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高职教育 培养理念

高职学生的培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实际从事作业的能力,尤其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而言,更要重视和加大实践教学的环节。我们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物流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改革探索。

一、课程开发设计思路

1、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结合物流企业工作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就业的方向,将来从事的岗位要求,注重对学生毅力、学习能力、刻苦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职业生涯发展的通用能力结构。

2、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根据物流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技能需要的知识体系提炼专业能力,作为知识培育的切入点和考核点,重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3、以工作结构为框架。整个的学习构架以工作结构为基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框架,构建学习机构,安排在学校三年要进行的课程结构,以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围绕工作流程而展开。让学生进入专业初始就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流程有清楚的认识,根据工作过程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5、以工作实践为起点。完成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工作者,变被动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吸取,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去探索去追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采取物流专业课程开发角度是面向整个物流职业,而不是单纯面向职业岗位能力,见图1。

该构架模型中层面划分基于物流理念、物流活动、物流过程、物流流程、物流信息、物流决策、物流分析及物流优化。层面的递进针对学生认知规律而设定,能带上去的同学尽可能推送到比较高的层面,带不上去的则力争在较低层面有所收获。每一层面有相对应的出口(岗位层面和岗位类型)。不论哪一层面教学,均以现实物流活动及应用为导向,构建有内容(数据、案例、项目、任务等),有方法(调查、建模、演绎、归纳),有工具(project、excel、word、PowerPoint、flexsim),有成果(方案、模型、分析报告)的多维、但清晰的教学空间。

二、培养理念革新

让学生了解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企业背景,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时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些职业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应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解惑者,必须要让学生贯穿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来。将“爱”、“懂”、“会”始终贯穿于学习中,让学生因为爱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而去不断探索,寻求发展这个行业的新的领域,为了发展就要求懂,这样自然就会不断的遇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再是老师提问,而变成学生提问,在这种反复提问,不断总结的过程中,许多的知识就消化和吸收了,从而达到会,自然就想去应用,整个培养过程从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自然而然从一个学生转为一个物流行业的从业者。

三、课程的设置

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学院1+4+1的培养模式设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安排如下。

1、讲座和参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大延伸,一方面邀请企业界物流从业人员走进来,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们走出去,现身说法,身临其境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物流企业、职业和行业,开阔视野,激励学生学好专业。

2、社团活动。由学生组建物流专业社团,由教师引导以项目小组形式开展物流市场调研、企业联络、培训考证等活动,推动学生更近的认识物流行业与企业;推动物流专业持续建设。

3、市场调研。一方面设计有关物流岗位分类与要求、物流业务类型、物流市场状况等有助于认识物流业的课题,促进学生自主的去认识物流;另一方面在物流专业社团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承接社会需求的市场调研课题,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物流企业岗位,作业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按照工作过程开设课程实训,分别设置运输模块、仓储模块、配送模块的实训环节,利用校内实训室通过软件模拟操作,完成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设计及解决作业方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熟悉常见物流硬件,能应用物流信息系统模拟相关业务流程。

在二年级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到一起,三年级则以实际企业为背景进行应用与创新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4、企业实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开展不同类型的实习。早期安排短期的企业认识实习,带领学生走访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不同的物流业务和岗位,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后期则安排较长期的顶岗实习,每个学生选择一家企业为宜,实际承担岗位职责。在整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努力尝试各类实习工作,以锻炼基本素质和能力。目标在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多了解社会,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多年教学实践中的反馈和经验总结,我们已在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重点。课前提问上节课内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注意知识点,每次课都设计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注重知识的一贯性,课后总结。不断的变换切入问题方式,使学生感觉新颖有好奇心,想要去探索答案。

2、“案例和实务操作”法。 根据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物流人才,在课程教学中引用大量物流作业的实例,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基本概念,通过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实训软件,将现场作业引入课堂,实现一对一的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

