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组合

Abstract: architectural design as the key link of the design of the house, directly affects the residential beautiful degree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use function, the reasonable space combination of interior design can improve the residential space utilization, improve the residential modelling aesthetic feeling, increase of housing living comfort. The space combin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and analysis, the paper how to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design organization of space combin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pace combin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建筑设计当中,“空间”是设计的主体,而建筑物的功能性是建筑设计当中的灵魂,支配着空间形式,而与此同时,空间组合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功能性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空间形式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合理的空间组合设计,不仅能够恰如其分的完成功能性的基本设计要求,还能够将功能性做进一步的变化和延伸,在提高空间利用率、匹配功能需求、增强美感的同时,体现设计的个性所在。本文将以住宅设计为例,对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二、功能要求差异所导致的空间形式差异

在当前,建筑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针对不同功能的设计要求,对于住宅的空间组合形式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面积差异。以我国的住宅设计为例,在设计中,住宅的基本功能性划分主要为客厅部分、卧室部分、厨房部分、卫生间部分等。其中,客厅作为家庭生活、娱乐、会客的主要空间,需要考虑到居住者的多重活动,其空间面积应该最大;相应的,卫生间作为住宅中的必要配置,应该以精致小巧为设计重点,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将功能性完整的体现出来,其空间面积应为最小;卧室以及厨房根据其功能需求,根据居住者的活动习惯,予以分配相应的空间面积,在完整体现其功能性的同时,要注意空间的利用效率。

空间形状差异。针对不同的房间功能,其空间形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譬如说,卧室空间如果设计的过于狭长,就会产生空间局促感,且不便于起居必备物品的放置,而相反,如果将厨房空间设计为狭长型,就不会损害其功能的适用与合理性,居住者可以正常的使用厨房功能,不会带来不便和异样感。

空间朝向差异。基于房屋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据房间适用性质来安排各个房间的朝向,既要为其争取必要的阳光照射,又要为其避免长时间的暴晒。譬如在通常的住宅设计当中,需要将一个或更多的卧室设置于朝南的位置。

建筑造型差异。当住宅的设计能够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的时候,就要考虑设计的美感,对于不同功能设置的空间做不同的造型设计,带给居住者良好的居住精神享受。

内部空间组织

在住宅设计当中,内部空间的组织与设计是最贴近居住着日常生活的内容,设计工作人员应该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在设计当中体现设计美感,以提升居住着的精神感受,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在空间组织设计当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空间范围。对于居住者来说,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其心理感受为基准的,过于狭小的居住空间会导致居住者产生压抑与局促感,相反,过于开阔的空间又会失去家庭生活特有的亲密气氛,更有甚者会令居住者产生渺小与冷落感。住宅设计当中的空间组合设置直接影响着居住者的生活舒适度与便利度,也同时控制着居住者的精神感受。

空间尺度。住宅设计当中的空间尺度是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绝对高度以及相对高度两项。其中,绝对高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空间的实际层高,通常以人的身高(一米五五到一米七五之间)作为衡量尺度,过高则易使人产生距离感,过低则易是人产生压抑感;相对高度实质空间高度与空间所占面积的比例,其比例值越小则表明空间顶盖与地面之间的引力感越强,因此,对相对高度的设计不能仅仅考虑尺寸,还应该将实际空间的平面面积列入考虑范围,实际生活体验告诉我们,保持适当的高度和面积的比例关系,能够在空间中营造出一种舒适的吸引关系,让居住者感受到亲和、舒适的居住感觉。

空间形状及其比例关系。在空间组合设计当中,需要将功能需求和居住者的精神感受相结合来进行空间形状选择,在保证空间适用性的基础之上,加入正面的艺术意图,赋予居住者美好的精神感受。一般来说,设计空间的形状是指空间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设计者可以利用空间长、宽、高三要素在比例方面的差异来对比空间形状的差异,正确处理三者的比例关系,进行组合设计。

空间的围与透。显然的,建筑设计当中的“围”与“透”是两个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设计要素,在设计当中,设计者要正确处理围与透的关系,平衡围与透的比例,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只围不透或者只透不围的现象。针对不同功能需求的空间,其围与透的设计要依据功能体验来进行权衡,例如在住宅设计当中,客厅、卧室、餐厅灯空间需要在朝向环境好的一面争取透,尤其对于具备优美风景的一面,要设计的通透和开阔。而对于厨房和卫生间这样相对狭小的空间,针对其使用的功能性,需要在保证通风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围。

