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简述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简述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简述结构抗震设计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抗震设防目标;两阶段设计方法;抗震设防标准

1 抗震设防目标

抗震设防的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政策和技术水平,既要使震前用于抗震设防的经济投入不超过当前的经济能力,又要使震后经过抗震设计的建筑的破坏程度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达到合理使用建设投资、确保建筑抗震安全。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抗震设计主要致力于保证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足够的延性,使所设计的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是由于房屋大量倒毁,顷刻间数十万人丧失生命。之后修订抗震设计规范时,将“大震不倒”作为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目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对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就是说,建筑结构抗震有三个烈度水准:第一水准,众值烈度(小震);第二水准,基本烈度(中震);第三水准,罕遇烈度(大震)。

小震是指发生在该地区的多遇地震,其超越概率为63.2%,地震烈度为概率密度分布图上的众值烈度。中震则是指设防烈度或称基本烈度,其超越概率为10%,烈度值比小震大1.55度。大震则指罕遇地震,其超越概率为2~3%,其烈度值比中震大1度。

按照“三水准设计思想,通过二阶段设计方法设防的建筑应满足:当该建筑遭受与三个烈度水准相对应,遭遇第一水准烈度(小震)时,一般情况下(不是所有情况下),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抗震分析时,结构可以视为弹性体系,采用反应谱进行弹性地震反应分析;遭遇第二水准烈度(中震)时,结构进入一定程度的非弹性工作阶段,但非弹性的变形或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内;遭遇第三水准烈度(大震)时,结构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但应控制在不倒塌的范围内。严重破坏但不倒塌的房屋,虽然没有修理价值,但可以避免人员和设备的严重损失。规范规定的这个三级设防标准可大致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水准设计思想中最重要的是抗震建筑能否满足第三水准即“大震不倒”的要求,这是事关人民生命的问题。第三水准的核心和实质就是既要充分估计到大震带来的危害,从而采取有力而又适当的措施和手段,使地震灾害减轻到不致对人民生命造成危害的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发生大震的可能性甚小且重现期长,以及国家经济情况和财力的承受能力,不能仅仅为了防御这样罕遇的大震在建筑设计中耗费过多的材料,投入大量资金,使建筑物长期在正常使用荷载下处于十分保守和过分安全的状态。因此,新规范规定,地震力的计算仍然按设防烈度考虑,更多措施则着力于“概念设计”,以提高抗大震的能力,并对一些容易倒塌的薄弱层和部位按大震进行变形验算,在构造上采取一些加固措施。

2 两阶段设计方法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如何贯彻“三水准”思想?新规范明确规定必须采取二阶段的设计方法,其具体要求和步骤是:

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验算。取第一水准烈度(小震)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然后将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相组合,并采用《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规定的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对构件截面进行承载力验算,以保证必要的强度可靠度要求。

为实现第一水准下的设防要求,要求对各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变形验算。结构在第二水准烈度下的抗震验算根本上应该是弹塑性变形验算,但为减少工作量并符合设计习惯,对大部分结构,将变形验算转换为众值烈度地震作用下构件承载能力验算的形式来表现。经过分析研究表明,对多数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以及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需要进行抗震变形验算的建筑有:

1)8度Ⅱ、Ⅳ类场地和9度时,高大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2)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框架结构、底层框架砖房;

3)甲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薄弱部位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可取底层;

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可取该系数小的楼层和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宜超过2~3处;

3)单层厂房可取上柱。

3 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

1)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2)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4)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

5)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实际设计中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4 结语

综上所述,抗震“三水准”设计思想和二阶段设计要求较之原规范在思路上其物理概念更明确,设计工作的步骤更具体,这既是学习和吸收先进国家抗震设计工作经验的结果,也是对防震抗震工作认识上的新飞跃。今后只要大家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坚持“三水准”设计思想,严格按二阶段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去工作,无疑,防震抗震的建筑设计工作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简述结构抗震设计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设计特点原则措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he author of in recent years work experience summarized briefly discusses the modern various high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and briefly expounded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 and finally to earthquak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in the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So as to further perfect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Keywords: high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Design features principl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现代的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虽然有相同之处,但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的要求更高,由于高层建筑和高度比加大,所以在高层建筑中,水平荷载成为结构设计时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主要特点有:

