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企业管理;分析

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电能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之一。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其中电力企业管理对于整体电能供应的影响较大。在此背景下关于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问题,也引起了较多人群的关注。作者根据此类现状,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进行简要的剖析,以盼能为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力企业

电力由发电厂生产,之后由输电线路传输至变电站。再经由输电线路传输至配电站,最终通过配电线路传输至用电单位。当前针对电力设施进行修建、生产电力、收取费用、维护电力系统的企业称之为电力企业。

2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科技项目作为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实施点,整体的发展也较为迅猛。我国电力企业通过对科技项目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使得整体的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为电力企业在后续的发展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问题

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人员结构可以分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两类。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占据了较多的比重,其中技术人员又分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两类。当前在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即为: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问题。此类问题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科技管理人员对于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了解较少,存在外行管理内行的现状。最终造成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出现矛盾,阻碍了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

3.2 科技管理与创新中的制度冲突问题

当前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为:科技管理与创新中的制度问题[1]。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过程中,前期由于经验较少,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与企业有关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冲突。此类现状导致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的整体效率较为低下,例如科技管理与创新实施中的项目审批问题。由于企业进行审批过程中的程序较多,造成了审批时间较长,最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产生影响。

3.3 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发展单一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整体的发展较为迅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发展单一。此类现状下,导致电力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前期发展较好,但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由于技术研究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针对部分科技项目无法独立推进。技术层面存在了一定的障碍,这也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最大的难题之一。

3.4 科技管理与创新人员人才发展计划较弱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其核心为科技管理与创新人才的发展,人才为其根本的发展动力。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当前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的人才发展,出现了较多的断层。整体的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人才发展方面存在延续性漏洞,此类现状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后期发展,存在了极大的危机。

4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措施

4.1 优化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

为了促进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工作的开展,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企业科技管理结构的优化。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缩减合并科技管理部门。减少因工作程序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企业在发展中的资源利用。以此提升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4.2 加强电力企业内部资源利用

我国电力企业当前整体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形式较好,但在对外发展方面整体能力还较弱。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现状,并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首先应从内部进行改善。加强电力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对于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的支持,营造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氛围。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电力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

4.3 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激励

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由企业或个人进行推动,最终的造成的发展现状都较为缓慢。甚至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面临较多地现实困难。此类现象在电力行业中也出现了较多的案例,例如交流电出现前期与直流电应用产生的理念冲突。因此针对此类现象,为了有效的促进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政府部门应有意识地引导电力企业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针对其创新项目进行一定的政策激励和支持,例如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以此为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良好发展。并且改善整体的科研环境,促进电力科研人才培养的良好延续性[2]。

4.4 加快研究成果的落实

当前我国在电力科技方面的研究发展项目较多,部分的研究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成果。但关于实验项目最终的落实以及实践,则出现了周期较长,甚至无法落地的现状。此类现状对于我国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以及电力企业整体的科技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于电力科技研究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针对此类现状,我国电力企业应加快对研究成果的落实,积极进行研究成果落实项目的实践。以此积累实践研究经验,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

4.5 设立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研究平台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发展为主要的核心问题。受限于自身人才等方面的因素,电力企业在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误区和制度冲突问题。此类现状下,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科技项目研究平台的方式,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3]。并在设立的过程中,添加平台奖励机制。针对平台中提供有效建议,或完成相关技术研究的人员,进行物质资金方面的奖励[4]。整体的平台实行开放性,以此扩大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的发展,并对于人才发掘方面提供沟通的平台。

4.6 加强市场调研,切合市场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其在发展技术与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接轨,针对市场发展中提出的需求,进行技术的革新。以此推动根本技术的发展,最终达到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目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电力企业还应从企业机构改革、创新平台构建、优化内部结构、加强市场调研,政府配合政策激励等方面进行。以此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并促进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家强,彭玉玲,平莉,等.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探析[J].中国商贸,2013(16):107+108.

