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区别

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区别

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区别

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区别范文第1篇

Web2.0技术不仅带来互联网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还实现了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大众化,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SNS作为Web2.0技术的产物,"以真实人际关系为基础,结合现实社区和虚拟社区的优点,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新交互平台。"[1]在Facebook、Myspace等影响下,全球网络社区都开始SNS化运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革命"[2]。国内SNS热潮风起云涌,不仅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还为其带来无限商机,其盈利模式逐渐形成,盈利能力也渐入佳境。

二、SNS盈利模式

目前各大SNS逐渐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比如Facebook是"定制广告+虚拟礼物+收费调查",开心网则是"广告+名人企业账户收费+与第三方合作获得利润分成+虚拟货币"。笔者综合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广告盈利,相当于传统的媒体,帮助广告主制作或广告而盈利;二是销售盈利,相当于传统的店铺或集市,自己销售产品或服务,或者帮助生产商销售产品或服务,通过差价或者租金而盈利;三是渠道盈利,利用SNS搭建渠道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而盈利。

1、广告盈利

广告是SNS主要的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包括三种。

传统图文广告。"传统的广告模式是那些SNS网站最初就存有的愿望和做法。"[3] SNS通过一些廉价的图片、文字联盟广告来盈利,或者通过投置图片和文字链,搞一些让用户参与的活动以期获益。这种盈利模式和传统互联网站没有多大区别。

定向广告。SNS采取实名制注册,详细记录了用户的年龄、性别、兴趣、文化层次等信息,企业可以依靠SNS精确寻找目标消费者,再根据用户的差异性来投放广告。"一对一传播"的广告效果远远优于传统门户广告,因为这种有针对性的传播,可以避免不相关用户对广告信息的反感,而且能够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挖掘用户的需求。

体验式广告。SNS已成为购买行为后分享购买心得的重要途径。这种分享一则是对所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肯定,二则是影响其他人购买行为的开始,体验式广告通过客户来影响客户,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可靠性。

2、销售盈利

销售盈利的SNS相当于传统的店铺或集市,主要利用SNS平台销售产品或者服务一获以取收入,主要有两种。

会员费模式。指SNS通过提供服务从中收取会员费获得收入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为对所有注册会员收费;另一种是只对高端会员收费。如百合网,针对VIP高端用户收费,收费在3680至30000元不等,会员可以享受到更多服务,比如可以查看一些用户照片,还能与专业的爱情顾问直接沟通等。

虚拟物品交易模式。在通过免费提供一般会员服务抓住用户,保持SNS粘度的情况下,一些 SNS 网站开始探索挖掘虚拟物品的潜力:一是出售虚拟物品获取收益,类似于腾讯QQ秀。如人人网的虚拟物品销售鲜花物语、酒店大亨等,结算工具是"人人豆","人人豆"的获取除网站赠送外还可以现金购买。不过[4]。二是推出让会员获得更多交友机会的虚拟物品。

3、渠道盈利

近年来,SNS通过开放平台与游戏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和金融理财服务机构等合作分成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平台开放实现'共享用户,联合运营'的模式为SNS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摸索出新型的盈利模式打下了基础"[4],这种盈利模式主要是利用SNS平台的渠道来创造和共享价值,所以属于渠道盈利。

与游戏运营商结盟。SNS与游戏运营商结合,推出网页游戏平台,实现多赢。网页游戏与SNS有机融合后,对SNS本身的收入以及用户粘性都是有很大帮助。如人人网允许用户在其平台上推广自行设计的各类应用程序(App) ,允许APP开发者接入"人人豆"支付系统,并推出奖励增值计划,APP 开发者通过"人人豆"支付系统所得获利,和人人网分成。

与金融理财服务结盟。SNS通过与金融理财服务联盟,许可支付运营商直接在SNS上开展这项业务,使用户在SNS便捷地借助银行支付系统进行交易,SNS作为方获得在线交易、金融产品选购的中间费用。

三、SNS盈利模式的问题

为何出现"人气旺盛但财气低迷"的尴尬呢?笔者认为是盈利模式的问题。

盈利模式不清晰。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国内SNS发展凸显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婚恋型SNS,以婚恋交友为目的,盈利模式较为清晰,以会员收费、广告、活动赞助等取得收入。商务类SNS如天际网、若邻网,专门为商务人员创造人脉关系平台,盈利模式也较清晰,主要通过高级会员费、企业会员费、组织机构会员费、广告及赞助等形式取得收入。但其它类别SNS在盈利模式探索上仍没有实质性突破。

盈利能力有限。国内SNS的盈利状况不尽人意,即便是人气旺盛的人人网和开心网,盈利状况也不容乐观。用户流量、产品营销是SNS价值之所在,但这并未极大提高SNS的盈利能力。用户流量上,SNS的总体流量无法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比拼;产品营销上,SNS网络的广告销售受到前后夹击:传统网站和搜索引擎广告已被大多数广告主所认同且流量巨大,手机广告有独特的精准性,适合中小广告主;视频网站则是凭借流量增长和丰富的表现形式,逐渐取得大广告主的认同。因此,SNS网络广告仅凭单个用户黏度高、个人信息丰富但总体流量不大的特点,仍难吸引大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另外,渠道盈利模式也并非十全十美,网页游戏模式可能会给SNS带来新利润增长点,但相比其它游戏,网页游戏对用户的长久吸引力不足,影响到盈利模式的持续性。另外,目前国内大多数用户不愿意接受付费会员的方式,原因在于:一是我国SNS处于成长期,各大网站都采用非收费会员的方式提供服务,培养了用户免费的习惯;二是网站提供服务的差异化并不大且服务项目不能吸引用户为其支付费用,所以该"盈利模式目前不太适合中国SNS发展现状"[5]。

