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就业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15年2月14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虽然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本专业的大学生却面临就业困难的窘状,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有关。为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应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一、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一)具有国际化的语言能力

中国加入WTO后,经贸发展逐步融入全球一体化格局。作为企业间开展国际交流的工具,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掌握国际化语言是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以语言为载体不仅能增强国内外企业的联系,而且有利于提高交流的质量。当前,英语已经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信息传达的主要媒介,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服务贸易企业的重视。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加,小语种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小语种人才对服务贸易企业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因此,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国际化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进行国际商务的听说,而且能直接与外商进行服务贸易磋商及合同签订。

(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专业知识背景来看,国际服务贸易人才不一定是具体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但必须具有较强的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掌握国际服务贸易法律、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和惯例、国际承包与劳务合作;了解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等。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应对服务贸易纠纷,维护企业权益。

(三)具有良好的业务水平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在招聘时往往倾向业务水平突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能较快地融入工作环境,为企业更快的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节约业务培训时间,为企业节省成本。鉴于此,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加强实践训练,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当前国际市场呈现信息化、技术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服务贸易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创新能力等。根据近百家服务贸易企业的调查可知,将近80%的企业非常重视就职者的职业道德,员工较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另外,身心健康、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服务贸易人才需具备的素质。当然,国际服务贸易人才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根据国际形势,探索新路子、开拓新市场。

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规模稳步增长,国际服务贸易学科发展越发重要,但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理念依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无法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的调整、不能体现学校办学的优势特色、缺乏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等。这不仅导致学生无法把握国际服务贸易的热点问题、难以及时了解专业的前沿知识,而且使得人才培养缺少特色性和高端性。

(二)教学模式单一

尽管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大部分地区的高校仍然采用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听。对于即将面临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行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有较多的概念、理论、政策等抽象知识,一味地灌输知识既不利于学生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有效地运用于适当情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服务贸易专业许多课程都强调国际化,但是,专业人才真正走进国际市场并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是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实践才是真正的落脚点。然而,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是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共同问题。很多高校的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比重大,实践知识比重小甚至几乎没有,缺乏相对应的实务实训。

(四)师资队伍不完善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40岁以下专任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尽管国际贸易服务课程的教师结构队伍年轻化有助于高校人才梯队的建设,但是大多青年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具有外语能力和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知识的“双优”教师短缺,难以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更新对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及时更新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内容;利用学校人才培养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科专业的特色性;参照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以此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

(二)采用“双向”教育模式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会愿意自主的去吸收对自己就业有用的知识。因此,老师应从知识灌输者转为知识引导者。增强与学生互动,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经济实例与学生探讨,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散学生的思考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应该本着“为企业服务,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则展开,加强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服务贸易行业实习,模拟真实的就业环境。此外,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服务贸易课程实验基地,以便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专业操作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做好就业前的实际操作准备,以此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实行课程教师的再教育

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20世纪中叶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重心不断向服务业倾斜,国际服务贸易也在世界经济结构转化的大趋势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在提升整体国民经济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及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上已经占据重要位置,被称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由图1可以看出,从2002年起,浙江省服务贸易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都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7.8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156.1亿美元,增长了约19倍,其中2000年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95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到2009年,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到91.7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近6.64%。虽然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出口层次低、贸易结构不合理等。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二者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达到60%以上,而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发展不足,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国际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方法说明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势必会给浙江省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时,大多数国内学者从对外贸易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角度来衡量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当一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时(以绝对量表示):GDP=C+I+G+(X-M)(1)即: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量+总投资额+政府购买+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由此,可以得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百分比: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百分比=GDP增长百分比×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仅仅将贸易进口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漏出量,认为进口与GD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从实践中看,贸易进口对国民福利的提高和经济增长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要考察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能仅仅从服务贸易净出口单方面来看,要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分析。故本文将从服务贸易总额及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三个方面,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实证分析角度入手,具体分析国际服务贸易对浙江省GDP的贡献。

(二)样本采集与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1995年~2010年为样本区间,其中1995年~2003年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数据来自《浙江省金融年鉴》,2006年~201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浙江省内生产总值数据均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以省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国际服务贸易指标包括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用GDP、EX、IM、NX分别表示浙江省生产总值、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进口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出口额均以万美元为单位,生产总值按照当年的汇率折算成美元,具体数值见表1。由于变量具有指数特征,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变量表示形式为:LNGDP、LNEX、LNIM、LNNX。

