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

简述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

简述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

简述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04-04

2010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等要求[1];在经历了十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完成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工作,并于2011年底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9月开始使用根据《地理课标》(2011年版)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

本文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分析《地理课标》 (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之后的主要变化。

一、“前言”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导入语指明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价值——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2]。这源于《地理教育国际》中“序”的内容,也折射出《地理教育国际》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深远影响。

(一)课程性质

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揭示了地理课程应具有的独特价值。[3]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不再细述地理学概念及其显著特点,而是直接阐释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纵观1988、1992、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发现其中提到的地理课程性质,均指向两个关键词:“必修”和“基础”。此次重用“基础课程”作宾语,强调了地理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奠基作用。此外,《地理课标》 (2011年版)还详细地介绍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这一部分有如下变化:第一,保留了原有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条理念,而在具体表述中注意了与“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的链接;第二,将保留了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合并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第三,将保留了原有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两条理念融到了实施建议之中。

(三)课程设计思路

这一部分的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第2条。讨论如下:第一,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顺序,大致是先地球和地图,后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人教版”、“湘教版”、“大象版”、“广东人民版”、“晋教版”和“商务版”六种版本的七、八年级地理教材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顺序来编排,唯独“中图版”是依照“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编写。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这两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排,各有利弊。究竟孰优孰劣,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对于地理教师是否可以自行选择授课顺序,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地理教师对教材结构的把握程度和学校对地理教师的评价机制等现实因素会直接影响地理教师授课顺序的选择。例如,由于一学期地理课时数是一定的,若地理教师调整授课顺序,很可能会与当地期中考试等统一检测的考查内容与要求发生冲突,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地理教学评价。

二、课程目标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阐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比《地理课标》(实验稿)更加精炼,删去了原有的“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4]一句,在总目标与分类目标之间增加了一段话,旨在强调不可肢解三维目标。

(一)关于“知识与技能”

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增加了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与“表达地理信息”、“地理实验”的技能。可见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获取地理信息,还要求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此外,随着地理教育界对地理实验的深入研究,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5]

(二)关于“过程与方法”

主要变化为: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技能”中的“归纳地理特征”移到了“过程与方法”部分;增加了“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不仅吻合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而且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战略主题。

(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要变化为: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吸纳兴趣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有所提高;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这重在让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与逐步提升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课程内容部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均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第三部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

(一)标准

1.删去《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避免了学科间的内容交叉、重复等。例如,删去了“中国地理”中“认识区域”部分的“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又如,删去了“气候”中“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标题的“与我们的生活”,以保持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再如,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避免和政治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2.更换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等。通过更换《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或词语而降低要求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将“说出”、“知道”、“描述”等了解水平的动词改为“归纳”、“概括”、“理解”等理解水平的动词,以提高学习水平要求。例如,在“世界地理”的“居民”中,将原表述“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明显提高了学习要求。规范表达,是为了让语句更趋准确、简练。又如,在“气候”中,将原表述“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换为“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显简练。再如,在“疆域与人口”中,将原表述“省级行政区”更换为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更显规范。

3.增加部分标准或词语,以提高要求,强调规范表达等。《地理课标》(2011年版)增加了部分标准或词语,提高了要求,表达更加规范。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中,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乡土地理”中,增加了“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新增的内容,符合地理课程目标中“增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的要求。再如,在“地球与地球仪”中,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强调在开展地球自转和公转内容教学时,需要采用地理演示法。

当然,对标准的修改是很灵活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也可能在某条标准中同时采用多种修改方式。

(二)关于“活动建议”

1.内容方面,规范活动建议。《地理课标》(2011年版)或精选、归并《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活动建议,或重新设计活动建议,以使活动建议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启发性。

2.统一了对活动形式的表述方式。《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活动建议均采取如下表述方式:“开展……等活动。例如,……”建议开展几项活动,就举出几个相应的例子。涉及的活动类型包括地理观测、动手制作、运用地图、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辩论、讨论、学习交流、角色扮演、野外地理观察、地理知识竞赛、撰写小论文、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共列出23个例子。由此可见,地理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条件,从中选择或自行设计其他的适当活动内容,以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关于“说明”

1.编选区域时有所限定。《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都指定了必学区域。“世界地理”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必学地区由《地理课标》(实验稿)要求的五个改为四个,此外,增加了“‘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的要求。“中国地理”这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的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可见,要求所选的五个区域可以是不同空间尺度的,但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和要求。其实,依据《地理课标》(实验稿)编写的七个版本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均满足了如上新增要求,只是“中图版” 《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将香港和澳门放在第六章的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内进行简单介绍,不如其他版本教科书专门用一节或两节来介绍香港和澳门那样详细。

2.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就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记者问》中谈到: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6]《地理课标》(2011年版)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用“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一“说明”,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3.删去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为简明扼要,《地理课标》(实验稿)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在《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被删去,例如“气候”部分的第2点说明。