3、互动教学法和激励机制法。课程教学按照学生的感知性、运动性、思维性、记忆性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主动发问,主动参与课堂内容的学生给予奖励,允许答案的发散性和非确定性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灌输知识,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现场认知加视频及图片法。在教学过程安排物流市场调查、物流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走进工作现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书本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加感性认识。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1.引言

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布局方面做出了精细安排,体现了国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期望接受良好教育的意识日益增强,进而导致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量快速增大。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发展必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决定》进一步指出,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推进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相对接;必须推进教学工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必须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必须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这个文件及时出台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与其它传统行业相比较,物流是一个新型的服务领域。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物流行业的发展,2002年为了配合物流产业的发展,教育部把物流人才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09年国务院把物流业列为十大调整与振兴产业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物流业顺应传统物资管理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物流规模和物流环境都有了长足进步,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尤为迫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就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很多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韩洲雄等以其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经历提出了“一岗双轨三段四合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岗指设定一个“虚拟企业工作岗位”作为专业人才成长平台;“双轨”指通过“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个轨道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三段”:指上述两个人才培养轨道的体系结构。即课程教学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三个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承接的课程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与专业综合实训”三个递进式的实训阶段构成;“四合格”指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训练、综合能力考评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四个必备项目的考核成绩必须全部为合格及以上;仇荣国通过对高职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界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要素进行分析,构建了高职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十维”一级指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学生家长、媒体和社会)和6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李铁峰认为,学院在响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育人理念,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二线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工学结合“二线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现实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提升为主线,以“物流采购管理一物流仓储管理一物流运输管理”即现代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循环线,通过抓好校内学生课堂理论教学,有序实施“基于现代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循序渐进教学,完成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循环;通过学生校内课程专项实训、岗前综合实训等模拟仿真实训,利用校内“现代物流实训中心”模拟当前现代物流企业营运过程,完成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循环;通过学生校外毕业顶岗实习,进行现代物流企业实际业务操作,完成校外毕业顶岗实习循环。但是,我们认为以上学者在探讨物流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方式方法上,停留在操作层面,缺乏对现象背后的理论机制层面的分析。同时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方面,很少有基于相关理论支持的表述。本文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托,深入探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以期在执行落实时,能找到扎实的基础和令人信服的理由。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指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62)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主体需要在原来经验的基础之对新经验赋予意义而获得知识;另一方面,主体将获得的新经验融入到既有的知识体系,会导致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因此,如何减少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建构主义理论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设计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大量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设想,这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具有重大意义。李朝军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基于情景建构主义理论而将实践和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出将学生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理念;职业教育教学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杨仲夏指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对于物流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高职物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应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用到具体的物流学科教学中,是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其中提出项目教学法就是综合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教学尝试,强调的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以下简称WBS),以课程教学要求为导向而对教学任务进行的分组,它把课程整体教学任务分解成较小的、易于管理和控制的若干子任务或工作单元,并由此组织和定义整体课程的教学范围。其中WBS是针对专业所对应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学习内容;基于这种工作任务的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导学生置于特定的工作情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为了解本专业工作的价值。冯海英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指出教师应当扮演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协作者、知识的产婆以及学术顾问四种角色。通过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阐明了教师在课堂中所发挥的积极主导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指导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应该回归为: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精神,并对所学课堂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建构,改变学生被动受教为主动求知。而《决定》指出: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专业教学标准应该以新形势下职业标准为准则施行与时俱进的改革。针对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技能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型专业设置、新型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专业所学与职业技能要求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无疑地,这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作为新型的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内容(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的设计等)应该要建立在具有指导意义的建构主义理论之上,以期达到《决议》对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高度强调职业性和应用型,它是着重以培养具有理论够用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企事业基层、面向第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被誉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因此物流人才数量需求及其技能要求给物流专业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诉求。目前,虽然全国有700多所大学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为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社会上仍旧呈现出各类物流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重点职业院校之一,GS是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早的院校之一,在物流管理的专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和研究,我们以之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访谈,对以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3.1专业定位不明确

