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第1篇

要下大功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农民能否完全达到小康,关键在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程度。要使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新的途径,就必须根据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要跳出农村本身来考虑解决“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对“三农”问题我们较多地注重从农村内部去解决,十六大报告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路,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这一思路,就需要把“三农”问题和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用统筹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矛质较为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能遍地开花,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应该把重点放在现有的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要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镇化建设中,还应注意弘扬改革精神,消除各种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建设、经营、管理城镇基础设施。

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众所周知,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为使农业能够尽快改变现状,更好地发展,应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保证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和信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增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投入,尤其是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启动点是人的创造力,即永不枯竭的“群众的首创精神”。广大农民处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富于创造精神,具有“天然”的致富冲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土地流转以及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都是由农民群众创造的。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尊重、保护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农村,其原因是由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所决定的。

第一,我国当前农业人口多,农民就业压力大。目前,我国除港澳台外,共有2861个县级行政区,人口9.35亿,占总人口的73%。即便加上县城和小镇,全国城镇化的比值也只有37%左右,比国际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是发达国家1%左右。如果70%的农民达不到小康,那么全国的小康又从何谈起?如此众多的农民,现在可使用劳动力近6亿,而我国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约只需要1.5亿的劳动力。即使乡镇企业吸纳1.2亿的就业,还有3亿多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并且这部分劳动力相对素质不高。农村就业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非常困难,而得不到解决就谈不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我国当前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还在拉大,虽然我们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与更髙水平的、全面的小康还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主要在农村。据统计,改革开放23年中,农民人均纯收人从1978年的134元提髙到2001年的236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7.3%,增速较快。但分阶段看,增速最快的时期是1978-1985年,年均递增15.2%;1985年以后的16年速度放慢,年均递增为4%,特别是1997年以后,增幅连年下降,1997-2001年的速度分别为4_6%、4.3%、3.8%、2.1%、4.2%。后16年的增幅与前7年的增椹相差4倍,反差如此之大值得深思。据预测,今后20年均递增速度要达到5.5-6.0%,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才有可能达到6860元,后20年的速度比近16年的高1.5-2个百分点,要达到此目标,还需作很大努力。

由于农民人均纯收人的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人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农民人均纯收人的倍数计算,1978年为2.57倍,1985年缩小为1.86倍,1991年又扩大为2.4倍,以后逐年扩大,到2001年扩大为2.9〇倍。以上仅为名义上的差距,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福利,而城镇居民享受了各种福利和补贴,每年人均约3000元,加上此因素,实际的城乡差距应为5-6倍。而据国际劳工组织36个国家的统计资料,绝大多数国家城乡差距均小于1.6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据预测,今后2〇年,即使农民人均纯收人每年增长5.5-6%,城镇居民收人增长6%,城乡收人差距仍达3倍多,如果对农村没有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实际的收人差距也不会缩小,仍是5倍多。到2020年如果城乡差距还这么大,就会影响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

第三,我国当前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普遍偏低。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査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小学程度的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8.3%,高于城市的23_8%和4.〇%的水平。毎百名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上占59.6%,小学程度占32.2%,文盲占8.1%。农村科技人员奇缺,建国以来国家培养的中高级农林技术人员累积达247万人,但由于城乡差别大,收人低,农村生活条件差,大部分改了行或留在城市,留在农林业的技术人员仅占有76.8万人。其中,在农业第一线的农技人员更少,平均每万名农业劳动力只拥有21人,与国外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800多人相差甚远。农村的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我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城乡差别过大.农民缺乏生活安全感。据有关统计资料计算,近年来农村保障(包括优抚救济、养老、医疗保险、福利)每年约400多亿元.仅占GDP的0.5%左右,其中有2/3来自乡镇企业和农民个人自筹,基本上是农民自我保障。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人均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人均社会保障费的城乡比例为24:1。在养老保险方面,虽然已有几千万农民投保,但效果很差,只在一些沿海地区有一百万老人领取养老金,人均只有400多元,农村还有1/3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在扶贫救助方面,据民政部统计,2000年农村得到低保的仅占应保人数的25%,而城市已做到了应保尽保,2002年城镇低保人数达1960万人,中央和地方政府支付的低保资金达105亿元。在医疗方面,农民没有医疗保险,基本上是自费,由于收人低,一般都承受不了高昂的医疗费。据卫生部的抽样调査,在贫困地区患病未就诊的达7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高达89%,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达50%。

