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第1篇

1温室结构存在的问题

温室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环境,是温室生产关键条件。经1年观察和应用,其效能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

1.1温室高度不够,它是按43型温室演化而来,(如图1所示),由于高度不够和斜玄过直,温室空间小,特别是前底脚处80 cm内高度不足60 cm,无法生产果菜类,温室空间小导致室温升降温太快,不利于设施环境的调控和栽培管理。

1.2温室都在地平面以上建造,保温难度系数增大。2008年冬季有90 %以上的温室霜冻期超过15 d。

1.3后墙的保温效果不好,缓冲夹层没有填充物,有苯板的摆放很随意,砖墙缝隙封堵不严,使防风保温功能降低。

1.4前底脚没有设防寒沟,前部受冻严重。

1.5后屋顶防寒采用苯板,苯板下缺少蓄能层。

2温室改造方法

2.1下卧40 cm(如图2所示),345 m2温室空间就能增加138 m3。

2.2再适当对弦弧度稍作调整(如图3所示),弧线再起高0.5 m,温室容积一共多增加200 m3,增加57.9 %的空间,这样不仅可耕种的空间加大,弧度增大后受光面积也会相应增大。光照强度也会更好,对整个温室的小气候的调控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作物冬季的生长和发育将有更多的保障。

2.3最低气温达到-37.6 ℃的霍林郭勒地区(东经119°北纬45°),现在所建温室必须加以改进才能达到冬季使用标准。不仅内墙高度提高,后墙的后部最好用土培起来,这方法即经济又省钱,效果很好。

2.4砖墙缝隙也要堵严。

2.5缓冲夹层最好用土或柴草添实,贴砖墙两边用塑料布密封。如果没有填充物缓冲夹层,气温很低,砖墙导热系数较高,很容易将温室温度传导出去,而降低室温。

2.6寒冷区前底脚外设防寒沟也是必要的措施,用秸秆或其他保温好的材料填充,可有效防止底脚处降温过快。

2.7温室只有保暖的前提下,才会有通风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改善温室小气候,以利于蔬菜更好地生长。

一个温室的设计到建筑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我们要因地制宜设计和施工,以节能省材为原则,把握每个技术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给生产带来更大的便利和保障。

3环境调控

环境调控过程中通风是重要环节,温室的人工环境是否贴近自然,是否适合作物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放风措施实施是否得当。温室环境调控不当作物会产生生理病害或病菌型病害。所以我们要了解生产作物的生长习性和温室特点,对病害形成原因也要有足够的认识,采取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尽可能回避病菌的发育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将环境调控在可生长又不易生病的境界,生产会更有成效。可是要使环境调控能更好地实施,离不开温室的基础环境和效能,温室的基础环境和效能直接制约环境调控。试验中我们育苗试验温室升温太快,温室预留的天窗太小热量不能及时放掉,使温室温度过高,不得不放被降温,因温室构造不合理造成被迫性错误调控而产生如下问题。

3.1水分足的苗株在高温下徒长。

3.2控水严重的在高温下出现假性病毒病苗株或花打顶等生理性病害。假性病毒病很具有隐蔽性,苗期整株发病轻微的和正常株苗不好区分,但是定植后出现异常株,表现为颈短而扭曲,叶片凸凹不平,叶脉分布不均等异常叶片,瓜果也是短粗果。从症状看很容易误诊为病毒病,其实它和病毒对作物致病机理相似,但是致病因素是不一样的,应该加以区分和注意。

3.3生产中早期有些农户也是这样操作,忽略放风,导致作物徒长,体内碳水比失调,特别是夜间叶片导出水分很难汽化掉,使清晨叶缘结露和叶片水浸严重,而导致病菌性病害的产生,进一步使蔬菜的产量下降和商品品性降低。

4改进措施

4.1后墙贴挂厚度超过3 cm草帘作为蓄能体,可有效阻隔砖墙的升降温过快。

4.2针对天窗过小,应将棚膜做成上下对接型,在棚膜上方1.2 m处对接,上部棚膜(用聚乙烯材料为好)作为活动膜,以备放大风使用。

4.3放风原则

4.3.1生长前期外界温度低,放风要小,昼短夜长,应适当控水降湿(例如适当稀植,多施有机肥、覆膜、滴灌、隔行栽培等)。

4.3.2温度满足作物可生长的条件下,白天大通风,阴天小通风,果菜类揭被时8 ℃以上,叶菜类5 ℃以上夜间即可小通风或间断型通风。

4.3.3放风应循序渐进为原则逐步适应,不可骤放大风,以免闪坏苗株。

5 栽培实践应用

几年来我们一直以环境调控为主要手段来防治一些病害,效果很好。在此我们也做了设施部分改进的温室试验。

5.1试验品种为黄瓜香农(ZC20)、甜瓜金妃F1,试验温室面积345 m2,共栽植甜瓜350株(双蔓吊架整枝),黄瓜650株。定植时间为2009年3月8日。

5.2放风方式为完全放上风,白天将棚膜下退, 晚上结合天窗放风。

5.3适当控水以提高植株的营养指数,植株叶色深绿。

5.4采用大温差式管理,回避霜霉病及角斑病的发病适宜条件。白天温度提高到32~34 ℃,晚上17 ℃开始落被,植株长到0.5 m高后外界气温逐渐回暖,落被后通风口(房顶天窗式每隔4 m放1个,每个开口30 cm×30 cm)开始不完全关闭(夜温-5 ℃以上可行),22点以前温度不低于13 ℃则不需关闭封口,当外界夜温0 ℃左右时可昼夜不完全关闭封口,阴雨天气依然实行昼夜小通风,前提以早晨揭被时室温不能低于8 ℃为准。

