、构建一套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使命。2002年10月,FASB与IASB将公允价值列入双方会计准则趋同签定的“诺沃克协议(Norwalk Agreement)”,2005年6月,FASB与IASB分别征求意见稿,其中包含对进一步改进和协调企业合并会计的动议,要求按照被收购公司的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和确认,即使在收购日收购公司拥有被收购公司股权100%也不例外。如果得到批准,该提议准则将取代IFRS3(企业合并)和SFAS141(企业合并);在FASB与IASB取得系列合作成果的同时,对可靠性理解和控制的实质差异仍然存在。在2006年7月,FASB与IASB的《关于提高全球资本市场一致性、透明度和有效性承诺》中趋同“路线图”,只是用“如实反映”替代了可靠性的提法而已。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趋同与等效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孔宁宁(2007)认为在股票期权方面,IASB通过全面执行“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显示强大影响力。2004年2月,IASBIFRS2(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要求按照IASB编制财务报表的公

司以股份支付的公允价值确认费用;2004年12月,FASB经修改的SFAS123(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也要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对股份支付进行会计处理。欧盟建立技术认可和立法认可双重机制积极向IFRS靠拢。2004年,欧盟对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9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审议后,决定暂不批准该准则,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同意取消“公允价值选择权”后,欧盟终于在2005年批准了该准则的大部分,但不采用其中的套期会计内容。由此可见,欧盟对套期会计使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仍有所保留。

余晓燕、李淼(2007)分析了ISA545《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美国会计师协会的SAS 101《审计准则公告》不约而同提出用审计程序保证公允价值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对管理层重大假设的测试、对估值模型的评价和基础数据的测试、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以及期后事项四个部分各有侧重,又连成一个整体;《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识别和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第二阶段,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测试管理层重大假设、估值模型和基础数据、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以印证其计量是否适当、考虑期后事项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实质性程序。

针对我国市场交易整体不够活跃,交易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仍然强调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只有当存在确凿证据证明公允价值能可靠取得时,才使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常勋(2004)认为,使用高新技术和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活动的大型企业的会计计量将混合计量模式走向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辅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使用一般工艺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和不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活动的小型企业则保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陆建桥(2005)认为我国现阶段,可以对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衍生金融工具)以及严格按照市场法则、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易等,可以逐步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便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对于其他资产和负债,在现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之上,需进一步探讨其计量模式的改革途径和方式。

四、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未来研究方向

(一)基于制度层面的建立公允价值制度体系的可靠性分析公允价值是继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后又一影响深远的价格体系。同样是对价值的替代计量,公允价值缘于市价,又不拘泥于讨论市价本身。公允价值是人类从历史成本计量转向现值计量途中的重要台阶和不可或缺的一步,属于会计收益最终走向经济收益之间的“全面收益”阶段(谢诗芬,2004)。FASB与IASB分别从不同视角树立了公允价值的标准和目标,但在从“实”到“虚”又回归“实”的转换过程中,必须从实际的人、现实的市场环境出发研究公允价值逻辑推演。面对风险、不确定性,现实的人在现实环境里的选择动机、人的有限理性、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直接影响价格结果。刘浩、孙铮(2008)认为公平交易是产权的重要保护方式,从这一意义出发,公允价值研究的重心应当以契约研究为导向,单纯讨论采用何种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更为合理都是有失偏颇的。这一研究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但契约只是制度设计的一种形式,追根溯源,最终还是要回到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解释。用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公允价值制度,公允价值是利益相关者长期博弈的行为均衡,是市场参与者集体选择的结果,是交易费用最低的产权设计和制度变迁。公允价值也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创新,现实世界中公允价值的滥用并不是公允价值制度层面的问题,而是公允价值操作层面的问题,公允价值制度设计具有可靠性。

(二)基于公允价值计量规则的公允价值可靠性分析市价是一切计量属性的母本基因。现值固然是交易或事项价值的最可靠的直接计量,但在非理想环境里,可望获得的现金流量、持续时间、流量分布以及无风险折现率均难以确定,这些主观估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量的可靠性。加大了公允价值的操纵空间。公允价值是现值的一种形式,市价是现值的最基本形式,从市价人手研究公允价值的计量,把现实市价作为公允价值的参照物和坐标将成为交易费用较小的可信之举。在选择参照物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资产评估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既可以用市价直接计量,也可以用市价进行类比计量,也可以采用成本价格。在市价难以确定情况下,才考虑运用收益法。因此,将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评估有机结合研究,将有可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程度。

