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层次分析评价方法;现状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循环过程,强调产品的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次物高效回收。同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流向的线性经济有着本质区别,能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目前,我国铜冶炼可利用的资源比较有限,为保证精铜冶炼,再生铜冶炼企业必须做好废铜、再生铜等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工作,实施循环经济,这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予以支持,以便客观而全面的反映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进行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是重要的,现实意义巨大。

1再生铜冶炼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再生铜冶炼实现了长足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工业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再生铜冶炼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加之,国内铜价低于国际铜价,再生铜冶炼加工利润薄弱,使国内再生铜冶炼企业发展严重受限。在这种情况下,再生铜冶炼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是一种必然选择。对于再生铜冶炼企业来说,实施循环经济可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方向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再生铜冶炼企业经济循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循环经济基本框架

在铜矿资源有限及加工费用持续低迷的当下,某再生铜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一体化管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当然,实际上各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各不相同,但都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基本围绕这三个原则来建设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的技术措施。在循环经济下,某再生铜企业实行清洁生产,采用动力波洗涤、闪速熔炼、双转双吸、喷氮还原等技术工艺,选用清洁的原料,而且,注重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管理工作,制定污水、废渣等处理方案与环境管理方案,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对自身发展及国民经济、环境等都产生了积极效应。

2.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看出,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一体化管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四个基本环节,这其实是从资源输入到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利用,再到资源输出的一个流程,是再生铜加工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情况的真实体现。为有效评价某再生铜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基于这样的一个资源利用过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下面按照可比性、可量化、可行性、科学性、系统性、政策相关性等原则,结合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三个环节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的评价指标。基于以上分析与考虑,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一级指标)、准则层(二级指标)、指标层(三级指标)。目标层: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准则层:资源输入指标、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指标、资源输出指标;指标层:是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各环节的具体评价指标。在资源输入上,评价指标具体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单位产值新水消耗、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值能耗、综合利用效益、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总利润、废焦粉回用效益。在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上,评价指标具体有能源利用率、能源利用效率、污水处理率、再生铜冶炼回收率、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废渣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率、废焦粉回用量。在资源输出上,评价指标具体有废渣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外部损害价值。

2.3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想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其评价指标的建立与筛选都要讲究科学的方法,避免过于庞杂,又不可过少而遗漏重要内容,讲究总体最优或满意。为了做到这一点,建立并确定评价指标时,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在整个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理论分析、专家咨询、主成分分析、独立性分析是尤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理论分析,对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特征、基本要素、主要问题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确定能体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一般评级指标;通过专家咨询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是评价指标完善与最终确立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明确与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目标,确定主成分指标,如上文提及的准则层中的二次评价指标;通过独立性分析,可以避免评价指标之间出现信息、内涵等方面的重叠,使每一个评价指标都具有独立的意义。按照所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必须应具备完备性、针对性、主成分性等特点,应客观而全面的反映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循环经济下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这样才能根据评价指标去科学、正确、客观的评价循环经济。

3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实例

3.1原始数据处理

对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进行评价前,要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个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值,确定各个指标分属正向指标还是逆向指标。之后,按照公式计算得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Z)由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的指数计算公式得来,具体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Zki=nj=1ΣWij×LXijΣΣ(1)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C),由公式(2)计算得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是用来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和水平的数据,是评价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不可获取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发展系数应在0~1之间,当在0≤C<0.5时,表示循环程度弱;当在0.5≤C<0.8时,表示循环程度一般;当在0.8≤C≤1.0时,表示循环程度强。Cki=3k=1ΣWk×Zki(2)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H),由计算公式(3)得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是用来反映经济、资源、能源、环境和循环经济发展潜力五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的系数。计算出来的协调系数应在0-1之间,当在0≤H<0.5之间,表示协调程度弱,当在0.5≤H<0.8之间,表示协调程度一般;当在0.8≤H≤1.0时之间,表示协调程度高。Hi=1-Si/F軈i(3)

