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道治理必要性

河道治理必要性

河道治理必要性

河道治理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生态景观;设计

前言

长时间来,传统河道将工作重心放在航运、泄洪等方面,使用河道渠道化、局限化的模式治理,却忽略了生态功能。这类做法的缺点是隔断了生物活动,很容易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刚性护岸限制了河水流向,如果河水流量较大,势必会破坏周边环境。因此,在河道景观设计与规划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学层次,而是设计出集交通、文化、排水、防洪、生态、绿化综合一体的河道景观环境,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果。

一、城市河道治理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

河流环境一直活跃在历史传说与人类历史中,截至当下河流与河流所在的区域都成了河道治理的重点。同时,人类也将大量政治、经济、生态、科学投入河流管理与利用中。但是我们发现:过量的创新与投入是一种错误表现,甚至属于功利主义,为稳定水源、控制洪水、方便航行,人类将管理集中在河漫滩与河流改造中。因为河流都是相连的,所以在治理河流时,必须弄清管辖责权与责任关系,同时遵循治理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自然安全

城市河道的首要职能是防洪,所以在治理城市河道时,必须考虑防洪能力,从根本上确保河道安全。然后是规划好河道附近的景观,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这样才能保障城市河道环境、经济效益的改善。河道作为典型的自然景观,有很多深浅不一、曲折的姿态,这些都是自然的杰作。因此,在治理河道时,必须尊重河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保障河道形态,最终设计出和谐、自然的河岸景观。

(二)生态观赏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注重美感,同时为其设计出具有美感的景观,尽最大努力为现代市民提供宜居、优美、生态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在河道设计中,还必须保障生存空间,这样才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繁衍环境,确保生态平衡,促进现代化持续发展。

(三)亲水性与文化性

城市文化应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思想与内涵,同时这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在治理城市时,必须渗透城市文化,让河道拥有良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性。而一个良好的城市河道必须是自然与人文的整合。亲水性则是人类发展的天性,所以必须在河道两边修筑亲水设备,这样才能为市民提高观赏、亲近水源的平台,为其构造出优美、舒适的空间。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河道工程的整体布局

在河道治理中,应该将防洪工作放在第一位,结合河道主槽状况,借助中间墙将河道划分成两个领域,然后再把其中一侧堤防与中间墙设置成洪水槽,专门用来行洪;另一侧堤防与中隔墙作为景观规划地带,而景观专门用来蓄水。滨河生态景观区设置在河堤角偏高的滩地,在修建护滩工程的同时,更好的发挥固堤防洪价值。这种方案不仅化解了蓄水、洪水与泥沙间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蓄水景观与滨河生态园区,既有城市河道防洪的作用,又能用作泥沙型河流治理。

(二)城市河道平面设计

河道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所以河道平面设计必须迎合河流走势,适量后退河道暗线,这样才能为岛屿、河滩、湿地留有足够的中间地带,水生、陆生生物才有足够的空间生存。城市河道与人工开挖都属于景观内容,水流较缓,所以在河道平面设计中必须避开笔直与较宽敞的河道,或者结合河道自然趋势,为其设置蜿蜒的水路、水塘,同时设计出多种河岸线,打造多变、灵活的河道模式。通过研究发现:一条曲折蜿蜒、宽窄不一致的河道具备更多的自然气息,它更加活泼、灵活,同时也更适合生物生长。

(三)河道断面设计

在城市河道断面设计中,应避免河道中的浅滩与深潭形态,不能让河床固定,结合多样的水面,让河流拥有良好的摆幅。对于河道纵断面,应形成交错的浅滩与深潭,这样才能避免直线横断面。在河道断面设计中,必须整合园林设计理念,为其建成景观式河道,这样才能着重突出河道的亲水性与绿化功能。传统驳岸属于一墙到底的结构,它隔离了水与人,既不经济也很生硬。现代复式断面和传统驳岸相比,它更注重人性化与经济。在一般水位上面种植低矮灌木、杨柳或者草皮植物;在常规水位搭建水平台,不仅经济而且美观;在常规水位之下使用挡墙与护坡。这种复式断面,不仅能节省投资,还很好的展现了自然、生态与绿色的理念,拥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选择材料和生态护岸

