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幕墙;通风;节能

通风式(又称双层式、呼吸式)玻璃幕墙,它是由双层玻璃幕墙组成,在双层之间的“空腔”(或称为通道)里;空气起作隔离内外层玻璃幕墙因空气温差产生的冷热交换,当它受到外力(如抽风机)或自然通风的作用产生流动时可以被排出;排出“空腔”内受到外层玻璃幕墙传导的冷(热)空气;就能排除或减少其对内层玻璃幕墙外表面层气温的影响;也就能保持室内空气温度相对稳定,从而减轻或不增加室内空调或采暖系统的运行负荷,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或寒冷的冬天,室内外气温相差很大时这种节能降耗更显著,这是与单层玻璃幕墙的根本区别。

能不断排出“空腔”内受到外层玻璃幕墙传导的冷(热)空气;这是通风式玻璃幕墙功能的关键所在,除了要研发创新该项幕墙的构造技术、材料技术、控制技术外,该项幕墙通风原理的探讨;特别是探讨能以自然通风为主、电力通风为辅的排出方式更有意义。因仅靠自然通风的原理难以保持排风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靠电力通风排气会增加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达不到节能降耗目的。

我们知道空气定向流动必须要在流动方向的两端存在压力差,由压力高的地方流向压力低的地方,这种压力是空气自身的静压与外来的动压之和。而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的“空腔”内,沿建筑物高度如何产生下高上低的空气压力差使空气由下而上地流动呢?在敞开式外循环体系通风式玻璃幕墙中;夏季“空腔”的空气在阳光照射下升温;幕墙上下开通风口使空气对流,产生“烟囟效应”,是利用等压过程中气温升高体积膨张(向各方向产生静压力)的原理。当打开“空腔”上下设置的进排风口,“空腔”内升温的空气在向其他方向膨张受阻的条件下;迫使它向上膨张形成空气上浮经排风口排出(并非是上下排气口之间有静压差),带走外界热空气对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气温的影响。冬季关闭外幕墙上设置的排风口,滞留“空腔”的空气;在阳光照射下升温产生“室温效应”,隔离外幕墙玻璃接受外界冷空气对内层幕墙玻璃外表气温的影响;以保护室内气温稳定。

上述冬季的“室温效应” 和夏季“烟囟效应” 是在有阳光照射下的条件形成的,而实际上还存在着无阳光照射;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的“空腔”内难以形成冬季“室温效应” 和夏季“烟囟效应”。那么是否因无阳光照射双层玻璃幕墙内外之间无温差呢?其实不然。实际上在冬季无阳光照射的时段;如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早上、晚上、夜间将有十几小时;还有降雪下雨天、多云阴天等。室内气温经空调采暖系统处理会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的温度;比如C氏18—25度,而室外在无阳光照射下气温会更低;甚至于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双层玻璃幕墙内外温差更大,这些时段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的“空腔”内无“室温效应”,“空腔”内的气温会大大降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层气温,从而降低或影响室内温度。若要保持室内稳定的温度就需要增加空调采暖负荷。既便夏季炎热的天气里无阳光照射的时段;晚上至夜间22时之前,由于地表在白天阳光照射下吸收大量的热量,到晚上夜间需要散热蒸发而使室外气温升高,这时段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的“空腔”内;“烟囟效应”就没有白天阳光照射下那样的效果显著,“空腔”内的空气也会吸收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冷气温度而影响室内温度,若要保持室内稳定的温度也需要增加空调制冷负荷。

作为通风式(双层)玻璃幕墙的本质作用;是利用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空腔”内的空气隔离或减少外界冷(热)空气对室内气温的影响,使室内生活、工作有良好的相对稳定的舒适环境。而“空腔”内作为传媒介质的空气是分子运动较为活跃的物质之一;即对物质温度的传递(吸热或放热)异常活跃。利用这种“介质”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利用它“隔离”外来冷(热)量,另一方面它又传递(吸收或释放)外来的冷(热)量。

