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全市规划修编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则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规划修编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县(区)国土资源局认真做好规划实施评价、基础调查。资料搜集、课题研究以及土地利用重大项目和政策建议的论证等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及时解决规划修编中的重大问题,重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区划等专业规划、“十一五”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研究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完成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报告

各县(区)政府和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从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出发,根据各县(区)实际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利用中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工作。

(一)研究提出规划修编中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落实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围绕现有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分析规划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和原因,提出分类、分区域处理意见;在各项非农业建设尽最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前提下,预测占用耕地的数量,研究提出控制占用耕地的措施;合理确定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标准,提出生态退耕和耕地保有量的规划目标建议;围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措施。

(二)研究提出利用规划修编调控各业、各类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的原则,围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分析各业、各类用地的集约用地潜力,从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环保措施等方面研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指标体系,提出盘活存量用地的措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分析集约用地水平提高的长期变化趋势,预测各业、各类用地的合理需求,提出统筹安排存量和增量用地的措施。

(三)研究提出规划修编时调控城乡建设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统筹安排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原则,从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标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按照居住向城镇化集中,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发展方向和进程,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容量,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不同类型、层次的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研究提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措施: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

(四)研究提出区域土地利用中规划调控指标、目标及政策建议。以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为原则,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与区域经济、产业和人口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调控措施和政策建议,重点是:提出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分析行政区域内不同区域的观有开发密度、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分区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及管制措施;分析区域基础设施合理的发展规模、布局和用地规模,提出防止重复建设的规划调控目标及措施。

(五)研究提出统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调控指标和政策建议.按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研究提出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控措施。重点是:深入分析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友好型上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

(六)研究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制度、机制和办法。按照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研究土地使用规划、计划在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上进一步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的保障措施。提出确保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实施的制度和措施。重点是:研究提出促进规划法律法规配套衔接的建议,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和考核体系;研究完善土地规划许可制度和规划实施激励机制,提出促进规划目标落实的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措施;结合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价和管理的保障体系。

通过对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制订落实基本原则的规划标准和规划修编目标,从政策、制度、技术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指导市、县(区)级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坚决防止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三、采取措施,确保规划修编工作依法有序推进

规划修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土地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是规划修编的重要保障,各县(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安排,依法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做好现行规划实施评价工作。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系统计价,认真做到“四查清、四对照”,即查清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对照检查;查清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与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挖潜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违法用地数量的处理情况,与违法用地的处理要求对照检查。严格核定规划修编的各项基础数据、图件等资料。

(二)改进工作方式。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修编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规划工作水平。要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咨询论证意见,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规范工作程序。要严格执行规划修编条件和程序,各县(区)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报告报市国土资源局集中统一认定,市级规划实施评价和基础研究工作报告报省国土资源厅认定。认定工作结束后,方可开展规划修编工作。各级规划大纲通过规划审批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后,才能进行规划成果编制。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掌握巨大财富的中国高端商精英

作为国际知名的市场调研机构,早在1979年益普索就开始进行BE(Business Elite)调查,以评估商业精英的规模以及商业类刊物对这个群体的覆盖率和影响力,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的针对高端商务人群的调研。

而此次调查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国内最具代表的城市中工作的商务精英,包括国内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银行保险、国际会计事务所、法律500强机构、豪华酒店或酒店管理集团、商学院、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以及大型IT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和核心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其中,总裁级高管约占20%,其他高管约占30%,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占50%。符合条件的中国商业精英约为10万人,平均年龄38岁,平均年薪51万人民币,平均流动性资产(存款,股票或股份)338万人民币。

调查结果显示,这个群体每年掌握着约4000亿人民币的商务购买/租赁支出,人均近400万。其中,用于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支出约666亿,占16.6%,用于电讯和办公室设备约500亿,占12.5%,用于公司车辆和房产(公司货车、轿车、飞机、办公室以及厂房)860亿,占21.5%,用于金融和法律服务500亿,占12.5%,用于零部件、原材料、设备购买支出1250亿,占31.2%。

