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生医学前景

再生医学前景

再生医学前景

再生医学前景范文第1篇

他,是医生,也是艺术家;

他用手术刀为患者解除病痛;

他用书画笔为患者圆康复之梦;

他用创新和爱心,感动了患者,也感动了上海!

他,就是中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景在平教授。

“景教授的爱心,为我带来了新生!”

70多岁杨阿姨因不明原因反复晕厥被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医生告诉她,唯有尽快做手术,把病变的瓣膜换掉,才能避免发生猝死。原本已非常虚弱的杨阿姨听说要做开胸的大手术,当即就拒绝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杨阿姨的儿子在报纸上介绍微创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文章,感觉看到了希望,立即陪着母亲去长海医院向景教授求助。景教授告诉杨阿姨,她有手术指征,但由于做这个手术需要30万元,他需要时间去筹集善款,等筹到了善款,就为杨阿姨做手术。2015年12月5日,杨阿姨终于等到了手术的这一天。术后一周,杨阿姨顺利出院了。如今的杨阿姨不仅生活完全自理,做起家务来也毫无压力,与术前极度虚弱、气若游丝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杨阿姨说,如果没有景教授,她或许早就不在了……

景教授告诉记者,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老年人容易罹患的心脏瓣膜病,也是一种极易发生猝死的凶险疾病,严重患者一年猝死率为50%。过去,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必须实施开胸手术。这种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死亡率也很高。2011年5月,他实施了国内首例“球扩式”主动脉瓣微创置换术。这种手术的最大优势就是不开胸、心脏不停跳,只需在患者大腿穿刺,将一个可折叠的支架型主动脉瓣通过输送管道送至病变主动脉瓣处,随后将球囊打开并固定支架型主动脉瓣,即可取代病变主动脉瓣开始工作,特别适合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然而,昂贵的手术费用却阻挡了一部分患者的求生之路。景教授说,他个人的最大爱好就是创作书画。自2012年起,他举办了多次“景在平爱心书画展”筹集善款,迄今总计筹得善款500余万元,为18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免费实施了爱心手术。景教授说,他今后将继续把爱心手术做下去,用爱心和创新,为患者圆康复之梦。

2014年底,景教授因爱心救治主动脉瓣狭窄病患荣膺“第四届感动上海十大人物”。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在接见景教授时说:“您的技术创新和书画爱心感动了上海人民,也感动了我,我给您敬个礼!”

景教授,感谢您又一次救了我!

49岁的刘先生来自浙江,一年半前体检时被偶然发现主动脉上有一个动脉瘤。当地医院的医生告诉他,这个主动脉瘤必须马上处理,否则一旦瘤体破裂,性命堪忧。经多方打听,刘先生了解到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景在平教授擅长用微创的方法治疗主动脉瘤,便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上海,向景教授求助。景教授在了解了刘先生的病情以后,立即安排他住院,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他实施了微创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用支架隔绝了动脉瘤,“拆除”了刘先生体内的这个“定时炸弹”。术后一周,刘先生便出院了。术后,刘先生恢复得不错,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半年前,刘先生在上班时出现了一次黑蒙(眼前发黑),他很担心是不是支架出了问题,连忙感到长海医院找景教授咨询。经仔细检查,景教授排除了刘先生的黑蒙是由于主动脉支架问题导致,建议刘先生去眼科看看。考虑到刘先生不是本地人,来上海一趟不容易,如果当天看不了眼科,就要在上海住宿一晚,费时费钱。于是,景教授主动帮刘先生联系了长海医院眼科主任白教授,让他当天就能看完病,然后直接回家。刘先生感动不已,自己与景教授素昧平生,只是景教授千千万万个患者中的一个,而景教授不仅救了他的命,还主动为他联系其他科室的专家,帮他节省时间和费用,实在是难得的好医生!今天,刘先生又遇到了麻烦:在最近的一次例行复查中,他的血管磁共振片提示某根血管重度狭窄!拿到报告以后,刘先生顿时懵了,感觉自己又“大难临头”了。正巧当天有景教授的门诊,他便直接挂了号,惴惴不安地等待“最后判决”。景教授在仔细读片后告诉刘先生,他的支架完好无损,没有什么问题。至于报告中提示的某根血管“重度狭窄”,其实并不是真的狭窄,而是支架把病变血管撑大了,支架远端的血管看起来比较窄而已,血管实际上是通畅的。见刘先生将信将疑,景教授特意让学生把刘先生的片子“调出来”,直接指着电脑上的图像为刘先生做详细解释。渐渐地,刘先生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长吁了一口气。“景教授,您真是又一次救了我啊!今天早上拿到这个报告,我感觉天都要塌了,连早饭也吃不下了。我才50岁不到,如果血管再堵塞,我就真的完了!幸好今天您看门诊,否则我真的要被吓死了。这下好了,压在我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你看,血管是通的,不必担心!”

