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

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

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

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发生。 

 

一、财务危机的概念及危害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指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财务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 

 

二、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出现违法违纪事件、会计反映不实、费用支出失控、经济效益低下、财产物资严重损失等经济现象。这种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和企业的彻底失败。 

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中国企业财务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负债结构上,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过度的负债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当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 

投资缺乏科学性。一方面由于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危机不断。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加大财务风险。 

商业信用过度使用。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d一旦信用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故障,资金链断裂,企业将会发生支付危机和偿债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一)加强危机的管理 

1、加强对危机的教育,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企业在制订发展目标,决策企业经营活动,组织企业经营战役时,要有危机观念,从思想上不放松对危机的控制。危机出现时,不胆怯、不畏缩,迎难而上,同心协力,摆脱困境、克服危机。 

2、加强对危机的防范。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未雨绸缪,事先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战略设计。制定防范危机方案,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控。在财务管理上,应用财务预警指标对企业举债、用债、偿债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可能引发危机的程度,以便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3、加强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理。加强财务危机的管理。除了加强会计核算,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外,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国家监控要求,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危机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一套企业财务危机应急管理系统。在危机发生时,通过设立的危机控制机构和人员,制定周密的危机应急处理方案,按照既定的程序,以迅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及时控制和扭转被动的财务局面,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危机损失。 

 

(二)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 

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是危机指挥中心进行危机应急管理的重点。目的是降低现金需求,谋求资金来源最大化。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迅速制定处理方案,控制和扭转财务被动局面。 

1、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债务展期是与债权人洽商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债务和解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将一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在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能为企业赢得时间,进行财务调整。操作起来也方便简捷。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应该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此外,利用商业信用,争取供应商继续进行信用融资。如以储代购,缓解周转资金占用;以销货的百分比偿还应付账款:以退货抵消部分应付账款:签订新的定货合同抵消债务等也是实践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2、资产变现。正常情况下,企业通过资产运作,利用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而通过变卖某些资产偿付到期债务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的一条途径。处分不良债权,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无效资产,出租、出售无用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或收回对外投资。 

3、与企业出资者协商增资的可能性,增加企业可运用的资金,共渡难关。 

4、促进销售增长,提高收现比例,减短赊销期,使收入期限短于支出期限,应付资金不足的局面。 

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范文第2篇

针对欧盟当前的困境,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最近了一系列报告,呼吁欧盟体制转型。作为欧洲中央银行几个独立的领先研究机构之一,CEPS宏观经济研究室成员都是欧洲权威的经济学家,小组每年对欧洲经济的整体情况发表一份评估报告。其研究成果在金融市场分析家、学者和高级官员中广泛传阅,并得到普遍认可。

CEPS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罗斯近日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专访。8月18日,他又就欧债危机解决方案做出评价,认为欧盟目前出台的政策可行性不高,欧洲国家如要实现经济复苏,必定经历一个“阵痛期”。

现有政策无法解决问题

随着危机的加深,欧盟成员国的债务问题“按下葫芦又起瓢”。尽管欧盟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再出台针对希腊等国的纾困方案,却无法抑制债务危机的蔓延。

就缓解债务危机,当前的方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规模,二是统一发行欧元区债券。丹尼尔•格罗斯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以上两套方案可行性都很有限。

7月21日,欧盟峰会通过草案,提出扩大EFSF的资金规模,向希腊再提供1090亿欧元的贷款,并将贷款利率由现行的4.5%降低为3.5%,还款期限由现在的7年半延长到最少15年,最多30年。

CEPS不赞成这种做法。

一是因为EFSF本身定位为应急性援助,无力承担过高的债务。始创于2010年5月,EFSF的资金援助规模约为7500亿美元,用于在经济体出现危机时,提供应急性援助。当债务危机波及到意大利、西班牙乃至法国等核心经济体,就需要大约11800亿欧元的资金,这意味着EFSF自身无力承担稳定整个债务市场的重担。

其次,EFSF的资金纾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希腊债务危机只是欧元区普遍债务问题的早期预警,资本市场无法支撑过度的公共债务。尽管欧盟委员会为希腊、爱尔兰以及葡萄牙提供了低利率长期贷款,但不改变其经济模式,仍无法承受市场的考验。

