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字:中国人口 老龄化 趋势

一、我国老年人口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老年人照料问题突出。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200万和5300万人。那时候,我国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具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这些新特点将给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老龄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社会养老意识低的现状。与之相应的赡养问题、劳动力人口老化、抚养比升高都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1年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2月25日在云南昆明举行。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在此间表示,“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相伴随,与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收入差异扩大相重叠,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相交织,这给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增加了新难度,也提供了新条件。

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

由于我国在近50年的高速发展中,很大情况得益与我国处于15-64周岁的人口比例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工业发展前进的必要动力;而紧凑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60-80年代的人口比重较高,80-目前的人口比例较少,我们人口老年化的最大问题就是沉重的人口赡养问题,试想80年代出生的人们以后多数要赡养4个老人(父母+爷爷奶奶),或者一个家庭要赡养父母和岳父岳母。

(二)人口老年化也会带来新一轮的投资和消费变化

表现在老年化社会的消费需求日益丰富。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较快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提高,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老龄领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合作也取得新进展。同时,我国老龄事业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如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与老龄工作积极应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老年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与老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等,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视,积极予以解决。

三、解决策略

(一)完善现行生育策略

1、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的转变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群众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都是旧的传统的生育生育观念。引起这种生育观念自发转变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出现。因而要由国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各种措施,推动和引导群众减少生育,降低出生率,控制住人口的迅速增长,努力使人口的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生产类型,并努力使人口再生产类型达到稳定的零增长。

2、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保障体制

在我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人口政策及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应该作出及时的反应,努力创建一个促进我国人口由外生性低生育率向内生性低生育率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

3、教育战略地位与人口发展战略相结合

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生育意愿。人们有了文化知识就容易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容易接受新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城市人口更容易接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政策。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能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改变生育意愿。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人口控制,更重要的是,促进内生低生育率的转变,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我们大力普及教育,将教育与人口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1、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从目前我国国情看,应采取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1)发展养老保险事业。由政府完全供养老年人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若由人民本身负起大部分责任,将收入按照规定比例存入银行。当他们退休后得到一笔累积下来的养老金,至少可以用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2)提倡家庭养老的美德。政府应提倡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尊老、敬老、养老的美德,靠家庭成员供养老人家。这不止能减轻社会的负担,还可以让老年人有精神寄托,不会觉得晚年孤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不搞‘一刀切”,应尽快抓紧,平面展开。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 就业结构 人口红利 excel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社会经济活动是由“人”来进行。这个“人”是由“不同年龄”,或“不同行业”组成的。新中国成立5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提高,特别是近20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迅速下降,中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研究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影响及对策,对于我们迎接老龄化高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养老保障与养老保险、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特殊老年群体养老、积极应对老龄化等领域。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的研究基础。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

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现对2001年到201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建模分析,根据计算发现自然增长率的一阶差比率大致相等,符合指数曲线模式的数字特征, 确定选用指数曲线预测模型

第一步,先将观察值yt的数据进行变换,使其满足

因为A=ln a,所以

所求指数模型为:

第二步,预测2011年的自然增长率为:

预测2012年的自然增长率为:

预测2013年的自然增长率为:

第三步,将主营业务收入对数化处理,并使用Excel中的数据分析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R2=0.791003,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进一步分析F检验和t检验结果可知:F=30.27812,相应的显著水平为0.000572,t统计量为214.9249,可以79.1003%的置信度拒绝方程整体和自变量不显著的虚假设,因此指数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三、中国人口就业结构变化

经济发展具有两个主题——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1980年以来,我国从事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从69%降低到49%。相应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从18%和13%提高到22%和29%。

城乡人口结构及其中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城镇人口和劳动力比重的实际增加要大于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从人口变化看,1985年到1997年的12年间,城镇人口和就业的比重分别增加了6.6和3.3个百分点,同期农村人口和就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6.2和3.3个百分点。但是,实际的变化还要大一些,因为由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没有被统计在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1995年1月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当时应该由8000万农村劳动力流动到本乡镇以外的地区就业,除去流动到其他乡镇的农村劳动力外,实际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为5600万人,这大大加快了我城市化的步伐。

四、原因及建议

(一)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实际上就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与结果。它的根本原因是出生和死亡,即人口再生产的速度。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情况的预测结果看,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是影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正视人口老龄化。这一趋势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回避和改变的人口发展过程,是一种必然趋势。此外,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力量。最重要的是逐步建立与完善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是“老有所养”的根本保证。