(三)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对GDP的贡献性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对GDP贡献分析上,采用服务贸易依存度和服务贸易对GDP的相关系数两个方面来考察。1.服务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是判断一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据此,可以得出服务贸易进口依存度、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和服务贸易依存度三个重要指标。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浙江省1995年~2010年服务贸易依存度(具体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来,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依存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6年以后,外贸依存度快速攀升,在2009年分别达到0.95%、0.52%、0.43%。这说明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快速增长。2.相关性分析根据表1数据,对浙江省1995年~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GDP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如下模型:LNGDP=C+χLNNX+ξ(2)其中,χ表示服务贸易弹性,ξ为随机扰动项。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从表3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服务贸易与GDP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且拟合程度也很好,表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浙江省经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国际服务贸易NX与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348,即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每增长1%,可以带动省内经济增长0.348%,服务贸易的边际产出相当高,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四)服务贸易出口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表1中的数据,对浙江省1995年~2010年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与GDP进行相关性分析,模型如下:LNGDP=C+坠LNNX+ξ(3)其中,α表示服务贸易的出口弹性,ξ为随机扰动项。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4: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服务贸易出口与浙江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省内经济的增长。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EX与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315,即服务贸易的出口弹性为0.315,表明服务贸易出口每增长1%,可以带动省内经济增长0.315%,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耐性逐渐加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省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极大推动作用。

(五)服务贸易进口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表1数据,对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与GDP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模型如下:LNGDP=C+βLNIM+ξ(4)其中,β表示国际服务贸易的进口弹性,ξ为随机干扰项。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服务贸易进口与浙江省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国际服务贸易进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省内经济增长。国际服务贸易进口IM与GDP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383,即服务贸易的进口弹性为0.382,表明服务贸易进口每增长1%,可以带动省内经济增长0.383%,比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稍大。由此也可以看出服务贸易进口对省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大于服务贸易出口。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对外依赖程度逐渐加强。该省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2.通过实证发现,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与GDP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而且服务贸易进口与GDP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其相关性要大于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性。

这说明在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基本上处于逆差状态情况下(直到近两年逆差局面才逐渐得以扭转),服务贸易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服务贸易出口,进而表明占服务贸易总额50%以上的进口部分对省内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较大比重的是旅游、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传统服务,而主要进口金融服务、电影音像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等新兴服务,进口的这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来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利于省内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在保持优势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现阶段可以适当增加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的进口,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传统服务行业的改造和升级,最终能促进省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

三、提高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立足比较优势,提高国际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

全面提高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就要立足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认真研究制定支持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政策,将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和货物贸易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立足服务行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国际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就目前来看,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项目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出口比重逐渐上升的服务行业,如其他商业服务、旅游等;二是出口量小,但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新型服务项目,如计算机、咨询和信息服务等;三是出口量极小,但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服务项目,如金融、通讯邮电等。一方面,浙江省应该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资源,如利用其拥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其比较优势所在的行业,如运输、建筑及旅游等,扩大这一领域的贸易出口,巩固和发展其比较优势行业;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发掘其潜力行业,就目前国际国内形势来看,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服务行业是大势所趋,故要提高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就要改变行业所处的劣势地位。在保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领域发展的同时,将计算机信息技术、金融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

(二)加大科研投入,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增长理论认为,在短期,储蓄率和资本积累的上升能够提高人均产出和经济增长率,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最根本和最持久的是知识生产和人力资本积累(于文婷,2008)。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高的产业,其自身的增长潜力相比较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低的产业来讲要大,同时,这种产业对经济的增长推动作用也更加明显。浙江省传统服务业如旅游、建筑、运输等通常被认为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而现代服务业如通讯、保险、金融、专利技术和特许权等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使这些新兴服务业得以快速的发展,同时可以改造传统服务业,使其从要素密集型向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

(三)大力培养国际服务贸易型人才

当代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也日益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所在。这对我国尤其是浙江省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浙江省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近年来虽有所发展,但相对于其他城市仍存在很大差距。作为决定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本状况,在浙江省则不容乐观。在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相对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外向型高层次人才更是短缺。因此,浙江省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要谋求发展,必须改进发展模式,改善人类资本状况,积极推进人力资本依托型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策

一、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强劲之势一直延续至今。纵观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际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迅速,但各主要贸易区发展不平衡。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高达24150亿美元,与1970年仅710亿美元的出口额相比,35年间增长了33倍;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由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五分之一,增至90年代的四分之一。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在世界各主要贸易区又是不平衡的。欧洲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居前列,2005年欧盟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104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欧洲发达国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业部门。亚洲地区除日本外多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总体发展水平低于西欧,但经济发展速度快,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居世界首位,地区总体排名仅次于欧洲。

