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国;研究型大学;就业力培养;罗素联盟;文本分析;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6—0087—06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就业力(employability)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而当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到90年代,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升高。1997年,英国高等教育全国调查委员会了《迪尔英报告》(The Dearing Report),将“沟通、计算、利用信息技术和学会如何学习”确定为毕业生生涯成功的四项关键技能例。2002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将“使年轻人具备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品性”确立为战略目标之一。英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关注和支持开始日益发展和成熟,目前已在这方面处于领军地位。

继21世纪初英国政府了一系列就业力方面的政策(如2003年的“技能战略”和2005年的《技能白皮书》)后,2010年5月,英国政府颁布了“联合计划”(coalition Programme),表明要更大范围地公开高等教育信息,其中包括就业力培养信息。随后,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作为政府和高校的“第三方”,要求所有接受公共资金资助的大学和质量监督署所监督的私立高校于2011年8月前在其院校网站上《就业力培养自述》(Employability Statement)。《就业力培养自述》不同于院校已有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而是一个3000字以内的关于院校为实现就业力培养所提供的各方面支持的总结,旨在通过公开大学这方面的信息,给予大学申请者充分的信息,以便申请者对大学和专业作出相宜的选择。

2011年6月,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的高等教育改革白皮书——《高等教育:学生是核心》(Higher Education:Student at the Heart 0f the System)明确指出,“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经历,改进教学、评价、反馈以及与入职就业相关的预备工作”,同时要求高校公开更多的信息供学生参考。汇总研究英国高校2011年公布的《就业力培养自述》文本,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就业力培养亟待完善的我国来说,自然不无裨益。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的是由英国20所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罗素联盟(Russell Group)的《就业力培养自述》(以下简称《自述》)。选择研究型大学是出于两个原因。其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而我国研究型高校目前的焦点和热点正是如此。但是,研究型高校除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外,其绝大部分本科生就业力培养的问题值得关注。研究同类型英国高校目前的本科生就业力培养工作,会对我国这方面的工作有所启示。其二,我国高等教育法规还处于发展建设期,研究英国高校2011年已经公布的《自述》文本,可以为我国高校接下来的就业力培养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成立于1994年的罗素联盟由英国20所研究型高校组成。20所成员高校中,有16所在英格兰,有2所在苏格兰,各有1所在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网。这些高校的共性表现为:致力于尖端研究;追求卓越的教学和学习经历;与企业和公共领域行业有无与争锋的联系。笔者以“就业力培养自述(Employability Statement)”为关键词分别搜索20所高校的主页,查找到ll所高校的《自述》文本,分别来自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爱丁堡大学、利兹大学、诺丁汉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牛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南安普顿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华威大学。其余9所大学因没有相关《自述》文本而被剔除在本研究之外。

根据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的建议,《自述》文本应“优先”覆盖以下4个内容维度:生涯规划和就业(Career plarming and employment,简称生涯规划);工作经验获取和实习机会(Opportunities and suppo~forwork experience and placements,简称实习机会);认证的专业课程(courses accredited or endorsed byprofessional bodies.employers or Sector Skills Councils,简称认证课程);课业内的就业能力培养(development0f emDloyability within courses,简称课业内培养)。另外4个被建议纳入《自述》的维度为:创业精神(Promotingenterprise and entrepreneurship);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0pportunifies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and recording achievements,简称发展和记录);研究生就业力培养(support for postgraduates and research students,简称研究生就业力);课业外就业力培养(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employability outside thecurriculum,简称课业外培养)。各维度的具体内容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文本分析法,汇总分析罗素联盟高校《自述》文本内容维度的全面性;进而采用“理想类型”方法,深入探析全体文本的共性。后一种方法是借鉴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在研究德国古典大学观时所使用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研究基本方法。“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但它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是通过强化实在中的某些因素而获得的理想化的典型。一个有用的“理想类型”必须是在综合许许多多“弥漫的、无联系的、或多或少存在和偶尔又不存在的个别具体现象”的情况下形成的。鉴于《自述》的文本内容十分繁琐,这一方法可以起到简化和纯化文本的作用,利于发现其特征的共性。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文本维度大多全面,就业力培养路径相似