经历几年发展,国内SNS百家并起的时代告一段落,已经具备一定用户基础和业务模式的SNS得到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投资,再度抬高了SNS网络的估值,也加大了盈利压力。盈利模式不明晰是SNS发展越来越凸显的问题。SNS必须明晰自己的盈利模式,依托于社交外的其它服务才能解决盈利的问题。"未来SNS的盈利模式不太可能局限于目前这些方式,新盈利模式将会不断出现。"[6]国内SNS在各种盈利模式均有涉猎的情况下,急需抓住用户需求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群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挖掘新盈利点,创造适合自己且不能被复制的盈利模式,以此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幸、常亚平.SNS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0,11:44-46.

[2]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于明.SNS网站的六大赢利模式[J].软件工程师,2009,4:61.

[4]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9,6:9-11.

[5]王建业、马玉洁. 国内社区网站盈利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2010(5):44-45.

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通业;价值转移;利润区;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1―0076―05

价值转移指利润收益和市场价值在行业之间、同一行业链不同环节之间转移的运动过程。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阿德里安・丁・斯莱沃斯基等一批学者通过对现实情况的考察和研究,总结了价值转移的规律,提出了相关的理论。结合流通业实际学习和理解价值转移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流通环境变化的特征,重新思考流通业的盈利模式,而且有助于我们对流通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新思考。

一、价值转移理论内容

斯莱沃斯基先后独立完成或和他人合著了《盈利模式》、《盈利》、《价值转移》、《发现利润区》等多部畅销著作。综合这些著作议述,价值转移理论包括以下内容:

1.每一条产业链都可以细分为若干环节,有些环节处于“利润区”、有的则处于“无利区”。

所谓“利润区”,指“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经济活动领域”。这种利润不是行业平均利润,也不是周期变化的利润,而是能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无利区”则是企业的黑洞, “资金投入后不会产生利润”。“利润区”和“无利区”可以是产业链的一段,也可以是整个行业。

2.利润区往往隐藏在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

所谓薄弱环节,指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由于受理念、技术、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该环节信息不透明、技术含量较低、运行模式不成熟、成本虚高,但这些环节往往是潜在的利润源。领先的企业往往以创新的思路和盈利模式在薄弱环节深耕,并获取可观利润。

3.价值转移分为三阶段

按照价值转移理论,价值转移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价值流入、价值稳定和价值流出。价值转移的阶段判断的依据,通常是“市值规模比”(公司市值住营业务收入)。当“市值规模比”大于2,处在价值流入期;“市值规模比”在0.8至2之间,处在价值稳定期;“市值规模比”小于0.8,则处于价值流出期。

4.“利润区”会随着经营环境变化发生位移

斯莱沃斯基总结了经营环境变化的五个方面:区域经营者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生产过剩;技术进步和开发提高了产品的替代性,使传统的产业界限模糊;受信息技术、品牌和兼并的推动,分销渠道的产业化加强;由于各种支持系统兴起,使新的赢利模式更加容易成长;信息化提高了消费者的素质,增加了价格的透明度,促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竞争型商业模式出现。

由于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价值与利润收益不断位移。如果这一位移发生在行业之间,表现为一个行业对GDP的贡献度及行业整体利润不断提高,而另一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则不断下降。如果价值转移发生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则行业整体利润并未萎缩,但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市值及盈利能力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斯莱沃斯基多次举电脑产业链的例子来说明上述论断。电脑产业链是由核心零部件、电脑设计、组装、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分销、服务等环节所组成。个人电脑兴起时,IBM等公司都看好这个市场,此时,哪家公司的产品首先进入市场,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得先机。为此,IBM公司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零件采购、组装等硬件环节,而把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等环节外包给微软等公司开发,当时IBM公司确实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皮尔・盖茨却认为,程序设计语言和操作系统迟早要成为电脑产业链的利润区,因此通过一系列成功的运作,使微软这两项业务成为行业的标准。随着电脑产业链的利润区离开硬件环节后,IBM公司连续10年陷入困境,而皮尔・盖茨却由于远见卓识成为世界首富。

二、我国流通业价值转移趋势分析

运用价值转移理论分析流通业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流通业价值转移有以下趋势:

1.制造环节利润向销售和研发环节转移

斯莱沃斯基在剖析不同案例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不同产品链中,加工制造环节往往处在“无利润区”或“低利润区”,随着产业的成熟,利润区越来越远离加工制造环节。从国外经济看,价值转移的趋势一般由制造环节向产业链上游(开发设计环节)和产业链下游(如销售、售后服务环节)转移,呈现出“微笑曲线”状态。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商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生产制造商由于能为社会提供稀缺的商品而处于分销渠道的支配地位,并在供应链中处于“利润区”。但是,随着供求格局的变化,销售环节(尤其是零售终端)逐渐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是因为,销售环节是产业链的最末端,是产品到达消费者完成交易的最终端口,是商品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展示和交易的场所。通过这一环节,厂家和商家将产品卖给消费者,完成最终的交易,进入实质性消费。正因为这样,销售环节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