“从来没有医生这么认真地听我讲话,要是早点遇到您就好了!”

69岁的张老伯是一个“老病号”,半年前因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90%而做过一次支架植入手术。不料,手术并没有改善他的不适症状,尽管吃了不少药,但胸闷、胸痛症状仍不时发作。张老伯说,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医生也给他开了不少药,但就是不见好转。前几天,他在电台里听到了景教授爱心救助患者的故事,非常感动,希望精于血管病治疗的景教授能救救他。

接过张老伯递过来的厚厚一沓病历和检查报告,景教授发现,张老伯的全身血管几乎都有问题,颈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冠状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再看他的诊治过程,能用的药、能做的检查和治疗,也几乎都做过了。

在景教授翻阅病历的同时,张老伯向景教授详细介绍了近半年来他的痛苦就医经历:去年年底,张老伯因胸闷、胸痛被送到某三甲医院急救,医生怀疑是冠心病,将他收治入院。入院后,医生为他做了冠脉造影,因发现一根血管不好,就为他植入了一枚支架。张老伯以为,装了支架以后,病就会好起来,谁知胸闷、胸痛症状一点都没有缓解,仍时不时发作。后来,张老伯去了另外一家医院就诊,挂了特需门诊号,专家告诉他,他的不适症状可能是血管痉挛引起的,考虑到他病情较重,便将他收入了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期间,张老伯的胸痛症状仍反复发作,未见明显改善。后来,医生增加了硝酸酯类药物的用量,张老伯才感觉病情略有好转。出院以后,为了避免发病,张老伯成了“重点保护对象”,什么事都不做,连倒杯水都由家人代劳。然而好景不长,当听说“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多吃,多吃会耐药”以后,张老伯把硝酸酯类药减了量,不料没过两天,病情又加重了。现在,张老伯又把药量加上去了,但胸痛还是反复发作,他和家人都焦虑万分。

就这样,张老伯把自己的就医过程完完整整地讲了一遍,景教授也静静地倾听了20分钟以上。还未等景老开口,陪在一旁的张老伯的儿子情不自禁地感慨道:“我们走了很多家医院、看了那么多医生,能耐心听患者讲述病情的,景教授是第一个!”而更让张老伯和家属们惊讶的是,景教授开出的处方,竟是如此与众不同:不是继续加药,而要尽可能减药;不再继续做检查,而是不再做检查;不再过度依赖药物和医生“救命”,而要学会“自己救自己”!

景老告诉张老伯,他目前的用药方案都是合理的,不需要再加药,也不需要再做更多检查。在适当时候,还可以减药。张老伯的当务之急,不是吃药,而是要努力调整心态、改变生活方式。

“不要整天窝在家里,要亲近大自然。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约上几个老朋友外出散散步、打打太极拳。在家不要整天看电视,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但不要打牌、打麻将。你会不会写书法、画画?没事的时候写写画画也挺好!” 景教授笑着对张老伯说。

“我平时就是看看电视,不打麻将的,以后要多听听音乐。自从生病以后,我就基本不出门了,以后要多出去走走。太极拳我不会打,得重新学了。书法我不会,手抖了,写不好,哈哈!”张老伯受到景教授风趣幽默话语的感染,一改之前焦虑的样子,轻松了不少。

紧接着,景教授又笑着对张老伯的老伴说:“你也不能太‘宠’他了,一杯水都不让他自己倒!今后,家务分给他干!”这下,整个诊室里的人都被逗笑了。原本一肚子怨气、一脸紧张的张老伯夫妇,也开心地笑了。张老伯还笑着说:“以前家务全是的,现在都是她做,辛苦她了!”

