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

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

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

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范文第1篇

一、农村校园冷暴力存在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形式

冷暴力主要是利用心理攻击将受暴力对象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农村校园中展现的形式主要是两种方式[1]。一种是利用具体的言语动作给目标带来负面情绪,使受暴力目标在感受上偏向消极。另外一种展现形式就是施暴者对目标展现?o视行为,让目标感觉不到受尊重,逐渐在心理上产生困惑。施、受暴力对象也存在着显著差别,有可能是团体之间或者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团体之间产生矛盾情况下造成冷暴力的发生。

二、在农村校园环境中呈现冷暴力的具体展现

学生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常常会因为见解不同造成冷暴力的发生,在校园这样同一学习环境下长时间相处下的学生,由于存在着某些矛盾促使他们发生争执。从对农村校园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大部分施暴者在性格上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学生在个体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显著不同,很容易因为意见无法达成一致造成冷暴力时间发生。如果受暴对象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不利于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甚至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由此看来,这一现象的发生对暴力双方都造成不利影响,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一定阻碍。同时,对农村校园在校园建设方面加大了难度,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在农村校园中频发冷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农村校园中发生冷暴力事件,对校园整体建设呈现不利作用。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以下方面因素的不正常引导。首先,学生在个性养成上存在着一定偏差[2]。很多学生在情绪表达上过于悲观致使其在与他人相处时发生矛盾。同时,家庭在对学生展开教育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家长与学生之间相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性格养成。此外就是校园、社会两大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正确引导,造成了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

四、农村校园在处理冷暴力、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决策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确立正确观念

农村学校在展开教学工作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设为主要教学目标。老师在教学时着重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适当疏导,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学生自身要不断努力提升道德修养,对事物产生正确看法,严格控制自身负面情绪的产生。在与他人相处时既要保证自身的利益又要考虑他人的想法。学生应该利用闲暇时间多参与活动,注重与人交流,在活动中掌握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二)家长配合学校展开心理疏导

家长在与学生相处时要注重自身行为的管理,以及与他人相处时要注意言行规范,给学生呈现榜样作用。同时,家长应该主动与学校配合完成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困惑时,老师及家长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三)学校、社会加强环境监察力度

学校、社会应该注重环境的建立,为学生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在素质方面的教学,尤其对思政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更新,适当融入心理教育。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德政教育讲座,或者相关课外实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冷暴力现象的减缓[3]。同时,社会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正确理念引导,向学生呈现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范文第2篇

摘 要:高校校园暴力行为正严重威胁着我国的高校校园安全,其影响之恶劣也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增添了很多不稳定因素。本文将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方面对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强度,提高思想教育实效性,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和转变德育理念等方面研究对高校校园暴力现象的预防机制。

关键词:校园暴力;高校校园暴力;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29-02

2016年12月18日,齐鲁师范大学一名大二女生坠楼,该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调查,警方向社会公布该女生为自杀,但大多数网民认为此案疑点重重,猜测此事很可能与校园暴力事件有关。事实上,近年来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提及校园暴力,很多人反应十分强烈,例如2004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现在提及仍令人心生恐慌。由此可见,校园暴力的阴影不仅对高校学生的人身健康和学习氛围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而且严重威胁了高校校园安全。

一、高校校园暴力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暴力定义为:“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此定义将暴力结果限定为“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囊括了暴力对人所造成的所有危害后果的可能性,是目前为止对于暴力最为科学的一项定义。

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及校园外的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即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不同,我们可以认为校园暴力是校园欺凌行为的升级版,其危害后果更为严重。本文以高校校园暴力行为为研究对象,探究高校校园暴力的成因和预防机制。

二、高校校园暴力成因

(一)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我国的传统教育极为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忽视了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乐观积极的心态。作为家长而言,更有可能在把精力放在学生学习成绩和自己工作的同时忽视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关注。

家庭不良环境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成长环境,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往往不能重视自身行为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其次,我国存在不少贫困、暴力等特殊家庭,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显示,我国有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有的学生因从小适应这种用暴力争取话语权的习惯,长大后产生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不良倾向。因此,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或过于溺爱,或关心不够,导致因为家长不合理的管教行为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良观念长期存在,故而外化于行,产生校园暴力行为也不足为奇。

2.学校环境。中国法院网的2013到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案件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与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和1%[1]。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人身伤害行为,体现出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校方的不作为有最直接的联系。现实中校方为了息事宁人,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想法,没有将学生反映的学生内部矛盾进行足够的重视,结果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更加恶劣的情况发生。试想,如果齐鲁师范大学能够及时发现和重视学生之间的争吵行为,或者能够做好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否能够阻止惨剧的发生呢?

