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的意义

媒体的意义

媒体的意义

媒体的意义范文第1篇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扎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其时唯一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报刊,所以马克思媒介观将报刊指代为大众传播媒介。实践证明,尽管有历史因素的限制,但是马克思对于传播现象、媒介发展规律的论述仍然适用于当代的新媒体环境。

一、马克思媒介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呈现

李・本森著在《马克思关于社会冲突的一般的和中级的理论》一书中谈到,“在所有方面,关于马克思的‘巨大争论’强烈地带有意识形态的倾向,而不是科学的倾向。”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存在一定层面上的误读,即过分强调其政治倾向,低估、忽略甚至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对于世界各种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影响和指导意义。马克思的新闻传播观就是其中曾经被忽略不计的一个重要部分。

陈力丹在1993年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一书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媒介观做了详尽的研究,并且一直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的研究。在2003年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中,进一步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传播思想的研究,他指出,马克思传播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其时,以专业报刊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人民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在社会进程中起到日益突出的作用。因此,马克思将目光投向大众传播领域。另外一个不得忽视的因素,马克思几乎一生都伴随着新闻工作,而且报刊是其时唯一和最主要的大众新闻传播媒介。史上著名的“新莱茵报”审判案,影响不仅仅在于大众传播领域,更是深入到法律层面。

在其历史背景中,马克思关于大众传播的思考都是基于唯一的媒介――报刊,因此马克思主义媒介观中的大众传播媒介,即指报刊。但是,作为一套系统的思想,马克思媒介观是具有预测性和普适意义的,用来解释和剖析当下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现象同样适用。

二、人、社会和媒介的有机结合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学说中提出影响深远的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他强调了技术在对媒介和社会形态的影响。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 “分化”“再统合”的历史。“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开辟了人与媒介关系的新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他认为,“人的解放”从总体来看就是人摆脱物的役使和心的枷锁,而达到精神和实际生活中的自主、自由及创造、 发展。在大众传播层面,马克思注重人民报刊的概念。他强调自由的报刊在解放人民、改造社会的进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他认为真正的报刊=自由报刊=人民报刊,它们极其忠实地报道人民的呼声。

在论述中,他将媒介、人以及社会发展有机结合。马克思多次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他提出符合人的社会本性的交往要求,并总结说:“人的本质是认得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且清晰地“意识到报刊在人民参与社会、政治事务中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强大中介。”而“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这一观点的提出,更突显出马克思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在将个人意见通过公开表达之后形成社会意见的强大功能的认识,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公器性质。

以上关于人、社会和媒介的论述,根植于马克思其时的社会背景,放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中,同样具有普适意义。新媒体带给大众传播界剧变是,人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凸显和放大。新媒体带动了除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传播方式,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等,个人在不再仅作为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自媒体开始踊跃发展,个人成为媒体。在描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时,往往称新媒体为“草根媒体”、“草根的胜利”,传者和受众的角色互相转换。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事务,学会利用媒介发声,成为社会进程中的一部分。人、社会和媒体的融合更加紧密。

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环境的更新是否实现了人的解放?草根媒体真是草根的胜利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进程中,这种量增能否在本质上改变社会现状?下文从社会舆论、媒介的社会功能和谣言三个层面讨论。

三、舆论发展与媒介的社会功能

对于大众传播媒介(自由报刊)强大的社会功能,马克思认为“报刊作为面向社会的信息传播的中介,构造了另一个由报刊构造的‘世界’……它是根基于现实世界的‘观念世界’”,

马克思已经将大众传播媒介视为国家统一和复兴的必要条件,且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如此强大的社会功能突出表现在马克思关于自由报刊从“第三个因素”到“第三种权力”的认识转变。

1842年至1843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出并论述过“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问题。自由报刊的目的是表达人民的呼声,代表人民的意见。一个新闻记者应该“极其忠实的报道他所听到人民的呼声”,“侧重于描写他从民众意见中获得有关贫困状况的直接印象。”

