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第1篇

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其目的在于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应如何对待国际贸易。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其后,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四个阶段。这四种理论在当时可以解释这样那样的国际贸易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变化,这些贸易理论也逐渐受到新的贸易理论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这四种理论的内容、结论、优势以及局限性,以期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

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源于批判重商主义,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李斯特以及当代的克鲁格曼,杨小凯等人的逐步完善已经建立相对完备的经济学体系,并不断应用于实际。把握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程及演进规律无疑对制定正确的贸易政策从而促进各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贸易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为古典经济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斯密认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自身利益,对利益的追逐产生物品交换的需要,进而产生劳动的分工,分工使每一种物品的生产都趋向专业化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应该生产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行进行贸易以获得比自身生产更多的利益。绝对优势学说的创立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意义。第一,它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即各国不同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使各国对同种商品的生产具有不同的绝对成本,人类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驱使国家间贸易的产生;第二,它指明国际贸易能给参与到其中的国家带来比自给自足更大的利益;第三,它指出了自由贸易的必要性,既然一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取得更多的利益,那么就应该最大程度的开展国际贸易,即进行自由的国际贸易。由此可见,比较优势学说更能解释普遍的经济现象。因为比较优势学说表明,不仅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自身生产更多的利益,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也可以,为现实中的此类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国家贸易能为所有的国家带来更多的利益,那么国际贸易就应该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进行。这样,比较优势学说就从理论说明了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比较优势只对国家间贸易的分析是静态的,它只能总结某一时点上国家间贸易的优势所在,无法分析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会产生的变化。二是比较优势理论只以生产商品所需劳动时间为依据,忽视了各国的自然禀赋和技术条件等可能会影响到比较优势的其他因素。三是比较优势没有说明国际贸易中利益的分配问题,即贸易双方以什么样的比例分配贸易利益。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199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俄林在书中的分析选用了新的理论基础,即他选用了自然要素禀赋而非生产商品的时间,从新的出发点分析了国际产生的原因。生产要他在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中各个国家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占有情况不尽相同,而且各种商品的生产所需要各种要素的比例也不一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可以通过生产以本国具有的相对丰富的资源为要素的商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出售以获取贸易利益。原因在于,以相对丰富的资源为生产要素必然使得该国这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低于这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所生产的这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从而利用价格优势获取比国内市场的贸易中更多的利益。显然,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模型在比较优势学说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俄林模型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解释了比较优势理论中相对优势产生的原因,即在于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状况的不同。两地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同,产生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差异,为贸易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俄林不仅对某种商品的生产和贸易作出分析,而且从资本、技术等要素出发在宏观层面上说明一个国家的贸易优势和劣势所在。第三,俄林模型解释了国际贸易可能会给一国经济和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由于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使用丰裕生产要素的资源并获得高于国内市场的利益,必然使得该种要素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反之,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缺少的资源生产的商品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从而使该类商品生产要素的需求减少,近而使该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会从此类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