作为高职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首要目的就是以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宗旨,为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服务。因此,从专业定位上,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通过广泛调研本土行业企业发展,收集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再经过校内外各类专家的共同研讨来确认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从而使得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按照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方面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合本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毗邻大型工业园区,拥有大量的制造企业,需要企业物流管理类人才。因此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就是:第三方物流人才的培养。这是由校外企业专家和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共同讨论、论证,获得的人才培养的共识,并且每一学年至少举办两次专业建设的研讨会,一方面是搜集企业对物流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物流技术的最新发展前沿等;另一方面针对需求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就业所需要的技能提供针对性的训练。

3.2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化

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举办的时间相对较短,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当前所使用的教材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教材之间缺乏协调性、系统性,各科教材各自为政,造成许多教学内容大量重复,而且观点各不相同,学生感到茫然,教师感到困惑。一般地,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以采购管理、仓储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及国际货运的五大核心专业课程。就以这些核心专业课程为例,其中内容的重复尤为明显如:EOQ经济订货批量最初的引入是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然后在物流基础课程中再次出现,采购管理中单独列章陈述,仓储配送管理中的介绍也不能少等等。又如5种主要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洋运输、航空运输及管道运输,在物流管理基础、运输管理实务、国际货运实务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中都有涉及。这种重复的教学内容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使学生感到厌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合格物流人才的培养。

一般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设置了30多门课程,总课时在2400学时,要求所修学分达到135-140学分之间。但设计的教学内容或难度太大,或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很吃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设而不学、学而不精的状况。如其中的高等数学、统计学基础、物流会计等课程难度较大,涉及的物流行业实操内容较少,学生无法将课程与专业相结合,学起来兴趣不高,收获不大,甚至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讨气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活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对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消除重复的教学内容,是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

该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了大胆地尝试,跟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行家和专业技能高手共同组建物流教材的编写团队,按照物流系统运输、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仓储保管、配送、信息7大功能要素,将所涉及的课程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形成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的课程主体。这对于基于建构主义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抛锚式教学方式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课程重视与爱好,提高学习动力,为提升专业素质提供保障。并且定期地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层层选拔大赛,然后再挑选出精英参加市一级、省级的物流行业职能大赛,并多次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为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创造“学中赛,赛中学”的交替模式。然学生体会专业技能学习的乐趣,更然教师体验建构主义教学方案实施的功效。

3.3师资队伍素质不齐全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作为一门独立专业。而要求高职物流教师具有物流多年物流行业工作实践、了解物流企业运作并具备实践教学能力,这往往是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要求的。事实上,多数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任教师都是从管理、会计、英语等学科转过来的,物流行业的实务经验较为缺乏。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中物流专业设置的快速兴起,导致很多的物流专任教师是直接从高校的应届硕士生转过来的,这种从学校走向学校的师资,由于缺乏基本物流业务如仓储、运输、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服务的感性认知,基本的物流单据运作流程都没有实际体验经历,导致相关的教学过程中讲解操作技能知识缺乏信心和底气,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此外,由于物流专业范围广、业务模式多,既包含有企业内部的物流,又有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作业流程。如果全面了解物流各种情形的作业流程及区别,需要教师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了解物流作业的全局情景,同时也造成很多开发的实训项目与实训项目之间缺乏业务连贯性,难以和行业实际情况相吻合,自然培养的人才技能就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综合实训原本是将模块化的业务流程集成为一体,培养学生对物流业务流程的宏观把控能力和操作技能,这无疑对教师的实践课程设计要求更高。例如,新型的物联网、云计算等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出应用,特别是需要对物流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具备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对于高职物流专任教师来说,首先应当充分认识课堂教学过程所传输的知识、技能必须能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提高作为建构式学习指导者的专业技能。通过围绕主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设计,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提高专任教师的物流专业知识的实践技能,该学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鼓励专任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的假期时间,深入物流企业的一线现场,考查和体验物流的操作过程,积累实践经验和教学素材;另一方面在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指导过程中,提倡跟踪管理毕业生的实践过程,同时将校内实训内容与校外实践的专业技能有效地对接起来,为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零接触”的目标,即企业无须再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就可直接上岗工作,大大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对毕业学生素质的满意度。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专业教师的思想认识逐步统一,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支事业心强、敢于迎接挑战的教学团队。

