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体经济展望

实体经济展望

实体经济展望

实体经济展望范文第1篇

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增强

2013年,美国经济持续了温和增长的势头,欧洲经济在多因素推动下走出衰退,日本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反弹和复苏。但在新兴市场,由于担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前期经历了过快的信贷增长,许多国家都遭遇了资金流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冲击,实体经济较大程度减速。全球经济复苏在地域格局上的转变,特别是新兴市场对全球增长贡献度的下降,导致2013年全球产出增长依然疲弱,预计2013年全球GDP增速约为2.3%,略低于上年的2.6%。

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走势将更趋乐观,有望走向同步增长、失业率下降和产出质量与效率提高的实质性复苏阶段。预计全球GDP增速将提高到3.0%左右,通货膨胀率处于3%左右的水平。

美国经济增长将更为强劲

2013年是美国经济进入复苏增长的第五年,预计实际GDP全年增长约1.7%,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消费、固定投资和库存投资。

2014年美国经济将平稳持续增长,GDP增幅预计为2.5%上下。预计美联储将缩减国债及MBS的购买规模,继续延续低利率政策。

欧洲经济从衰退转向复苏

2013年是欧债危机的转折点。在德国、英国等核心国家经济复苏的拉动下,欧洲经济从第二季度开始复苏。但受累于欧元区持续6个季度的衰退,预计全年欧元区GDP仍将衰退0.4%,欧盟GDP将实现零增长。

展望2014年,欧洲经济有望踏上复苏之路,预计欧元区经济增速达到1%左右,但是失业率依然处于高位。预计2014年欧洲央行仍维持0.25%的低利率和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巩固经济复苏势头。

日本经济继续稳步前行

“安倍新政”推动日本经济稳步复苏,经济实现连续5个季度正增长。CPI在连续14个月保持负值之后于2013年6月份转为正值。经济的高歌猛进也带动了就业的上升,预计日本2013年经济增长约1.9%,失业率约为4%。

展望2014年,安倍经济学将作用于更广的经济领域。同时,日本加入TPP和申办2020年奥运会从长期看将提升日本经济。日本财政整固计划对经济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预计2014年,日本GDP增长约为1.6%,CPI约为2.4%,失业率约为3.8%。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分化加剧

受QE退出、中国经济减速等因素影响,2013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预计2013年新兴市场平均实际GDP增速约为4.5%。展望2014年,新兴经济体之间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亚太新兴市场增速领先,有望达到6.4%,新兴市场整体增速约为5%。

全球金融市场在2013年的表现出现分化,美国金融市场风险下降,股市向好,部分新兴经济体则遭遇短期金融动荡。展望2014年,欧元区和新兴市场企业债券或将积聚风险。

大宗商品风光不再

2013年大宗商品市场表现平平,风光不再。能源价格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而保持高位震荡,工业金属、贵金属和农产品均在2013年呈下行走势,其中以黄金价格下跌尤为明显。

展望2014年,大宗商品市场整体仍将维持平淡格局。一方面,在美联储可能逐步缩减资产购买规模的趋势下,强势美元和较高的利率对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施压;另一方面,明年全球经济状况改善,有可能拉动工业金属和能源的需求,但不足以改变投资者预期,难以大幅提振大宗商品价格。

股市有望向好,债市风险增加

2013年全球股票市场继续呈现上升势头。其中,美国股市创下历史新高,欧元区股市已经超越2009年年底水平,但新兴市场股市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仍有差距。债券市场方面,德国和日本国债收益率延续下降趋势,美国国债收益率略有上升。

展望2014年,为维持实体经济的复苏态势,抵御通缩风险,美、欧、英、日等国央行保持现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利率也将继续维持在历史低位。此举将继续鼓励资金流向股票市场,进一步推高股市。债券市场方面,2014年初债务问题仍将困扰美国,市场提前反应的可能性较大,企业债券恐正在积累风险。

美元波动加剧,日元持续贬值

2013年年初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美元在总体上保持了升值态势,至5月份累计升值近5%,而后在大幅震荡中逐渐走弱。随着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再度看好,美元指数也在政府停摆结束后止跌回升。

展望2014年,美国两党的财政谈判和美联储放缓QE将成为决定美元走势的两个关键点。预计,美元将于年初开始进入持续升值通道,当然也不排除突发性事件下美元在短期承压的可能性。