经过一番愉快的交流之后,张老伯一行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虽然景老没有开一粒药。

“高!”站在一旁的记者在心里暗暗叫绝:“在景教授看似玩笑的话语中,其实蕴涵着很多对张老伯有益的治疗理念。在谈笑间,景教授已经为张老伯及其家人成功进行了一次心理治疗!”

景老告诉记者,对于张老伯这种多血管病变的患者,医生所能做的,其实并不是太多。这也是为什么,他看过很多专家、做过很多检查,病情仍未明显好转的原因所在。当医生面对这类患者时,就需要有创新的治疗理念,不要重新回到检查、治疗、再检查、再治疗的老路上。他给张老伯的这张特殊“处方”,或能帮助张老伯走出“药越吃越多、病越治越重”的恶性循环。

“你吃的药、做的检查已经够多了,现在要争取减药,而不是继续加药!”

专家简介

再生医学前景范文第2篇

有病去医院,这是所有正常人都具备的思维;患者去医院,将自己的性命交给与自己毫不相识的人,是对一所正规医院和医生的信任。然而,家住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的蒋艳祥,也许就是凭着这种想法,真的就把自己的性命“交代给了”双河镇的中心卫生院。

农民输液突然死亡

蒋艳君,死者蒋艳祥的胞弟,家住绥化市北林区四方台镇七一村。2006年8月16日17时30分左右,蒋艳君突然接到家住双河镇的嫂子齐兰英打来的电话,说自己的哥哥蒋艳祥在当天下午去双河西南村电站钓鱼时被人打了,让他马上过去看看。放下电话,蒋艳君立刻打车赶到了哥哥家,可是哥嫂却都不在家。侄子告诉他,父母都去双河镇中心卫生院了。18时30分左右,蒋艳君赶到中心卫生院,在一楼他看见嫂子手拿点滴药,准备到二楼去找护士。蒋艳君在病房里看到受皮外伤的哥哥正在等待治疗。

大约过了10分钟左右,嫂子带着一名护士来给哥哥用药。治疗用药过程共分为三组,前两组药用完时已是21点05分。致哥哥死亡的是在第三组用药时。当“刺五加” 药注射了仅几分钟后,哥哥突然对蒋艳君说:“这药我不能用了……”紧接着蒋艳君就看见哥哥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见此情景蒋艳君大惊失色,急忙跑去找来护士。这时的蒋艳祥已是面色发紫。护士见状急忙拔下点滴管,随后蒋艳君听哥哥用微弱的声音说:“我不行了,快给我打氧气吧。”护士急忙下楼去找医生(事后了解到,护士大约用了10分钟,才在医院外的一家食杂店内找到医生)。护士先行回来后对患者家属说,只有医生一个人,她自己又是位女同志,抬不动氧气瓶;并说,即使是与蒋艳君两个人,也抬不动那么重的氧气瓶。于是,护士便再次出去找人。又过了5分钟左右,护士才与一名患者将氧气瓶抬来开始给蒋艳祥吸氧。

这时的蒋艳祥已经奄奄一息。在吸氧几分钟仍不见效果后,护士问医生(这时医生已回到病房)用什么药进行抢救,医生却没有回答,只是做胸部的按压,按压数次后均没见到效果。又过了几分钟,护士给蒋艳祥肌肉注射用药,而此时的蒋艳祥已经没有了气息。

就这样,蒋艳祥从开始感到用药的感觉不好,到临床死亡仅仅过了20分钟。天降的横祸,巨大的打击,如五雷轰顶,猛然向蒋艳祥的妻子、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袭来,齐兰英因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刺激,先后两次昏厥过去,虽几经抢救,但还是在3个小时后撒手人寰,随丈夫而去。蒋艳祥的8旬老母亲,也因儿子、儿媳的双双离去,突发脑溢血而半身不遂,至今仍瘫痪在家里,整日以泪洗面。最可怜的是,蒋艳祥夫妇离去后,留下了两个苦命的孩子,他们无依无靠,度日如年。