第五,我国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在我国,九亿农民滞留农村,加剧了土地资源、能源缺乏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使毁林、毁草现象泛滥。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人均仅0.11公顷,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草原面积仅0.33公顷,由于乱开滥垦超载放牧,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植被的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城市将一些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化工、造纸等行业转移到乡镇企业,使“二废”在农村扩散,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流域的水污染比较严重,我国人均耕地为〇?11公顷,有1/5耕地受到污染。大量数据表明,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农村生态自然环境仍将处于髙污染、低控制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严竣,从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会带来不^低估的直接影响。

“三农”问题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艰巨任务,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夫难雇。解决“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加大政策力度,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市场化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是以减少计划控制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的结果。近年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主要思路是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然而,事实上体制因素比结构因素对农民收人影响更大。结构调整必须体制创新。如果市场机制得不到应有的发育,那么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调整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当前,农村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必须把培育土地市场、尊重农民意愿、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农村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应当賦予农民以更大的土地处置权,以期促进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形成现代市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

第二?必须坚决实行城乡统筹解决问题的正确方针。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按照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思路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髙度来认识、研究、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思路,它跳出了长期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老框框,抛弃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主观主义片面性思维模式。这是“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前提条件和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实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做到: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来考虑,真正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大政方针的制定,必须首先重视“三农”利益这个根本。要加大对农业的投人,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在制定发展规划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冲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思维定势的影响,变城乡各自发展为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在具体政策的制订上,要突出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的思想。绝不能弱化农业、忽视农村、歧视农民。

第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要有新突破。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因此,当前推进结构调整要从几个方面突破: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髙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小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尊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解决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要充分认识我国革命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要为广大农民谋求幸福,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健发展。现阶段,我国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农村民生逐步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文章围绕始终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站在现有的战略高度,"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要求这立足于我国国情以及农村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三农"问题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然而,在当前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人均收入、医疗卫生条件,其中农民收入是一个关键因素,虽然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户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仍未改观,然而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环境农民增收问题得到解决,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积极的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除此之外,"三农"问题它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执政党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农民"三农"问题已经突破了经济层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重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战略的调整发挥农业的优势,依靠科学技术大力的培育主导产业,确保粮食安全,满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优化区域布局,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站在现有的农业经济角度,在推进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而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增产增收【1】。

2"三农"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

2.1深刻理解内涵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较为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滞后"三农"问题仍然存在。目前,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重点围绕功课,"三农"工作难题,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深化"三农"工作,让更多的群众理解三农的丰富内涵。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进一步的深化了新世纪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总的思路决策和目标要求,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树立全局观念,这样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开展的重点,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的重大战略任务成为惠民工程【2】。

2.2扣紧核心内容

"三农"问题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农民增收,需要紧扣核心内容着力建设持续赋予农民的长效机制【3】。为了进一步的完善农村劳动力,使更多的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大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的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拓宽人才渠道。对困难就业人员积极的帮助,落实六放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引导更多的农民进行合作投资,发展物业经济。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参与基本生活保障,以及企业在职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等,切合实际情况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4】。

2.3寻找最佳结合点

强化"三农"工作需要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实现农村繁荣经济建设和谐农村进行结合,要坚持将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围绕提高农村产业层次产业水平为主,实现强村富民【5】。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型企业,以及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实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妥善处理农村内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形成公平、公正的利益协调,保证农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6】。