在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下,日元在2013年1~5份月加速贬值;年中日元曾走强,然而短期的反弹并没有逆转日元贬值趋势。自7月份以来,美元兑日元汇率重新进入小幅震荡的上行区间。预计2014年在政府宽货币、紧财政的背景下,日元的贬值周期仍将延续。

2013年10月份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使欧元承压。考虑到当前欧元区复苏的基础依旧较为脆弱,我们预计欧元在未来反弹的可能性并不大,短期内的波动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2013年受美联储退出QE下国际资本外流的影响,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市场剧烈动荡。而后这些国家的汇率均出现上扬,在一定程度上收复了失地。考虑到美联储退出QE,未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在整体上依然面临震荡下跌的压力。

新兴市场资本流动维持

大进大出格局

实体经济展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推进;国企;制度变革;加快;国有经济;发展

一、前言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需求,也在不断的追求更高更好的社会生活质量。重视对我国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改革,在创新发展的理念支持下实现对整体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模式的充分支持,能够满足我国社会长久的进步需求,并且能够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我国社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综合竞争实力。本次研究关注到当下我国国有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希望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和良好的经济制度实现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改革,并且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支持下实现对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而满足未来我国社会长久的发展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得到稳定的进步与发展。

二、关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争论热点

关注到我国国有企业在产权方面的改革争论热点,不得不重视对国有企业产权的制度分析与观察,针对实际出现的革新要求是否应当积极操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探讨。国有企业在产权运作当前出现的问题是当下社会性的思考难点,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察企业内部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重视探究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与国有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是目前具有社会性价值的研究论题。

三、国有企业革新的必然性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传统的理念和科学技术自然不能长久地支持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模式,通过对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能够实现对我国社会国有经济发展的充分支持,这是保障我国社会良好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重视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度的革新操作,主要是为了配合我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国有经济制度,希望能够在实际的经济事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支持。我国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实施了很多宏观的经济制度调整政策,呈现出的效果可见一斑。针对国有企业的内部制度改革对于我国社会当下的国有经济制度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优胜劣汰下的科学改革方法。

四、我国企业改革四大阶段性特征

1.第一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间节点,每个时期都具有其特征性,根据这种特征性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能够了解到标志性的制度与体系改革理念。第一个阶段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旬阶段,这一时期的企业都在争取自主的权益,希望能够通过试点的方式进行整体企业的制度革新实验和参考,希望通过提升管理工作的实现对企业运营的一种刺激,在激发企业工作能动性和活力的同时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部署。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清晰的认识市场的需求,向市场积极的推广自身的产品,进行产品的销售,通过科学的方式保留经济的利润,实现对企业内部的充分管理。与此同时,应当保持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权益,确保企业工作运营的坚强保护后盾。

2.第二阶段

到20世纪80年代中旬的阶段,我国的企业发展经历了再一次的转变,通过承包制的方式转变了传统的经济运营模式,改革了多种经营体系的主体情况。此次转变是针对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调整,希望能够从国有企业的模式角度进行试验,进而转变企业运营得到模式,通过试点的实际工作实现了对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将政府与企业的职能进行划分,保证能够清晰的区分经营的权益和所有权的界定,同时也要求强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定位,明确两者的关系,采取承包的模式进行具体企业工作的划分。通过承包的形式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经营权益的租赁活动,进而提升企业的自益。

3.第三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经营体制在变革。这一阶段的改革理念就是要求企业能够重点的发展自身的产业链条,从前重视对权益的拓展和扩充,要求经济利润的转让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全新的生产模式要求企业能够认识到自身体质改革的重要性,并积极的进行企业体系的改革工作,逐渐的推动这一工作走上正轨。虽然企业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努力的进行改革和转变,也希望能够从实际的工作中得到革新,但是具体的操作权益还是没有能够强化承包的制度,对于这一体系的完善程度不足。因此,我国政府相关的工作部门进行了科学的调整,希望能够进行正常的改革与优化,推动相关法律权益进行改革体系的维护。

4.第四阶段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企业运作模式和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种革新的状态主要是为了实现对相关生产权益和市场销售权益的维护及拓展。明确我国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及目标,希望在实际的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进行改革与完善,主要的做法和方式就是进行产业权益的明确划分,将责任划分的每个细节,要求政府的管理工作体系能够与企业的管理工作体系进行区分,实施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当中进行制度和体系的改革。保证实施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组建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实现对资产的理顺需求。