实验结果:早晨结露轻或无,阴雨天叶片水浸状也较轻,连续阴雨6 d后整棚植株霜霉病病率0 %,角斑病发病率0 %。其他棚室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其原因很简单,湿度低不适病菌孢子产生。后半夜低温有效抑制呼吸,减少营养损耗,同时通风好为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气。所以商品瓜也果色鲜亮,优质瓜率明显提高,口感极佳。由此可见设施蔬菜生产环境调控得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常见因湿度引起的病害问题。对减少和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总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设施蔬菜绿色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6结论

6.1利用下卧温室栽培面和以弧形提高采光面,是改善冬季温室增温和春秋季温度缓冲的正确方法。

6.2封堵后墙,夹层填充保温柴草和内挂蓄热草帘,外设置防寒沟,是有效的保温手段。

6.3采光面设置放风口,能够弥补后坡放风不畅的弊端。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第2篇

空调开制热没反应也没风

1.制热启动时长不足

一般在冬季时,室外温度都比较低,当你开启了空调制热,但却没有立刻制热和出风。那可能是室外机已经开始工作,但是室内机还没有开启工作,这是为了防止冷风从室内机吹出,需要四通阀通上电,将制冷状态改为制热才行,所以你会看到室内机并没有反应和出风。

解决办法:等待空调进入制热状态,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如果超过了十分钟还没有反应,一般就是空调坏了需要专业人士来维修。

2.氟利昂含量不足

经过了夏季的长期使用,很多时候到了冬季空调内的氟利昂都会不足,而且空调制热需要的氟利昂更多,因为效率低,所以需要等待的时间也更加长。

解决办法:及时添氟即可。

3.过滤网未清洗

空调的出风口一般有过滤网,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所以自然也不会有清洗一说。但实际上过滤网是需要定期清理的,不然堆积的灰尘多了,就会堵塞吹风口,导致热风出不来。

解决办法:清洗干净过滤网。

在清洗过滤网的时候,建议使用专门的空调清洗剂,既可清洁又可以杀菌,来看看小编的推荐:

4.遥控器问题

有时候空调不制热可能不是空调的问题,而且使用遥控器时没有正确设置好制热程序,或者是遥控器电池没电了,导致未能真正开启制热。

解决办法:查看说明书,正确设置制热的程序或者更换遥控器电池。

空调制热不出风是怎么回事

1.制热效果不好导致的不出风

空调制热效果不是很好,气温升高比较慢,就算房间气温略微升高了,也感觉不太出,所以部分用户就认为空调制热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更换一台空调。

2.使用不当导致的不出风

由于用户使用、保养不当,导致空调出现一些问题,就会出现空调制热效果差。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的使用空调。

3.电量增大导致空调无法正常工作

也可能是因为用电量大增造成空调无法正常工作,这个原因是因为地区电源电压不稳或太低。此时,需要我们维持电压稳定。

4.缺氟利昂

有可能是缺氟,空调中的氟少了也会导致制热率下降,这时候可以请售后服务人员检查加氟。

5.室内面积过大

空调制热适用面积小于室内房间的面积,导致室内温度一直达不到设定温度,这时候我们需要采用布帘子、隔板等缩小房间面积。

6.室外气温过低

空调开了半天感觉没有效果,也可能是因为室外气温在-5℃以下。室外气温越低,空调的制热效果越差,实际的制热热量不够房间用。

7.过滤器不干净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第3篇

1发展现状

1.1日光温室区域发展现状

2011年年底,古浪县共有日光温室902.20 hm2,其中蔬菜日光温室660.27 hm2,果树日光温室135.07 hm2,食用菌日光温室106.87hm2。2011年种植376.27 hm2,其中食用菌46 hm2,人参果7 hm2,葡萄117.67 hm2,油桃17.40 hm2,蔬菜188.20 hm2;未定植525.93 hm2,其中未扣棚40.87 hm2,无主棚20 hm2,空棚465.07 hm2。温室发展主要呈现出3个区域。

1.1.1山区人参果、食用菌种植区,包括黄羊川镇、十八里堡乡、黑松驿镇、古丰乡4个乡镇,共有日光温室167.07 hm2,其中食用菌日光温室106.87 hm2,蔬菜日光温室60.20 hm2。2011年种植53 hm2,其中食用菌46 hm2人参果7 hm2;未定植114.07 hm2,其中未扣棚5.33 hm2,无主棚13.40 hm2,空棚95.30 hm2。

1.1.2河灌区果树和精细蔬菜种植区,包括古浪镇、定宁镇、泗水镇、土门镇4个乡镇,共有日光温室477.27 hm2,2011年种植287.87 hm2,其中葡萄117.67 hm2,油桃17.40 hm2,蔬菜152.80 hm2;未定植189.40hm2,其中未扣棚27.07 hm2,无主棚2.60 hm2,空棚159.73 hm2。

1.1.3井黄灌区精细蔬菜种植区,包括永丰滩乡、黄花滩乡、大靖镇、民权乡、裴家营镇、海子滩镇、直滩乡7个乡镇,共有日光温室257.87 hm2,2011年种植蔬菜35.40 hm2,未定植222.47 hm2,其中未扣棚8.47 hm2,无主棚4 hm2,空棚210 hm2。