三、新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克鲁格曼、迪克西特、诺曼、赫尔普曼等经济学家不断尝试把新的理论应用到新古典贸易理论中来解释现代国际贸易现象,逐渐形成新贸易理论。其中,对新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的《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奠定了新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础,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至今不衰。与俄林选择自然资源禀赋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克鲁格曼改变了对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的基础,他假定厂商的生产是规模报仇递增的,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使市场实现均衡的两个条件。首先,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需要选择在边际利润为零的点上进行生产,在该点上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边际利润为零。其次,厂商可自由进入或推出一个行业的生产,通过经济学的分析可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时,进入生产的厂商数量等于退出生产的厂商数量,即生产规模实现均衡。新贸易理论通过解决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瓶颈而把贸易理论的发展推向前进。新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现实适用性的提高,它能够揭示经济中更普遍的现象,并对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难题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即为什么国际贸易的大部分没有发生在要素禀赋相差极大的国家之间。在新贸易理论中,由于商品的多样性及其随经济、科技、市场需求等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处于变动之中,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生产所有种类的商品,所以国际间的贸易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至于在生产商品的分工中哪个国家生产哪些商品则由资源占有状况和生产条件等因素确定。新贸易理论当然也是不尽完善的,它的缺陷主要在于对厂商的要求过于严格,严格假设所有的厂商完全相同,忽略了各个厂商之间所存在的领导者才能、资本及技术条件的差异,无法解释行业中厂商数量及规模的变动,或者一些企业在竞争中步步为营,规模和收益不断提高,成为行业中的主导者,而另一些厂商却在竞争中被淘汰,退出竞争。对前人无法解释的难题做出解答是新的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新贸易理论虽然解释了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里昂惕夫之谜及相关难题,它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某些方面与现实不相吻合。针对这一问题,新贸易理提出了贸易障碍这一概念试图对此做出解释,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变量或参数在模型中做具体的分析,因此这一问题至此并没有得出系统合理的解释每一个理论的局限之处都会成为新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基于对这一难题的解释,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得到了拓展。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家的主要创立者是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是经济中的每个个体都即使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由于每个个人、厂商或者国家都不能囊括所有商品的生产,因此生产者之间存在分工,为贸易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分工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大于进行贸易所需花费的交易成本时,贸易产生。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系统地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该论证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同样适用。由于该理论对分工的论证主要基于内生优势,因此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也被成为内生优势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分工是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当分工经济大于交易费用时为贸易的产生提供了充分条件。即使所有的人都完全相同,不存在任何差异,也会在后天的分工选择中形成各异的内生比较优势,分工促使贸易的产生,贸易的成本形成交易费用,当交易成本大于分工经济的时候贸易产生的条件消失,各国又会发展封闭式经济,取消国际贸易。所以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大于交易成本是贸易产生的必须条件,二者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易效率在不断提高,交易所需的成本不断下降,分工经济的优势更加突出,又会返而促进商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越活跃,商品种类越多,消费者对多样化商品的需求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从而使福利水平提高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杨小凯教授对古典贸易理论的深层次完善和补充。他从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即贸易的产生出发,对贸易的起源进行了追本溯源的分析,并对在此基础发生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及各个层次经济体的运行做详尽的阐述,使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同时在围观和宏观层面上对贸易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理论总结。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以内生比较优势为依托,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外生比较优势形成对比,但又以之为基础。相比静态的古典贸易理论分析,新兴古典贸易理以专业化经济为基础对贸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和市场的相关问题做了动态分析。世界经济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而静态分析却只能描述在某一时点上经济的状态。因此,为了使理论更加接近现实,需要对经济的动态运行进行分析,内生优势的变化就是动态分析的主要因素。动态分析使理论更加接近现实,增加了对现实的适用性和解释能力。其次,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现实化的理论,它以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为衡量标准现实经济的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管理者对贸易选择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以在分工经济和交易成本的矛盾之中找到平衡点,使经济的运行更加稳定和高效。而且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经济分工的均衡状态,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再次,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对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做了统一分析。认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起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当分工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大于交易成本时,贸易就符合人类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因此自然产生。它突破了新贸易理论的局限,即虽然说明国际贸易的益处,却无法论证为什么国际贸易要由国内贸易发展而来,而不是在贸易产生的时候就被所有的国家所承认并采取。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对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起源的统一是该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最大贡献,不仅使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也把经济运行的本质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出来,提高了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认知和解释深度,因此也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性指导意义。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首先,它无法指明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应依据什么原则选择出口和进口商品。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口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者进口存在比较劣势的产品举均能获得比自己生产更多的利益。因此可以根据生产商品的比较成本的高低来确定要出口或进口哪些商品。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对贸易模式问题也给出了明确说明,一国应出口较多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较多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获得更多利益。在新兴国际国际贸易理论中,克鲁格曼指出,商品生产的专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利益是国内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无法对具体应选择哪些产品用于出口或哪些产品需要进口做出具体说明。只能说明一国应出口本国的专业化经济较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可以带来更多交易利益的商品,同时需要进口那些本国的专业化经济较弱,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的商品。至此,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三大基本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第二个缺陷在于其对现实经济解释力的欠缺。该理论追求形式上的全面性,而无法顾及对经济运行细节的说明,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个宏观的框架,而不致力于对细微现象的解释。为了构建严密的逻辑框架,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提出了严格的假设条件。而且该理论中所涉及的数据无法从现有资料中获取,从而无法对其进行检验或运用这一理论对现实状况进行预测。此外,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更适用于解释长期中的经济现象,而对短期经济现象缺乏解释力,所以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在现实中的适用之处极其有限,它在理论上对以往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对以后贸易理论的启示方面所起的作用远大于它对现实世界经济运行的解释和对经济发展的预示。即理论意义大于其现实意义。