[2]王家华.以科技创新推进效益岩电的建设[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1):130-131+139.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范文第2篇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温家宝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著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本文由收集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加快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实现效率。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0多年的时间,对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0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triz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还可以加快发明创造的进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已经为众多企业获取了显著的创新效益。美国已有数以百计的公司开始研究和应用triz理论,其中福特公司利用triz理论创新的产品可以为其带来每年10亿多美元的销售利润。韩国三星公司也借助triz理论取得了诸多技术专利,2007年已排名世界第二,使企业从1997年金融危机濒临倒闭的企业成为如今市值1500多亿美元的韩国第一大企业。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也相继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并在众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广泛采用了triz的理论方法,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引进triz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相对较晚,目前已经有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航天以及中兴、ut斯达康等许多企业开始采用triz理论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在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后,申请的专利数量可以增加80%以上,新产品开发效率可以提高60%以上,产品上市时间可以缩短50%以上。

除了在技术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triz理论现在已逐步向其他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扩展。摩尔多瓦曾有总统借助triz理论参加竞选并取得了成功;2003年“非典”期间,新加坡曾利用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提出了防治“非典”的一系列方法,其中许多被政府采纳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triz理论已经充分吸收了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优点,创造出了诸多重大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triz理论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在全球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今创新设计和创造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方法之一,被欧美专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三、基于triz理论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triz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是一种特别适合科技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创新效率,减少电力企业创新成本,加速电网建设进程,降低电网创新风险,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以推广应用triz理论为基础,以服务电力企业实践为目标,通过在企业科技人员中开展triz理论培训,使triz理论能够在电力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本文由收集整理进行创新资源的充分交换,从而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功能上可以将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分为推广应用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两个部分。

电力企业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triz理论,利用triz理论培训师的力量,引导更多的科技骨干投身于企业创新实践活动。该平台以triz理论培训基地和triz理论培训师为依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的triz理论培训,普及triz理论前沿、特点及应用优势,为电力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其职能主要包括:triz理论培训及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展triz理论普及与系统培训,提供创新咨询服务,统计分析triz理论培训效果。同时,该平台还应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力企业局域网内建立triz理论知识学习模块,把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共享到系统局域网内,利用局域网开展triz理论基本内容的学习和triz理论应用于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的探讨,使triz理论为推进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triz理论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基础上,组织经过triz理论培训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实际,应用triz理论的诸多方法与工具,对电力企业实际问题和电网发展实际困难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中的矛盾、冲突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指导开展具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专利申请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利的创造、申请、应用和保护等工作。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为电力企业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创新矛盾分析;围绕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确定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发挥triz理论对电网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triz理论培训,培育电网创新力量,培养企业创新人才,调动人员创新精神,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创建技术创新团队,实现创新技术互补,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最终实现电网发展战略目标。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16-02

如何衡量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以技术创新为立足之本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自我诊断工具,通过这一工具,以此为参考进行查漏补缺,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1博硕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概况

博硕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坐落于美丽的渤海之滨秦皇岛北部工业区,是一家以太阳能产业为核心,集科研、生产、销售、安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太阳能电池组件层压机、太阳能电池分选机、太阳能电池组件测试仪。公司目前拥有高素质员工100余人,以雄厚的技术力量为基础,精良的检测设备为依托,融会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自主研究开发性能优异、质量可靠、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太阳能电池封装、测试设备,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太阳能电池封装生产线。

2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和路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和影响因素结构复杂,且多层次,因此从多层面和角度来设计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每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性不同,只有采用科学而统一的方法和指标,才能正确科学的做出评价,所以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全方位性。设置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的从多方面反映技术创新的整体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测度应把握全面性,从总目标层到各要素层层分解,建立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公正客观,同时又要把握重点,否则技术创新的本质要求也难以正确反映。总而言之,就是力求从全局出发,建立相对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得以全面反映。

2.2 科学性原则技术创新能力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以综合评价为主,设计反映技术创新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选择指标要素时,要尽可能突出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指标,多用分析测评指标,少用描述性指标;指标在表述上也应尽可能的规范科学、清晰精确,将科技型中小技术企业的本质特征客观有效的显示。

