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卒中护理门诊

脑卒中护理门诊

脑卒中护理门诊

脑卒中护理门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理路径;急性脑卒中;临床价值

脑卒中疾病为急诊科室患者常见的一种危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为高效救治患者,减少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发生,我院开始从2012年3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护理路径急救治疗,护理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经120急救车运送救治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为44~86岁,平均年龄为(65±1.1)岁,脑出血25例,脑梗死55例,GCS评分为2~14分,平均为8.2分;2011年5月~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经120急救陈运送救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男32例,女48例,年龄为23~83岁,平均年龄为(53±1.2)岁,脑出血27例,脑梗死53例,GCS评分为3~15分,平均为9.2分。所选取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MRI和CT检查诊断确诊。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将患者送入到医院后,给予其脑卒中疾病的常规治疗以及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护理路径护理,具体措施为:

1.2.1首先制定科学、方便的护理路径 从急诊科室受到120例提供患者的信息开始,直至急诊救治结束。首先注意分析大量的循征资料,形成接诊前、接诊、评估病情、急诊护理、术前护理、护送的具有护理路径。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室1h内完成患者病情的评估,给予患者实施急诊救治,做出明确诊断,并做出准确的决定。

1.2.2有必要加强培训相关培训 为成功救治脑卒中患者,急诊护理路径应建立一套快捷、连贯、同一时间内多科重叠救治模式,并对后勤、财务、信息系统、药剂、医技、麻醉科、介入科、神经、财务以及后勤等多科室部门进行集中培训管理。因此医院有必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若有必要可组织进行模拟训练,规范具体的救治操作。

1.2.3做好充分的接诊准备 接诊前,有必要对准备好接诊车,做好急救的监护以及相应的药械。告知相关科室人员做好待命工作,在患者送入到急诊科室前10min,再次联系接诊人员,提前到急诊地点等待患者的到来。

1.2.4快速接诊 患者到达急诊科室15min,立即开启绿色通道,先对患者进行急救,之后挂号,给予患者必要的用药治疗诊查后在进行缴费。

1.2.5与医生进行配合,做好病情的评估以及及时的救治护理 到达急诊科室15min后,于抢救科室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呼吸道、颅内高压情况、言语、肢体活动等,医护人员有必要做好相应的配合,实施急救措施治疗,之后护送患者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

1.2.6与医生进行配合进行必要的救治护理 患者到达急诊科室20min,医护人员携带相关的监测、急救药械箱以及各种记录单,与医生一同护送患者接受相关检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发展,便于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应急救治措施。重点检查患者的心电图、CT、MRI、血液化验等,并将检验后各项指标送入到检验科室。在检查期间,应注意有必要与专科医生保持密切联系,若有必要需进行现场或网络会诊,根据检查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征求意见,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1.2.7术前护理 患者到达急诊科室30min。观察有手术指征患者,应在医嘱要求下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护理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备皮、置尿管、插胃管,做好术前用药、皮试、抽血医嘱等,有必要提前告知介入室或手术室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医护人员以及医生将患者送入到手术室接受专科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接诊到确诊救治时间、确诊到接受治疗时间、致残率以及死亡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7.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情况,见表1。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接诊到确诊救治时间、确诊到治疗时间、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均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性脑卒中多是指病变在直接、间接作用下而出现丘脑下部损害而导致的,可将其用于判断重度脑卒中的程度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1]。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脑卒中为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危重脑血管疾病,是人类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因此,早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致残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2]。从护理学角度分析,提出一条科学、快捷的急诊护理路径,对于成功救治患者相当重要,是当前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临床护理路径是指科室的医护人员以及相关科室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的科学的医疗抢救程度。该护理模式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据一定的时间,制定最为适合的临床诊疗计划[3,4]。脑卒中急诊护理路径是坚持以循征医学为指导,在一系列科学论证基础下,制定一套连贯、多角度、多方面的标准化救护模式,既充分考虑到救治流程的标准化以及救治的时间性,同时应注意考虑到科室的协同性,有利于早期诊断以及干预治疗,在最佳时间内做出有效治疗的治疗[5]。本次研究中,在120 接诊条件下,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接诊确诊救治时间、确诊到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救治,可大大缩短治疗时间,为成功救治患者提供充足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可有效减少死亡率以及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黄丽燕,杨红叶.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2,34(7):940-941.

[2]王岑立,康志浩,陈利斌.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7(7):1614-1616.

[3]罗珲.急性脑卒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7):52-53.