3.2评价指数计算与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三个公式,收集某再生铜冶炼企业2013年间业务数据,从中提取出公式计算需要的相关数据,然后代入公式中计算,得到需要的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循环经济发展系数和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然后,再结合计算出来的具体数据,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及以上分析,对企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计算结果分析:2013年,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C是0.53256,根据前文分析,说明2013年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处于一般循环状态;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H是0.71932,说明2013年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处于强协调状态;资源输入指数是0.45721,资源生产消耗与利用指数是0.71253,资源输出指数是0.81342。从资源输入指数可以知道,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在2013年间的资源输入的评价得分偏低,间接的能够看出该再生铜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偏低,特别是采用的清洁生产技术手段不够理想,存在一些资源浪费、能能消耗大等情况,应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与研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率,有效的把生产力、生产资源转化成为经济效益增长的驱动力,更好的施行循环经济。此外,企业循环经济处于一般循环状态也表示出资源回收与利用水平不高,所以这一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要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低耗能、高产出,唯有加大经济投入与科学技术研发,不间断的提高生产技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工艺才能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从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到:某再生铜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绿色生产与环境治理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由于没有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造成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偏低,根本满足不了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改善这样不利的现状,提高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采取一些手段:①加强生产设备等方面技术研发;②增加资金投入,夯实科研的经济基础,使各项研发工作有序开展;③不断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法,使评价指标更细化,评价结果更全面,为循环经济模式的调整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再生铜冶炼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再生铜冶炼企业要想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注重污染治理与废弃物回收利用,走节约型、精益化的发展之路。同时,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而全面反映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找出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加以调整,以促进循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傅滔涛,曹裕.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以某大型冶炼企业为例[J].科研管理,2012,01:47~55.

[2]黄江波,顾湛琪,韦韩,罗栋源,张静.广西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14,05:203~205.

[3]周俊.废再生铜冶炼工艺及发展趋势[J].中国有色冶金,2010,04:20~26.[4]赵允良.铅锌冶炼业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流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12.

[5]李晓霞.中低品位废再生铜冶炼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有色冶金,2015,02:26~29.

[6]莫天宇.循环经济条件下再生铜产业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

[7]柴祯.废再生铜冶炼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价值决定;灰包系统

2006年笔者提出应以人力资产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对象(当代财经,2006.8),并通过人力资源者评指标的灰聚类分析给出了评价人力资源的大类指标(会计之友,2006.8)。但由于所得指标“智力素质”、“工作表现”、“工作业绩”均为非货币化因素,不能直接用于人力资产价值的计量,必须通过灰色系统理论的白化技术进行处理。得出三类因素的货币化白化指标。

一、人力资源价值与人力资产价值

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其有的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的产权只能归属每一个独立自由的自然人,他通过支配和使用自己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为社会带来益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各种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的总和构成了人力资源的价值,其大小取决于人力资源拥有者的素质、能力及其发挥。直接表现为一个人的智力素质、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而其思想道德素质、情趣品质、身体素质、所处环境的优劣等是前述因素的潜在条件。

人力资产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因过去的交易、约定或事项所拥有的在特定时间内使用人力资源的法定权利。显然,人力资产价值是会计主体所拥有的“法定权利”的效用的货币表现。它只是人力资源价值在本会计主体中所体现出的那部分价值。而非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所以人力资产价值的决定因素也必然不同于人力资源价值评价的因素,尽管两者有相同之处。

二、人力资产价值的形成分析

人力资产价值形成分析的起点是指一个特窟的会计主体开始形成人力瓷产的时间起点。显然,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否则就无法进一步确定人力资产的具体形成过程。由于人力资产是一个会计主体所拥有的法定权利。所以,人力资产价值的形成分析不能脱离会计主体,只能从一个会计主体取得人力资产开始结合人力资产开发使用过程具体进行。

一个会计主体取得了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使用某一人力资源的权力(即人力资产)以后,就进入了人力资产的使用开发过程。人力资产的使用开发过程具体包括岗位安排和上岗培训、从事岗位工作和在岗培训、工作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与激励等环节。可见。人力资产的使用开发过程不仅是人力资产的耗费过程,而且是人力资产的再生甚至增值的过程。这里的人力资产耗费是指人在劳动中的体力下降和知识技能陈旧;而再生是指再生产过程中人力资产耗费的补充;增值则是通过接受教育培训或主动学习(包括不断积累经验),使得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获得更高的行为能力,从而能够为会计主体带来更多价值。

综上所述,一个会计主体所拥有的人力资产的价值从该会计主体取得人力资产起开始形成。在人力资产的使用开发过程中不断消耗也不断再生、增值,所以。人力资产的价值运动过程必然是:会计主体取得人力资产时支付的代价形成人力资产的初始价值;人力资产使用过程中随着知识技能的陈旧、体能的下降和约定服务期间的临近,人力资产的价值会不断下降;同时随着人力资产的再生和经验积累,人力资产的价值会得到补偿和提高。显然,对于一个会计主体来说,能够形成其人力资产价值的是人力资产的取得成本、为提高人力资产效用所支付的培训成本和经验积累成本及为恢复人力资产消耗所支付的人力资产再生成本等。