广告依然影响高端商务精英的决策

通常人们总认为广告对于高端商务人士不起什么作用,也一直潜意识地认为“高端商务人士不受广告的影响”。但事实上,通过这次BE的调查结果发现,这个论断显然是错误的。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商业精英认同“我经常从广告中得到灵感要购买什么产品”的比例高达54.8%,美国商业精英认同“广告对于我要买什么产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比例达63%。由于商业精英工作的繁忙,很少有时间去逛街或发现商品,广告对于他们而言反而是更重要的,关键在于通过什么媒体触达他们。

在看到广告后所采取的行动中,分别有24.5%和27.9%的商业精英说看到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后会“购买某个产品”。

财经媒体最受重视

在本次调查中,涉及了大约80个中国商业精英接触较多的商业类媒体,其中包括39份报刊,10个电视频道及28个互联网站。调查内容包括了阅读率、到达率、影响力、媒体效果等(在各种媒体上看过广告后采取的行动,保留备份以供日后参考、访问网站、购买某个产品、购买某个产品、在讨论/陈述中引用)。此外,还有10种以上新型媒体的接触,涉及“视频”、“播客”、“博客”、“iTV”、“VOD”、“TIVO”等。

调查显示,91%的中国商业精英会阅读最新一期平面类商业媒体出版物,而美国商业精英在这方面的比例是88%。在阅读各类财经媒体的商业精英中,大约有30%-40%认为“对我的工作有帮助”,在所列举媒体中《中国企业家》杂志所获比例最高,为41%;大约20%-30%的认为“是一份我会特意抽时间阅读的报刊”,在这方面,《上海证券报》获最高比例,为40%;大约10%-20%认为“在此报刊刊登广告对产品/服务有帮助”,这里,《经济观察报》的该比例最高,达22%,其次是《财经》,为21.2%。

平均而言,在看到报纸上的新闻和信息后,有64%的商业精英会在“讨论/陈述中引用”,45%的会选用杂志上的新闻和信息;而在“使用一种想法,使商业决策/商业计划变得更有效率”时,报纸的比例为28%,杂志比例则为31%。

新媒体接触比例也非常高

在网络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时,它对高端商务精英的影响也是不无例外。这次调查也显示,在平均一个月内,55.3%的中国商业精英会“每天接受电子邮件的新闻或提醒”;50.9%的会“在线观看某个网站的视频节目”;31.9%的会“下载/观看某个网站的视频或剪辑”;50.3%的会“在线阅读博客(blog)”;22.4%的会“在线给某个博客留言或自己的博客”;31.7%的会“下载(观看)来自互联网的视频播客文件”;29.1%的会“下载(收听)来自互联网的音频播客文件”。

而美国商业精英上述行为的比例分别是,54%会“每天接受电子邮件的新闻/提醒”;51%会“在线观看某个网站的视频节目”;32%会“下载/观看某个网站的视频或剪辑”;32%会“在线阅读博客(blog)”;6%会“在线给某个博客留言或自己的博客”;18%会“下载(观看)来自互联网的视频播客文件”;17%会“下载(收听)来自互联网的音频播客文件”。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为了加快在审项目进度,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围绕市审计局和区政府2013年度考核工作目标,经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突出审计重点。各项目主审要把隐蔽工程、变更签证、材料报验、现场勘察、材料单价和定额组价等内容作为审计重点,注重发现问题和案件线索,努力提高项目审计质量。

二、提高审计效率。各主审按照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倒排时间节点,加强与协审人员联系和沟通,检查其审计工作底稿,督促项目审计进度。同时要求各主审积极主动转化审计成果,创新创优审计项目,将审计信息任务落实到每个在审项目之中。主审对各自负责的优秀项目要收集完善资料,同时排出优秀项目整理时间节点。

三、加强督查会办。分管局长按照审计方案要求,每周召开例会,研究会办问题,督促检查节点进度完成情况,协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解决审计中存在的关健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各街道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管理难题,落实共同责任机制,不断总结探索制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及省、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促进资源利用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发挥资源节约集约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中的作用,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和全社会的共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保红线为主要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创建活动指标标准体系,深入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健全完善基本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有效保护耕地,建立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按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指标标准体系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执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管理等考核标准为抓手,顺利完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工作各项任务。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年3月)。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创建活动指标体系,召开创建活动动员会,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营造活动氛围。