在马克思的著作里,“舆论”的概念出现频率很高。public opinion,直译为“公众的意见”,在译作中常以“舆论”、“社会舆论”、“公众舆论”等词出现。在谈到舆论这种意见形式时,他们强调其公众的特点,因为他们有“不可数的无名的公众的意见”。舆论日益明显地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马克思在论述舆论现象时,认为共同利益越来越成为较大范围内的舆论的基础。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中,都有相对先进的舆论起到“带头羊”的作用。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任何的科学的批评一件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循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马克思一方面十分重视现代舆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意识到有些舆论的非理性成分,在原则问题上决不屈从于它。而只有进步的舆论才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马克思对于媒介的社会监督功能寄予很高的期望,认为大众媒介可以监督权力,让人民发声;进步的舆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大众媒介是引导舆论发声和走向理性化的载体。同时,他观察到“意见领袖”的存在和其对舆论的引导意义。

网络在形成舆论和发挥舆论力量方面体现了显著地作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力量源于2003年孙志刚事件。在中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因舆论的力量改变了一条法律,废止了自1982年开始施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2003年被称为中国的“舆论监督年”。自此之后,新媒体的舆论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舆论空间,门槛的降低和对多元化的包容,我国的舆论环境体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不仅仅是公共知识分子,普通民众也投身于社会公共事务中。另一个鲜明的例子是2008年汶川地震。微博网友成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中坚力量,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开始凸显。大众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政府广开言路,舆论汇集迅速及时,最大多数的普通人得以进入舆论场。新媒体近年来亦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基地。新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亦带动了传统媒体对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大众传播媒介的“人民性”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媒介形态固然在更新换代,但是其本质规律不会改变。马克思不仅探求到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同时也指出了舆论的不理性。网络舆论热火朝天,但当我们谈到网络上的“大众”时,往往会联想到“网络暴民”。由于门槛降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不再顾及现实世界的身份,出现不理智倾向。同样是因舆论而受到全社会关注的“药家鑫案”、“唐慧案”等,在热闹过后的反思中,都可以看到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受到道德谴责的行为,仍然愈演愈烈。我们在欣慰大众传播走向“人民性”的同时,需要思考“人民”是否能担得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公共事务参与人数的暴增是否意味着真正的“人的解放”;这种对公共事务的热忱讨论,究竟是理性的参与,还是个人泄愤。媒介素养与媒介的发展不对等,我们在欢呼民主进程的同时,必须引导人民媒介素养的提高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四、谣言的传播与自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注意社会环境和流言传播之间的影响关系。他们发现,社会发生重大事变(战争、灾害、、经济危机等)前夕及发生过程中,流言往往成为人们交往的主要话题。有意制造的流言一旦与大众媒介结合,危害最大。而大众媒介的弊端会放大谣言的危害,马克思在《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中表示:“(人民报刊)显得不够老成、不够确定、不够周密。”流言的流通与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成反比。在信息畅通的环境里,留言出现的频率小,持续的时间也较短;而在封闭的环境中,谣言则由于统治者的人为控制,可能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有信息交换,就会有谣言传播。社会事件频频曝光、传播层级的放大、传播速度的极致增长,网络媒体更是放大了谣言活动的舞台。谣言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最著名的“抢盐事件”,其造成的社会恐慌已经超越了信息本身。

谣言作为一种信息,其传播同样是有规可循的。我们害怕谣言,是因为害怕信息的不对等和其造成的社会影响。掌握其传播规律,就能迅速清理谣言,完善传播环境。

马克思是在批驳沙培尔指责《莱茵报》报道失实而提出“有机的报纸运动”,他用这个概念说明报纸报道新闻的特点。这一概念在网络时代同样适用。就如同观点的自由市场中所表达的一样,虽然网络加速了谣言的传播,但是同样也提供了更大的讨论空间,加速了正确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展了传播渠道。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对人民报刊给予了极大地厚望:“报刊尽管受到敌意和轻率的毒素的毒害,但报刊的本质总是真实的和纯洁的,这种毒素会在报刊的永不停息的滚滚激流中变成真理和强身健体的药剂。人民知道,它的报刊为它承担着各种罪过,并准备为它和它的荣誉忍受一切屈辱;它的报刊正在抛弃傲慢的外表以及自满和武断,成为现代荆棘丛中一朵伦理道德精神的玫瑰花。”

我们坚信,对谣言的惩处、观点的自由流通、人民媒介素养的提高,谣言终会被真理战胜。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吴瑶.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案中的发言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0,06:73.

[3]许正林,钱峰.马克思传播思想中的四个核心观念[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79-87.