2.销售环节主营业务利润向资源和服务环节转移

在传统的商品流通过程中,主营业务主要指商品买卖,主营业务利润也主要指商品买卖差价。然而,根据对我国99家批发零售行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商品买卖差价赚取的利润在流通利润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表1表明,2000-2005年间,通过进销差价方式获得利润占流通企业的利润总额的比重不断降低,而其他业务利润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且上升的幅度在不断增加。其他业务利润主要从资源环节和服务等环节盈利。

(1)资源环节

在这里,资源主要指流通企业具有的其他企业所不具备或很少具备的渠道资源、品牌资源等。

渠道资源。随着流通企业规模化和连销化的发展,流通企业特别是大型流通企业的分销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渠道资源越来越丰厚。由于对渠道拥有强大的控制力,流通企业对生产商、供应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迫使上游环节让渡出更多的利益(如进场费、资金占用等)。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资源都能带来利润,发达畅销的渠道网络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同样会给流通企业带来相应的利益。

品牌资源。卓越的流通品牌可为流通企业创造如下价值:等同或相似技术、功能与品质的产品,依赖品牌资产可比竞争商店价格卖得更高;降低对促销的依赖性;吸引新顾客,增加老顾客的光临频率;形成竞争壁垒;通过理性品牌延伸,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如发展自有品牌商品、通过连销加盟收取加盟费用等)。

(2)服务环节

这里的服务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还包括向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如为供应商提供市场信息、再加工、物流等服务;对消费者提供融资、租赁、、定制、解决方案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环节隐藏着巨大的利润。以汽车销售为例,汽车销售利润与为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提供贷款、保险、融资、租赁、维修等服务所获得的利润比为1:3.7。所以许多零售企业往往会降低汽车售价,把盈利的赚取不仅仅停留在销售环节,而是通过开设4S店和提供更加贴近的服务,把盈利延伸到更广阔的服务领域。

3.交通运输与仓储处于价值稳定期

本文选用了58家交运仓储上市公司,数据样本为1996年至2005年公司年报,时间跨度为10年,数据表明这58家公司的市值规模比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在2001-2005年的市值规模比均大于2.0,表明处于价值流入期。

4.电子商务增长迅速

电子商务在流通领域的应用被誉为是对商业零售业务的第四次革命。电子商务以网络为交易平台,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是对传统流通经营方式的一种革命性变革。自2000年至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由87.33亿美元,增长到937.61亿美元,6年内增长了9.74倍,平均每年以65%的速度增长,其利润区展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流通业价值转移特点分析

纵观整个流通业价值转移的过程,我国流通业价值转移有以下特征:

1.价值转移的周期加快

我们以超市、卖场为例,提取了百联股份、王府井、南京新百、武汉中北四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见表3),发现价值转移周期明显加快。

2000前,四家上市公司市值规模比大于2.0,处于价值流通阶段;2000年大于0.8小于2.0,处于价值稳定阶段;从2001年开始,其市值规模比小于0.8,处于价值流出阶段。期间处于价值稳定期的时间仅为一年,几乎没有过渡期。这四家公司的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造成我国流通业价值转移周期缩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某一业态或某一经营方式处在价值流入或价值稳定阶段,会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的注意,短期内会有大量企业介入。在我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量闲散资源和转型资源如饥似渴地寻找投资方向,加上我国盲目建设和跟风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竞争性企业的出现必然会加速行业价值及环节价值的流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新经营模式的探索、新经济理论的推出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必然会加快价值流入和流出的速度。

2.价值转移路径多维化

从流通业价值转移的演变历史来看,价值转移的趋势一般是按照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下游进行转移,如向批发环节转移,然后又向零售终端转移,体现了方向的一维性。现阶段价值转移的路径则呈现多维化特征,即不仅朝价值链下游转移,也有可能朝着上游转移,甚至有可能朝着独立于整条产业链的第三方转移,产业链上有多个利润区。

3.价值转移范围的跨区域性

斯莱沃斯基在《价值转移》一书中指出,价值转移有三条路径:一是价值在不同行业间转移;二是价值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间转移;三是价值在同一公司不同部门间转移。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价值转移还在不同国别,同一国家内不同区域之间转移。据我们的调查,发达国家和地区流通市值规模比要明显大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四、流通产业可持续盈利对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流通产业和企业占主导的战略思维是由内而外方式,思路主要集中在节约成本,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价值转移理论则是倡导由外而内的思考方式,即决策者从环节分析入手,把握环节变化的趋势,因地制宜地制定流通可持续盈利战略。

1.科学把握价值转移规模,摆脱“无利区”,造就“利润区”。

国内外的一些优秀企业,其经营模式各有不同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清晰地判断每条产业链利润区的位置及价值转移的趋势,并重新确定价值获取、产品差异和业务范围的途径和策略。