2.3 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选择统一、有比对性的口径、分类以及计量方法,包括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的横向对比和不同时期同一企业的纵向对比。在具有比对性的原则下,才能结合各种生产经营规模、各种不同生产方式和各种科研开发环境的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灵活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2.4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设置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充分分析、比较、考虑指标评价的功能性,使指标设置定义规范、清晰简明。指标体系所需的资料应易于收集和调查分析,尽可能从现有资料中获取,或简单加工资料获,防止不同指标之间出现相近性和相关性,努力保证指标的独特性。

2.5 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设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一方面要反映其经济特性的定量指标,另一方面需要反映经验度和特性程度的定性指标。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将定性与定量指标充分结合,能够量化的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对于不能量化的指标,则不要过分追求量化,否则难以保证真实可靠、有可行性的评价系统。

2.6 良好的导向性原则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规范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使企业能进行查漏补缺,衡量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起到监控和引导作用。从人力物力投入开始,重在研究开发和市场化,使企业获取立足之本,取得最佳商业利润,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3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58.

[2] 顾德文,武富庆.基于动态核心能力提升的企业技术创

新效能评价研究[J].经济师.2013,(07).

[3] 张卫星,霍国庆,张晓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的价值及其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1).

[4] 栗进,宋正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

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5).

作者简介:陆静,(1983-),女,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企业管理。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新活动

一、研究背景

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也是推动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主体。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发达并具有的高成长性是浙江省经济的一大突出特点。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的总体目标,“全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不断增强,争取到2015年末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争取达到1.2%以上,中小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超过30000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年”的创新改进具体目标。显然,要完全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断壮大,必须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是科技主管部门实施政策引导、创新研发资助、科技资源分配等工作的前提。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程度高、微观企业数据较难获取等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得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我们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调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样本企业概况

(一)调查企业的选取

鉴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制度尚不健全,相关数据较难获取的特点,课题组从浙江省范围内获得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中选取了部分企业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开展分析,我们选取了项目验收时间为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之间527家企业进行观测,样本企业覆盖了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七大领域。采用这种方式选取样本企业的优点在于:一是保证了数据质量,二是便于开展项目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的对比。有关数据均来自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验收申请书内。

(二)调查企业的分布

从调查企业的经营领域分布来看,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类企业为主,两类企业共计322家,约占总数的61%;高技术服务类企业较少,仅有6家,约占比1%左右。

而从地域分布来看,受资助的科技中小型企业以杭州、绍兴、湖州三地为主,所占比重将近四分之三。杭州市是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中心,本次调查中共计244家企业(包括所属的高新区、浙大科技园),所占比重为46.3%。这种地域分布集中性的特点,表明了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分布极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虽然这只是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的统计分布而得的结果,但已经反映了浙江省科技中小型企业分布的基本概貌。

结合地域与企业经营领域两方面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布的“地域集聚”特点十分突出。电子信息类、高技术服务类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杭州,光机电一体化类、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类企业主要分布于杭州、绍兴;新材料类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杭州、湖州、绍兴;生物医药则主要分布在杭州与湖州。各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区分布情况可见表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地域集聚”特征,与我省传统的区域块状经济及地区工业基础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比如,杭州市的电子信息类产业比较发达,拥有一批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高新区(包括滨江)的电子信息发展基础很强;而新材料则相对集中于纺织、照明以及化工等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如绍兴、嘉兴等地。

二、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投入与资产积累能力

(一)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我们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实际投资规模进行了分组,结果见表2。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研究项目的投资规模集中在300万至1000万之间。其中,项目投资规模在300万至500万的企业有195家,占总数的37%;投资规模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企业则有161家,占总数的30.6%。

从项目所属领域来看,投资规模在500万以上的企业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领域依次是,新材料(比重达58.75%)、生物医药(比重达50%)、光机电一体化(比重达47%)。投资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则主要集中于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这两个领域。这表明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

从平均水平来看,本次调查的527个技术创新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590.90万元。但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在投资规模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特征。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见表3。电子信息领域的科技中小型企业平均每个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明显较低,仅为377万;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这三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较大(均超过700万元额,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达到了5600多万);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平均投资规模居中。这一特征表明了,与传统高技术领域相比,代表了新兴领域和科技发展新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项目研发或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资,可能会存在着资金紧缺的巨大压力。