空间中的色彩与质感。众所周知,在建筑设计当中,针对不同的功能设置,需要采用不同的色彩与质感来迎合大众的审美品位,不能过于平淡也不能过于跳脱。对于住宅设计来说,其室内的色彩设计通常以上浅下深为布置原则,如此才能给居住者带来稳定的空间体验。另一方面,在空间色彩的对比和调和中,要适当的把握两者的关系,只调和而不对比,则会使空间产生平淡和无力感,相反,只对比而不调和,则会使空间过于跳脱而致使空间整体感受不和谐。对于大面积的空间来说,譬如墙面、地板和天花板等,需要在色彩设计当中尽量选择调和色;对于空间局部,譬如门窗、护墙和踢脚板等位置,可以再色彩设计当中采用对比色。正确运用色彩与质感的配置,可以提升整体设计空间的舒适度以及和谐度。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住小区 环境景观 景观设计

0 引言

居住区环境景观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情趣和美化居住区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对于提高居住区的人文质量,改善居民邻里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有重要意义,并且还可以使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时下的景观设计多数限于规划设计和重平面规划却忽略景物塑造的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上也存在着片面追求风格形式、重人工轻自然,注重景物单体的形态塑造而忽略景物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形态的塑造与平衡等等问题。

1 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 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 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 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 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 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 道路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 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 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空间分异;原因;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于城市空间分异的研究,国外早有理论进行描述了,而我国相对较晚。居住空间分异是一种居住现象,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贫富分化等诸多因素产生的负面效应,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我们应当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本着维护公众利益的原则,有效解决空间分异问题,构建和谐居住格局。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穷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个人财富和收入状况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分层逐渐显现出来。以不同收入群体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逐步加剧,并随之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划和类别:

1、豪华居住区:由高收入阶层所拥有,虽然不是城市的主体,但鲜明的豪华特征却将其凸显、标识出来。它们往往是城里位置最好的公寓或是市区边缘风景秀丽的高档别墅。

2、中高档居住区:由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一般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城区或近郊新建的环境较好的商品房。

3、中低档居住区:由一般工薪阶层所拥有,这类居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其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这类居住区房屋基本陈旧,设备基本老化,设施基本不全,且人均面积较少、小区环境较差。

4、低档居住区:多为住房面积小、房屋质量劣、居室采光弱、环境卫生差的旧城区房屋、廉价私房或搭建的棚户、城中村及一些历史民居等。这里主要聚集着低收入阶层、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此类居住区大都缺乏生活配套设施,缺少公共资源,且人口密度较高。

5、政府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经适房等。这类住房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甚至更远的郊区,主要面向居住面积不足一定标准的城市低收入群体。

从居住条件来看,前两种居住区基本都是环境资源优越,设施配套齐全,区域文化成熟,生活氛围浓郁的区域,其每个地块都具有稀缺的价值,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中占有重要一席。后三种居住区在公共资源、配套设施、居住环境等方面均与中高档居住区有着显著差异。同类居住区具有相同的特征,而不同居住区则有明显的差别。随着城市居住空间的快速变革,居住空间分异程度不断加剧,以至于一些区域局部出现了凸显的极化与对立现象。

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地产市场的确立、土地使用、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的相继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状况,随着土地区位差异、群体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分异程度还在不断加剧。

1、经济体制改革和一系列政策变化是居住空间分异现状产生的前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经济结构、居民收入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收入的差异,于是形成了居住空间分异的经济关系基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结束了福利分房时代,明确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商品房、经适房和廉租房的住房供应体系;不同群体亦可根据自身实力自主选择居住区域,于是直接推动了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

2、土地区位差异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提供了条件。不同居住区住宅价格因其所属土地区位资源的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住房价格的过滤作用下,不同收入群体选择不同的区域居住,使得分层分居成为可能。

3、群体间收入差异是居住空间分异形成的直接原因。高收入群体具有较高的购买力,他们会选择地段、环境和服务等条件较好的居住区位;低收入群体受限于收入状况,则只能选择地段、环境和服务等条件相对较差的居住区位。于是形成了高、低收入阶层人群在居住空间上的分异。此外,政府政策导向、城市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调整、历史格局延续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状况。

三、运用规划手段调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思路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调控工具,在明确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和具体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意识地控制好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行运用城市规划手段调节分异现状、促进阶层融合、构建城市和谐的基本思路。

1、大力发展混合居住空间模式。

(1)在城市规划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基础设施等功能用地的分布及其内部设施的建设质量、级别要尽可能做到等量均质,以用地功能混合为物质基础,逐步引导并实现不同群体混合居住的目标。

(2)通过住宅设计的多样化,引导不同社会阶层的混合居住。即:采取多样化的设计思路,在相同建设质量前提下,尽可能将房屋户型、面积、功能等进行多样化设计,从而增加住房的选择性,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