死者家属心中一团谜

对于蒋艳祥在双河镇中心卫生院的突然死亡,蒋艳君及死者其他家属的心中始终有一团解不开的谜。

记者在采访蒋艳君时,他向记者说出了自己心中诸多疑问:我哥哥的死因到底是什么?给我哥哥看病的陈景福医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他到底懂不懂医术?他为什么在没有为我哥哥做任何病理检查,也没有询问是否有过敏史,只是从直观上看了一看,就为我哥哥开方、用药?当我哥哥出现危险的时候,陈景福医生却在医院外的食杂店里,这也是医院允许的吗?当陈景福回到病房时,是否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抢救过程中是否存在抢救不及时、不得当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怀疑陈景福有没有正当的行医资格。假如陈景福没有行医资格,那他为什么又能在双河镇中心卫生院里行医这么多年?我们家属委托律师到双河镇中心卫生院、北林区卫生局、绥化市卫生局调验陈景福医生的行医资质,为什么都被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所拒绝?这些部门,他们又要掩饰什么?……

死者家属认为蒋艳祥临床死亡的死因不明,随后到北林区卫生局申请了医疗事故鉴定。2006年的8月22日,北林区卫生局组织了相关人员对蒋艳祥的遗体进行了解剖,将脏器送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法医教研室进行病理鉴定。

2006年9月19日,哈尔滨医科大学法医教研室的专家对我哥哥的脏器做出了“法医病理学诊断”:1.喉头水肿;2.肺、喉头及气管等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肺淤血,肺水肿;4.肝、脾、肾淤血;5.心肌肥大;6.脑水肿。

2006年9月26日,绥化市公安局北林分局出据的“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书”的结论是:(一)蒋艳祥的死因详见哈尔滨医科大学法医教研室(鉴定C20625号)鉴定书。(二)蒋艳祥的伤是生前受钝物外力作用形成,是轻微伤。

随后,死者家属又于2006年9月26日,向绥化市医学会提出申请,要求对蒋艳祥的死因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今年的1月8日,绥化市医学会给出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绥化市医鉴〔200701〕号)”。其中第六条“诊治概要”中这样写道:“……当刺五加点至10分钟左右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颜面、口唇发绀,立即停止刺五加静点,给予吸氧,并给予地塞米松、氨茶碱、速尿、654―2、可拉明、洛贝林、并心内注射肾上腺素,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因抢救无效,临床死亡。”其中第八条“专家组分析意见”中写道:“(1)患者蒋艳祥入院诊断无误,但外伤有活动性出血时应慎用刺五加。(2)抢救措施合理。(3)该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和青霉素过敏史,说明患者是过敏体质,静点刺五加10分钟左右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考虑为刺五加所致,因抢救无效临床死亡。(4)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项‘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规定,此案例不属于医疗事故。”

面对这些“复杂”的鉴定书,死者家属表示有一些“读不懂”,特别是绥化市医学会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让他们“特别不懂”。

蒋艳君介绍说,因抢救我哥哥时我在现场,只见到在停止静点后给予了氧气;在我哥哥已经没有气息的时候,护士才在我哥哥的臀部打了一针肌肉注射。为什么“鉴定书”中一下子要冒出地塞米松等7种药?在“专家组分析意见”中,既然已指出“外伤有活动性出血时应慎用刺五加”、“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考虑为刺五加所致”,那又为什么不敢承认是医生的责任?为什么不敢承认是医疗事故?为什么承认我哥哥是过敏体质,只强调根据“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规定,而不追究医生为什么不向患者询问是否有过敏史?

