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脑卒中;救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b)-008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re-hospital care on the emergency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adopt the pre-hospital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emergency measures, and the emergency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disturbance in respiration, cerebral hernia, neurologic sequelae and deat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Pre-hospital care; Stroke; Emergency effect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而造成脑功能缺损[1]。脑卒中患者的残疾率较高,而约70%以上的幸存患者中存在着功能,有的伴有意识障碍。多数患者的病情危重,发病较急,残疾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2]。对于脑卒中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急救是提高患者救治效果的关键之处。为此,该次研究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探讨其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Y料

方便选择该院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如下:①患者均经CT、MRI确诊;②该次研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方可进行。排除标准如下:①患者具有其他脑部疾病;②曾出现尿失禁;③患者具有造血系统障碍或者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损害。在8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分布为43~71岁,平均年龄为(56.2±3.2)岁。按照简单随机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在对照组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6.7±3.5)岁,高血压患者36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7例,缺血性脑卒中11例,出血性脑卒中29例。在观察组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5.8±2.9)岁,高血压患者35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5例,缺血性脑卒中10例,出血性脑卒中30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到达医院后未采取院前急救。观察组患者均采取院前急救措施。急诊医师在接到患者或其家属电话后,需要立即仔细了解疾病史,并立即通知急救车救援患者。了解患者的病史并经过初步诊断后判断为脑卒中时,在电话中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初步就诊,叮嘱患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将患者的上衣解开,确保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通道,使患者冷静,等待救援。当救援人员到达后,需要立即检测患者的血压、呼吸、血糖、心率等,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昏迷、肌力改变等,进一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

对症处理:观察患者的血压,若处于合理范围内时,可不采取降压措施。若患者的血压超过合理范围时,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维持血压在160/90 mmHg左右。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生理盐水中加入胰岛素进行滴注治疗,剂量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考虑。对于颅压较高的患者可以通过20%甘露醇(国药准字H11020861)迅速降低颅压,而对于抽搐、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通过安定、甘露醇等进行治疗,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特征。

转运:患者经处理,生命体征出现稳定后开始进行转运,转运之前需要与接诊科室沟通,并采取院内急救措施,在搬动患者时,需要保护头部、颈部,动作尽可能的轻、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送入院内。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院前的并发症、预后情况、从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所需时间、从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所需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前并发症及其预后对比分析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呼吸不畅、脑疝、神经功能后遗症以及死亡的发生率更低,分别为1(2.50%)例、2(5.00%)例、8(20.00%)例和3(7.50%)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从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及接受专业治疗所需时间对比分析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从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所需时间、从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所需时间更短,分别为(18.02±8.54)、(30.32±12.21)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危重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残疾、死亡的几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院内对脑卒中疾病的诊断变得准确、简单,但是当脑卒中疾病发作后,若能及时恢复大脑组织供血,将会降低大脑组织的受损程度[3]。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发生疾病后,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越长,患者的疗效就越差[4]。院前急救可及时的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可有效防止病情的加重,为患者接受院内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对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时,可给予低浓度的给氧,急救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生理盐水[5]。对于高血压患者,若患者保持清醒,可不采取气管插管措施,避免患者的血压进一步升高,进而发生脑疝[6-7]。该次研究中,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呼吸不畅、脑疝、神经功能后遗症以及死亡的发生率更低,分别为2.50%、5.00%、20.00%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可及时救治脑卒中患者,缓解病情,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凤莲, 叶兰芬.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3, 34(1): 163-164.

[2] 门中华. 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0): 2053-2055.

[3] 朱传明, 李慧英, 杨淑贞, 等. CT, MRI 及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25): 2740-2741.

[4] 钟娥.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2): 88-89.

[5] 李宁. 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29): 134-137.