(二)推进阶段(2012年4月一9月)。按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指标标准体系,逐项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体措施,全面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用途管制,严格用地指标,重点抓批前、批中、批后监管,确保达到省、市创建活动考核指标标准要求。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0月一12月)。对照省、市考核指标标准,逐项进行自测自评,及时整改和完善不足之处,形成创建活动书面总结材料,上报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迎检准备和建章立制等巩固完善提高工作,并长期坚持。

四、工作任务

(一)认真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标准体系。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合理安排年度计划和用地指标,重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公益事业项目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新型产业。

(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执行规划就是执法”的高度,强化规划的法律效力,坚决贯彻执行,确保所有用地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规、政策和部、省推进节约集约各项决策部署的同时,建立健全土地审批集体会审、现场勘察、预审评价、实地放样、跟踪督查、全程监控等管理制度,确保资源节约集约落到实处。

(四)强化节约集约工作措施。一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按照区、街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制止乱占耕地行为,个别重点项目确需占用部分耕地的,依法报批后坚决落实先补后占;每季度开展一次核查和通报,对耕地监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实施问责。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设容积率、投入及产出等准入评审,把好项目供地前预审关、供地环节关、批后监管关,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对一些闲置、濒临倒闭、产业转移等企业和用地,通过无偿收回、限期开发、异地置换、协议收购等一系列措施,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土地,引进新的项目或调整土地用途,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集聚区内大力兴建标准厂房,引导中小项目向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三是切实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落实区、街办、居委会三级日常巡查监管和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发现、制止、报告、拆除责任制,对典型违法用地组织开展综合执法,使土地违法行为制止率达100%,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秩序进一步规范。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街办、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节约集约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要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以创建活动为契机,研究探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好、落实好、实践好。

(二)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创建活动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组建创建活动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各街办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辖区的创建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以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为契机,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协调解决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区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问题。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1.1前置性文件

根据目前项目立项、决策阶段需开展的工作和标准化工作流程[2],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初测、铁路建设方案研究论证、可研报告(送审稿)编制、补充初测等过程中完成的前置性文件。这些前置性文件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咨询和评估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设计单位进行可研阶段工作期间,同步开展外业调查、资料收集、意见征求和方案评价等工作,按照相应文件编制办法编制专题报告,经建设单位报送各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将审批意见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单位执行、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单位在对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上报正式可行性研究报告。关于前置性文件对铁路建设方案不可回避的强制性作用,文献[3-4]均作为强制性条文要求予以强调。例如文献[4]第1.0.9条“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土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保护和节约能源等内容的重要设计原则。需要说明的是,环境影响、水土保持、节约能源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同时也纳入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文件组成部分中,2012年以来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也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设独立篇章[2]。而前置性文件的编制应以可研报告中的有关内容,如线路走向、运输组织、主要技术标准、主要工程措施、站点布置、工程数量、工程投资等为评估依据,进行专题论证,对可研的建设方案提出修正意见,也为项目的初步设计工作提出指导性原则。

1.2前置性文件的主要内容

1.2.1环境影响报告

环境影响报告主要根据文献[5]进行编制。该报告书通过对建设项目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环境质量现状的分析,以及与沿线城市规划相容性的分析,从生态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振动环境影响、电磁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大气环境影响、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根据现场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提出落实建议,并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和提出应急预案。

1.2.2水土保持方案报告

文献[6]作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主要依据,在报告编制过程中侧重于对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方面的评估。通过对项目建设方案的基本分析,对所在地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划分,明确防治责任范围,对项目水土流失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水土保持措施及总体布局、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和方法、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分析,并对水土保持设施后续管理提出建议。

1.2.3土地利用实施影响评估报告

该报告依据土地法和文献[7]进行编制。主要内容为对建设方案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占用耕地指标、补充耕地目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建设方案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评估,以及对城镇规划和布局的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评估,对项目的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2.4防洪影响评价报告

我国目前有黄河、长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七大水系,各大水系均由水利部直属的相应水利委员会(管理局)进行管理,而分布于各省区的分支水系则由水利厅及下属单位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文献[8]编制的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也视所评价的河流,由归属管理单位组织评审。根据文献[8]要求,该报告主要对项目涉及的跨河工程(包括建设规模、结构形式、防洪标准等)及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河道基本情况(含河道概况、水文、泥沙、气象特征、河道地质情况、现有防洪标准、洪峰水位等)进行论述,并对河道演变情况和趋势进行分析,通过水文分析计算、雍水分析计算、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河势影响分析计算、排涝影响分析计算进行防洪综合评价,提出防治与补救措施。

