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资源节约 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13

College Students' Resource-saving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source-saving Society

LI He, ZOU Shixia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Extensiv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to bring our countr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restricting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source conservati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to build educational content system resource conservation education Students must be clear, the purpose, content and form resource conservation education is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basic knowled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nservation awareness and become builders of a resource-saving society.

Key words resource saving; education; way

1 高校开展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节约文化

我国节约思想源远流长,底蕴丰厚,进入现代社会,节约教育应该同社会发展同步,根据社会要求来教授节约内容,选用切合实际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研究资源节约教育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的节约文化,丰富新时期节约文化的内容,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下的新的节约理论体系,为我国节约美德宝库增添一笔新的财富。

1.2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的内容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思想意识多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和要求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要相应地变化,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今,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破坏,亟需人们提高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对大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教育时不我待,大学生的资源节约素质已成为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节约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会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1.3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培养接班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未来的各类优秀人才大多将从他们中间产生,由于他们得到长期培养,知识结构学识水平都要高于普通民众,他们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会更强,如果他们都有了较强的资源节约观念,他们就会以身作则并影响一批人参与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的建设当中去。

2 当前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现状

2.1 当前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取得的成绩

根据教育部简报《厉行勤俭节约,学校在行动》专辑所述,当前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及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取得的成绩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资源节约主题活动方面。很多学校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资源节约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学习专栏、专题征文和演讲系列活动。二是资源节约制度机制方面。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建立完善节能考核奖惩制度,把节能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生活、教学工作,实现节能工作的制度化、长效化。三是资源节约教育创新方面。一些知名大学向师生发放《节能宣传册》、《低碳生活读本》学习材料,邀请专家学者做节能报告,深入推动节能活动。

2.2 当前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资源节约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提升。由于教育部未将提高全体学生的资源节约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之中,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资源节约教育还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二是资源节约教育的内容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没有完整的资源节约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得学生接受资源节约知识的效果大打折扣,也很难形成资源节约意识。三是没有将资源节约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教育之中。除了相关学科的课堂之外,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几乎没有提及资源节约教育的内容。四是师资力量匮乏。我国高校中从事资源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欠缺,除了相关专业的任课老师,其他老师自身对资源节约知识的驾驭能力都有所欠缺。

3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体系构建

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开展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已成为必然。资源节约教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对象众多、方法灵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

3.1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目标,就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宣传资源环境形势,普及资源节约知识,提高资源节约意识,使大学生具备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理解资源危机、关心能源问题,树立正确的节约意识、形成节约行为和节约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促成可持续发展,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3.2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基本内容

资源节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改变现在资源节约教育内容上零散、单一的现状,重点是构建资源节约教育的内容体系,重视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一是要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正确认识问题,通过系统而深入的资源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认识到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从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①

二是能源教育。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对资源的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教育可以使人们真正理解能源危机和能源问题,在高校进行能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关心能源问题、提高节能意识、增长能源知识。能源教育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能源概念;(2)能源知识;(3)能源技术;(4)能源与人、环境的关系;(5)节能行为。②

三是资源节约政策及法规教育。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资源节约政策和法规,对大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政策法规教育,一方面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和法规导向,使资源节约活动在依法有理有据的前提下进行;另一方面让大学生明白浪费行为的严重危害,使自身行为得到政策法规的约束。

四是节约行为养成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具有节约意识、节约习惯和节约能力的人是高素养的人,让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得到传承。节约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节约经验、节约知识、节约观念,从节约行为和表象到节约的概念、理念、理论和原理,③树立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更做到以节约为荣。

3.3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形式

在对大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课堂教育是重要的途径,学校首先要需要明确资源节约教育的必要性,在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确保资源节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资源节约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在传统课程讲授得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资源节约理论知识能联系实际。

4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具体途径

4.1 资源节约教育进教材

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注重节约意识的培养,而国外很多学校已经把节约教育明确列入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且在学生的教材中融入节约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开展节约教育过程中有益的经验,对我国的资源节约观教育加以完善。所以,我们也应将资源节约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资源节约教育相关的基础性知识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同时要在公共政治课本中形成独立的章节。

4.2 适当增加相应的资源节约观教育的选修课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问题的产生乃至解决往往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而政治公共课也无法将资源节约教育的相关内容讲授得更具体更深入,所以除了高校常规课程之外,开设专门的资源节约观教育相关选修课程也十分必要。在高等教育中开设资源节约观教育的选修课,可以面对全体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资源节约观教育课程。

