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化学是一门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教育课程,在化学的教育中透视着生命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化学了解生命,认识思考生命的重要意义。由于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不同,现有的生命教育也各不相同。通过对生命意识的诠释,把人们的终极追求目标作为生命教育的理念,同时,把认知、情感、行为这三方认识作为化学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的构造维度。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能量变化的学科,生命物质和生命过程的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生命研究与化学研究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教育不仅仅是化学科学文化知识的传输,也是在传递对世界、生命价值的认知过程,生命价值的体现也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有价值事物的前提与先决条件,所以生命意识教育就是主要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其他存在的生命。

一、结合化学教育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化学与生命的密切关系是作为化学教育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如果把生命意识仅作为一个概念来理解那是远远还不够的,生命意识毕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展现的现象,特别是对人的生命,不仅是作为具有生命特征的个体而鲜活存在的,更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最终意义而存在的理念。而化学发展史却有很多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化学家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教师在传授原子论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著名的原子论创始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他深信“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并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他治学的座右铭,最终可以自学成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教育进行意志品质的思想教育,让人们可以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在于坚持,也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充分运用化学教育进行生命意识 教育

在化学教育中可以透视出对生命意识的教育,利用化学与生命相关的丰富资源让人们认识生命和对生命的理解。生命意识是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存在意识和价值意识两个方面。存在意识是人对生命存在的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价值意识则是指人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去实现生命价值的自觉意识。在化学中涉及生命知识的内容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把这些内容与生命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教授氯气相关知识的时候,结合录像播放氯气泄漏所引起的人员伤亡以及对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氯气是怎样的一种气体。再如:在制造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以及铜与硝酸、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这些气体容易污染教室和实验室的空气,也严重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这也需要让学生做到不留多余污染物,并且一定要把残余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通过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进行化学的妥善处理,以便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通过对这些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可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脆弱和珍惜生命的意义,从而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生活和对生命意识的正确认识。

三、化学教育中透视着生命意识教育的情感维度

化学教育与生命意识的情感态度,可以激发人们探索化学与生命的关系,并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化学的知识与原理来认知生命的规律、实施对生命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情感态度有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探索把化学原理与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提高对生命的认知度,并在日常生活习惯中形成良好的保护生命的意识。反之,负面的消极的情感态度,不利于化学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开展。通过了解生命意识的复杂结构,体会生命的珍贵与脆弱,才会欣赏出生命的美丽,从而养成对生活情感的积极态度,升华对生命的美好憧憬。

总之,化学教育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工具,它还是要建立在对人类生命的关怀的基础上的。生命是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的生命,生命意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生命的价值与教育统一起来,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关于生命意识的问题,实现对生命的保护,促使心灵完善,达到提升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汪荪萸.化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渗透[j].课程与教学论,2009.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17-0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他认为,教育不应仅传授知识,还应体现生命的内涵。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学者吴兰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学习并掌握生存的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人文关怀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受教育者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学者王平认为,“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人认识生命的本质,创造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不仅是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还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仅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还是对一切自然生命的惠泽;不仅是对今日生命的享用与重视,还是对明日生命的发展与期望”[3]。学者张娜认为,“生命教育追求的是生命观变革下的整体教育观的变革,它以生命为基点,围绕人的三重生命(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开展相应的关爱生命存在教育、生命的丰富社会属性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4]。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把生命看成是最具活力和存在意义的根本,任何心理因素和困难都不能阻碍或中止生命的存活;二是教育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死亡,当生命受到来自不可抗拒力或疾病的威胁时,要树立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要设法自救和配合治疗,不要失去存活的信心;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应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只有生命存在,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并且热爱和尊重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生命教育在取得显著的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详细分析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寻找合适的解决对策。

1.对生命教育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高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看,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成绩往往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具有人格发展不完善、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共性特点,对于学业、就业、经济、爱情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方式,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怨天尤人,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甚至出现漠视自身生命、轻视他人生命的情况。大学生中存在的生命意识淡薄、漠视生命以及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等现象,与生命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2.缺乏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及现实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尚缺乏专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机构和教师,其他的任课教师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识和有关工作经验。而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会直接影响着生命教育的效果。为此应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这也是开展生命教育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3.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沟通

生命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力量的缺失都会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效果。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回到家中,父母、亲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而社会教育则能让他们把在学校和家庭中学到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进行整合。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在家庭小范围内接受的生命教育只是局部的,是不完整的,只有到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中,才能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知得 更直接、更深刻、更生动,才能够接受到更全面的生命教育”[5]。学校、家庭应与社会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弥补生命教育的不足,使生命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转变思想认识。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学校不应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还应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尊重和关爱学生,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其次,教师、家长和社会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性的指导;家长应利用各种日常生活事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应在社会中对生命教育的知识进行整合。