11所高校《自述》的文本内容大都包括了高教基金会规定的8个维度,内容上呈现出较一致的全面性。各高校文本涵盖维度的具体情况见表2。差异表现在研究生就业、课业外就业力和创业精神3个维度上,具体情况为:3所大学(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缺少研究生就业力培养的表述;利兹大学《自述》文本中无课业外就业力培养的内容,缺少学生会等组织内容和发展学生就业力的描述;南安普顿大学似乎忽略了创业教育,没有发展学生创业精神以及设立创业奖等方面的文字。值得关注的是牛津大学,其《自述》中包含其他10所大学所没有的关于残疾学生就业力的支持,具体表述为“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支持,通过组织Ability Works(为残疾人而设的活动)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就业力”。

11所高校的《自述》文本反映了高校间所提供的就业力培养在维度上有比较大的相似性,表明这些高校事实上已经具备了高教基金会所理解的就业力培养维度,体现出这些高校在就业力培养上已经比较成熟,或者说至少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各维度的要素。

(二)师资多元化,课程认证性,过程电子化和服务连贯性

采用“理想类型”法分析11所研究型高校的《自述》文本,发现其共性如下:

1、就业力培养师资群体多元化,雇主和校友广泛参与

就业力培养师资群体呈现多元化:不仅学校各方致力于培养学生就业力,雇主和校友也广泛参与学生就业力培养全过程。生涯中心提供服务的主体中,剑桥大学有1000多名校友提供咨询辅导,爱丁堡大学有雇主举办的工作坊和200多场雇主举行的宣讲会,利兹大学提供英国最大规模的和雇主交流的活动,诺丁汉大学提供校友指导服务,华威大学的雇主参与学生就业力技能发展。专业课程设置中,爱丁堡大学、利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南安普顿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都明确雇主参与课程设置和授课,同时面向不同院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华威大学的许多课程包含1年的企业实习。实习方面,卡迪夫大学建立了大学、企业、学生会、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爱丁堡大学的硕士生与企业联合完成毕业设计,纽卡斯尔大学的专门实习活动——“纽卡斯尔加能”计划提供在本地用人单位和校园的实习机会,牛津大学的校友提供实习指导以及就业帮助,谢菲尔德大学设有“真实”企业任务。

2、学科专业课程认证程度高,所有高校普遍开设

11所高校的《自述》文本中基本上都提到了学科专业课程的专业或行业认证性,所有高校都已经在不同范围内开设学科专业课程。剑桥大学的“剑桥数据”(CAMDATA)数据库中有丰富、详细的认证课程信息;爱丁堡大学开设了150多门专业认证课程;利兹大学、诺丁汉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牛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开设了多门专业认证课程;伦敦大学学院除提供许多专业认证课程之外,还提供毕业生行业准入资格认证;华威大学的工程、医药、心理、法律等专业也提供行业认证课程。

3、就业力培养过程电子化,学校培养与个人管理相结合

就业力培养过程主要涉及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学校提供的所有技能发展和指导服务以及用人单位的各类实习和招聘信息;二是学生个人就业力成长信息,包括知识、技能和品性方面的发展。《自述》文本反映出,11所高校大多提供网络电子化的就业信息和学生个人管理的就业力成长记录。剑桥大学不仅每年在网络上提供5000多个学历水平工作或实习职位,而且提供心理和能力测评;爱丁堡大学提供在线就业服务和5000多个各类型工作职位;纽卡斯尔大学通过网络的招聘信息数量在英国名列前茅,还简历等其他方面的网络资源;牛津大学也提供网络招聘信息和就业情况;谢菲尔德大学提供在线专业求职指导;华威大学提供在线服务和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职位和实习信息。

相当多的高校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力发展的电子记录。剑桥大学设有“个人发展规划”电子记录,供学生记录和反思就业力发展过程;爱丁堡大学实行“Pebble Pad”电子档案袋;谢菲尔德大学通过“谢菲尔德毕业生计划”指导学生成长;伦敦大学学院的“关键技能计划”可以使学生查看和管理个人能力发展进程;华威大学网站上的“华威先机计划”供学生纪录和反思成长。可以看出,学校和个人通过网络实现资源传递、服务提供和成长记录,共同促进了学生就业力的建构。

