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流治理的意义

河流治理的意义

河流治理的意义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1篇

黄河流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研讨交流材料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事关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笔者仅从个人的有限视野和认识出发,围绕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黄河流域保护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宁,天下平”。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沿黄9省区都留下了考察调研的足迹。特别是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和划时代意义,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擎画了路径。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黄河流域保护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有序实施、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宏伟愿景的必然要求.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是“十四五”规划的题中应有之义。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同时也是国家脱贫攻坚、区域协调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确保黄河安澜、治国安邦的重大战略举措,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是“十四五”期间乃至以后更长时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五年规划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安排和重要治理手段,是阶段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南和政府施政纲领,它所谋划载入的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题中应有之义。

由上述可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主要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业已明晰,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启动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十四五”规划十分必要,也恰逢其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而且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郑州、西安、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三经济大省,黄河流域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伴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黄河流域也步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相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黄河流域亿万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实现,黄河流域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结合我现在的工作,我要努力做好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服务中心的本职工作,做好水文局家属院巡视工作,认真做好安全检查,配合社区做好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工作。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道整治,问题分析,整治对策

1 引言

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关键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和制约着整个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对于防汛排涝,影响城市的风格和美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逐渐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河道治理理念落后、缺乏全面规划等原因,城市河道整治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污染负荷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河流普遍遭受污染,生态用水缺乏,水环境恶化加剧。一些城市甚至已经走到了“有水皆污、有河皆干”的境地。因此现阶段必须加强分析城市河道整治中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对策分析。

2 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河道污染、破坏严重

河流对于城市的防汛排洪,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时,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人往往忽略了河流的自然属性,改变了河道流水的水文特征,造成很多河道水体被污染,河岸带环境退化。据统计目前全国80%以上城市河流受到污染,一些城市只为了追求河道的防洪功能,给河岸使用混凝土块石护坡,继而造成河岸带地区地表硬化,使得河岸带土壤湿度减少、地下水位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两岸居民直接向河道抛弃垃圾,使原来的清水河变成污水河、垃圾通道。

二、河道治理理念落后

当今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因此河道治理理念也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许多城市的河道整治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河道规划设计思想和不合理落后的整治理念,比如直线形状的河道岸线,均一化的河道断面,硬质护岸等,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会造成呈现河道单一化、河网主干化、河道功能单一,损伤河道的防洪、航运等功能,还会造成河流资源浪费、生态功能恶化等问题,使河道失去了其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三、规划设计不科学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错综复杂。由于电信、城建、环保、交通以及水务部门管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认识、协调和全面的规划、部署,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河道的规划及后期整治,造成河道的整治局面非常被动,经常会受到通信电缆、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干扰,不能充分的进行河道整治。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河道的整治是一个由各个主管部分相互协调、共同努力的复杂工作。在河道的规划设计是施工过程中一些管理或技术人员,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有形过程,而忽视管理、软科学等科学研究,缺乏相应的修复和养护技术,使众多河道在规划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上的提高,造成河道的整治效果得不到有效体现。

3 河道整治新对策

3.1 加强河道水质保护,防止河道污染

目前我国大部分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要做好河道的整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防止河道发生污染,保护河道水体及两岸生态环境。

一、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各个机构部门的职责,制定完善的奖励和惩罚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监督,对于保护河道的行动要予以奖励,对于河水、破坏河道生态的行为要给于制裁。

二、做好污染源的处理和排放

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等往往是城市河道污染的直接污染源,因此在河道水体和生态的保护过程中,要做好各种污染源的处理和排放,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开发研究与建设,建立一套有效的污染源处理、排放和管理系统,实现污染源在达标后方能排放。

三、做好环保宣传与教育

河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在保护河道生态过程中,注意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加强对市民的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3.2 更新完善河道整治理念

新的治理理念是河道治理的核心。要想较好的对河道进行整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更新和完善河道整治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保证河道基本防洪、供水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做好河道景观与环境的保护。

一、河道综合治理

河道综合治理就是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河道的整体景观、公共空间系统、特色街道空间、建筑、空间节点或标志等方面来进行总体规划。在河道综合保护工程中,应保护并强化以水为骨架的空间环境,保护舒缓的空间轮廓与空间关系,构筑河道空间开放系统。

二、河道生态修复

生态治理是近年来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生命的活动,转移和降解,达到对生态进行修复。这种理念可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建立,促成它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生产繁殖的空间,而且造价比较低,耗能少,不会形成大量的二次的污染。因此它是水污染和水体治理的一个大发展方向。

3.3 完善河道的规划设计

科学的规划设计是河道治理的关键。河流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筹兼顾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系统建设,将河道的整治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一、调整河流结构