媒体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媒体;和谐社会;作用;社会主义

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在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方面,新闻媒体承担着重大责任。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带动下的生活方式与利益分配日益多元化,信息科技带动下的信息渠道与传播方式也更为多样化。所以,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必须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功能,引导舆论航向,推动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舆论支持。

一、把握舆论导向,创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一)正面报道

新闻媒体应该以正面报道为主,合理处理好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新闻媒体可通过报道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等,达到正面引导舆论以及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例如,对焦裕禄、宋鱼水、牛玉儒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宣传报道,且要努力改变大、全、高的传统报道方式,采取平民化的宣传视角,对典型人物的生活点滴进行报道,使其形象更为贴近广大百姓,缩短百姓与宣传内容的心理距离,切实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功能。

(二)政策宣传

新闻媒体是信息公开与民主政治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联系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一方面要对国家的各项政策予以及时、全面的宣传与报道,另一方面则要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与报道,做到双方信息沟通的畅通性。同时,新闻媒体还要担当起促进政府公务信息透明化与公开化的作用,促使广大老百姓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党与政府的新动态、新政策,维护公民的政策知情权,全面预防各种“小道消息”的滋生与散播。

(三)联系群众

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处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讲,新闻媒体就是党与政府的“喉舌”,因此其必须深入了解百姓的各方面需求与期望,进而为党与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同时,还要全面掌握百姓对党与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方针的满意程度,并予以及时反馈,努力实现国家与群众之间的互通有无,实现其正面引导职能的最大化。新闻媒体只有努力做到百姓“想听”与政府“想说”的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发挥答疑解惑的功能与作用。特别是通过对热点、难点与重点问题的深入报道,让群众全面认识到国家政策与群众利益的高度统一性。

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

(一)构建预警机制

任何社会危机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即从量变到最终的质变。如果国家从各方面加强防范,做好未雨绸缪,就能够将诸多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根本不会波及社会的正常运行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但如果不予以重视,或者未及时进行处理,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解决,甚至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构建新闻媒体预警机制就是通过新闻媒体的长期“警钟式报道”,唤起广大群众的危机意识,督促人们随时警惕公共安全,对各种潜藏危机予以高度警戒,提高全社会的防范观念。并将各种危机问题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做到“大矛盾化小、小矛盾化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二)形成舆论优势

每种危机出现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舆论力量,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在各种危机事件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一定要在负面舆论与正面舆论的博弈过程中占领“高地”,迅速掌控社会舆论发展航向的主动权,逐渐形成舆论优势局面。同时,还要及时跟踪报道相关事件的发展情况,以便科学干预与引导舆论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力量的积极作用。另外,当负面舆论已然形成并呈现蔓延态势时,各大新闻媒体必须及时、主动地亮明态度,并阐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逐步引导群众步入正确的舆论轨道,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稳定局面。

(三)强化信息管理危机

传播过程中的一切信息都与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人们都希望及时获取有关危机的各方面信息。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必须时刻保持事态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坚决预防发生信息传播渠道“梗阻”的情况,及时、全面、客观、准确地向公众报道事件的发展情况,高效发挥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与舆论监督作用。特别是要重点搜集公众对事件处理的态度、意见以及看法等,以供党与政府制定针对性强的化解措施。同时,及时疏导潜在的消极舆论,将矛盾最小化,避免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确保社会大局的稳定与和谐。

三、宣传先进文化,营造文明的社会氛围

(一)大力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与直接反映,也是社会主义不断实践的理性升华与科学总结,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长期积累的伟大成果。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文化支撑。所以,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必须大力宣扬荣辱观的具体内容与执行要求,逐步培养广大群众的高尚情操与坚定信念,从思想层面引导广大群众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二)积极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推进,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破坏自然的恶劣行径没有停止,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自然对我们人类的决定性影响作用,这就需要新闻媒体积极发挥其宣传优势与监督作用。一方面,要广泛宣传自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大量科普自然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与宣传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行为,严厉抨击破坏自然环境的不良行为,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思想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沈正赋.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新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23-28.

[2]陈瑾.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厦门广电集团《新闻招手停》栏目说开去[J].媒体透视,2007(04):47-48.