香港利丰集团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发现,一件商品如果在美国零售价是4美元,其生产成本仅为1元,在这一环节再压低成本提高获利水平很困难,他们称之为“硬1元”。而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批零等环节尚有很多机会可以节省成本增加利润,他们称之为“软3元”。认识到这一规律后,他们通过分散生产的方式,把加工业务外包给合作伙伴,自己则集中精力在“软3元”环节运作。哈佛商学院专门为此采写了案例,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利丰案例告诉我们,在每条产业链中都有其“硬环节”和“软环节”。所谓“硬环节”指产业链中运营已渐成熟,竞争充分,节省成本空间较小的环节:“软环节”则指产业链中相对薄弱,创新经营和压缩成本均有较大空间的环节。显然,后者是流通产业主要利润来源。

2.设计流通盈利模式,实现价值创造

流通盈利模式指流通产业获取利润的方式和途径,也是流通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和业务结构的总和。

从流通盈利模式的演变看,先后有进销差价模式、连销经营模式、渠道控制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增值服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等盈利模式出现并发挥作用,他们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在空间上又是并存的。我们从利润来源的获取利润方式来勾画这六种盈利模式的特征(见表4)。

虽然不同盈利模式在资源运营方式和业务结构方面各有不同的特征,但是我们透过不同盈利模式的特点,进一步剖析其深层机制,发现有共同盈利规模可循,这一规模主要体现在盈利模式和盈利机制的相互关系。这一关系可用图1表示。

图1表明,在确定了流通盈利源以后,流通企业还必须构筑有效的盈利通道,即盈利的方式和途径。这些方式和路径主要是低成本运营、流程重组、渠道控制和客户至上策略。各种盈利模式和方式都有适宜实行的条件,流通企业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但必须强调的是,企业必须尽可能靠近利润源,远离“无利区”。

3.建立竞争壁垒,控制价值流出

实现流通可持续盈利,不仅仅要发现价值和实现价值,更要保护价值,即采取有效可行的控制,保护企业的利润区不被竞争侵蚀,盈利模式不被对手轻易模仿。

企业可选择的战略控制手段很多,斯莱沃斯基在《发现利润区》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归纳,见表5。

在每个行业,选择控制手段都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在决定如何实现战略控制之前,须对相关的控制手段的作用强化进行划分。表6提供的等级排列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参考。

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创业 商业盈利模式 收入 成本 利润 边际成本 最低保本销售额

创业从2014年始已经上升为国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业热潮再度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学生创业热此起彼伏,但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学生创业成功率有多少?仅占2%到5% ,统计口径不同,有的达到20%左右。导致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却是共同的:即创业之前的市场预测是否准确,也就是说商业盈利模式测算和评估是否准确和可行,即经济学上的最佳模式选择。

盈利模式测算工具很多,本文以利润表为基础。进行实操测评验收和鉴别并进一步得出结论:该初创企业有多大的成功可能会顺利获得市场回报――实现盈利(利润为正数)。辅之以最低保本销售额测算,进行对比和评估。

当然,最后是对预测结果的评估。表面看来该鉴别可要可不要。其实,这个过程一定不能省,而且非进行不可。因为,测算完了,究竟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市场前景预测)是否准确可行?再进一步通过本验收环节,按客观评判标准进行鉴别,这样结果的可靠性、可行性乃至科学性都会进一步提高。

一、创业盈利模式及其重要性

创业盈利模式是指企业如何进行生产经营并最终取得利润的方式和具体渠道。创业过程中因为商业盈利模式选择准确取得成功的有,而因为商业盈利模式选择错误,导致失败的却也是比比皆是。例如淘宝和易趣。淘宝的成功主要原因:商业盈利模式成功――不收费;易趣始终坚持收费的原则,使它错过了头4年的最佳发展时期。当然,有人曾经反驳说是淘宝遇到了“非典”创造了唯一的淘宝。这样的提法是不太符合逻辑思维的,反推:难道非典只适于淘宝,而到了易趣门口就消失啦?!可见不是非典,关键因素还是盈利模式或者说是服务模式的区别带来的不同结果。因此,请认真的确定和测算你的创业盈利模式。后来,易趣放弃了国内市场,转而主攻国外市场,但毕竟国内这么大的市场份额都已经被淘宝稳稳的占据了,B to B老大的位置,毫无疑问肯定是淘宝了。易趣或者是其他企业要想翻转,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是有更新更适合市场的商业盈利模式出现。

盈利模式:实现持续营业的收入大于成本的经营模式。

特点:第一是固定性,能复制;第二是利润保障性;第三是 保障成功性。

二、创业盈利模式测算的方法和技巧

创业盈利模式测算的方法有很多种,一种是完全人工评估,不使用任何公式,即拍脑袋,靠经验的模式,一直在学生创业实践中相当流行。但恰恰学生们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因此,想当然的预测结果必然带来很大的误差,最终导致创业开店实践的惨败。偶然也有误打误撞成功的案例,但微乎其微。还有另外两种,是依靠财务公式,然后结合实战经验,准确预测销售数据并各自营业成本和税金,最后,得出商业盈利模式的测算结果并按行业规律进行评估。此两种模式各有千秋,但笔者从简单、实用以及可操作性强、便于掌握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认为利润表预测模式更适合学生使用和掌握。而就预测准确率而言,二者旗鼓相当,因此,本文推荐以利润表预测为主,以最低保本销售额的预测为辅,下面就分别进行介绍和剖析。