4.新增必要“说明”,以免分歧和争议或强调某些要求。为明确概念,杜绝分歧,在“说明”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例如,在“中国地理”中“地域差异”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一句,以避免对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产生对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分析和争议;在“乡土地理”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这一要求,对鼓励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精神予以强调。

四、实施建议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案例,需简要说明时采用了举例的方式。

(一)评价建议

这一部分做了一些结构调整。《地理课标》(实验稿)是以“能力、方法、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评价方式”的顺序进行表述,而《地理课标》(2011年版)则按“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 的思路陈述“建议”。其中,“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具体地说,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关于“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补充了对纸笔测验、档案袋和观察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详细介绍;关于“评价的实施”,在《地理课标》(实验稿)基础上,强调了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关于“评价结果的解释”,明确阐述了解释评价结果时的注意事项和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

(二)教材编写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教材编写建议”较多的是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补充。

1.第一段简略交代了地理教材所包括的内容,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同一部分的第五点“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2.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其他四点拆分为五点,增加了“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的要求,强调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这与“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目标相一致。

3.在“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中,增加了教科书编写者选择区域时应注意“适当分散难点,注意知识再现”。

4.在“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的阐述中,增加了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符合了《纲要》中提到的“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精神。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建地理教学环境,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在“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一节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这一建议;在“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这一建议。

2.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标题更换为“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明确并凸显了这一要点。

3.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地理教学方法。新增了一大要点——“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提倡地理教师从网络上获取电子资源,“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

综上所述,《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修订和完善涉及深广,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地理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理解,依据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认真地开展教学,深入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简述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范文第2篇

全面、准确、明确的表述,反映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广。过去对于问题不敢说,或说不清、道不明、讲不全,主要源于对问题认识不清、不透,把握不准。众所周知,始于世纪之交的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由于学科课程理论和相关政策等准备相对不足,对许多问题认识不清,实验稿“课标”是在带着困惑、疑虑,甚至较强争议的情势下出台的。因而在它问世伊始,一度遭到强烈的质疑,许多地方概念不清或表述模糊是实验稿“课标”较明显的硬伤。例如,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里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看来,显然那时对“语文”与“语言文字”和“语文课程”没有清晰认识,无法厘清,混为一谈。例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致力点,语文课程应该怎样确定?“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要素都作为致力点呢,还是以其中最具学科主要特点的某一点为致力点?从中可见当初我们对“语文素养”和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根本任务认识不清。再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对“语文素养”的阐释,可归纳为以下几条: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恰当地说应为“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还算不算是“语文素养”中的要义?……

新版“课标”尽可能对多年来新课程实验探究的最新认识、成功做法和合理建议进行梳理、筛选、提炼、发展,提升“课标”,使之更加符合规律,切合实际。

一、力求表述正确。对于表述失当的,改正之。如,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之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正之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段目标与内容”关于默读的具体要求中,将“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第一学段调至第二学段,使“默读”的此点要求更加遵循规律、合乎学生学习实际。

二、力求表述全面。对于表述不全面,有重要遗漏的,周全之。对于“语文素养”的要点列举,补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第1条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充实进去;在第10条恰当补充“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写作目标中增加“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对写作乃至学校语文教学要求的重要补充、提示和完善。对于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怎么理解,实验稿“课标”没有明确阐释,大家莫衷一是。新版“课标”有恰当规定:“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三、力求表述具体。对于表述过于概括、笼统的,使人难以理解和操作的,清晰之。对于阅读能力总目标,增加“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使此目标更加直观明确,易于理解和操作。写作目标,实验稿“课标”有表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很含糊,不具体。新版“课标”修改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很是具体。在各学段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在具体的训练项目上实验稿对不同学段只笼统要求,未作重点提示(或许当时难以说清),使人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新版则尽力具体之。如,关于“精读的评价”,实验稿只提出总的规定要求,具体到各学段该怎样把握?恐怕绝大多教师都是一头雾水。现在新版具体化为:“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关于语法修辞知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里只有寥寥两行字,在阅读评价里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新版则在阅读教学建议中专门列出,用两大段文字来例举语文知识类型,点拨教学目的和策略,交代注意事项。在评价里对语法修辞知识的考察表述极为精当,变实验稿“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词法名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言下之意,不作为考试内容的仅是其术语而已。如何教?如何评价?新版“课标”为我们廓清了方向。

简述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教学 构建途径

语文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均较强的科目。初中语文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应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调动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主性。构建“以生为本”、“积极、自主、高效、简约”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心感受文章所表述的情感,置身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强化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时,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仅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要重点围绕创设主动参与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和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等展开。以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为例,教师需要根据所要讲授的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巧妙导入,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小问题,比如,《春》,在讲授朱自清的这篇优美的散文时,我并没有盲目地向学生讲述这篇文章的背景、寓意,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感受,想一想我们自己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让学生用眼睛、心灵感受实实在在的“春”,然后与课文中的《春》再进行思想的“碰撞”、感情的“交流”。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走进课本向主动学习语文知识转变。