媒体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 情境创设 听说读写 意义

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使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

 一、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新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学习的原动力 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把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在英语教学中,情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形、声、情并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中。例如:Let’s go to the park.中,用英语表达邀请同伴出去游玩的意图,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身边场景,对于学生而言都极为感兴趣,通过各种图片、声音,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一种极为想去游玩的冲动。

二、多媒体教学能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英语教学中通常有听、说、读、写等四方面的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包含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媒体的信息,但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各自独立的形式,分别出版,既不便于教师的教,也不便于学生的学。但我们现在利用多媒体系统,将文字、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结成一体,使听、说、读、写四个过程不再支离破碎,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例如:在教学单词tmonkey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卡通小猴子拿着书本,说着:Monkey, monkey; I’m。monkey.然后让学生跟着读,读得正确与否,电脑先生将及时给以指令,操练对话。最后,电脑先生将还会演示monkey一词的写法。多媒体能说、能唱、能动、能自动检索相关的资料,故可在不同的英语课当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多维展示。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听、说、读、写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能营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多媒体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思维的独创性。如识记一个单词、理解或背诵课文、表演对话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进行人与机、生与生、师与生等方式的交互。教师可根据课型和内容不同自行设计一些趣味小练习题。

 

四、多媒体教学能再现情节、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又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此,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再现故事情节,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得到弥补,思想性更加清晰明朗,学生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加深感染力。例如:How do you feel now?讲述了一位学生生病了,另一位学生打电话询问病情,然后去看望同学的情景。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再现当时的故事情节,以身边的小事陶冶教育学生。

媒体的意义范文第4篇

但社交媒体本身自然积累的大量数据对于营销,特别是今天众所推崇的精准营销,则有着特别的意义,是RTB的基石,也是社交媒体在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当之无愧的王牌。

用数据说话

对于很多人来说,社交媒体,无论是QQ空间、人人网,还是微博、微信,都是一个熟人或者生人之间社交的圈子,这里只欢迎希望见到的人,或者不期而遇的同道中人,至于带着自己产品的不速之客,则会感到深恶痛绝。这也是初引入信息流时,很多人感到反感的原因所在。这就像一群朋友聚会时闯进来的推销员一样让人厌恶。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流中后边跟随的评论不再是清一水的厌恶,而开始多了很多对产品表示感兴趣的评论,或者至少是对产品本身的评论。这一方面说明受众对这种广告形式已经开始有了习惯养成,另一方面,还是说明了当出现使受众产生兴趣的广告时,对广告的厌恶情绪变成了对相关信息的关注,而这方面就牵扯到了关于产品的精准营销。

精准,是一个有充分吸引力的词语,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同时,也是一个有些唬人的词语,以至于一部分脚踏实地不喜浮夸的业内人士对其表示抗拒,认为频频提及者不过是在玩弄概念,吸引眼珠。但这一状态又是每个希望用实在的技术为行业推进尽出自己努力的企业在默默争取的目标,也是其在无限靠近的状态。技术的进步开启了营销行为向精准的日益贴近,而社交媒体所产生的大数据内容,正是这一行为实现的有效根基。

受众在社交媒体上所体现的上网特点,因其选择众多、贴近生活而更加反映受众自身特点,对于这一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实现广告有效投放至少不会比在搜索、购物中反映的效果差,关注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通过检测数据,在客户允许下获得的第三方数据,对于用户行为习惯的推测准确性更有保障。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用户的隐私保护以及社交媒体对于自身数据的保密。由于现有的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DSP平台,这让第三方数据分析者在竞争与合作中,比较处于劣势的地位,这一点无论在资源还是人才的占有上都是显而易见。

让内容营销

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无论用户对于各类营销号如何冷嘲热讽,但在各大品牌官方账号下的评论却很少无关的排斥,而是对产品或活动本身的关注与评论,这也是内容即广告的魅力之处。同时,官方账号的存在,更集中了品牌本身的关注者,在对需要者进行有效集中的同时,对于非需要用户也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的效果。

越来越多资金充足的广告主开始喜欢原生广告的形式。在视频、事件、报道等各种形式的帮助下,品牌的内涵得到挖掘与延伸,而消费者甚至可以成为爱好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得到了加强,而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可延展性让这些内容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社交媒体上的官方账号让品牌的宣传有了一个常规有效的渠道,这也是新媒体的发展迅速赶超传统媒体的原因所在。据国外媒体报道,到2017年,社交媒体广告支出预期将达到100亿美元,而原生广告在其中的占比至少为40%。