4、生涯服务具有连贯性,超越时空限制

各高校《自述》文本普遍反映,生涯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的生涯服务是连贯性的,即学生在在读期间和毕业离校后都可以使用生涯指导服务。大部分高校为毕业生提供的是毕业3年内的指导帮助,少数高校则为校友提供终生指导帮助,尽可能地实现了就业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大学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剑桥大学的生涯指导服务面向所有学生,2万多毕业生获得帮助;卡迪夫大学面向所有学生提供生涯方面的信息、建议和指导;利兹大学面向所有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包括一对一辅导、定期生涯规划指导和专业生涯规划辅导;诺丁汉大学就业中心面向所有学生提供终身的就业、继续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帮助;纽卡斯尔大学设有专门针对院系的就业力发展工作坊,为毕业3年内的校友提供指导;牛津大学的生涯中心设有简历和面试技巧工作坊,全年预约一对一辅导;谢菲尔德大学生涯中心除了为在校生和毕业三年内学生提供常规指导外,还提供专门的“工作技能证书”、在线或面对面专业求职指导、简历诊所和一对一指导;伦敦大学学院为所有学生提供工作技能培训,为每个院系配有一名指导老师,同时开设为期2天的管理技能课程;华威大学同样也提供生涯管理技能指导,在校生和毕业生均可使用相关服务。

四、启示和借鉴

(一)就业力培养应提到国家战略高度

我国目前研究型高校的工作热点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此同时,就业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和高校所关注的又一焦点。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交流会,先后推出了1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但至今还没有将就业力培养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也没有建立“第三方”协调高校这方面的发展,更没有向社会公开就业力培养体系,因而难以起到通过比较促进发展的目的。与英国高校十余年的就业力培养经验相比,我国这方面的法规建设和发展尚处于萌芽期。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这是“就业”一词首次出现在相关高等教育法规中。此处只是用法律条文明确高校“应当”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但无强制之意。199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中并无“就业”二字。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和2008年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也没有有关“就业”的词语。现有法规中,“就业”一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共出现6次。虽然《规划纲要》的序言部分指出教育面临的挑战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但关于就业的提法主要集中在第六章的职业教育方面,共出现5次。国家对于就业的关注似乎更多地投向职业教育,而忽视了庞大的本科生毕业队伍,也没有将就业力的培养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联。可见,“就业”问题虽然比较严峻,但“就业力”培养的问题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英国高校就业力培养的经验也许可以使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认识到,就业力培养的问题应提高到战略地位,《自述》本身能够规范和改进高校的就业力培养工作。

(二)就业力培养应系统化建设

就业力培养虽然得到了国家和高校一定程度上的重视,但对江苏省22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显示:就业指导工作多限于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教师以兼职教师为主,且多为单一的学生工作人员;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多;就业服务如职业心理测评以及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开设还不太广泛。这些发现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问题。2010年清华大学的研究显示,国外毕业生与国内毕业生相比,在职业素质方面的优势还是相当显著。英国研究型高校2011年的《自述》或许能够成为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英国高教基金会提出的8个维度和罗素联盟高校《自述》文本的实际内容维度清楚地表明,就业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多机构、多维度和长期性的建设,而不是一个“短线”的“面试技巧培训班”或“简历制作工作间”。就业力培养是一个“长线”工程,需要实现的不只是毕业6个月后的就业率(工作或深造),而是终生可持续性的就业和个人价值的追求。英国研究型高校的《自述》文本表明,高校专业的生涯规划人员、学科专业教师、雇主和校友应协同工作,提供多主体的指导服务。高校生涯规划人员可以为学生提供常规的、院系定向的面对面或在线辅导,维护、更新日常网络招聘和学生简历资源库;雇主则可以根据行业用人要求,组织特定的就业力技能发展工作坊,提供实习机会和用人需求;学科专业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邀请雇主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共同参与授课;校友的作用表现在“现身说法”上,可以采用在线指导的形式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校友还能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就业力培养在多主体参与的同时,已经涉及了高校的生涯中心、院系、用人单位和国内外的实习和学习机构等多种机构。单一机构的作用是有限的,需要多方的配合。正如一件商品的制作,学生就业力的培养需要院系学科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需要通过实习以切合时代和市场的标准,需要生涯中心的指导,最后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接受。另外,还需要从多维度进行长期性的就业力培养。从前文的统计表可以看出,罗素联盟的这些高校都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就业力的。学科专业课程、国内外实践课程、生涯指导课程、个人就业力发展记录、创业课程、学生社团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各高校提供的终身或毕业3年内的生涯指导服务也是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和反思的。大学犹如培养人才的工厂,但大学更应是那个“爱”着所有毕业生的“家园”。学生会毕业离校,但“家园”的“爱”不应褪色。这也许就是大学应有的“理想情怀”和社会责任。