利用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空腔”内的空气介质,就要利用它“隔离” 外来冷(热)空气的长处,避它传递(吸收或释放)外来冷(热)空气的短处,实质上就是让它的气温与室内气温相近,降低它向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传递冷(热)空气的能力,减少它对室内气温的影响。同时要让它在“空腔”内上浮流动,否则,它滞留在“空腔”内的时间长,会吸收外层幕墙玻璃传导的外界空气的冷(热)量;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气温温差变大;影响室内气温的变化。在敞开式外循环体系通风式玻璃幕墙中,一般外层幕墙采用中空钢化玻璃和利用各种形式的遮阳板遮阳,其意义就在于夏季隔离和遮挡阳光照射使“空腔”内气温升高,减少“空腔”内气温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气温的温差。打开外玻璃幕墙上下进排风口让“空腔”内热空气上浮流动;既带走内层幕墙玻璃外表层升温的空气,也减少“空腔”内气温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层气温的温差。

双层幕墙之间“空腔”内的空气气温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层气温温差越小;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层的冷(热)交换能力越弱;保护室内气温稳定的能力越强。冬季采取“室温效应” 和夏季采取遮阳换气的“烟囟效应”;都是在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使“空腔”内的气温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层气温温差减小的措施。在无阳光照射的时段;如何调节“空腔”内的气温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气温相近?使冬季“室温效应” 和夏季“烟囟效应”不受无阳光照射的影响而发挥作用,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我们知道建筑物地下室的气温相对于外界气温可谓“冬暖夏凉”,且一年四季保持相对稳定。它是由于地面层和建筑物长期隔离室外;不受室外气温冷暖变化的影响以及与“地气”的交换形成的,又因地下室与室内电梯井及消防安全楼梯通道相通,因此常年与室内气温相近。并且与停车场的进车道相通;由进车道通向外界可引进室外新鲜空气,故地下室空气可谓是无能耗资源。若把地下室空气引入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空腔”内作为介质;隔离内外层玻璃幕墙之间空气的冷(热)交换;对建筑物内空调采暖系统的节能降耗将更有意义。

在通风式玻璃幕墙中;“封闭式通风体系”外层玻璃幕墙为全封闭状态,内层玻璃幕墙下部开设通风口,室内空气经该风口进入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空腔”,“空腔”与室内空调采暖系统的抽风管相通,通过空调采暖系统风机的运行;强制性使“空腔”内空气流动循环,使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气温接近室内气温,以达到室内气温稳定。但这种以室内经过空调采暖系统制冷(或加温)的气体作为“隔离”介质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时为使“空腔”内空气循环流动;需要借助专用设备的运行驱动又增加消耗能源。所以“封闭式通风体系”的玻璃幕墙不被采用也在情理之中。

利用空气压强P、体积V和温度T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室内外空气压强P不变时(其实对建筑物所在地;室内外的大气压是一样的);空气的体积V随着空气温度T的升高而膨胀。敞开式外循环体系通风式玻璃幕墙夏季的“烟囟效应”;就是利用“空腔”内气体升温自然膨胀形成气流,故称自然通风。

利用“封闭式”和“敞开式”通风式玻璃幕墙各有的特点;引入地下室空气作为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空腔”的介质;来实现通风式玻璃幕墙节能;特别是针对无阳光照射条件下的节能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地下室的气温相对于外界气温是“冬暖夏凉”;常年与室内气温接近,用这种介质对保护内层幕墙玻璃外表气温不被散失;保持室内气温稳定,且在无阳光照射的条件下也能发挥冬季“室温效应”和夏季“烟囟效应”。

引入地下室空气到双层玻璃幕墙之间的“空腔”里,类似“封闭式”和“敞开式”通风式玻璃幕墙下端开风口;即在地下室护墙体上部开排气口;地下室空气通过排气口经构筑的风道(风道出口要高出室外地面1M左右,且在双层玻璃幕墙之间)进入“空腔”,在外层玻璃幕墙的顶部开设排气口,使地下室排气口与外层玻璃幕墙的顶部的排气口之间因温差而产生压力差,形成自然通风的效果(当然上下排气口需要装置防护网和控制风量风向导流百叶片)。这也是利用空气压强P、体积V和温度T三者之的关系中当体积V不变时气温T上升压强P增大的原理。