3.4实验实训基础不扎实

高职教育对物流管理人才规格培养的基本要求就是面向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从事物流管理及其一线操作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明确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具体规定“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二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此可见,实验实训在高职教育中重要性。

由于提供真实工作现场为学生感受实践技能的要求,需要企业与学校进行大量的投入,并找到合适的连接点,这是所有高校开展实验实训所面对的难题。在多数情况下,高职院校进行的实践教学都是采用模拟仿真性质的,但这并不能替代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实际工作现场、实际工作环境中实习实训所获得体验,尤其在对应职场的心理感受、责任意识、思维能力和处理各种实际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的能力的培养,模拟仿真环境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做到完善配套,内外结合。

该学院在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和课程外的顶岗实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校内就课程的实践实训,除了进行必要的仿真实训,还购置了物流沙盘模拟经营平台。每一个学期在学院内举办层层的经营大赛的选拔,一方面完成教学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选拔出优秀队伍参加省内、国内的各类物流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对综合物流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物流操作技能。

创办校内学生物流公司实体运营平台,由学生组成管理团队完成校内所有快件、包裹的收发业务,为校内老师和同学提供物流服务。校外运输职能有专业的物流公司承担,该平台只负责校内的物流服务。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如何安排每天的收发工作、账务处理、成本控制;面对竞争采取何种营销手段(校内还存在其它物流公司形式)等,这些需要考量团队合作的能力、团队领导者的智慧。每一年为一届,每一届可容纳20个同学的业余时间的就业实习,每一个月可创造每人150-200元的收入。通过实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自身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由老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完全由学生组阁,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工明确,为学生智慧的碰撞和激发营造良好氛围。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创建的学生物流企业的信息进行加工和选择,实施编码和整合,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灵活运用。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 高职物流 物流基础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Work Process-oriented Vocational Logistics Base Curriculum Design

MIAO Huachang

(Suzhou TOP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unshan, Jiangsu 215311)

Abstract The basic idea of the work process-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sensus o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meaning.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needs of th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ourses,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logistics base" for example, in terms of curriculum design ideas, goals, and the specific teaching situation, such as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Key words work process;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logistics base; course design

高职物流专业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与物流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组织课程教学,应用物流技能开展整体物流运作,夯实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基础;让学生能以系统化的观点认识物流企业的岗位需要和物流业务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

1.1 课程设计定位

作为一门专业导入课程,学生能了解物流系统、物流产业发展方向和态势,掌握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主要物流功能,熟悉物流环节运作和具体业务的基本流程。同时,课程将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物流行业,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职业素养,并直接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应从物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出发,着眼于职业岗位实际应用,理论教学紧密联系案例分析,并注重结合物流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把物流的现代技术理念与管理模式带入到课堂环节。

1.2 课程设计思路

针对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依托苏州地区乃至长三角区域相关物流企业,引入物流行业标准,根据物流操作一线工作要求,全面分析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重点关注现场一线物流员工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全方位地划分典型工作任务。从物流实际工作角度来设计课程,更能体现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工学交替的开放性以及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等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真正达到与将来毕业所从事的物流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的培养目标。

2 工作过程导向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2.1 课程设计目标

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目标是培养学生既掌握物流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又能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目前企业物流业务运作管理中客观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同时,还需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除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第三方物流运作等模拟实训外,还要充分利用工学交替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对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流程,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工作。