[6] 李雪娜, 海英. 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治疗急性脑卒中 40 例[J]. 河南中t, 2015, 35(6): 1267-1269.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086-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45

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病情发展较快,是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患该疾病后,残疾或死亡的发生率较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均会受到严重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带来较大的压力。临床急救脑卒中患者的时间有严格的时间窗,因此,运用高效的急救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

1月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进行研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大量脑出血、严重心肌梗死、心绞痛、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9±5.37)岁,9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61~85岁,平均(68.71±5.62)岁,8例脑出血,12例脑梗死。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医护人员先询问患者或其陪同人发病的情况,判断患者的发病状态是动态还是静态,及时给予患者吸氧,保证患者呼吸顺畅;护理人员将牙垫放在患者牙下,并实施减小颅内压的措施,如静脉脱水;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对患者的瞳孔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导尿管护理、吸氧护理、营养支持护理等工作;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安抚患者,鼓励患者树立恢复的信心。观察组患者应用急救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成立路径组 由医生、护理人员、药剂师、检验师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根据脑卒中治疗护理规范和临床经验,制定临床护理方案,包括护理预期目标、急救措施、护理措施、康复练习、健康教育、排泄、清洁、饮食、检查等内容。

1.2.2 院前急救护理 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派出救护车,护理人员在前往现场的途中联系患者的家属,掌握患者发病的大致情况,并作出初步判断,指导患者家属垫高患者的头部,不可搬动患者的头部,及时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尽可能地使患者保持呼吸顺畅。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使用通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如果评分小于8分,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吸氧、吸痰、减小颅内压、控制血压等急救措施,如果评分不低于8分,可进行转运。在救护车中,护理人员保护好患者,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清除患者的痰液,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告知急救科室做好急救准备。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并记录完成情况。

1.2.3 院内急救护理 患者住院后,临床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入脑梗死或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告知患者急救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让患者的家属理解相关的急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做好对应的急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

记录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进行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和患者的存活情况,调查患者对急救护理的满意情况,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方法对急救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及患者的存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80,P

3 讨论

脑卒中起病急,多种因素导致的脑内动脉破裂、闭塞、狭窄会使患者的脑内血液循环功能异常,从而损害脑部[1]。根据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永久性脑损伤和一过性脑损伤,根据脑卒中患者的病理性病变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在临床实践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引发死亡和残疾的概率较大[3]。而临床上的急救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因此,临床上需采取高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以争取抢救时间。临床护理路径主要由护理部门统筹实施,由专业的医务人员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案,以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护理效果[4]。目前,国外已经广泛应用该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比较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急性脑卒中;急诊救治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mergency care process quick emergency rescue effect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Methods 240 cases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to May 2011 to May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which patients with routine care process,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quick to implement emergency care process.To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diagnosed admissions to time,confirmed to specialist treatment time,mortality,morbidity differences.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missions to diagnosis time,confirmed to specialist treatment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with the control group,significantly reduc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Quick emergency care process;Acute stroke;Emergency Treatment

急诊科为医院治疗的重要科室,为临床救治危重患者的第一线,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救治效果,建立绿色通道为急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机制。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具有患病率高、病情急、变化快等特点。文献报道[1],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同发病后救治的及时程度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我中心救治的2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讨论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抢救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5年5月我中心救治的2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12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为46岁~86岁,平均年龄为(62.81±3.42)岁,脑梗死患者75例,脑出血患者4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为47岁~87岁,平均年龄为(64.92±3.81)岁,脑梗死患者73例,脑出血患者47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发病至急诊科时间均为5h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两组患者的以上条件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救治流程,接诊,分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采取急诊救治措施,检查,等待检查结果,入院。实验组患者给予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接诊前即做好监护,抢救准备,患者至急诊后,开启绿色通道,在1h内完成患者评估、抢救、诊断,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急救措施。患者入院15min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供氧、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护士同时采集血液标本送检,在20min内开展CT、心电图检查,同时联系专科医生进行会诊,结合检查结果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应在30min内做好术前准备,送患者接受专科治疗[2]。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病死率、致残率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字2检验与t检验表示,P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救治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和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实验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和致残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具有较高的致死率,70%以上的患者均出现后遗症,临床多表现为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文献报道[4],脑卒中患者在得到及时救治后,仍具有较高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影响患者生存时间。急诊科为院前治疗和专科急救的枢纽,在后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急诊科救治时间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传递不及时,各环节仅是被动衔接,救治流程未真正做到快捷[5,6]。因此,采取快捷有效的护理流程,涉及接诊前、诊断、急救、护送等各流程,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规范化完成救护工作。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可缩短急诊救治时间,简化急诊流程,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快捷、连贯、规范化救治,这既可保证缩短时间,又可保证采用规范化流程,为后续治疗提供充足时间。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病死率和致残率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促进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素玲.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9):201-202.