最后,EFSF容易导致危机的多米诺效应。EFSF的资金来源于各成员国,当一国面临财政困难并要求EFSF援助时,可以“单向退出”,不再承担向EFSF上缴资金的义务,这也意味着,其债务负将由EFSF其他成员国来负担。然而随着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相继沦陷,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也卷入债务危机,这些经济体一旦相继从EFSF中单向退出,支撑EFSF运行的就只剩下欧盟为数不多的核心经济体。随着法国自身债务风险加剧,德国压力也在日渐增大,很难承受EFSF带来的债务负担,进而引发债务危机的蔓延。因此,简单的扩大EFSF规模,只能加重其成员国的债务负担,并助推这一债务危机多米诺的倒塌。

欧盟另一个政策选择是发行欧元区统一债券,这也同样遭到了格罗斯的反对。这一建议最初由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和意大利财长特雷蒙蒂提出。据此构想,统一欧元债券的体系,将允许成员国按照统一成本进行融资,债券信用由全体成员国共同担保。与此同时,各成员国仍可自行发售本国债券,两种债券可按一定比率互相转化。

但格罗斯则对记者表示,欧元区统一债券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可行性,原因有四方面。

首先,欧元区债券只有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才能实现。 欧盟是货币共同体,但是并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当前,对欧元区统一发债,欧盟各国看法不一,意大利、希腊等高负债国家支持统一发债,而德国、法国则持反对态度,政治掣肘致其难以实现。格罗斯指出,发行欧元区统一债券,意味着将纳税人消费的决策权无条件地交给其他国家,这将使欧盟强国中分裂加重,甚至可能导致欧盟的解体。

其次,低债务水平是欧元区债券发行的前提。CEPS所长丹尼尔•格罗斯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在债务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发行欧元区债券是不合理的。”对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说,初始债务水平高启,将导致市场对于债务危机的预期加剧,以致其债券进一步失去流动性。当前欧盟整体债务水平较高导致市场对未来债务累积的预期加剧。在这种条件下,出于避险情绪,欧元区统一债券将会如当前各成员国债券一样遭遇流动性危机。

第三,欧元区统一债券不能包揽所有国家债务。格罗斯认为,如果发行国家债务总量50%的欧元区债券,这将使余下以国家债券发行的债不具有相同的可信度,在市场上无法销售。

最后,发行欧元区债券将遭遇法规障碍。格罗斯说,如果允许将全部国债以统一债券的形式发行,将需要对欧盟协定进行更改,这一过程需要27个成员国的共同批准,也需要进行多次普通投票。同时,统一发债的举措也将与德国宪法发生抵触,正如近日默克尔的发言,修改德国宪法很有难度。

CEPS的基本观点非常明确,虽然扩大金融稳定机制的资金规模和发行欧元区统一债券,是为数不多的救助措施,但是都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反而可能扩大债务危机。

调整欧洲央行职能

在简单扩大EFSF规模无法发解决根本问题、发行欧元区统一债券的举措受阻的情况下,如何稳定市场情绪、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成当务之急。格罗斯认为,调整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和欧洲央行当前的职能分工十分必要。

当前,欧洲央行既要承担最终贷款人的角色,又要履行市场规则制定和监督的义务。CEPS政策研究中心的另一位研究员保罗•德•格劳威认为,应当由EFSF来分担部分责任。

第一,由EFSF来执行诸如购买债券等具体的市场干预措施,欧洲央行只需关注整个欧元区价格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第二,EFSF在干预市场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制定干预规则并监督政府发债的责任。当前欧洲央行承担了这一责任。格罗斯指出,由于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没有欧洲纳税人的代表,欧洲央行的规制往往过度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忽略了各国纳税人的利益。由EFSF来承担这一职责,将更为恰当。

在EFSF承担更多具体的执行责任时,欧洲央行应该更多的扮演最终借款人的角色,为市场注入信心。

作为单一货币联盟,欧盟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心危机时,各成员国难以向债券市场保证充足的资金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债务市场的恐慌情绪极易蔓延。

由于掌握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应当承担最终贷款人的角色,为市场注入信心。但截至目前,欧洲央行态度并不明了。

自2010年5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央行已经减少了2000亿欧元的自身资产负债,也进一步紧缩了流动性;然而今年8月份欧洲央行买入意大利西班牙债券,又向市场显示了其承担最终贷款人的意愿。格劳威认为,欧洲央行没能有效为市场注入信心,也是债务危机至今不断蔓延的原因所在。