1.2日光温室生产效益

经调查,2010~2011年60 m长日光温室平均产量为

1 966 kg,棚均产值为8 207元,棚均生产性投入1 930元,棚均纯收入为6 277元,不同作物种类效益分别介绍如下。

1.2.1日光温室辣椒一大茬栽培日光温室辣椒平均产量为2 247kg,平均产值为10 794元,扣除当年投入2 378元,平均纯收入为8 416元,产投比为4.5︰1,单方水效益为49元。

1.2.2日光温室番茄一大茬栽培日光温室番茄平均产量为4 205 kg,平均产值为9 020元,扣除当年投入2 091元,平均纯收入为6 929元,产投比为4.3︰1,单方水效益为41元。

1.2.3日光温室人参果一大茬栽培日光温室人参果平均产量为1 746 kg,平均产值为8 133元,扣除当年投入1 576元,平均纯收入为6 557元,产投比为5.2︰1,单方水效益为30元。

1.2.4日光温室韭菜栽培2011年在定宁镇双庙村王家台村和民权乡土沟村示范种植日光温室韭菜,平均产量为1 500 kg,平均产值为4 500元,扣除当年投入1 120元,平均纯收入为3 380元,产投比为3︰1,单方水效益为34元。

1.2.5日光温室葡萄栽培日光温室葡萄平均产量为900 kg,平均产值为7 200元,扣除当年投入1 214元,平均纯收入为5 986元,产投比为5.9︰1,单方水效益为40元。

1.2.6日光温室食用菌栽培日光温室食用菌平均产量为1 200 kg,平均产值为9 600元,扣除当年投入3 200元,平均纯收入为6 400元,产投比为3︰1,单方水效益为64元。

1.3日光温室管理服务

1.3.1技术服务情况古浪县从事日光温室服务的技术人员182名,其中县级专业技术人员33名(蔬菜23名、食用菌3名、果树7名),乡镇技术人员65名,村科技助理员34名,农民技术员50名。县、乡、村三级技术人员实行分级包抓责任制,深入村组,蹲点指导,跟踪服务,重点做好日光温室建设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工作。

1.3.2育苗基地建设情况古浪县先后建成蔬菜育苗基地6个,分别是古浪县蔬菜育苗中心、古浪县日光温室示范园、土门农市场育苗基地、十八里堡乡曹家台村育苗基地、永丰滩乡庵门村育苗基地、黄花滩乡马路滩村育苗基地。共建成育苗温室19座,塑料大棚7座,年繁育优质种苗780万株以上,可满足县境内466.67 hm2日光温室的种苗供应。

1.3.3销售服务情况古浪县先后成立了绿鑫、高峡平湖、民欣、裕农等蔬菜专业合作社11个,并于2006年成立了古浪县华伟蔬菜保鲜有限责任公司,总建设面积760 m2,库容量600 t。这些企业重点购销全县生产的优质蔬菜,2011年累计销售日光温室蔬菜1.2万t,占全县日光温室蔬菜总产量的45 %。

2存在问题

2.1建设费用高

一座60 m长的日光温室仅建设成本达到2.3万元。每年的生产费用4 228元,其中折旧性生产费用2 213元(草帘:34个×100元÷3年=1 133元,棚膜1 080元),一次性生产费用2 015元(种苗470元,基肥512元,水电费153元,农药277元,追肥602元),由于古浪县经济条件有限,县上配套资金只有5 000元,且从2008年开始,配套资金到位迟,在日光温室年底建设完工后才兑付农户,部分农户难以承担高额的建棚费用和生产投入,致使农户对日光温室建设产生消极情绪。

2.2设施配套滞后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乡镇在日光温室建成后,渠、路、电、管理房、蓄水池等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目前累计配套氧化池491.93 hm2,蓄水池188.33 hm2,电力606.40 hm2,分别占全县日光温室902.20 hm2的54.6 %、21.7 %和67.4 %,且部分日光温室电路负荷有限,无法正常使用水泵、滴灌、防冻等电力设施,给日光温室正常生产造成困难。个别日光温室由于选址不合理,造成基础设施配套成本加大,如古浪镇小桥村上胡组、裴家营镇北滩村、定宁镇双庙村、土门镇和乐村青石湾组等181.40 hm2日光温室水、电至今未解决。同时,为减轻劳动强度,县上从2010年开始为日光温室示范点配套自动卷帘机,但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配套自动卷帘28.80 hm2,只占全县日光温室的3.2 %。

2.3部分棚体质量差

由于古浪县大部分日光温室由乡镇承建,建设中乡镇通过干部贷款、银行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给乡镇带来巨大负债,干部情绪严重。同时在建设中,县上下达任务后乡镇为完任务而建设,导致部分乡镇未严格按照《古浪县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程》要求进行规范建设,造成部分棚体质量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例如2008年1月的低温冻害,使全县80 %的日光温室受灾,20 %的日光温室绝收,2008年5月的沙尘暴,使全县40 %的日光温室受灾,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挫伤了种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2009年以前建设的日光温室,由于草帘破旧,棚膜老化,部分墙体塌陷,保温能力弱,已不适应种植辣椒、番茄等喜温性蔬菜作物。