(3)根据分异现状,合理确定各区域的混合比例及分期建设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控和引导。不论是对新规划的居住区还是已有的居住区,区域混合比例的设定都要有利于分异现状的调节,区域规划要做到长期短期兼顾。

(4)充分利用中间层的粘合与过渡作用,发展大混居小聚居的居住组合模式,适当缩短各阶层之间的距离,将各阶层有机联系起来,既减少不同阶层间的隔阂,使公共资源分布趋于合理化,又使贫、富两个阶层保持适当的距离,减少其因思想观念、生活模式等过度差异导致的分歧和矛盾。

(5)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根据不同阶层交往的方式和特点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交往空间,使其对各群体沟通、融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在城市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规划部门应充分考虑中低档居住区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的需求,努力提高中低档居住区公共资源的配置水平。通过改善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状况,提高其卫生健康设施、商业文化设施、交通和教育配套设施等公共资源的配置水平,可缩小其与中高档居住区之间的差距,使公共资源的区域性布局更加趋于优化和合理,从而维护弱势群体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正当利益。

3、积极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是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由于能够有效克服以往“单中心”圈层式城市结构的弊端,该发展思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吸收和采纳。“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够有效缓解地价级数差异,平衡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公共资源,使城市用地趋向均质化,从而为实现混合居住、缓解分异状况创造良好的城市发展条件。

四、结语

尽管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且分异程度的加剧也会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在规划工作中,若能以公平价值为导向,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应有的、积极的、有效的作为,合理采取应对措施,努力消除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状况就一定能够得到缓解,毕竟“和谐”才是我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

参考文献:

[1]杨上广.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怡.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空间分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低收入群体;住宅空间形态:设计原则;实例分析

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世界各国政府致力解决的社会问题。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国家经济不发达,国家住房市场及住房政策尚未完善:另一方面建筑师在设计观念和理念上对中低收入者居住空间的关注不够。众多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中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和居住质量。

本文将从住宅空间形态设计的角度,调查和分析武汉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现状,并给出设计原则和实例分析。

一、中低收入人群住房现状调查

目前,中国已有多种社会分层的研究方法,按经济地位分类法的典型方法:“五等分法”,一般可分为5个层次:20%的高收入户、20%的较高收入户、20%的中间收入户、20%的较低收入户以及20%的低收入户。其中较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主要对应的是低端岗位、待岗或者下岗。本文参照“五等分法”,以武汉市为例,按调查统计结果来界定中低收入阶层的对象并分析其居住需求。

(一)中低收入人群的住宅空间需求

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多样、复杂,但最终都要反映到居住空间。而居住空间中与人最为密切、停留的时间最长的是室内空间,因此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居民室内空间的需求。中低收入者的居住内空间的需求可以由以下两点构成。

1.必须满足时展的居住需要。现代的住宅应该适应未来多种居住模式并存的需要。不同的居住模式对住宅的套型、面积、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个中低收入的家庭,它可能会更倾向于按自己的需求进行室内改造。

2.必须适应长期居住不断变化的需求。现代住宅一般承担着几十年的居住使命。中低收入者由于经济收入有限,很难在短期或者中期内改变生活环境。时间长了,家庭的结构自然会发生改变,住宅的大小和空间布局也因此需要变化。所以,居住内空间必须适应由于其他因素引起的家庭需求变化。

(二)中低收入住宅的调查

武汉中低收入人群有相当部分集中在旧城区内,其居住形态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一定居住历史的老式房屋,如里分、骑楼:另一种是以旧城老化街区、经济效益差的工厂企业单位旧有公房、老式福利房和居民自建简陋房为代表的收入居住空间。如武昌司门口、江汉路附近。

这两类居住空间的共同特点:两者的住房成套率低。设计不合理以及生活设施缺乏,很多家庭要公用厨房、卫生间;室内居住功能混乱,有的将自己的大厅当成杂物房,有的没有厨房,导致自行搭建的情况严重,住房质量差。

二、空间设计策略

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住宅特点,下面将阐述其室内空间设计策略应遵循原则,并给出了一个实际效果的分析。

(一)空间设计原则

1.安全原则。近年来,在各地因装修而引起的住宅安全危害的投诉案例日益上升。设计中应注意“建筑结构安全”,“楼板承重安全”和“材料选用安全”。切不可片面追求最终装饰效果,破坏建筑原有框架结构或是使用廉价建筑材料,危害业主人身财产安全。

2.经济适用原则。中低收入家庭的室内空间设计,应在基本满足方案的基础上,尽量选取经济实惠的材料,尽可能地减轻业主因室内空间设计而带来的经济负担。设计时,应注重方案的实用性,合理划分各功能区域。