(三)就业力培养应专业化发展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01-02

工科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的培养通常包括两个阶段:理论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目前国内的状况是相对重视学位论文研究,而放松理论课程学习。原因不外乎管理不严和教师心中无底。如何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质量,使课堂教学能为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研究奠定基础,真正为研究生培养发挥作用,是众多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们关心的话题。本人从事硕士研究生培养多年,承担过多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感悟和认识,也有一些经验和失误。因此,总结在此,希望与各校同仁们分享。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有人认为,专业知识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只是“超炒冷饭”而已,这显然是一种误解。窃以为,研究生课程不能简单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内容,而应“温故而知新”。知新就是学习新的知识。那么如何做到“温故而知新”呢?本人认为有两点十分重要。

首先,研究生课程应该是从深度上拓展本科的知识。一般来说,本科生阶段较注重知识的汲取。而在研究生阶段,简单的了解和汲取显然是不够的,更多的应该是钻研和探究。也就是说,本科生阶段的学习有较多“learning”的成分,而研究生教学则应更多偏重于“study”。因此,工科研究生教学负有传授知识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双重任务,重点则应在培养研究生综合科学研究能力方面。这就要求“授人以渔”,而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一字之差,反映了教学理念的不同。比如说,由本人承担的《多组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硕士研究生课程,讲述的是高分子化合物之间共混的问题。实际上,很多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都在本科阶段学过《高分子合金》或《高分子共混》等方面的课程。那么,《多组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研究生课程如何上,怎样才能使研究生们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内容。本人觉得可以从“高分子共混物”、“高分子合金”和“多组分聚合物”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出发,介绍聚合物之间的热力学相容性和工艺相容性的概念,然后剖析聚合物相容性的特点、影响因素和与材料性能的关系。这样,通过层层解剖,使学生对多组分聚合物的特点与性能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高分子共混物的简单了解上了。

其次,通过研究生课程学习,应该使学生从广度上拓宽眼界。“硕”者,“博”也。因此,研究生与本科生对同一问题的了解,深度和广度应该是不同的。同样以《多组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硕士研究生课程为例。本科生阶段的学习已经了解到,各种聚合物通过共混可以获得新的特性。那么在硕士研究生课程中,需要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所谓的“共混”不仅仅是物理的概念,还可以拓展到采用化学方法实现“共混”,如接枝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互穿聚合物网络和交联共混等,而且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多组分聚合物,其性能往往更为优异。由此可引出热塑性弹性体、高性能工程材料等内容。如此步步引导,带领学生走向更深更广的科学领地。

另外,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介绍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不仅可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研究生下一步选择学位论文课题作好铺垫。例如,近年来碳纳米材料的研究十分红火。但碳纳米材料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有怎样的表现?学生们往往是雾里看花,不甚了解。结合《多组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及时了解高分子材料对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纳米材料的改性,以及石墨烯、碳纳米管对高分子材料的增强、增韧作用。事实证明,这些知识对研究生日后的学位论文研究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安排,研究生们不会觉得课堂教学只是在炒本科阶段的冷饭,而是有助于逐步建立起“科学是无止境的,值得我们化毕生的精力去探索”的观念。

由此可见,研究生的理论学习阶段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而应看成是一名科学工作者培养的启蒙阶段。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本科生经典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则边听边作笔记。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往往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有很多教师提倡开展课堂讨论,但对本科生而言,由于掌握的知识面不够,课堂讨论实际上很难开展。但研究生们已经经过本科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通过互动的形式获取更多的知识。笔者在国外观摩过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采用小组讨论(seminar)的形式,气氛比较活跃。彼国的方法能否“洋为中用”?因此,结合研究生课程人数较少,适合开展课堂讨论的特点,本人在研究生教学中也逐步推行了seminar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每一次上课教师只讲2/3时间,另外1/3时间留给学生讨论。讨论的内容在上一次上课结束时预先布置,一方面让学生有所准备,以免冷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的习惯。一开始,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不太习惯,往往不愿意第一个发言。这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启发和引导,避免过久的冷场。实际上,往往第一个学生发言后,后面学生就会接着发言。