3.社会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个体往往产生对人生规划的迷惘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存在着迫切想要接触却又害怕接触社会的矛盾心理。

现代社会,想要接触更多的信息,最简便的途径便是上网。对于大学生而言,且不说网络游戏和动漫影视等暴力影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单是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辨别就足够难住他们了。事实上,几乎没有人具备完全辨别信息真伪性的能力。虽然我国对于增加社会正能量的工作乐此不疲,但网络上的负面消息和评论层出不穷,而负面能量的增加会减少正能量的传播强度,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每当我们打开网络评论时满眼都是负能量的现状。这样的现实生活导致了我们如今的社会不仅不能与“礼仪之邦”相媲美,反而有进入“戾气时代”的危险,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侵害大学生的心灵。

(二)个人因素

高校校园暴力行为的个人因素主要包含个人认知失调和承受挫折能力差两个因素。首先,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的一刻从事事依赖父母的家庭中心角色突然转变为一个淹没于众多优秀学生的独立个体,自己不再是家庭、班级甚至是学校的中心。这样的变化使大学生们感到极大的无助和恐惧感,甚至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不安和恐惧,而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积压也有可能使人处于崩溃的边缘。其次,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得独生子女数量庞大,家长溺爱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使得有的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缺乏快速重建自信心的能力。“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生体受挫折后不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那么挫折经历往往会增加暴力行为的可能性。”[2]

三、高校校园暴力的预防机制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同志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来为其保驾护航。那么,如何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呢?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年轻化。第一,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大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往往不能充分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而同龄人则会更好地理解并为他们遇到的问题提供更有效的建议或解决方案。第二,中老年教师往往更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年轻教师则不会给他们太大的心理压力。第三,更小的年龄差距会平衡师生之间的上下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的同时也会令大学生们敞开心扉,更有效地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免于发生校园暴力事件。

其次,坚持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相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纯粹的理论知识灌输往往显得尤为枯燥,而如果教师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掺杂着情感熏陶,则效果往往会好很多。此外,坚持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相结合的做法,更容易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师不仅有传道授业的职能,他们还能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指明正确的路,使学生们未来在与社会接触中更加游刃有余。

再次,坚持广泛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大范围的传授书本知识的教育模式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某些正在经历某些困惑的学生来说,适当的个别或小团体的辅导更重要。校园暴力往往是由一些小事日积月累,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发生的,例如宿舍矛盾。思政教师或辅导员往往会忽视这种“小矛盾”的危害性。长此以往,欺人者恒欺人,被欺者恒被欺,或有朝一日“走投o路”成为加害者。所以,尽早地进行重点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校园暴力现象扼杀在摇篮中,是预防高校校园暴力的有效方式。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已满18周岁,他们不会再享受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换言之,他们将承担全部的法律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因此在此时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让他们了解到法律的底线在哪里,违背法律的后果是什么,不仅对树立和强化大学生的法治观有重大意义,更对违法行为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要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首先应当开展并完善法治教育课程,在大学课程中增加法学基础教育为其必修课程,以体现国家和学校对加强法治教育的决心。其次要加强和完善立法并落实,对高校校园暴力有专门的处罚原则和模式,不仅是为了对犯罪行为的预防,更是为了保护大学在校生的安全。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有效地开设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完善高校心理辅导室并加大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以免心理健康辅导室只是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另外,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对于自己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的宣泄,进行情绪的自我平衡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三)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

许多高中教师对学生灌输的观念是大学生活有多么轻松和惬意,加之大学考入难而毕业易,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时期对自己要求过低,行为上过于懒散。而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是需要精力和时间的,可以认为,校园的欺凌者通常是“太闲”。因此,如何增加大学生们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成为解决校园暴力的又一有效途径。

学校和学院可以组织一些活动,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善关系,以便分散大学生的多余精力。最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应当负起责任,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并鼓励他们为之努力奋斗。应当注意,适当的目标树立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行动表现,但如果发现目标的设立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则应当及时进行目标的矫正或补充。

(四)转变德育理念

预防高校的校园暴力行为,应当从小将德育放在思想教育中最重要的位置,然而,新中国成立短短几十年,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应当借鉴许多国外学校的做法,转变德育理念。“许多国外高校依据新时期本国社会发展需要,转换德育理念,其中民族精神的培养成为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3]我们应当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和加强“同胞”的概念,这样,从小培养的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的博爱之情使他们必然不会做出像校园暴力之类的恶,校园风气必将和谐。

高校校园暴力危急的形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有效措施防止这一类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应当注意的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希望通过以上预防机制研究,能够给以启示,从而形成高效、立体、全方位的高校校园暴力预防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沈亮,杜国强,冉容,赵俊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完善制度强化治理有效遏制校园暴力[N].中国法院报,2016-06-02.