传统的河岸更多的是刚性护面,地面、河岸、护岸会形成三面光与两面光的形式。而现代城市河道在迎合水流冲刷的过程中,结合了河道水生物繁殖与生长状态,它是符合环保生态要求与自然规律的设计。最近几年,在科研力度加大的同时,工作人员也开发了很多新型护砌材料。具体如:江苏南京已经开始应用的随机多空绿化混凝土,它属于生态环保材料,不仅能改变河岸周边植物生长环境,还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在生态护岸中,它使用的是卵石笼、山石与干砌石等通透的材质,既能在材料中覆盖土壤植物,还能避免流水冲刷影响。先在水位较低的区域铺设土工布,然后在上面放块石,需要注意的是块石堆放周边应自然弯曲,将种植土铺设在块石上,填满块石间隙。这样过水后,块石缝隙就会长出水生植物。使用木桩、植物梢、棍相整合的河道护岸属于自然、生态的模式,可以在坡面分层进行杨柳、灌木、草皮种植,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护坡形式。

另外,在植物造景中,还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空间、时间得到富有个性与艺术魅力的河道景观,着重景观层次、质感与季节变化,这样才能满足城市气候特性。

三、结束语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多、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它不仅能满足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渴望,还能回归自然。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防洪处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欣赏自然给予的美感,这样才能实现人文、水清、景美、岸绿的城市河道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汤玉芩.议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3,33(8):43-45.

[2]尚俊伟.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态景观设计[C].//2013第五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19-22.

[3]吴秋华.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C].//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92-93.

河道治理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整治,污染,环保,措施

1引言

疏浚城市河道,整治城市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城市河道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的生活用水,休闲娱乐,并且承担着城市防洪抗旱的主要工作,保障着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河道整治工作是一项具体的工程,它承担着保障河道的畅通和功能正常,但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会面临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城市河道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城市河道整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

水污染是城市河道面临的最大问题,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一系列的污染源严重毁坏着城市河道的水质。许多制造业企业由于过度追逐利益,工业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完全就直接排进城市河道中,这些企业污水中含有很多有毒物质或者重金属元素,会使城市河道中的水生物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河道的水质。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是经常被忽略的一类污染源,由于人类生活中一些富含营养元素的污水被排放到城市河道中,会引起城市河道中富集营养元素,打破生态平衡,使水质遭到破坏。

2.2 城市河道防洪抗旱设施不完整

城市河道出了为人类提供饮水外,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的作用,防洪抗旱。防洪抗旱主要体现了城市河道的排水以及蓄水能力。一般情况下,城市河道的防洪标准为20不达水位线,主要城市河道标准为50年。但是,很多城市河道并没达到这样的标准,每到降雨密集区都会出现洪涝警报,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与防洪相对应是城市河道的蓄水能力,在干旱期,一般都要求城市河道的最低水位不能低于警戒线,但是,同样有很多城市河道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每年都会出现严重的干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出现大洪、大旱的情况出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防洪抗旱措施不完整而导致的。

2.3 城市河道周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植被在城市河道两岸固土保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人们生活休闲带来了场所,但是,现阶段,很多城市河道周围破坏非常厉害,严重威胁着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为了追求暴利,对于城市河道两岸的树木进行过度砍伐,并且由于过度放养家畜,导致植被破坏严重,还有一些生产用沙等都是从河流中获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城市河道周围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被破坏会使城市河道水质恶化,并且加剧城市河道干涸,防洪能力减弱,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

2.4城市河道整治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探讨

除了上述中提到的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外,还有很多原因造成城市河道的一系列问题,这些原因是不能回避和忽略的,必须更好的认识这些原因,才能更好的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这些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城市河道整治管理资金紧缺以及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不到位。资金不到位使得整治工作无法得到保障,而综合治理规划不到位会使河道整治工作无法统筹的进行开展,这些严重影响了城市河道整治工作的开展。