三、人力资产的效用分析

人力资产作为资产的一种,要能为会计主体带来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现行的观点一般认为:人力资源所有者将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投八到企业之中,其他资源的所有者将其他资源投入到企业中,企业管理当局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出新的产品或创造出新的价值。为补偿人力资源的消耗要向人力资源所有者支付工资性费用,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再生产。支付的工资费用和其他资源消耗的补偿费用一起构成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费用。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抵偿所耗成本费用后就形成了企业的利润。按照这样的思路,企业向人力资源所有者支付的工资性费用全部是人力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的补偿。这和补偿其他资源的生产耗费没有区别。所以,在讨论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时,持这一思路的研究者均无一例外地强调企业所获超额经济利益或利润应在人力资源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以全面体现人力资源价值。但这一观点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指责,理由主要是人力资源所有者不具有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权利,因为人力资源所有者并不承担企业发生经营亏损甚至经营失败导致破产的风险。应该说,不承担风险就不能分享收益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仅以此一点来否定前述思路,依据还是不充分的。前述思路的根本问题在于其所隐含的前提:向人力资源所有者支付的工资性费用全部是人力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的补偿。正如张文贤教授在其著作中所怀疑的:“在现在人们工资报酬差异悬殊的情况下,难道每个人的工资报酬都应只算作是补偿吗?如上海2000年人才招聘薪资信息中,博士生最高月薪8000元,最低2000元。难道2000元是补偿。8000元也全是补偿吗?”(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268页)。

笔者认为:基于企业的利润是由各生产要素共同带来的这一思路,人力资源所有者应参与企业利润的分割,但基于人力资源所有者不承担企业风险这一思路,人力资源所有者又不能参与企业利润的分割。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方法应是重新界定企业支付的工资性费用的性质,将企业支付的工资性费用分成两部分:一是为恢复人力资产消耗所支付的人力资产再生成本;二是对人力资产在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价值的分割。前者是对人力资源再生产过程中因体力下降、知识陈旧等因素导致的人力资源耗费的补偿,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和知识自觉更新费用等;后者是人力资源所有者不能按投八资产的比例(即承担风险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但又应分割企业生产经营新增价值所得的与其他资产投入者约定的固定金额。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利益分割过程可以表示为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其他资产的耗费补偿可以在企业内部直接进行,而人力资

产的耗费补偿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所有者才能完成。这是由人力资源的自有性和能动性决定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所有者将人力资产投入到企业的一段生产过程中。通过工资、津贴、福利、奖金等形式获取了人力资源耗费补偿和新增价值分成以后,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该企业进行下一段生产过程,也可以选择离开该企业加盟其他企业或组织的下一段生产过程。而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支付了一个生产过程所耗费的人力资产再生成本,只是补偿了该生产过程所耗费的人力资产,并不一定取得下一生产过程所需的人力资产,能否保有原来的人力资产甚至取得更多的人力资产还决定于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除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为个人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企业人才管理的方式方法、人力资源的心理想法等因素外,主要取决于新增价值的分配方式与方法。新增价值的分配方式如果能够使人力资源的所有者感到其价值得到了体现,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他会继续选择留在原企业或组织中,否则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动。

四、人力资产价值决定因素的初选

综合人力资产形成和人力资产效用的外在表现,人力资产的价值可以用货币化的因素来全面表示:第一,人力资产的取得成本;第二,人力资产的培训成本;第三,人力资产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产的取得成本是指企业为了获取人力资产而支付的一次性引进费用,包括支付给所引进人才的原单位的补偿费用、支付给引进人才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等。人力资产的取得成本实质上是通过对该人力资源在以往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绩的评价所形成的对该人力资源进入本企业或组织工作以后在合同约定的服务期内所能创造并分享的新增价值的最低预期,是提前支付给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应由其分享的该人力资产在企业未来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最保守的预计金额。

人力资产的培训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人力资产的效用而对人力资源所有者进行脱产或在职培训所支付的教育培训支出,包括支付的培训费、学习期间的补支出、学习期间导致的生产效率和业绩损失等。从投资主体上看,这些教育培训投资一定只是本企业或组织所支付的;从时间上看,这些教育培训投资一定发生在本企业或组织与人力资源所有者签订合同从而取得了该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后。

人力资产的使用成本是指在人力资产使用过程中所支付的各项支出,包括为人力资产再生而支付人力资源生活维持和知识自主更新的费用、人力资产在工作过程中因不断积累经验所导致的费用支出、人力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创造并应分享的超过取得人力资产时预支的取得成本后的新增价值的金额等。人力资产的使用成本在现实中是以工资、津贴、福利、奖金等形成支付的,而且是混合在一起支付的,并没有详细地区分为人力资产再生成本、经验积累成本和新增价值分事威奉。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断定人力资产的取得成本、培训成奉、工资等费用可以代袭企业或组织的人力资产价值。