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干预;校园暴力;心理问题

校园暴力是近些年校园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心理干预在校园暴力的管理和预防上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洞察校园暴力学生的心理,从心理上建立校园暴力防范的长效机制,寻找预防的根本措施。

一、校园暴力的内涵

校园暴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中的,本校学生或者是校外人员对学生进行人身、财产或精神侵害;广义的校园暴力指在校园内发生的,由校内学生、校外人员、教师对学生进行人身、财产、精神侵害的行为。校园暴力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问题,要想保证校园安全,就必须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是施暴者的心理长期受到压抑和扭曲,心中压力积怨已久,以这种暴力的方式寻求发泄,或寻求刺激。所以,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是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方法。

二、校园暴力的心理原因

1.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感导致暴力

据笔者了解,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一般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家庭成员构成比较特殊(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没有父母的指导和关心,生活中遇到问题之后没有倾诉对象,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对成绩要求较高,但是这些学生由于受自身学习能力水平的限制,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所以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在家中又被父母批评,学习上的挫折感让他们感到压抑和自卑,感觉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无处宣泄的他们转向外在暴力的实施来释放压抑,寻找心理。客观上来说,由于学习的时间少了,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时间就多了,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早恋,有的则开始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校园暴力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勒索敲诈,这种行为的出现与学生家庭经济原因有直接的关系。总之,这些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压力是学生参与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动因。

2.盲目崇拜与模仿引发暴力

近年来,随着网络影视的发展,不少暴力的、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作品等进入了学生的视野。通过报刊、图书、网络等媒体,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暴力场面。多年前的《古惑仔》给青少年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之广泛、之可怕,可以想见。现今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暴力视频,这些画面,大人看着都觉得触目惊心,更何况是青少年,如果他们也效仿视频中学生的行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笔者所在的学校中也发生过不少校园暴力事件。这些学生都普遍地受到暴力文化的侵染,都对暴力文化有一种盲目的崇拜感,认为暴力可以让他们“强大”,让人们都怕他们,因而盲目地进行模仿。

3.以暴制暴的攻击性本能触发

笔者在调查了解中发现,不少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本来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他们因为不堪忍受暴力学生对他们长期的折磨与伤害,因此,有的学生自己拿着刀子进行“自卫”,有的则也拉起“帮派”进行反击而不是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则加入到施暴者队伍中去了。这些学生的心理中普遍都有“以暴制暴”的思想,这也是校园暴力心理的一种。

三、校园暴力心理干预方法

1.开展心理疏导

开展校园心理教育活动是及时发现和治疗学生心理问题的良好方法。一般情况下,对于那些有可能产生暴力行为实行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定期的谈心,了解学生最近的生活、交友、学习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则要及时帮助其解决,帮助他们搞好人际关系。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心理档案,方便为其制定比较完备的疏导方案。通过心理访谈等方式,可以及早地发现一些危险信号,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学校、家庭、学生要相互合作和沟通,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排除危险产生的可能。

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重视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德育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多活动,让学生在集体的关怀和合作中去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加强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学生因为小事而发生校园暴力。

2.对校园暴力进行心理防范

学校在处理校园暴力问题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化解矛盾为目的,不要因为处理方式过当而激化了矛盾。要重视校园暴力防范教育,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校园暴力,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并以书面形式进行警示教育,要让学生自己判断出校园暴力的危害。同时,要教会学生在遭遇校园暴力时以何种方式进行处理,是以暴制暴,还是忍气吞声,亦或是向老师、家长、警察寻求帮助。要教会他们应对技巧,在面对暴力时,保持冷静和机智,避免硬碰硬,要先设法躲过,然后再向家长、学校或警察报告,寻求帮助。

校园暴力的心理干预机制是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的重要措施,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要重视以心理角度为突破点,减少校园暴力事件,提高校园安全。

参考文献:

[1]梅志罡,汤志超.中学校园暴力:社会化视角的透析[J].青年探索,2007(4):20-21.

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范文第4篇

一、家庭教育的失误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的组成、经济条件等。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等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若夫妻不和睦。经常吵架、打架对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遗弃、死亡等对心理健康都十分有害。违法犯罪大都来源于此。

2.家庭教养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种。溺爱型教育会导致孩子脆弱、唯我独尊、自私等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产生。专制型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孩子一说二打、满口胡言乱语。整个家庭处于严重暴力之中。使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憎恨、逆反、报复心理,他们会用武力去解决自己遇到的一切不顺心之事。而民主型是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能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自然会求知向善、勤奋好强。

3.家长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时只有良好的心愿,没有科学的方法自然不能担当起“全面素质教育”的职责。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过于严厉,甚至是苛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犯了错误就罚。考试没达到要求就打,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能独立生活。适应新环境呢?