此外,物流基础课程教学围绕物流职业岗位技能这个核心,依据岗位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立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角度,对物流职业岗位所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充分分析,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大量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2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教学过程实际方案的设计,也就是一种在学习领域框架范围构成的具有特定主题的学习单元。物流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要紧密围绕经过分解的物流项目、物流任务、典型物流案例等载体,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环境充分融合。依托学校现有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资源,按照物流作业活动的基本运作规律,可将物流基础课程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分为8个相关的难度不等的典型学习情境。具体如下:

学习情境1:物流管理专业导入。重在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入门,要求学生达到把握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熟悉物流管理专业整体情况和培养计划,了解物流行业就业前景,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目的。

学习情境2:建伟物流公司企业物流的基本情况。通过实际合作企业背景,要求学生达到对企业物流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有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目的。

学习情境3:苏州地区现代运输业的现状。重点阐述物流管理中运输这一核心功能,通过从事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及管道等不同运输方式的代表企业让学生掌握五大运输方式运用的范围及装卸搬运设备和特点,为后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运输实务打下基础。

学习情境4:昆山纬创公司现代仓储管理与仓储技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参观、考察等环节,要求学生能看懂不同货物所对应的仓储类型、设备类型和仓储技术,对库存管理的岗位、仓库设施设备、货位管理、工作流程和仓储环境有感性认识,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仓储管理实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情境5:物流的包装和流通加工功能。对不同包装材料的特点及应用范围、现代包装技术和包装机械进行了解,对不同流通加工形式进行了解,并能根据实际物流需要采用不同的流通加工方式,实现流通加工的合理化。

学习情境6:苏州地区配送中心运作管理的现状。通过参观相关企业的专业配送中心等活动能区分配送中心的类型及特点;充分认识配送中心的岗位设置、具体功能规划、作业区域划分、作业流程和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习配送管理、快递管理实务等课程做知识预备。

学习情境7:苏州地区第三方物流的现状。通过相关公司的案例,让学生对第三方物流的类型、特点、优势及现状有感性认识,同时对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在物流企业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解。

学习情境8:物流企业专家专题讲座。邀请物流企业高管在课堂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前沿发展动态进行了解;同时结合物流行业知名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合理的定位,从而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

2.3 课程的教学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项目进程安排方面完全有别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施更加注重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模块,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其可以根据需要做前后教学顺序的微调。每一个教学单元的课时安排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将每一个完整的岗位工作过程的所需完成所承载的知识内容作为课时的划分依据。对于最终的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过程的教学甚至可能是在期末需要以一定的集中学习时间来完成,或者完全安排在工学交替的环节中来具体实施和体现。

3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课程内容涵盖了物流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以任务为引领,课程项目任务驱动,在理论课程教学与物流实际岗位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对于增强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课堂参与性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并有力地推动着学生对物流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德发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在分析了目前物流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考核机制等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物流工程专业的特点,应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旨在培养物流工程创新能力技术人才所需的包含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团队合作与领导等的非专业实践能力和包含系统规划、方案设计、实践操作等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探讨了推进实践教学的实现措施和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关键词: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3003

1 引言

物流工程是以工学学科为理论基础,涉及机械、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学科,并融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思想,交叉边缘学科特征明显,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因此,从事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工程应用技能。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项目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人才。

2012年,我校应用CDIO理念,坚持“强化基础、保证主干、精简必需、突出实践”的原则,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科学的规划,突出构建了培养物流工程创新能力技术人才所需的非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能够把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但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是新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对实践教学体系一直在探索。目前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本科教学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常常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虽然工科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通常还要经过1~2年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发挥工程师的作用,这样,很大程度会削弱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实践教学资源。

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物流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验室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学校都集中力量抓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新专业的投入相对不足,也造成了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

(3)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性。

物流工程是交叉学科,涵盖面非常广泛。在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在不同的高校办学背景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缺少对口的实践教学指导。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被放在了次要位置,造成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研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简单或匮乏,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达不到实践教学预期的效果。