再次,推进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应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角度出发,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力度,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了解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确保生命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增强教师的生命意识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将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事件相结合、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充分阐述生命的内涵,使大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防止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

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需要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需要拥有深厚的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生命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高素质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能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并能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因此,应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只有教师本身具备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人。

3.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应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从小就懂得珍爱生命,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不仅要做珍爱生命的表率,而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使孩子学会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在这里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学生能够从社会中学到很多知识,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关注生命的价值。因此,社会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应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三方面的合力作用,使生命教育更具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生命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连续地改造和构建经验。教育是通过经验谋求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因此,经验是教育的目的,同时是教育的方法”[6]。应该说,经验来源于实践。同样,生命教育也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更能切身体会生命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的生命教育,应是触及心灵、感染灵魂的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慰问,观摩防火、防灾演习,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观看具有生命教育价值的纪录片,等等。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 社, 1991:3.

[2]吴兰. 高校生命教育途径之探析[J].科教文汇, 2008(11):11.

[3]王平. 生命教育的内涵、实践现状及其应然之路[J]. 教育科学 论坛,2008(1):11-13.

[4]张娜.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9):8-11.

[5]罗伽禄. 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及其思考[J]. 江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6-20.

[6]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6.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生命意识 现状 建议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不能重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中职生是否具有明确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他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家庭和国家的和谐与未来。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受当前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目前绝大数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缺失。本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掌握当前中职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结果为我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本调查采用了直接的实地调查和间接的资料搜集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结合有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了我校三个年级部四大专业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调查三类问题:一类调查学生的生命本体意识状况,调查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大多数是中职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杀的态度,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类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意识问题,如能否做到不浪费生命、对自己的未来的思考等;第三类是关于生命教育的问题,如对生命的认识的来源、学校提供的生命教育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等。本次调查涉及不同类型、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调查的情况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中职生的生命价值观现状。

(一)对生命的认识和感知

调查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态度,具体体现在学生能否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即是否既能善待自己,又能关爱和尊重其他生命存在。

1.对自我的认知评价方面。从调查中显示,当问到“你如何看待自己?”有21.5%的认为自己很棒,但高达74.3%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很差,这说明中职学生对自我认知评价普遍较低,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没有动力。在调查“与他人(父母、同学、朋友)相处时?”有50.3%的学生认为:“尊重他人的想法,先人后己。”有2.2%的学生回答:“一切以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出发,从不考虑他人。”44%的学生认为:“意识到他人的需要,但还是以自己需要为先,尽量满足他人。”也有1.8%的学生认为:“他人的想法和需要往往和我对立,无需考虑”。从这一调查可以了解到重视自我需要的中职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忽视他人的需求。

2.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态度,具体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衡量生命意识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尊重生命,能否既善待自己,又关爱他人的生命。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多数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在于生命的存在。因此,在比例分别高达84.1%和76.5%,不仅超过选择财富、学习、等选项,也超过友情(53.4%)、爱情(52.2%)、事业(62%)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中职生都能认识到一旦生命不存在,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任何意义。在问及能否和别人自在的谈论生死问题时,有81.7%的学生选择可以,有5.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可以,其他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和别人谈论生死,但是还有障碍。有66%的人不认为死亡能够解决一切烦恼。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形成正确的死亡观,但是由于我国教育谈生不谈死,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死亡比较忌讳。实际上,对死亡的认识不当一样会导致极端毁灭生命情况的出现。

3.对自杀的认识。在问及是否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的时,有31.2%的学生选择有过,并且有18.7%的学生表示不只一次有这样的念头。但是在问及是否有自杀行为时,超过94%的学生选择没有。中职生的独立自主性正接受巨大的挑战。由此可见,虽然当中职生们面临困难的时候,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极端想法,但大多数中职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他们尊重生命,并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但是,在中职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杀危机,并且由于中职生群体的示范性,一旦有学生自杀,造成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对生命的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意识

1.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在与访谈对象的交流中发现,中职生们对生命价值有一定的思索,有超过73%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勇敢面对人生难题;有76%的学生表示人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有68%的学生表示经常会想到自己的未来;但也有高达79%的学生认为人生无常。很明显,学生们在不断追求思索生命的意义,但由于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所限,在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时,很容易使他们陷入到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上,43%的学生表示自己很了解生命的意义,57%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或者不确定自己是否了解。

2.追求生命的价值。调查表明中职生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一定的思索,但是在是否认真地去追求或为追求生命价值作好准备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虽然有47%的学生将就业列为目前最困扰自己的问题,但是在问及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时,虽然超过90%的学生认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认真规划的不多,按照自己规划的去做的就更少。可见,部分中职生知行脱节,缺少对生命价值的主动追求。反映在课外时间上,有高达54.7%的学生选择了网上娱乐。在访谈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示包过夜,有三到四成的学生几乎每个星期至少有一次包夜行为(包夜是指学生一整夜都泡在网吧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