3 城市河道整治的主要对策研究

3.1 进行合理规划

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设计周期长,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工作实施,才能使治理工作长效发展。城市河道治理必须坚持更高的起点,更高规模的规划以及更加长远的眼光进行开展。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大局,统筹规划,体现城市河道治理功能的综合性发挥。首先要处理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着力体现城市城市河道的特色和个性化,同时与整个城市的布局相融合。其次要落实长效的规划管理,将长效管理机制作为城市河道治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不能盲目的进行治理,要开展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工作。合理规划对于城市河道整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2 建立健全多方位、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前文中对于资金不足导致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以此,要保障城市河道治理工作资金的合理投入,必须建立健全多方位、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应该重新定位成公益工程,因为单靠政府的投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开拓思路,进行合理的资金募集。一方面,政府应该将投入到城市河道治理中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统筹、定位,并且进行长期的资金投入规划;另一方面,政府要将城市河道治理进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扩大治污工程市场化、产业化的范围。在城市河道治理工作中,政府必须走出去,积极开拓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的新机制、新途径,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城市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

3.3 运用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环境治理方法,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为保护水质生态平衡,生态治理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生态治理与人工治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点,首先,在治理过程中,人工治理多使用水泥沙石等,会造成生态的二次污染,而生态治理只需在城市河道中放入生态菌种,不会产生任何的二次污染;其次,人工治理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需要投入过多的资金,与之相比,生态菌种价格较低,投放工序较简单,不会浪费过多的资金。生态治理首先就考虑到了对城市河道的环保,因此,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理办法。

3.4 积极宣传,强化环保意识

对于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积极有效的宣传,强化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城市河道环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法律相对客观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改变城市河道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意识上的改变比起法律上的约束会更有效。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企业应该强化其环保设施,并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促;而对于居民生活中,更应该举办一些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从实际生活出发,来对居民进行教育,使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强化环保意识。全民动员进行城市河道治理工作。

4 结语

城市河道治理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文中的分析,对于城市河道整治整体的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而文中最后,通过四个方面的措施,阐述了城市河道治理应该开展的工作。总之,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应该是一项全民工作,无论在实际生产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加强河道保护工作,使城市河道更好的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 由文辉,顾笑迎. 国外城市典型河道的治理方式及其启示[J]. 城市公用事业,2008,4

河道治理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环境影响;环境保护

1河道治理工程的环境影响特点

1.1河道治理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一是河道改造及治理过程中会采用大量的建材物资,如砂土、石料等,施工组织设计时,为了减少造价成本,可能会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进行挖掘开采,从而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形成河道环境污染,甚至会留下区域性的灾害隐患。二是河道治理工程会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长时间的施工作业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同时,施工中会采用大型的机械设备,还会进行爆破施工等,这些作业行为会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河道治理施工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害耕地资源。我国的耕地资源非常紧缺,关于耕地资源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然而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会侵占一部分耕地资源,再加上施工中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会导致耕地资源流失。四是化学物资材料也是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采用的物资类型,化学材料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土壤、空气质量,并且化学材料造成损害后,其修复起来较为缓慢,严重的还会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五是就河道治理施工而言,大多数的项目施工处于水域环境下,如堤坝施工、护岸施工、河道清淤等,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建设项目,从而会严重破坏河道的水环境,给水域中的动植物带来负面影响。1.2河道治理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影响。1.2.1空气污染。进行河道治理要开采石料物资、运输施工建材、实施爆破作业等,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聚集在空气中的粉尘形成空气污染,而且持续作业的情况下,空气污染会更加严重。1.2.2水环境污染。河道治理施工产生的水污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施工污水。在就地开采砂石材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施工污水,污水如果没有进行处理就排放,会导致河道水环境污染。二是生活污水。河道治理施工时,通常施工人员采取驻地生活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污水直接进行排放,也会使水环境受到破坏。三是机械保养废水。施工机械维护保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清洗机械设备时,产生的废水会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相应的污染性较强,排放到河流中会危害水体健康。1.2.3废弃物污染。废弃的土方、建材垃圾、清理河道产生的淤泥等,都是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废弃物,废弃物的放置、处理不当,会给河道治理工程区域内的土壤带来污染,从而制约植物生长,影响到整体的生态环境。1.2.4噪声污染。由于时间特性的原因,河道治理有必要选择在非汛期进行施工改造,而为了在非汛期内顺利完成任务,施工单位会实施夜间作业,夜间作业势必给周边居民造成噪声影响,干扰到人们的休息和正常生活。