2.4市场风险大

日光温室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价格对日光温室效益具有决定作用。古浪县日光温室生产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应对市场能力弱,经济效益不稳,经调查2010~2011年度日光温室辣椒前期平均价格4元/kg,中期有所上涨,为10元/kg,后期价格又回落到2元/kg,市场波动对日光温室效益影响明显。同时2011年人参果价格较好,平均为5元/kg,但由于受天气影响,人参果产量与往年相比,下降幅度明显,市场因素导致农户种植日光温室积极性较低,甚至出现弃棚现象。

2.5生产管理粗放

由于古浪县大部分日光温室由乡镇承建,给农户造成了“日光温室生产是政府行为”的错觉,农户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全县大部分日光温室种植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温室管理粗放,效益不佳。同时,日光温室生产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生产者要求较高,而古浪县种植日光温室的农户75 %为老人和妇女,他们思想保守,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弱,影响了日光温室正常效益的发挥。

2.6比较效益低

经调查,2006~2010年日光温室蔬菜棚均纯收入7 300元,但日光温室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劳动强度大。而古浪县山区黄羊川、十八里堡等乡镇种植的高原夏菜平均纯收入在75 000元/hm2以上,川区玉米和葵花等经济作物平均纯收入在22 500元/hm2以上,且生产投入低,周期短,劳动强度小。加上近年来,外出务工行情好,平均月工资在3 000元以上,且没有成本,无风险,收入高,大多数农户选择了利用闲暇时间外出务工而放弃了种植日光温室。

3发展对策

3.1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

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资金支撑体系。首先对新建日光温室种植农户,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要加大贷款扶持力度,按照《古浪县2012年日光温室建设实施方案》,及时兑付建设资金,以解决日光温室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其次加大旧棚资金投入力度,由妇联、金桥担保公司负责对种植农户协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负责按期发放贷款,让农户及时更换棚膜、草帘,加固钢梁,维修墙体,保证旧棚发挥正常效益。

3.2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日光温室后续管理

3.2.1严格建棚质量,在建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古浪县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程》要求进行规范建棚,对建棚材料进行严格审验把关;在墙体建设中,指导群众和施工队做到阳土还原。

3.2.2加大对重点示范点日光温室大户经营者的支持力度,如配备自动卷帘机、滴灌等设施,以解决资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2.3强化目标责任制,由水务局负责对新建的氧化池和蓄水池给予扶持,并配套滴灌设施,由农机局负责配套安装自动卷帘机,由农电局负责配套电力设施。

3.3优化区域布局,做大日光温室产业

3.3.1逐步扩大井黄灌区精细蔬菜种植区规模,土门镇、永丰滩乡和黄花滩乡等日光温室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群众积极性高,应鼓励发展日光温室精细蔬菜。

3.3.2扩大以泗水镇、定宁镇为中心的河灌区日光温室果树生产区,泗水镇日光温室红提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劳动强度小,发展优势明显,可以在周边乡镇适当推广发展。

3.3.3扩大以山区古丰乡、十八里堡乡、黑松驿镇为中心的日光温室人参果和食用菌产业区,南部山区适合反季节食用菌栽培条件,生产技术容易掌握,节水效果好,经济效益明显,适宜推广发展。

3.3.4扩大蔬菜育苗基地规模和筹建食用菌菌种场,以满足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需求。

3.4调整种植结构,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3.4.1对全县种植条件较好的日光温室,要加大贷款扶持力度,让农户及时更换棚膜、草帘,加固钢梁,维修墙体后种植辣椒、番茄等蔬菜作物,对基础条件较差的日光温室,要指导农户种植葡萄、韭菜等作物。

3.4.2建立一批高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基地,本着宁可少建、不多建,宁可精建、不滥建的原则,确保建一座,成一座,见效一座。同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对传统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日光温室综合生产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5重视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实用技术的普及率

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工作,重点培训标准化栽培技术、集约化育苗、病虫害防控、产品采后处理等技术,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保证把日光温室生产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成本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8―0068―08

一、引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7a),近百年来,全球表面的气温升高了0.74℃。如果在2000年到2030年间依然保持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增加25―90%,预计未来20年间,气温将每10年增加0.2℃。科学证据表明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累积以及人类活动排放的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发生的频率加大、风暴的密集度增加、大气降水模式的改变以及海平面上升等。这些自然系统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根本的影响,从而威胁生物的生存能力和人类财富的安全。

经济学家Williams Nordhaus1982发表了题为“How Fast Shall We Graze The Global Commons”的文章,开始应用经济学研究气候变化,从此气候变化经济学就将焦点落在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提供积极的针对面临的气候问题的政策分析。虽然和环境经济学的其他领域有重叠,但气候变化经济学更多的是利用气候变化的鲜明特点,即温室气体影响的长期性、气候问题产生和影响范围的全球化、政策的效益和成本的不平衡的分布等,来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多个侧面。通过模拟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趋势,检验和分析技术选择对气候变化进程和减排成本的影响,选择控制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如碳税和碳交易等)。

气候变化经济学已经建立了其研究领域和基础要素,并在经济学界达成了共识。1997年,美国2500名经济学家,包括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共同发表了一项声明,指出最有效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是通过基于市场的政策。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控制措施,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导致世界随着气候系统的变化经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相信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能够利用大量的证据和量化的风险评估提供的信息来帮助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二、气候变化的损失和减缓的效益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如平均气温升高、极端天气现象频率发生、降水模式的变化、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等,这些生物物理系统要素的变化将对人类的福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学家通常将气候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分为两类:市场和非市场的损失。