五、我国国有企业革新的可行性检验

通过本次的研究和讨论,希望能够切实有效的了解和掌握我国国有企业的革新制度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是否具备可行性,针对这种可行性进行检验的操作,并论证具体实施的稳定性基础。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和观察,进行制度的改革是具有可行性特征的,也就是具有很高的检验价值。如何提升这种检验的效果,需要根据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实际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市场竞争力增强或者减弱的情况,再针对国有资产实际运营的总体数量进行分析和观察,进而实现对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体系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这种改革与创新的理念不能够停滞不前,还需要再进一步的进行操作,保证实际的国家经济提升到更高的层面。

六、复杂的资产价值定位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这种社会体系影响下的特征进行产业运作模式的分析,就能够发现国有企业发展的独特性。针对国有企业的独特性进行资产价值的定位,也能够发现其中涉及众多的复杂内容。很多国有的企业在实际的流转过程当中存在资产价值的定位偏低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不难发现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但是这种资产上的流失情况也存在差异性,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严重或者不严重,针对这种流失的现象进行准确的定位,就需要通过经济学的概念进行梳理,考量资产运转过程中存在的估计价值和价值定位问题。估计价值和定位价值都不是主观意识能够影响的,而是需要根据市场运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参考买卖双方的客观性条件因素进行评定。

七、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

社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此同时,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也需要得到充分的支持与辅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与优化,通过改革的方式进行工作质量的提升,并促进工作效率的进步。正确的对待和面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方式制定改革措施,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才是促进我国社会长足进步的关键途径和力量。重视对我国国有企业工作的理顺需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进行国有企业制度的革新与优化,能够实现国有经济长足的进步,并且能够科学的提升社会生产工作效率,为我国未来长久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产力基础。进一步的规划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制度体系,就是为稳定我国国有经济的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促进企业优胜劣汰。

八、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会不断的遇到问题,正视可能出现的安全危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和理论指导,在实际的工作进行过程中进行制度和体系的改革,以全新的先进理念实现对社会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引导,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足进步。本次研究发现,历史的发展需要人们清楚的认识到革新的重要性,在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对整体工作的优化与完善,进而保证我国社会公共事业长足的进步。关注到我国社会长久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需求,应当从基础的体系改革工作入手,进行国有企业内部制度的宏观调控,进而促进我国社会国有经济的稳定发展,并促进我国社会国有经济计划的长远构想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颜,杨德才.国企改革:最优化目标、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6,06:30-34.

[2]国资宣.积极完善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访谈录[J].先锋队,2014,05:6-10.

[3]裘文意.企业文化变革:背景、目标及国企的实践纬度[J].学理论,2014,24:134-136.

[4]交通银行课题组,王辰,江海,张奎,黄礼健.国企改革再探讨:从放权让利到混合所有制[J].新金融,2014,08:41-49.

[5]王诚,李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市场取向改革以来学术界相关理论探索[J].经济研究,2014,06:156-178+184.

[6]陈东琪,臧跃茹,刘立峰,刘泉红,姚淑梅.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改革举措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01:3-17.

[7]李锦峰.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国家与工人阶级:结构变迁及其文献述评[J].社会,2013,03:204-241.