河流结构是指河流的岸线、断面和护岸,要调整河流结构就必须对河流的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统一控制。

(1)河流岸线的规划设置需要考虑到原有水体的自然形态,努力消除河道中的瓶颈,尽量保持自然的弯曲形态,控制河岸线的发展;

(2)河道断面要尽量避免断面均一化,多采用合理的多台阶式河床断面,这样既可以保证日常水位的水道,还能防止较大洪水将上层滩地淹没,对于河岸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重大;

(3)选择适宜的护岸结构。河道护岸结构主要包括发达根系固土植物、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等。河道护岸结构的选择对于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重大,在选择护岸结构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防洪要求,还要注意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

二、合理的河道景观设计

在进行合理的河道结构规划设计之后还要注意河道景观的设计。河道观的设计在满足自然优先、整体优化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实现河岸带的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协调搭配和有机融合,实现由河流水面向外形成“亲水区-见水区-远水区-望水区”4个层次的景观格局。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3篇

传统的河道治理一般采取浆砌石或混凝土固岸、裁弯取直、疏挖河道等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河道水系安全,但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采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浆砌石材料使河道硬化严重,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属性,侵占了生物栖息地,割裂了水路系统的联系,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充:硬化的护岸使得各种污染物未经过滤吸收直接随径流排入河道,导致水质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河道的裁弯取直增大了水流流速,从而加剧了水流对河床底部和河岸的冲刷。可见传统的河道整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城镇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河道治理理念,在未来的河道整治中,不仅要继承传统整治技术的精髓,更要重视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水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城镇河道综合治理原则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洪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治理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可持续发展。

自燃性: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地域性: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城镇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河道整治工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城镇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因此综合整治的措施包括生态护坡、水质修复治理及河道景观三个方面。

1、生态护坡工程

在防洪与生态需求成为河道建设中主要矛盾的背景下,采用生态护坡政治模式可以在满足城镇生态系统要求并创造良好生态条件的同时,使河坡具有一定抗洪防冲能力。因而建设生态护坡工程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解决河道整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态护坡技术是基于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利用植物及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边坡上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系统,通过生态工程的自支撑、自我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实现边坡的抗冲蚀、抗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植物生存环境、提高坡面动物和微生物栖息地的质量,营造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目的。可见,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应该是一个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然而,目前国内很多生态护坡的建设仅仅考虑的护坡上的植物,而完全忽略了动物及微生物在边坡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护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所以,借鉴国外生态护坡技术,完善我国生态护坡技术体系,在工程建设中实现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这将是我国今后生态护坡技术应用研究的重点,当前国内外采用的各种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土工网符合植被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技术、多自然型技术等。

2、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其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有源活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并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河道污水治理关键要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同时,必须提倡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的排放和处理,在保证一定水质的基础上,采用河流生态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美化环境。将环境工程中的生物修复救赎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河道综合整治中,是城镇河流特别是受污染河流整治的重要方向。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廉,还可以结合景观改善河道及其周边休闲场所的建设等优点,故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有:土壤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人工浮岛技术等。

3、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景观建设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域沿岸带及水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道空间与平面、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整治,做到提高城镇水系防洪排涝和供水标准与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河道景观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河道平面修复:过去的河道平面设计时,一般采取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修筑高堤等措施,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洪涝灾害的问题,但却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在满足安全行洪断面的条件下,改变过去裁弯取直的办法,随着地形、层次的变化易弯则弯,易窄则窄,宜宽则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接性和横向连通性;同时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蓄水湖地,这种“带囊状”的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景观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意义。

河道断面恢复: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河道的断面恢复要综合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水及生态景观的功能,不断优化断面设计,最终达到良好的生态河道体系。河道系统中一片草地、一块林地、一座山丘、一个岛屿都可能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在恢复中应采取多种工程和管理措施,维持河道断面的自燃性状。目前国内外典型的河道断面形式主要有: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复式断面和双层断面。

生态河堤工程:生态河堤建设是目前国际上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新趋势。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生态河堤不仅可发挥涵水保土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大气、水体和土壤质量,进而将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沿岸景点的建设将增加周边环境的文化氛围,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对城镇生态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滨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手段。作为河陆生态系统的连接地带,缓冲带对保持河道的生态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对地表径流可以起到滞缓作用,调节入河(水体)的洪峰面;②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并对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起过滤和拦截作用;③植物吸收、土壤吸附溶解态的污染物;④促进氮的反硝化作用。城镇是人口大量集中和工业化规模庞大的地方势必会产生许多生活和工业垃圾,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将会随雨水直接进入地表或地下水,形成新的非点源污染,导致水环境恶化。滨岸植被缓冲带的建立,不仅可以吸收径流中的有机成分,减少进入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对于营造滨岸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持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随着城镇水利向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转化,在城镇河道整治中,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这不仅是人们随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提出的要求,也是系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包括生态护坡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及河道景观工程等内容,应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城镇河道建设不仅要发水利工程的功效,而且还要融入城镇园林景观、生态和建筑艺术等诸多内容,以充分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尤其是生态环境功能,真正做到让河流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丁鹤. 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J].海河水利,2002,(10):24-26.