市场的损失(market damages)来源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市场产品的价格波动和数量的变化给福利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生产量的变化受气候变化要素的约束。研究者通常应用气候依赖型的生产函数来模拟气候变化的福利影响。例如,小麦的产量是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函数,因此可以直接估算由于气候要素变化导致的小麦产量的变化。生产函数法还被用在森林、能源服务、水资源利用以及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水等产生的经济损失。有学者认为生产函数法忽视了产品之间替代的可能性。于是享乐价格法(hedonic approach)则成为估算气候变化损失的另一选择。例如Mendelsohn et al.(1994)将享乐价格法应用到农业,基于选择最大化地租的假设,利用跨部门的数据检验自然、物理和气候变量对土地价格的影响。

非市场的损失(no―market damages)包括由于不利的气候变化导致的直接效用的损失、损失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的福利的减少。这些损失的价值不能够在市场上直接观察到。例如,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没有和价格的变化有任何明显的直接联系,也观测不到需求的变化。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是最有争议也是最为广泛被采用的评估非市场损失的方法。Berk and Fovell(1998)利用支付意愿法研究了美国加州不同地域的公众为阻止当地的气候变化每月愿意支付的价格。结果表明冬季人们为阻止当地气候变得暖湿/暖干的支付意愿分别是每月9.74和16.70美元,而为阻止气候变得冷湿/冷干的支付愿意分别是每月11.10和18.18美元。

评估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更多的研究利用包括市场和非市场部门的经济模型,估算全球或是区域气候变化的经济损失。总体上,基于模型的实证性研究报告了三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的评估和结果。第一种是计算在特定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情况下,气候变化的影响占GDP的百分比。Mendelsohn et al.(2003)估算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水、能源和海岸地带五个市场部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的小。如果气温比工业化前升高4℃或是以上,在此情况下气候变化对上述五个部门的影响都是正的。Tol(2002)的估算包括市场(农业、林业、水、能源、海岸地带)和非市场的部门(生态系统以及疾病造成的健康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气温比工业化前升高0.5℃时,气候变化带来的效益占全球GDP的2.5%。如果全球气温升高2-2.5℃,气候变化的损失占全球GDP的0.5-2%。Dordhaus(2000)除了考虑更多的市场部门、与气候相关的疾病、污染造成的死亡以及生态系统外,其模型还包括了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的经济损失。

第二种研究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则是按照特定的排放情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技术变化和适应能力的假设前提下,经济影响被按照时间的发展综合,然后被贴现到现在的值。一些估算是在全球的尺度上进行的,有些估算是综合一系列地区或是当地的影响以得到全球的总和。Stern(2006)应用综合评估模型,设计了基准和高气候变化的不同情景。模型估算的结果表明,在“照常营业”(business―as―usual)的情景下,即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措施或是行动的话,气候变化对市场部门的影响加上灾害的风险损失,每年至少占全球GDP的5%;如果将市场部门、灾害的风险和非市场的损失都计算在内的话,气候变化影响的损失估计每年占全球GDP的20%或是更多,而且损失将一直持续。Jorgenson et al.(2004)应用一般均衡模型(cGE)估算气候变化对美国投资、资本的存量、劳动力和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温升高3℃,在最佳的适应状态和潜在的危害较低的情况下,气候变化的净收益为GDP的1%;如果很少采用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损失为GDP的3%。不管是哪种情景,70-80%的气候变化影响是由农业产品的价格变化引起的,少部分是由能源价格和死亡率的变化导致的。

第三种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是估算社会碳成本(Social Cost of Carbon,SCC)。在任何时间段或是任何时间内,SCC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碳排放(CO2)造成的以经济价值来估算的额外(边际)影响或是损害,也可以理解为每减少一个单位的碳排放的边际效益。SCC的计算尽可能将每一吨额外保存在大气中的CO2的边际影响加起来,此过程需要一个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模型和将经济价值贴现到排放年限的方法。2005年社会碳成本的平均估算值为每吨碳(tC)43美元(即每吨二氧化碳12美元),但该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很大,如在100个估算中,每吨碳从10美元(每吨二氧化碳3美元)到高达每吨碳350美元(每吨二氧化碳95美元)(IPCC,2007c)。社会碳成本大幅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估算的假设上存在的差异造成的,如气候敏感性、响应时间滞后、风险和公平的处理方式、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影响、是否包含潜在灾难损失和贴现率选择等。

三、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的估算

美国国家环保局的研究(US EPA,2006)分析了全球和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部门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指出如果减排成本是$10/tCO2eq,2020年全总的非二氧化碳的减排潜力大于2000MtCO2eq(二氧化碳当量);如果减排成本为$20/tCO2eq,则减排潜力为2,185MtCO2eq。由于二氧化碳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来源,而且其在大气中的累积对气候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研究大都集中讨论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本。

1、减排成本估算的方法和模型

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本取决于多种边际替代的可能性,例如不同燃料的替代以及替代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能力等。替代的潜力越大,则满足特定的减排目标的成本也就越低。研究者主要应用的模型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评估可替代性的选择和减排成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型。