对于欧洲央行承担最终贷款人的责任,以往有三种质疑的声音,格劳威对其一一进行了驳斥。

首先,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最终贷款人,欧洲央行可能由于购买存在风险的国债而导致自身亏损。而格劳威认为,对于欧洲市场来说,央行最终贷款人的职能,是一种变相的市场稳定机制,欧洲央行最重要的职责在于为市场注入信心,而不是考虑自身投资是否盈利。通常情况下,最终贷款人的角色往往只是象征性的,旨在起到鼓舞市场的作用,不必实际执行。即使由于债券违约而导致自身资产亏损,欧洲央行依然可以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弥补。

其次,欧洲央行对于流动性的承诺可能导致成员国过度发债。报告指出,尽管这是实质存在的威胁,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当是通过加强规制,对政府发债构成制约。欧洲央行不应该因为这一原因放弃最终贷款人的职责。

第三,欧洲央行在债券市场中积极地扮演最终贷款人会导致通货膨胀。格劳威认为这种批评并不准确,欧洲央行作为最终贷款人,其购买债券注入的资金只是增加了银行的基础货币,旨在为恐慌的市场注入信心,防止出现银行挤兑。这部分资金留在银行里而并不一定参与流通,因此总体货币存量没有增加,通胀也并非必然结果。其次,欧洲央行可以通过变卖其他资产来平衡基础货币增量进而冲销通胀,采取这种措施,欧洲央行改变的只是自身的资产负债格局而非资产负债规模。

因此,在推动EFSF职能改变的同时,欧洲央行必须承担起最终贷款人的职责,为恐慌的市场注入信心,防止债务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欧债何处去

从根本来讲,长期的经济增长是解决危机的终极途径,格罗斯表示,欧盟国家只有进行结构性调整,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为加速这一转型,维持经济增长,欧洲各国面临结构性调整。但在内需疲弱的情况下,结构性调整会加剧短期困境。格罗斯对记者表示,“欧盟的这些国家并没有太多选择,为了实现经济复苏,他们必须接受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短期困难。这就像生了重病,吃药可能会短时间让病人更难受,但这是康复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2008年以前, 欧盟各国享有充足而廉价的信贷,这使其可以用举债的方式,弥补高额的财政赤字。同时,欧盟各国进口的繁荣,可以带来高额的中间服务增值,这进一步导致其GDP的高估。但在债务危机中,需求减少,进口繁荣一旦结束,将导致欧盟各国GDP的大幅下降。

应对这一变化的措施,是合理配置资源,转向出口型经济,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1995年之前,德国正是由于进口繁荣带来大额财政赤字,德国花了十年时间以降低经济增速,缩小本国建筑业规模为其出口赢得市场。但当时德国没有高额的负债,而对于当前身陷债务危机的欧洲,金融市场并没有足够的耐性。

谈到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的走向,格罗斯认为,经历此次危机确实给欧盟带来了重大考验,但是不至于导致欧盟的解体。

危机加深了各国之间的裂痕。格罗斯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此次危机中,欧洲南方和北方所经历危机的程度不同。北方国家认为南方国家花钱太多又懒惰,因此应当通过市场对南方国家施以相应的惩罚。而南方国家则认为他们受到了过多的惩罚,同时北方国家对他们的援助不足。”

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范文第3篇

欧债问题的根源是欧洲经济衰退的不可避免性。过去30年欧洲高福利模式导致政府赤字严重化和欧债危机问题扩大化。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而新经济模式仍未来临。按照熊彼得的理论来看,经济危机才是逼迫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破坏式的创新如果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主要归结为欧洲人口结构的变化。欧洲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成本的居高不下、福利社会的高成本和欧洲创新能力的下降导致了欧洲经济的衰退。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欧洲人口在2010年之后的未来40年都将面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大幅上升的局面,而相对应的是15-59岁的人口将大幅下降。

而欧洲各国高负债的现状正好是本轮欧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截至2010年底,欧元区公共债务形势最严峻的7个成员国是希腊、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葡萄牙、德国和法国,它们的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分别高达142.8%、119.0%、96.8%、96.2%、93%、83.2%和81.7%。本次峰会解决债务的方法事实上就是借新偿旧的模式,虽能在短期内周转资金,但会进一步提升负债率,可能使问题雪上加霜。同时,由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提供发债的担保也可能将欧洲央行本身拉下水,偏离政策独立,并陷入信用危机。

本次达成的协议主要有两者方式来解决欧债危机:一是引入SPV,发售欧债债券;二是通过20%的有限担保,再次发债。两种方式不同,但能最终解决欧债债务的根源问题吗?