[2]赵素敏,张宏,刘国英.急诊快捷流程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救治中的效果及对微创治疗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8):2238-2239.

[3]刘艺英,刘秀云.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快捷护理路径的实践及效果评价[J].辽宁医学杂志,2014,28(4):222-223.

[4]陈妮,吴显和,毛世芳,等.急诊科实施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8):1069-1071.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诊断;抢救

昏迷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在内科急诊室较多见。但内科急诊中,由于昏迷患者不能配合查体,且多伴有原因不明的昏迷中或昏迷前行为异常[1],临床诊疗信息不够充分,诊疗难度较大。因此,分析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构成、早期诊断及抢救措施,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现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中的诊断标准(GCS≤8分)[2],排除一过性晕厥、癔症性昏迷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4~79岁,平均(536±42)岁;发病距就诊时间10 min~5 h,平均(618±103)min。

12 诊断方法 对所有符合诊断标准的昏迷患者均通过病史询问、迅速体格检查、初步病因判断需要进行的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3 抢救措施

131 迅速检查 经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针对患者的危重因素,急诊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ECG)以及血糖检查,必要时进行血生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枪查,对于病因明确的患者(排除急性中毒、糖尿病并发症等因素),适当时即行CT等影像学检查帮助评估病情,明确诊断。

132 有效抢救 在上述病史、体格检查的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实施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抢救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①心跳、呼吸停止患者:迅速行基本生命支持(BLS)和继续行高级生命支持(ALS),对于明确药物中毒或者有疑似中毒症状的患者给予彻底洗胃、导泻等治疗,配合西药特效解毒剂。②脑卒中患者:即行头颅CT检查,脑水肿者并行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治疗。③酮症酸中毒(DKA)与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患者:给予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配合脱水治疗,低血糖昏迷先予50%葡萄糖50 ml静脉滴注,以10 ml/min的速度。抢救完成后,根据患者病情考虑是转运至重症监护治疗或到相关科室病房治疗。

2 结果

21 病因构成 本组12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其病因构成中,以急性中毒最为多见,尤其是酒精或药物中毒,且发病年龄主要为40岁以下人群;其次为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多集中在中老年人;DKA和HHS等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昏迷的重要原因,发病年龄主要为中老年人。具体病因构成见表1。

22 预后及转归 本组120例昏迷患者经积极抢救,成功痊愈出院95例,抢救成功率为792%; 抢救无效死亡25例,死亡率为208%,其中以脑卒中死亡率最高,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集中在少尿或无尿、高热及血压异常等方面。

3 讨论

临床实践中,对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判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查询:①脑膜刺激征阳性及有神经系统局灶的定位体征,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脑炎。②有神经系统局灶的定位体征,或伴脑膜刺激征,提示中枢神经疾病[1,2]。③无脑膜刺激征,无神经系统局灶的定位体征,提示脑外器官功能障碍或内环境紊乱。本组120例昏迷患者,其病因构成中,以急性中毒最为多见,尤其是酒精或药物中毒;其次为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DKA和HHS等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昏迷的重要原因。

