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所 后勤管理 素质

研究所的后勤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过几十年的运作逐步形成的,在当时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后勤管理工作更需要为改革后的研究所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为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研究所改革发展的需要,后勤管理工作自身的发展也必须要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新形势下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样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后勤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研究所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

研究所的后勤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1.服务性

服务既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归宿。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研究所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科研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服务措施要到位,只有把每项后勤保障服务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为职工和家属的生活提供优质工作和生活环境。后勤管理部门是研究所正常运转的能量保障,必须为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归结为:一是为领导服务。后勤管理部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首先应该为领导服务好。领导工作涉及到哪里,后勤服务工作范围就要延伸到哪里。二是为研究所内部各部门服务。后勤管理部门往往掌握着研究所的安全、能源、房屋、环境、设备资源,也是确保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后勤管理部门要应急其所急,帮其所帮,解其所难,热情服务。三是为职工生活服务。后勤管理部门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研究所全体职工及家属服务。

2.保障性

后勤保障是科研生产工作、职工生活中的有力补充,只有在日常运转中出现问题时,才会体现其重要性及必要性,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随机的,其工作难度也是最大的,而这种性质的体现又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后勤保障工作常常是从一些小事做起,然而这些被称为小事的工作确是保障科研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做到所有保障对象都满意是十分困难的,且稍有拖延或失误便会招人误解,如果没有保障到位,那么更无法保证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

3.复杂多样性

研究所的后勤保障工作内容涉及面广,头绪繁多,既有人际关系,又有人与物的关系。首先科研生产及职工生活所需的安全、能源、房屋、环境、设备样样都要细心考虑,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全体职工的生活情绪。其次是上下左右,纵横交错,涉及面广,既要处理好与研究所各部门的关系,又要处理好研究所与外部协作单位的诸多方面的关系。因此,研究所的后勤管理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二、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对研究所后勤管理工作的制约

我国研究所在国有事业单位的改革大潮中,以管理出效益,以管理出成果已成为国有事业单位管理决策层的共识。而管理的成效又取决于人的素质,可见我们应深入研究、分析素质的内涵,辨证的看待个体素质和群体结构、管理行为以及管理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后勤管理工作要求从事该工作的职工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品行修养、基本技能和较强业务素质。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后勤管理工作的成效。

1.后勤工作的管理职能受管理人员政治素质的制约

人的各种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是灵魂,是我们开展和做好一切工作的必备素质。后勤工作性质决定了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要经常与钱、物打交道,如果其政治思想不过硬,缺乏廉洁奉公的原则性,其业务素质再高,也会导致后勤工作受到影响甚至误入迷途。因此要不断加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的修养。

2.后勤工作的管理职能受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制约

后勤工作既是一项执行政策、理财管物,购置分发、各类维修的事务性工作,又是一项执行财务制度、维护财政纪律的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的。

3.后勤工作的管理职能受后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制约

后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后勤保障工作能否实施到位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他们也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对本岗位的工作职责要确实履行到位,要消除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4.后勤工作的管理职能受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制约

后勤工作人员要有主动服务的意识。研究所后勤服务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的从属性,但从属性并不意味着完全被动,被动与主动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后勤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不好,会造成后勤工作出现扯皮现象,问题很难得到尽快解决。因而后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力争主动、要讲工作效率。

三、提升研究所后勤管理水平,促进研究所可持续发展

1.研究所管理决策层要提高对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

首先研究所管理决策层应重视对后勤管理干部的选拔,应选派有敬业精神和后勤管理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后勤领导岗位。其次,研究所管理决策层应把后勤人员的职称、考级问题等纳入研究所正常的考核工作的范围,这些问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只有充分关心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次,要重视增强后勤群体的凝聚力。一方面,要在研究所中形成一种尊重后勤人员劳动的舆论倾向,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后勤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及后勤职工与其他部门员工和外部协作单位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后勤系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优质服务职能的必要条件。