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一、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但它不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不是同一个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其他四种计量属性是按照计量信息的来源不同进行分类的结果,而公允价值是以计量结果能否如实反映计量对象为依据对计量属性的分类结果。由于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是按不同分类标准对计量属性的分类结果,所以他们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叉关系。公允价值可能是历史成本,也可能是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或现值,历史成本等,四种计量属性也可能是公允价值,也可能不是公允价值。其他计量属性只要符合公允价值的概念特征,就可以成为公允价值,不符合就不能成为公允价值。

新准则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可靠取得并可靠计量。”从基本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会计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其他计量属性为补充的模式。然而,笔者认为会计准则的这种提法在概念依据上是混淆不清的,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列起来,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既然公允价值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不是并列关系,就不能将其并列起来,否则会误导会计人员,以为只有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是公允的,其他计量属性的计量结果都是不公允的。事实上资产在取得时的历史成本往往就是它的公允价值,难道我们能说资产在取得时按历史成本计量是不公允的吗?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应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模式,在该计量模式下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作为其他计量属性的选择判断和标准,其他计量属性作为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公允价值驾驭其他计量属性形式,其他计量属性形式体现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模式下的会计准则构建

1.公允价值在基本会计准则中的构建。会计实务是在会计规范约束下进行的,而会计基本准则在会计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是制定其他会计规范的理论依据。不同的计量模式要求不同的基本准则内容。虽然我国在2006年对基本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但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仍然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之上,导致基本准则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逻辑一致。如决策有用性最重要的两个衡量标准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与决策相关,而历史成本信息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沉没成本”:可靠性要求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价值往往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因而也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以公允价值基础代替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基本准则中的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和谐一致,以便更好地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然而,计量基础(计量属性体系中的主要计量属性)在基本准则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可以随意抽换的概念,而是一个与相关概念联系密切,在整个基本准则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一个概念,因此,对计量基础的更换需要对基本准则中的许多内容作出相应调整。

就会计假设而言,目前基本准则中的四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依然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建立的必要前提。需要提及的另外一条长期被人们忽略的假设是“市场价格假设”。市场价格假设是指会计计量数据来自于因交易而形成的市场价格。这里所说的交易可以指形成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也可以指收入和费用的发生,资本投入与收回。市场价格可以是实际发生交易所形成的价格,也可以是估计交易所形成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假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所有会计数据均来自市场价格;二是资产负债的价值应随其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不断调整。一般来讲,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依据的市场价格假设只包含第一层含义,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所依据的市场假设则同时具有两层含义。这一假设的设定具有客观依据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包括劳务和技术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而形成,事实上,企业经济活动大多数都表现为市场交易,有市场交易就离不开市场价格。之所以称之为假设,是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市场交易的事实并不存在,如接受捐赠和商品在企业内部转移等,但这并不妨碍这一假设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市场价格假设对会计确认、计量及会计方法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市场价格假设公允价值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就会计要素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对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影响较大。笔者完全同意新修订的基本准则对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概念的调整。因为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产生的资产持有收益也应作为收入。基本准则修订前收入的概念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修订后的概念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基本准则修订前费用的概念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修订后的概念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由于收入与费用要素的调整,必然引起利润的调整,基本准则修订前利润的概念是:“利润是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修订后的概念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新修订基本准则对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概念的调整完全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也能适应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

就会计确认、计量原则而言,“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及“配比原则”是现行的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会计计量基础之后,这三项基本原则应更改为“公允价值原则”、“应计原则”和“配比原则”。其中,配比原则虽然在名称上没有改变,但在含义上却略有变化。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配比原则强调的是收入与费用应按因果关系进行配比,而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配比原则强调则是广义的配比原则,即营业收入与利得应与同一期间的营业费用和损失相配比。之所以要以应计原则代替实现原则,是因为实现原则是以交易发生为收入的确认标准,而应计原则则以事项变动或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为确认标准,也就是说,按照应计原则,不仅要确认因交易而发生的“权责”变动,而且要确认没有交易基础的价值变动;不仅要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而且要确认未实现的收益。

就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言,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确认、计量原则和会计方法选择和评价的标准。无论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还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他们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都应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和“清晰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不同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不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可靠性,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相关性。因此,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相对应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无须作大的调整,只要适当强调相关性即可。

2.公允价值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体现。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代替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后,具体会计准则所做的变动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专门制定一项类似于SFASNO.15的具体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二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基本要求,对涉及到公允价值确认、计量、披露的各项具体准则进行修订,以便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全面体现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基本要求。

(1)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全面体现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全面体现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第一,在进行初始计量时明确规定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属性取舍的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在初始计时时,哪种计量属性符合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或更接近公允价值,就应以哪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即如果资产是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其市场交易价格就是其初始计量的最佳选择;如果某项固定资产形成于非货币交易,其同类资产的重置成本可能就是其初始计量的最佳选择;如果资产形成于融资租赁,其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可能就是其初始计量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