记者就哈尔滨医科大学法医教研室出具的蒋艳祥脏器的“法医病理学诊断”,电话采访了教研室副主任、当时参加诊断的参与者之一、副教授靳占峰。他告诉记者:因为没有直接参加对尸体的解剖,所以在“鉴定书”中不能做“因药物过敏死亡”的结论;但是,送来的脏器经过“法医病理学诊断”,这6种情况是属于不正常的,也可以说此人是属于非正常死亡。

相关资质难觅踪迹

死者家属经过多方辛苦的奔波后,终于从一位已离开双河镇中心卫生院的老医生那里了解到,陈景福医生的父亲曾经在双河镇中心卫生院当过多年的院长。陈景福虽然已在这里行医很多年,但从没见到陈医生上过医学方面的学校。只是出了这个事件之后,才到市里的某个医院去进修。而据这位老医生讲,在双河镇中心卫生院的所有医生中,也只有几位医生具有合格行医资质,但是其中没有陈景福医生。

针对上述的情况,今年4月24日,记者在北林区卫生局见到了主抓业务的曲莹副局长。她告诉记者:“陈景福医生有相关的行医资质,但是不能给你们看,你们没有权力看,只有我们的上级部门才可以看。” 记者告诉她:“医生持证上岗,这不应该是什么秘密,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公民也应该可以进行这样的咨询。”记者的一再坚持并未奏效,曲副局长始终未向记者提供有关陈景福医生的相关资质。

次日上午,记者赶到双河镇中心卫生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院长出去了,陈景福医生目前在市里进修。记者试图电话采访该院的于院长,但是被于院长十分粗暴地拒绝了。

记者了解到,死者家属在事件发生时,就曾向北林分局治安大队报警。记者在了解情况时,这个大队的有关工作人员解释说,接到过死者家属的报案,但是经过了解后认为是医疗事故,应由医疗系统来解决。至于是否看过陈景福医生的行医资质,回答是“没有”,并称因为当时医院的领导说陈景福有行医资质,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再坚持。

在绥化市医学会,记者没有见到该学会的秘书长周晓军,随后记者通过电话与他取得了联系。他说:“医学会在做医疗鉴定时,首先要确定相关医疗机构或行医人员,必须要具备合法的手续,否则他们将不予鉴定。”记者可以理解为:既然他们做了鉴定,那么就说明陈景福有行医资质。当记者说请周晓军将陈景福的资质证号传真过来时,对方以只是通电话,没有见到记者本人为由而拒绝了。并称他很忙,以后再说。一星期后,记者再次电话联系周晓军,并再次请他将陈景福的行医资质传真给记者,他的回答变成了:“不能随便泄露医生的资质,如果想了解,去找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或自己到网上去查(没有《执业医师证》号无法查找)。”

再生医学前景范文第3篇

作者单位:161006 齐齐哈尔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通讯作者:赵春明 法医病理学是研究涉及法律有关的伤、残、病、死的变化及发展的规律,目的是为暴力性案件的侦查或审判提供医学证据,运用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解决有关暴力性死亡和非暴力性死亡的死亡征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个人识别,以及致伤物推断和确定的一门科学[1]。法医病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实际应用。

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医学的特殊性也要求学生不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法医病理教学,以讲授为主,课堂形式单一,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对书本知识只能机械的掌握,对实际案件的分析和鉴定能力更是缺乏。而国内尸检现状以及我院现有的实习条件不允许学生参加一定数量的尸检观摩,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创造力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的想象力、现场重构推断能力、动手能力都比较差。

现场重建作为一个概念被明确提出,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警察部门中一般设有专门的现场勘查部门和专门的人员,现场重建与情景再现是公安、司法机构近年来较为关注的问题。实现现场和死亡相关的其他问题相结合,使法医技术人员更好地将专业技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侦查破案发挥更大更直接的作用。通常,可以使用DNA检验,血液检验,作案手法等方法来完成命案现场重建。

情景再现法是指应用多媒体、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教育局面的一种教学方法[2]。

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引入“现场重建与情景再现”既能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单一枯燥的缺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与法医检案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将自己作为一名法医,从案件入手,综合考虑案发现场、尸体检验发现以及应用专业技术手段做出科学的论断,使学生对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件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可能性,并在多种可能性中反复论证,达到去伪存真,最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应用性人才。