2.逐步完善和健全各项后勤保障管理制度

后勤保障管理制度是指后勤保障单位在管理、保障、服务、等活动中所具有的组织、财务、产权和管理制度的总和,后勤保障管理制度是后勤单位赖以生存的制度基础,是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的体制和机制保证。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战略格局看,后勤必须彻底改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比较散、比较小、比较弱的状况,全面提高后勤核心能力,才能在未来研究所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依据新形势下研究所对科研生产后勤保障工作的要求,对现有的后勤保障管理制度进行评估,进而逐步完善和健全各项后勤保障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研究所对科研生产后勤保障工作的要求。

3.提髙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素质和管理能力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健全管理体制,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方法,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研究所应拥有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后勤工作人员群体。提高研究所的后勤管理水平,就必须对后勤保障制度及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优化和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是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要针对后勤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学习型组织”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

(2)是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研究所科研生产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仅仅看到研究所后勤的服务性保障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到后勤工作对单位形象的提升作用,因此应当高度认识后勤工作在整个研究所工作中提升形象的重要作用,应在后勤职工特别是“窗口”职工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一是必须正确认识个人岗位工作与单位形象的重要性。提升形象是对研究所后勤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后勤工作人员不能单纯地将自己看作是普通的服务保障人员,更要充分认识到作为服务保障人员的崇高职责和追求目标,要充分认识到为科研生产和职工生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是对提升单位形象的重要作用。二是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体贴服务对象,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全体职工和家属对后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3)是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

必须具备良好服务技能。单凭一股工作热情缺乏一定的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后勤工作人员也面临如何提高服务技能的问题,首先组织引导后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努力促进后勤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同时,应支持后勤工作人员参加业务进修,选送后勤人员外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鼓励单位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讲课等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培训后勤人员,以科学、高效地先进后勤管理服务理念武装后勤保障队伍,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和水平,进而塑造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会管理后勤保障队伍。

总之,新形势下的研究所后勤工作应从提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入手,以“开拓创新、持续发展”为工作理念,坚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保障、人性化服务的工作原则,建立集中统一、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后勤保障管理制度,努力实现管理水平、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创造出适应研究所持续发展的后勤管理模式,为研究所的科研生产工作和全体职工及家属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规范的服务保障以及为推进研究所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永庚.后勤流程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9.

[2]于柏林. 深化改革扎实提高推进研究所后勤管理的新发展.北京:中国机关后勤,2008,5.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范文第2篇

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检察机关的后勤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检察事务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有管理机制,亦是检务改革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和被广泛认可的。认识其内涵,把握其特点,分析其现状,探索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对策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对其略陈管见。

一、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深刻内涵

“后勤”是后方勤务的简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员、物资、设施,构成后勤工作的本体;二是补给、运输、维修、其它勤务,构成后勤工作的职能;三是组织、计划、协调、执行、监督,构成后勤工作的过程。“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含义表示管理发挥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这些职能可以概括地称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结合以上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得出,后勤管理与后勤工作是不同的。后勤管理是用科学的方法、手段,通过有目标的组织协调工作,搞好后勤的各项工作。这是后勤工作的一个运作过程。后勤工作是为保证生产、经营、科调和职工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所做的工作,这是后勤工作的本体和职能。因此,检察机关后勤工作是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职能运转的基础和保障。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就是一个更科学、更合理地有益于检察事业发展的运作过程

二、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特点

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是集行政事务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为了保证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对检察机关行政事务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保障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检察机关后勤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具体担负着全院的计划、财务、车辆、统计、服装、基建、办公用品、会务、督办、通讯、安全、综治、食堂、卫生、水电、绿化和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的目标考核项目及公共关系等20余项管理、服务职责,其中有些本身就有检察业务性质。所以说,后勤部门是一个综合性、业务性纷繁、涉及面广的内部管理、保障、服务机构。离开了后勤部门的保障服务工作,检察机关的正常运转是不可想象的;离开了后勤管理,后勤工作是无法开展的。

