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范文第1篇

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 芰Γ?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中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亿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我们就会发现,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简单的1: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抚养其? 骋谖闯赡耆丝诩虻ァR虼耍疾炷炅浣峁沟谋浠肷缁峋梅⒄怪涞墓叵凳且恢指畈愦蔚难芯浚崾刮颐悄芨既返匕盐杖丝诒涠蜕缁峋梅⒄怪涞墓叵怠?nbsp;世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要求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的原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 同国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口学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事实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些数据和文献后,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创新少。

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这里的关键在于老年年龄界线,因为确定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年龄界线的定义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他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的65岁增改为60岁,这是因为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而当时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化问题,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界线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标准应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说来,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发展中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是合理的选择。

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也是不同的,界线范围在15~20岁不等。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高于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国际上一般将15岁定义为未成年人界线,即0~14岁的人口均为未成年人口。

在给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后,我们就很容易确定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了,即成年人的年龄界线是15~59岁。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

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的定义一样,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的。1956年,在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划分如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5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的比例 4%以下 4%~7% 7%以上

而后,随着世界人口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的进一步老化,国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划分方法。例如,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划分方法如下:

年龄结构类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0~14岁人口 40%以上 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 5% 以下 5%~10% 10%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岁以下 20~30岁 30岁以上

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后,各国又采用了如下的划分方法: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0岁及60岁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例 5%以下 5-10% 10%以上

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随着老年年龄标准的不断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要相应改变的。一般说来,对老年型人口的定义通常以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 (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问题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来说,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可能出现老化,也可能出现年轻化,人口的老化与年轻化是可逆的;而对个人来说,从他或她一出生就开始进入了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 人口老化问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由于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都在发生变动,所以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有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即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则一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nbs p;三、关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

国外早期对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不同的学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论假设,而这些理论假设又为后人所演变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论。 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1969年,在二十四届联大上,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龄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及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

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但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我们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中国人口老化的科学研究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揭开了中国的老年事业的序幕。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观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人口所张纯元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人口所徐云鹏等主编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熊必俊主编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王爱珠的《老年经济学》,天津学者的《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上海学者的《上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有关调查数据为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中国社会科学人口所组织的“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等。所有这些文献和数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关于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化趋势的预测

人口老化的理论和实际证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对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导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导作用。无论如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预测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基于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当初人们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普遍倾向于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会急速下降的乐观估计,估计到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种预测方案的参数假定是: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随后不变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上升到2050年的80.20岁。事实上,近年来, 中国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趋势继续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较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总和生育率的下降的速度较快。对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进行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国内外争议较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结果偏低,极少数人则认为实际的结果可能会? 汀H嗣嵌阅壳白芎蜕实乃街谒捣诅。偷牡偷?.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此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给人口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造成了学术界的混乱。

表1 各种中国人口预测方案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参数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单位或个人 平均出生预期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联合国(中方案) 1990~1995=70.0

2010~2015=73.5

2020~2025=75.0

(2)世界银行 1980~2005=69.4

2005~2030=74.1

2030~2055=78.3

(3)宋健等 1980~1985=68.9

2030~2035=76.3

(4)七一0所 1982=68.0

2100=81.0

男70.5 (5)曾毅(中方案死亡率) 2000=│

女74.0

男77.4

2050=│

女80.3

(6)王慧炯等 2000=80.0

男69.0 (7)杜鹏(高方案死亡率) 2000=│

女72.4

男73.2

2030=│

女77.0

男69.4 (8)于学军(中方案死亡率) 2000=│

女72.5

男76.7

2050=│

女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 (1)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1950~2025", version 1990.