1.利润和利润表的制作

(1)利润表制作步骤

步骤一,预测销售额;步骤二,核算成本;步骤三,预测税前利润、毛利率;步骤四,测算净利润;第五步,表格汇总。

(2)利润表的制作财务公式

销售额=销售数量×单位售价。

成本=销售数量+单位进价+水电费+杂用+员工工资+管理费用+广告费。

税前利润=销售额-成本。

净利润=税前利润-税金。

(3)如何利用利润表进行创业盈利模式测算并评估

第一,测算。

案例一:假定你开始做一笔卖帽子的生意,这个月,你以50元一项的价格买进10顶帽子,并以100元的价格全部卖出,在此期间,你花去200元制作海报和宣传单,花去水电电话费用共40元,并缴纳5%流转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请制作利润表进行财务分析。

只有当收益(净利润)大于成本,才建议你开办你的创业企业,相反,则应该放弃,以上测算结果该笔帽子生意属于该放弃行列。

案例二:假定你开始做一笔卖帽子的生意,这个月,你以50元一项的价格买进50顶帽子,并以100元的价格全部卖出,在此期间,你花去200元制作海报和宣传单,花去水电电话费用共40元,并缴纳5%流转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备注:政策链接创业大学生税费是每年8000元为限,依次扣减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只有当收益(净利润)大于成本,才建议你开办你的创业企业,相反,则应该放弃,以上测算结果该盈利模式符合受益大于成本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开办该企业。

第二,评估。以上两种不同的销售预测,得出了两种不同的创业盈利模式。差别来自于对销售额的预测不同,成本基本是相同的,因此,盈利模式就不一样。前者表现为亏损后者表现为持续的盈利。显而易见,第二种高销售额的盈利模式是可取的,即能够开店实践。

2.最低保本销售额和最低保本销售产品的核算。

确定保持该手袋厂生存所需最低保本销售量(边际销售量)。

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

该手袋厂的固定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原料+直接人工+工厂维护+水电+税收+财产税+厂房+折旧+设备折旧+专利费用+工厂维护=300+300+1+30+100+7+2+1=741(万)。

管理费用=间接人工+工厂用品开支+车旅费+交际运筹费=60+3+10+15=88(万)。

单位变动成本=每件商品的平均成本-每件商品消耗的人工平均成本-每个包消耗的管理平均成本=3000000/1500000-3300000/1500000/100-66/1500000/10 =2-0.022-0.000044=1.977956

保本销售量=7410000+8800000/(250-1.977957) =16210000/248.022043=65357.09(元)

补充公式:

每件商品的平均成本=所有商品消耗的总成本/商品总件数。

每件商品消耗的人工平均成本=直接人工/人数/商品数量。

每件商品消耗的管理平均成本=直接人工/人数/商品总件数。

计算该手袋厂的最低保本销售额(边际销售额)

保本销售额=保本销售量×单价=65357.09/250=16339272.5(元)

从以上测算可以看出,对张建的手袋厂而言,要确保2010年能够持续生存下去,最低的保本销售额是一千六百三十三万九千二百七十二点五万员人民币。如果达不到这个销售额那么手袋厂就会亏损和倒闭。当然是否仅仅只要达到这个销售额就万事大吉啦?否。因为保本销售额只是该厂的盈亏临界点,即此时的手袋厂还是零利润时期,必须要努力促使销售额持续扩大才能开始赚钱,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才是基业长青的根本之路。

以上两种测算模式:利润表和最低保本销售额的测算,各有千秋,利润表简单易行,最低保本销售额适用于开业1年以上的企业。两种测算的结果准确度相差不大。

三、创业盈利模式评估的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

第一,毛利率(较高的毛利率)。

毛利率=(销售收入-营业成本)/销售收入⑹×100%。

第二,成本控制较好:相对少的费用、相对销售额而言客观收入;净收益(至少为正)。

成本销售额的比重(越少越好,赚钱越多);净利润/总成本(比例越高越好,越赚钱)。

第三,销售波动幅度:当不能准确预测每月销售波动幅度时,参考其他指标。

第四,适当的现金流和净利润数额大小:

净利润数量越大,商业盈利模式越好。

现金流≥短期债务(不会短期内倒闭)。

短期债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

2.参考值

第一,毛利率 20%-50% 容易实现盈利。

第二,净利润/总成本 ≥ 50%(最佳)。

备注:如果每月销售额基本不变,这个比例可以小些。

总之,最佳盈利模式评判标准是下面四条:第一,较高的毛利率。一般来说毛利率越高创业成功几率越高,但仅仅只看毛利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考察成本指标的高低。 第二,成本控制较好。盈利究竟如何,关键还得看毛利率减去成本后的净收益如何?只有当成本控制较好,才能带来最终较高的净收益,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才是良好的可行的。第三,现金为王。创业企业要特别关注现金流的问题,必须时刻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否则,很可能导致创业企业短期内快速破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销售波动幅度,它与盈利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创业企业必须引起重视。销售波动幅度的大小对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的影响不容小视,例如零售行业,销售波动幅度虽然较小,但由于其毛利率较低,所以,稳定的持续不变的经营策略和服务模式,是保持该类创业企业实现盈利的最佳策略。相反,例如化妆品行业和奢侈品行业,销售波动幅度较大,但其行业毛利率很高,所以,灵活变化的市场价位和经营策略是实现该类创业企业盈利模式的关键点和具体策略办法。