4.3 建立节约资源的常规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资源节约观教育的重要保证,用制度约束来增强学生的资源节约观念。首先是对水电能源进行严格的配比。学校应分类制定场所设备设施的节水节电管理规定,对公共场地的水电实行严格控制。其次是对书本及办公用品进行重复利用。学校应对办公用品的采购实行控制定量,提倡重复使用、彻底使用,对旧教材、图书学校也可以进行统一的回收再利用。再次是学校应该为资源节约建设确立责任人。小的方面,在教学楼和宿舍楼都可以请楼管或者宿管对用水用电情况单独关注;大的方面,学校领导要对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承担更多的责任。

4.4 开展丰富多彩的资源节约实践活动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应该与各类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实地考察以及案例分析,使学生直面资源节约问题,将课堂所学的原理、基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巩固加深。例如,在每年的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等各种环境保护日开展宣传活动,与资源节约教育的教学内容及实验、野外考察相结合;在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自发地组建资源节约教育协会或社团,以社团为核心在高校内外辐射展开资源节约教育实践活动。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大学发展和实施资源节约教育,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对资源节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在新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注释

① 刘希平.弘扬节约文化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J].群众,2006.9:29-34.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温家宝(2005年6月30日)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二、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伴随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大力节约能源。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等过度包装问题,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大搞墙体材料革新,实施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计划。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有机废水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三、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建设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目前正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快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目前,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情况的大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当前,正值用电高峰,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要加强协调调度,强化需求侧管理,鼓励节约用电和提高用电效率,确保安全迎峰度夏。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四、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抓紧制定具体方案、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要对本地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负总责,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要把资源节约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节约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更好地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作用,共同搞好资源节约活动。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实行“阳光”采购。国务院各部门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全国前面,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当前,所有政府机构都要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工作。要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夏季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除重要活动和外事活动,其他公务活动可不着正装,以利节约能源。要养成随手关灯习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资源社会氛围。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宣传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单位、个人的事迹,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教育部门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资源节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和实践活动,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要广泛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活动。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各地方、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推广本地区、本部门资源节约的经验,注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真抓实干,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强监督检查,把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务必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 资源节约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01-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对于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可是我国土地后备资源却越来越少,这样的矛盾决定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它是解决我国土地资源需求和供应矛盾和根本之道,也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1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

党的十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上申明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息息息相关,只有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才能自觉树立节约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资源紧迫感,把节约集约用地放到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需要对节约集约用地相关知识进行普及,鼓励各行各业自觉贯彻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增强全社会对于节约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其次,优化土地规划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有限资源的扩大利用。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因此,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2 加强规划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1 科学规划,将节约集约用地贯穿各行各业

一切土地的利用和管理都以相关规划为基础,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就要将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融入规划工作中,树立和落实新型资源观,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科学导向机制,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各行各业的用地需求、城乡和产业的布局安排和基础设施的配置进行科学的规划,尽可能的节约集约用地,努力保护国土资源,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保护群众权益不受侵犯,保障可持续发展。

2.2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开辟节约集约用地新空间

盘活存量土地是指将现有的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利用起来,这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前提工作,一是建立存量和闲置土地的方案,将这些土地的情况全面、及时、准确的进行登记,并根据批准时间、面积、类型、用途、权属等情况进行分门别类;二是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办法,对于本辖区内需要调整使用的土地依法收回、收购和置换,加大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加强对土地储备的开发管理,降低土地储备风险。除此之外,要积极鼓励盘活存量用地,对于因为各种原因而被闲置的建设用地鼓励其一地或者设备招商,其中土地用途不改变的可以保留土地使用权;对于闲置和空闲土地在摸查清楚之后,通过司法、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及时处理相关债权债务关系,进行合法有效的处置,优化土地的利用;对于建设用地被批准一年以上没有进行开发建设的,征收土地闲置费,两年以上的,统一收回。

2.3 发挥土地区域集聚效应

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应该注重发挥土地区域集聚效应,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做好工业区和生活区土地用地规划建设。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空间统筹,调整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结构,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 严格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1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

我国的土地管理政策贯穿土地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在节约集约用地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土地管理政策。例如:对于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产业鼓励政策项目优先安排,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地优先安排,而对于一些限制类甚至淘汰类的项目就要严格控制土地利用率甚至禁止土地供应。

3.2 形成完善的制度、政策、技术、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按照“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的制度、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发挥土地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针对不同的地区要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科技含量,对于各项建设用地进行预审和论证,从源头上控制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分配。例如: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不得低于百分之三十,而厂区的绿化率要在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以内,严禁改变建设用地的属性。节约集约用地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各类试点中深化完善和提炼经验,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4 结语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与我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相符,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道路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自觉行动,不断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体系,加快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使得节约集约用地成为每一位公民的信念和自觉行动,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开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亚.高举节约集约用地大旗:以资源节约集约促科学发展[J].咨询与决策,2014(8):8-11.