例如,有一次安排的讨论内容为多组分聚合物的熔体黏性流动问题。实验中发现高分子熔体的黏度要比小分子液体的大得多,但某些多组分聚合物的熔体黏度却反而变小,希望大家就这一现象开展讨论。开始学生不知从何谈起,一度冷场。我就先给大家讲了小分子流动是由于体系中存在大量与分子体积差不多大小的孔穴,在外力作用下,后面的分子填补前面的孔穴,但又留下新的孔穴,再后面的分子有可填补这些孔穴。如此前赴后继,造成了液体宏观上的流动。然后,请大家想一想,大分子流动时,是否也是这种填补孔穴式的?有同学马上回答,不可能。因为一个大分子链的体积远远大于液体中的孔穴的体积。那么大分子实现流动的最可能方法是什么呢?马上又有同学回答:向蛇一样滑行。也有同学说,滑行也不太可能,因为需要克服的分子链之间作用力太大,不太现实,有可能是像蚯蚓那样的蠕动。“滑行说”和“蠕动说”究竟哪个更合理?在课堂上马上找出答案显然不太现实,因此就将此话题留作下一堂课的讨论内容,让学生查阅文献,结合以前学过的高分子的分子运动特点,从理论上计算两个大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在下一堂课上,同学们将文献中的解释和自己计算的结果加以分析,得出了高分子的流动是通过链段的运动完成的结论,亦即“蠕动说”更为合理。进一步,由于两种不同化学结构的聚合物链在同一温度下的卷曲状态和运动能力是不同的,部分卷曲状态的聚合物实际上成了另一种聚合物的填充物,降低了其分子间的作用力,因此熔体黏度反而变小了。

通过这样一次活动,大家反映印象深刻。有同学说,相关的概念这一辈子恐怕也忘不了了。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本科生的考核大多采用笔试的方法,那是因为本科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考试则是为了考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套方法用在研究生身上,显然不太合适。因为如前所述,研究生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钻研精神,因此,考核方法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多年来,本人一直以撰写文献综述作为考核方法。亦即要求每位研究生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查阅文献写一份文献综述。为了避免学生简单的抄录,要求这份文献综述至少根据十篇以上文献综合而来,而且这十篇文献中至少有三篇是外文的原创性论文。另外,综述中不仅要对他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还有加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撰写格式方面,应达到在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要求。在完成文献综述后,通常还会安排学生将自己的文献综述内容做成PPT,作一次公开演讲。这样,不但使大家更多地了解相关学科的动向,还得到了一次演讲训练的机会,收到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成绩的评定则根据研究生平时的表现、文献综述的质量、PPT的制作和演讲的能力等综合评定。

这种以文献综述代替笔试的考核方法,将简单的考察研究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变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是耶非耶,尚需时间的检验。但至今为止,每年都有一部分研究生的文献综述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说明确实达到了研究生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学要突出对研究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将创新精神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时间的考验,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效的。但是,培养学生是高等院校永恒的主题,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不变的追求。提高研究生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用心、尽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

参考文献:

[1]程中华,高崎,田燕,等.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2,(01):51,51.

[2]赵忠双,贾瑛,阚俊青.研究生教学中应引入探究式教学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2):101~103.

[3]牟丽君.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科研杂志,2010,22(9):20,29.

[4]李春鹏,王栓杰,王昌盛.项目教学法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43,55.

[5]宋怀波,何东健.Seminar学习理论对当前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1):9~12.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 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 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技术己经应用 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 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代初。1993 年,国际 地图学协会(ICA)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立可视化 委员会(CommissionOnVisualization),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 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ACMSIGGAPH)进行了跨 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 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同时 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 视化研讨会"的内容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科学计算可视化 (VisualizationinScientificComputing,简VISC)”的概念,从此标志着一门新 的可视化学科的问世。 三维GIS 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形表面的重构、房屋建筑几何模型建立等 方面。特别是在地形表达方面尤为突出。长期以来,人们针对不同的应 用目的,依据各种数据模型、算法和数学理论,在现有的计算机发展水 平上建立了许多地形可视化模型。目前,常见的地形可视化有两种类型: 一是根据地学图形数据的精确描述,来进行真实地形的仿真;二是模拟 自然场景中的地形,常用于具有真实自然视觉效果的虚拟环境中。 在地形可视化建模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数据拟合生成三维地形 这是一种传统的地形生成方法,是利用 常用的一些参数曲面,如Bezier 曲面、Coons 曲面、有理B 样条曲面,通 过插值、曲面拟合来生成所需要的三维地形。这种方法采用计算几何学