1.2.5沿线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

该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为文献[9]。该报告通过对建设方案的工程概况、用地范围的分析,以及对用地范围内地质概况(地层、构造等)阐述,分析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种类、储量、质量等)、开采情况和矿权设置情况,对无法避免压覆矿产的理由和依据进行详细说明,以及对压覆的矿产资源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2.6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文献[10]用于指导地灾评估报告的编制。该报告通过对评估范围和级别的界定,经过对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的评估,阐述地质灾害的类别和特征,对现状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预测项目可能引发、加剧、遭受的地质灾害,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和危险性分区等建议。

1.2.7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报告

该报告主要针对建设方案的控制工程和特殊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估。根据文献[11]规定,该报告主要对项目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背景、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分析,对场地地震危险性和发生概率进行评价,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就地震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地震安全性、地震灾害等方面提出建议。

1.2.8建设项目选址报告

根据文献[12]的要求,建设项目选址报告主要包含建设项目的拟选位置、拟用地范围、拟建设规模等内容。报告编制需从项目选址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及要求,交通运输条件及要求,主要选址方案,符合城市规划的论证,与市政、防灾、能源、交通、通讯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与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的衔接和协调、与规划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沿线规划、城建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答复。

1.2.9节约能源报告

根据文献[13]及铁路总公司关于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节约能源评估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为评估范围和内容,建设项目用能情况(含用能系统及设备选择,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况),能源供应情况分析(含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能源消费对区域能源消费的影响),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节能的技术、管理、效果、经济性评估等,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1.2.10跨越航道通航论证报告

由文献[14]可知,该报告着重于对跨越通航河流的工程在安全影响方面的评价。主要内容有涉水工程的合理性、可行性分析,通航环境分析(含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分析),涉水工程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涉水工程对交通组织的影响分析,涉水活动水域通航风险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安全保障措施。

1.2.1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近年来建设环境变化情况,国家发改委要求编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以实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该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为项目在规划选址方面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项目在实施前涉及土地征用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项目在实施前涉及拆迁安置、环境污染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项目在建设中涉及劳资纠纷、文明施工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突出问题,项目其他涉及群众利益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突出问题。通过以上问题分析,确定社会稳定风险等级,提出防范措施和化解方案的建议。

1.3前置性文件的影响程度

影响程度的评价是从国家政策、社会影响、行业要求、技术难度、投资控制等方面综合论证后得出的。本文将环境影响、水土保持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影响程度很大”来考虑,主要观点为这3个前置性文件无论从国家各项政策规定还是在对社会生产生活方面,无论对技术的要求还是投资额度的影响,均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直接影响到项目立项和决策。将土地利用、防洪影响、压覆矿产、地质灾害等4个前置性文件作为“影响程度大”来考虑,主要是其对社会、行业的影响较大,其次考虑的是技术难度和投资。将地震安全、项目选址、节约能源、航道通航等4个前置性文件作为“影响程度一般”来考虑,主要是因其相对上述前置性文件的影响程度,更多的倾向于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投资调整更易于实现,而不是其对建设方案的重要程度降低。上述前置性文件在实际工作中应予以同样重视,本文论及的影响程度是从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过程中对建设方案的研究和确定方面出发,就实际工作中的难易程度和对策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这些前置性文件除单独编制外,与项目设计阶段的可研、初步设计文件编制也互相配套或互为因果关系,如节能、环评、水保、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等均是可研、初步设计文件的组成部分,其余则直接影响到建设方案的线路走向和工程措施。