(三)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1.调查发现学生认识生命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选择老师的有35.2%,选择同学或朋友的有44.6%,选择长辈亲戚的有31.9%,选择父母的有70.8%,选择书籍的有28.6%,还有4.8%的学生选择其他。当亲友死亡,父母离异,重考等重大的生命挫折出现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引导。与此相对应,超过70%的学生认为上学以前的学校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或辅导很有限;超过80%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与辅导。这说明学生们在遇到生命问题时获得正确的解决方法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2.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看法。在对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时发现:认为“很有必要在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的学生占69%,认为“没有必要”的占9%,回答“无所谓”的占22%。认为目前就读学校生命教育情况“好与比较好”的学生占总数的15.4%,认为“不好”的学生占47.4%,认为“不清楚”的学生占37.2%。对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愿望,“非常想和比较想”的学生占74.3%,“不太想和不想”的学生占25.7%。学校校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多选题),主张“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学生占55.9$,主张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占38.3%,主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占75.9%,主张“各科教学的渗透”的占37.4%。有66%的学生对国外的生命教育不了解,“了解一点”的只占28,7%,认为“没有必要了解”的占5.3%。

3.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还不够。当问及“你知道什么是生命教育吗?”这一问题时,有20.3%的学生回答“知道”,47.6%的学生回答“不知道”。“你校进行过生命教育宣传吗?”有22.4%的学生选择“经常有”,32.6%的学生选择“没有”,有52%的学生回答“偶尔有”。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各中职学校宣传和实施生命教育的力度还不够,需加强生命教育的宣传和实施。

(四)结论

(1)从总体上看,中职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比较淡薄,尊重生命存在,但是部分学生对死亡和自杀等的认识存在偏差,影响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因素呈多元化。

(2)中职生们对探索和实现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知大于行,对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探索缺乏主动性。网络对于学生实现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影响。

(3)学生认识生命的来源及影响学生解决生命问题的因素多样化,学生们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着强烈的要求,但是方法和途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命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部分省市就印发了相关文件,对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很多学校也正在实施生命教育。但从笔者调查的中职学校来看,情形不容乐观,很多中职学校没有自己的生命教育实施计划,也就更谈不上实施。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文件精神对各学校进行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各学校的生命教育实施力度。

2.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生命意识素养。班主任自身的生命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看法。既要重视班主任自身的生命教育,也要有目的地把班主任培养成生命教育老师,在日常的管理中能够变不自觉的生命教育为有意识的生命教育。

3.中职学校要努力构建合力育人的社会环境。学校虽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学生的教育还要靠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是学生家长的配合。与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学生教育联席会议,加大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科学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和娱乐而不是沉溺其中;关注网络成瘾者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争取早日从网络游戏回归到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3―03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涉及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差,特别是对极端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是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尊重、热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践人生理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命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我们发现: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清晰,接受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

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是生命价值观确立的基础,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才能够接受生命本体,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的价值观。在调查中64.3%大学生曾经有过类似“我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的追问,34.7%大学生认为“夜不归宿、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是不珍惜时光甚至是浪费生命的表现;87.8%大学生选择“一定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60.2%大学生认为同学间打架伤人事件“那是伤害同学和自己身心的行为,不应该做”。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体价值,接受生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可贵,热爱生命,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能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价值观不仅包含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包括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生死观,深刻地影响着生命价值观,个体对死亡越是觉知、越是了解,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就越积极,越能更好体验生命,越能获得整体的生命价值观。在调查中83.7%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是自然规律;62.2%大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触是珍惜每一天,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53.1%大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理解是,不赞同,没有了生命,何来价值。这表明,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大学生对自杀理解不全面,对自杀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有研究认为,自杀死亡在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许多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自杀的理解更是不够全面。调查发现:69.4%大学生在回答“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恋、残疾、疾病折磨等,你会选择自杀吗?”回答是:绝不会,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会轻言自杀的;他们在回答:“你如何认为自杀?”46.9%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11.2%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的轻视,不可取;38.8%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3.1%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对自杀现象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但对自杀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学生强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我国,最先实施于辽宁和上海。调查中84.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外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4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他们强烈希望学校开设美术、音乐、形体艺术课程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为实现事业理想,不断进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使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渴求接受生命教育,体验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五)大学生存在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发展有不和谐因素”,主要是:30.6%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我的不和谐;26.5%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12.2%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然的不和谐,30.6%大学生认为存在自己与社会的不和谐。66.3%大学生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54.1%大学生相信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会实现,33.7%大学生坚信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而且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和谐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和谐的生命存在,一个和谐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统一。调查中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需求,大学生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他们还认为人活着要有价值追求,出现的困难或逆境是不可畏惧的,它属于生命,仅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大学生深入思考、客观评价、逐步认识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挫折,调整积极心态,创建和谐的生命存在,达到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自我。