(二)服务性。就是检察机关后勤工作人员,运用自己的体能、技术和知识,利用一定的设备和设施,为机关工作者提供的保障形式的服务。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科学地组织后勤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少的人员组合、最短的时间占用、最低的物力消耗和财力支出,最大限度地完成和体现服务性。保障服务性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固有属性和永恒的主题。因此,检察机关的后勤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为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服务。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服务:一是为领导服务。后勤部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首先要为领导服务。领导工作到哪里,后勤服务工作范围就要延伸到哪里。二是为干警服务。检察人员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主体,为了让干警们全心身地投入检察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分工协作的前提下,后勤管理部门担负着为全院干警的衣、食、住、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为机关服务。为保障检察工作正常运转,后勤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公、办案条件,美化庭院环境。四是为内部各部门服务。根据检察院各内部机构所从事的职能活动,后勤管理部门往往掌管着全院的财、物,也是确保各业务部门工作正常运行之基础,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部门为其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三)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后勤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头绪繁多,既有人际关系,又有业务关系,还有人与物的关系,而人与物的关系处理不当,又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检察业务所需的交通、通讯、器材装备等物资保障以及全体检察干警的生活样样都要细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检察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检察人员办案的情绪。其次是上下左右,纵横交错,涉及面广,既要处理好本院内部各处、室、科、局、队的关系,又要协调好检察院与外部的诸多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检察机关的后勤管理工作既是内部保障的基础,又是对外沟通的桥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四)琐碎性。后勤管理工作常常是从一些不起眼的树枝落叶、芝麻小事做起,然而这些被称为小事的工作切不可小看。例如会议会务需要准备会场、抬桌子、搬凳子,如果没有这些不起眼的准备工作,就无法保证大事的顺利进行;每天的迎来送往,电话的接进拨出,是再小不过的事,都代表着检察院的文明风貌,若有不慎,将会直接影响上下、内外关系,也会影响到检察形象和生存环境。

三、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现状

目前基层检察机关后勤管理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后勤部门设置不合理。基层检察院的后勤管理 工作一般由院办公室负责,基础检察院机构改革后,办公室要对口接受上级检察院计划财务处、政策研究室、办公室的目标任务考评,造成办公室任务过重,压力过大,不仅直接影响了后勤行政管理职能的高效发挥,而且影响了检务后勤保障的优质服务。二是后勤部门人员分配不合理。例如有些基层院后勤人员兼职过多,业务工作综合工作一起抓,起不到服务的实质效果。根据上级检察部门“三大部门”的目标任务和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的综治、卫生、安全等近20项的单项工作,任务多、项目杂,使许多工作都处于疲于应付状态。还有些基层院领导重业务,轻后勤,人员配置素质失衡,造成能者忙忙碌碌,庸者轻轻松松,不利于后勤部门自身管理和调动积极性,更与后勤人员应具备的办事高效、保障得力、服务优良的素质要求相悖。三是后勤工作管理服务机制不科学,制度不完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倒金字塔机构配置模式造成管理紊乱、制度空悬、服务缩水,办事凭经验,运作靠习惯、工作失范、无序,随意性大等问题,降低了后勤管理的水平,降低了后勤工作的质量。

总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体制上。眼下检察机关的后勤管理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纵向封闭型”,存在着 “小而全”的编制模式。在管理方法上,采取的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在分配制度上,仍然是“铁饭碗”;在效率上,仍存在低效率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进而难以适应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对检察事业的要求。

四、对加强检察机关后勤管理的思考

在深化改革、公正高效、全面加强检察机关业务建设的形势下,如何加强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充分发挥和强化后勤部门的“参谋助手、协调枢纽、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的职能作用,真正实现全面、高效的优质服务,已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改革体制为重点,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一)改革后勤管理体制