盈利模式是否正确对创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盈利模式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阶段的成功不能带来终身的成功和胜利。因此,盈利模式又必须与时俱进,时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和革新。

参考文献

[1]马云.我的成功不是偶然[M].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9

[2]查振祥.企业二次创业研究[J].特区经济,2006(4)

[3]曹垣亮编著.草根创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美)D.C.科多瓦,卡罗尔.戴萨特,林伟贤著.创业者的赚钱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区别范文第4篇

家得宝是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商和美国第二大零售商,销售各类建筑材料、五金、水暖、厨卫、灯具、电器等,并提供各类相关服务,拥有连锁超市2243家,遍布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且连续9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欢迎的专业零售商”,并在2007年美国财富500强中排名第17位,2006年全球财富500强排名第43位,同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仰慕的专业零售商“第1位”及“最受仰慕的公司”第13位。从1978年亚特兰大的第一家店到今天足迹遍布全球。在美国49个州拥有1200多家店铺,海外有133家。

但是在中国的市场业绩乏善可陈,在2006年,家得宝以超过1亿美金的代价收购天津家世界。在2009年7月和10月,家得宝就先后关闭青岛店和沈阳店;2010年5月,家得宝北京分钟寺店停业关门;2010年11月,家得宝天津东丽店关门;2011年1月,家得宝北京店关门。截至2011年,仅存天津、西安、郑州等7家门店。   今天的家得宝,却落得全部关店的下场!

为什么家得宝必然会关店?原因:1、其以美国经验与模式操作中国的市场,造成水土不服;2、缺乏正确分析与评估的单店经营模式,导致连年亏损;3、单店长期不盈利,总部持续亏损。

当然,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今年房地产行业下滑拖累了整个家居建材行业,因此,导致了整个门店业绩难以改善。

从家得宝关店事件来看,这不得不让零售行业的人士要审视要成功开设一家门店的要素是什么?一个单店不盈利,总部可能盈利吗?但笔者想提醒的是,谨慎开店。 其实,国内很多开连锁门店的人相信规模盈利的可能性,有这样想法的人实际上是大错特错了,一个门店没有业绩,都是亏损的,能保证连锁系统的盈利吗?有人说,不一定,由于连锁门店规模的开店,可以通过规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通过不断开店,降低学习成本....其实,我们说通过连锁的规模优势来盈利的理由还有很多。

但是一直以来,笔者总是在所有的场所强调并不断重复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单店没有盈利基础,千万不要开连锁店;单店不盈利,注定是一个失败的连锁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连锁体系中,复制的基础是单店,如果单店不盈利,依靠其他形式的盈利或者获得收入来源是不长久的。单店盈利如此重要,那么,成功开设一个成功的连锁单店基础是什么?要素是什么?单店系统的构成要素有那些呢?不妨可以从以下三个要素来进行分析。

单店系统模式的构成三个要素:

1、单店经营模式:客户定位要清楚;基于客户,设计提供的产品/服务组合、服务模式;基于客户定位,设计您门店的定价策略、盈利模式及财务模型;最后,确定您的门店在总部战略控制。

2、单店营运管理模式:基于第一个要素,门店的组织系统、制度与流程体系应该进行怎么样的规划与设计才能完成并满足前端客户的需求?

3、单店识别系统:分别SI、MI、VI识别系统。基于客户的需求,我们的门店应该选在什么位置——城市、城市位置、周边环境?设计符合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门店动线、灯光系统、陈列?基于什么样的服务理念?我们的门店VI、MI应该进行什么样的规划? 从上面的三个要素来说,家得宝在第一个重要的要素就犯了错误,简单地说,市场的客户群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还要遵循美国市场的模式?看看7-11便利店是怎么做的:门店细分成社区店、校园店、商务区、旅游区,因此,对于门店的产品组合要求自然不同,你可以经常看到在机场看到的门店,是以本地化的特产较多,而在校园门店看到的是针对这个学生喜好的商品较多,显然消费群体的差异导致了门店产品、服务及后台服务的的差异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肯德基针对不同位置的门店采取了不同的价格策略,为什么不是全国统一价格?为什么不同地区门店的产品配送与产品组合是不同的?