第二,国际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域扩大。二战之前,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务的输出输入上。二战之后,由于第三次产业发展,电讯、金融以及各种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比重较20世纪70年代下降很多,国际旅游的比重略有上升,其他服务包话电讯服务、建筑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专利或许可、其他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等可统计项目。这些大都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项目,在新的科技浪潮推动下,增长速度很快,远远超过在服务贸易中一直占比重较大的运输和旅游业的增长,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三,国际服务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与贸易壁垒并存。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已基本实现服务化,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已超过65%。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是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的不同,加之开放服务市场,意味着大量要素的跨国流动,一些敏感性领域,如金融、保险、通讯以及航空运输等,往往关系到服务贸易输入国的和安全,各国必然对相应的服务业进口进行限制。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诸如入境限制、技术标准、外汇管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第一,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层次尚低,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亦很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不仅总体的规模水平迅速的提高,其种类也日趋多样化。但真正起支撑作用的主要领域还仅仅局限于海运业、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旅游业这类资源充裕型产业。即便是旅游业,在旅游的“软件”建设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文化娱乐项目缺乏,专业导游人员匮乏等。

第二,服务贸易专业化水平呈现下滑趋势。国际贸易专业化系数是用来衡量一国国际贸易是否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系数越大越有优势。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专业化系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服务贸易扩展的势头也越发强劲,而我国近年国际贸易专业化系数呈下降态势。我国劳动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及旅游业等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服务贸易中,比较优势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和政策会引起高技术人才的流动,通过培训和教育,人力资本的状况也会发生改变。然而,我国的高等生产要素缺乏,一些知识或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如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发展该方面的服务出口要求出口国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而这些恰恰是我国现阶段所缺少而又急需解决的。从以上分析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在我国,沿用传统比较优势思路运行的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日趋增大,这有力地证明了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尤其在服务贸易中,拥有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就能获得比较利益。

二、以进出口指标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指标

就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标来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贸易上。近年来,中国运输服务出口占比虽呈逐步上升势头,旅游服务出口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占最大比重。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之,我国服务贸易各项目的净出口指标显示出我国的竞争优势集中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仍处于相对劣势。

(二)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标

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就是服务贸易出口额与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其比例提高说明竞争力增强(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是世界上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达15%以上,其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其余7国。而我国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还不到3%,不足美国的1/5。我国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排在以上7国之后,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市场占有率还是比较小的。

(三)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之间。从出口的角度来看,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分析,我国总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呈现出负数状态,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行业上看,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项目。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大多时间里呈现出正数状态,其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垄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在余下的所有其他项目服务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多为负数,着实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当低下,尤其是在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

(四)服务贸易显示性优势指数

近年来,美国、法国、荷兰和英国的RCA指数均大于1,其中美国的RCA指数最高,一直保持在1.4左右,表现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很显然,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日本和德国的RCA指数多年来一直处于0.7左右,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弱。而中国的RCA指数近年来一直徘徊于0.5-0.6之间,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属于服务贸易发展极其滞后的国家(见表2)。

综上所述,不管从RCA指数的大小还是其变化情况来看,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很弱。

三、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培育服务贸易竞争优势。除了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的稳定增长外,我国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项目,包括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不断优化结构,加大力度培养这些领域的应用性人才,汲取国外先进的、成功的经验,提升它们的竞争力。

第二,加强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机制,加快金融服务发展。在我国的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如交通运输、旅游等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很低。而当今国际服务业竞争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知识、技术、管理类的服务行业中,此类服务呈现出制约因素少、市场增长快、附加值高的特点。所以我国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知识、信息技术型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此外,还要加速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作为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金融服务在整个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它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提供关键性的重要服务。但由于监管的真空,导致了我国银行信用的缺失,从而使我国金融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无立足之地。所以,加快金融体制的进程,加快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水平和银行监管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是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第三,建立科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面对多行业、门类繁多的领域,其宏观管理将主要表现为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商务部应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侧重于全国服务业进出口政策的协调和管理。

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要加强政府间谈判与协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继续在互惠原则基础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就越发显得重要,它有助于我们自己意见的表达,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对方的要价,“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过双边尤其是多边谈判,维护我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在服务出口措施尤其对我国有特殊利益的方面给予平等待遇,从而使我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环境中,以谋求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

2.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经济评论,2003(2).