五、人力资产价值决定因素的验证

(一)分析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为了证明一次性引进费(即人力资产取得成本)和工资等费用可以代表人力资源价值的考评指标。笔者发放了调查表。要求被调查者针对本单位所引进的人力资源回答其人力资源考评指标的评分和一次性引进费与工资费用情况,并提供本单位的平均工资。通过调查,收集到可用于分析的样本60个。处理后得到的数据见表1(限于篇幅,未给出所有数据)。

(二)数据的线性相关分析

对上述数据利用SPSS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上述五个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1。这从线性相关的角度验证了笔者对人力资产价值决定因素的初选结果。

(三)数据的灰相关分析

为了更充分地验证人力资产价值决定因素与人力资源考评指标的相关性,笔者又使用表1的调查数据自行编程进行了灰相关分析。

首先,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初值化变换。计算公式为:

X'j=X1j/X1j

(i=1,2,…,60;j=1,2,3,4,5)

其次,分别以一次性引进费对平均工资倍数和工资对平均工资倍数为母序列,以“工作业绩”、“工作表现”、“智力素质”为子序列,计算每样本母序列与各子序列数值差额的绝对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min,max分别为相关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最后。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的关联度。即关联系数的平均值。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一次性引进费对平均工资倍数”与“工作业绩”、“工作表现”、“智力素质”的灰关联度分别为0.8565、0.8555和08573;“工资费用对平均工资倍数”与“工作业绩”、“工作表现”、“智力素质”的灰关联度分别为0.8721、0.8653合0.8708。可见,一次性引进费(即人力资产的取得成本)和工资费用与人力资源考评指标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度,可以用它们来评价人力资产的价值。

六、人力资产价值决定因素的相关分析

决定人力资产价值的一次性引进费和工资费用也并非是独立的因素,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关关系。 从线性相关分析的结果(表2)可以看出:两者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0.754的线性相关系数。说明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价值构成;定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1-0061-05

Study on the Value Composition and Pricing Model fo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LIU Yan1, YU Bo1, HONG Fu-ya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The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the energy strategy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method for the lower carbon economics development in these counties. All these come from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such a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However, it is still the starting stag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Therefore, the higher cost makes it impossible to compete with the traditional energy and the pricing strategy becomes the bottleneck. Based on the 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ing natural sources,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value composi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and demonstrates them by the way of the dynamic model, which reflects the relations among all the energies. The calculating model is forwarded and it improves the policies for the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Key words:renewable energy;value composition;pricing model

1 研究背景

当前能源发展受到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的困扰,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特有的资源和环境优势,逐步成为21世纪众多国家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面对日趋严峻的能源供需矛盾以及环境挑战,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传统的能源资源价值理论局限于讨论耗竭性能源资源的价值或价格,对可再生能源价值理论和定价方法研究涉及不多。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们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重新认识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价值。首先,可再生能源对于耗竭性能源具有意义重大的替代作用,同时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环境价值也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重新界定。特别是,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补偿与激励机制,以支持它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中国虽然在能源资源的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大量的环境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使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1,2]。而可再生能源由于初始投资成本较高,在市场机制环境下无力与常规化石能源竞争[3]。在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方面,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些价格补贴政策,但仍然不能使可再生能源企业实现盈亏平衡,原因在于,政府主管部门无法科学界定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水平。事实上,如果考虑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环境价值,风电将成为一种成效显著的能源形式[4]。如何科学评价可再生能源的价值,是建立定价补偿与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也正是本文试图进行深入探讨的核心问题。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自然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理论,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结合起来,是对传统资源经济学的一个新突破[5]。边际机会成本(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简称MOC)的概念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的,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活动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边际生产成本(Marginal Production Cost,简称MPC)、边际使用者成本(Marginal Use Cost,简称MUC)和边际外部成本(Marginal External Cost,简称MEC) [6]。Pearce在其专著中全面阐述了边际机会成本思想[7]。章铮将Pearce的理论用于自然资源的定价研究,阐述了一个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框架,认为自然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从理论上反映了利用一单位某种自然资源时全社会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因此,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等于其边际机会成本[8]。于渤、黎永亮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最优增长模型基础上,通过加入环境和资源约束,建立了一个耗竭性能源资源价值分析模型,提出能源资源价值应包括边际代际机会成本、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环境成本三部分组成[9],比原有研究更加系统,但是对可再生能源资源价值构成未进行讨论。蒋剑勇