1.1水平力是设计主要因素

在低层和多层房屋结构中,往往是以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控制着结构设计。而在高层建筑中,尽管竖向荷载仍对结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但水平荷载却起着决定性作用。

1.2位移成为控制指标

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顶点位移限值决定的不仅是其数值大小而且还有其振动频率;防止结构由于变形过大而可能遭受损坏或破坏的控制因素是层间相对位移,而其限值在现行规范中似偏严,可予放松。

1.3轴向变形在高层建筑中也不可忽视

在高层建筑中,由于竖向荷载在数值在不断加大,则会在柱中引起轴向变形,这在预制构件的下料时就要根据轴向变形重新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以免得也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1.4抗震设计要求更高

随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地震的震级及地震发生的次数的增加,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更值得关注,所以结构工程师在设计结构时更加再在抗震的设防方面下功夫,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1.5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

高层建筑结构相对于低层或多层来说,它的结构抗震性能更弱一些,在地震的作用下会比低层或多层变形更大一些,所以在设计结构时,承载力和刚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变化均匀,连续,不要变。当出现了竖向不规则结构时,我们应考虑多种因素的精确分析方法,最好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合理确定软弱楼层的塑性集中变形,采取增大楼层结构延性等措施,提高其变形能力。同时,高层建筑的抗水平力构件应沿房屋周边布置,以便能提供足够大的扭转力矩构件沿周边布置形成空间结构后,也可提供较大的抗倾覆力矩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2.1选用适当的计算简图:结构计算式在计算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简图选用不当则会导致结构安全的事故常常发生,所以选择适当的计算简图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条件。计算简图还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来保证。实际结构的节点不可能是纯粹的铰结点和刚结点,但与计算简图的误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2.2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与载荷分布,相邻建筑物影响及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设计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的潜力,必要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2.3合理选择构方案:一个合理的设计必须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结构体系应受力明确,传力简捷。同一结构单元不宜混用不同结构体系,地震区应力求平面和竖向规则。

2.4正确分析计算结果:根据所选取的结构体系,选用准确的结构模型和选取正确的结构设计软件通用的计算软件有SATWE、TAT、TBSA等,结构计算开始前,设计人员先要根据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结构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由于计算机软件功能的不完善,得出的结果往往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就需要设计人员的工作是选择最适宜的软件来计算,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2.5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结构设计始终要牢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若拉原则”,注意构件的延性性能;加强薄弱部位;注意钢筋的锚固长度,尤其是钢筋的执行段锚固长度;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力。

3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是由竖向抗侧力构件(框架、剪力墙、筒体等)通过水平楼板连接构成的大型空间结构体系。要完全精确地按照三维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是十分困难的。各种实用的分析方法都需要对计算模型引入不同程度的简化。下面是常见的一些基本假定:弹性假定;小变形假定;刚性楼板假定;计算图形的假定。

对于框架-剪力墙体系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的方法很多,大都采用连梁连续化假定。由剪力墙与框架水平位移或转角相等的位移协调条件,可以建立位移与外荷载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来求解。由于采用的未知量和考虑因素的不同,各种方法解答的具体形式亦不相同。框架-剪力墙的机算方法,通常是将结构转化为等效壁式框架,采用杆系结构矩阵位移法求解。剪力墙的受力特性与变形状态主要取决于剪力墙的开洞情况。单片剪力墙按受力特性的不同可分为单肢墙、小开口整体墙、联肢墙、特殊开洞墙、框支墙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剪力墙,其截面应力分布也不同,计算内力与位移时需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剪力墙结构的计算方法是平面有限单元法。筒体结构的分析方法按照对计算模型处理手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等效连续化方法、等效离散化方法和三维空间分析。