冬季在无阳光照射时段(这段时间比有阳光照射的时段更长;达十几小时),内外层玻璃幕墙之间气温相差很大(如果室内气温设置在C氏18—25度:室外气温会零下甚至于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双层幕墙之间“空腔”里的空气在内外层玻璃气温相差很大的条件下进行冷热交挽;会大量吸收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的热量而降低室内的气温。地下室气温“冬暖”与室内气温相近;将它引入双层幕墙之间“空腔”里;它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的气温温差小;吸收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热量的能力低;以达到保持内层幕墙内侧气温稳定的作用。夏季在无阳光照射时段;利用地下室气温“夏凉”的特征;将它引入双层幕墙之间“空腔”里;它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的气温温差也很小;与内层幕墙玻璃外表面的冷(热)交换能力低;同样对保持内层幕墙内侧气温的稳定起作用。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第2篇

自然通风温室

自然通风是解决温室降温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温室应尽快采用自然通风形式。

台湾最早的温室――太子楼温室(图1),即采用了自然通风的形式。这种温室为钢结构玻璃温室,从外形上看犹如单层厂房上增设了一条连续的固定式通风阁楼,由于通风口设在温室屋脊的最高位置,所以,温室的自然通风效果最好。但由于早期建造的这种温室形式自动化控制程度较低,温室的开窗通风主要依靠人工控制,直接影响到其使用效果。随着现代塑料薄膜温室的兴起,这种温室形式基本淡出了温室生产者的视野。

塑料薄膜温室中除了传统的圆拱屋面塑料温室外,为增强温室的自然通风能力,大多采用锯齿形温室。台湾的锯齿形温室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温室的屋面都设置锯齿通风口,如图2;另一类是温室锯齿口屋面和圆拱屋面交替设置,如图3。锯齿形屋面从大类上分可分为圆拱屋面锯齿口屋面(图2a、图2b、图3a)和一面坡平屋面锯齿口屋面(图3b);圆拱屋面锯齿口屋面又根据锯齿口的大小和锯齿口在圆拱屋面上的弧面位置不同,大体可分为1/3齿口屋面(图3a)、2/3齿口屋面(图2a)和1/2齿口屋面(图2b)[1] 。应该说锯齿口的高度越高,温室的自然通风能力将越强。

对于锯齿口的朝向,台湾的生产者也进行过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和实践。一般,同一栋温室上的锯齿口朝向总是朝向一个方向,对有明确主导风向的地区,锯齿口的朝向一般朝向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这样一则通风效率高,二则施工安装标准化。但也有温室建设者将相邻两个锯齿屋面的锯齿口相对或相背设置,以期在不同的风向作用下,分别开启不同朝向的锯齿口,以获得全天候高效率通风的效果(如图4)。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措施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如果只开启顺风方向的通风口而关闭逆风方向的通风口,则整个温室的通风量将不足;在风力较小的时段将所有通风口开启后,相对的两个通风口由于通风口压力可能不同,直接影响到对面风口的通风量,从而影响到温室的整体通风量,也影响温室内部的局部通风,造成温室内气流场和温度场的不均匀。在考察访问的过程中,温室生产者多次强调了这一问题,因此告诫我们在今后的温室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设计这种形式的温室,以免给生产带来不利。

遮阳降温温室

台湾本岛的地理纬度在北纬22°~25°,北纬23.5°的北回归线通过花莲、嘉义附近,因此周年太阳辐射强,温室生产大多采用遮阳设施,尤其以种植蝴蝶兰等弱光型植物为代表的温室,更是采用了温室屋面和四周全遮阳的措施,如图5。全遮阳的遮阳材料选用了黑色丝线编织网,织网丝线较密,因此,在遮阳的同时也能获得防虫的效果。所以,在我们看到的温室中完全取消了温室通风口的防虫网,而将所有通风口完全敞开,这样做反倒增强了温室的通风效果,也降低了温室通风口防虫网安装的成本和用工。由于台湾地区周年降雨量大,而且各季分布相对比较均用,天然的降水直接清洗了屋面防虫网,更减少了温室通风口的积灰阻力,温室的自然通风效果将能得到持续和稳定的保证。故而,在台湾地区这种全方位遮阳的自然通风温室,在遮阳、降温、防虫和造价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综合性能颇佳的温室形式。中国大陆的海南岛和其他气候类似的地区温室设计可借鉴和参考。