认为边际机会成本模型试图用统一的分析框架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直接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价格政策中,是对传统的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改革[5]。李国平、华晓龙从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外部成本三个方面分析了非再生能源资源价格的构成,提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国际先进经验的非再生能源资源定价改革总体构想[10]。王生卫、肖荣阁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定价机制分析中,提出在定价模式上应把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把科学定价与依法定价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制定生态补偿的定价机制并使之得以实现[11]。张英群、何义亮建立了再生水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模型,认为再生水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MOC)只包含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而边际使用者成本在开发利用合理条件下,应该等于零[12]。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的自然资源价值构成分析,将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纳入自然资源的价值构成是对传统资源经济学的一种重大修正[10]。尽管该理论主要是针对煤炭、石油等可耗竭性资源而提出的,但对于研究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价值构成,建立动态分析模型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2 可再生能源价值构成与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模型

2.1 可再生能源价值构成静态分析模型

本文认为可再生能源资源价值应等于其边际机会成本(MOC),即由三个部分构成: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使用者成本(MUC)、边际外部成本(MEC),用公式表示为

P=MOC=MPC+MUC+MEC(1)

其中MPC为边际生产成本,是指单位新增资源生产过程中所支付的直接生产成本,指开发某一区域的可再生能源所需投入资源勘探成本、机器设备、人力、财力等;MUC为边际使用者成本,它是指用某种方式利用一个单位的某种资源时所放弃的以其他方式利用同一资源可能获取的最大纯收益,这里可理解为可再生资源由于今天的非持续利用而对未来造成的收益损失;MEC为边际外部成本,由于可再生能源清洁无污染,具有环境正外部性也即外部收益,体现出外部环境价值,所以其边际外部环境成本是负值,也即MEC

2.2 可再生能源价值构成动态分析模型

可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一方面,必须重新识别其外部环境价值,政府通过价格补贴和税收优惠对其进行补偿,弥补市场机制不足,实现外部收益内部化;另一方面则强调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不断降低可再生能源边际生产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 可再生能源定价模型的应用实证分析

3.1 可再生能源的边际生产成本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边际生产成本,可以用平均增量成本(Average Increment Cost,AIC)作为边际生产成本的广义替代概念。将可再生能源建设期的基建投资费用平均分摊到每年所增加的供电量上,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Z为第t年增加新增供电量;PCt为第t年增加的生产成本,包括第t年与提供新增的供电能力有关的运行成本;r为贴现率;n为工程使用寿命。

3.2 可再生能源的边际使用者成本

对可再生能源的边际使用者成本MUC的考察,主要是针对生物质能源,其在经济时间尺度范围内有一个自然增长率,如秸秆生物质能源。一般来说,当秸秆收获数量等于或小于其生长量,其边际使用者成本就等于零,但如果需求量大于收获量,将面临与不可再生资源类似的资源耗竭和资源跨时期配置问题,而同样具有稀缺性,其边际机会成本中同样也包括边际使用者成本[13]。例如利用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如果该项目规划范围内出现了以秸秆为原料的造纸、饲料养殖等行业,将会造成秸秆资源供应困难而使其产生经济稀缺性。随着秸秆使用量的增大,收购成本会增加。生物质发电企业将承担这部分追加的生产成本,这正是秸秆发电的使用者因秸秆资源的耗竭而使其他秸秆使用者多付出成本的补偿。将其作为MUC的替代是合理的。因此,边际使用者成本MUC的计算可以采用一种替代的方法求出,计算式如下

MUC=(C′-C)/(1+r)t

其中MUC为边际使用者成本;C′为追加的边际生产成本;C为秸秆的边际生产成本; r为贴现率; t为时间间隔。

3.3 可再生能源的边际外部成本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正外部性作用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压力。然而现行阶段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的格局短期难以扭转,并且用于发电的比例还在逐年提高,火电已成为最大的单一产业污染源。煤炭燃烧产生45%的二氧化硫排放和空气中35%的悬浮颗粒物,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如果不能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环境污染会近一步加剧[14]。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形成了环境代价的节约,对于减排温室气体、保护全球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其环境价值是指减排单位量的污染物,所避免“污染经济损失”的价值量[15]。可再生能源由于具有环境正外部性即外部收益,体现出外部环境价值,所以其边际外部环境成本是负值。

可再生能源的边际外部收益即环境价值如何评价和计量,首先要确定环境价值标准,然后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或减排量)就可以计算工程的环境成本(或环境价值)[16]。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可再生能源的价值构成对于揭示可再生能源价格扭曲问题,实现可再生能源合理定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对可再生能源价值的构成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建立动态模型进一步论证了可再生能源价值的三个构成要素包括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外部环境成本,完善了可再生能源价值与定价理论模型。由于现实中的能源市场价格失真,外部成本、外部收益无法内部化,所以需要采取行政干预措施,以弥补市场失灵。国家虽已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但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还有待完善,在财政、税收、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亟待加强。因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一是科学评价可再生能源的环境价值,并以此为参考依据提高价格补贴水平,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充分体现边际机会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破解价格瓶颈问题对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是针对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领域加大技术研发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对设备制造企业给予税收返还和财政资金支持,有助于加快技术升级和降低设备造价,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绩效;