1 再现案例选择

案例内容要与讲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具有代表性。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选择的案例必须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有相关性,易于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或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法医病理学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内容: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猝死以及中毒。在实际检案中,部分案件具有较为明确的特征,如自缢案例:现场平静,体表见颈部缢痕,体表及尸检表现符合自缢特点,在排除中毒等他杀可能后基本可以定性。这一类案例可以应用于相应的章节,与理论内容互为补充,使同学更好的理解理论。还有相当多的案例现场较为复杂,尸体损伤多样,尸检见器官病变较多或是有中毒迹象,这类案例需要学生在基本掌握法医病理学理论知识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伤病关系,各个因素对死亡的参与度,死亡原因等。

案例内容需具有完整性。完整的案例主要包括案件介绍,现场情况(环境描述、现场照片、示意图、录像、现场尸体描述、照片等),尸检情况(尸表及解剖记录、损伤示意图、照片、录像等)以及其他的线索。在教学中要选择主体内容完整、照片录像等资料较为详尽的案例。完整的案例可以展示案件的细节,有助于学生在充分了解情况下,根据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做出合理的推测。

由于法医病理学涉及的案例多是刑事案件或是医疗纠纷问题,在案例选择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案例的时效,是否结案等因素。

2 课程设计及实施

在理论讲授结束后,选择相应的案例进行重建和再现。将案例先发给学生,使其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以小组形式讨论案例,按照案件场景进行现场重建。在课堂上,学生以多媒体、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模拟现场情景。例如某一案例,现场为办公室,死者为女性,尸体斜行仰卧于室内一壁柜与茶几间,致命伤在颈部,其头部及足部可见血泊,现场未见致伤物。学生在重建现场过程中,如认为是自杀,则由同学演示当时死者活动,自杀的,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等,力求演示符合案发现场;同样,有同学认为是他杀,则由同学分别扮演受害者和疑犯,演示疑犯进入现场过程,行凶过程,推测行凶目的及与死者关系等。通过演示、角色扮演,本组同学或是其他同学可发现其中不符合现场场景、尸体损伤或者与生活经验不符等问题,演示后,同学再就这些不合逻辑的问题进行探讨,修正演示细节。通过反复的演示、发现问题、讨论、修正,最终可以得到较为符合事实的结论。教师在现场重建和情景再现过程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讨论中必须专心倾听学生的陈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做出必要回应和沟通,开启师生之间对话的通道,以求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3 授课效果评价

通过现场重建和情景再现教学,学生对学习法医病理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能够将学习的理论内容与法医实践联系起来,同时加强了理论学习的效果。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不仅要回顾理论知识,还要进行资料检索,查阅最新的医学信息,这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伪存真、综合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工作中全面把握案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明确现场重建及情景再现教学的位置,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滥用。要将其作用圆满地发挥出来,就必须避免盲目追求方法而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避免对案例本身情节的过分渲染而远离法医病理学理论。这是正确运用现场重建及情景再现教学法的前提。

参 考 文 献

再生医学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形势;就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28-02

一、近几年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

1.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许多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争创“三甲”等途径取得优势。因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而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就业方向和去向逐渐成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相应的就业方向有:(1)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2)超声诊断,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内超声等;(3)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等;(4)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5)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此外,医学影像工程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其需求量大、创新性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而医学影像专业目前的就业去向主要有2个:一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检查、设备管理和医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渐下降,研究生需求明显提升。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影像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已呈现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目前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医院)主要引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只能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而大、中型医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毕业生。

4.影像诊断就业明显优于影像技术。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诊断、轻技术”的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影像诊断方向的毕业生,这是由于影像诊断更贴近临床,未来发展较好引起的。相反,即使是在大医院技术工作的地位也相对较低,而且存在辐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5.综合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学生受到欢迎。在毕业生逐渐增多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增高。在能力方面,医疗机构看重的是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因而只具备一般知识的毕业生不再抢手,而具有诸如“神经影像诊断专长”、“心脏超声专长”、“介入放射专长”、“核医学专长”之类的人才却备受欢迎。