(二)技术资产积累能力分析

由于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展,若企业在规模上表现为“有效”扩张,则说明技术创新项目对于企业的资产积累是成功的。而“有效”扩张的判断,则应该从项目开展时的预期企业规模与项目完成时的实际规模的比较中得出。我们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计划企业规模作为预期企业规模目标。企业实际规模超过预期规模的幅度越大,也表明项目的资产积累能力越强。

1.资产积累的成功率分析

通过对实际企业规模与计划企业规模这两项指标的对比,发现在526家企业中(剔除一家数据缺失的企业),共有342家企业的规模超过了预期目标,约占总调查企业数的65%。而这些企业规模超预期的企业主要集中于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与新材料领域,企业数分别为140家、59家和57家,占比分别为40.94%、17.26%、16.67%。从经营领域来看,与其领域内企业总数相比,企业规模超预期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的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而比重最小的是电子信息领域,详细数据见表4。

表4的有关结果也表明,在积累成功率上,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积累成功率,均在70%以上。而电子信息领域项目的积累成功率相对较低。

2.企业资产积累幅度分析

为了从数量上分析不同领域的项目在企业资产积累方面的差异性,我们将企业的实际规模与预期规模相减,称之为企业资产积累差。若该值大于0,为正差,表明研究项目带来了超预期的资产积累作用;该值小于0,则为负差,表明研究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资产累计水平。比较不同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的差异性,我们分别从正差、负差两个方向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的结果来看,平均每个项目资产积累正差前三位的领域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高技术服务以及新材料,分别是4485.97万元、3615.02万元、3130.95万元;而从逆差方向来看,每个项目平均资产积累逆差靠前的也是这三个领域,逆差分别为987.41万、541.83万、680.98万。

从这些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些领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产积累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倾向。实现规模超预期的企业,其超出的幅度很大,资产积累能力普遍较强;而规模未达到预期的企业,低于预期目标的幅度也很大,资产积累能力普遍较弱。

三、科技创新项目的产出特点

(一)专利产出分析

从专利产出的数量来看,本次调查的527个项目共获得557项专利;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07项、外观专利27项、发明专利123项;在发明专利中,在国外获取的专利为0项。从获得专利的项目来看,有111个项目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有19个项目获得了外观专利、有68个项目获得了发明专利;分别占本次调查总数的21.07%、3.61%和12.91%。

而从各项专利数量的创新项目领域分布来看,呈现出一种较为集中的特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这两个领域,项数分别为238项、67项,分别占所有实用新型专利项数的58.48%、16.47%;外观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共计12项,占所有外观专利项数的44.45%;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领域,项数分别为53项、28项和21项,分别占所有发明专利项数的43.09%、22.77%、17.08%。

这些数据表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专利产出的数量较少,平均每家企业仅获得1.06项专利;二是,所获专利仍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形状和构造方面(即实用新型专利),而对于更具创新意义的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或者制造方法以及工艺流程创新内容的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国际上被认可的专利更为稀少;三是,从企业角度来看,各项专利的企业覆盖面相对较低,具备获得专利的能力、特别能产出发明专利的企业很少;四是,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之间的专利产出能力差异大。

(二)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由于调查中有4个项目未填写经济指标,故在进行项目有关经济效益分析时,利用的是数据完整的523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经统计,平均每个项目实现的累计销售额、累计交税总额、累计净利润、累计创汇分别为1981.28万元、168.09万、253.36万、23.5068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在利润实现方面,部分企业产生了亏损,亏损最大的企业达到了1912万元。

根据表7不同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的经济指标的统计结果,从项目的所属领域来看,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累计销售额中,数额最高的是高技术服务领域,达到了5368.53万元,远远超过其它领域;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新材料领域分列第二、第三位。而从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交税总额来看,前三位的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数额依次为225.47万、205.16万、200.32万。从平均每个项目的实际累计净利润来看,高技术服务领域最为突出,达到了902.85万,远远领先于其他领域。从平均实际累计创汇来看,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以及新材料领域表现较好。