三是对常规火电等可耗竭能源的使用征收资源税、碳税和能源税,税收资金可作为补贴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来源,使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电价形成联动关系,从整体社会效益的角度看,政府通过建立这种联动机制,支持可再生能源加快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替代进程,为全面建立清洁和稳定供应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Pearson P J. Energy, extemali tie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will development cure the ills it creates[J]. Fuel and Energy Abstracts,1995, 36(4): 22-24.

[2]Owen A D. Environmental extemali ties, market distortions and the economics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J]. Energy Journal, 2004, 25(3): 26-28.

[3]何建坤,张希良.可再生能源立法研究与论证报告[R].北京: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2004.

[4]Henderson A R, Moegan C, Smith B, et al.. Offshore wind energy in urope-a yeview of the state-of-the-art[J]. Wind Energy, 2003, (6): 35-52.

[5]蒋剑勇.水资源价值模型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25(1):62-63.

[6]于连生.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46-151.

[7]Pearce D W. Turner R K.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 Harvester Whesatshea, 1990. 321-342.

[8]章铮.边际机会成本定价―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框架[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07-112.

[9]于渤,黎永亮,崔志.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能源资源价值分析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5,10(13):499-500.

[10]李国平,华晓龙.我国非再生能源资源定价改革构想[J].华东经济管理,2008,6(22):33-34.

[11]王生卫,肖荣阁.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定价机制分析[J].现代商业,2008,(2):144-145.

[12]张英群,何义亮.再生水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A].全国第二届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化学会出版社,2004.7-73.

[13]章铮.边际使用者成本:资源产品定价与国际贸易[J].世界经济,1998,(11):45-46.

[14]赵寒娇.关于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激励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09,(7):50-51.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资源再生企业;应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报告(2014-2015)》统计,2013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在23307万吨,回收总价值6421.4亿元;2014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在24470.6万吨,回收总价值6446.9亿元。2015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将26000万吨,回收总价值7000亿元。我国的十三五战略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做好工业固废等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但是,目前再生资源行业普遍存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与监督机制;企业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居民的资源综合利用认识不到位;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回收、加工、分拣处理的成本控制缺乏有效方法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资源再生企业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发展性难题:如何更好地控制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分拣处理等成本?本文就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作业链结合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业务探讨,希望借此推动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创新成本管理方式、方法,借以提高企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为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及绿色环保事业的发展尽力。

一、战略成本管理介绍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

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传统成本管理聚焦于回收环节,是基于回收环节占销售成本的50%左右,而忽略了加工、分拣、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的成本管理。企业要适应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取得稳定、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经营管理放到制定竞争策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只局限在单纯的降低成本上,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竞争是时时处处存在的,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信息沟通快速、互联网加的推波助澜的竞争态势下,企业更应当以差异化竞争为重点,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再生资源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对企业的成本数据、成本信息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为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战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具体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人员甚至是每一个数据,真正的做到将成本战略化管理。

(二)战略成本管理对资源再生企业发展的具体影响

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改变企业传统的成本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帮助公司各部门员工加深对企业成本的构成与自身工作关系的理解,企业结合当前经营的实际情况,找到成本控制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从全局综合考虑,才能真正地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有利于企业形成本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整个企业员工共同做到对成本的控制。

二、如何具体地应用战略成本管理

(一)进行战略成本分析

1.再生资源行业战略环境分析

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再生资源企业在目前的行业战略成本的竞争地位——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进行列举和分析,以决定企业发展、或退出再生资源行业的某一段价值链活动。如企业在回收环节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有哪些,分别进行列举和分析,潜在的竞争对手的资源配置、行业整合度、规模等进行研究,确定企业是否加大回收环节的投资或外包或退出。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价值链可按照作业链进行分析,分别为收购-运输-加工-分拣处理-销售等环节,这些环节由相应的作业特性所决定。上述每个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针对作业链的各环节进行分析,据以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和效益。再根据企业的经营实际及发展目标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或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权重关系。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要把企业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对标同行业、同类企业的标杆数据,和企业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力求低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更大的成本优势。

2.成本动因的分析与研究

成本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成本动因。主要包括:与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废旧屋子的回收途径、价格,运输、加工、分拣这些资源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废弃物处理的隐性成本等;与企业管理有关的战略层次的成本动因,如加工可回收再利用资源的规模大小,本企业人员的管理成本,对市场的深度调查与研究,销售产品的途径与推广等等。笔者认为,成本控制管理必须综合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共同分析,才能更好的控制成本,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进行发展战略成本规划