(4)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通过实践报告以及遵守纪律情况等,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实践效果。对于指导老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不能真实反映老师的实际付出,造成老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热情不高,研究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CDIO工程教育为理念,以现代社会大工程为背景,以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来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教育部物流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增强其在社会上就业竞争力出发,我们制定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案设计、实践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为实践教学目标。因此,从非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这两大方面来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1 非专业实践能力CDIO教学体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崭新思路。结合我校面向中国东盟贸易区物流工程综合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增强本科生非专业素质教育,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为出发点,从职业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物流工程非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

(1)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体系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德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树立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在CDIO设计中,教师主体是C,学生主体是DIO。教师要科学构思学生职业发展的几条主线和职业发展的本质。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划的路线,了解到职业发展中要充分理解开设课程以及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物流工程职业发展教育从行业认知见习开始,形成学生的初步技能和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学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实验室参观、专业介绍或项目展示等内容,让学生认识仓库、中转场站、港口等物流节点基础设施;认识物流货架、包装机械、包括叉车、牵引车等搬运装卸设备、包括托盘、集装袋、集装箱等集装化设备;认识现代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研,了解物流工程的逻辑和业务本质以及物流企业的业务来源等。学生入学后,以个性化辅导为核心,通过职业指导团队,引导、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确立人生发展目标,有效调动学生渴望成才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参与竞争的内在动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

(2)创新创业能力。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树立全方位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理念,以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设定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会实践能力。

坚持以拓展职业能力为重心,寓能力提高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设立社会实践学分作为毕业的必修学分,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就业工作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物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和环境,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带动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发展。

3.2 专业实践能力CDIO教学体系

作为地方性的211本科院校,我们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充分汲取CDIO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构思、方案设计、项目制作与实施运行等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联,不断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以CDIO项目作为实践课程体系的主线,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设置四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级项目设为毕业设计项目、二级项目设为专业科研实践情景化项目、三级项目设为课程设计项目、四级项目设为学期课程项目。每一级项目内容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各个级别之间通过项目的“设计-实施”,巩固、运用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基于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以一级项目为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学期课程实验项目。

学期课程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及相互间的衔接关系来确定学期项目的安排。在学期课程项目教学中,以学生文本,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学期项目设置了“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的层次化实践教学架构,基础层项目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控制工程技术、数据库等课程实验项目;提高层项目包括物流工程技术、机电传动控制、配送中心技术、物流运输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仓储自动化设备等课程实验项目;综合创新层项目包括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实施、ERP应用、采购与库存实务等课程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

(2)课程设计实践项目。

课程设计实践项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专业技能。从第四学期到第七学期,根据核心课程学习的逐步展开,结合理论课程学习内容,每一个课程设计项目针对某一个实际物流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为期一周的课程项目设计实践。学生以设计具体任务为核心,分工合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计算和设计,得出项目的总体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导师组的答辩,提交合格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主要设计项目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动态网络开发课程设计、物流工程技术课程设计、配送中心课程设计、运输调度课程设计、仓储自动化课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行业物流供应链设计、生产企业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等。可以使学生在机械基础设计、物流设备选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应用软件开发、物流系统控制等方面得到较好的锻炼。课程设计实践项目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

(3)科研实践项目。

科研实践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综合专业技能。根据物流信息化、物流自动化、物流规划和物流经营与管理四个层面来创设问题学习情境,实行导师制来完成。在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思(Conceive)问题空间(如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定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在第五学期,通过项目的前期调研,以项目申报书的形式提交合理的项目构思报告;在第六学期,学生根据项目构思报告的要求,对项目进行方案设计(Design)、计算等,提交合理的设计和解决方案;第七学期,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工程项目内容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或者通过仿真来完成,形成项目实施报告,通过导师组的答辩通过后,提交项目实施报告,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学生在该环节的教与学中,从科研实践的要求实际参与了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真正发挥自己的所学知识及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感受获得成就的快乐。学生在每个典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时,按照完整科研工作过程进行训练,通过系统化项目的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