我国近三十年的改革使我们认识到:改革是出路,体制出效益。因此,体现改革是提升后勤管理能力的重点。一是将检察机关的后勤行政人员从检察官系列中分离开来,建立检察系统“分类管理”下的独立的司法行政官序列,为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从根本上另辟独立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从体制上使后勤部门能“容”人,能“留”人。二是将“物质”服务保障业务从原办公室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后勤管理部门。如基层院设置计划财务管理科,专门负责对经费、物质保障、后勤管理工作实施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随着实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基建招投标、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措施的出台,“科技强检”战略的实施,检察改革进一步深入,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责也越来越重。基层院设置计划财务装备科,能改变“倒金字塔式”的机构设置中“一对四”的“针鼻”现象,也就是使后勤工作更好地为新时期检察工作提供高效服务保障。三是建立检察后勤职业标准。结合检察业务的特点,构建其后勤职业化规范,应包括职业准入条件(选拔)、职业管理制度(考核、培训、升降、奖惩、工资待遇),职业保障规定和职业奉献精神等。建立检察机关后勤保障系统职业标准与检察官职业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是检察事业发展对检察后勤保障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检察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变革后勤服务机制。现阶段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机制形成了 “小而全”的封闭格局,已严重滞后于其它行业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改革检察服务机制,更新服务理念,是提升后勤管理能力的保证。一是要科学规范后勤工作管理职能,将管理职能与服务职务分开,实行行政管理向科学的经济管理,实现由“办后勤”向“管后勤”的根本转变。二是要健全完善后勤工作机制,创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实现由“封闭后勤”向“开放后勤”的根本转变。三是要建立后勤工作保障体系,将以市场为导向,法制为保障建立起检察后勤保障体系,使经费的预算、分配、支出、物资的采购、供应、资产的管理、干警的医疗、住房、工伤、养老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坚持会计委派制,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公务用车、公务旅行、公务接待改革,执行住房、医疗、通信、就餐、交通等货币化,实现由“行政后勤”向“经济后勤”的根本转变。后勤管理工作要做到卫生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责任具体化、管理法制化、制度人性化、花样品种多样化、就餐快捷方便化,征求意见经常化,资源配置科学化的“十化”要求,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先进的服务机制、优良的服务作风,保障新时期检察业务中心的开展。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范文第3篇

从1999年开始,经过十年的改革研究和社会化实践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解决了高校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连续扩招带来的吃住行服务和保障的难题,开阔了高校管理者的视野,转变了后勤干部职工的观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国有企业的主辅分离、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都在启动,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综合改革酝酿发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还在继续,办学条件的配套和改善仍然是面临的重要任务。这些因素都在迫切要求高校后勤改革继续进行下去,并能与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以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相协调相配合。如何进一步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建立适合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后勤保障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深化改革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后勤保障体系的几种类型

汤国君在《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模式选择与运行的研究》一文中将现阶段后勤保障体系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事业型管理体制、企业化运行模式

这类模式的基本特征:后勤隶属于学校的事业型管理体制,从宏观上来说,它们是学校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校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它们从属于学校,服务于学校,同时也依附于学校。而从微观上来说,它们的运行机制又是企业化方式,是按照有约束、有指导、有范围、有程度的模拟市场规律经营服务。这类模式在当前高等学校的主要形态有:一是一体两制;二是管理与经营分开,如“小机关、大实体”;三是有些高等学校也实行经营任务总承包模式。

2.事业分离的企业型模式

这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后勤完全从学校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体系,从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上完全企业化。它的最大优点是:后勤从学校的整体管理中分离出来后,将使学校管理从后勤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集中使用财力主要用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使学校的教育生产力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

3.高等学校后勤服务集团模式

所谓集团是指由多个法人缔结的联合体。从法律地位上看,集团总体不是一个法人,不具有公司制企业那样的单一法人经济实体地位,以区别于单个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各法人企业具备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包括集团的核心企业、紧密层企业、半紧密层企业和协作企业。集团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组成,这个联结纽带,一般有资本、技术、生产、价格等形式。其中资本纽带是集团最主要的联结方式,以其控股、持股等方式联结而成。

4.社会化服务型

这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学校不拥有自己的后勤服务系统,将学校主要的后勤服务交由社会承担。拥有较丰富财力的新建学校和民办校常采用这类模式。