根据病因构成,早期明确诊断,是提高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结合研究结果,120例患者经积极抢救,抢救成功率为792%; 死亡率为208%,其中以脑卒中死亡率最高,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则集中在少尿或无尿、高热及血压异常等方面。提示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对上述因素关注与防治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构成复杂,且病情危重,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抢救是降低其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刘利峰,夏鹄,刘先华,等.急诊内科2034例意识障碍患者的病因学回顾性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06(06):522524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措施范文第5篇

作者单位:518101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周娟: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1~12月救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按常规的急救流程进行护理,试验组按照我科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护时间、致残率以及病死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致残情况、死亡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救治过程中的应用缩短了救护时间,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缺血性脑卒中;急诊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12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并且其发病率还以每年8.1%的速率增长[1],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2]。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为了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设计、建立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1~12月救治的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71例,女41例。年龄52~88岁,平均(63.4±14.5)岁。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13分,平均(7.43±2.41)分。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1]。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流程进行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接到120电话出车。(2)到达急救现场,了解患者姓名、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血压和血糖稳定,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完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3]。(3)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将患者转移至急救车,乘车返回。到急诊科前联系急诊科接诊。(4)到达急诊科后,先挂号、缴费,急诊科医师开具检查、检验单,抽取血液标本送检,完成心电图、CT/MR等检查。(5)确诊缺血性脑卒中,送卒中单元进一步诊治。

1.2.2试验组采用我科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明确具体岗位职责、任务和相应的奖惩规则,规范整个救治过程,具体内容如下:(1)接到120电话出车,途中与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主诉、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指导患者家属做简单处理,如清除口腔异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转移患者至安全位置等。(2)到达急救现场,根据患者病情做相关现场急救处理,如心肺复苏、吸痰、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等。(3)如患者病情允许,立即转移患者至急救车,及时返回急诊科。途中除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外,完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3],抽取血液标本,并及时将患者情况汇报

急诊科,急诊科医师、护师在急救车未到达前预先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开具CT或MR检查单,并做好接诊、进一步抢救准备。(4)到达急诊科后再次评估患者病情,若病情允许完成心电图检查后直接送CT室或MR室检查;若病情危急,在急诊抢救室抢救病情稳定后再送CT室或MR室检查。(5)确诊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转至卒中单元。由于该病涉及急诊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所以由临床医师和护士组成制定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编写小组,根据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治、护理特点,在复习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临床护理路径。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护时间、致残率和死亡率。救护时间是从接到120电话到确诊进入卒中单元的时间。

1.4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救护时间比较(表1)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护理模式,是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标准流程,是一种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质量保证以及持续质量改进融合的护理标准化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内的有效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率、致残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首要因素。从接到120电话开始,院前急救护理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和护理;返院途中通过与院内急诊科沟通提前开通绿色通道、开具相关检查并提前做好接诊、抢救准备,做到院前、院内救护的无缝连接,减少了患者到达医院后的无谓等待时间[3]。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通过院前、院内护理外延、扩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有效减少了患者的救治时间。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在发病后6 h内,救治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发病后能否得到及时的救治。目前,由于影像医学的发展,使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成为现实,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打通了脑卒中诊治的快速通道,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在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治疗[4-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缺血性脑卒中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和开展,对护理工作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使急诊护士能够有预见性地、主动地沿路径内容进行护理。缺血性脑卒中急诊临床护理路径针对急诊科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特点,制定出规范和标准的急救护理流程和护理措施,以期达到预定的急救护理目标,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在院前和急诊室的治疗护理时间,早让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从而缩短脑缺血时间,使缺血脑组织早期得到血流再灌注,从而改善治疗效果及预后。

参考文献

[1]Zhao D,Liu J,W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twenty-one-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ng Project[J].Stroke,2008,39(6):1668-167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3]单春剑,李培培,夏家爱.临床护理路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4807-4808.

[4]李桂香,王运良,闫波,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5):94-95.

[5]刘江华,张剑锋,雷卓青,等.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2):3663-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