抗台风温室

台风是台湾岛每年多次必然登陆的气象灾害,因此,温室的抗台风是温室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除了在结构强度和构造上满足抗台风要求外,台湾的温室设计者在温室的结构形式上也开发出了适宜抗台风要求的多种结构形式。采用倾斜墙面导流气流便是其中最典型的温室形式,如图6。虽然在一些地区台风的路径和方向是固定不变的,但由于局部地形的变化(主要为山区地形)温室实际承受的台风的风向可能不同,因此,在温室抗台风设计中对倾斜墙面不仅要设计在温室的侧墙,而且要设计在温室的山墙,这样不论从哪个风向来的风力均可以有效导流,以减轻温室墙面的实际风力。

除了采用倾斜墙面导流气流减轻墙面风荷载外,在温室的周边设置防风网或绿植风障也是减轻温室结构风荷载的有效措施。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他形式温室

除了上述一些看似常规但又富有特点的温室外,在参观过程中还看到了一些看似“标新立异”的温室,其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值得大家挖掘和思考。

一种温室是在传统的圆拱形塑料薄膜温室的屋面上设置了间隔的凸起屋面,如图7。据介绍,这种变化的凸起屋面也是一种自然通风温室,其利用温室屋面的高低错落,将热空气引向温室的高层屋面,使温室低层的空气温度降低,利用高低错落屋面,自然形成了温室的屋面通风口,也便于室内高温空气的排除,因此,温室的凸起屋面不仅起到了集聚高温空气的作用,而且也自然形成了温室的通风排气口,在温室造价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温室的自然通风能力得到大大加强,也不失为一种自然通风的好方法。

另一种形式的温室是将温室完全架离地面,如图8。这种温室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理念设计的。一是温室架离地面,不破坏土壤表面,所以是一种完全生态型的温室;二是温室的通风采用了从地面进气、屋脊排气的气流组织形式,使温室自然通风的高差达到了最大,按照自然通风的原理来讲,最大限度利用了自然通风的条件。为了增大温室的通风效果,温室排风口采用了屋脊凸起形结构,同时在排风口上还间隔设置了排风风机,在保障温室最大自然通风能力的前提下,还增设了进一步的保险措施,使温室在自然通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启动风机通风,可进一步加强温室的通风能力,保障温室足够的通风降温要求。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外墙;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保温设计综合处理的基本原则

为了能够有效地使建筑物达到较好的保温效果,应充分把握建筑物保温设计原则,使建筑物尽可能地满足这些原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保温效果。在对建筑进行保温设计应掌握的设计原则如下:

1、应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以及保证建筑物具有适当的间距。当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时,可有效地利用太阳能,达到节能和杀菌效果。对于建筑物的朝向应不让建筑物大面积外表面朝向冬季主导方向,以减少对流换热损失。

2、选取有效的建筑体形以及平面形式,通过建筑物的体形系数(s)来把握。体形系数(s)即为一栋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F0与其所包围的体积V0之比。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对于不同地区以及建筑层数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见表1所示。

表1建筑物体形系数规定

3、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从而使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在设计时,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的总热阻不低于最小热阻,以能有效地控制内表面温度;同时应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避免潮湿、防止壁内产生冷凝。

4、除了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外,建筑物的窗墙比等对建筑物的耗热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适当地减小建筑物的窗墙比以及加强建筑物的密闭性,可有效地避免出现冷风渗透的不利影响现象。对于避免冷风渗透,目前可采取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增加建筑物的密闭性。

二、建筑保温设计综合处理技术

结合建筑保温设计综合处理原则,在进行对建筑保温设计时,应当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如当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时,应有效地利用太阳能保温措施。

1、对于南向大窗口,冬季白天使大量阳光透入,夜间则用专门的保温窗帘或保温板遮挡窗口。室内地面需用蓄热能力大的材料,如砖或混凝土等做成,在白天吸热并储存热量,夜间不断向室内释放,使室内维持一定温度,其他朝向的各面围护结构则尽量加强保温,减少热量散失。