归类分析,上述四种类型中,第四种类型适合新建的或民办的规模较小的学校。前三种形式较为普遍,几乎涵盖了全部公办大学的后勤现状。本文着重探讨前三种公办老牌高校后勤主流管理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

现阶段制约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立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针对现阶段常见的三种后勤运转模式,观其实质概括来讲还是一种“几乎完全依赖学校”的模式,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无论叫什么名称,其内涵都是一致的。针对新型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建立适合校情的后勤保障体系。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矛盾的主要根源有以下几方面: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还不完善,氛围还没有形成,高校自身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出来

一是政府人事改革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后勤系统的全民职工的使用和安置无法真正的社会化。原有全民身份职工的使用和安置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极大,制约了后勤保障体系的选择,是现阶段老牌高校后勤体制改革时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财力较弱的一般本科院校。各高校后勤部门分离之后,不得已采取了内部运作机制的改革,重点是借鉴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和“按岗定薪、优劳优酬”,并适当拉开差距的分配制度,有效激发了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为了保证改革的稳定推进,各地高校普遍坚持了“老人老办法”的原则,比如,有的采取提前退休、内部退养等办法,有的对后勤老职工进行定额的工资补贴,有的则全额发放国家工资部分,退休之后再纳入社会保障系统等。虽然暂时缓解矛盾,但这些高校内部做法与国家新劳动合同法部分条款相悖,将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按照政府现行的资产管理、税收政策,高校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不具国家规定的法人条件,无法生存。因为高校的固定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无法作为后勤实体的固定资产拿来注册。三是大部分高校由于扩建校区大多处于负债经营状态,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现有后勤系统完全社会化。四是高校应承担的学生的吃住管理的社会责任没有根本的改变,出了问题找学校的观念在政府和学生家长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各高校虽然形式上成立了总公司、后勤集团但实质上责任主体没有根本的改变。同时高校宿舍和食堂的公益性质决定了企业无法按照市场来确定服务产品的价格,在经济条件一般的省市,社会企业运转严重亏损,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学校迫不得已将正在社会化建设的宿舍和食堂逐步收回管理,尤其是食堂。总之第一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扩招形势,社会条件等因素共同促进,目前学校的阻力和压力很大,改革还有待于一步深化。

2.高校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无法实现

当前后勤系统占有和使用的资产和设备绝大多数是学校的,是国有资产,如何确定所有者、使用者、受益者的责、权、利关系成为后勤保障体系建立时的另一主要问题。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只按账面价值进行核算,没有计提折旧,造成学校投资购建的固定资产的损耗得不到补偿,而作为使用单位却可把收入予以分配,明显违背“谁投资,谁受益”的权、责、利配比原则;在“非经营性转经营性”过程中,未按规定办理手续,使其长期无偿使用,造成赚钱归自己、赔钱由学校补贴的不良现象,导致资产流失。在一些高校中,对经营性实体实行承包,只确定上交利润指标,没有制定相应的保值增值指标,投资收益无法体现。后勤社会化收入和成本费用核算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高校作为非盈利单位,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制度,所以后勤实体在进行经营性收入与支出的会计核算时,按照 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收入与支出缺乏配比,后勤实体对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发生的应收账款没有计提坏账准备等等。

3.社会化后高校所处地域的服务市场和高校的服务对象需求不匹配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域环境的差别较大,高校后勤和社会服务企业的保障能力差别更大,严重制约后勤运转模式的选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原后勤转制成独立法人企业后能否完成服务保障任务。后勤实体转制成为企业进入社会,不仅要“消化”老职工,还要按照高校后勤保障专业化的要求,建立新的后勤服务队伍,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现实情况是第一步社会化改革由政府主动发起,至今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善,现在大部分高校抱着等靠的思想,没有主动研究和思考明天后勤保障何去何从的问题,就在等着“老职工”的“消失”,等着校内后勤实体的逐步减小,直到消亡。以为到那时就可以完成社会化改革的任务了,实际上是转制后的后勤实体对高校的服务能力在逐步减弱。二是社会服务资源能否满足学校的后勤服务需求。由于学校后勤服务和保障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社会现有服务企业全部承担某一所大学后勤服务的可能没有,但部分承担的已有先例。进入学校的社会企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而后退出的。如果从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角度来研究,就需要对周边社会服务企业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社会企业可供选择的状况来确定对原有学校后勤改革改造的取向,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建设后勤保障体系。