2加强河道治理环境的保护措施

2.1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与促进。实施河道治理工程,相关人员务必要认识到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协调促进的重要性,综合考量河道治理工程的周边环境,从多维度进行规划和组织设计,从而使河道治理工程顺利实现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这就要求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人员在实施作业前对工程周边的河道情况和环境状况有所了解,进行全方位考虑与分析研究后,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及保护措施方案,并将其落实在治理工程的实践中。河道治理实施阶段,不但要保证河道清理、治理的有效性,还需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进行评价,一旦出现破坏,要尽快启动生态修复方案,确保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共同推进。2.2加大施工控制力度。施工单位有必要在施工过程中保护河道治理工程区域土壤、水体等方面的环境。因此,要求施工单位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通过加大引导教育力度,使得施工人员在意识和责任方面具备较强的素质。针对水体保护,要保证污水、废水实施科学处理的情况下再进行排放。针对土壤保护,对开采挖掘做好合理规划,同时应尽可能减少梅雨季节的开采施工,以减少水土流失;废弃物堆积要集中管理,避免过多的侵占耕地资源,给植物生长造成破坏;另外,合理处理施工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对已经造成土地资源污染的,要及时采取修复措施。针对噪声污染,要科学部署施工作业的时间,一些大型的、高噪声的机械设备施工选择在白天进行,而午间、夜间施工可以组织景观绿化、植被回填等一些低噪音作业内容,不但能够确保工期进度,还可以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针对空气环境保护,要在砂石、土方运输的过程中做好运输防护措施,避免出现扬尘,在施工现场设置抑制扬尘的喷洒系统,并对运输车辆进行及时清洗,可以减少扬尘污染,并避免其越来越严重。2.3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2.3.1种植水生植物。为了使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及时修复,可以采用种植水生植物的方式,避免河道水质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例如,在河道中种植、投放金鱼藻、美人蕉、灯芯草等水生植物,其可以有效消纳河道中的有机营养物质,还可以发挥清洁、净化水环境的作用,为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提供一定的保障。另外,也可以在河道浅水区域投放菖蒲、芦苇等植物,一方面发挥减弱水体冲刷、侵蚀河岸的作用,另一方面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河道的美观度。2.3.2建设生态护坡。河道治理施工对于周边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动植物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循环的影响是较大的,会导致河道水质降低。对此,应进行生态护坡建设,从而保护生态系统。通过选择透水砖、杉木桩、治理块石等材料,并配置适量的绿化物种,进行生态护坡建设,从而加强水体和土壤之间的生态循环,不仅确保了河道水环境具备良好的自我净化功能,还实现了河道生态环境保护。2.4加强河道治理环境保护的宣传。针对河道治理环境问题,不仅要从施工和修复保护方面着手,还需保证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因此,要加强河道环境治理保护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于河道治理工程周边的居民,要提高其对河道治理必要性及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宣传工作中采取微信推送、宣传讲座等方式,深化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居民参与河道治理及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从而使广大群众更加依从与配合河道治理工作,共同携手,实现治理与保护的“双赢”。

3实例分析

祖厉河三期工程是一项河道疏浚治理工程,要求在不干扰河道原有系统功能的情况下,建立生态化的河道体系,打造水体与绿化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因此,祖厉河三期工程非常注重河道整治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问题,实践中对工程的兴建和运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一是科学组织施工,合理调配,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施工场地料场尽可能选在河滩上,以减少对青苗不必要的损坏。二是工程产生的废渣主要为水泥弃渣,在施工过程中应统一规划,及时进行现场清除,可在回填基础过程中,直接填入地槽内,以防污染土地。三是加强施工区、生活区生活废水及垃圾的管理,严禁向河道中倾倒垃圾。对施工废水应集中排入沉淀池,经沉淀后循环使用。洗砂料废水排至沉淀池中自然沉降,达标后排放,废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在30min以上,出水水质要满足《污染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的要求。生活废水应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达到(GB8978—96)一级标准要求后用作绿化用水,不外排。在施工人员的生活区设置排水沟,使得生活污水实现集中排放处理,污水排放到周边的农田坑中,采取沉淀处理后进行农田灌溉使用;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实行集中清洗管理,将集水沟设置在设备车辆等的维修停放区域,机械设备清洗后的废水由集水沟收集,再实施有效的沉淀、处理,达到标准后再排放到河道中。针对生活垃圾采取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的方式,统一运输到周边的垃圾处理场。四是在村庄近处施工时,可限制工作时间,禁止夜间施工,以防止扰民情况的发生。施工现场的车辆严禁高音鸣笛,针对大型机械设备要配置噪声消声器。与此同时,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噪声防护措施,可以采取轮换作业的模式,减少施工人员在噪声环境下受到长时间影响,避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伤害。五是由于扬尘影响程度与路面种类、天气状况、设备完好程度、操作使用情况以及汽车运行速度等因素有关。因此,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已有公路运输,对路况不好的道路加以修整,限制行车速度和车流量;对于不适宜行车的施工场地,采用人工推车运料;施工现场洒水降尘;对混凝土拌和机经常维护和检修,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水泥运送、保管、拆包使用等环节,做好密闭措施。装卸可能造成扬尘的物资时,分析好受风方向,减少受风概率,避免产生过多的扬尘。