准确且行之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有利于企业长期综合稳定的发展,有利于在竞争企业中凸显自身的优势,要从战略化目标长远发展进行考虑,针对国家对资源再生企业提出的发展要求,制定切实的发展目标,真正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三)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与控制

在战略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因仍具有多方面不确定的因素,难免实际结果和预期的效果产生一些偏差,所以应该进行适当的战略控制以寻求最大化地按照预期结果进行调整。战略成本管理的控制需从成本动因的偏差分析入手,如果某一价值链的作业成本动因与实际有巨大偏差,就要进行分析和纠偏,以确定是否重新进行战略化目标的制定。总之,市场必然是时时变化的,各作业成本动因的变化对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都有较大影响,对控制因子的变化分析,确定控制标准、及时处理与传送控制信息,就需企业坚持战略化成本管理的模式,适时进行调整,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费用。

(四)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还要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效果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检讨战略成本管理的流程,与企业同期、行业先进企业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效果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在实施的过程中,部门的协调配合是否通畅,是否增加了运营成本,是否真正做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达到了企业发展的目标。

三、资源再生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前景

再生资源行业市场广阔,因其紧紧围绕循环经济这一着力点,有利于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资源大量浪费的情况,减小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再生资源行业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控制不仅可以分析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的各个环节的内在关系,还可通过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运用促进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落地和有效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能改善再生资源企业的经营状况,促进企业进一步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结束语

资源再生企业有必要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结合本企业实际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外部的竞争因素,寻找发展最有利于本企业的经营模式。

作者:蒋亮 单位:上海燕龙基环保企业 ( 集团 )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俊.浅谈战略化成本管理的趋势[J].研究与探讨,2007(7):42-45.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成本产生于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在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消耗过程中创造着价值。因此,在价值链流程中蕴含着更多的成本控制机会,只有通过价值链流程分析,识别出各价值活动和成本间的关系以及价值活动和产品间的关系,才可以有效地实现成本控制。本文将从价值链流程分析的角度对成本控制问题进行探讨。

在现有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与其它费用比例上升,用在产品成本中占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如质量检测、实验、物料搬运等,以及忽略因批量不同而导致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必将导致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引起经营决策失误,成本失控。为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本文将从价值链流程分析的角度对成本控制问题进行探讨。

一、价值链和业务流程概述

价值链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是指企业为客户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发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或价值增值的活动的集合。企业内部每一个活动是否创造价值,在于其是否能为后续活动提供所需,是否有助于后续活动的成本降低和质量改善。每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都不同,其所创造价值的贡献和降低成本的贡献也都不同。各种价值活动相互联系则成为降低单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创新则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源。 业务流程是指为特定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这些活动相互联系而成的有序作业的集合体构成实现一定功能、完成一定任务的企业业务流程。在企业价值链中,一个业务流程就是以“顾客”为中心的从开始到结束的连续活动。顾客可能是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消费者——外部顾客,也可能是企业内部的最终使用者——内部顾客。业务流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满足下一个顾客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了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 价值链和业务流程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价值链是企业各种作业支持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的抽象表示,是从价值的角度入手,重点研究价值目标和增值方式;而业务流程是具体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各种作业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可见,价值链分析须以业务流程为基础,而业务流程分析则以价值链为指导。对价值链分析的过程就是将企业整体业务流程(价值链)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单个的业务流程,再以单个业务流程中的多个价值活动(作业)为分析对象进行分析的过程。实际上,降低单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一个业务流程能否为下一个业务流程提供增值高效的产品或服务,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创新也就是业务流程的再造。因此,企业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和理解业务流程,将价值链和业务流程放在一起来分析,或者说从价值链流程分析入手,才可以更好理解企业的成本,以寻求成本发生的根源,提高降低成本的效率。