构建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对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与同行共同探讨:

1.充分调动高校自主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后勤保障体系

实践证明,任何改革均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国家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政策、法律、制度等形式构成改革的基本条件和动力。社会服务市场的水平作为环境条件出现,改革的主体和受益人是学校,选择也在学校。在确保“改革要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社会化改革,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为的原则。既然改革是高校的事,那么现阶段高校就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十字方针,以我为主,主动出击,选择适合本校校情的后勤保障体系。

2.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应正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按照经济社会和高校的发展规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适时适度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配套政策的建设工作,逐步化解政策性矛盾和问题。如: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3.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前提是要做好后勤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后勤占有的资产进行清理和评估。高校后勤社会化前所使用的固定资产是不计折旧的。因此,在社会化改革推进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评估后勤实体实际占有或使用的资产的实际价值或净值,并在产权的归属上作出正确的评价。一是采取投资方式的,学校作为投资者要加强对后勤服务企业的管理,对后勤企业的投资应在“对外投资”科目中全面反映,并加强对经营成果分配的管理,以确保学校作为出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失,从而达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二是采取租赁方式的,资产使用的使用权归后勤服务企业,其所有权仍归学校,学校必须对租赁资产加以管理。三是采用托管方式的,资产所有权仍归学校,但委托后勤企业经营管理,学校应通过合同、协议等形式,明确后勤服务企业在资产保值、增值方面的责任,以加强对托管资产的管理。

4.构建大后勤管理模式,提高高校后勤管理能力

学校要做好后勤发展定位,严格将后勤管理机构和后勤服务实体分开,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模式要求“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实体要逐步社会化”。我们认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核心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就是由“办后勤”向“选后勤、选服务”过渡,即因地制宜的构建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后勤保障体系,稳步推进社会化改革,在逐步削减“老人”、逐步推进原后勤优势实体法人化的同时,逐步加大力度引入优质社会服务资源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和保障。为此应尽快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机构的鉴别、选择、监督和管理的能力。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范文第4篇

首先,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提供服务的重要机构体系。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整个学校和谐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开展正常活动的重要保障体系。其次,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胡锦涛同志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校园建设也应该包括这六项基本特征。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展是目的,建设高等学校与构建和谐校园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有机统一的。加强高校后勤保障工作既是发展的目的之一,同时又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有利于保持校园的稳定,加快学校建设的步伐。

二、加强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本,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体制,机制、理念、文化的创新,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履行时代赋予的责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可归结为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后勤工作要认真理解并大力贯彻落实这两个为本。从细微之处显质量,从满意度中看政绩,不断深化细化优质服务。树立服务至上的理惫,彰显后勤德育教育功能。高校后勤工作的立足点是学校,应坚持为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服务。后勤工作者应强化这种服务意识,要以广大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二)加强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建设