脑卒中护理门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预后

脑卒中是由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的一种严重神经系统急症,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大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据卫生部门统计,国内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85/10-219/10万,估计每年还有新增病例200万,死亡约150万[1]。专家估计至2020年,国内脑卒中的死亡人数将增长3倍[2]。本研究针对院前急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脑卒中患者正确的就诊途径,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救治好转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本院急诊救治的脑卒中患者总计130例。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选择研究对象。130例患者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53.43±12.23)岁。71例经院前急救处理(院前急救组),发病到开始救护时间为5~46min。另59例患者有患者家属直接送入我院急诊科救治(自行就诊组),到达医院前未实施任何急救措施,发病到救治时间为22~132min。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cow coma scale, GCS):3~13分,平均(6.12±2.02)分。130例患者根据有无院前急救分为院前急救组与自行就诊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GCS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急救护理

1.2.1急救电话指导 调度室人员接到电话时,立即联系家属,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居住附近有无醒目的标志等情况,并指导家属自救,避免不恰当的搬动或转运,有呕吐、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安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保持心理平静。

1.2.2快速反应 出诊医护人员接到呼救3min内出车。出车司机必须熟悉出诊区域路线。

1.3现场急救

1.3.1及病情评估 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立即评估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缺血性疾病,即采用GCS评分评估病情、确定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急性脑卒中患者常处于昏迷状态,特别是GCS评分低于8分者,舌根肌肉松弛,易引起舌后坠,堵塞咽喉部影响呼吸,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昏迷危及生命。因此患者GCS≥8分,应该立即转运;如果患者GCS

1.3.2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保持平卧位,怀疑脑出血患者头部可抬高15°。解开患者衣领、裤袋,减少对呼吸道阻力;迅速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窒息;舌后坠及鼾声大作者置入口咽通气管并固定;抽搐者立即放入开口器,避免舌头咬伤。必要时行胸外心肺复苏术,进行气管内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1.3.3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1~2支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采用静脉留置针,操作者手臂及患者肢体应放在支撑物上,以免晃动时针头脱出,防止液体外渗。穿刺部位应避开活动的关节,选择健侧肢体,液体选择软包装。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

1.3.4安全转运 安全转运是院前急救后期的重要内容。给患者系好安全带,避免途中的颠簸加重病情。及时与医院联系,做好医院急救准备,以便患者到达后可立即分诊及处理。

1.4方法 对患者进行mRS评分,来衡量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状况,判断患者症状的好转、致残。对两组患者的好转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院前急救组71例,患者致残率与自行救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仅3~6h,从发病到有效治疗间隔时间越短,则预后越好,死亡率和致残率越低[5]。因此,院前急救必须反应迅速以及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急救人员应尽快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密切监护生命功能。在运送中,维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等护理措施,并严格遵循安全转运等救护流程是最大限度减低患者病残率关键。

本研究显示:院前急救组的致残率低于自行救助组,并且好转率高于自行救治组。院前急救组患者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改善了脑缺氧状况,尽可能避免舌后坠、呕吐物及分泌物导致窒息等情况,并通过安全的转运方式,减少并发症。而自行就诊的患者家属大多数采取不正当的急救措施及运送方式等情况,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院前急救中争分夺秒是黄金原则,制定完善的院前急救护理规章制度,要求护士熟悉急救车的器械配置的使用。

总之,脑血管病的防治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加强对人们的相关急救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有必要加强"120"急救系统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急救的认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正确、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利海,裘长海,李广.我国脑卒中的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J].医学与哲学, 2006, 27 (9):4-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

[3]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脑卒中护理门诊范文第3篇

现状:我国脑梗死患者溶栓率很低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一旦发生脑卒中,该怎么办?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除了保守治疗外,还有一个更有效的保护患者神经功能的方法,那就是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遗憾的是,由于就医延迟、溶栓治疗知晓率低等原因,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率很低,仅为2%左右。

溶栓绿色通道:抢救“濒危”脑细胞

鉴于脑卒中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早期溶栓的重要治疗价值,为最大限度地挽救脑卒中患者的生命和神经功能,组建急性脑卒中团队和建立绿色通道是十分必要的。我院神经内科联合神经外科、急诊科、影像科、药剂科等医护人员组建急性卒中团队,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溶栓指南,制定了实用的静脉溶栓治疗绿色通道。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快速筛查出可疑卒中患者,即由120急救医护人员或分诊护士使用辛辛那提院前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表1)进行初筛,一旦发现疑似患者,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并通知急性卒中团队,急查血常规、凝血指标、血生化、心肌酶谱、心电图、颅脑CT。

第二步,急性溶栓团队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溶栓条件,有无禁忌症。适应症包括:发病时间在4.5 小时以内,缺血性卒中,年龄介于18~80岁等。禁忌症包括:存在易出血的因素(如颅内出血史、近三月内有头部外伤、手术或卒中史)、症状提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活动性内出血、血小板过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情况,处于急性炎症感染期,基础疾病较重,不能耐受溶栓,有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5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10 毫米汞柱)。