二、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采用师生共议学习目标的模式,让学生课下“多吃、多消化”,然后在课堂上多交流、多谈感受,碰撞思想火花,采取设问、解疑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探究水平。比如,讲述《社戏》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看不上一部期望已久的电影时,心情会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将这种心情带到课文学习过程中,寓情于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践行自主式教学模式,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注重创新,构建初中高效课堂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质量,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构建适合初中语文学科的高效课堂呢?这是值得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创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参与率。比如,教学《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华夏文化的精髓,将当代中华的优秀文化与课文中“文化魅力”相结合,增强文化的时代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注重课堂生成的创新,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有效的课堂预设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基础。但是,语文课堂生成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即时引导学生、处理突发性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讲授《愚公移山》时,可以让学生联想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开移山,从当代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比如,《背影》中,就可以搜集各种背影,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通过增强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

四、内容精选,推进初中语文简约化教学

实施简约化教学,能够“弃繁就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重点,提高课堂学习成效。在初中语文简约化教学中就要构建高效低能、优质轻负,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高效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本质上看,简约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精选内容、真实自然、简约但是不简单,确保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但形式简约。当然,简约化教学并不是删除的内容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紧抓语文教学主线,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是教学目标简明化,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本来很明确、很简单,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人为地把它复杂化,明确初中语文“识字认字、阅读、写作(或者说表达)”的目标就足够了;二是教学内容要简化,教师、学生和语文课堂时间都是有限的,初中语文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要优中选精,选择最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重点讲述,深入学习,由点及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三是教学过程要精简,这样能够将课堂教学时间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简约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实现把语文“教真、教实、教好”的目标,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语言素养、语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积极、自主、高效、简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主性,引导他们热爱汉语言文化,将读书的思考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傅美林.浅论初中语文自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2).

简述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汽车职场英语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述

1.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

2.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相关企业岗位技能的调研数据为依据,以汽车类岗位所需的专业英语、汽车行业职场相关知识,以及职场英语交流为主要教学内容,是基础英语同汽车技术专业的结合,它是基础英语在汽车职场领域的运用,实现“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课堂教学与职场环境”的教学改革。本课程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设计思路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围绕学生组织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习模块的设置上,既紧密联系行业能力要求,又突出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在进行设计时,其学习对象为高职学生,所以在学习项目的选取上强调实用性。教学采用理论教学(教室)﹢实践教学(实训场地)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大量使用场景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为了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人本性,更好的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必须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要用到和接触到的相关知识,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前进行了大量的行业调研,对获取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综合分析,选出最实用、最典型的材料。同时,在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不少先进国家的有关汽车方面的资料和教材。

5.课程特色

《汽车职场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英语课程。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互动”为指导思想,坚持工作环境和教学情境相结合、工作流程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教学(教室)﹢实践教学(实训场地)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职场交流,掌握汽车行业常见的专业英语词汇、术语,能基本读懂和翻译相关英文产品说明书、技术规格和设备维修手册等,把学生培养成为汽车行业中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2.分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职场基本交流用语和职场主要术语、标识,能读懂有关职场安全的文本。

掌握汽车零部件的相关英语词汇,并能读懂相关文章。

掌握汽车销售方面的基本术语和职场交流用语。

能读懂英文汽车销售广告和销售图表,并能用英文描述销售图表。

能基本读懂和翻译相关英文产品说明书、技术规格和设备维修手册等。

(2)学生专业能力目标

能对汽车行业职场安全与健康进行简单英文描述。

掌握汽车零部件的相关英语词汇,并能对汽车零部件知识进行简单的英文描述。

能对汽车营销知识进行简单英文描述。

能进行相关职场情景交流。

(3)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职场健康与安全2.汽车零部件一单元发动机工作原理二单元电喷系统三单元供油系统四单元传动系统五单元转向系统六单元制动系统七单元发动机、冷却系统八单元仪表板3.汽车营销

四、教学实施

1.师资要求

具有英语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汽车职场健康与安全、具有汽车零部件和汽车营销等方面知识。

2.教学硬件设施

职场实地汽车部件

3.教材及参考资料

《汽车职场英语》主要采用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开发原则,结合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的教学理念”。

本书涵盖三部分内容,即:汽车职场健康与安全、汽车零部件、汽车营销。所有材料均来自真实的汽车保养维修工作场所。

4.教学方法

(1)教师应依据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2)教学须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练结合,边讲边学,“教”与“学”互动,做中学,学中做。

(3)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建议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5.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的评价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2)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

本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方面,平时占50%,期末占50%。

6.成绩认定及考核标准

学生成绩的认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时总评成绩,满分100分;

二是按照课程考核标准进行的期未考核,满分100分,该两项成绩最终各按50%计算。两项分之和,即为学生最终成绩。

7.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如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3)校企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

(4)加强对《汽车职场英语》的不断补充和修改。

五、其他说明

1.本课程适用高职汽车专业。

2.根据新技术发展,该课程标准使用2-3年后修订。

参考文献:

简述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范文第5篇

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标准”除制订了当代课程标准外,还对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未来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时在书后还附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摘录,使我们有的比较,更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适合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