4结束语

河道治理必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生态河道;设计;治理

引 言: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水,交通、运输也需要水,自古以来许多的城镇、乡村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兴盛发达。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穿越城市的河流已不再单纯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角色,其环境功能日趋显现。

1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1.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从功能出发,挖掘最大的综合效益,恢复场所活力

城市滨水景观系统的建立直接拉动该市滨水经济发展,使城市滨水景观项目的投入加大,利润增多,新型产业加强。如:造船业、交通业、休闲、饮食、娱乐业、体育竞技业、旅游业等。具体讲,根据城市水域景观特点,水形,水系,水质的不同特点开发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度假、剧场。

(2)以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前提,改善城市水环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传承到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仍该传承下去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然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以水为核心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的头号问题。尽管城市发展客观上给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了压力,但是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该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途径,片面的以工程技术,机械地、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如防洪、治污、蓄水造景等等,结果使水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滨水空间时要在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提出合理的、综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具体而言,滨水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防洪护坡标准;维持和恢复自然水循环平衡;减少污染源、提高河床及地下水的水质;保护和恢复水生及滨水生态系统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并提高水体的景观和休闲价值;增加城市滨水和近自然空间等。

(3)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地域特色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滨水景观设计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它包括场地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和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忆。挖掘城市滨水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创造历史人文景观,维护城市历史文脉等“地方语言”,使城市滨水区景观在现代化节奏中保持自己的个性魅力,让人们在滨水环境的活动中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1.2 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1)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如果遇到河流穿过城市时,设计必须要保证生态河道的连续性。因为只有连续的河流才能够有效的将城市滨水绿地中的各个景观联系起来。而且连续性的流水有着较高的水质,能够防止河流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如果在设计中盲目提高水位而设置高坝或其他蓄水设施,只会对生态河道的连续性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但会影响到水生物的衍生迁徙,而且使得城市居民丧失了其亲水需求,无法达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有的效果。

(2)水上游览线的开闭必须要合理的考虑停靠点,码头的设置不但要恰当的衔接城市滨水绿地各个景观,同时还应该对游船停靠码头加以设计,比如让人们进一步提高亲水体验,应该尽量将水边路面降低,并利用独特的设计和造成来形成独特的景观,达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良好效果。

(3)驳岸的合理设计与处理

在驳岸的处理和设计上必须要得到重视,一个优秀的驳岸设计不但能够有效的保护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系统,而且能够营造一个美丽的生态景观。一般来说,对于城市滨水绿地腹地广阔、坡度小的区域应该采用软式驳岸设计,这一设计与自然驳岸比较接近,主要是通过将草滩、白沙滩、卵石滩延伸至河道浅滩或水面之上,并利用河岸的植物来加以稳固,就可以实现驳岸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能够解决驳岸建设与管理的经济成本。但是滨水绿地受侵蚀严重且坡度较大的区域,可以使用水泥或石块护岸,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挖洞加圈的方式,并大量种植制备,达到美化河岸和增加生机的效果。

(4)保持生态河道原有形态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最好要尽量保持河流原有形态,一般来说自然界的河流中必然会存在凸岸与凹岸、浅滩与深潭等,但是如果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打破了这一自然之美,难以起到景观设计的基本效果。因此必须要保证生态河道的自然形态不受改变,正是由于自然条件下的河道水草茂盛、鱼类丰富、基质稳定、水流缓急才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从而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生态河道连续性不受破坏