[2]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的若干问题的探讨.规划师,2001,17(6):66-69.

[3]朱国平,王秀茹,王 敏,等.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2005,33(1):68-71.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护岸;内河航道;应用推广

一、内河航道生态护岸的重要性

河岸是水陆交错带,是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航运、防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健康的河岸系统能使物质以合理的速度、形式通过其界面区,综合功能得以顺利实现,所以护岸在航道整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1]。它不仅能减少地面径流对航道的冲刷,也能减少船舶的船行波对航道的影响,在船舶停靠时阻碍对岸坡的破坏,这对于减轻航道淤积,保持航道稳定,维护航道技术标准意义重大,同时对于航道两岸的抗洪与减少水土流失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水资源丰富,发展水路运输得天独厚,但是内河航道的开发与养护却发展缓慢,令人担忧。航道护岸长期受到温度、径流、泥沙、潮汐、船行波等外界因素音响,很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结构坍塌等现象,威胁航道自身安全以及航道两岸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是以,内河航道护岸的规划与养护是我们内河航道规划养护中的重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选择合理的结构与适当的形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普及,新型生态护岸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生态护岸是指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的结合,对河道皮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此形式集防洪、生态、景观、自净效应于一体,代表着护岸技术的发展方向[2-3],在近些年来备受推崇,于欧美日韩等地区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好评。生态护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致力于“自然型”河道的建设,追求生态环保、人与水、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在传统的治河思路里,河流的防洪与排涝问题则是重中之重,在工程设计上也更加倾向于工程安全的考虑。近些年来,内河航道工程中,大多使用的是传统护岸结构,以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居多,虽然抗侵蚀与耐久性作用明显,但封闭僵硬,隔绝了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得土壤、植物、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破坏了航道护岸周边的生态系统。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切断了水、空气、土壤、动植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得土壤和水体中的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原本生机勃勃的河道逐渐失去生命力,负面影响非常严重。据统计,在使用传统护岸模式后,仅单一防护,沿河生物种类就减少了70%以上,水生物种类也下降到了原本的50%,有的地区更为严重。同时,在传统的护岸结构中,护坡及挡墙内材料(包括碱化骨科)的水化反应,碳化反应及各种添加剂(如早强剂、抗冻剂、膨胀剂等)在水中发生反应对水质和水环境也产生了恶劣影响,不仅破坏了河道的自净系统,更甚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产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综合以上情形,内河航道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生态护岸工程的应用与推广更是意义深远。

二、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

生态护岸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满足防洪抗冲的标准要求,且自身结构稳定能透水、透气,是适合植物生长的生态防护平台;二是满足航道两岸生态平衡的要求,即能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态系统。在这两个要素的要求之下,二者才能达到真正的“人水和谐”。前一个要素是人对自然的要求,即人们为了生产与生活安全改造自然,后一个要素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尊重自然理念的体现,既要改造自然,又要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只有满足以上两个要素,才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生态护岸设计。

生态护岸技术的发展融合了现代水利工程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美学等科学,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河流水质,营造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影响巨大。生态护岸形式多样,例如仿木桩生态护岸、箱式绿化挡墙生态护岸、互锁块生态护岸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护了内河航道护岸,对于维护内河航道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与传统护岸工程不同,生态护岸工程设计上更复杂更多元化,根据国内外生态护岸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应用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生态护岸自身不仅要具备传统护岸的功能,同时还要兼顾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所以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我国河流众多,内河航道更是形态各异,护岸建设受到多方条件限制与影响,在考虑使用生态护岸技术时,必须对周边环境详细考察,细心规划。而且我国内河航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道经历,生态护岸的设计就必须遵循河床演变的规律,做到因势利导。我们要在满足河道功能堤防稳定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多使用自然材料,避免二次污染,做到不仅能增强护岸的美化效应,更能降低工程造价,达到经济效益与人文效益的和谐统一。例如连云港港输航道中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连云港港输航道内淤泥、粉质粘土等软土分布连续,经常引起淤积,影响航道内的船舶航行。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生态护岸的结构设计根据水位变化采用分层防护方式,利用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在岸测构造水下滩地,形成岸侧生态带,稳固了河道周围岸线,岸线后方则采用生态防护结构进行加固。这样不仅满足了护岸要求中的耐久性,同时也美化了河岸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河岸原有的生态平衡,可谓是一举多得。新型生态护岸技术在连云港港输航道中的成功应用对于生态护岸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斟酌与借鉴。