第三步,急性卒中团队根据临床症状、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评估患者静脉溶栓风险效益比,判断是否适合溶栓。

第四步,适宜溶栓患者,在签署同意书后,立即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他患者进行常规抗栓、调脂、稳定斑块治疗。

尽可能缩短从发病到救治的时间或者“门针时间” (door to needle time,DNT),因为脑梗死缺血区每分钟约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时间就是大脑”。因此,应争取蒋DNT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

特别提醒:静脉溶栓治疗是把双刃剑,对于一部分急性卒中患者,能起到挽救其生命健康、避免残疾的关键作用;然而对于另一部分患者,意义可能有限,甚至会导致病情恶化。因此,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和禁忌证至关重要。此外,溶栓还可能出现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再栓塞、过敏反应等。

表1 辛辛那提院前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

面部运动:微笑或示齿

正常:两侧对称

异常:口角歪斜,不对称

上肢运动:闭眼时双上肢向前伸直10秒及以上

正常:坚持10秒以上

异常:一侧不能运动或较快落下

言语:重复短语,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正常:语言清楚,没有迟钝

异常:言语不能,含糊不清,重复障碍

*如果出现上述任一异常症状,则卒中发生的可能性高达72%。

胡波

脑卒中护理门诊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期间入选本科急性脑梗死单病种管理溶栓病例作为历史对照组,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期间入选本科急性脑梗死单病种管理溶栓病例作为实验组。于2010年9月起,凡入住本院急诊科,初步诊断为“脑卒中”,且发病时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溶栓流程 历史对照组采用的溶栓流程为患者到达急诊,预检护士分诊,神经内科急诊医师接诊,安排患者化验及影像学检查,如符合溶栓标准,送入卒中单元溶栓治疗。溶栓标准和排除标准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

1.2.2 院内时间窗追踪表 表格记录包括患者的发病时间、到达急诊科时间、急诊神经内科医生和卒中应急小组医生到达时间、评估病史时间、实验室检查时间、影像时间、到卒中单元时间和用药时间等。

1.2.3 追踪方法 患者到急诊后,预检护士快速分诊,如怀疑是发病卒中患者,分诊给急诊神经内科医生,并启用时间窗追踪表和计时器。医生确认患者为溶栓时间窗内的卒中患者,即启动溶栓流程。由卒中应急小组成员全程追踪记录时间窗追踪表。

1.2.4 溶栓流程的改进 建立了卒中通讯中心,由急诊神内医生启动,由通讯中心联系卒中医生、急诊影像和卒中病房;加强培训,并利用卒中溶栓手册缩短医护评估时间;优化序列,缩短影像检查时间;卒中单元溶栓药物及床位的储备。

1.3 统计学方法 溶栓率指标的计算以溶栓病例占入选本科急性脑梗死单病种管理病例数为准。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时间窗追踪表执行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率、溶栓前院内等待时间及各环节的时间等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成组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采用“院内时间窗追踪表”共追踪161例。其中有15例患者症状迅速改善,考虑为短暂脑缺血发作终止追踪;有12例患者为脑出血而终止;9例患者家属拒绝接受溶栓治疗此表自动终止。共完成125例溶栓,其中男79例,女46例,年龄28~94岁,平均年龄68.29岁。

2.2 溶栓率比较 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期间入住本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766例,26例患者进行溶栓,溶栓率为1.47%;2010年9月本2012年2月期间入住本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807例,125例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溶栓率为6.92%。时间窗追踪表执行前后溶栓率比较,χ2=65.43, P

2.3 追踪分析前后各环节时间比较

院内时间窗追踪表执行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环节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因此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即时间窗[5-6]。Lansberg等[7]认为发病3 h内进行溶栓的患者每延迟给药10 min,就意味着增加1%的残疾可能性。Fonarow等[8]提出急诊到用药的时间,每缩短15 min可减少医院死亡率5%。因此,缩短溶栓前的院内延误时间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Fonarow等[8]提出利用时间追踪表等工具来缩短院内等待时间。来自于美国Get With The Guidelines-Stroke(GWTG)的数据显示所有溶栓患者的平均院内等待时间为78 min[9]。据中国国家卒中数据库的研究发现,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有14702例患者因急性脑梗死入院,但是仅181例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率只有1.23%,平均院内等待时间为116 min[10]。本院在追踪分析前溶栓率只有1.47%,平均院内等待时间为115 min。通过使用时间窗追踪表,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入急诊至rtPA用药过程中的每个时间点进行及时追踪,让各环节有据可查,利于改进流程。而且时间窗追踪表和秒表的使用能够增强相关医护人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意识和时间紧迫感。现溶栓率提高到6.92%,溶栓前平均等待时间缩短到82 min,意义显著。