实体经济展望范文第3篇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政治体制改革呢?一般地说,促使人们关心政治体制改革的大约有如下的一些因素:第一,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怀。生活本身的经验告诉人们,好的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保障,而不好的政治体制则会成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要想使生活不断地得到改善,就要通过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而要想使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顺利地进行,就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好的政治体制。第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的不满。人们通过横向的比较(主要是知识分子)会感觉到我们的政治体制在结构、制度、程序、运行机制方面不完善、不理想。为了追求更理想的政治体制而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对社会生活失序状态的不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社会生活秩序正在经历着一个深刻的转变,原有的秩序逐渐地瓦解,而新的秩序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而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失序状况。而在这种失序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政治腐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便寄希望于政治体制改革。第四,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的状况不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眼界的开阔,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应该享有的政治权利便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人们就会深感现有的政治体制的不理想、不完善,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第五,对某种具体的不良政治遭遇的感受。在平时的政治生活中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以及政治腐败等原因,往往使人们遭遇到一些不公正的甚至是伤害性、灾难性的对待。当人们在反思这些遭遇时便会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等等。正是这样的一些因素才会把人们引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关心和期望。但是,当人们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人们便会陷入矛盾之中:这就是人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这种愿望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单单有愿望是不够的。要想使政治体制改革真正能够向前发展,不能靠愿望,而要靠动力。因此,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乃是弄清楚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寻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契机的根本性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究竟来自何处?从道理上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首先应该来自广大的人民群众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从现实生活来看,则情况要复杂得多。为此,我们就需要了解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的特点。由于我们的起点是全能主义的政治体制,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不论来自何方,最后都必须经过党和政府自上而下地采取一系列放松政治控制或改变政治控制的重大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而放松和改变政治控制,则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我们知道,一种政治体制就是一种政治控制体系,政治控制体系要想正常地运转,必须在控制主体和被控制对象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而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要在某种程度上放松控制,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放松控制所形成的局部的不平衡来建立适应新体制需要的新的动态平衡。如果由放松控制所引起的局部不平衡没有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而是造成整体性的动态平衡的破坏,那么就会产生政治动乱甚至会使原有的政治结构发生解体。这对于当权者来说是灾难性的。因此,即使是具有改革理想和抱负的领导者也不会,愿意去冒这种风险。其次,政治体制改革也会与各级领导层的既得利益发生矛盾。政治体制改革意味着政治权力的大调整,或者叫做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与此密切相联系的是掌握权力的各个机构的利益的再分配。作为各级当权者来说,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他们所掌握的一定的权力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权力本身就是利益而且是更大的利益。政治体制改革总是向着放松控制因而是减少权力的方向转变,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使当权者丧失权力和利益。而上述的风险性本身也是一种重大的利益风险。因此,对于那些具有改革抱负的领导者来说,改革的实现最好是能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它们一方面会使领导层感到风险很小,另一方面又不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但是实际上这种理想的状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现实中政治改革从来就是有风险的,而且是会损害领导层的既得利益的。因此,政治改革对于各级领导层来说,从来都具有被迫性。面对政治体制改革,各级当权者往往既不敢于也不愿轻易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各级当权者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不现实的。正因为上面这两种原因,便造成各级当权者对政治体制改革缺乏动力的状况。但是另一方面各种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须通过各级当权者才能实现。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便只能来自外部的压力了。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的:即如果不改革,则会冒更大姆缦蘸蜕ナЦ蟮睦妫庋凇傲胶ο嗳ㄈ∑淝帷钡男问浦拢母锉阌锌赡鼙黄鹊厥迪帧R虼宋颐蔷托枰芯空庵帧傲胶ο嗳ㄈ∑淝帷钡那榭鋈绾尾呕岱⑸渴鞘裁囱男问坪土α坎呕嵬贫庵智榭龇⑸

在了解了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特点之后,我们就要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两种可能的动力会如何造成改革的形势。如上所述,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应该来自人民群众对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即人民群众对政治存在的不满。政治体制对每个个人来说,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环境,从而也就关系到人们的政治存在的问题。所谓政治存在是指人们的政治要求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政治环境不能满足人们的政治要求,人们就会对自己的政治存在产生不满,这样就会生长出改变政治环境的要求。这就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习惯势力等等的影响,人民群众在和平发展的时期对于政治存在很少提出异议,即使产生不满,也很难表现为明确的改变政治体制的要求。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才会逐渐转移到政治存在上来。那时人们就会对政治存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转化成为改革政治体制的动力。所以,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的政治改革的要求是要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能提到日程上来的。这就决定了来自人民群众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的动力是很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完全指望这方面的动力的成长,政治体制改革恐怕就要被推到遥远的将来去了。因此,要想使这种要求变成真正的动力而造成改革的形势,则是一个非常曲折、艰难而且需要长期酝酿的过程。

那么,在来自人民群众的改革要求还没有真正变成动力的时期内,政治体制改革会不会发展和怎样发展呢?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往往是靠一种间接的力量来实现的。这种间接的力量就是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力量。因此,我们就应该很好地研究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是如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在现实的过程中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对于政治体制是从反面提出问题的,它们对政治体制所发出的信息就是“不改革不行”。换句话说,经济生活中的力量是通过危机的方式来推动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地说,因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构成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都必然要受到原有的政治体制的阻碍。这样,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每前进一步,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从而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就会不断地生长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来。这种动力虽然是间接的,但又是及其巨大的,往往是政治力量所无法抗拒的。也就是说,实际的情况是,当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遇到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就会产生经济生活的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经济生活破坏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不正视、不能不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这就促使政府必须下决心来改变阻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原有政治体制的某些方面。从而使政治体制的改革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这是目前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的途径。因此,如何借助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力量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事情。在目前,当来自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探索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将会如何具体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要求?而当这种要求遇到原有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又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这种社会后果又会怎样地影响领导者的决策选择?当领导者做出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选择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如何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实体经济展望范文第4篇