二、价值链流程分析的思想

价值链流程分析的基础是价值,价值是买方愿意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支付的价格,也是代表着顾客需求满足的实现。这决定了价值链流程分析的第一步是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的实质是对构成价值链的各种价值活动进行价值分析,明确增值的目标和环境,做出具体发展规划;并且分解到企业经营各种作业中去加以实现。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有限的,需要分配在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价值链分析为寻找企业增值的关键环节提供了途径。在企业增值目标的指导下,价值链可以通过结构化的方法,对各种价值作业进行分析,并通过与竞争对手或发展目标作比较,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确定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企业的关键战略任务就是:重新安排新的价值链中各角色的作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动员新的联合体和各个角色区创造价值,也即重新构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当企业增值的关键环节确定后,具体的实现过程就需要业务流程来完成了。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充分分析业务流程的顾客需求、需求模式、制约因素和效率目标,业务流程将得到最有效的改进。进一步分析流程的运作,它又是以流程中的作业为基本对象,这样业务流程增值又可分解为各个作业的增值,即:把作业看作最基本的投入产出单位,它的产出是向企业外部或下一作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它的投入是为其产出所耗用的企业资源或从上一作业获得的产品或服务费等。 依据这个层次,价值链流程分析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分析、作业动因分析和业务流程分析三部分。资源动因分析与作业动因分析是通过对作业的识别和计量,作业消耗资源的归集与确认,分析评价各项作业有效的方法,业务流程分析是对作业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方法。

1.资源动因分析——评价成本发生的必要性、合理性 资源动因是指引起资源消耗的起因,即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它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去的标准。作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因此,要依据资源动因将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进行资源动因分析首先要调查产品从市场、设计、开发、生产、营销、服务到客户使用的全过程,在熟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基础上识别、计量作业,并将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归类合并,建立同质成本中心(成本库)[1];其次,归集资源费用到各成本库;最后,分析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确定作业的有效性。 由于作业成本库是根据资源动因一项项分配汇集而成的,所以对资源动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作业成本的资源项目,也即作业成本要素,再通过作业成本要素和作业相关关系的分析,揭示哪些资源是必需的,哪些需要删减,哪些需要重新配置,最终确定如何降低作业消耗资源的数量,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2.作业动因分析——判断作业的增值性 在将资源费用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上形成作业成本库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作业动因分析,以准确地把归集到作业成本库中的资源费用进一步分配到各项产出上。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消耗量,作业动因是指引起作业消耗的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的方式和原因,它是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的标准。如台灯消耗的包装作业的数量受完工台灯数量影响,于是,完工台灯数量即台灯的作业动因。作业动因分析先从构成作业成本库的各项作业中,选择代表作业并计量作业成本库的分配率,计算、归集各产出的作业成本,然后分析各作业对产出的贡献,确认作业的增值性。 作业动因分析重在揭示动态的成本驱动因素,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哪些作业是必需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应该减少,最终确定如何减少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从整体上降低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利用作业动因价值分析的结果可以判断出作业的情况,可以评价作业的价值。在这里,增值作业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该作业的功能是明确的;该作业能为最终产品或劳务提供价值;该作业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不能去掉、合并或被替代。

3.业务流程分析 对每项作业进行了资源动因分析和作业动因分析后,还应分析各作业之间的联系,即业务流程分析。企业的各种作业相互联系形成作业链(业务流程)。作业链上各个作业好比链环,作业之间的联系就链结,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业务流程中,即使链上的各个作业都是增值高效的,也可能由于链结的问题,影响到整个流程的效率和价值。理想的流程应是作业与作业之间紧密相连,无缝隙的对接,作业之间的等待、延误时间最小。这点也验证了上文所述:各种价值活动相互联系则成为降低单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价值链流程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

基于价值链流程的成本控制方法就是在对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及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和作业进行定量的资源消耗核算,通过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来计量流程内各作业的成本,再将流程内各作业的成本汇总为流程成本,各流程成本的汇总最终成为企业的总称,从而把总成本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基本单位——作业之中,通过反映流程及作业的增值与非增值程度,动态地呈现总体价值增值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和积累的具体过程,以便于对流程成本及作业实施管理和改进。 与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相比,价值链流程分析对成本控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链流程分析是一种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成本分析的方法。价值链流程分析借助于价值链分析工具和业务流程分析工具,将成本分析的视角从产品层次追溯到作业及作业消耗的资源上,将费用发生和产品成本形成联系起来,形象地揭示了成本形成的动态过程,不仅使成本的概念更为完整、具体,而且也帮助经营者从宏观上和微观上了解企业的成本状况。

2.价值链流程分析的成本数据是依据成本动因——将成本直接对象化到生产的每一个作业,采用多样化分配标准而来的,使其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加客观、准确,代表了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能对实际产生的成本提供一种合理的估计。

3.确定价值链流程,可以充分理解各活动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活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又可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暴露出企业潜在的一些问题,对进一步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依据;对所有的价值活动进行成本与价值的衡量,并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帮助缩减、整合或删除某些价值活动,使成本控制方式比传统的会计系统更有助于管理和战略决策。 价值链流程分析方法对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主要是数据收集方面的困难,因为现在会计系统建立的基础不是基于价值链流程的思想,不能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企业将在微观的层次上研究成本控制问题,研究价值链流程的成本驱动因素,能为建立更复杂的会计系统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