要做好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作风正派、结构合理的后勤职工干部队伍很重要。为此,一方面,高校在着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后勤职工队伍的建设,要把具有一定素质,具备一定能力的同志安排在后勤工作岗位上。另一方面,后勤服务部门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要着力在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服务作风等方面下力气,要不断提炼后勤服务的新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后勤保障运行机制,要牢固树立后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办学的思想。后勤系统的干部职工要有通过自身的工作让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感到舒适、方便、安全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后勤保障工作,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还可以建立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来作为保障,内容包括公有房、物业、绿化、餐饮、维修、交通、医疗保健、校园管理、职工队伍建设、效能建设、岗位聘任、劳动合同、工程招投标、考核奖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办法和规定一方面可以规范大家的行为,让大家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及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可以鼓舞后勤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各项工作的开拓创新提供保障,推动后勤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四)坚持统筹兼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高校后勤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分析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找到协调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正确的办法,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正确处理共同任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点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但同时应注意统筹兼顾绝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既承认差别,又要使涉及后勤的各个方面的利益都能有所体现,有所保留,促使分院后勤工作在总体方向上能够得到协调、平衡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长远;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因此在考虑后勤改革问题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强调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处理好后勤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保证和促进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委托经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97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党校系统后勤保障服务实行社会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中央党校多次在全国党校系统行政后勤工作会议上提出,有条件的党校应努力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Y市委党校以新校建设为契机,创新党校后勤保障工作的体制机制,实行社会化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1 Y市委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践

1.1 Y市委党校的基本情况

Y市委党校创建于1938年,经市政府批准先后兼办了行政学院、厂长经理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形成了“一校三院”的办学格局,承担了党务干部、国家公务员、企业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训任务。

2013年,Y市委党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区。新校区规划用地11.3公顷,总建筑面积60 220平方米,主要包括学员公寓、教学楼、图书馆、信息中心楼、综合办公用房、学员餐厅、报告厅、后勤用房及其他设施。在会务接待方面,拥有容纳600余人的报告厅1个、大中小型会议室6个、各类教室20个、客房床位620个,餐厅可容纳1 000人就餐。

1.2 Y市委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做法

多年来,Y市委党校立足自身实际,把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努力探索党校后勤保障工作社会化管理新模式。Y市委党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后,通过委托经营的模式,实现了党校后勤由提供服务向监督管理转变,由传统成本管理向利润管理转变,党校的后勤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保障能力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党校培训工作提供了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保障。

1.2.1 科学分析评估

在新校建设进入后期阶段,为保证新党校的正常运行,Y市委党校提早开始进行确定适应管理方式、选择合适管理方法的工作。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后勤工作社会化管理、委托经营的建设思路。

在借鉴省内外党校在后勤保障社会化管理、委托经营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后,Y市委党校坚持了四大评估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以会议和培训为主的原则,体现党校的特殊性要求;二是坚持“社会形象好、管理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回报效益高”的原则,进行基础性评估;三是坚持新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的原则,进行适应性评估;四是根据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进行可行性评估。

1.2.2 明确管理范围

通过签订委托经营合同,对委托经营范围、委托期限、管理范围、双方权利与义务、承包经营费用、产权及其处置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一是明确经营项目:主要为餐饮、住宿、会议和培训等,乙方在确保满足甲方提报的年度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前提下,自主对外经营。

二是成立一个机构:成立由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各自授权代表及相关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5人组成,党校方面代表3人。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如经营项目、制度规范、重大维修项目等,必须经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三是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甲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有8项,其中规定,甲方审核批准乙方经营管理团队的组建方案;有权随时对乙方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和监督,等等。乙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有13项,其中规定,乙方具体负责合同约定的经营管理工作,遵纪守法;不得改变经营项目,不得转租甲方资产,不得以甲方资产作为任何形式的担保及债务抵押;严格规范管理,保证委托经营区域的运营,等等。

1.2.3 党校成立对接机构

为了更好地实现党校后勤部门对委托经营的监督和管理,Y市委党校整合后勤资源,理顺职能机构,抽调相关方面专业人员,成立监管办公室,隶属党校行政处,直接对行政处长、分管校长负责。监管办公室下设财务、餐饮、住宿、物业等对口岗位,全方位进行监督管理。其中,财务监管进驻公司财务部,负责审核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并对接保障市财政局、审计局的国有资产核查审计工作;餐饮、住宿监管负责统计教职员工就餐、学员就餐住宿明细,确定标准、天数,按季度定期结算餐费和住宿费;物业监管负责审核结算基本营运费用支出以及协调其他物业服务管理事项。