2.4狠抓关键环节

实现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村、农民共同进步,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推进五件实施建设。站在农村最紧迫农民最需要的事情做起,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环境差、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等一系列的问题,加大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此外,还需要大力实施农村教育培训工程,进一步的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7】。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

一、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对此问题有不同表述,尤其以曾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概括得最为充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简单地说,“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侧重于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者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对其他两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系统地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

截至2008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2135万人,占54.32%。总就业人数为77480万人,其中在乡村就业人数为47270万人,占61%。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067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4000.0亿元,占11.3%。尽管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是“无农不稳”,而且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提供重要原料,同时农村也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中国要在经济上获得长足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突破。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部署。自2006年,中央政府全面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农民数千年要交“皇粮国税”的历史。近年来,由中央政府推动的各种惠农政策全面向农村铺开,诸如向种粮农民发放各种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养老保险、新农村建设等等。以上政策都是得民心、惠及农民的好政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主要有三个来源:种粮收入、政府补贴和工资性收入。

(一)种粮收入

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以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说明,耕地的产出在一定意义上是保持国家稳定所必需的,粮价是一把双刃剑,“谷贱伤农”,但是,粮价太高,城市居民又难以承受。因而,粮价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粮价太低,政府应当以最低保护价来收购,以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而粮价太高,政府又应适当减少粮食储备,以调低粮价,或者向城市居民发放补贴,以降低城市生活的成本。耕地和粮食关乎国家安全,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保障性质的,特别是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农民可以返乡种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口都聚集在城市,衣食无着,这对于政府、对于社会都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因而,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触碰,耕地流转必须以保持耕地承包权不变为前提,否则,失地加上失业,这对于打工农民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更何况,“中国水土资源都严重缺乏,有六百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有三分之一的省人均耕地少于一亩。这些地方的农村土地已经基本上转化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那些人均耕地面积多于一亩的地方多在北方,然而北方缺水严重,旱魔肆虐,经常是数以千万亩的土地受旱,因此,尽管那些地方土地资源相对宽松,但水资源缺乏导致产出率低,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是第一位的。”由上分析可知,种粮收入对于农民增收来说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

(二)政府补贴

针对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和政治形势趋于复杂的现象,温铁军分析道:“农业产值已经下降为占GDP的15%,而农业人口仍占60%以上。其实,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把在约15%农业产值上的收益作为税费基础,为占60%以上人口的农村提供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开支;更不可能以此维持基层政府上千万财政供养人口的庞大开支。同理,面对8亿农民,任何形态的现代治理都不可能满足农村的社会需求。一般学者提出的城市工业反哺农村,或者政府补贴农业,对于中国2.3亿农户而言当然也不现实。”因此,政府向种粮农民补贴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性意义,表明了政府对农民的关爱,这对于打破我国几十年来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体制无疑是意义重大的。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史无前例的8183亿元。但是,假定这些投入全部是对农民的补贴,平均每个农民每个月还不到100元。如果农民失去了土地,又没有工作的机会,那么,这点钱连维持温饱的水平都不够。综上所述,农民增收的关键也不是政府补贴。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破解举措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地位

1、“三农”问题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业、农民处境更为悲惨。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我们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改善城乡差距?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

2、“三农”问题的地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以及其他3位新任政治局常委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会议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中央新领导集体这种“三农”问题的治理理念显然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二、现有的一些错误看法

现在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存在忽视“三农”问题的错误想法,有的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能基本保证全国粮食需要就可以了,主要发展工业;有的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只要一段时间抓抓就能立竿见影,不需要长抓;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仅仅是涉及面很窄的问题,只要就农论农就可以解决。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是否能持续进行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调整改善,真正下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状态下,“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一些专家曾指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保护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现代化,才有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必须把“三农”问题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础性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