2 生态河道治理研究

2.1 生态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1)生态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间

之所以说城市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间是因为在这一区域,人工建筑、自然景观、田园风貌相映成趣,是人们游览的主要场所。因此,一个有特色、美丽的城市是离不开生态河道的,他就像城市的指纹,建筑、风格、样式可以一样,但是生态河道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竞争日益激烈,生存条件恶化的今天,人们太多的压力无法释怀,但是通过生态河道的意境美能够对人的心态加以改善和调节。不仅如此,生态河道具有动态美的特征,这是由于他的流动性、柔性所决定的。另外值得提到的是,生态河道还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备用系统、以及城市安全的重要防护系统。

(2)生态河道是城市的隔离带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日益增加,生存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但是生态河道作为城市的天然隔离带与城市滨水绿地结合起来,在城市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景观。如果实现人工湿地式的污水处理厂尾水会用与生态河道系统衔接,就能够有效的将大量的水净化处理,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尤其是对于某些水资源短缺的城市而言,这无疑是解决城市缺水的重要举措。

2.2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强调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忽视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减少,河道中的许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态破坏。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为化色彩严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质护坡,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两岸植被的破坏,打破了生态平衡,也丧失了周边本应有的原貌;同时由于河流的滨水区是一个边缘地带,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岸带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呈现出人为化的现象,单调且丧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来,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改变河道系统实现自身利益需求,这样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态的变化,加之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态问题成为现在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2.3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相关措施

上文中简单的论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生态问题成为治理工作的关键,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至关重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确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蚀的基础上,以重建河道周边生态系统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创造出“人水和谐”的生态河道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河道治理中的景观建设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河道治理过程中的景观建设,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2)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城市生态河道治理

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态的前提下,确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弯取直的方式进行治理。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以及上下游的情况。要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自然侵蚀现象的发生,然后运用透水性能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进行保护性的修护,从而形成河床。对于洪水冲顶的部位需要加强防护措施,稳定提防,而非冲顶的部位则进行清淤工程。

(3)需要下大力度进行生态措施的建设,使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为此,可以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改善传统混凝土护岸的封闭环境,在充分考虑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态治理的因素。而在护岸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为主的护坡,采用复式断面的生态护岸。在岸坡砌护的过程中要使用透气和透水性能较好的材料,保证其渗透性,实现河水与河岸之间的调节。

3 结束语

总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生态河道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设计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充分考虑城市特色特点、环境需求和适应能力,充分挖掘城市内涵,为滨水环境提供充分的支持依据,从而保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生态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永祥.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5).

河道治理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现状;标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忽视了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导致中小河流的形势不容乐观,若是我们仍然忽视中小河流的治理,那么必将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中小河流治理技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期提高中小河流治理水平,从而修复中小河流生态环境。

1.中小河流治理现状

一是中小河流治理滞后。河流的防洪、治理一直是我国坚持不懈的努力目标,经过多年治理,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防洪体系,但是由于国家在河流防洪、治理上将主要精力放在大型河流方面,从而导致中小河流在防洪体系中占比例极小,使得中小河流治理滞后,在防洪方面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甚至在部分地区中小河流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治理,致使中小河流存在严重的退化以及随时面临山洪灾害威胁的情况。

二是中小河流洪灾频繁。根据相关统计表明,一年中中小河流引发的洪灾占所有河流的三分之二还多,而因而洪灾而死亡的人数有超过60%发生于中小河流。

三是中小河流管理薄弱。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使得中小河流的管理工作一直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中小河流周边随处可见垃圾、废渣,在河道中违规采砂的情况也是屡禁不止,这样的情况给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四是中小河流治理投入资金不足。中小河流的治理资金通常是靠当地政府投入支持,但是由于我国河流的治理情况是只重视大型河流防洪治理,忽视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此外,还有就是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使得政府将发展重点放在城市开发上面,忽略了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以及相关资金的投入,从而导致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五是防灾意识淡薄。对于一些频繁发生洪灾的地区,政府部门并没有过多重视,也没有做出具体相关的搬迁安置计划,致使一旦发生洪灾势必就会对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进一步增加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难度[1]。