近年来,望奎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的实际,突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合力抓产业、统筹抓民生”这一主基调,着力谋划经济增长点,探求工作创新点,找寻民生指数聚集点,奋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崛起。2010年,望奎县GDP完成40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是2005年的20倍。年均增长8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000元和7860元,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4.7倍,年均分别增长13.9%和36.5%。五年来,望奎县先后获得部级荣誉17项、省级荣誉28项,国家、省市先后20多次在望奎县召开各类现场会;在全市实绩考核中,获得了一年第四、一年第三、一年第二、两年第一的好成绩。

一、实施全党抓经济战略。向弱县翻番要成效。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第一位发展,特别是对于望奎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农业地区来讲.加快财政经济的发展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对此,望奎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财源建设这个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巩固基础财源,壮大主体财源,发展新兴财源,挖掘潜在财源,实现了“弱县双翻番”的目标。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在2009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的基础上.达到2.4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5.3倍和5.9倍,分别比2003年翻了近3番.比2006年翻了2番,年均分别增长39.8%和42.6%,在2010年全省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目标考核中,我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绝对值位居全省第三十六,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超出全省平均增幅83.7个百分点,超出第二名33.8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一年双翻番的,全省唯有望奎一家。一是强化财源建设机制。为保证财源建设有序开展.从建立财源建设的长效机制人手。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县财源建设推进组和由各位分管战线领导任组长的重点财源建设项目推进组。同时,采取财企联手共同加快财源建设的方式,通过企业投资、政府扶持的方式,成功运作了一大批重点财源建设项目,先后为国能生物发电项目、双汇北大荒项目、立达尔生物等项目争取财源项目资金扶持,实施了项目前期“七通一平”建设和技改增容建设,为财源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拓宽财源建设空间。2010年全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发展到542户和1.2万户,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4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0.4%。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5万美元。三是活化财源建设形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运行双轨制”的要求,深入开展以创新激活乡村财源项目建设为重点的乡村经济发展,把财源建设向更深领域延伸。年初以来截至上半年,全县各乡镇共引进和已签订协议的招商引资项目15个,引进资金13.17亿元,到位资金2.62亿元:正在洽谈的项目13个,拟引进资金7.98亿元;引进的创税型项目13个,已签约的4个,合同引税额800万元;村级引进项目3个,引进资金3000万元。同时.深入推进异地经济发展战略,本着“你发展、我发财”的思想,积极向哈大齐工业走廊肇东、安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引项目.意向性联系一个投资1.3亿元的甲基丙希酸加工项目将向肇东安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引入。

二、实施重点抓工业战略。向规模提速要成效。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税金分别达到7.7亿元和8 275万元,分别是2005年的14.8倍和21.9倍,年均分别增长71.4%和85.5%。一是大力推进骨干企业运行。2009年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在望奎县视察调研时.对望奎工业经济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二是强力推进工业企业改革。望奎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切实把以深化工业企业为重点的改革作为突破困境、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采取一企一策、因企施策的办法,确立了以产权招商为重点,以“送、售、并、抵”为主的改制模式,逐步冲破了瓶颈制约,激活了“一潭死水”,使工业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全县有效利用了8户企业4.3亿元的闲置资产,引资2.4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使望奎工业经济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三是高度重视开发区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望奎的吸引力,以望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全面实施筑巢引凤工程。2010年8月份经省政府批准,望奎县西郊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工业示范基地。2010年,开发区实现产值26.2亿元、利税2.3亿元。

三、实施突出抓项目战略.向裂变扩张要成效。望奎县委、政府领导审时度势,从望奎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实际出发,牢固树立“抓招商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始终不遗余力地抓项目,坚持欲破先立、边破边立,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牵动.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2011年上半年全县共开工建设超5000万元项目20个,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65.07亿元,实现利税5.37亿元。带动就业9370人。一是全党动员、全民参战。形成了招商引资人人有责、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大招商工作格局。二是硬化招商引资推进措施。严格实行招商引资五个一专题推进机制(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战线负责制、一票否决制、重奖激励制和三分之二工作法,目标管理,加压紧逼。跟踪问效.奖惩分明。三是全力打造最优良的发展环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绿灯,全力满足客商所想所需、所求所盼。