(二)就业结构趋势化的原因及建议

针对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我们应该调整就业的产业和企业结构,增加就业容量。一般的,经济发展能带来就业容量的增加,所以,在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发展吸收劳动容量更大的产业和企业,这样才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发展。另外,顺应市场规律,并提高就业质量和数量也很重要。下岗人员骤然增多,其中就业质量不高便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新形势下,保证就业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才能为经济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第3篇

一、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包括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江苏省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上资料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局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方法

公式如下:

老年人口系数=(≥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少比=(≥65岁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少儿人口系数=(0-14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二、人口现状及老龄化发展趋势

(一)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按国际通行标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分析得下表。

表1:2002年-2009年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

可以看到,2002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9.95%,大于国际标准7%。因此江苏省在2002年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从其增长速度分析看到2002年-2009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不稳定的变化态势,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截止2009年江苏省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已达到11.9%。从少儿人口系数来看,这八年来处于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速度很快,尤其2009年的降幅更是达到12.5%。以上说明江苏省的老年人口与少年人口的发展呈相反方向的变化,老年人口比例在增加,同时少儿人口比重在不断下降。观察2002年-2009年的老少比发现,江苏省的老少比已经严重超过联合国确立的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国家的大于等于30%的标准。2002年江苏省的老少比为52.6%。而在这八年间老少比快速增长,仅2009年的增速就为28.42%。截止2009年老少比已经达到108.9%。

(二)江苏省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对比

江苏省人口位于全国第五,为了更深一步了解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全国相比的情况,分析对比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如下表:

表2: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的对比

从老年人口系数来看,老年人口比例呈增长趋势。200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8.8%,与1982年的5.5%相比上升了3.3%;少儿人口系数为19.6%,与1982年的29%相比下降了9.4%;老少比为45%,与1982年的19.1%上升了25%。从江苏省与全国对比来看,三年统计数据均显示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少儿人口系数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老少比都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老少比来看,1982年江苏省老少比为19.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而2009年江苏省老少比为4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因此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于全国总体水平,而且其发展速度也是远远大于全国总体水平的。

三、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特点

(一)老少比很大且仍保持每年增长

老少比是判断人口老龄化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结合了老年人口比例与少儿人口比例的变化更能切实的反应人口年龄结构。从表1可以看到,从2002年起江苏省老少比一直维持在50%以上,而且保持每年增长。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严重于全国总体水平

从江苏省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总体水平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老年人口系数、少儿人口系数还是老少比,江苏省的比值都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体水平

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得,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速度大于全国总体水平。1982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5.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而2009年江苏省老年人口系数为8.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Elman神经网络模型;趋势预测

一、预测方法的选择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老龄化程度判断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或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就意味着该地区步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河北省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有9987703人,占总人口的13.94%,65岁及以上人口有5919268人,占总人口的8.24%,这充分表明河北省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本文拟运用Elman神经网络模型对河北省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Elman神经网络是一种递归神经网络,具有善于进行动态建模的特征。该特征源于网络信号的延时递归。这使得网络在某时刻k的输出状态不仅与该时刻的输入有关,还与k时刻以前的信号有关。

Elman神经网络的隐含层是tansig神经元,输出层是purelin神经元,传输函数在两层神经网络特殊组合下,只要隐含层拥有足够多的神经元就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函数,具有较高的精度。

本文按以下方式获得相关数据:

第一步,整理2000年河北省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并计算出2001-2010年河北省各年的人口数据。

第二步,按照如下方式将所收集的数据制作成可用于训练神经网络的样本:

从03年起,将第a年(03年为第3年)特定年龄段的人口数目作为训练样本的目标,同时将前两年各人口段的人口数目作为输入向量,从而建立一个由前两年输入决定后一年输出的Elman人工神经网络。用MATLAB软件建立上述网络并对以上网络进行训练。

第三步,采取递归的方法获得2000-2010年的全部人口数据,将2010年的数据和2011年的预测数据带入网络,模拟预测并得出2012年的数据。接着选取2011、2012年的预测数据对2013年的人口情况进行模拟预测。以此类推,预测出未来40年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数据。

运用该方法预测可得出2010年到2050年河北省人口数据(如表1所示),由此来分析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1.河北省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增长迅速

河北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面临人口总量过多和人口老龄化规模扩大的双重压力。2000年调查时,河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174838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0.76%,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已达到9987703人。到2030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预计高达15244336人,占总人口的17.59%,彼时河北省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了2050年,全省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25911946人,约占总人口的23.53 %。