3.黄俊.服务贸易壁垒的新特点与我国服务业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0).

4.郭怀英.我国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与研究,2003(7).

5.王绍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6.王国安,扬军安.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7.韩可卫.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

8.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9.刘庆林.国际服务贸易[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0.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4(8).

11.周怀峰.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5(3).

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按其发生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还有物化服务的贸易。所以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学术界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狭义定义是:当一国(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国(地区)的消费者(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时,并相应获得外汇收入的全过程,便构成服务的出口;相对于服务的出口,一国(地区)消费者购买他国(地区)劳动力提供服务的过程,形成服务的进口。

根据1994年4月在摩洛哥正式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上可以概括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

1、规模较小,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是无论在“质”或者“量”上都很难与发达国家匹敌。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7606.9亿美元,贸易进出口均排名世界第三名,贸易顺兰为1774.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而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89.1亿美元。可以推测。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那么肯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2、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这种现象肯定会制约我国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3、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连渐减少。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待探讨。因为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难以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因此,我国如果不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

4、国内立法、管理滞后。服务贸易壁垒除了传统贸易壁垒以外,新型的贸易壁垒如制度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壁垒。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系列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较抽象,可操作性较差,一些条文与国际规定不太吻合。并且,针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等现象。法律中未有相关保护措施可寻,这无疑会使我国企业的利益受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未形成完整体系,甚至不少领域至今仍是空白。

同样,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行业垄断、责权不明等。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国际服务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90-2000年间国际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6%的增长率。新的服务部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实物生产部门转移到服务生产部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内容越来越丰富和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容上看,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推进,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迅速崛起,进入服务贸易领域。倒如金融、保险、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它们的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上看,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一直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的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旅游等)在发展中呈下降

趋势。而兴起的服务部门(如通讯、保险、金融等)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贸易结构的优化正是体现在,世界服

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经从以自然经济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平衡性。在地区分布上,服务贸易大国基本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还很不发达,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由此造成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2007年,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中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存在高额顺差。不能忽视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的趋势,这样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加快。资料表明,1990-199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速1倍以上。其中东亚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最为迅速,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都已经进入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前20名。

国际服务贸易在行业分布上也较不平衡,金额较大的贸易项目有旅游、运输、保险、金融和电信等。

另外,在产品结构方面的不平衡表现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出口的则主要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品。发达国家不断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只让发展中国家从事最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自己却依托人力资本牢牢把控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3、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1994年GATS的诞生,第一次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各成员方加快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1997年WTO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再一次显示了势不可挡的自由化趋势。服务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服务行业,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等特点。各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或者政府对本国服务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4、突出的知识密集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改变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的局限。银行、医疗等原需要直接接触的服务业,现在均可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借助于通信卫星和国际网络,国际服务贸易大大拓宽了其外延;知识和技术为服务领域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需要大量服务投入的新行业不断涌现。

“知识就是力量”,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既可以造成各国服务业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或相对差异,又可以造成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

四、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建议

1、加大对服务业投资,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我国的服务业整体出口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首先,必须增强我国在国际服务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大投资在于添置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商业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劳务输出、饮食业等传统优势行业,扬长避短也是明智之举。

2、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服务业。我国的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上,大概要占到服务贸易总额的56%以上。与此相比,在金融、保险、通讯等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所占比重不足8%。这说明我国在新型的服务产业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有待加强。第一。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服务知识运用于传统的服务产业,重点改造交通运输、餐饮等瓶颈行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第二,积极开拓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加速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3、完善国内各项法律法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立法工作滞后,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存在着覆盖面窄、内容不规范、与国际惯例相冲突等诸多问题。所以,我国政府首先应该对已经建立起来的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使其符合WTO的要求,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国际争端。其次,对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尚未制定的法律法规,应该尽快填补这些空白。最后,要增强对我国国内行业造成损失事件的预见性,及早保护,避免伤害。