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着力解决和缓和农民增收这一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矛盾与困难,就显得大为重要和迫切了。我们对“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定要重视它,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它,要有长期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意识。

2、需要减轻农民的负担。200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坚持采取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对减负的治理,对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情况,曾多次文件严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仍普遍存在“三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开展清费治乱减负的综合治理,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委《关于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开展复查,注意和防止涉农负担反弹,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3、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给农民

同等国民待遇。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和国民财富的占用权。城里的一切公共设施都是国家承包了,而农村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是农民自己集资办起来的,产权却属于国有。不仅如此,农民用电、打电话比城里贵,农民孩子读书,老师的工资农民付,城里的教师工资国家付,城里有最低保险,医疗保险,国家的财政只是市民财政。农民只有负担,农民如何才能富起来?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权利,应给农民同样的贷款权利。不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农村经济无法提高,农民永远也翻不了身,“三农”问题永远也破解不开。

4、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现在,套在农民身上的绳索还有很多,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取消农村户口。歧视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将来中国农民要有不生产经营的自由。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农民进城当工人。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解放农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产力,减负仍不是最终的增收目标,只有在农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农村产品产销的机制,实现的增收,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也是脱贫的关键。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综合农业(林、牧、旅游业)和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有市场需求的龙头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导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样农民就能增收了。对于农业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种改良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工程方面。小城镇的建设要慎重,有条件的地方要快上,没有条件的地方,也不能一哄而上。农民进城打工也是一种转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导,组织好。对待民工的问题,也要贯彻《劳动法》对待。只有解除套在农民身上的土地枷锁,土地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

5、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因地制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破解“三农”难题需要新措施: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

①回报农民———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应该进入“以工补农”阶段了。所以,不仅要取消农民负担,今后要逐步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农村税费改革应该进一步减少税费的征收。现在的问题是尽量减少农民负担。第一,是中国农民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还给补贴,我们更应该扶植他们增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第二,中国农业GDP的比重仅占百分之十五,却要养活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根本无力承担税费任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停止向农民收取一切税费,用十年时间恢复和提高农村生产力,培育农村土地租赁市场,促进现代农业体系的形成,以应对WTO的加入。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就会冲击我们的农产品,城市不要本国农产品的时候,不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危机,也是国家的危机。为什么我们的农产品价格高?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承包制限制了农业的规模经营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械化、科技水平的差异。美国农业已经农场化了,一般规模是5000亩,我国则是家庭经营,户均不过六、七亩,最大的户也不过二、三十亩。为什么我国农业不能规模经营?除了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把农民出租、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自完全还给农民和农产品价格过低过,另一个原因就是:过高的农民负担抑制了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其实农村改革说简单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一步步地减少对农民的束缚,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当农民有充分的自由后,很多长期困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

③依靠农民———让人民群众管理政府。任何一个政府,没有人民群众的监督管理,就会膨胀、腐败,会走向人民的反面。人民群众怎么管理基层政府呢?第一,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第二,财政的钱怎么花,由当地组织和民间社团讨论,人大决策,政府照着执行,执行过程接受党组织民间组织和人民代表的监督。第三,公仆违背了民意,人民有权力罢免。第四,政府所有政务必须公开,随时接受监督、质询。党的基层组织,应依靠人民加强对政府的建设领导和监督,党永远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决三农和农村经济问题,如果没有大思路、大前提、新战略、新举措,是无所作为的。

6、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跳出来,要有创新的思维。

首先要确立强烈的富民意识,在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凡是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扭转、多种经营等。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个私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劳力转移的先锋,成为解决农村就业的关键,成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亮点”。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把这些“渠道”作为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还要确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三资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经营农业”的“火车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特色,为农业结构调整导航。

要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农民“以土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股民,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让土地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农业积聚。

参考文献:

1、沈亚军《WTO与“三农”》;《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3期

2、郑庆昌宋国林王东炎《透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推广体系转变与破解“三农”》;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