二、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影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短短几十年其发展就出现了质的飞越,而且还未达到极限,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极度欠缺。就长期而言,就业形势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人才增长速度哪个更占优势。如果技术发展更快,则需求量较高;如果人才增长更快,则需求量相对较低。因而就业前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设备。临床医学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已到达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传统的“视、触、叩、听”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医疗的诊断需求,在治疗上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影像医学的出现巨大地影响了传统的诊疗体系,并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无法离开影像设备,并且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临床诊疗将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设备。这种形势有利于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所增加。

3.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逐渐被认识,生源质量也有所提升。另外,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影像专业学生也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甚至包括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影像工作细分化、专长化。由于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影像诊疗工作正在向细分化、专长化发展。因而今后每个影像工作者都应该要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以分担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就需要更多的影像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趋势将一定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5.医学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针对这种现状临床医学一筹莫展,目前攻克这种疾病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相比于其他手段,影像学方法因其非侵入、无创伤的优点而广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因此大大提升,这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还体现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体系正在与国际化接轨。如今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了拥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现代科室,相比于传统临床科室其优势正在不断地突显出来。随着影像技术与国际化接轨,未来国内的影像体系将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国外,影像科是最优秀的科室之一,影像医师的地位很高,且收入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而且技术在不断发展,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据Nishie等人报道,当前日本的影像科医生就非常欠缺,这和他们高度发展的影像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断,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国内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1.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影像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如今,影像医师要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检查申请,这就要求毕业生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非医学专业(如物理、计算机等)的相关内容。因而要达到精英水平,影像专业学生还需不断刻苦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应主动深入临床,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技巧,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一专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养人文精神。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任何医疗活动都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时刻考虑病人的利益。虽然影像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诊断结果将对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影像专业学生同样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去体察病人的疾苦,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

3.调整就业策略。近年来影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到待遇好、条件优、规模大的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心情应当得到理解,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提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其他学生,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医院去服务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影像专业学生应该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参加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师生座谈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理性地选择就业去向,这种观念将使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医学影像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影像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如果影像专业学生不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就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学生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再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深入了解知识动向,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问题与影像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几年来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就业前景,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老师和该领域的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认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再生医学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基层就业 调查 思考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12JK0117)。

近年来,医学本科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基层医疗单位却是人才匮乏,这也是阻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国务院曾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1]。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陕西省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就业意愿组织开展了抽样调查,以了解目前医学本科生对基层就业的普遍态度,为有关部门制订政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选取陕西省属地方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四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有效回收率98.2%,采用随机抽样法。442名被调查者中,男生212人,女生230人;城镇生源学生186人,农村生源学生256人。

1.调查内容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等情况;(2)基层医疗事业发展情况了解程度、基层就业影响因素。

2.质量控制

采用统一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员为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调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由学生填写,统一进行问卷编号和数据录入。调查工作在一个月内完成。调查问卷中的基层就业是指毕业后到县及以下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工作。

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描述采用频数描述,统计推断采用卡方检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专业的认同感

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与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将来对个人与事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调查从两方面考查学生专业认同感:选择学医主要原因、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判断。

调查显示,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较好”的占11.4%、“自己的兴趣或理想”占47.5%、“父母的意愿”占24.6%、“随便选择的”占7.6%、“其他”占8.9%。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最初主动确定自己学习专业的比例占到58.9%。

当问及“经过几年的学习,你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怎样?”时,认为“很好”、“好”、“一般”、“不好”和“不了解”的比例依次为9.2%、20.5%、55.1%、13.3%和1.9%。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对专业就业前景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占到29.7%,持中立态度的高达55.1%,持负面看法的占15.2%。可见,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偏低。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与城镇和农村的医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发现两者均具有显著差异(P

2.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较多,因此调查问卷中某些调查问题可以多项选择。被调查者中有152人愿意到基层就业,主要原因依次是“累计基层锻炼经验”、“就业形势严峻,多一条出路”、“大城市就业压力大”、“基层压力相对较小”、“家庭经济压力”。被调查对象中有290 人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主要原因依次是“基层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条件差”“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基层就业没前途”、“去基层很没面子”、“家人反对,离家远”。由此可见,出于自身意愿主动选择到基层就业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