作者:于彩凤 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梅.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红河学院学报,2005,12.

[2]郭波,吴平,穆鹏.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规律[J].大连大学学报,2011,2.

[3]庞丹丹.浅谈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J].北方经贸,2014,2.

[4]王秋玲.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经济,2009,5.

[5]雷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6,1.

[6]王建福.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J].经济师,2005,9.

[7]陈钧浩.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J].世界经济研究,2013,11

[8]陈晓文.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路及新趋向[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12.

[9]周梅妮.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简述[J].甘肃农业,2005,6.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双要素贸易条件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贸易条件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贸易条件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比较研究。本文经过梳理将这些研究主题划分为以下四类:1.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分析;2.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3.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贫困化增长研究;4.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途径。现综述如下:

一、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国内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比较集中在我国长期的贸易条件发展趋势方面。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总体趋势是不断恶化的(王如忠1999;赵玉敏2002;朱锦娟2008;黄满盈2008等),收入贸易条件不断改善(陈飞翔2005);单要素贸易条件长期以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关于双要素贸易条件,多数学者计算了我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得出90年代以后,我国与美国、日本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日益改善,我国与韩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不容乐观(胡靖2008 汪素芹2008 张烨2004 王晓婷2008)。很多学者从贸易条件构成、产业机构、FDI、技术进步等不同的角度对贸易条件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不同的原因。

1.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分析

几乎所有的文献中我们都能找到我国总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恶化趋势这一结论。具体到我国的分类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分析,我国的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有所改善,但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持续下降(张海波2006;黄满盈2002;朱锦娟2008;李汉君2009等),而制成品目前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因而我国总体贸易条件呈下降趋势。中国属于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可以视为无穷大,出口企业主要依靠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产品附加值低,价格弹性低。目前我国在全球化的生产体系中,我国的生产位于下游,外贸方式也多以简单的加工贸易为主,所创造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造成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难以快速上涨;而我国进口以高技术的机电产品为主,国外掌握了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高,导致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价格只上不下,从而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都晓岩等(2004)从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NBTT恶化的原因,认为旧有的贸易制度和贸易体制是制约我国NBTT改善的根本因素。孙慧(2006)以贸易战略为立足点,理论上分析了我国80年代以后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转移情况,认为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完全自由贸易战略是导致我国NBTT恶化的基本原因。

外资企业出口也是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进口是随工业制品的出口而影响贸易条件的,而外资企业出口对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效应大于其对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效应(韩青,2006)。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增长,导致我国进口品的价格相对提高;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我国通过利用企业内贸易,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 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以达到转移价格、减少税负、转移资金与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口品的价格却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

2.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原因

近二十年来收入贸易条件长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出口贸易数量的激增,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ITT指数更是加速上升(陈飞翔,2005)。出口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产业,其次是我国的出口鼓励政策(崔津渡2006;朱锦娟2008)。世界经济的全面增长和各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性的提高也是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程敏,2006)。可见,出口数量激增和出口鼓励政策在改善收入贸易条件的同时,也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产生了深深远影响。