4抗震分析与设计在高层建筑的应用在我国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高度问题,对于超高限建筑物,应当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因为在地震力作用下,超高限建筑物的变形破坏性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次是材料选用和结构体系的问题,建议尽可能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或钢结构,以减小柱断面尺寸,并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第三是轴压比与短柱问题,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轴压的截面与柱的钢筋要配套,增加结构的延展性。第四,结构工程师在抗震设计中,对薄弱部位应设计出很好的变形能力又不发生转移,采取牢固的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来保证结构的安全,有利的提高结构总体的抗震能力。

5结语

简述结构抗震设计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震作用;抗震概念设计;场地;抗震措施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earthquake action,it set forth importance of "concept design" in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and corresponding design principles.Taking improving the integral seismic performances of structure in consideration new idea is embodies in seismic design,which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s by designe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earthquake action;seismic concept design;site;seismic fortification measures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复杂性、藕联性,每次地震所产生的波形各异,因而其对建筑物的作用各不相同,所产生的破坏程度也千差万别。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与建筑物自身所固有的自振周期、场地土的动力特性有关,但因结构计算中计算模型、自振周期、材料性能、基础类型以及阻尼变化等均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使得抗震计算时所考虑的地震作用无法准确估算,因而,在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时,不能完全依赖地震作用计算,更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切实做好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1 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抗震设计是通过地震作用的取值和抗震措施共同实现的,通过总结历次地震灾害后发现,对于结构抗震设计来说,“概念设计”比“数值计算”更为重要。结构抗震性能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设计”,也就是说,“概念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问题。所谓“概念设计”是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既要着眼于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又按照结构的破坏机制和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既要把握整体布置的大原则,又兼顾了关键部位的细节,从根本上解决了结构抗震设计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结构自身的整体抗震能力。

2 抗震设计的一般原则

2.1场地和地基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情况有四种:

(1)地震时,在水平和竖向振动作用下,建筑物的内力和变形骤增,甚至结构的受力形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建筑物承载力不足甚至于丧失或者变形过大而破坏。

(2)地震作用下,由于节点强度不足、延性不够、锚固失效,使得结构构件缺乏可靠的连接,建筑物丧失整体性而遭破坏。

(3)地震作用下,由于地基承载力下降或地基土液化,使得地基部分失效甚至于完全失效,最终导致建筑物倾斜、倒塌。

(4)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火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所以场地的选择是建筑抗震设计成功的第一步,从选址工作开始就应该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尽量避开不利的地段,避不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地基的稳定性;任何情况下均不考虑在抗震危险地段建造建筑物。

2.2规则性建筑

在建筑的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该尽量采用规则建筑方案,即建筑平、立、剖应规则、简单、对称;结构侧向刚度、材料强度和质量的分布应均匀、连续,无突变,因为不规则的建筑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也会产生扭转振动,进而破坏。

2.3合理的结构体系

一个合理的结构体系,首先应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简洁的传力途径,对于不规则建筑,应采用空间计算模型计算地震力,考虑扭转藕联影响,使其更接近实际工况。不在同一结构单元混用受力体系,优先选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在多层砌体房屋中优先采用横墙承重的结构体系,在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优先采用混凝土抗震墙。体型复杂的建筑,设置合理的抗震缝将上部结构分割成相互独立、相对规则的结构单元。

2.4计算结果的校核

一般来说,在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计算软件进行抗震分析,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所用软件的适用范围、技术条件、计算模型等均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掌握,对所有计算结果,应经认真分析校核,只有经分析判断结果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实际。

2.5抗震构造措施

对结构构件采用多道设防,严格按规范要求保证“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加强节点连接,加强梁、柱端头箍筋加密区的箍筋量。所用材料等级不低于规范要求的最低等级,从而有效减小材料的脆性,计算中还应严格控制梁的相对受压区高度。砌体结构应按规范要求设置圈梁、构造柱等,有效约束砌体,提高砌体的延性和整体性。非结构构件比如框架填充墙两端应与柱有效拉结,附属构件女儿墙、雨篷、挑檐等除保证自身整体性能外,还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连接和锚固。

结语

结构设计人员在日常设计工作中,必须学会熟练运用概念设计,并使这一理念贯穿于结构设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既要严格把握好设计的大原则,又要全面考虑诸多因素,最终才能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14.