(六)大学生关注社会贡献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把金钱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

大学生关于“人的生命价值最主要的标志是”选择情况的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德行、才能、成就、社会贡献、金钱。可见在关注才能、成就、社会贡献的同时,金钱成为衡量大学生生命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86.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林德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

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变化的现实基础。它在强化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同时又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变得务实和狭隘。因此,由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这些消极效应是当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倾向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应注意:首先,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还较薄弱,学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以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观的改变和完善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李若衡、杨静(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总体向上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向,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存在部分令人担忧的消极生命价值观。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持有的生命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对自杀的态度。有效解决由于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失落引起的种种生命危机,促进大学生提升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美好,实现生命意义,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健康发展。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大学生的经历、人格特征、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努力,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还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与自我的整合,创建学校教育与自我、家庭、社会教育的支持体系,这样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我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通过与人比较认识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人比较是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即从活动的结果和做事成败经验来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导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我。在欣赏独特自我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悦纳自我、珍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强自我修养,加强群体自我教育。

(二)环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孙莹认为,家庭若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则子女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让子女体会生命的美丽,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眷恋生活进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加强家庭成员之问的情感交流与感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那么他们就能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2 学校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两课”的融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审美教育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渠道予以展开。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重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规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地认识自我,承受挫折、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其心理品质。

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大学生遵循生命规律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懂得生活的意义,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让自我在职业中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大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含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生理与心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社会教育。在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评价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大部分大学生在评价人生价值时认为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但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戴曦认为,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冲突,缺乏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组织等。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作用,发挥媒体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努力营造利于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应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各种形式上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最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3]孙建华,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14):57―59.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

[4]林德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5]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3―84.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生命教育;语文

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教育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多人认为职业学校专业最重要,掌握好专业就能顺利就业,教学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浓,文化基础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职生受此影响,重视专业学习,忽视语文基础课的学习。因此,职业学校生命教育缺失,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教育应贯穿教育的始终,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生命课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是最有效的途径。语文学科的性质为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供了便利,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科,其根本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充分挖掘生命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彰显学生生命的个性,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一、通过品读文本渗透生命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知、认识生命,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对语言优美、情感意蕴浓厚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运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知识、感悟作者情感,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对意蕴丰厚、意义深刻的文章,教师要抓住蕴含生命色彩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对学生不熟悉的画面,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形象可感的画面,感悟生命的美好。如通过《离太阳最近的树》、《森林写意》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自然界的顽强生命,从而体验人类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边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感受至善至美的人性;通过《淡淡的深情》引导学生在赏析母爱中体味人间真情。

二、依托教材文本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起点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中职语文教材涉及的范围广,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作者对自己、对世界观的认识,对生命的感悟等。因此教师要激活教材的生命活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但中职语文教材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单元,也不是每篇文章都能用作生命话题。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设计生命教育系列主题,有意识的进行渗透,这样生命话题会变得系统,也有助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如朗读《像山那样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生命的珍贵,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考;朗读《纪念刘贺珍君》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朗读《老人与海》让学生认识到不屈不挠精神的伟大,体验生命的顽强。这样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拓展教学内容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珍贵,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活的道理,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从而延伸生命教育。如教学《离太阳最近的树》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和环保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生命的力量,唤醒学生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教学《走出地平线》时,可以让学生延伸拓展不断突破自己,走出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如轮椅上的张海迪、断臂女孩雷庆瑶等,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不怕苦难的精神。

四、借助语言训练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言训练中会有一些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等心理特征,对此语言训练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中职语文教师在学期开始前设置好语言训练环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参与的积极性及语言表达情况记入平时成绩。语言训练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可以是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与同学分享其中的精彩片段及体会;可以介绍自己的座右铭,阐释座右铭的涵义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可以讲小故事大道理,分享小故事带给自己的感悟;可以即兴讲话,针对热点话题、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这样会让学生变得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表现自己。

五、提高教师素养渗透生命教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受教学观念及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很容易消磨教学激情,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学生的热情。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价值为导向,使教育沐浴在人性中。要让学生由强烈的生命意识,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一个个的生命,内心要充满责任感,坚持生命化教育观念,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要树立生命教育观念,教师就要有较高的素养、坚定地人文理念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气息的语文课堂。

一位教育家曾说: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育。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彰显学生的生命意识,绽放灿烂的生命之光。

参考文献:

[1]路秀平.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