2、对于有阳光间与主体房间相邻情况,阳光问不但有很大的窗口其地面也是蓄热体,阳光通过玻璃照射到蓄热体上储存热量,从而提高室内温度,而主体房间是通过与阳光间相邻的墙或窗获得热量。夜间用保温窗帘将阳光间与主体间隔开。另外,为了有效地防止阳光间夏季过热,在窗上方应有可调节的排气孔和遮阳措施。

3、减少冷风影响的措施。应尽可能使建筑物大面积外表面不朝向冬季主导风向。当条件限制而不能避开主导风向,则应在迎风面上尽量少开门窗。同时充分利用周围自然条件挡风。

4、房间的热特性应适合其使用性质,如全天使用的房间应有较大的热稳定性,以防室外温度下降或间断供热时,室温波动太大;对于只有白天使用的房间,则应在开始供热后,室温能较快的上升到所需的标准。而对于室外气温昼夜波动,为了让室内热环境能维持所需的标准,在供热方式供热的间歇时间不宜太长,以防夜间温度达不到基本的热舒适标准。

三、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设计

(一)外墙保温设计理论分析

目前,对于建筑物的外墙进行保温设计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是最小热阻法,见公式(1)所示,但对建筑物进行在实际保温设计时,如居住建筑、医院、幼儿园、办公楼、学校等建筑物的外墙为轻质材料或内侧复合轻质材料时,则外墙的最小传热阻应在公式(1)计算求得最小热阻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附加,其附加值应按规定的采用。

(1)

式中,为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为冬季室外计算温度,℃;n为温差修正系数,可通过查表得到;为内表面换热阻,m2·K/W;t为室内空气与外墙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

(二)外墙保温设计考虑因素

外墙作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温能力的要求,取决于房间的使用性质及技术经济条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应该充分保证外墙的内表面不结露,即建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该不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②对于民用建筑来说,不但要确保其外墙内表面不结露,并且还应满足一定的热舒适条件,限制内表面温度,从而避免出现过强的冷辐射效应;③建筑物的外墙应具备一定的热稳定性。

(三)建筑外墙保温设计方案

为了更好的达到建筑保温要求,常见的外墙保温设计有如下几种方案:

1、采取单一材料的保温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是由导热系数很小的材料来做保温层,从而满足外墙保温要求。这种设计方案所采用的保温材料,其保温性能比较高;由于其保温材料不起承重作用,可选择的灵活性比较大。例如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或轻型空心砌块墙体,这种保温设计适合非承重结构的填充墙保温要求。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第4篇

1温室结构存在的问题

温室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环境,是温室生产关键条件。经1年观察和应用,其效能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

1.1温室高度不够,它是按43型温室演化而来,(如图1所示),由于高度不够和斜玄过直,温室空间小,特别是前底脚处80 cm内高度不足60 cm,无法生产果菜类,温室空间小导致室温升降温太快,不利于设施环境的调控和栽培管理。

1.2温室都在地平面以上建造,保温难度系数增大。2008年冬季有90 %以上的温室霜冻期超过15 d。

1.3后墙的保温效果不好,缓冲夹层没有填充物,有苯板的摆放很随意,砖墙缝隙封堵不严,使防风保温功能降低。

1.4前底脚没有设防寒沟,前部受冻严重。

1.5后屋顶防寒采用苯板,苯板下缺少蓄能层。

2温室改造方法

2.1下卧40 cm(如图2所示),345 m2温室空间就能增加138 m3。

2.2再适当对弦弧度稍作调整(如图3所示),弧线再起高0.5 m,温室容积一共多增加200 m3,增加57.9 %的空间,这样不仅可耕种的空间加大,弧度增大后受光面积也会相应增大。光照强度也会更好,对整个温室的小气候的调控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作物冬季的生长和发育将有更多的保障。

2.3最低气温达到-37.6 ℃的霍林郭勒地区(东经119°北纬45°),现在所建温室必须加以改进才能达到冬季使用标准。不仅内墙高度提高,后墙的后部最好用土培起来,这方法即经济又省钱,效果很好。

2.4砖墙缝隙也要堵严。

2.5缓冲夹层最好用土或柴草添实,贴砖墙两边用塑料布密封。如果没有填充物缓冲夹层,气温很低,砖墙导热系数较高,很容易将温室温度传导出去,而降低室温。

2.6寒冷区前底脚外设防寒沟也是必要的措施,用秸秆或其他保温好的材料填充,可有效防止底脚处降温过快。

2.7温室只有保暖的前提下,才会有通风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改善温室小气候,以利于蔬菜更好地生长。