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服务业;对策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相比于全球服务贸易的停滞不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仍攀升9%;而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更是增长20%,居世界服务贸易各国各地区之首。我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以及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稳步上升,2003年比重达2.5%,出口排名上升为世界第九位,进口上升至第八位。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但整体出口规模与我国经济实力相比仍较少,与货物贸易相比也处于劣势。从200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表(见表1)可以看出,2002年服务贸易的出口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只占10.3%,低于世界平均19.8的水平;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的5.1%,而服务出口仅占2.4%,不及货物贸易的一半。很明显,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处于劣势,服务贸易出口的比较优势不如货物贸易出口。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是服务贸易净进口国,服务贸易逆差逐年增大(见表2)。服务项下逆差呈扩大趋势正说明了我国出口能力相对较弱及其他国家对中国服务出口存在限制。同时也看到目前我国服务贸易还处于相对落后水平,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二、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服务技术的进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服务结构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我国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较不发达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劳务工程承包和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部门。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运输服务出口的比重为19.3%,旅游服务出口比重占41.2%,而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包括金融、保险、计算机、咨询、电信和邮电等现代服务贸易)仅占39.4%。而同期,全球范围的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的贸易占整个服务贸易的一半。

    (二)服务业发展落后,整体竞争力较差

    我国是一个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就gdp产业构成百分比来看,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远远地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为60%~80%,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我国仅为gdp的1/3。我国服务业发展不仅表现为规模小,同时表现为档次低,服务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差。近几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太大的提高,服务贸易从整体上看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呈不断扩大趋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任务是相当迫切的。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低,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商品和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的垄断经营现象严重,公共服务、运输邮电、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领域政府定价的成分大,缺乏合理的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缺乏活力;二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服务行业与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协作关系尚未形成;三是服务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落后。

    (三)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

    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存在政策和规章存在差异性,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缺乏透明度,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上实行多头管理,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

    (四)服务贸易立法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真正

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符合国际运作惯例,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五)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属性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产业性质决定贸易性质,新兴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的相对份额不断在扩大。而作为决定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本状况,目前在我国并不理想。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以教育程度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的上海为例,1997年上海每万名人口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600名,其中26.9%为工程技术人员,36.4%是教育、科研和卫生系统人员,12.5%是商业技术人员,金融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服务业人才中,涉外人才所占比重偏低。发展服务贸易不仅需要一般的金融、保险、运输、旅游等方面的人才,更需要一批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人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方面的差距。

    三、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对策

    (一)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在20世纪80年代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服务供给者也以商品存在形式逐步进入世界市场,提供相关的服务。然而与服务贸易的进口和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度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仍有较大的差距,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应重点和扶持一下几个行业:一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商贸、运输、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二是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信息、中介等各类专业服务;三是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行业,如教育事业、公共服务等。

    (二)有步骤、分层次地放开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鉴于我国的服务贸易规模还比较小,处于成长阶段,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于整个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渐进式的开放策略有助于服务贸易的规范健康发展。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gats的规定,统筹规划并协调各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稳妥、慎重、有重点、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在既考虑国际惯例、又考虑本土国情的基础上来确定服务业的开放度和保留度。一是分行业有选择地进行开放。积极推进旅游、水上运输等领域利用外资试点;扩大国内商业、外贸、会计、法律咨询的开放试点范围;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开放金融和通讯领域的试点。二是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我国各地服务业发展并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尤其上海、深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地区较大,应在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方面先行一步;在后进地区,可通过试点试验,减少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风险。

    (三)充分发挥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

    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都相对滞后,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以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顺应国内产业调整和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优势服务项目上充分利用gats的规则,制定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和服务业出口部门战略;二是顺应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引入竞争,鼓励创新。三是采取有效的服务贸易政策,确立服务业公平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服务企业,发挥其竞争优势,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市场竞争。

    (四)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结合我国现行的服务立法缺点,未来服务贸易立法必须进一步明确立法原则,解决立法形式与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加快立法速度和执行度。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原则。服务贸易由于内容复杂、监管难度大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国内市

场稳定和国家经济、政治安全,因此在服务贸易开放和立法上必须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原则,尤其在邮电通讯、新闻出版、交通运输、广播电视服务等敏感行业,在选择开放的范围、程度上要坚持原则,谨慎从事。二是与国际接轨原则。gats确定了当今规范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框架和原则制度。中国加入wto之后,应以gats的原则制度为基础,制定与其相衔接的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在此,我们应加强对多边服务贸易规则研究基础上,借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利法。三是坚持发展中国家原则。在服务贸易开放和立法中我们应坚持此原则,充分利用gats给予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的优惠,不作超出我国现有开放能力的承诺。

    (五)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人力资本作为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基础,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其优势可以通过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人才流动获得。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高素质的服务业涉外人才仍非常紧缺。今后我们在充分发挥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应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发展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使服务业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2003[r].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中国商务年鉴2004[g].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4]郑昌吉,夏晴.国际转移背景下的中国服务业——发展空间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