(2) 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人口预测》。

(3) 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4)《人民日报》,1986年7月30日。

(5) 曾毅,1994年。

(6) 王慧炯,杨光辉,1984年,《迈向2000年的中国经济》,气象出版社,北京。

(7)杜鹏,199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8)于学军,1995年, 《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

综合考察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作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和1993年国家计生委对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结果(见“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喜与忧:由几则信息引发的思考”,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计划生育情况》增刊(9)期)以及国家统计局1990~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结果,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合理的估计。就中国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国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降低并长期保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现在这样低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仍然为2.1,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比如,人口老化程度过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2020年倘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则应采取干预政策,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碳排放;面板FGLS估计

一、引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龄化。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而发达国家则经过了40―100年才完成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的快速转变,将会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从人口老龄化角度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的人口因素,正确地制定减排政策,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其中,C代表碳排放量,E代表这三种一次能源的消耗量。NCV为2007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平均低位发热量。CEF为(2006)IPCC中提供的碳排放系数。并且根据(2006)IPCC提供的烟煤和无烟煤碳排放系数的加权平均值来计算煤炭的碳排放系数。COF是碳氧化因子(煤炭设定为0.99,原油和天然气为1)。44和12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碳的分子量。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系数也由同期《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陈诗一,2009)。

关于解释变量,本文选取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及其平方项。

关于控制变量(itX)包括:人口规模(POP),用总人口数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产业结构(STRU),采用第二产业 GDP与地区总 GDP 的比值;技术水平(T),采用碳排放度作为变量。

三、实证分析及估计结果

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域2004―2014年人口老龄化以及碳排放的状况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面板数据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所以选择可行广义最小二乘(FGLS)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开始以2CO和aging及其平方项作为基础模型,之后加入GDP、STRU、T变量,得到回归结果如下表1。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2004-2014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FGLS估计。结果表明:老龄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人口老龄化初期,老龄化会显著地增加碳排放,但当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则会对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并且促进作用要大于抑制作用。

面对老龄化正在加深的压力,政府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在节能减排方面要考虑人口因素和地区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04):41-55.

[2]刘辉煌,李子豪.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基于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01):1-8.

[3]齐欣.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范文第3篇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模式不同于西方,这与中国的人口政策、生育率下降和迅疾的人口转变关系密切。人口老龄化对现有体制来说,就是需要赡养的人群无论其比例还是规模都扩大了。体制内外的老年公民在快速老龄化的过程中如何分享公共的养老资源,如何避免人口老龄化而导致的老年贫困的加剧已经成为最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老年人口的贫困率较高

一般来说,老年人口是贫困率比较高的群体。即便在发达程度如美国这样的国度,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压力也是十分显然的。据美国社会保障局介绍,目前美国有11%的老年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全国的老年贫困人口将高达50%。对于2/3的美国老年人来说,社会保障制度是退休后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对于1/3的美国老年人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其惟一的生活来源。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美国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生活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预测,再过30年,美国的老龄人口将比现在多出一倍。那时,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将明显缩小,平均2.1名在职人员养活一名退休人员,而目前是平均3.4名。专家估计,如果不进行改革,美国社会保障制度15年后将入不敷出,出现赤字,到2037年,政府将无力支付养老金。

老年贫困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和《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都明确提出国际行动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反老年贫困”,并以消除老年贫困作为最终目标,要求联合国各成员国到2015年将极度贫困的老年人口比例下降一半。

中国有1/3的老年人口陷于贫困

我国老年群体中存在着大面积的人道主义问题。根据国际粮农组织标准(恩格尔系数超过60为贫困),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有27.8%处于贫困,农村则高达41.6%。如果考虑到老年人的消费水平低,将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标准线定为总人口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那么有4794万老年人口处于贫困的境地,其中城市1161万,农村3633万。而据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城乡合计大约有1/3的老年人口经济状况不佳,总数在4200万~4800万之间,其别贫困的大约500万。我国贫困老年人口的特征表现为:高龄、丧偶、疾病困扰、低文化程度、低(无)社会保障、无子女或者儿女贫困、在偏远乡村居住。