生态护岸是现代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是水利和交通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必然结果,发展前景广阔,对于保护我国内河航道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大力应用与推广。

三、小结

随着经济的腾飞,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如何做到经济、社会、自然三方和谐发展,是需要我们努力研究探索的课题。生态护岸以其“实用、美观、安全”的特点受到青睐,成为内河航道治理工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不断追寻开发更加先进的河流航道治理生态护岸技术,大力支持和引导生态保护与治理,去开创新的治理模式,真正实现我国内河航道“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建设目标。而城市内河航道作为城市景观和文化的载体,也越发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做到优化城市景观,修复河流生态,保护内河航道,改善河流水质等方面,使人文与自然真正意义上达到和谐统一。

总而言之,生态护岸技术以其优势必将在内河航道的治理工程中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吕达,金建丰.生态土工模袋技术在内河航道护岸应急工程中的应用.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4)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5篇

在人们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事例:

地处河南的黄河支流天然文岩渠旁的前孙东村,严重的水体污染使得该村5年内数十人死于癌症,河中鱼虾绝迹,村民们守着水却无法灌溉农田。水污染成为黄河水源匮乏的另一主因。

在老书记王凤英的统计名单上,从1997年开始,村里不断有人得病死亡,这些人当中以患食道癌、肺癌、肝癌者居多,“一年多则十来个,少则四五个”。

韩庆印老人一直生活在噩梦里。他那一大家子中前前后后走了6人。6个人中,有亲兄弟,有叔叔和哥哥,还有两个侄子和一个侄媳妇。

这是一个极端的典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0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报告,称污水每年夺去数百万人生命。报告显示,全球每天排放大约20亿吨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水相关疾病每年致死至少180万名5岁以下儿童,即每秒钟夺取一个幼小生命。全球半数以上住院患者染病与污水相关,大约3.7%的去世者死于与污水相关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说,污水比战争等暴力活动更加致命。

在今年5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片)水资源保护工作座谈会上,记者记录了这样一组数字:

目前,黄河以全国2%的水资源承纳了全国约6%的废污水和7%的COD排放量,受纳的污染物总量已超出自身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由此带来河流污染、湿地萎缩、生态用水不足及功能下降诸多问题。2010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达43.6亿吨,较20世纪80年代翻了一番;流域全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流域劣V类水质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34%。与其他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批复》:意义重大

2012年6月15日,水利部向黄委和流域九省(区)印发了《关于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权限的批复》(水资源〔2012〕279号,本文简称《批复》),这是继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之后,水利部再次以文件形式明确的流域管理机构与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权限。

黄委对《批复》高度重视,及时召开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权限批复意见贯彻落实工作座谈会。黄委主任陈小江强调,要深刻领会水利部批复意见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当前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时展进步、人民群众期待、依法履行职责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筹安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形成合力,加快提升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水平,努力实现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新突破,为保障流域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是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后确立的一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的管理制度。2004年10月,水利部颁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2005年1月,该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

黄河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起步较早,成效明显。针对严峻的黄河流域水污染形势,黄委在20世纪90年代就着手开展入河排污口调研和制度建设的尝试,于2003年实施了《黄河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依法实施多项入河排污口审查许可,会同地方有关省(区)水利厅连续对重点区域开展了多次执法检查,对多家重点新兴工业园区进行了入河排污口调查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有关省(区)人民政府进行了通报,得到水利部充分肯定,也引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6年12月,黄委根据水利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制定并实施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细则》,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黄河入河排污口监管制度。

2008年以来,黄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多次与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沟通、征求意见,编制完成《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权限划分意见》,上报水利部。

至今,黄委已实施多项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制度,开展了重点排污口的调查和监督性监测,联合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重点区域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执法检查,基本完成了黄委管辖水域的入河排污口登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工业园区排污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展了探索性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与此同时,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应开展了一些工作,特别是沿黄各省、自治区和黄委共同开展的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核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现状,为今后的监管工作打下了基础。

黄河流域水量少、污染重,治理难度大、历史欠账多。进入21世纪以来,污废水量和入河污染物量一直居高不下,对保障沿黄和华北地区用水安全特别是城市供水安全带来严重影响。近年,黄河水质恶化的趋势虽有所好转,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黄河水资源保护将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又极为艰巨的任务。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权限的批复,标志着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管已经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今后将进入权责明确、管理规范、执行高效的发展时期。权限批复后,将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对规范和深化流域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司毅铭说: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是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红线”的重要手段。划分相关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前提。因此,《批复》对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保障流域用水安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