3.我国要素贸易条件变动原因

早期的文献研究里,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一些学者仅仅研究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刘志永(2009)在此基础上,主观估算了我国的要素贸易条件后,确定我国的贸易条件整体情况。显然这些分析方法在从整体上来看是片面和不完善的。一方面,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能说明我国的贸易利益受损。例如,如果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是由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所致,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我国出口产品供给的同时,虽然恶化了价格贸易条件,但只要其单位出口产品价值的下降幅度低于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加幅度,我国的出口收入水平仍是会改善的;另一方面,在融入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全球的国际贸易量不断增长,与伙伴贸易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都是处于上升趋势。从贸易双方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贸易利益受损的事实。因为它并不能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实际竞争能力。只有进一步考虑到双要素贸易条件,我们才能更深入且全面地研究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变动。

我国单要素贸易条件的长期增长毫无疑问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在对劳动生产率的计算上,产生了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具体包括: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工业制成品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劳动效益系数(张烨2004)以及要素产出率(王晓婷2009)。无论运用哪种标准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其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攀升都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恶化。

从双要素贸易条件看,中国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基本上是趋于改善的,但是与韩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的波动则比较大(胡靖2008),甚至处于恶化趋势(汪素芹2006)。黄勇峰、任若恩(2002)对中美两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进行了实际测度,建立起1985年双国比较的标准,以表明中国与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实际差距和我国价格竞争优势形成的本质原因。结果显示,虽然在中美两国间存在巨大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但由于劳动小时工资率相对于劳动生产率却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使我国的产品获得价格的优势,相比之下,资本生产率与资本服务价格水平与美国却大致相当。这其实从侧面说明了我们不能对我国与美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日趋上升的现状盲目乐观。

总体来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供给丰裕所导致的出口数量的急剧扩张和出口价格的持续偏低引起的;其次,我国的进口产品大多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并且这些进口产品富有价格弹性。再次,我国的出口加工行业的技术附加值低导致制成品出口价格持续走低;而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提高了进口中间产品成本的上升而且压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并且抬高了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的价格,人为恶化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最后,我国近十多年来鼓励出口的政策,导致外贸依存度持续上升,在这一过程中汇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导致出口价格一直上涨持续低迷。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主要在于劳动供给的丰富导致的出口数量的激增。单要素贸易条件在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持续上升。

二、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

在梳理所参考的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中,笔者把影响贸易条件的主要因素归纳为经济增长、汇率、关税、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贸易结构、技术进步和贸易战略等因素。

事实上,早在1999年,王如忠教授就较早地对我国的贸易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他从理论上分析了最优关税、关税同盟、货币贬值、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作用,并且指出:大国征收最优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关税同盟内部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对各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一国货币贬值只有跟本国的进、出口供给弹性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本国货币贬值是否会引起本国货币同比例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不同型态的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效应也不同的。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方面,谢建国(1999)认为汇率的波动不仅通过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改善或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 而且还通过贬值后的数量效应、结构效应和成本效应对贸易条件产生滞后影响。姚旦杰(2008)、杨娉(2009)认为,汇率变动能够改善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却使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汇率变动对各行业进出口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低于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但总体上人民币汇率变动不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张学忠(2007)认为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在短期内,实际汇率对贸易条件有显著影响,而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修正作用并不显著。

与汇率不同的是,所有学者都肯定了技术进步在贸易条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武海峰等,2004;陶旺生,2008);除此之外,贸易结构也是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承认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我国贸易条件的健康发展(王允贵2004;曾铮、胡小环2005;李汉君、孙旭2009等)。张建华和刘庆玉(2004)将贸易条件变化的大部分原因归结为产业结构的变化。

黄满盈(2005)对1980-2004年中国贸易条件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劳动生产率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为负,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关税及FDI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为正。并且通过对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分解的结果,指出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确实呈长期恶化趋势,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呈递减的趋势,这种波动性主要是由“国别价格效应”引起的。