[2] 佚名.国土资源部:以节约集约利用统领土地管理工作[J].资源与人居环境, 2104(9):6-8.

[3] 李风.在创新中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浙江省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经验[J].国土资源通讯,2014(12):32-35.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又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压力。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总结、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党中央提出的“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能源增长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在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和总结国内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和地区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累了经验。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一是节约优先的方针未能很好落实,节约优先没有很好体现到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三是尚未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支持和鼓励节约降耗的财税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难以形成促进节约的有效激励;四是缺乏技术支撑,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五是全民节约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对头、消费心理扭曲、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大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此,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树立节约型的思想观念。

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生产要素投入上,要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当前要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开发区建设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加强重点行业能源、水、原材料消耗的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构建节约型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利用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积极保护耕地,提高单位住宅面积密度,改进建筑结构,增加可使用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合理配置居住区绿化用地,土地使用功能适当混合。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推进建筑废物综合利用;新建建筑实行装修一次到位,禁止二次装修。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有条件的要发展分布式供热;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开采与补给的平衡以及供水与排水系统对节水的有效性;住宅小区建设要配套雨水、生活废水收集与处理回用设施,加快再生水利用,推行分质供水。建立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因地制宜实施垃圾资源化利用。

构建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和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精准化水平,节约使用土、肥、水、电、种、药等投入要素。继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节能型农业机械,提高资源能源的产出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高利用效率和附加值;积极推进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物综合利用,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并使之成为农村的补充和替代能源。

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在拉动消费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鼓励购买低油耗、低排量的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禁止过度包装,尽可能不使用一次性产品。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将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资源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明确将“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并列为基本国策,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把节约资源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把节约能源和资源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和深化税收、财政、投资、金融等改革的重要内容。

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健全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节能、节约石油以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建立执法责任制,保证现有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要加快国家标准制度体系的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实行严格的开发准入条件;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工业耗能设备、机动车、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等强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的设计规范,提高建筑的节能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的定额标准。建立和完善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建筑的准入制度,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等。

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体系。加快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的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加快研究制定鼓励使用节能节水减免税产品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发展节能车型与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完善资源性产品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公共财政要加大对政府资源节约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恢复、破坏修复责任制度。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包括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工程应用科技的开发,将其纳入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化发展规划。

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 法律保障 法律责任

基金项目:甘肃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制保障机制研究》(0805ZCRA096)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理念贯穿于流通、生产、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期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根本要靠法律保障。

一、甘肃省资源的现状

甘肃省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其经济发展十分依赖资源和能源。近些年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伴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甘肃省受资源的限制也越发严峻,甘肃省人均资源相对来说拥有量不足,经济发展依赖资源和能源的程度也越来越大,资源使用效率十分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方式不科学。在人均资源方面拥有量不足,但经济发展方面依赖资源和能源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全省工业基本上都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尤其是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电力、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都是十分消耗能源、资源和基础材料的重点行业。更严重的是,资源的使用效率十分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大。2005年,甘肃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41吨标准煤与全国平均水平1.58吨标准煤相比高出61%,位于全国倒数第五;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6730千瓦是全国平均水平2750千瓦时的2.4倍多。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410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0%还要多。资源利用方式十分浪费,全省煤炭资源的综合开采回收率为30%左右,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37%,比全国平均水平55.4%低33%。现在,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要素的受限也越来越突出。而且资源短缺与资源的浪费是并存的,资源节约已成为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是用来缓解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的有效途径,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所以,对如何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1、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通过全民努力和一系列措施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用来达到社会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使甘肃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甘肃省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对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兰州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工业的拥挤,生产中有毒有害气体、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越来越严重;为了使城市GDP持续增长,对资源、能源的严重浪费,以至于过渡开发能源、资源,造成能源、资源短缺甚至枯竭,城市中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在甘肃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指日可待。改变民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使其行为方式的改化,这会对建设“两型”社会有利,使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果得到巩固,以达到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缓解资源压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资源压力可以利用循环经济来缓解。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必由之路。尤其是对于甘肃省来说,意义极为重要。甘肃省有许多由资源型企业而形成的资源型城市。在长期的粗放式经营之下,资源型企业目前都存在着未来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主要发展循环经济,第一,可持续发展寻找的新的路径是细化产业链、延长产业链;第二,充分利用资源,用来缓解资源压力,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例如酒钢集团,虽然资源十分充足,可是酒钢集团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全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新技术为基本,细化产业链、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废弃物,极力开发新产品。对嘉峪关市来说,大力发展企业循环经济前提下,也全力打造旅游城市的品牌,改善城市环境,注重城市建设,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缺陷分析