科技创新项目在创汇指标上偏低的原因是,在本次调查的项目中,只有83家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上有出口,仅占比15.84%。这种情况直接反映了,这些技术创新大部分还是针对国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有不足。而若按83家企业为统计口径,则平均每家企业的实际创汇额为148.65万美元;从企业的领域来看,电子信息 、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的创汇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70.73万美元、164.94万美元、158.98万美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创汇能力略低于平均水平,为147.24万美元;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资源与环境这三个领域的创汇能力则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30.54万美元、103万美元、54.33万美元。这表明,在科技创新项目各领域中,相对而言,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

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特点

一是,创新资源地区集聚现象突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初步显现。根据省科技厅每年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丽水、衢州)的企业相对较少;而从本次所调查的企业来看,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制造业基础较强、科技人员素质较好的杭州、绍兴等,其余地区所占比例较少。特别是本次调查企业中,杭州市的比重占到了46.3%,绍兴市占15.9%,这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源的集聚进一步加强,形成了若干个技术创新“中心”。

而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领域来看,企业“群”的特征也初步显现。例如,电子信息领域、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杭州市的高新区(包括滨江);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中,共122家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有102家属于杭州市;高技术服务领域的6家企业全部属于杭州市。光机电一体化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等地;而新材料则相对集中于纺织、照明以及化工等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如绍兴、嘉兴等地。这种企业集聚的特征有助于知识外溢与技术传播,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与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度逐渐增强。近年来随着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等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强,以及高技术发展政策的指导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以及高技术服务这些新兴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的企业数不断增加,约占总数的37%;企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高技术服务这三类技术领域内,平均每项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均超过了700万元,分别为776.31万、735.95万和729.2万。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从技术创新项目的销售情况来看,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好的表现,平均每个项目实现销售额依次为5368.53万元,3176.25万元,2781.10万元。代表高技术发展新方向的“新材料、新能源、资源节能”等技术领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大。

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成长能力有所增强,但不同技术领域间的差异较大。从企业规模成长能力来看,调查中65%的企业实际规模超过了项目实施时的预期规模,部分技术领域,如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光机电一体化等,都有70%以上的项目实现了超预期发展,但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规模成长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48.36%和50%。

从经济效益指标来看,由于项目的成功研发,平均每家企业实现的累计销售额、累计交税总额、累计净利润、累计创汇分别为1981.28万元、168.09万、253.36万、23.5068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销售额实现能力方面,约占比重47%的企业完成了预期销售目标,资源与环境、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技术领域的完成情况较好,但高技术服务、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销售额实现能力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仅为16.67%、30.77%;在利润实现能力方面,尽管约85.88%的企业实现了盈利,但仅有170家企业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在创汇能力方面,实现出口创汇的企业仅占总企业数的15%左右;创汇目标的完成率也较低,仅有40%左右的企业完成了创汇预期值;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两个领域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实现了创汇目标,而资源与环境领域没有1家企业实现超预期的创汇目标。

这些情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技术领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有必要考虑不同领域的特殊情况,采用差异化、多样化的扶持政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继续培育,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从最能体现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利产出来看,本次调查的527家企业也仅仅只获得557项专利,平均每家企业产出专利1.057项,专利产出量偏低。从专利类型来看,主要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发明专利少,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07项、外观专利27项、发明专利123项;发明专利仅占专利总数的12.91%。从获得专利的企业数来看,覆盖面还较低;在获得专利的企业中,有111家企业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有19家企业获得了外观专利、有68家企业获得了发明专利,分别占本次调查企业数的21.07%、3.61%和12.91%;从专利获取的地域来看,在国外获取的专利数为0。这这些情况表明,我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在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或者制造方法以及工艺流程创新内容的成果较少,更没有被国际认可的创新成果。

五、推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文对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继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构筑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增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推动关键技术的解决,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二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科技风险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水平。三是,促进产学研、大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结合的创新链,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推动企业从渐进式创新向突破式创新的转变。四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研发分工,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健全和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通过支持和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孵化器等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技术创新需求。二是,构建创新研发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和科技设施,提高公共科技资源的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降低其研发成本。