2.中小河流治理技术探析

2.1河流横断面治理

根据河流平水流量合理设计河岸与河滩地的平均高程。若是该河段潮差较大,则其高潮水位的滩地淹没水深应低于1.2米。若是设计的河流横断面为复式断面时,则第二台阶的河道岸墙高度应低于2.5米,如果大于2.5米那么必须设置第三台阶。此外,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规划设计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按照行洪、排涝的要求规划设计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二是根据最低的人身安全要求规划设计出最小的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通常最小的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为2米左右。若是河道受一些条件限制无法将河段设计为复式断面,那么还能将河段设计为矩形断面或梯形断面的形式。当河道深度超过2.5米时,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应设置相关防护措施,特别是在城市繁华区域的河道。在对河道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河道的视觉效果与景观价值。

2.2河流纵断面治理

河道纵向比降大于3%,应采用阶梯结构或深潭结构来改造河道纵断面,此外,还能采取阶梯跌水与鱼道相结合的结构,这样能够增强河道的坑冲击能量,从而使得河道地形结构具有多样性。河道的纵向比降为1%至3%,为了是河道地形结构具有多样性,应采用人工辅助措施营造阶梯深潭结构或是阶梯式跌水结构,这样能够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进行河流纵断面规划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河道与湖塘以及保护河道与河道间的连通性,在河道中尽量少设或不设挡水建筑,若是河道中已经设置了相关建筑物,且这些建筑物对河道排涝能力造成了影响,那么应将这些建筑物进行改造或拆除[2]。

3.中小河流治理标准

3.1社会合理性指标

一是工程抗冲性。通过对工程抗冲性进行相关试验,能够有效反映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优劣,中小河流通过治理后必须具有极强的抗冲性能,这样才能在洪灾来袭时抵御洪水冲刷,从而维护河道稳定,同时也为当地的防洪安全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二是工程耐久性。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耐久性,这样才能长时间的耐水耐气侵蚀,以此增加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工程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避免多次进行工程修复,降低一些不必要的维修成本。

三是工程景观效果。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还应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高价值的河道景观对人民群众和整个城市现代化建设有着紧密关联,通过治理修复中小河流的生态系统,维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给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群众创造一个更舒适、安稳的生活环境、

2.2生态合理性指标

一是流速分布多样性。经过治理后,中小河流水流的流速分布应具备多样性,这样才能满足河流中不同水生生物对水流流速的不同需求,通常我们会采用设置深潭结构的方式使水流结构具备多样性。

二是河滨区植被生长条件。河滨区经过治理后,不论是原有的植被,还是新栽植的植被都应能够快速适应治理后河滨区的植被生长条。在进行河滨区治理前,就应仔细了解河滨区的特性,以便治理后使河滨区能够快速形成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植被群落。

三是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在治理时应以尽量不干扰中小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前提,以此避免出现对当地物种生存条件以及当地生态系统种群结构产生破坏,同时确保当地生态系统种群的丰富度没有降低,当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

2.3环境合理性指标

一是水流结构多样性。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其河道的水流结构应具有多样性,例如具有深潭、漩涡等多种水流形态,从而提升水体复氧机会,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二是治理工程透水性。经过治理后,河道径流应能够顺利的与地下水进行交换,使地下水一直处于一种充沛状况,以便在枯水期逆向补给河道径流。

三是净化水体能力。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结构应具备较好的净化水体能力,这样能够拦截河流中污染物,同时吸收有机质和营养盐成分,帮助其完成迁移,并加快转化速度,从而真正实现净化水体、改善水生环境的目标。

2.4操作合理性指标

一是取材环保性。在治理中小河流时应充分遵循取材环保性这一原则,在取材时应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选用的护岸材料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引入的外来植被不会对本地植被形成入侵、挤占生存空间等情况。

二是施工简易性。在进行治理前,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使河流治理施工简单快捷;在施工时间的选择上还应避免洪涝高峰时节;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少占用公共场地。

三是后期维护便利性。河流治理后应具备较好的维护便利性,以此为以后的河道维护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此外,后期维护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尽量降低维护次数[4]。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河流对于人们的生存与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优劣影响深远,但是由于目前中小河流的治理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对中小河流治理中的技术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小河流治理水平,修复中小河流生态环境,还能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宏亮.广西中小河流治理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5:61-63.

[2]王越,丁艳荣,徐建华.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探讨[J].中国水利,2012,0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