二、现行教育的失误也让一些学生踏上了施暴之路

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并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素质教育的开展,面临着资金、教材、师资等诸多困难,

三、社会暴力文化的误导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少。缺少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有些还错误地认为江湖义气是可歌可泣的。黑帮老大才是真正的强者。这都使青少年的心理向畸形的方向发展,必然会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剧增。

综上所述:当今青少年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要想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要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学习压力和成长期的困惑,重视在细节上关怀孩子,切忌动辄粗暴对待。同时,家长要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情绪、意志等心理常识,引导孩子认识尊重生命。帮助孩子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帮助孩子学会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情,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才不至于被生活中的小挫折和小困难击倒。

其次。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品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是一种基础性因素,学校要从根本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试与普查,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要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让学生在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适当解压。

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范文第5篇

一、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从西方国家应对校园暴力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来看,处处体现了可操作性原则。例如,美国制定了—系列较为完善的安全计划来保障校园安全,这些计划包含了上至教育部,下至学校的全套内容。《保护我们的孩子:行动指南》(SafeguardingOurChildren:AnActionGuide,2000)为学校制定和完善本校园的安全计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从而降低校园暴力,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二)全方位强化原则

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要体现在全员、全面、全过程。在此教育中,力求全员参与,而不仅仅是高校部分管理人员的参与。要加强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度和应对校园暴力的方式方法,将此部分内容纳入全校安全教育机制中,完善高校安全教育机制和体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围;校园安全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持续开展,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中,且应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三)动态开放原则

应对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的各构成部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同时由于各构成部分作用的关系,使高校的安全教育机制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中。因此,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以顺应时代要求。学校在先前的公共安全保卫工作中形成的“铁桶式”办法,确实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学校公共安全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好这些新问题就要解放思想,求新求变,努力将安全教育机制由“静态式”转为“动态式”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H因此,应对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也应把握动态开放的原则。

二、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体系的构建

(一)校园安全预警机制

1.引入风险评估,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前无任何征兆,了解和掌握这些征兆可以预防校园暴力,从而降低校园暴力发生的概率。学校还可以通过对那些有暴力倾向或暴力特质的学生给予行为或情感上的帮助来降低校园暴力事件。2002年美国教育部提出学校可以引入风险评估体系以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降低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事实证明,风险评估(ThreatAssessment)作为一种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新方法,它可以大大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此方法预防校园暴力:

(1)学生的暴力行为是可预测的。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构建信息报送机制;家庭、班级、同辈群体、特殊事件等因素是可能导致暴力行为产生的因素,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2)收集证据的来源应该多样化、合理化。学校可以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积极关注以加强监督与引导,但对这些学生的怀疑必须是有理有据的,否则对该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如学院班级、学生工作、保卫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多方面收集证据和提出处理意见。

(3)风险评估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学生会有暴力行为和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可以采用什么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和解除风险。

2.重视对全体教师和管理者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和管理者技能

学校的部分教师和管理者因缺乏对校园暴力行为及危害的正确认识,常常容易导致低估校园暴力的发生和造成严重后果的程度。因此,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者对校园暴力行为及危害的认识,教会相关人员早期预警和干预技术。

(1)在学校应大力宣传“安全教育,人人有责”的理念,强调学校所有人员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并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议宣讲、自主研修等形式,对学校领导、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宿舍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相关培训,使学校全体人员明确暴力行为的范围;了解校园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认识到校园暴力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2)辅导员、班主任需要了解观察学生的言行得失,重点关注过往有攻击性行为或言语的学生,了解这类学生以往攻击行为的出现情形。如这类学生对上学容易产生焦虑;身体常常有莫名伤痕;情绪容易不稳定等情况,教师如能及早发现苗头,及早关心关爱学生,平复学生的焦躁情绪和引导他们采用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其实是可以很好地逼止这类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

(3)教师可以在平时注重引导学生用理性、积极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发现,不良生活方式与校园暴力有显著相关。119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偏差行为和改正不良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暴力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明白暴力冲突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4)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留意学生夜不归宿、旷课、缺课情况。研究发现,那些喜欢旷、缺课和晚归、漏宿的学生参与校园暴力的可能性比普通学生更高。因此,教师需从缺席学生的行踪、学生是否有暴力前科和最近暴力违规事件的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沟通,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暴力。