2000年12月全国老工委举行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了解我国老年人口贫困状况的机会。根据这次调查,城市老年人月均收入719元,农村153元。城市老年人月均总支出为731.1元,“收入贫困缺口”人均12元;农村老年人月均支出181.5元,“收入贫困缺口”28.5元。

从这次抽样调查中可见,无论城乡,在总体上,老年群体存在着普遍的“收入贫困”问题;农村的贫困缺口、贫困面大于城市;高龄老人的贫困面大于低龄老人。从老年人对经济状况的自我评价情况来看,觉得够用有余的占16.4%,大致够用的占53.3%,有些困难的占24.1%,十分困难的占6.3%。自我评价经济“有些困难”和“十分困难”的老年人中有4278万老年人口的经济状况不佳。

另外,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口存在着很高的“贫困风险”。引入“贫困风险”是为了说明贫困这个概念的弹性,一般来说,有贫困风险的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在贫困陷阱中的老年人口。自我评价“大致够用”意味着很有可能跌入贫困的陷阱。这些人在收入上可能是高于老年贫困线了,但实际上徘徊在贫困陷阱的边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在1997?1998年做了一个“广东省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对广东老年人口造成最大心理压力的是经济问题,他们常常感到贫困的威胁。

防止陷入“人口老龄化深化”的陷阱

对于我国老年贫困问题,民政部、全国老工委、全国助老办公室以及地方上都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中国的反贫困政策框架是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贫困老人实行社会救助,减免部分农村贫困老人农业税等。例如,全国妇联有“巾帼助老行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建立了“贫困老年人救助基金会”;我国香港地区的高龄津贴说明了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的关系,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

随着我国老年人的增多,如果没有覆及全体老人、有着互相支持功能的退休养老制度、福利养老制度、保险养老制度和救助养老制度,那么未来的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老年结构的女性化、家庭人口的空巢化、生育子女的独子化、成年子女的城市化等力量变迁的叠加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被边缘化、弱势化,从而陷入“人口老龄化深化的陷阱”。在中国,反老年贫困问题长期被忽视。譬如,1994年开始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宣称在2000年的时候,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中,针对一些脆弱群体,如残疾人、儿童、妇女等都有特殊措施,对老年贫困问题却只字未提。考虑到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有一点要提请注意:现在农村中青年人口未来的养老存在着更大的养老风险,如孩子更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有限的储蓄,等等。如果我们的文化和制度准备不足,陷入老龄化社会的人道主义危机将不是危言耸听。

阅读背景

多元视角理解“贫困”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老年人

我国人口走向老龄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人的生命、寿命在延长,老龄人口自然在增长;另一方面,国家提倡计划生育,并为之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严格控制了人口增长。又因为维持数千年的“养儿防老”传统习俗和思想观念的逐步瓦解和摒弃,使人口的增长率逐渐在下降,这样,相对于总人口而言,新出生的人口比例在下降,老龄的人口继续在加快增加。

一、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之后人口增长幅度开始下降,到目前,这20余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人口老龄化过程,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急剧转变,使得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二)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口社会负担主要包括:一是退休费用,二是老人医疗卫生费用,三是老年经济,四是社会福利设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提高,使得政府和社会在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从而减少社会积累,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WWw.133229.coM

(三)“四二一”家庭养老负担重。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已进入婚育年龄。一对夫妇在供养四位老人的同时,还要抚养一个孩子。而社会竞争的加剧让相当数量的子女在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压力下,没有时间或者能力照顾老人。在我们承办的多数案件中,许多犯罪嫌疑人或因为当地生活条件差,无法过活而外出打工,但又找不到工作,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或因需要赡养、扶养的人较多,只能外出打工,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予以维持。

(四)社会保障城乡差异较大。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致使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重在城镇,而农村的覆盖面则相对较窄,部分老年人口缺乏应有的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在推进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措施的过程中,尤其是农村的力度亟待加强。

二、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一)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