三、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贫困化增长

尽管贸易条件一直作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的指示器,价格贸易条件长期处于恶化趋势,我国的贸易利益是否因此受损?我国是否进入了贫困化增长阶段?长期以来,这些疑问也一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张先锋、刘厚俊(2006)理论上分析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我国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短期内,经济增长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长期来看,我国贸易条件会不断改善;总体来看,贸易条件可能会呈“U形”变化。单纯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不能充分说明我国福利水平的降低。我国目前需要纠正因国内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扭曲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林桂军、张玉芹(2007)通过Sawada (2006)的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经济福利的指标, 运用显示偏好弱公理来研究经济福利的变动方向,并通过计算我国年度贸易条件、GDP年损失率、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得出我国的贫困化增长系数,发现尽管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但我国并没有出现贫困化增长;谢飞(2003)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Cypher&Dietz(1998)模型分析了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动态贸易利益,据此认为当存在技术进步效应时,贸易条件恶化并不一定会产生“贫困化增长”;刘志永(2009)测算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估算了我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发现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而价格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呈不断恶化趋势,据此认为我国虽然目前没有出现绝对的贫困化增长,但我国有“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四、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途径

无论我国是否进入贫困化增长阶段,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是个不争的事实。诸多学者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探讨了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途径。首先,运用外贸政策、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改善中国贸易条件(李蕊,2007;于刃刚等,2008);其次,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产业链的联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赵玉敏等,2002;张宏建,2008;陶旺生,2008;武海峰,2004;张先锋,2006等),引导外资合理流入我国新型产品的开发中,利用外资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朱廷2007;姚旦杰,2008等)。再次,积极扩大海外市场, 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大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如东欧、南美洲、非洲等) 及周边国家( 如俄罗斯、韩国、东盟等) 的贸易往来, 使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 从而减缓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变化带来的冲击(孔庆峰等,2007)。

五、存在的问题

首先,国外学术界从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开始,贸易条件方面的理论研究就一直成为热点,到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但这些理论基础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目前国内外学者仅限于对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进行孤立的研究,未能理清各种贸易条件变动之间存在着的种种内在的联动机制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贸易利益的变动情况。

其次,实证方面大多数学者采用了单一的时间序列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会造成样本数据比较少,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尤其存在众多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里,这一弊端显得尤为明显。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比较短,样本数据的选取比较有限,这也就成为我国在实证方面的缺陷不可避免。

最后,我们认为对贸易利益的研究,贸易条件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外贸易更多地通过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高进出口企业生产率方面获得贸易利益。因此若研究贸易利益方面的问题,应更多关注后者。

注释:

①朱廷.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国际经济合作. 2007.01.

②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徐建斌,尹祥朔.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01).

[2]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刘渝琳,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7(07).

[4]王允贵.贸易条件持续恶化[J].国际贸易,2004(06).

[5]韩青.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

[6]姚旦杰.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协整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0.

[7]曾利飞.南北贸易模式与中国贸易条件决定模型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05).

[8]刘志永.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角度[J].国际经济合作,2009(02).

[9]庄芮.质疑“普雷维什-辛格命题”[J].世界经济研究,2006(09).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传统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与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一门现代经济理论的学科,始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也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形式完美。逻辑严密,但这也是其弱点所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新贸易理论引入了相异产品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所谓相异产品是:我们确定了商品部门结构后,属于这一商品部门的不同种类的产品。例如,我们假设“石英表”为一商品部门,则精工牌、北极星牌、海达牌等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各种品牌的石英表均为“石英表”这一商品的相异产品(也称“变体”)。新贸易理论几乎在国际贸易的所有理论问题上修正了传统贸易理论得出的结论,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各种新异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在建立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时,认为商品的价格可以纳入一般均衡的经济系统中而内生地决定。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国际贸易理论内容所围绕的要解决的有三个基本问题,(1)国际贸易的原因;(2)国际贸易的结构;(3)国际贸易的结果。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利益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定: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是一种,或两种;两国都能生产两种商品;在各国范围内,生产要素在部门间转移时,增加生产某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生产要素在本国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而在各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这些假定条件在理论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距离解释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它部门是,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