建模,是早期三维地形生成的方法。由于其数学计算的复杂性,对于复

杂场景来说,计算量大而且要采用较复杂的曲面拼接技术。只适合中小 规模的数据处理。另外,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采用了欧式几何方法,而欧 式几何所描述的物体具有光滑的表面和规则形状,物体的形状可由方程 来描述。利用常用的参数曲面,通过插值、拟合来生成三维地形,也是 采用方程来对地形建模。但由于地形的不规则和复杂性,用这种方法得 到的地形真实感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 (2)利用分形技术生成三维地形1973 年,曼德勃罗(B.B.Mandelbrot) 在法兰西学院讲课时,首次提出了分维和分形几何的设想。分形几何学 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 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分形几何又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欧式方法 不能真实地描述这些物体,但可以用分形几何来真实地描述,是使用过 程而不是方程来对物体建模。分形几何具有无限以及统计自相似性的规 律,用递归算法使复杂的景物可用简单的规则来生成,可以生成任意水 平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描述一般地面形状的数学模型。由 于分形显示自然景物具有非常逼真的特点,自从分形技术产生以来,人 们就开始探讨用分形技术来生成三维地形,地景生成技术也达到了一个 新的阶段。采用分形技术来生成三维地形是目前地景生成的主要方法。 (3)基于数字地形模型的地形可视化。这种方法就是运用数字高程数 据构造多边形面,用多边形网格逼近。数字高程模型是针对地球表面实 际地形地貌的数字建模的结果。MilIerC.L 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提出了 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DTM)的概念,后来把基于高程或海 拔分布的数字地形模型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 DEM 自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开始被采用以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测 绘、地质、景观建筑、农业、规划、军事工程、飞行器与战场仿真等诸 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DEM 的数据获取方法、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速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 破性的进展。现在,随着各种精度级别的DEM 的普遍获取,过去许多潜 在的应用领域现在已变成十分重要的方面。

在三维空间数据结构算法方面,杨必胜、李清泉、史文中提出了一

种用于多分辨率三维模型快速生成和传输的稳健算法;龚健雅提出了面 向对象的矢量栅格集成数据模型:还有邓念东,侯恩科提出了一种顾及 维数的三维空间拓扑关系描述框架;齐安文,吴立新等重点研究了基于 三棱柱体体元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应用;曹彤,李颖研究用于三维GIS 的八叉树和四叉树算法等;Klein 采用一种与视点相关的TIN 数据结构来 表示交互中的集合信息,当视点改变时,采用Delaunav 三角剖分法重构 侧TIN;Luebke 等提出了一种基于顶点数的简化算法,它可以对任意几何 模型进行简化;Hoppe 将他提出的渐进式网格模型也应用到地形当基于 OpenGL 三维分形地形的可视化研究4 中,并且提供了与视点相关的支 持,为了避免三角剖分给全局带来影响,他在算法中将地形预先分成大 小相等的若干块,在块内进行渐进式网格剖分。由于不能解决拼接问题, 块与块没有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简化的效率。 近年来,国内外在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 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动画技术制作动态地图,可用于涉及时空变化的现象或概念的 可视性分析; 2.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地形环境仿真,真实再现地景,进行交互 观察和分析[15]。 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国内 外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或 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 有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 (1)研究团队过小。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往往是由一个 单位、几个人开发与研制,其专业覆盖面窄,因此涉及领域非常有限, 所能投入的财力、物力等也非常有限。 (2)软件专用性较强,适用范围有限,通用性差。严格意义上来说, 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软件还不能称之为软件,只能算是一个 针对特定问题的可视化计算程序。近几年,虽然不断的涌现出一些新的