“自下而上”的能源技术模型,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有关具体的能源过程或是产品的技术信息。模型趋于集中在一个部门或是一组部门,对于一般能源替代的能力提供较少的信息,也不能反映能源密集型产品价格的变化对这些产品的中期和最终需求的影响。自下而上的研究一般是针对行业的研究,所以将宏观经济视为不变。比较常用的模型有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开发的LEAP,日本环境研究所的AIM/Enduse以及在国际能源署框架的MARKAL模型等。许多研究机构都根据研究需要和解决的问题开发不同的模型。

“自上而下”的研究是从整体经济的角度评估减排成本的经济模型,包括“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这些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追踪燃料的价格、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选择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类模型包涵了较少的具体的能源过程或是产品的信息,能源之间的替代通过平稳的生产函数来体现,而不是详细的可选择的不连续过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是从整体经济的角度评估减排成本,使用全球一致的框架和有关减排的综合信息,并抓住宏观经济反馈和市场反馈。自上而下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型建造的假设。Repetto & Duncan(1997)的综合分析发现,广泛应用的估算气候变化减排成本的模型,都包括了以下主要假设:低碳或是无碳技术的可得性以及成本,经济对于价格变化反应的有效性,能源和能源产品可替代性程度,达到具体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需要的年限。是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可以避免一些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是否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就可以避免其他的空气污染的损害,碳税税收如何在一个经济体内循环等。如果假设条件不同,得出的减排成本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IAM)模拟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的过程,从温室气体的排放到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这类模型将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集中程度、气温、降水等要素联系起来,同时还考虑这些要素的变化如何反馈到生产和效用系统。综合模型也多为优化模型,以解决随着时间的变化如何将减排的利益最大化。综合模型利用气候变化经济分析的方法,比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成本和消除或是减弱气候变化的效益。这类模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IGMS模型和Stern报告中应用的PAGE2002等。

2、减排成本的实证研究

IPCC(2007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实现中期减排(2030年),全球将温室气体稳定在445和710ppm CO2-eq之间的宏观经济成本处于全球GDP降低3%和GDP增长0.6%这一范围内。实现长期减排目标(2050年),大气中温室气体稳定在710和445ppm CO2-eq之间,全球平均的宏观经济成本是GDP增加1%到GDP损失5.5%。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随着温室气体稳定目标的严格,减排成本加大。模拟也表明,假设排放交易体系下的碳税收入或拍卖许可证的收入用于促进低碳技术或现有税制的改革,将会大幅度降低减排成本。全球减排二氧化碳的宏观经济成本的估算主要是利用自上而下的模型,模型的总体假设是在全球排放交易的前提下,寻找全球最低的减排成本。

区域减排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的温室气体的稳定水平和基准情景。对于相同地区减排成本的估算,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模型和假设,最后得出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虽然计算结果在具体的数据上有所不同,但是模型所解释的总体特征还是具有一致性。Chen(2004)利用中国的MARKAL―MACRO模型,预测中国2050年的一次能源的消费为4818Mtee,碳的排放量为2395MTC,从2000到2050年之间,中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将平均每年降低3%。在此情景下,如果CO2的减排幅度为基准水平的5-45%,估算的碳的边际减排成本在12美元/吨碳到216美元/吨碳,减排的经济成本相当于在基准基础上损失0.1%到2.54%的GDP。王灿等(2005)采用综合描述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系统的动态CGE模型,分析了2010年实施碳税政策的减排情景。结果发现,在基准排放水平下CO2减排率为0-40%时,GDP损失率在0-3.9%之间,减排边际社会成本是边际技术成本的2倍左右。当在基准排放水平下CO2削减10%时,碳排放的边际成本约99元/吨,GDP仅下降0.1%左右,如果减排率上升到30%时,碳排放的边际成本约475元/吨,GDP将下降1%左右。

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Lockwood et al.,2007)报告了一项基于不同模型对于英国减排成本的估算。其中,Anderson的自下而上的模型结果表明,在2050年,如果减排目标是在1990水平上减排80%,在基准没有控制飞行的排放的情境下,减排的成本为GDP的2.49%;如果控制飞行的排放,减排成本是GDP的1.06%;在能效提高的情景下,减排成本为GDP的0.76%;而如果有新核能的投入,则减排成本为GDP的0.94%。MARKAL―MACRO模型的结果显示,在2050年,基准的情景下减排成本为GDP的

2.81%;加速技术革新的减排成本为GDP的2.58%;高燃料价格的情景下,减排成本为GDP的2.64%;而能源效率加速提高的减排成本为GDP的2.04%。不管哪类模型,结果均显示提高能源效率是降低减排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两个模型的结果也被用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强调提高能源效率是英国的能源政策的优先考虑。

研究还发现估算CO2的减排成本,基于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的变量是关键的要素,例如贴现率的选择、市场有效性的假设、外部性的处理、价值评估的问题和技术、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的影响、交易成本等,这些经济要素的不同都会导致估算成本的差异。

3、技术变化与减排成本

气候是由存储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决定的。有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能够存在上百年,使得气候变化成为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因此技术条件的假设对于减排成本的估算就非常的重要。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和技术变化的速率、技术替代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是直接相关的。和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模型比较,将技术变化包括在模型中估算出来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明显的减低(IPCC,2007c)。这些成本下降的幅度关键取决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研发支出的回报率、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溢出效应、其它研发的推广以及边干边学的模式和学习的速度等。