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面板门限模型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重大举措,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及其盈利能力必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开启了中国金融机构基于金融市场变化对贷款利率进行自主决策的时代。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表明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而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打破其对利差盈利的过度依赖,倒逼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调整利润结构。由此产生的利差效应(利差收窄)和利好效应(银行改革转型)能否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另外,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是否能缓解利差收窄引致的盈利缩小?因此,厘清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对于商业银行实现转型,提升盈利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探讨较为丰富,学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结论。李媛以中国10家金融机构2005-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经济形势低迷时的利率市场化不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吴琼采用中国9家重组的和38家未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相关关系。发现存贷利差的收窄和价格竞争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会促进银行在管理、经营业务和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转型,来提升其盈利能力。Dabo以尼日利亚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金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效应。认为监管松弛条件下适度的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陈巧利认为放开管制的贷款利率可以促进银行实行多元化、差异化经营。提升其在借贷过程中的议价能力。在可控范围内实现自主的差别定价,优化银行资本要素的配置,提升盈利水平。

关于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相关性的探讨也比较充分。Young和Rice认为中间业务属于一种非利息收入,其获取渠道相对稳定,有利于优化银行盈利结构。Chiorazzo等采用意大利商业银行1993-2003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了中间业务与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中间业务推进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且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陈一洪基于2009-2013年24家中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经营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他学者从风险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Mercieca等采用755家欧洲成员国的银行数据,探究银行总资产收益率与中间业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多元化经营并未提升银行经营效率。郑荣年和牛慕鸿利用14家中国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间业务会直接推高银行的风险水平.却不利于银行盈利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对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有力探讨,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其一,未能将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其二,既有研究多以线性关系进行探讨,忽略了利率市场化与中间业务间接影响盈利能力的非线性机制。其三,盈利能力的测度无法综合体现银行的固有属性且缺乏银行间的对比。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测度银行的盈利能力,通过设定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中间业务的门限效应,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以期为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提供可靠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1.利率市场化的正向促进效应

第一,银行自主定价权利的扩大。利率市场化主要是金融监管当局逐步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将货币资本的定价权利转交给金融市场,相比改革之前金融机构具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利。如此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产规模、财务情况、客户群体、客户偏好、同业比较和市场预期适度调整本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对于资金需求规模较大、刚性较强且信用水平较好的个人和企业提升其借贷利率;对于闲散资金持有量大、资金流动性低的个人和企业适度降低其存款利率,但需要通过向其销售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进行揽储。

第二,提升银行创新转型的意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多以利差为主,而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导致银行间竞争的加。促使金融市场上存贷利差的收窄。如果此时商业银行仍然过度依赖利差盈利模式进行揽储,必然失去市场竞争力,唯有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在保持既有客户资源对本行粘性的同时,拓展非利息业务,提升银行利润结构的稳定性。

2.利率市场化的负向抑制效应

第一,利差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提升银行盈利成本。利差收窄后,银行需要增加对中间业务研发、人才引进的投入,同时需要调整柜台人员和理财人员的人数比例。短期来看,中间业务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专业化的中间业务研发人才的培养、金融衍生品的销售、理财产品需求的提升都有较大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第二,加大银行风险及其管理难度。银行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国经济发展以投资拉动为主,一旦推行利率市场化,银行的借贷规模便在短期内急剧膨胀,但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不完善。间接导致银行肆意提升借贷利率,诱发流动性风险。另外,商业银行低水平的信息甄别诱发资金需求者的道德风险,一旦出现资金断裂或信用水平被评级机构过度调低,银行便会冻结企业资金以保证其自身资产的安全,如此便会诱发借贷者的道德风险,出现逆向选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具有双刃性。

假设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存在中间业务的阈值转换特征。

(二)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1.中间业务的利好效应

第一.单一的利差盈利模式在受到政策冲击或者金融危机时是极其不稳定的,脆弱性较强。根据Haken的协同效应发展理论。只有当银行的既有资源被充分分配在利差业务和非利息业务上,才能增强银行的抗压力,且如果资源配置达到一定的水平时,便会产生协同效应,实现“1+1>2”效益模式。另外,根据多元化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可以实现风险细化,降低单一盈利模式下的风险收益。

第二,弱化金融脱媒的负向效应,有助于银行金融地位的界定。信息技术的提升和交通道路的疏通有利于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性,一些银行具备的信息渠道被投资者捕获,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便可以通过非银行的第三方平台直接实现资金融通,相对银行而言,产生了金融脱媒。而中间业务不依赖于资金的供求信息,属于单方交易需求,因而丰富了银行咨询金融功能,而非简单的金融媒介职能。

2.中间业务的利差效应

中间业务的利差效应表现在银行风险水平的增大,具体主要有中间业务风险和监管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种类呈现“指数式”的增长态势,存在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且比例不一,银行间的差异也同样显著,由此引致的产品风险是存在的。与利差业务相比,以金融理财为代表的中间业务缺乏严格的分类。相应的监管条例的适用范围则变小。且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和金融监管效率的低下,较易诱发监管风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样具有双刃性。

三、研究设计

(一)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测度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银行的盈利能力绝非采用单一盈利财务指标可以进行测度的,需要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盈利能力(PRO)。从银行资本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资金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之后利用客观赋权的熵值法对其进行测度。

利率市场化(IRL)。左峥等研究表明银行净利息差是反映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指标,部分净利差数据可以直接通过银行年报获取。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商业银行实际的贷存款利率之差表示。实际贷款利率=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实际存款利率=利息支出/(短期借款+存款)。

中间业务(INB)。本文选择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商业银行营业净收人的比重。测度中间业务发展状况。

控制变量。银行规模(SOB)直接取自商业银行年度报告中的总资产数额,为减少数据波动性,取自然对数。资本充足率(CAR)同样可从商业银行年度报告中直接获取。

本文选取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5年面板数据,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和各银行年报,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差值法估算。样本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

四、实证分析

本文在实证分析时,将样本区分为国有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分别进行回归解释说明。