2提高铁路建设方案可实施性的对策和方法

2.1目前铁路建设方案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铁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与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与铁路建设方案研究息息相关的环保选线、规划选线的设计理念愈加重要。但正如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和停滞不前的一样,铁路建设方案在研究确定的过程中,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铁路建设项目的立项、研究、决策、审批过程较为漫长;可研报告及各前置性文件在编制过程中,地方环保、水利、国土、建设、规划、交通等有关部门的人员更迭、政策和技术要求的调整,使得原来已协商、沟通的意见有变化的可能,甚至推倒重来,不但对项目的推进有严重的干扰,也对铁路建设方案的稳定有不可避免的影响。有关影响因素因与项目所在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有很大关联,侧重点各有差异,本文仅就普遍性问题作一个简单归纳,。具体项目的特殊问题应在解决过程中根据有关政策和技术要求灵活处理。前置性文件批复时间:批复时间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改影响很大,因此定义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均为“大”,一旦批复,其批复意见调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定义变化可能“小”。前置性文件批复意见执行:因批复意见一般具有必须执行的强制性作用,因此只要批复意见不存在语意偏差,都应该是坚决执行的。从这方面讲,定义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变化可能“小”是合理的。前置性文件批复意见理解分歧:主要指相关各方对前置性文件批复意见的理解和执行。特别当批复意见的某些条文带有“原则同意”、“基本同意”等等概括性词语时,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多认为该前置性文件的批复意见认可可研报告提出的建设方案和工程措施,可以不再调整、修改可研报告的相关内容,而前置性文件的编制单位或该行业的行政部门认为应严格执行前置性文件的批复意见,由此导致方案及工程实施、验收中,因各方对批复意见理解的分歧可能导致相关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定义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均为“大”,因批复意见调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定义变化可能“小”。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地质”:主要指地貌、地物发生变化和不良地质范围变化,与地灾、防洪和地震安全评估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地,除非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否则对建设方案的影响属可控范围。自然条件中的“环境”:这里指各类保护区、水源区、文物、河流、各类矿产资源、土地类别等,牵涉到水土保持、土地、防洪、地灾、压矿、项目选址、通航论证等方面的评估,因此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均为“大”,因其在项目前期调整可能小,其变化可能定义为“小”。自然条件中的“重要构筑物”:主要指军事设施、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厂矿企业等,与环境影响评估有关,受国家政策、部门管理等人为干扰因素多,因此其影响程度和范围以及变化可能均为“大”,是最不稳定的因素。社会因素中的“人员调整”:由于行业部门的管理人员调整,可能会对已沟通、协商过的意见重新评估,属社会风险评估范围,但对方案的确定影响较小。社会因素中的“政策技术变化”:该条主要说明由于行业部门的政策性变化和技术规范的修订,或不同行业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同,导致建设方案的修改风险。例如铁路与石油液体储罐的防火距离要求,石油天然气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和铁路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存在差异,执行过程中如不能协调一致,达成共识,则对建设方案的影响程度、范围都很大,因此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大。社会因素中的“规划要求”:城镇、交通、建筑规划等对建设方案的走向、站点设置的影响和关联非常密切。一般情况下,如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资料为经过批准的正式材料且较为详细,其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如未提供正式规划资料或不详细,则对建设方案的影响很大,为建设方案的实施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2.2提高可实施性的对策和方法

2.2.1改进外部影响因素的对策和方法

(1)建设单位提前介入,组织可研报告编制单位与地方环保、水利、国土、规划、交通、建设等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形成权威性且内容详尽的协议文件,一则有利于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对相关费用的准确估算并纳入可研报告中,二则有利于项目实施阶段协议各方遵照执行,不会节外生枝而有碍于项目顺利推进。

(2)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参照合同法等有关法规文件,对需要与各部门签订的各类协议文件格式进行细化,对各方责任、义务和权利,应遵循的规定应有较为详尽的阐述。由于可行性研究阶段铁路建设方案未完全落地,存在局部优化调整的可能,因此在协议文件中应对此有客观负责的说明,并可提出免责条件和费用调整办法(变更或清概),以便在项目实施时执行。

(3)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在建设单位管理下,与各前置性文件编制单位密切配合,在保证本单位商业机密和国家秘密不被泄露的前提下,以及知识产权不被侵犯的条件下,提供前置性文件编制单位所需资料。同样,各前置性文件编制单位不能仅依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提供的资料开展工作,也需要进行现场调查落实,并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必要时或对某一问题存在争议时,可由建设单位组织共同进行现场会诊。