我们的分析结论是,很难一次性解决问题。欧债问题的根源是经济衰退与过度借贷问题。进一步增强杠杆,只会扩大危机,通过货币增发,只会延后危机,不能真正解决危机。

欧元货币迟早要继续大幅贬值,如果欧洲央行需要注入资金买问题国债的话,意味着欧洲央行将大幅投放货币,这如同QE3的效果一样,当欧元在欧元区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反而不断增发货币,最终的结果将引发新一轮全球通胀。

与美国CDO、CMO等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手法对比,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简直如出一辙。都是将资产证券化,然后通过第三方机构的担保重新发售给普通投资者。20%的有限担保是否值得投资者冒险参与高风险债券呢,曾经参与过次贷游戏的全球金融机构和机构是否愿意重新参与这个庞氏骗局呢,谁将成为新的雷曼兄弟?投资者这一次还会这么傻吗?

如果中国真的买了打包之后重新发售的所谓EFSF基金债券,那还不如直接买入意大利的债券,起码不用向前者交中介费。而无论是EFSF发售的债券,还是欧债本身,都是存在信用风险的,最重的是债务计价货币贬值的风险。所以,现在时刻,买债权,不如买股权。

退一步说,中国无须为拯救欧洲而买欧债,而应该买优秀企业的股权,或是通过买入优秀公司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买欧债的问题还是留给欧洲人自己解决吧。

当从欧洲政治家导演的“喜剧”中醒来之后,全球投资者会发现,政治家和银行家们都在玩弄政治和文字游戏,他们高呼的欧债危机解决方案只是个文字骗局而已。

显然,欧洲经济仍在衰退期,而债务问题能否转移给私人投资部门和中国这种新兴国家亦是个迷,谁愿意成为冤大头,为欧猪五国的懒人买单呢?

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范文第4篇

国际社会对欧盟未能尽快解决其债务危机表示不满。2012年6月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与会者要求欧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早日解决债务危机。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则极为不满。他在G20峰会前的一次记者会上说:“我们来这里不是听你们教我们如何发展民主、如何管理经济的,因为欧盟拥有一个我们引以为豪的模式。”

鉴于欧洲债务危机已与银行危机交织在一起,演化为更难对付的“孪生危机”,因此,2012年看来仍然难以见到“隧道尽头的亮光”。

欧债危机难以尽快得到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欧盟内部讲,“传染效应”导致危机波及面广,迅速由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个小国迅速传递到欧元区第三大国意大利和第四大国西班牙,甚至还使法国和塞浦路斯等国受累;欧盟未能抓住将希腊债务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中的最佳时机,其最初制定的以“财政紧缩”为核心的反危机战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统一的货币政策无法通过贬值来扩大出口;银行业陷入了严重的不良境地。

从政治环境讲,在一些国家,各党派在反危机措施上的不同立场导致政府出现更迭或提前举行大选。有些党派将危机视为攻击对手的良机,有些政党则发表一些蛊惑人心的言论,使解决债务危机的政治条件变得异常脆弱。此外,德国未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德国在应对欧洲债务危机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诚然,德国为各种纾困计划提供了资金,并时刻呼吁“更多的欧洲”(即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但德国的作用和实际行动委实令人失望。波兰外交部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可能是对德国的立场最反感的欧洲国家政府官员。他说:“我希望德国帮助欧元区逃过这一难,并取得繁荣发展,这既是为了德国自己,也是为了我们大家。其他各方都无力做到这一点。我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说出下面这句话的波兰外交部长,但我仍然要说:与其说我担心德国的强大,不如说我开始担心德国的不作为。你们已成为欧洲不可或缺的国家。”