1.2.4 完善管理制度

Y市委党校始终把规章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在理顺委托经营合同权利与义务的同时,校监管办先后出台了《委托经营监督考核实施办法》等多项工作标准和考核制度,坚持巡查制度,定期召开后勤工作协调会。后勤服务基本实现了用制度管人、按合同办事,确保了党校后勤管理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1.3 Y市委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在委托经营的两年多时间里,Y市委党校后勤服务保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由于党校的后勤服务模式,既不同于一般党政机关,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且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又基本无成例可循,一切工作都是在监管实践中进行探索与总结。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3.1 委托经营机制有待理顺

依据委托经营合同规定,受托方在保障党校干训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对外进行商业经营。在这个过程中,对内的党校服务保障与对外的商业经营实际难免出现一些不协调。比如,商业接待量过大导致党校学员的食宿服务质量下降,承接商务会议与党校教学工作安排在时间、场地上产生冲突,等等。

1.3.2 监督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Y市委党校已初步建立起了后勤服务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考核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易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1.3.3 后勤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党校后勤管理人员创新意识薄弱,对市场化的后勤服务管理认识不到位,对信息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不适应,出现了党校对委托经营方的监督管理断层和真空。

2 党校推进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2.1 坚持以我为主,维护党校核心利益

党校后勤保障的中心任务是服务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就是更好地服务于这个中心,即通过受托经营方的专业化管理,提升后勤管理层次和服务质量,进而将有限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提高教学科研质量上来,最终为学员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生活条件便利的校园环境。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党校与委托经营方的关系,即服务与被服务、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党校作为委托经营方,必须把更高的后勤保障服务水平作为评价委托经营的首要标准,把更高的学员、教职工满意度作为考核委托经营的重要标志。因此,党校后勤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党校的主体作用,明确后勤改革中的核心定位。

2.2 创新共建思路,践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理念

推行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要充分考虑党校的特殊性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不能简单地照搬市场经济模式,而要以服务党校工作大局为主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

对于党校后勤服务能够实现服务外包的项目,应积极推进专业化管理,加强合作与监管,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理顺党校与外包服务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最终形成“专业管理团队负责运营管理,行使日常管理权、经营权;党校负责监督管理,拥有资产产权、收益权”的共建运营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促进党校各项工作协同发展。

2.3 切实加强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委托经营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后勤服务优质的有效途径。但是,作为营利性组织的受托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党校公益性的宗旨并不完全契合。因此,党校可以授权受托经营方在确保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培训计划外的闲置资源开展对外经营,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合同双方的互利共赢,但根本前提是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一,选择有资质、懂经营、会管理、有实力的委托经营方,党校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评估,特别要坚持“社会形象好、管理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回报效益高”的原则。第二,受托经营单位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必须严格履行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在双方协商的框架内进行经营活动。第三,党校必须切实维护自身权利,严格履行涉及质量监管、成本监管和节能监管等各个方面的监管责任。

2.4 完善服务模式,优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机制

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是一个单位后勤服务保障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有了好的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服务体系的效能。

在推行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必须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进一步优化党校后勤资源配置,精简监管层级机构,打造高效有力的后勤监管部门,牢牢把握住管理和服务的主动权、控制权和决策权,真正做到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实现后勤服务效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行关键在于理顺运行机制,后勤部门的职能要逐渐实现由服务向管理的转变,即从服务为主到服务、监管并重再到监管为主的三步转变。进一步提升后勤核心治理能力,优化服务管理机制,实现对受托方的有效监督和科学管理,最终实现工作重心向国有资产监管、服务项目招标、服务质量评估等宏观层面的转移,为党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2.5 强化人才战略,提升后勤服务社会化软实力

党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发展关键靠人,队伍建设始终是做好后勤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行,对党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党校必须逐步建立起一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后勤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管理的软实力。

第一,充分发挥“党校姓党”这一政治优势,培育党校后勤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思想观念转变,提升后勤服务社会化意识,进一步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新的理论精神与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以党建推动后勤工作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