2.2.2提高建设方案研究深度的对策和方法

(1)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进驻现场开展工作时,除与地方政府结合时进行一般性工作汇报,提交资料收集清单外,在不违反保密政策和铁路总公司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尽量就研究的建设方案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认真听取地方及各部门的意见。遇到对建设方案有重大影响的意见时,需专门到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并形成书面沟通结果,供建设方案确定和决策时采用。

(2)必要时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补充勘测阶段采用局部现场放线的方法,特别地段再加强勘察手段,以落实各前置性文件提出的强制性要求,避免建设方案在下阶段发生大的变化而延误项目批复。虽然看起来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这个阶段的投入加大,但因对建设方案的确定和决策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加上前置性文件专题研究可靠的结论支持,实际上不但降低了建设方案大规模变化的风险,也提高了建设方案在沿线各部门的可信度,从而提升地方各部门对建设方案的支持力度,易于建设方案审查的顺利通过,也就降低了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总投入。

(3)加强现场的调查工作和走访工作。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充分利用1∶1万地形图,在开展调查工作时,对图中与建设方案影响大的河流、文物、水利(含枢纽、水库)、道路(含互通枢纽)、医院、学校、部队、电视(广播)台、气象部门、各类通讯发射塔、油(气)库及管线、加油站、地震台、高压电力线、变电所、畜牧场、养殖场、铁路及车站等敏感点的图例认真解读,查找各敏感点适应的法规文件确定的安全距离和控制距离,并落实沿线各类保护区、风景区、水源区、基本农田、矿产资源、不良地质分布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走访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现场知情人员,进一步确定上述敏感点的性质、级别、所适用的法规文件,用以确定建设方案采用绕避或拆迁的何种方式通过,并与产权单位达成协议,必要时可通过建设单位与产权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形成共识。这里需强调的是,为减少项目后期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方案的争议,应将隧道弃砟场、桥梁弃土场、站场和路基取弃土场的选址、调查、勘察和协议签订工作纳入到可研报告中专题说明。

(4)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积极参与各前置性文件的审查、修改工作。除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支持外,对审查过程进行的现场调研、审查答疑也应积极参与,这样不仅有利于各前置性文件审查单位对项目建设方案的理解,也有利于审查意见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减少因审查意见太原则和泛泛引发的执行难度和分歧。

(5)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收到各前置性文件的批复意见时,应认真研究对建设方案的影响,对批复意见分解到各个相关专业,规定在补充初测和定测期间就外业调查、协议协商、资料更新、措施调整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工作,在初步设计阶段就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

3结论

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两省在节约型机关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两省成立了由省管理局及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级机关资源节约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明确1名领导负责资源节约工作。制定了《关于在省级机关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意见》、《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机关的几项具体规定》和《关于下一阶段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的初步设想》等指导性文件,对机关节水、节电、节油、建筑节能、办公用品节约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节约工作的内容,并将其纳入日常管理范围。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省管理局组织召开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机关”专题技术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讲授空调系统节能、汽车技术节能、建筑节能和节水技术等方面知识。*省*市管理局从*年8月起在市级机关开展以“金点子征集”为主要内容的“作节约表率”主题活动,组织召开了节约型机关建设推进会,对评选出的“金点子”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逐步建立机关资源消耗统计制度。*省管理局印发《机关资源消耗状况统计调查表》,确定了机关资源消耗统计的项目内容,建立了各单位资源消耗情况动态信息库,为制定资源消耗定额提供基础数据。两省管理局在抓好省级机关节约工作基础上,加强调研交流工作。通过工作调研、召开座谈会,定期通报各单位资源节约活动的做法和经验,促进全省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如*省管理局会同财政厅、经贸委制定了省级机关资源节约考核办法,通过建立巡查、定期通报和节约奖惩制度,督促各单位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二)整合资源,集中管理,降低行政成本。两省节约型机关建设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既做好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油、一滴水工作,又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大行政中心建设力度,逐步将政府机关统一集中到行政中心办公,加强对机关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有效整合了行政资源,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也方便了群众办事。一是对办公用房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省*市行政中心办公楼2005年投入使用,全市20多个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市管理局将腾出的办公用房统一管理,统一装修,统一调配,为14个办公用房紧张的单位做了调整,改善了办公条件。二是对集中办公区进行统一服务。*省*市将党政60多家机关集中到行政中心办公,由市管理局对行政中心会计核算、餐饮服务、会务服务、安防监控、网络管理、车辆管理、文印服务、文件交换、商务服务等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提供各项保障与服务,杜绝了单位各自为政、相互攀比、重复建设现象。据测算,仅网络控制中心一项,就节约办公用房1100多平方米,节约单位独建机房及设备资金1500万元。三是统筹安排办公用房用途。*市行政中心占地面积比集中办公单位原占地面积减少了1/2,建筑面积减少了21%,项目启动时,市财政仅提供3000万元启动资金,缺口由管理局通过将各单位上交的部分办公用房和土地上市交易或银行抵押贷款等方式取得。其他办公用房,管理局统一调配使用,如将财政局腾出的办公楼调配给原在三地办公的市社保中心、医保中心和机关事业社保中心集中使用,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提高了利用效率,缩小了机关内部办公条件差距,推动了节约型机关建设。