(一)国有银行回归结果分析

对于门限个数与门限值的计算采用格栅搜索的方法,其原则是残差平方和最小,之后采用自抽样的方法对似然比检验进行模拟,与统计分布表中的临界值进行比较计算出P值。采用Statal2.0统计软件进行门限检验,按照门限值为单一门限、双重门限、三重门限的顺序进行检验,其对应的原假设为不存在门限值、存在一个门限值、存在两个门限值,而相应的备择假设为存在一个门限值、存在两个门限值、存在三个门限值。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发现,国有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间业务变化存在双重门限,门限值分别为0.141和0.388,即其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1%和38.8%,同时发现F统计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表3给出了国有银行的面板门限参数估计的具体结果。

从表3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而逐步改变,呈现非线性变化的关系。当国有银行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INB)小于门限值0.141时,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加强不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而当INB介于两个门限值0.141和0.388之间时,利率市场化仍然不利于国有银行的发展,但影响程度明显降低,不过当INB达到0.388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显著有利于银行竞争,提升其盈利能力。利率市场化与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非线性效应的变化,可以从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中间业务三个不同的状态过程进行说明。其一,国有银行对利差收入主导的盈利模式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也即中间业务利润占比非常低,一旦利率市场化得到实施,单笔业务利差盈利收窄,银行利润下滑,盈利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强逐步减弱。其二,商业银行发现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中间业务的拓展、银行管理方式和银行运营体制等方面。短期内银行的革新需要引进人才、重新进行空间布局、培训新老员工、制定发展规划、改革企业体制、完善人事管理与财务管理制度。最终提升中间业务的利润占比,但同时上述策略的实现导致银行短期运营成本的显著上升,因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仍然不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明显小于第一阶段。其三,中间业务的利润占比达到38.8%甚至更高时,其获取的利润额可以弥补利差收窄引致减少的利润额。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非利息效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增加了投资收益率,@著提升了银行的盈利能力。示性函数的回归系数为0.161,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假设检验,表明当商业银行净利差减少1%时.其盈利能力将增加0.161%。非线性效应验证并诠释了假设1和假设2,在前两个阶段中,利率市场化引致的促进效应小于抑制效应,而在第三阶段中商业银行改革创新大大提升了促进效应使其大于同期的抑制效应,而在整个过程中导致促进效应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另外,INB的回归系数为0.067,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进一步从侧面对假设2进行了验证。中间业务变化引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不同的盈利能力属于一种间接效应,这里面包含了利差效应(负值系数)和利好效应(正值系数),而INB自身系数属于一种直接效应,说明INB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双刃效应,由此假设3得到验证。

就控制变量而言,银行规模(SOB)的回归系数为0.228,但并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的假设检验,可能是因为中国国有银行本身的体制属性,依靠政府的支持,银行规模较大,短期内会产生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国有银行的经营区域和影响范围。而过度的市场垄断和不完善的委托激励。造成了国有银行资源配置的劣化。但由于其承担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任,针对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相对比较困难。上述正负效应的对冲,加上国有银行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回归系数的不显著。资本充足率(CAR)的回归系数为0.347,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表明资本充足率有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与商业银行规模相比,其资本充足率从经营效率的角度来保证银行产品创新、员工培训和财务管理完善等方面的实现。切实提升了盈利能力。

(二)中小型银行回归结果分析

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根据门槛设定的不同原假设。按照单一、双重、三重的门槛个数先后进行检验,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发现,与国有银行的门限个数一样,中间业务存在两个门限值,分别是0.227和0.464。进一步发现中小型银行的门限值均大于国有银行的门限值,可能是因为中小型银行对利差主导盈利模式的依赖性弱于国有银行。相比而言更A向于发展中间业务。

表5给出了中小型银行的面板门限模型的估计结果。

从表5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同样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这种非线性效应与国有银行一样可以从中间业务的三种不同状态过程进行说明。当INB小于0.227时,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中小型银行的利差盈利占比下降,企业利润快速下滑。相应的示性函数的回归系数为-0.210。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之后,银行开始着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中小型银行规模较小,区域范围远不及国有银行。使其在进行革新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无论是营运体制革新。还是中间产品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市场份额的拓展,均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总体利润水平实现逆转,转向盈利,此时达到第二种状态过程,INB的占比超过0.227,但小于0.464。在中小型银行改革创新的同时,金融宏观管理环境和投资者的理财意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金融市场对资产的配置更具有话语权,个人的理财概念和需求出现骤增。因此,中小型银行进一步开发中间业务。当INB超过0.464时,利率市场化引致的中间业务拓展的回归次数显著提升。达到0.243,大于国有银行第三种状态过程的影响程度。就控制变量而言,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与国有银行的回归系数保持高度一致。但是SOB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可能是因为中小型银行规模尚小,对利差收入的需求加大,造成了盈利能力对银行规模扩张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受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且其对中小型银行产生的影响明显大于国有银行。当中间业务收入与总营业收入之比处在较低水平时,金融市场实行利率市场化则会导致盈利能力显著下降;随着银行改革创新的逐步进行,中间业务脱离利差收入与金融媒介作用的影响,提升了银行盈利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和间接地提升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当市场改革达到绩优水平,投资者的理财意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显著提升银行盈利能力。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