另一方面,自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河北省总人口只增长了4970196人,但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却增加了2812865人,占增加的总人口的57%。而2030年到2040年间老年人口增长了3097361人,2040年到2050年间这一数字将达到6256380。老年人口总量将呈现指数型增长,增长幅度和速度远远超过总人口。

2.老龄化程度超前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负担沉重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应运而生的。自然状态下,经济的增长必定带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同时医疗和卫生水平的改善又使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的进度应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同步。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之间,而当前河北省人均GDP为28108元,约合4152美元,这样的经济水平应对汹涌而至的人口老龄化还显得力量很薄弱。

在社会负担方面,很多青年子女几乎无暇赡养老人,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河北省平均有6(其中6=43603191/71748 38)个劳动力来赡养一个老年人,然而预计到了2020年将会变成一个老年人平均只有4.6(其中4.6=56194089/1214697 5)个劳动力来赡养。此外,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养老负担过重。可见,人口老龄化程度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给河北省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3.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在老龄化群体的内部,可以明显看出老年人口不断趋于高龄化,而且人口的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是相应而生的。2010年,80岁以上的人口占60岁以上人口的10.38%,这表明近十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高龄老人。而到了2050年则会出现平均每五位老人就有一位高龄老人。人口老龄化的高龄化趋势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高龄化预示着老龄化的性质与状态已经发生改变,即以生育率下降为主导的“底部老龄化”转变为以死亡率下降为主导的“顶部老龄化”。

4.老年人口性别差异不断加大

从2000-2050年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人口对比中可以看出,由于女性人口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差异也会随之扩大,所以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数明显高于男性。

5.老年人口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

首先从地区分布来看,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中,张家口、秦皇岛、唐山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位列前三,分别为15.53%、14.49%、14.26%,明显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而言,承德、邢台、邯郸等地老龄化程度较低,这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协调以及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必将逐渐缩小。

其次,从城乡差异来看,在城市和农村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下,城乡倒置的情况显著。无论是从河北省总体的情况来看,还是各个地区的城乡老龄化分布来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都较为严重。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造成城市的成年人口增加,老年和儿童人口比例减少,这使得河北省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城市。但是如果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来看,城市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快于农村。

三、小结

本文应用Elman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河北省未来人口的预测,并且从老年人口的发展特征、内部差异性、分布差异性以及人口结构等方面分别阐述了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使河北省在“未富先老”的前提下,更好的应对来势汹汹的“银发”浪潮,是河北省发展的一个长期课题。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对老年人群的关注,科学处理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晋.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

[2]骆小琴.重庆市人口预测与控制[D].西南大学,2008.

[3]郑晓瑛,陈立新.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政策思[J].中国全科医学,2006(12):1919-1923.

[4]张敏杰.新中国60年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09.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结构;生育率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5.018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5-0046-04

一、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这段时间内,我国人口发展处于自发的和无计划的状态,出生率很高,加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840~1949年的2.6‰猛增到1952年20‰,1953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已突破6亿大关。此后,多年居高不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加上3年困难时期过后的补偿性生育(196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43.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33‰),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提示总人口已超过7亿,截至1969年总人口已突破8亿大关。此后,为了减轻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社会压力,缓解尖锐的人口经济矛盾,中国陆续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从1973年明确了“晚、稀、少”的方针,到1974年2月中共中央肯定按“晚、稀、少”要求结婚和生育的政策,再到80年代初期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一直到由“少生”向“只生一孩”的转变,中国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中国少生4亿多人,在此期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中国人口年增长占世界人口年增长的比例从1982年的18.4%下降到2007年的10.3%。可以说,中国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成效显著。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在带来生育水平下降的同时,也过快地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快速增加,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工作委员会在京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前20年将成为“快速老龄化”阶段,随后的3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其后的50年则达到“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37亿,即每10个人中就有3个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二、 文献回顾与述评

关于已经在中国实施了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学者各持己见。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2009)指出:独生子女家庭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九大风险”,其中就包括独生子女政策下传统生育文化的改变最终威胁人口持续发展的风险;蒋英红(2007)提出: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提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改善老龄化状况的直接方法就是放宽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石齐平(2007)认为:一个社会人口老龄化,不仅大幅加重全社会的养老、医疗、保健负担,更会减缓整个社会的活力、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维持现有的生育政策仍有必要。例如,于学军、杨书章(2000)利用多区域分孩次递进人口发展模型对中国未来50年的人口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并最终认为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点不应是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而是稳定在目前的生育水平。中国社科院李小平(2007)研究指出:从紧控制生育,进一步减少生育数量并早日转入减少人口总量的进程,而不是放宽生育政策,才是优化人口结构的真正出路。