(二)校园安全保障机制

1.制定有效的校园暴力预防制度,营造安全氛围

借鉴美国学校安全防暴管理经验,学校应有相应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系统的暴力防治的教育与辅导工作,并制定全套的校园暴力预防处理制度,从早期预警、综合治理和程序化处理三方面出发,对校园暴力进行专门防治:

(1)在未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之前,学校需建立校园暴力预警、综合治理机制。做好日常观察和了解学生工作;对容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较严重区域进行巡查;提供并告知全体师生在紧急状况或被暴力威胁时的求助途径,使学校能够快速处理暴力。

(2)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时,暴力处理系统应立即启动。学校相关部门需快速采取行动,妥善地处理暴力事件。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掌控和及时处理,必要时需要请求支援以确保危机的消除。

(3)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善后处理系统立即启动。善后处理系统主要应围绕恢复校园秩序、安抚师生心理和吸取经验教训等方面。事件快速处理结束期,学校应该对该事件作出详细说明,并通过曰常教育与训练告知全校师生学校在该事件中的暴力处理程序,增强全校师生对学校安全管理的信心。

2.进行文化防控,加强大众媒体的教育功能

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信息和游戏对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和思想观念会带来巨大影响,导致许多学生产生暴力倾向,甚至认同了暴力文化。研究表明,文化防控是对暴力行为进行约束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亲和力强的特点。

(1)学校应大力倡导主流文化,使社会所提倡的评价标准和社会准则深入人心,从而减少暴力冲突。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生养性、礼仪道德、待人接物等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利弊。

(2)高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文化氛围,使暴力文化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例如,高校网络控制中心对暴力信息进行等级划分和屏蔽调控。鼓励学生举报暴力文化宣传网站,让大学生认识到暴力文化对人的身心伤害。

(3)呼吁大众传媒对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和采取传播方式的选择需慎之又慎,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校园安全教学活动机制

1.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又称品德教育或品质教育,是给学生明确地、直接地教授一套价值和美德(valueandvir-tues),以形成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形态,其目的是塑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在方法上强调榜样示范、明确区分正误、阅读文献、说服教育等方法的运用。H28美国是较早针对青少年进行的品格教育的国家,通过目的品格教育以减少校园中出现的少女怀孕、青少年吸毒、校园暴力等行为,大量研究显示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829我国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缺憾,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更是不为大学生所关注和运用,从而引发了许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更甚至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或言语伤害了别人,也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正遭受着校园暴力的侵扰。因此,高校的品德教育中,可以将校园暴力事件的类型、行为表现、易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等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对校园暴力表现的认识度。将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等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内在修为,增强学生悦纳自己、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事物,并有强烈的公德心去服务社会等内容,可以丰富高校品德教育内容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从而降低乃至消除校园暴力的发生。

2.冲突教育

冲突教育是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建设性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冲突问题。美国为预防校园暴力在中小学推行详细的冲突教育,结果显示,接受过冲突教育的中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商量”来降低冲突水平或解决冲突,愿意帮助同伴化解冲突,而且嘲笑同伴、绰号侮辱同伴等行为明显减少。目前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普及推广的针对校园暴力干预的情感认知计划(SEAL、PATHSSecondStep:AViolencePreventionCurriculum),跟踪显示这些计划明显提高了学生社交和情感认知的技巧。学生发生暴力行为的频率减少了32%,学生展现自我控制的频率增加36%。因此,我国也可以在高校推行冲突教育,通过对冲突观教育、冲突解决策略教育、情感认知教育等内容,来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冲突及其影响,形成关于冲突的正确的观念和看法,教会学生如何采用策略处理冲突发生,并引导学生通过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来合理整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消除或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

3.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和思辨能力,把消极、被动使用媒体的观念和行为转变为自主、自觉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学生接近并合理使用媒介,并积极参与信息的加工和传播,培养有社会理想的公民。08有研究显示,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9]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公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受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原本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更加复杂,BBS、博客、播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网络购物等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消费观念等,许多因受媒介不良影响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在许多媒体频频曝光。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降低和消除因不良媒介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媒体和辨认媒体信息。英国莱恩马斯特曼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18条原则和实施建议,他认为媒介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8目前,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

4.生活技能教育

生活技能教育是培养个体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1016国际酒精研究中心(ICAP)对南非和伯兹瓦纳的中小学生进行生活技能教育,经过4年(1996-1999)的追踪研究发现,与之前相比,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表现得更加自信,师生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善,而恃强凌弱、辱骂他人以及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明显减少。ua17生活技能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能够较好地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