对自愿和不愿意赴基层就业的学生,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与生源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两者均具有显著差异(P

对非自愿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男生主要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层工作条件差”,而女生则认为“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对于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而言,城镇学生不愿基层就业首选因素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层工作条件差”,人数高达149人,比例高达80.1%,而农村学生则认为“保障不够,再就业难”。

3.基层择业月薪期望

期望收入也是影响学生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它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生活质量高低的基本保障。调查发现,9.5%的学生期望第一年的月薪为1500~2000元,22.7%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000~2500元,28.5%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500~3000元,24.7% 的学生期望月薪为3000~4000元,14.6%的学生期望月薪为4000元以上。但从一类城市毕业生的起薪点来看,本科学历的医疗卫生员工转正后薪水水平大致在2800元左右。这说明,目前学生的期望工资稍微偏高,在就业意向的选择上还不够理性,缺乏对现实清醒的认识。

4.对新医改等政策与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的了解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医改的各项政策及地方相关配套措施将对医学生就业产生深远影响,总体来说将促进医学生就业[2]。此外,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与医学本科生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对其自身的要求等密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者认为新医改等政策出台后,对未来就业持“充满信心”、“比较有信心”、“迷茫”、“担忧”和“其他”的比例分别是5.1%、24.1%、41.8%、25.9%、3.1%。持“迷茫、担忧”看法的高达67.7%,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新医改相关配套政策并不十分了解。

当问及对基层地区发展情况了解程度时,发现“十分了解”、“比较了解”、“稍微了解”和“不清楚”的比例依次是1.9%、13.9%、48.1%与36.1%。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目前基层地区发展的状况不甚了解。

思考与建议

1.加强专业优势认同教育

数据分析显示,对专业就业前景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占29.7%,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偏低,这对学生正确判断职业生涯发展前景是不利的。因此,医学高校应加强专业优势认同教育,学生只有认同专业,才会热爱专业,才会形成一个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和择业倾向。校友是学生自我未来发展的影子,专业培养的优秀校友多,人才辈出,对新生鼓励作用更大,对优秀校友的认同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强化新生专业认同感的教育,对于创造良好学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多管齐下,使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数据分析显示,“基层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条件差”、“保障不够,再就业难”、“基层就业没前途”等成为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政府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展示基层医疗机构的变化和发展前景,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提供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待遇[3]。学校方面一是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等途径,营造出良好舆论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基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二是安排专门力量,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境及发展趋势,明确到基层就业的光明前景。

3.降低就业期望,理性选择就业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医学生对工作后月薪期望值相对较高。当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时,会造成就业意向选择的困惑,影响自己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进一步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4]。因此,医学高校应引导学生了解国情,虽然目前基层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新医改各项政策及地方相关配套措施的陆续出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西医之间将会逐步均衡发展,最终达到卫生发展整体性和均衡性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立足于基层,服务于农村”的择业观念,破除工作高低贵贱的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主动充实到基层,在基层锻炼成才。

4.拓宽渠道,加深对基层发展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对基层地区发展“十分了解、比较了解”的比例仅占15.8%,女生和城镇生源学生对基层地区的了解程度较低,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新医改等政策与目前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宣传十分必要。医学高校一是要积极开展基层就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5]。高校要不断丰富医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创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相结合,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要拓宽医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渠道。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聘请行内的专家作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等方式达到沟通就业渠道的目的,为毕业生顺利就业铺路。

5.加强“群体”特征分析,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调查结果表明,在专业认同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与对新医改等政策与基层地区发展状况的了解等方面,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认知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因此,在积极开展并加强上述几个方面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群体”特征的分析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特征分析,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到对症下药,在解决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问题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进,王海清,董欣欣,陈斌,万学红.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4):28-30.

[2]陈迎红.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53-54.

[3]王云鹏,靳媛,时建伟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0,(7):35-36.

[4]马婷.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