第三,实施差异化扶持策略,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发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杠杆引导作用,在资助方式、资助金额方面优先考虑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二是,利用各类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先配置。三是,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继续实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支持体系。一是,在继续推进科技金融、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的基础上,引入多样化的投资主体,包括风险投资机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优化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体系。二是,积极支持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中小板,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三是,进一步落实已有的税收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

作者简介: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范文第5篇

电子信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多年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主要的动力如下:

1.1科学技术推力

技术创新,是源于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发展而成的,科技进步的关键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是推动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开展及进步的关键因素。基于技术创新,确保科技研发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因科技研发的成功,使研发成果转变为新产品,并引发新的产品需求,从而直接推动经济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推力的动力模式更为关注由于科技推动力的影响而产生企业技术创新。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推力模型强调,因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而促进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创新,从而促进电子信息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是推进电子信息行业前进的关键推动力。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前进中,信息技术创新研发结果的持续更新,关键不在于市场需求的影响,而在于因科技研发成果不断满足市场新需求而产生的重大推动力。

1.2市场拉力

市场拉力模式,更为关注实际市场需求对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而提出的具体新需求,而产生的研发及应用层面的需求,并实际应用于解决市场需求,进而推进市场前进及社会发展。根据电子信息行业科技研发的市场拉力模型,市场实际消费需求及生产需求所引发的信息技术需求,所引发的科技研发业务,并将研发结果使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进而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前进。

1.3科学技术推力与市场推力的综合作用

对电子信息行业而言,市场需求推动力是社会进步对电子信息行业所产生的新的、持续的需求而提出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吸引力以及市场竞争力,进而不断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产生新的发展需求;而技术推动力,是科技研发进而进化为实际的物质发展的潜在推动力,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实际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主要源自于电子信息行业对科学技术的抉择。正确的科技抉择,能够让电子信息行业所拥有的增值更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否则会由于缺失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更大风险而致使企业发展失败。

1.4市场竞争压力

电子信息产业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生存并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面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时,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为提高自身市场份额而更为关注科技创新,同样也有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而持续创新,然而也有部分的电子信息企业由于缺乏居安思危思想而持续不开展创新活动。不管电子信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多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选择何种模式的企业创新模式,市场竞争均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一,准确地说市场竞争是促使电子信息企业不断持续创新的压力之一,这一观点也得到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共同认可。因此,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电子信息企业只有更为关注科技创新,才能够在面对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时化压力为动力,才能够在市场发展中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

2电子信息企业技术创新策略

2.1构筑并完善电子信息行业创新环境

(1)建立并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根据国外的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经验,支持并鼓励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构筑统一、公平公正、井然有序的竞争体系。国内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支持并鼓励电子信息企业政策领域有着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重点体系。而在构筑公平公正、井然有序的竞争环境方面,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地由于市场竞争环境较好而促进电子信息行业得以更为高效、稳健的发展。另外,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电子信息行业将会持续、有效地推出创新管理体系及技术创新完善机制,推进法人管理体系的合理构筑,并持续有效地促进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创新业务的快速前进。同样,重点发展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电子信息公司,提高国内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创新整体水平。(2)建立并完善技术创新融资渠道任何公司的快速发展,均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对于电子信息行业而言同样如此。在国内,虽然已相继完善了各种资金融资渠道,并力争开拓新的融资渠道而培育电子信息行业的稳健发展,但仍远不足以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资金需求。引导民间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到电子信息行业的前进中来,是处理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资金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必须构筑相对完善的投资融资机制,促使民间资金更为轻松地进出电子信息行业资金范围中,最大化地激活资金流动。

2.2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行业创新支持体系

相对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不仅仅包括电子信息企业,同样还包括各级政府、各个服务机构,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等。在电子信息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得到外部支撑体系的有效支持,包括新兴市场开拓、科技研发、人才招聘、资金融资、提升管理水平等不同领域的服务支撑内容。根据国外的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经验表明,培育电子信息行业的关键在于构筑完善的、有效的服务支撑体系,假如缺乏有效的服务支撑体系,电子信息行业就难以得到稳定、有效的技术创新力,大大减弱了其市场核心竞争力。另外,根据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为了不断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构筑并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能够为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不同服务需求,为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3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