目前应用的技术进步模型已经有了极为显著的改进,超越了早期的传统模型中将技术看作是外部变化因子的模式。最近的几个模型允许技术进步的速率或是方向对内在的政策干预做出反应。一些模型(如Popp,2004;Nordhaus,2002)则集中在研究和开发基础上的技术变化,结合政策干预、激励研发的政策以及知识的进步。其他的模型则强调基于学和做的技术变化,考虑累积的产出是和学习相关的,随着产出的不断累积而降低生产成本。相对于那些将技术认为是外部因素的模型,政策介入所产生的技术变化的模型能以比较低的减排成本达到规定的减排目标。

四、气候变化经济学与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在科学上和经济学上均具有不确定性。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我们还缺乏对一些科学问题的认识,例如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积累的量,温室气体集中程度的改变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以及出现的速度,区域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农业、林业、渔业、水资源、疾病和自然系统的影响等。经济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我们不确定世界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速度,人类活动的能源强度和土地强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或是鼓励技术发展政策对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累积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成本等。

1、不确定性与气候政策的选择

不确定性分析的目的一是辨别出一系列可管理的变量,二是估计每一个重要的参数可能的分布,三是估计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所解决的重要问题的影响。一些成熟的数学模型已经被学者用来分析和成本效益相关的不确定性,如一些学者采用Monte Carlo模拟分析减排模型输出的不确定性,决定那些缺乏知识的随机的参数或是误差如何影响被模拟的系统的敏感性和可信度。此方法提供了给定政策的一系列结果或是一系列的优化政策。王灿等(2006)利用Monte Carlo模型对CGE的二氧化碳减排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他们对CGE模型的50个自由参数进行随机采样,考察模型输出的不确定性。敏感性分析也被用来确定减排成本评估中对估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还有一些研究者利用其他的模型来处理不确定性。例如Nordhaus(2007)利用综合的气候-经济模型DICE同时分析不确定性。

2、不确定性与贴现率的选择

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存在要持续一个世纪或是更长的时间,因此减缓气候变化的效益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被度量,这样就提出了贴现率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常讨论两种贴现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一种是应用社会时间偏好率,即纯粹的时间偏好率和福利的增长率之和。另外的方法考虑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使项目的投资能够得到这种回报。也有专家指出,应该选择比预期价值低的贴现率,以反映贴现的要素以及贴现率和贴现的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针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一个国家必须将其决策建立在让贴现率能够反映资本的机会成本的基础上。发达国家一般采用4-6%的贴现率是合理的(这个贴现水平被欧盟国家用来评价公共部门的项目),而发展中国家的贴现率可能会高达10-12%(IPCC,2001)。在Stern的报告中,基于对气候变化公平性的强调,选择了近似于零的0.1%的贴现率,致使其气候变化影响的估算受到了经济学界的批评。Nordhaus(2007)用相似的方法和3%的贴现率重新模拟Stern的估算,发现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远远低于Stern的结果。

3、不确定性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除了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估算有影响,不确定性同时也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否应该现在就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现在行动应该投入多少?还是等待至少是一些不确定性得到解决?经济学原理建议,在缺乏固定的成本和不可逆转性的情况下,社会现在就应该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应该是在预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相等的那个点。然而,无论是在成本侧的低碳技术的投资还是在效益侧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累计,气候变化和固定成本和不可逆的决策存在着固有的联系。这些特征导致或是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或是没有行动,分别取决于各自沉没成本的大小。实证性的分析和数学模型建议现在就应该开始采取措施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以获得显著的环境效益。Stern的研究报告(2006)显示,如果现在采取行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的损失会控制在每年损失全球1%的GDP。所以他呼吁世界应该立即行动,大幅度的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损失。

五、结语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IT系统;精密空调;维护方法

1 精密空调运行中常见故障告警及原因分析

1.1 制冷系统效果差

精密空调最常出现的问题是温度告警,送风温度过高,制冷系统效果差,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1)精密空调室外机散热片污垢和灰尘积存过多,没有得到及时清洗。

室外机的冷凝器是将室内机制冷时吸收的热量在室外环境下进行弃热来工作的。由于室外机在运转过程中会积存很多污垢,致使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越来越低,导致空调机组的冷凝压力逐渐升高,从而出现制冷效果恶化的问题。

2)机顶回风口过滤网积尘太多

精密空调室内部分装有过滤网,用以滤除空气中的灰尘,如果过滤网积尘过多,会增加室内的风阻,从而影响进风量和室内循环风量。尤其当过滤网网眼积尘过多堵塞时,循环风量会大大减少,无法正常进行热交换,导致制冷能力明显降低。

3)精密空调在日常运转中可能存在R22(俗称雪种)渗漏现象,导致R22份量不够。

空调压缩机的冷却是靠雪种来实现的,如果雪种不够,压缩机的冷却效果也相应变差。

4)室外过滤器脏堵。

该故障表现为室外过滤器前后焊接处有明显的温差,室外机启动频繁,产生室内压缩机低压告警,压缩机停止运转,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制冷。

5)室内风机皮带老化。

风机皮带长时间运行后,出现老化松弛现象,导致风机转速降低,从而影响送风量,无法满足冷却室内温度的需要。

6)排除以上因素,如果制冷效果依然不佳,可以初步判定为电路故障。

1.2 湿度告警

IT系统环境下另一个常出现的问题是湿度告警。一是,湿度太低告警,主要原因是机组的加湿罐长时间使用,导致罐体内部锈蚀严重,或者加湿罐加热电极腐蚀严重,无法正常对加湿罐进行充电加热。另外,室内湿度过高,也会造成这种现象。