(三)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尊敬老年人的道德风气。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加强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敬老年人的良好道德风气。对那些虐待老年人、不赡养老年人的行为,必须在道德上、法律上给予谴责和制裁,以保障老年人在愉快、温暖、祥和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四)完善养老保障制度。要及早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扎实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体系。同时,还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并根据城乡老年人口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城乡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应加大力度推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而农村重点则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以及以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

(五)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三、人口老龄化现象引起的法律思考

(一)老年人涉诉的法律援助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这么一件新闻,有对老年夫妇养了个不成器的儿子,离开学校不务正业,没完没了地向父母要钱,动不动就打骂父母,还给父母定了3条“家规”——被打骂时,一不准叫喊,二不许报警,三不许外传。为此,这对老年夫妇多次找村干部、派出所要求解决,结果都认为是家庭纠纷,没有引起重视。老人到法院告状,法院也只是调解了事,儿子毫无收敛。一次,儿子向母亲要钱而母亲未能满足其要求时,竟用铁棍打断了母亲的两根肋骨。还有一次,也是因为要钱,他将刀架在父亲脖子上,父亲高喊“救命”,他便操起棍子将父亲打得昏死过去。想到十多年来屡遭儿子的打骂,父亲禁不住怒火中烧,愤而拿起斧头将熟睡的儿子砸死后投案自首。

惨剧发生后,人们责怪这位老人法律意识不强,不该凭意气用事,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在维护老年人权益方面,社会负有什么责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老年人在受到侵害时,常常“告状无门”,一些社区、村委会、群众团体和司法部门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对老年人反映的事常常推来推去,不认真处理;有些老年人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贫乏,不知道如何打官司;有的想打官司,又因付不起所需费用而被吓回去……所有这些,都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尽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维护老年人权益作了具体的规定,但却宣传不够,尤其是农村老人,他们多数为文盲或半文盲,根本不知道可以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这就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伸出援助之手,共同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健全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使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优质的法律援助和服务。可喜的是,现在有些地方给老年人提供了很多法律援助,如进行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免费替老年人打官司……

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使老年人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会打官司,打得起官司,是维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方面。

(二)老年人的社会保障:赡养、养老保险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农村老年人独居或只与老伴一起生活的比例将不可避免地升高。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生育人口减少,对许多人来说,现行的由家庭提供的养老保障将无法维持。在这种情况下,正规的社会保障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方面的作用就愈显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来实现。

由于我国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地施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养老保险等,一些相关政策很难在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取得好成绩,一些弊病也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以及加强资金的管理,完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另外,要规范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的管理体制。在地方政府机构之外设立一个养老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养老保障基金的增值和保值。民间组织也可以利用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组建养老院,将一些“五保户”、农村留守老人集中起来照顾,这不仅可以解决社会养老的压力,也可以减轻家庭成员的赡养负担,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政府和立法部门也可以大胆借鉴国外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立法的经验,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对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和使用给予明确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进一步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纳入法治轨道。

(三)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在老年人生活中,有5种权益最容易被老年朋友忽视而受到侵害:

1.受赡养权,指老年人有受到子女赡养的权利。赡养义务人是老年人的子女,包括未被抚养的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受赡养权包括受物质资助形式的赡养,如支付老人的生活费等,也包括受精神抚慰形式的赡养,如为老人提供送医送药等劳务,关心老人精神上的哀忧,照料老人不受伤害等。一些赡养人以为只要拿钱给老人就是尽了自己赡养的义务,其实,在人老之后,精神上的慰藉才是主要的。但因工作压力大,做儿女的只能外出工作,才能更好地照顾老人,这就出现了两难局面。

2.扶助权,指老年夫妇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抚养义务人是老年配偶。老年夫妇虽然年龄大致相仿,但是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退休金、收入水平、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往往有一些甚至很大差距。因此彼此,在一方健康、经济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另一方给予相应扶助,十分必要。但对于那些老伴已过世的老人来说,就只能依靠儿女来赡养了,从而也增加了子女的负担。