上述研究,虽然考虑到了计划生育影响的社会各个方面,但其研究仍存在不足:第一,大多数学者对政策影响只注重于逻辑分析,而很少使用实证检验,其观点和结论缺乏实际数据的支撑。其中仅有于学军、杨书章(2000)根据计量模型和部分数据来得出结论,但作用仍十分有限。第二,在涉及到计划生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时,多数研究都没有事先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具体影响程度。人口结构变迁,究竟有多大程度是由计划生育和经济发展所引起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回答,然而这个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放开的判断紧密相关。此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速度和趋势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国际上处于何种水平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关注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与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入手,预测未来的人口结构走向及对经济的影响,从而判断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持续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对弥补人口结构和政策研究中的实证缺失意义较大。

三、 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

按照国际惯例,我们假设将人口年龄分为0―14岁(少儿人口)、15―64岁(劳动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口)。对于国内,选取全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构成资料,和各省市(不包括重庆,1997年以前四川省的数据计算也不包括重庆市)历年来的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出生率数据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作为样本,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我们仅选取1995―2007年共13年的时间序列样本,之所以选取不同省市的资料,是基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于国外,重点选取20―30个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30个高收入国家在2008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截面数据用作国际横向比较研究。

(二)1953年至今中国人口结构变动情况

1、全国性的人口结构变动

根据1953、1964、1982、1990、2000年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07年人口数据,绘制了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图(如图1),以反映我国人口结构变动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总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所占比重在1953―1964年增长6%之后呈直线下降趋势,到2007年仅占总人口的17.87%,而劳动人口自1964年以后比重持续上升到2007年的72.78%,这说明我国自1964年以来一直受益于“人口红利”效应。老年人口比重自1953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增长速度加快,2000年达到6.96%(接近临界水平7%),2007年已达到9.36%,接近了10%。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如果一国或地区的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比重超过 7%,0―14岁少年儿童数量比重低于 30%,则认为该地区的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那么在前一标准下,中国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至今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于2007年末已经达到9.36%的水平;若从少儿人口看,我国自1990年(提前10年)即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这说明,人口老龄化将在未来给我国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

2、各地区的老年人口比重变动情况

根据经济区域的发展,将全国(不包括重庆、台湾)分为东部沿海地区(12省)、中部内陆地区(9省)、西部边远地区(9省)三大区域,分别看1995―2007年的老年人口比重变动情况。

东部沿海地区:多数省份早在1999年以前老年人口比重即达到7%左右,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后老龄化程度平稳上升。部分省份,如北京、江苏、浙江等自1995年更早步入老龄化阶段,并且老龄化速度较快,绝对水平也高于其他东部省份。

中部内陆地区:总体上老年人口比起点较低,但上升较快,多数省份于2003年比重达到7%,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相比于东部地区平均而言滞后4年时间。

西部边远地区:老年人口比除陕西、四川外,其他省份老年人口比的绝对水平起点低,上升速度缓慢,大多于2007年左右才初步达到7%的水平,相比于东部地区滞后8年,比中部地区滞后4年,部分省份,如、宁夏、青海等地于2007年仍在7%以下,说明该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结构。

以上在全国实施一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根据经济区域划分的人口比重图初步说明,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三)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1、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世界参考水平

在全世界共取30个高收入国家2007年的样本数据,包括人均实际GDP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老年人口比和人均实际GDP(美元)分别设为变量Y和R,对其做回归,其回归结果为:

r=0.052+0.0055y(1)

(1)式说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对老年人口结构变动的弹性系数平均为0.0055=0.55%,处于中国各省市中的较低水平。

2、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水平

取中国1995―2007年老年人口比和人均GDP(美元计,2007年平均1美元=7.5215元/人民币)的数据,对其做检验,发现其真实人均GDP是2阶单整的,其老年人口比为1阶单整的,故对人均美元GDP的差分(DY)和老年人口比做回归,可以看出二者存在协整关系,得到

r=0.075+0.00024y (2)

(2)式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对老年人口结构变动的平均弹性系数为0.00012=0.024%

四、未来人口结构变动预测分析

既然存在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未来会导致人口结构进一步老化、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那么我们取2007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对从2007年算起10年后的人口结构做一个简单的趋势预测。

根据2007年的数据(以0.09%的抽样比数据为样本),其人口出生率为1.21%,死亡率为0.693%,净自然增长率为0.517%,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推算出:

(1)一年后新出生人口为14383人,假设每年的增长人口相同,大致可以估计出10年内新出生人口总计为143830人,即2017年的0―10岁年龄段的人口数;

(2)中国目前的人口平均寿命约为75岁左右,据此我们假设目前在60岁以下的人口在未来10年内不会有减少(排除非自然死亡的情况,即意外事故、疾病等),那么从10―19岁至50―59岁的年龄段各组人口数均向后推移,成为2017年相应下一年龄段的人口数;从此可以得出,由于我们假设75岁以前的人口不会减少,那么人口的死亡则全部来自于老年人口的自然死亡。根据2007年的数据,人口死亡数为8237人,除以老年人口(65岁以上)数162209人,则老年人口死亡率为5.078%;

(3)2007年从60―69岁年龄段开始往后,在未来10年里则会出现人口自然减少现象。对于目前处于60―69岁的人群,我们仅从65岁开始观察并且只从2013年算起(因为小于65岁的人在未来10年不会达到75岁,而65―69岁的人只有在5年后才会开始达到75岁以上):

首先,2013年69岁的人口会达到75岁,2014年68岁的人口达到75岁,以此类推,到2017年,根据老年人口死亡率计算,2007年60―69岁这一段的人口减少数为39849×(1+(1-x)+(1-x)2+(1-x)3+(1-x)4)*x(其中x等于5.078%,39849为2007年65―69岁人口数),等于9136人,则2017年70―79岁年龄段人口数为90847―9136=81711人;

其次,对于现今在70―79年龄段的人,由于样本数据仅能以5年作为一个观察期,因此我们假设其在未来10年各个年龄的人均会自然减少,那么我们得到10年内共减少人口为54221×(1+(1-x)+(1-x)2+(1-x)3+(1-x)4)*x=12431人,则2017年80―89岁的人口数为54221-12431=41790人;

再次,同样我们可以推算出2017年90岁以上人口为12130人(不考虑高龄老年人更高的死亡率的可能性)。因此,在2017年预计总人口数为1322524人。

(4)按照标准人口结构分类,2007年0―14岁人口为212476人,15―64岁人口为865051人,65岁以上为111211人,分别占总人口比为7.09%、72.77%、9.36%;那么到2017年0―14岁人口为143830+59996(2007年0―4岁人口数)=203826人,15―64岁人口为893309(2010年20―60岁人口数+2007年5―10岁人口数+2007年50―55岁人口数)人,65岁以上人口为225389人,其占总人口比为15.4%、67.5%、17.1%。

由上述估计可得,与2007年相比,2017年老年人口比重增长近一倍,已经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水平,而劳动人口(15-64岁)比重下降了7.24%,可以看出在计划生育政策不改变的前提假设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五、研究结论

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看,中国自2000年左右即步入老龄化社会, 2007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已达到近10%的水平;从地区看,东、中、西部相继步入或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但彼此之间均有4年左右的滞后期。

从经济增长角度考察人口结构变动,中国各个省市的情况各不相同,从所收集的数据的回归结构可以看出,整体上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始终超过生育政策因素导致生育率下降的影响,但同时与国际水平相比较,经济增长对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影响又小于国际高收入国家相应的影响水平和国际平均影响水平,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人口结构的外推预测来看,中国未来10年的老龄化速度较快,程度较深,至2017年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劳动人口比下降显著,因而很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劳动力供给,提高社会抚养比,进而有损未来经济增长潜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我国人口结构现状和人口结构的影响因素看,还是从未来人口结构变动趋势看,中国老龄化加速、加深的趋势已经确定无疑。在此假设下,中国有必要适当改变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或采取相应的替代措施来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放缓老龄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于学军、杨书章.从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变动趋势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和艰巨性[J].人口研究,2000,(02):1-8.

[2] 杨玉华.低生育水平下我国生育政策的“逆向选择”及其政策思考[J].社会发展,2007,(07):45-49.

[3] 石齐平.国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人口政策需要第三个“维度”[J].中外管理,2007,(02):16.

[4] 郑贵廷、韩鹏.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再审视[J].人口学刊,2007,(06):23-26.

[5] 姚从容、李建民.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福利状况: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 人口学刊,2007,(06):18-22.

[6] 朱国宏.下一世纪初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J].复旦学报,1999,(07):109-116.

[7] 彭秀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应用一般均衡分析人口研究[J].2007,(04):12-22.

[8] 陈卫.中国生育率转变与人口老化[J].人口研究,1993,(05):14-20.

[9] 李仲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理论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02):70-76.

[10]贺菊煌.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