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直到了20世纪初,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才受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挑战,这两位瑞典经济学家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劳动”,并引入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等新的分析工具,从供给的角度重新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这一阶段他们采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利益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推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从而得出了某种新的观点,(1)现实中的国际贸易不只是生产两种产品(2)现实生产中的生产要素不只两种;(3)现实的贸易中很少存在一国专门一种产品的情形;(4)资本存量将随着该国经济的发展而直线增加。

3.新贸易理论阶段

1977年,狄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联名发表了《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的文章,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选择的模型,将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而提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从而使国家贸易理论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对传统贸易理论也做出了很大的补充。新贸易理论不仅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还从需求的角度对现代国际贸易加以解释。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对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国际之间的贸易,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企业首先应扩大国内市场以获得相应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出口才有竞争力。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它与传统的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关系,其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仍然没有离开比较优势的范畴,可以这样说,新贸易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在新情况下的具体运用。

三、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及进展

1.经济一体化,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新局面

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1)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迅速上升;(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据主要地位;(3)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4)跨国公司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2.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现象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在此阶段出现了,(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政策主张,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政策主张。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理论所描述的各国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都能获益的模式与现实相距甚远。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贸易;问题;选择

前言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方向也逐渐明确,同时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也作为了催化剂,在推动着世界经济逐步前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其他经济体也不断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所以,生态化战略成为了世界未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国际贸易经济的生态化战略选择必定也是我国要重视的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源的利用问题和配制问题。这一战略选择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1.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1我国国际经济界限模糊

在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国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经济界限模糊,这样不但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且也会激发资源配置的矛盾。随着国际贸易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贸易的格局和形势,因此国际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虽然很多国家已经通过货物贸易参加到国际经济贸易中,但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仅仅依靠货物贸易作为发展对象,并不会达到经济预期的发展目标。因此要想在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地位,必须通过技术、服务、金融等多元化来实现,才能实现长期在国际贸易经济中发展。

1.2集约化不足,自身适应能力有限

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定会引起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进度和每个国家经济贸易体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跟上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甚至集约化的状态也没有达到,所以国际经济产生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变化对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1.3我国贸易战略落后,缺乏先进的人才和技术

我国目前依旧使用着传统的贸易战略,导致在产品出口和进口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并且我国缺乏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人才。我国的技术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使技术装备落后,在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由于我国的各个企业发展缓慢,导致在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方面存在滞后。其次是我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都依赖于国外,导致我国企业在技术和装备发展方面都难以提升,缺乏对技术水平的综合创新,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在培养人才方面落后与其他国家。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一个创新发展的体系,才会有自己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注重在先进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培训。

2.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生态化战略选择

2.1紧跟国际形势,与其他国家协调发展

贸易环保是生态化战略贸易最主要的内容,但是贸易环保只需要一个国家来完成是不可能,必须多个国家共同合作来完成。由于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很多的民间贸易层次也都浮现出来,如果我们可以在国际贸易中重点发展贸易经济生态化战略,那么这些民间力量对我国的国际贸易生态化战略选择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和一些在经济贸易上有很大影响的企业来合作,会帮助我国构建出更加符合国际发展的框架,这样就可以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经济生态化战略选择上的地位。同时,我国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紧跟国际形势,加快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

2.2调整当下产品出口的模式,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价值含量

以前,我国生产的产品大多价值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导致所获取的利润也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企业大多都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只是初级产品,无法达到高级产品的要求。因此,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的生态化战略选择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要将我国企业的产型进行调整,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价值。同时,还要加大绿色产品的出口。在改进企业生产形式的时候,资源利用也要做到位,减少资源的消耗,促进我国生态发展。