针对时间追踪的各个环节,不断地完善改进流程。Fonarow 等[9]建议一个电话可以启动卒中小组,以减少时间消耗。追踪分析前,笔者发现患者入急诊到卒中小组成员到达的时间长达12min,因为这个过程牵涉到预检护士、急诊神经内科医生、“二唤”值班医生、卒中医生等多个环节之间的相互通讯,造成时间的浪费。追踪分析后,本院建立了卒中通讯中心,由急诊设计内科医生启动,由通讯中心联系卒中医生、急诊影像和卒中病房,保证溶栓小组5 min到达急诊,减少了通讯时间上的浪费。

其次,加强培训,加强预检护士对脑血管意外的识别能力和神内科医生评估速度,利用卒中溶栓手册缩短分诊及评估时间,加强护工团队培训,提高患者转运速度,从而使患者急诊到影像检查时间从28 min缩短至20 min。再次,优化影像学检查序列,缩短延误。我国溶栓患者急诊到MRI检查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同,但是MRI检查到用药时间是发达国家的两倍[10]。本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分析前发现影像检查平均耗时为73 min,主要原因除了MRI检查等待时间外,还有影像序列扫描的时间。通过和放射科联系,开通绿色通道,由专门的MRI或CT机房为溶栓患者进行检查,改进后影像检查的平均时间为51 min。笔者也为进入时间追踪的患者制作特定的试管标签,化验室收到标本后第一时间处理,在最快时间(影像检查的同时)出检验结果。最后,卒中单元溶栓药物及床位的储备,便于即刻溶栓。病房准备rtPA,减少药房发药的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先用药,再办理住院手续;制作体质量剂量换算表,节省了剂量计算的时间,使完成影像到用药时间缩短了3 min。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院内时间窗追踪表,有效缩短了溶栓前等待时间。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建议具有溶栓适应症的患者应在到急诊后60 min内得到rtPA溶栓治疗。我们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人员培训和流程改进,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患者得到治疗。本组研究对象中有9例患者放弃了溶栓治疗,对溶栓认识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普及公众教育[11],尤其对高危人群重点筛查和教育,提高人们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紧迫性的认识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2] 姜春莉,信宏,李晨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2):1320-1321.

[3] Barrett KM, Meschia JF. Acute ischemic stroke management: medical management[J]. Semin Neurol, 2010,30(5):461-468.

[4] Dharmasaroja PA, Muengtaweepongsa S, Dharmasaroja P. Early outcome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 Neurol India, 2011,59(3):351-354.

[5] 顾彬,张劲松,赵高年.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9):957-959.

[6] 陈丽霞,王宁,张荟雪,等.急诊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9):790-792.

[7] Lansberg MG, Schrooten M, Bluhmki E, et al. Treatment time-specific number needed to treat estimates for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herapy in acute stroke based on shifts over the entire range of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J]. Stroke,2009,40(6):2079-2084.

[8] Fonarow GC, Smith EE, Saver JL, et al. Timeliness of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hospital factors, and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door-to-needle times within 60 minutes[J]. Circulation,2011,123(7):750-758.

[9] Fonarow GC, Smith EE, Saver JL, et al. Improving door-to-needle ti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design and rationale for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s target : stroke initiative [J]. Stroke,2011,42(10):2983-2989.

[10] Wang Y, Liao X, Zhao X, et al. Using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o treat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analysis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J].Stroke, 2011, 42(6):1658-1664.

[11] 张伟,倪铭孔,林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急诊溶栓的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8):741-743.

(收稿日期:2012-06-2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11.023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立项课题(Y201122712)

作者单位: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徐敏、陈金花),急诊科(陈水红),护理部(金静芬)

通信作者:金静芬,Email:

脑卒中护理门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肢体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44—02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急性起病,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且这些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相一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1]。脑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全部病例均能够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病者。将全部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7.26)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81±7.54)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30日,平均病程(19.7±5.2)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5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发放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其良好的遵医行为。②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③药物护理: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④心理护理:护士多与患者进行床头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关心、支持、疏导其面对现实,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其疾病后焦虑、抑郁状态等负性事件的发生。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①良肢位摆放:患肢固定于枕头以上或躯干呈90度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患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②定时健患侧翻身训练。③早期坐位平衡、健患侧起坐练习和站立训练。④床头移动训练,重心转移、床与轮椅间的转移。⑤跨步步行及平行内杠步行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系鞋带、用厕、洗澡、进食动作等)。

1.3 效果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14日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干预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同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康复护理是除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内容外,还应用各科专门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恢复。研究认为,脑卒中的最佳恢复期是3个月以内,有效恢复期是6个月。康复护理是基于脑的高度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3.

[2] 韦世友,王炎林,杨小华,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19-220.

[3]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