(三)压缩机构,转换机制,探索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有效模式。两省以财务管理、物业管理、公车管理等对机关节约工作影响较大工作为重点,从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积极探索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有效模式。一是财务管理统一化。*市管理局取消有关单位自设的财务室,成立会计核算服务中心,以14名工作人员承担了37家单位原来40多人(按规定应配70多人)的工作量,不仅节约办公用房800多平方米,还节约了各单位单独配置财务办公设备的经费支出和大量人工成本。二是物业管理社会化。*市管理局以行政中心落成为契机,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上海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接管行政中心物业,不仅改善了机关办公环境,而且减少了人员与经费投入。从测算结果看,行政中心年运行费用约404万余元,比预算下降40%多,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三是公车使用定量化。*市对市级公务用车采取“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洗车”等措施,降低了公务用车成本。市级机关公务车辆实行定点维修后,每年节约财政经费150余万元。同时,明确规定市级机关增车调配的新增驾驶员不再列入行政附属编制,实行一年一聘制,工资福利支出下降了45%。南通市管理局对市级机关公务用车购置、更新实行编制与经费两方面控制,重点加强车辆编制控制与使用管理,严格编制审核,控制汽车排量、降低行车油耗。2005年,他们开展了公务用车“节油王评比”活动,根据公务用车车型和排气量,核定单位油耗定额,实行车辆定点、定号、定卡加油,逐月对驾驶员所驾车辆油耗进行统计,评出各种车型的“节油王”,增强了驾驶员的节约意识,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两省节约型机关建设中反映的问题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资源节约活动,机关干部的大局意识、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有所加强,节约氛围正在形成,节约成效逐步显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作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约束激励机制,机关资源消耗标准不统一,能耗统计报告制度不健全,节约考核奖惩办法不完备,致使机关资源节约管理缺乏科学的制度保障,节约工作总体上处于粗放状态。如南京市管理局为了统计今年第二季度市级机关资源消耗数据,先后5次发出书面催报通知,电话催报更是不计其数,最后在100多个单位中只有70多个单位报送了相关数据。

(二)管理体制不顺畅。有关部门对建设节约型机关的管理主体认识不一,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走过场、简单对付的情况。具体工作中存在重低值易耗节约、轻资产有效利用的倾向。特别对国有资产的节约和管理,由于体制的原因,难以到位,影响了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节约行动不主动。机关干部对建设节约型机关认识虽有提高,但日常工作中还没有养成主动节约的习惯。*市管理局在市党政机关干部中就“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降低行政成本”问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400多名被调查者中,76%的调查对象认为机关公务人员节约公共资源行动不积极,花公家钱,办公家事,不计运行成本,甚至有11%的人担心太节约会给人以“吝啬”的印象。

三、两省关于节约型机关建设的建议

为深入持久地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防止节约工作流于形式,确保节约资源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切实降低机关运行成本。两地管理局就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强化保障措施、健全长效机制等工作提出了建议。

(一)制定好节约型机关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明确长期性和阶段性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各部门考核内容。

(二)做实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基础数据统计报告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测定机关资源消耗定额,制定开支标准,从源头上节流。

(三)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定奖惩办法,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日常督查力度,定期对资源节约工作进行绩效评估,把节约工作的成效与部门领导政绩挂钩,列入年终述职和考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