在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上的报告显示,品牌广告主试图在移动、PC上做跨平台推广营销,而通过原生广告实现PC端与移动端媒体内容间无缝式融合显得合理而实际。同时,根据AdRoll提供的数据,Facebook信息流中的广告点击量是传统网页侧栏广告点击量的49倍,而单次点击成本较后者低54%。这份报告还认为,图片和视频分享应用也可以提供有效的原生广告形式,而图片因其与文字相比更加形象、与视频相比更加简洁的特性成为互联网最常见的分享内容。

当然,官方账号的运营本身也需要大量精力。很多品牌广告主惯性地将这种运营工作外包给了广告公司,广告公司也乐于接受这种易见成效的宣传工作,但官方账号作为自身形象的社交媒体窗口,其象征意义与气质体现需要更熟悉品牌,也更有感情基础的人士才能做好。同时,增强与用户的互动,甚至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鼓励消费者参与其中,提供建议和想法,也是加强品牌与消费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样,即使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节目,其推广中,社交媒体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最近一段时间创下收视纪录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很多用户就都是被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吸引而成为忠实观众的,而移动端也成为很多用户收看节目的主要视频工具。

掘账号价值

社交媒体每个用户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账号,这个账号成为用户在该媒体的世界中自身的象征,也是在网络世界的代表。很多社交媒体都推出了与其它网络应用的账号互通服务,通过一个账号用户可以登录几乎全部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和App等。这也是值得营销者进行挖掘的价值。

微信支付在前一段时间引起业界普遍关注,在微博叫好不叫座许久之后,微信的经济意义受到专业或不专业的各种猜测,而腾讯也在此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其中支付与游戏都得到了市场的强烈回应。而在社交媒体中,微博、人人等也都推出了账号的支付功能,这是互联网、金融融会贯通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交媒体对于营销行为的尝试,是对商业的有力切入,而对于电商营销者而言,这个入口的营销价值则更加凸显。

社交媒体通过自身不断的技术挖掘,也在为营销提供便利。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基于移动端的社交媒体可以针对自身用户的特点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营销行为。比如在一键支付上,移动端的支付就比PC端的更普遍。同时,用户在使用移动端媒体时,与手机使用的同步性,让短信确认这一简单有效的支付安全措施更加便利,也更容易实现。关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这种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可以为产品在营销中带来更多的购买者,虽然不可避免地造成消费者一定程度上的冲动型消费,但对于产品的营销价值却是有目共睹的。

媒体的意义范文第5篇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克服学习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乐学爱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一方面,多媒体本身就是利用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感官刺激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利用网络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最新的信息,这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所学内容上。例如英语中有很多食物方面的名词,像noodles,chicken,dumplings,bread,cookies, rice, hot dog, hamburger,…等等,有些食物单词学生学起来枯燥,难以记住。课前寻找到有关图片,以动画形式设置在图画中并配有单词发音。点击图中设有单词的动画,让学生看食物图片读记单词。有趣的画面,形象逼真的实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印象。同时学生也被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而吸引、兴奋,从而产生乐学的情绪,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破解学习难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交际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而且主要是口头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离开情景谈交际是不现实的。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无疑是我们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的重要手段。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可创设出集声音,图像,动画,交际一体的真实交际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英语氛围中,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课堂情境交际活动中使语言的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如教职业单词doctor,nurse,teacher,cook,engineer,worker等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单词的内涵印象更深刻,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可以设计出这些在不同单位工作的人们,既看到了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也看到了他们工作的环境。这样一来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新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使教学内容简单化、清晰化,更易于学生掌握,提高教学实效。多媒体解决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难题。比如在讲解新课时,要让学生突破某一教学难点,带上一堆教学挂图,还要写上一黑板,弄得疲惫不堪。而多媒体可以利用动画、图形及图象变换的功能,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以揭示图形、图象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多媒体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教学重点、难点、课文、图片、四会词句、游戏、课文朗读、歌曲、练习题、板书要点等都可以设计编制成课件,任意调用、重现,大大节省了讲解和板书的时间,为新材料的操练巩固节省了时间。教师可以精讲多练,加快课堂节奏,教学程序环环相扣,这样就加大了课堂训练的密度,提高了训练的效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多媒体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等个性学习方面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英语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凭借感性的材料由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学生能较快的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特点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要着眼于未来,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善于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汲取多方面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对话教学时,教师不是简单地讲述对话内容,翻译难点的句子,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几个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自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