[2]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黄存汉.建筑抗震设计技术措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9-31.

简述结构抗震设计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筑 抗震, 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uildings aseismic design of meaning, and analyzes the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top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ause of the concept design, a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content of conceptual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 design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perfect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al design, improve the design personnel design level.

Keywords: building aseism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震作用影响因素非常的复杂,它是一种随机的、尚不能准确预见和准确计算的外部作用,目前规范给出的计算方法还是一种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要进行精确的抗震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人们在工程实践中提出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1 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实际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及设计思想,依此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掌握了抗震概念设计,有助于明确抗震设计思想,灵活、恰当地运用抗震设计原则,使设计人员不至于陷入盲目的计算工作,从而做到比较合理地进行抗震设计。

2 高层结构设计更应该重视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尤其是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应当非常重视概念设计。这是因为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发生地震时震动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高层结构计算尤其是抗震分析计算的精确性、材料性能与施工安装时的变异性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在设计中,虽然分析计算是必须的,也是设计的重要依据,但仅靠此往往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因此必须非常重视概念设计。

3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

3. 1 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合理的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的,提倡平、立面简单对称。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

3. 2 抗震概念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1) 刚柔相济原则。在抗震设计中,不能一味地提高结构的抗力,一般是根据初定的尺寸和混凝土等级算出结构的刚度,再由结构刚度算出地震力,然后计算配筋。如果结构刚度太大,地震作用效应就很大,这样为抵御地震而需配更多的钢筋,因此,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反而使地震作用效应增强。在较大的地震力瞬间袭来时,极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导致各个击破;而太柔的结构虽然有很好的延性,可以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整体倾覆。在抗震设计中,为了实现刚柔相济的原则,既满足变形要求,又能减小地震力,最主要的方法是进行隔震消能设计。在抗震设计中“, 刚柔相济”可以通过合理控制设计总信息来实现。比如周期、位移、地震力应满足GB 500112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限值要求或者不超规范太多。

2) 多道设防原则。强烈地震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果只有一道设防,在首次破坏后再遭余震,结构将会因损伤积累而导致倒塌。因此,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生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剪力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分体系组成。

3. 3 抗侧力结构和构件应设计成延性结构或构件延性是指构件或结构具有承载能力基本不降低的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

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下,结构应设计成延性结构。当设计成延性结构时,由于塑性变形可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变形加大,但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不会直线上升,延性结构的构件设计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杆件,强底层柱”原则,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3. 4 应有意识地加强薄弱环节

1) 结构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力分析(而不是承载力设计值的分析) 是判断薄弱层的基础。

2) 要使楼层(部位) 的实际承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 的这个比例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3) 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整个结构各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4) 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 ,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主要手段。

3. 5 应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

建筑布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结构单元抗侧力结构的布置宜规则、对称,受力明确,传力合理,传力途径不间断,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1) 抗侧力构件应布置合理。如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宜均增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型、T 型和[型等形式;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口宜上下对齐;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2) 结构的整体性要好。高层建筑结构中,楼盖对于结构的整体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楼盖相当于水平隔板,它不仅聚集和传递惯性力到各个竖向抗侧力的子结构,而且要使这些子结构能协同承受地震作用,特别是当竖向抗侧力子结构布置不均匀或布置复杂或各抗侧力子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不同时,整个结构就要依靠楼盖使各抗侧力子结构能协同工作。楼盖体系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平面内刚度和抗力,并与竖向各子结构有效连接。所以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分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 mm , 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 mm ,普通地下室顶板厚不宜小于160 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 mm。

4 做好概念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 结构方案要根据建筑使用功能、房屋高度、地理环境、施工技术条件和材料供应情况、有无抗震设防来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

2) 不同结构体系在竖向荷载、风荷载及地震力作用下的受力特点。

3) 风荷载、地震作用及竖向荷载的传递途径。

4) 结构破坏的机制和过程,以加强结构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

5) 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承载力和刚度在平面内及沿高度均匀分布,避免突变和应力集中。