从外部环境看,除信用评级公司的“乌鸦嘴”效应不利于恢复市场信心,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也是危机久拖不决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时代,外部环境的优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欧洲债务危机与世界经济复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盟遭遇的债务危机久拖不决已掣肘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也使世界经济长期陷于不景气状态,从而使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增加了难度。换言之,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固然是事实,但难以彻底扭转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这一态势。

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欧元区 债务危机 退出机制

一、引言

2009年12月,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希腊评级,希腊逐步陷入债务危机。2009年,欧元区各国平均财政赤字水平占GDP达6.3%,超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2010年,欧元区各国平均债务占GDP达84%,超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60%。这一局面引起了全球对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关注,其解决措施也成为了各界讨论的热点。近日,索罗斯等人提出引入退出机制来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本文将对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引入退出机制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欧元区危机的建议。

二、引起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原因

对引起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原因,学术界有两种普遍的看法,一种观点是欧元区债务危机是次贷危机的延续。另一种观点是欧元区债务危机由欧元区本身的问题,即欧元区机制中的问题造成。笔者认同后者,并会在下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分离是欧元区机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欧元区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制定,而财政政策由各国政府度独立制定。第一,这一制度使得两项政策之间无法产生协同效应,不利于政策效果的发挥。第二,根据丁伯根法则,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应运用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进行配合。欧元区各国丧失了货币政策下的工具,使得各国可以实现的经济调节目标受限于政策工具的数量。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离还会造成市场对财政政策风险约束的缺失,容易引发道德风险。较高的政府赤字不一定会受到高利率惩罚,同时较低的赤字也不一定可以获得低利率奖励。

2、欧元区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欧元之父蒙代尔(1961)指出最优货币区的重要标准是内部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性;托尔和威莱特(1976)指出最优货币区应满足财政政策和其他成员国的转移支付;Kawai(1987)指出最优货币区应该满足工资和价格的弹性。欧元区虽然满足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但不满组其他条件,尤其是工资和价格的弹性,欧元区国家普遍的高福利使得这一标准较难达到。所以,欧元区并不是最优货币区,这就使欧元成为国际货币的困难增加。这一问题也是欧元区自身所存在的重要缺陷。

三、引入退出机制解决欧元区危机的可能性

关于欧元区债务危机解决措施的讨论也是目前全球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之一,近日引入退出机制来解决此问题的观点频频出现。笔者认为引入退出机制来解决欧元区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有以下两点原因。

1、退出机制会使单一国家的债务危机传导到整个欧元区,即单一国家的债务风险演变为整个欧元区的系统性风险。一方面,由于预期在经济中有着重要意义,一国若因其债务危机退出了欧元区,则市场会开始关注整个欧元区所有国家的债务状况和退出风险,调低对欧元区的预期,导致欧元预期汇率贬值,而预期贬值会立马贴现到现在,导致欧元走软,市场对欧元区债务问题产生恐慌情绪,整个欧元区系统性风险增大。另一方面,某种程度而言,退出机制类似于落井下石。如果欧元区引入了退出机制,当一国刚刚显示出退出风险时,市场就会增强其退出的预期,这就容易使得一个本可以解决危机,避免退出的国家立马变得无力应对危机,退出欧元区。这无疑使得一些本不该退出的国家最终退出,且加快退出进程。所以,如果欧元区设置了退出机制,那么希腊的债务危机就会引起市场对有着较高债务规模的如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等国的关注,如果这些国家也相继退出,则欧元区就会崩溃。退出机制的提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其恶化。

2、决策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权衡成本的过程。退出机制的成本是整个欧元区系统性风险的增大和欧元区崩溃的可能。所以对于欧元区内的如德国、法国这样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而言,宁愿选择救助希腊也不会选择让希腊退出欧元区,因为欧元区崩溃对其他区域内国家带来的冲击是每一个成员国都不愿承受的。所以,在欧元区崩溃的成本面前,不引入退出机制,而是救助希腊就成为了更优的选择。

四、结论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欧元区债务危机是由欧元区自身机制中的问题所致。这些问题主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分离;欧元区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

2、引入退出机制来解决欧元区危机可能性较小,反而可能使问题恶化。

3、退出机制抑或现在的救助机制对于欧元区问题而言都显得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如果不能从机制上解决欧元区问题,则欧元区的前景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Kawai,M., Optimum currency areas, The New Pla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1987

[2]Tower.E.&T.Willett,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 a sand 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