3.再婚自由权,指丧偶老人享有找寻配偶、再次结婚的权利。法律重申老年人有再婚自由权,主要是针对部分老人的子女因为面子、财产继承等种种问题而反对老人再婚,阻止老人寻找幸福。

4.自由处分遗产权,指老人对其生前积累的财产,有根据自己心愿、子女和配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情况,决定由一人或数人继承自己的遗产以及他们的继承份额,或者决定把自己生前积累的财产无偿地赠送给他人。但一些子女为了能获得更多的财产,在财产分配前“尽责”照顾老人,等财产拿到手后,就弃之不顾,造成老人生活困难。

5.继承权,指老人作为子女、配偶的法律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在子女、配偶死亡时享受依法继承的权利。那种认为老人不能继承子女的遗产的认识是不对的。此外,女性老年人享有依法继承其男性老年配偶遗产的权利,那种认为男性老人的遗产只能由其子孙继承的说法是不合法的。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范文第5篇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决定于它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受社会需求、政策制定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强有力制约。随着以城镇为重点的社会养老保障力度不断加强、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占我国总人口56.1%的农村人口及农业劳动力的养老保障却面临困境,并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剖析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利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养老模式,使乡村居民能够享有等同于城镇居民的国民待遇,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 

2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重工轻农政策背景下,国家所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后果之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化:即城市以正规的社会保障为主,辅之以个人行为和家庭行为;农村以家庭子女供养这一非正规的群体为主,辅之以个人行为和正规的社会群体行为。这样一来,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自然而然地受到国家重视,保障的水平和层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甚至享受着过度保障。 

与此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大部分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严重不平衡。其主要表现在:从种类上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社会保障如养、医、低保等制度一应俱全,国家也高度重视,保障水平基本上有保证。而农村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弱化或解体,新兴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又微不足道,仅惠及极少数人,且保障水平很低。 

3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绝对数量庞大 

3.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时间短 

国际社会大多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7%增长到14%,即翻一番的时间来衡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快慢。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115年,瑞典85年,美国66年,英国45年,日本30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我国学术界原来的预测。因此,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将对人口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2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性 

与不同省区、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性一样,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城乡差异上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一方面表现为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口的超前老龄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我国老龄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大量外流而使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使农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农村受到的冲击将比城镇更为严重,农村已经先于城市进入了老龄社会。 

3.3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才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因而具有为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所需的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政府卓有成效的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在完成现代化之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中国是在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能力的条件下,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如何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应对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是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因素。 

4政策制定主体的价值取向 

4.1政府对社会保障对象基本权利的尊重程度 

从政策的客体上讲,国家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是国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即每个人都具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国家不仅有责任、而且有义务为全体国民提供保障和服务。农民公民权的享有与体现是以国家履行义务为重要前提,而国家职责义务的履行在现阶段表现为应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支持,以便在20~30年后老龄化高峰全面到来之时能够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4.2政策制定主体的政策偏好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必然涉及不同团体和机构的利益:国家、经办机构(公共部门或私营部门)、作为缴费义务人的雇主和雇员以及受益人。他们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负不同的职责,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管理的核心问题。其中,国家作为提供社会养老保障的主体,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方面所秉承的价值偏好,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公益性,并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产生刚性的影响。 

4.3城乡实行待遇差别 

社会保障政策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为弥补市场提供社会保障缺陷,由政府向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服务。因此,惠及城乡所有居民是其应有之义,本应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特征。而长期以来的现实是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却享受差别待遇,与社会保障的性质背道而驰。这样一来,一方面,使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社会的“安全网”或“减震器”的主要功能难以发挥,另一方面是难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系列安排,最终达到减少贫困,减少收入不平等,最大限度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林富德,刘金塘.走向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J].人口研究,1996(2). 

[3]邬沧萍,工琳,苗瑞风.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