6) 预估和控制各类结构及构件塑性铰区可能出现的部位和范围。

7) 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及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简述结构抗震设计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托墙梁框架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是我国砌体房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是由底部托墙梁框架—抗震墙和上部砌体结构所组成。这种由上下不同材料组成的混合结构,其抗震性能存在明显的不利因素。事实证明,在历次地震震害中,这种结构的震害是相对比较重的。结合新规范,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点如下:

一、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

历次震害调查说明,体型复杂或结构构件(墙体、柱网等)布置不合理,将加重房屋的震害.对于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其抗震性能相对于多层钢筋砼房屋要差一些。因此,这类房屋平、立面布置的规则要求应更严格一些,即房屋体型宜简单、对称,结构抗侧力构件的 布置也应尽量对称,这样可以减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二、严格限制房屋层数和高度。

在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中,未经抗震设防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破坏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底层没有设置为框架抗震体系。在震害较为严重的底层框架砖房中,底层为半框架沿街一 跨为框架另一跨为砖墙承重体系,底层为内框架体系以及底层大部分为框架体系而山墙与楼梯间墙处不设框架梁柱等。基于总结震害经验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10(以下简称2010规范)结合砌体的种类,按设防烈度对房屋的总层数及高度给予了强制性的限制。2010规范特别规定了乙类建筑,以及丙类建筑8度0.30g和9度设防时不推荐采用此类底部托墙梁框架—抗震墙上部砌体结构的房屋。

三、严格控制底部框-墙结构和上部砌体结构的侧移刚度比。

在地震作用下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弹性层间位移反应均匀和减少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 弹塑性变形集中,能够能够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2010规范对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弹性和弹塑性位移以及层间极限剪力系数进行了分析,强制性规定:第二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砌体刚度与底层托墙梁框架—抗震墙的侧移刚度比,6、7度不大于2.5,8度不大于2.0,同时不小于1.0;底部两层托墙梁框架—抗震墙时,除底部一二层的侧移刚度应相互接近外,对第三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砌体刚度与第二层侧移刚度比,6、7度不大于2.0,8度不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四、抗震墙的最大间距限值。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墙间距分为底层和上部砖房两部分,上部砖房备层的横墙间距要求应和多层砖房的要求一样;底层框架抗震墙部分,由于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要通过底层的楼盖传至底层抗震墙,楼盖产生的水平变形将比一般框架抗震墙房屋分层传递地震作用的楼盖水平变形要大。因此,在相同变形限制条件下,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底层抗震墙的间距要比框架—抗震墙的间距要小一些。

五、合理布置上、下楼层的墙体。

首先应尽量使上层承重墙体落在下层框架梁上,即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对齐”。不能落在框架梁上的砌体改为非抗震墙;若确实有困难时,可以部分落在框架次梁上,但是数量不能过多,以利于荷载传递。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的中心有偏差时,底部框架梁应考虑偏心引起的扭转。

六、加强拖墙梁及其楼盖和过渡层的墙体。

承托上层砌体墙的托墙梁,由于所受的荷载比较集中,在静力作用下可以考虑为墙梁的作用,使墙梁荷载由于内拱作用而有所分散。但是在地震作用下,尤其是抗震设防原则允许墙体裂而不倒,因此,对其墙梁作用的程度和荷载的大小,在计算上和静载下有不同的假设,可以参考有关资料确定。对于过渡层,作为刚度变化较大的楼层,理应加强处理,如考虑底部框架柱与上层构造柱的连接,楼盖水平刚度的加强,墙体适当配置水平钢筋等措施,以利竖向刚度的渐变。

七、提高底部托墙梁框架及抗震墙的抗震等级。

对底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抗震等级来确定其主要抗震措施。对于抗震墙,一般要求采用钢筋混凝土墙。对于底部框架-抗震墙的钢筋混凝土部分原则上都要求符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但对于抗震墙可针对低矮墙的特点设计或开设竖缝形成带缝混凝土墙。托墙梁框架的抗震等级要高于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的等级且接近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框架的要求。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除了按上述要点进行抗震设计外,尚需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汶川地震震害表明,只要严格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可以大大减轻地震对结构的破坏和倒塌。

参考文献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