(4)毕业设计项目。

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物流工程的应用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力求做到真题真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题目。在学生一人一题的原则下,以双向选择方式决定师生的指导关系。在毕业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给出具体的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撰写并提交开题报告,获得审核通过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最后通过导师组的答辩,方可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

4 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又需要必要的软件支持,更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模式和实现措施。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非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及时跟踪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从制度上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2)建立职业指导团队。

建立以职业咨询和专业教师为主的职业指导团队,引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有组织、有计划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非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3)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评价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规范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建立多角度学业评价机制。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题研究、实际操作、撰写论文、提交设计方案、现场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形成多角度的学业评价机制。

(4)提高师资队伍培训。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出台激励措施,使老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考核真实反映老师的实际付出,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并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保证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5 结语

作为培养物流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紧跟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有层次、有计划、目标明确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卫华,王成林.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技术,2009,28(3):4042.

[2]马乐,李楠,张莹莹,郑璐,陈玲.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09311.

[3]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4]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0,(1):141142.

[5]常维亚,邢鹏.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2628.

对物流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 情境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职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项目教学方法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的重要内容,强调教师在接近工作环境的学习情境中实施教学,项目教学方法则是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化改造课程理论的核心内容,强调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这两种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

2 两种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2.1 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理论认为项目范围是大于任务的,一个项目可以包括很多子项目,子项目由许多任务构成,完成任务才能完成工作,案例不是项目,是已成事实,项目教学应该以实际活动为背景,以认知学习为目的,按照认识论要求来改造企业活动,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项目教学理论专家戴士弘曾说:“项目一定是一项具体工作。”高职教育以提高能力为目的,设计项目任务载体边做边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

2.2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教学

学习领域教学理论专家赵志群曾讲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典型工作任务是由某一职业中可以传授的、相互联系的综合能力决定的,它不是具体的工作环节,而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它不但描述了该职业的基本工作内涵,而且能够促进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学习情境是指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

2.3 两种理论的分歧

通过仔细对比,我们发现项目化改造课程理论认为所有的工作任务都可以转化为教学项目,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实行课程知识与实践―体化教学。这种理论,强调工作过程的同时也并不排斥具体的工作环节,工作细节,强调高职教育从就业岗位需要出发,设计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内容,让学生实训,但是课程要从整体设计。

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强调对工作过程而不是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因为岗位会消失,工作过程不会消失,从而获得典型工作任务,而不是具体或常见工作任务,最后,得到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和课业。

3 物流专业课程的特点

在课程设计的前期,物流专业课程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理论,需要教师去企业调研,找到典型物流工作任务,设计出相应的学习情境,进行整体教学。并且,物流专业有自己专业的特殊性,这是由物流工作过程决定的,物流生产活动并不生产任何产品,只有物流活动和作业流程,例如,仓储和运输是物流的基本活动和功能,通过这两大功能完成物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因此,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物流专业是不适合用项目教学方法设计物流课程教学的,而应该对物流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不能只去了解重点岗位,要着重考虑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但同时,我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也发现,物流活动不全是综合性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是一个一个的单项活动,比如物流信息技术这门专业课程,它是培养物流专业学生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应用与处理信息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这门专业课程没有物流流程,只有信息处理中的如网络维护、数据库管理、图像处理等等一个个任务,更适合用项目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实训项目,而且这些单项项目也可以组合成综合实训项目。戴士弘教授就明确指出:“项目的本质不是看最后是不是产品,而是看是否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只要课程中找到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过程就是项目。”

4 两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从工作出发,只是侧重点和角度略有不同,局部各有各的优势,因此,我们决定不再拘泥于使用哪种教学方法,而是综合应用这两种优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前期,我们采用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理论,分析物流工作过程,找到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从整体上设计出课程标准,然后,在教学中我们决定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方法,设计教学项目,这种项目是物流工作任务在学习中的重新认知,教师注意训练学生的工作能力,通过项目的训练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而不是只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改革方法,可以吸取两种教学改革理论的精华,扬长避短,为进一步开发物流专业精品课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