法律保障功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不足与缺失。根据法律功能的涵义并结合资产节约型社会法律现状,建设资产节约型社会中法律保障功能存在的缺失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法制体系不完善,立法领域存在空白

“现行法律在立法时大多都是单纯以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甚至有部分法律仍然支持或者说不反对牺牲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短期发展。这就使中国现行法律存在相互矛盾之处,不利于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的体系。”同时,在立法领域中存在着许多空白之处,《节约型社会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法》、《节水条例》、《反浪费法》、《资源税法》、《资源开发保护法》、《保护生物多样性法》等法律法规急需制定实施;在化学物质污染、土壤污染、生态保护、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遗传资源、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在标准体系和环境技术规范方面,也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由于现今没有一部关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性法律,各地方性法规之间总会存在冲突。由于现行立法缺位和法律冲突,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律促进机制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法规不完善,措施不配套,不少方面无法可依。

2、未能完全实现从第一代环境资源法向第二代环境资源法的嬗变

目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目标,环境资源法正在完成从第一代环境法向第二代资源环境法的转变。Nicholas A.Robinson教授认为第二代环境资源法需具备以下七个特征:(1)基本价值观和环境伦理准则应当是所有环境法的基础。(2)环境法由众多法律关系构成,环境法必须要有关联性以反映自然规律。(3)环境法是法律与科学的结合,环境法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4)环境法涉及众多领域,同一原则和法律手段应当可以同时适用于不同领域。(5)必须尊重不同社会的文化传统。(6)应当建立有效地机制消除废弃物。(7)应当制定新的并且实用的社会模式来管理我们共同的环境。值得关注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必须树立起与之相匹配的新型价值观和法治观。在以新的时代背景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下,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重新审视法律的定位与功能。但是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规定,但实际上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机制消除废弃物,还不能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增长模式,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及与资源节约型社会配套的法律体系还需要完善。我国的环境与资源法还未能完全实现第一代环境资源法向第二代环境资源法的嬗变。

四、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保障

目前,甘肃省资源紧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单位生产率和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要完成这项要求,除了通过高科技手段有效利用资源外,还需要依靠法律来保障。

1、完善法律法规,推动资源节约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1)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的步伐

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完整准确地把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张、决策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和全体人民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确定循环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规范企业、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准确完整地体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建议国家将具备条件的地方列为循环经济的试点。

(2)建议修订节约能源法

1997年11月1日,我国现行的节约能源法是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一法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需求增加和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节约能源法亟待修订。因此,建议对合理使用能源、节能管理、鼓励节能技术进步和相关法律责任等进行修订。

(3)在节能方面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虽然一些优惠政策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已出台了,但主要集中在墙体的材料、水泥等少数建材产品领域,真正能够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有限,激励力度总的来说还不够。

2、加大执法力度,保证资源节约落到实处

(1)加强政府调控作用,实现政绩指标和绿色指标的统一

根据环境资源法律的规定,地方政府应对本辖区范围内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工作负责,更应对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行政执法工作引起高度重视。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实现绿色指标和政绩指标的统一。

(2)理顺执法体制,切实加强资源节约稽查工作

加强资源节约执法及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保障,就是尽快建立一个上下统一、协调的执法体制。

(3)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和能力

按照统一职能、统一名称、统一执法装备的要求,推进规范化管理,环境执法队伍标准化、执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视队伍管理,公布执法信息,实行阳光下执法,坚决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正确和熟悉运用能源及环境法律法规,廉洁、高效、文明的环境执法队伍。

3、加强法制宣传,使全体公民知法守法

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备的立法在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的同时,各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公民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的自觉守法也将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而良好的环境资源执法环境、完备的环境资源立法已经为各守法主体认真守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在全体公民中宣传环境保护、自然能源及自然资源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各守法主体做到知法、守法。同时必须广泛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长期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勤俭建国的方针,认真落实并依靠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力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五、结论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家安全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甘肃省除了要有经济物质基础的保障、科技的支撑、公民意识的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条件,还应该不断完善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及相关配套的法律实施机制,实现法律功能的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法制与各种调整手段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5;2

[2]徐志军.浅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土资源通讯,2005;12

[3]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

[4]王金南.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环境保护,2006;3

[5]李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行政论坛,2006;2

[6]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