一个温室的设计到建筑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我们要因地制宜设计和施工,以节能省材为原则,把握每个技术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给生产带来更大的便利和保障。

3环境调控

环境调控过程中通风是重要环节,温室的人工环境是否贴近自然,是否适合作物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放风措施实施是否得当。温室环境调控不当作物会产生生理病害或病菌型病害。所以我们要了解生产作物的生长习性和温室特点,对病害形成原因也要有足够的认识,采取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尽可能回避病菌的发育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将环境调控在可生长又不易生病的境界,生产会更有成效。可是要使环境调控能更好地实施,离不开温室的基础环境和效能,温室的基础环境和效能直接制约环境调控。试验中我们育苗试验温室升温太快,温室预留的天窗太小热量不能及时放掉,使温室温度过高,不得不放被降温,因温室构造不合理造成被迫性错误调控而产生如下问题。

3.1水分足的苗株在高温下徒长。

3.2控水严重的在高温下出现假性病毒病苗株或花打顶等生理性病害。假性病毒病很具有隐蔽性,苗期整株发病轻微的和正常株苗不好区分,但是定植后出现异常株,表现为颈短而扭曲,叶片凸凹不平,叶脉分布不均等异常叶片,瓜果也是短粗果。从症状看很容易误诊为病毒病,其实它和病毒对作物致病机理相似,但是致病因素是不一样的,应该加以区分和注意。

3.3生产中早期有些农户也是这样操作,忽略放风,导致作物徒长,体内碳水比失调,特别是夜间叶片导出水分很难汽化掉,使清晨叶缘结露和叶片水浸严重,而导致病菌性病害的产生,进一步使蔬菜的产量下降和商品品性降低。

4改进措施

4.1后墙贴挂厚度超过3 cm草帘作为蓄能体,可有效阻隔砖墙的升降温过快。

4.2针对天窗过小,应将棚膜做成上下对接型,在棚膜上方1.2 m处对接,上部棚膜(用聚乙烯材料为好)作为活动膜,以备放大风使用。

4.3放风原则

4.3.1生长前期外界温度低,放风要小,昼短夜长,应适当控水降湿(例如适当稀植,多施有机肥、覆膜、滴灌、隔行栽培等)。

4.3.2温度满足作物可生长的条件下,白天大通风,阴天小通风,果菜类揭被时8 ℃以上,叶菜类5 ℃以上夜间即可小通风或间断型通风。

4.3.3放风应循序渐进为原则逐步适应,不可骤放大风,以免闪坏苗株。

5 栽培实践应用

几年来我们一直以环境调控为主要手段来防治一些病害,效果很好。在此我们也做了设施部分改进的温室试验。

5.1试验品种为黄瓜香农(ZC20)、甜瓜金妃F1,试验温室面积345 m2,共栽植甜瓜350株(双蔓吊架整枝),黄瓜650株。定植时间为2009年3月8日。

5.2放风方式为完全放上风,白天将棚膜下退, 晚上结合天窗放风。

5.3适当控水以提高植株的营养指数,植株叶色深绿。

5.4采用大温差式管理,回避霜霉病及角斑病的发病适宜条件。白天温度提高到32~34 ℃,晚上17 ℃开始落被,植株长到0.5 m高后外界气温逐渐回暖,落被后通风口(房顶天窗式每隔4 m放1个,每个开口30 cm×30 cm)开始不完全关闭(夜温-5 ℃以上可行),22点以前温度不低于13 ℃则不需关闭封口,当外界夜温0 ℃左右时可昼夜不完全关闭封口,阴雨天气依然实行昼夜小通风,前提以早晨揭被时室温不能低于8 ℃为准。

实验结果:早晨结露轻或无,阴雨天叶片水浸状也较轻,连续阴雨6 d后整棚植株霜霉病病率0 %,角斑病发病率0 %。其他棚室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其原因很简单,湿度低不适病菌孢子产生。后半夜低温有效抑制呼吸,减少营养损耗,同时通风好为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气。所以商品瓜也果色鲜亮,优质瓜率明显提高,口感极佳。由此可见设施蔬菜生产环境调控得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常见因湿度引起的病害问题。对减少和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总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设施蔬菜绿色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6结论