2.3改变贸易战略

由于原来的贸易战略过于传统,在技术引进以及原材料出口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新战略需要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前提下减少原材料的出口,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少原材料在进行贸易时产生的损失,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原材料的贸易问题,通过改变原材料的出口模式来减少原材料的损失,可以从出口型转变为技术型,这样将直接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从而也间接性的实现了生态化战略的选择。除此之外,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我们要遵循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不能选择有生产污染的产品进行贸易;或者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无污染的新技术,改变原来的有污染的生产模式,从而使产品达到无污染进行贸易。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夠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间接减少了我国经济集约化不足的问题。当然,要想做到战略的改变,我国的监管部门必须要严格监管,加大监管力度,才能达到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才能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长期发展。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对贸易理论的产生,发展,意义及理论缺陷作了简要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重商主义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自由贸易 要素享赋论 在早期的贸易中由于贵金属的发现,人们对利润与资本积累的观念的变化,以及民族国家的兴起等原因,促使了重商主义的发展。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是:货币是国家财富的唯一形态,对外贸易是增加货币的源泉,政府活动的目的应是如何发展对外贸易以增加财富。重商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但它只是简单地描述社会的表面现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其经济理论是幼稚的、不科学的。 18世纪后重金主义学派的理论政策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对外贸易。于是亚当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富论》提出了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贸易理论,强调贸易双方各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该理论从生产的绝对成本的差别为出发点,认为各国应按照各自在绝对成本方面上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绝对成本低的商品,进口绝对成本高的商品,即“以己之所长,换己之所需”。但这个理论存在一定缺陷: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任何绝对优势,那他就不会与别国进行任何贸易,但这个结论与事实违背。 后经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完善,进一步强调两国贸易时,即使一国产品不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相对优势,双方也都能获利。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对贸易各国均有利。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可使劳动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产品总量,对贸易各国均有利。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的作用。它促进了当时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实际上自由贸易理论提出以后,世界卜并没有实现完全的自由贸易,与之形成鲜明对本的是各国(地区)间保护贸易处处存在。究其原因在于自由贸易理论赖以成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差距。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是白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其理论前提是:一国的生产要素总量、生产技术水平、国民收人分配形态、居民消费偏好是既定的、不变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并且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市场完全自由竞争,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这显然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有很大差距。另外,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也成问题:在现实经济中,在自由贸易理论所论述的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两国各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能够进入对方国家市场,分工是能够实现的。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其有比较优势而没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要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进人对方国家市场是很难的。毕竟,劣势产品占领强势产品的市场是不符合成本和价格竞争法则的。相反,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可以完全占领劣势国家的市场。除此之外,还暗含其它前提:(1)因分〔造成的各国产业调整无须成本。这显然也不现实:若按自由贸易理论所述,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或比较优势所在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那么,原来投资于绝对劣势和比较劣势产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必须转移到新选择的产业上来,有些具有专用性的资产如生产设备则 将被淘汰。而无论是转移或被淘汰,作为国家范围的产业调整,成本都是巨大的。(2)规模报酬不变。假定各国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其另一重要假设是规模报酬不变,即厂商的生产函数不随其规模的扩大而改变,因而扩大规模不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贸易的基础。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十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了要素察赋论,进一步充实了自由贸易理论。要素察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根据此理论每个国家或区域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人后面那些种类的商品。 至此自由贸易理论为我们刻画了一幅美丽的图景,不但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贸易,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也可进行国际贸易,使双方获利。这就为落后国家发展经济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通过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交往加速经济发展,这也是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把贸易称作增长的发动机的原因。但这一理论也有问题:违背了劳动价值论;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只能用来解释要素察赋不同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行为。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人均等化,把富国与穷国间的收人分配的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 关于贸易理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至今仍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还需要人们继续深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