3.整体上的统一原则。设计构思立意时,就需要根据业主的职业特点、文化层次、个人爱好、家庭成员构成、经济条件等做综合的设计定位,形成造型的明晰条理、色彩的统一、光照的韵律层次、材质的和谐组织、空间的虚实比例以及家具的风格式样的统一等,以求设计取得赏心悦目的效果。

4.空间组织原则。住宅空间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交错空间、凹入空间、凸出空间:地台空间等13类,它们之间可以是单独存在,也可以是相互结合构成特定的空间形态。设计中应注意空间的“衔接与过渡”,“节奏感与有序性”和“围与透”等问题的处理。

(二)实例效果图分析

图1是一个中低收入小户型的改造实例效果图。老房子的老式门窗和直角形的门洞在老式楼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想完全去掉它,会有危及楼体结构的安全隐患。我们把直角对直角的门洞,改造成弧形的门洞,打破了单调的空间线条,使得

通过对室内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很好地划分了室内的功能区间,满足了业主对室内空间的生活需求。

三、结束语

通过对武汉中低收入者居住空间的研究,提出了针对这类特殊人群的住宅空间设计原则。同时笔者也认为,要继续更好地改善中低收入的居住状况,除了建筑师的不懈努力外。政府的政策投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关规范的完善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瑞林,杭州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空间布点研究[D]浙江大学,2008.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第5篇

由于现代建筑对空间功能的细化和最大化利用,促使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化评价。建筑内部空间组合是根据人们生活需要来设计的,但是它同时又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设计出一系列舒适、亲密、温馨、美观的住宅环境,就要做到以下几项原则。

1.1功能分区合理性原则功能分区和理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正确处理建筑内部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要求,为了保证室内的流线通畅、交通面积的综合利用,我们要有预知意识和分析能力,做到正确处理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使得建筑居住条件功能良好、居住舒适。

1.2空间组合灵活空间组合灵活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形式。只有确保建筑物的灵活性,才能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便捷使用。如果组合不灵活的话,整体容易遭到破坏。这种空间组合灵活性要求建筑工作人员根据不同住户、不同时期的使用要求对整套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和重组也可在设计建筑方案时,将某些功能分区合并或者连接,不划分出明显的界限,这样能加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3室内环境舒适性原则为了确保住户居住的舒适、方便、温馨,我们就必须遵循这一舒适性原则。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该区域的气候地理条件,选择好的住宅朝向,这样能够享受更好的日照条件和通风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室内空气对流通风,获得更好的空气质量和卫生条件。如果不采用这一原则,对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这些主要空间随意设计,那么将极大地影响舒适度,将会给整套建筑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1.4整体设计经济性原则在建筑设计与空间组合中,经济性以各种形式存在,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结构组合不合理以致大大降低建筑整体性的情况。因此,在建筑设计与空间组合的过程中遵守整体设计经济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要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分配、要分清不同功能空间的不同要求;要在满足通风采光的前提条件下、保证窗户的气密性和隔热性的要求下,尽可能的节约能源,整体设计经济性原则要体现在设计概念中的战略战术中,也要将这些符合该原则的战略战术付诸实践。

1.5以人为本原则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施工源于人类更要忠于人类,最终目的也是为人类服务,所以建筑成果只有让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它的最终价值,这就要求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坚持以人文本的概念,满足人类对居住的基本需求,秉着人性化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住宅设计和宜居环境设计。

1.6绿色环保原则由于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所以绿色环保思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并且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最受关注的原则。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如今城市人口数量急剧上升,这就使得人们对城市住宅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导致建筑面积不断扩大,绿化面积不断缩小,生态坏境遭受严重破坏,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2建筑设计中空间组合

2.1根据空间的形状和比例按照建筑空间的形状和比例,对建筑进行设计来增加建筑的空间。不同的空间形状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官感受,因此,在选择空间形状时,要综合使用功能、精神感受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使其既满足住户对建筑舒适实用的要求,又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并且可以根据建筑空间的具体情况和形状比例对其进行合理设计。

2.2根据空间的尺度建筑设计中空间组合按照空间的尺度来进行是指对所采用的空间大小进行测量。最高高度要以人为标准,过高会给人一种距离感,过低又会让人感觉不舒适,相对高度也要结合空间面积分配比例。所以,要在建筑设计时对其进行度量,这样才能给人一种空旷、舒适的感觉。

2.3根据建筑造型和空间的关系建筑的外部造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建筑的内部空间,同样,有什么样的空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外部造型。空间形式和空间组合都是属于内部空间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空间组合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性。建筑内部空间合理组合是为了服务于人们、方便于人们,在有限的居住面积中合理的组织搭配,有利于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出一种和谐、雅致、温馨的氛围,促进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