算法,但仅能作为一些初步的尝试,距离应用其编制出成型的计算程序

来解决工程问题,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 (3)核心算法创新能力不足。算法是一个程序或软件的核心,但国 内外目前在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算法研究方面,还停留在相互跟 踪国外研究的阶段,往往是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国内再跟踪 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这也是我国软件领域5 甚至整个科技领域普 遍存在的问题。 (4)商业化程度落后。 由于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存在 着上述诸多问题,而对于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商业软件,在具体使用时, 不可避免的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其代码的保密性,使我们不可 能进入程序内部去进行调试和加入自己的应用模块。因此,开发编写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 价值和很强的国防应用前景。 国内外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内涵 也不断拓展,其发展趋势是: (1)驾驭式计算功能(computationalsteering):即以交互的方式监视 和干预计算过程,通过实时的可视化处理将计算结果图像提供给用户, 用户通过判断可随时更改计算参数,从而干预整个计算过程。 (2)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软件及设备将计算结果转换成3D 立体图像,使用户更加直观地了解发展过程。 (3)并行计算:由于基于微观、细观、宏观的多尺度计算方法的不 断发展,对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多CPU 的分布式网络系 统将逐渐成为主流。 在数值方法方面,近年来,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不断涌现,主要概括 如下: (1)高精度算法: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以TVD、ENO、WENO 为代表的高分辨率方法占据了计算流体力学发展的主流。近年来,数值 方法研究又有新的突破,一些新型算法已经出现,其中有代表性的算法 有美国学者S.C.Chang 提出的时空守恒元解元(CE/SE)方法、日本学者

提出的约束插值剖面算法(CIP 算法)、香港学者徐昆发展的动力差分算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一、首先明确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要对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如选题意义;研究主要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其中,文献综述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同时介绍文献查阅方式和手段。研究内容包括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难点、解决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研究工作进度计划。参考文献一般列出至少30篇。

二、抓好论文文献综述这个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文献综述是导师关注点,同时也是你需要下大功夫的地方,做好文献综述,才能为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文献综述主要由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与不足等方面内容构成,全面整理与所写论文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在撰写文献综述内容时,必须认真研读文献,不能用简单的相关研究成果简单堆砌的方式进行,因为综述主要是在搜集和整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中找到以往研究的大体思路,要分点呈现,将文献归类分析,初步了解与自己论文研究相关的前人成果,掌握学者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哪些可作为自己论文研究借鉴,哪些是自己论文创新点与主攻方向。要避免简单堆砌,一定要注意文献综述应带有评论性质,带着你的眼光来评判,归纳和评论研究成果与不足,这样才掌握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三、掌握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技巧

文献资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基础,文献越详实,那么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就充分,对论文框架的建构、写作倾向有更好的把握。硕士论文的文献选择应以与论文相关的经典著作、核心期刊为主,注意文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从文献形成时间方面看,应以近3-5年的近期文献为主,然后再是时间较长的。

除了文献综述,还有同等重要的论文提纲,在拟提纲时,应注意一般为三级章节条目,如一般格式绪论-问题-原因-对策,然后每章内再进行论点细分,拟定提纲时应注意,一是论文字数与提纲大小相匹配,不然要么每个条点要么论述不充分,要么存在论述冗长的问题,为论文写作带来麻烦。二是要注意提纲简洁、准确和中心突出,能够一目了然清楚论点,真正解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的问题。

知识扩展: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学论文;写作特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医药科研,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写作层次不清,表达凌乱,不能有条理地清楚地把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果表达出来;有的研究方法不当,设计不合理,统计方法错误等,都影响了中医药科技论文的质量。

1 医学论文的特点

医学学术论文是论证性文章,要求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正确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大要素。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是医学论文的特点。

1.1 科学性

医学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表现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3个方面。要求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推理和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要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没有科学性的“论文”不但毫无价值,而且还可能把别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结果。

1.2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灵魂在于它的创新性。所谓“创新”是指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过的科研成果,是指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更深,诊断方法有创新,治疗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见解等。

1.3 学术性

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上,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应区别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识。同时,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指导作用越强,越受读者的欢迎。

1.4 规范性

规范性是医学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是要求论文的书写形式符合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程式。这种规范化的程式,是无数科学家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5 可读性

要求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使读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可读性还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让读者看得懂,即对该专业内学者来说它是易读的,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涩;二是让读者乐意看,有一定的生动性,切忌干瘪乏味。

2 医学论文写作格式与特点

根据文章的学术内容,结合论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学术争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临床报道、经验总结、医案医话、病例讨论、专家评述、文献综述等,也是目前中医学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栏目名称标示的体裁形式。

虽然体裁及表现形式不一,其内容大体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

2.1 题目

医学论文的题目又称标题、文题,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论文的总纲。论文中通常出现的缺陷:①写一个很大的题目,其具体内容却没有那么多信息,从而造成文、题不符,或华而不实。②冗长繁琐,题目中对特定内容描述过多,造成题目过长。③题目不易认读,题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或字符代号,造成阅读困难。

2.2 摘要与关键词

研究类文章应有摘要,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还应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