四、实施合力抓产业战略。向提质增益要成效。望奎县委、县政府立足县域实际。深化对县情的再认识,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立县之本,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区工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依托资源、资产和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大项目建设,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与农区工业化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龙头为牵动”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并呈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动基地面积130万亩,牵动畜禽饲养量2500万头(只),带动基地农户5万户。望奎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一是做大做强产业化生产基地。针对区位不优、财源弱化的实际,通过抓产业、引龙头、建基地,

实体经济展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农业产业化 思路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理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从而达到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

二、望奎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望奎县地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西南边缘的过渡地带,全县耕地面积212万亩,是国家生态农业试点与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县经过近几年努力,渐渐形成以下发展模式:

1.东部丘陵漫岗区以卫星镇惠头村为示范,发展栽树―种果―养殖生态经济模式,形成了水土治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至今累计削沟达5.6万方,种植经济林果300亩,林草覆盖率21%。生猪、黄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2万头和990头。

2.中部漫川漫岗区以东郊乡正白前二村为示范,发展粮―经―饲、种―养―加两个三元结构生态经济模式。扩大当地特产黄麻子土豆等特色经济作物与苜蓿草等饲料作物面积,发展以生猪、大鹅为重点的畜牧业。以东郊乡马铃薯经销公司为龙头产业,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带动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3.西部低洼易涝区以先锋镇四段村为示范,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立体开发生态经济模式。他们利用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实施稻田养鱼。水稻种植面积达6000亩以上,稻田养鱼水面达400亩,形成水―草―畜―肥的生物链循环延伸。

三、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思路

望奎县的生态循环农业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 应把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更大范围内优化整合两个系统的基本要素,构建成更高一级系统。按照这一思路,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点上,需要借鉴国内与国外现代农业开发区的先进经验模式,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在面上,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促进农业深层次的废物循环。以此来促进望奎县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

1.望奎县生态农业的发展主体框架应包括三个层次:

(1)在农田的层次上,应充分发挥黑土地优势,综合运用各种高新生态技术,选育良种,间种、套种、轮种,稻田养鱼等分层多级利用空间、时间,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等地方特色生态农业,并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与农用薄膜。应用生物防治、生境调控和遗传工程等综合防治有害生物,保护农田环境质量与农产品质量。

(2)在农业层次上,应建立种植、养殖、水产、园艺、副业、加工业、废物利用转化、再生及资源化等的农业网络化体系,促进物流、能流、货币流、信息流的畅通,实现人与生物在小尺度的生态环境内和谐共生,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全方位地发展。

(3)在农村层次上,应着重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支柱企业为主体,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与“产业化兴县”的战略,大力发展各种无污染、低环境影响的绿色食品、饲料业、肥料业及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实现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一条龙,并创造出望奎自己的优特名牌。同时还应在节能(秸秆还田)、清洁能源(沼气)、生态人居、以及人口控制、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同步做好配套建设。

2.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1)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一个整体来抓,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农业技术、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按企业化运行,实行市场化营销。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重点发展农产品储藏业、运输业、举办农产品交易会,拓展农产品营销管道。

(2)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壮大与引进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多层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扶持黄麻子种薯经销公司等企业,并支持其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黄麻子”土豆深加工项目的同时,引进企业开展深加工。

(3)促进农业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与标准化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产业。并巩固区域格局,建设以望奎县东北部为主的绿色大豆产业带和绿色芸豆产业带、中部为主的绿色蔬菜和绿色马铃薯产业带、南部为主的绿色玉米产业带和西部绿色水稻产业带的区域化发展格局。

(4)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一是在经营好已有的“寒地黑土”品牌的同时,依靠协会和龙头企业来运作“寒地黑土”品牌,走出一条靠有形资产增值与无形资产增值相互促进的品牌发展之路。二是开发品牌。要把品牌开发引入以先进技术标准为基础,以加强管理和经营为手段的规范化轨道,尽快推出一批知名品牌。三是依托“寒地黑土”整合现有品牌。从全县看,无论是山产品、水产品、畜产品,还是深加工农产品,都要冠上“寒地黑土”品牌,释放品牌效应。积极引导各类小品牌向龙头组织靠近,用龙头的知名品牌整合同类品牌,加快品牌实力积累和扩张,实现共同发展。四是搭建市场平台,搞好品牌营销。在开拓无形市场的同时,靠建设有形市场来推销我们的品牌产品。同时积极在主销区建立埠外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委托经营和特许经营。

参考文献:

[1]王小春等:天津市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