2 精密空调日常维护的经验总结

1)定期加固或更换室内风机皮带。由于机组的室内风机皮带长时间使用,会出现老化拉长或断裂现象,导致风机转速降低,影响送风量和制冷的效果。

2)在更换机组压缩机时,需要清洗室外过滤器,否则容易导致过滤器脏堵,引起压机低压告警和制冷系统故障。

3)定期清洗或更换加湿罐。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加湿罐罐体内部锈蚀结垢和外部加热电极锈蚀严重,会影响加湿的效果,因此需要定期清洗或更换加湿罐。

4)定期清洗室外机散热片。当机组室外机的散热片积存过多污垢和灰尘时,需要及时清洗散热片。清洗过程中,可用高压水枪或软皮水管等,顺散热片方向进行冲洗,以恢复室外机散热效能。此项工作需定期进行,至少半年清洗一次,室外机清洁工作允许对应的机组在运转状态下进行。

5)定期清洗室内机组回风口滤尘网。取出过滤网后,过滤网上如果仅是灰尘,可以轻轻掸去,或用吸尘器吸去灰尘后放回原处,若污染严重,可以用中性清洁济冲洗,晾干后小心装入原处。

6)主备机组定期交替使用。

7)湿度设置不宜过高,温度设置不宜过低,避免出现结霜凝露现象,参数设置标准为温度22±1°,湿度60±5°。

3 机房精密空调制冷不足的解决对策

随着数据中心机房内计算机设备装机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心机房内的大中小型机、存储阵列、刀片服务器等大功率、高密度、高发热量设备的迅速增加,一些机房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机房精密空调制冷量不足的情况。

3.1 机房面临制冷不足的情况

某单位中心机房的精密空调在2005年安装时是按照415W/平方米的制冷量设计的,当时机房内装机总容量为66kW,主要设备是IBM SEVE7000、IBM SEVE5000、HP LX200等大机箱的塔式服务器,单台的高度为12U左右,功率在800W左右,一个机柜内装3台设备,功率是2.4kW,因此,6组STULZ 381模块(显冷制冷能力为6×36kW= 216kW)承担制冷任务已显得余量很大。然而,4年后的今天,机房内的负载多以IBM 550、IBM 570、HP BL480等高密度和高发热量的机架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为主,单机柜的功率多在5kW左右,整个机房的功率已猛增到160多kW,而且还呈现继续增加的态势。天气炎热的时候,机房精密空调端的温度设定到19℃,但是机柜那端的温度还维持在25~26℃。如不增加空调,则现有的精密空调在夏天将不堪重负,可能会影响到机房设备的稳定运行,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如要在早已投入运行的机房内再增加空调,不仅要考虑安装场地空间和电器增容、费用申请、设备运输安装等一系列繁琐程序,而且一定会面临在机房内加装空调过程中焊接管线等操作对机房安全产生的威胁。

3.2 室外机雾化预冷系统的效果

由于外机散热器在露天工作,随着空调室外机风机的不断吸风,灰尘会不断地积聚在室外机入风口,积聚厚了也会严重影响室外机的散热能力。还有,空调冷凝器的散热能力还与室外空气的温度、空气的流速密切相关,气温低、风速大时其散热效果比天气闷热时要好得多。室外机雾化预冷系统采用一个专用的装置对室外机喷以雾化水汽,从而达到与雨天类似的室外机辅助冷却效果。我们在精密空调室外机散热器的底部对应区域各安装一个雾化喷水龙头,对室外机进行雾化水喷射,并且对其辅助冷却的效果进行了跟踪测试。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在同样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启用水喷淋的要比不用水喷淋的平均提高制冷能效比17%左右;②在晴、热的气候条件下,其辅助制冷的效果要明显高于阴、凉的天气;③其对精密空调的辅助制冷效果与天气的温度成正相关关系。因此,雾化水辅助冷却系统越是在晴热高温天气,其辅助制冷的效果越是明显,可以显著改善机房精密空调制冷量不足的情况。

3.3 雾化水辅助冷却系统的应用

为了使雾化水辅助冷却系统能够根据室外气温的高低自动调节喷水降温,在该系统中加入了一套自动温度控制装置,通过温控电路和电磁阀对水流进行开关控制,当室外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可根据需要设定,我们暂时设定室外机温度为40℃),该温控装置即会自动打开水系统的电磁阀门,通过雾化喷头喷出高压雾化水对高速工作的室外机组喷水降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也可设计为根据太阳照度设计成光控或根据空调压缩机本身压力大小设计成压控等。

实践证明,在空调室外机上安装该系统后,能够有效地提高室外机组的散热能力,使压缩机制冷系统的压力基本保持在正常的工作压力范围之内,提高了工作效能,缩短了压缩机的工作时间,也相应提高了机房空调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该系统工作时用高压雾化水对室外机散热器进行喷射,因而实际上还兼有清洗去除灰尘、污垢等散热器上的覆盖物以增强散热能力、避免高压保护的作用,使原先机房内盛夏季节里空调制冷能力不足的现象得到了较大幅度的缓解,而随着备份冗余量的实际增加,精密空调的后备保险系数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晓军,陆净.机房精密空调、中央空调雾化喷淋节能案例[J].城市开发,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