一般临床研究类文章的摘要采用报道性摘要,通常以结构式形式表达,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应阐明研究的设想,说明要达到的目的,避免与题目重复;方法:将分组方法、每组的干预措施以及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简单介绍清楚;结果: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列出,不加评论和分析,不列图、表;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作出结论,不加评论和推测。篇幅以200~300字为宜。综述和非研究类文章的摘要应该写指示性摘要,将该文的主要核心内容介绍出来即可,目的是让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检索的需要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主要作用是鲜明而直观地表达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查阅、检索。关键词一般要求3~8个,应特别注意第一个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作者为了使关键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确切的含义而将其写全、写完整,进而写成一个词组或短语。

2.3 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和导语,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过250个汉字。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了解。

在前言中常见的缺陷是:①过于简单,未对该项目目前研究的现状、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过此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介绍。这样的前言一般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显得文章浅显,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长繁杂,在前言中过多地回顾历史,而且,每段回顾均要加引好几篇文献,把前言写成了小综述。③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把自己研究的结果意义任意夸大,常用“首次报道”、“首创”、“第一”等词。

2.4 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是别人能够重复实验的重要依据,其叙述应以他人可以重复实验为度。

观察对象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一般情况、分组方法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等。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动物许可证号、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等。药品及 化学试剂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和单位。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应详述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以供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注意要将各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法分别介绍,不能只介绍观察组的方法,其他组不介绍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时说明疗程和观察时间。对每一种新方法的可能价值、危险、不适及效果,须与现有的最佳诊疗方法做比较。

观察项目及指标要分别列出,特殊的检测指标及方法要详细说明。描述统计学方法,并说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

常见的缺陷是:①动物模型的形成过程、实验步骤或治疗方法介绍不清。②缺少诊断标准或观察对象的选择标准,这样的结果没有针对性。③在材料和方法中缺少对观察指标和方法的描述,而在结果中列出若干表格,出现了多项指标的观察结果,让人不知这些结果是怎么来的,操作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准确可信。④随机分组情况说明不具体。怎样分组?是各取所需还是按科学的随机方法进行分组?有的只写一句随机分组认为就是随机了,其实不然。有的随机可能就是随意,不能保证组间的齐同因素,其结果也就不公平了,组间的比较也就没有意义。

2.5 结果

结果是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不应与讨论内容相混淆。以数据反映结果时,应列出具体的数值,不要只给出百分数。一般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给出具体的统计值。

在文字表述上,要注意按逻辑先后顺序分层表达,有图表时先用文字简单介绍引出表序、图序,再列表、列图。表题要简明具体,一般用三线表,纵标目列主语,横标目列谓语,有效数字位数一致,排列整齐,统计值也列在表中,或用“*”号注明,再在表下面注明“*”号的意义;图题也要简明具体,病理图片的图题要体现组名、该图片组织部位名称,图中阳性征象用箭头指示,并注明何染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箭头所示的意义。

常见缺陷:①在结果中夹叙夹议,与讨论重复;②只谈好的一面,而对不良反应等坏的一面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③与观察指标不符。

2.6 讨论与结论

是论文中最不好写的部分,也是判断论文水平,进而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部分。如果说前面的部分是摆事实,讨论部分则是讲道理,是对调查、观察或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说明。内容大致为:①讨论应揭示各种观察结果之间的联系。重点是阐述事实之间的联系,论述其规律性,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②讨论应回答导言中提出的拟解决的问题,明确说明是否已达到预期目的,是否能证明原先提出的假说,扣题;③对于实验或调查中发现的某些出乎意料之外的特殊现象或新线索,可以在讨论中做必要的说明。④对于本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可以实事求是地加以论述,但要谦虚谨慎,切忌夸张。

讨论部分常见缺陷:①只是重复材料和方法、结果等内容;②大量罗列文献尤如文献综述;③泛泛其谈,言而无物;④不成熟的武断结论。

结论与讨论不同,讨论允许有分析、推测或预见,结论必须论据确凿,不能有推测性,不能展开,不能引用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大部分科研成果是在前人研究成果或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反映出作者对前人劳动的肯定和尊重;便于同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以及采用追溯法查找与此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文献情报研究。

参考文献的格式根据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规定,有“顺序编码制”和“着录出版年制”两种。其中我国科技期刊多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在文后所列参考文献处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写出着者、题名、杂志名称、出版年、卷、期及页码;如果是书,写出着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年及页码。参考文献的标注宜新——3~5年、宜精——10条以下、宜近——相关性。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