6.1利用下卧温室栽培面和以弧形提高采光面,是改善冬季温室增温和春秋季温度缓冲的正确方法。

6.2封堵后墙,夹层填充保温柴草和内挂蓄热草帘,外设置防寒沟,是有效的保温手段。

6.3采光面设置放风口,能够弥补后坡放风不畅的弊端。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范文第5篇

1 温室效应的有关概念

现今全球的地面平均温度约为15℃。可是,如果没有大气,地球的地面平均温度应为零下23℃,(根据地球接受到的太阳热量和地球放出的热量相等算出)。这38℃大体就是因为地球有大气,它像条被子一样包住地球,造成温室效应之故。

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体都辐射光波(包括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光波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暖约6000K(开尔文温度),它发射的光波波长很短,从0.2微米到4微米,其中大约有一半能量集中的0.35到0.7微米,是从紫到红的可见光。短于0.35微米的称为紫外线,长于0.7微米为红外线,人眼都看不见。地面一方面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同时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光波。地球发射的光波波长因为温度较低而较长,在4~100微米之间,称为地面长波辐射或红外辐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遭遇是不同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红外辐射。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到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就是基于这种平衡,才使地面维持一定的温度使我们人类能够赖依生存,万物繁衍不断,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地球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有些类似于种植花卉的暖房顶上的玻璃(因此温室效应也称暖房效应或花房效应),因为玻璃也有透过太阳短波辐射和吸收地面红外辐射的保温功能,对波长较长红外辐射却表现为吸收,吸收后辐射出更长波长的红外辐射,形成逆辐射。

基于以上原理,我们要在课室里演示温室效应,就要模仿一个类似于太阳光照射地球的环境来演示温室效应。为了提高实验的效率我们采用黑色塑料薄膜或胶袋充当地面(它几乎可以把各种波长的光转化为红外辐射,光转为热的效率比较高),用250W戴灯罩的白炽灯发出的光充当太阳光,在离玻璃杯比较近(15cm左右)时,其对玻璃烧杯辐照强度要比太阳光强很多。

2 实验过程

(1)准备材料:1个1000ml透明的玻璃杯、2块硬纸板、2支体温表、透明胶、250W戴灯罩白炽灯、黑色塑料布或胶袋。

(2)实验步骤:如图1将黑色胶袋平放在桌子上,玻璃杯倒扣其上,将2支温度计用透明胶分别粘在硬纸板上;将其中的一支粘于玻璃杯内,另外一支粘于玻璃杯外面,并相对放置,最初可让水银全部甩入水银泡内;用250W白炽灯照射,每过5分钟观测一下,记录一下2支温度计上的温度,看有什么不同。

(3)原理说明:放在玻璃杯中的那支温度计的温度在开始时和外面的温度计处于同一温度环境中,但隔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处于烧杯内温度计水银液面高度始终高于外面的温度计,并且处于烧杯内温度计水银液面在不断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保持某一温度(我们的实验是保持于41℃左右),而处于烧杯外面的温度计液面高度几乎没有变化。这里的玻璃杯就相当于地球表面的空间空气(温室气体),炽热的高温灯丝发出的高频短光波通过玻璃(但也有一部分被反射,这一点和大气有区别,大气可以认为全部通过),它对这些高频短波光是透明的,在玻璃内没有能量积累,黑色胶袋吸收了各种波长的光之后,辐射出红外光线,然后玻璃吸收,通过辐射热交换反射回来了更长波长的辐射热,造成了烧杯内气体温度升高,形成温度效应。但应注意是如果用手摸一下烧杯,你并没有感觉有太大的温度变化和没有用光照射前感觉差不多。它实际上完成的是辐射热交换,在玻璃上并没有太多的能量积累,类似地球高空空气长时间经太阳照射温度几乎没有升高一样,它的任务是辐射热交换,相当于地球保温的一个屏障。

以上是室内演示温室效应一个简介,虽然和真实的大气温室效应在结构模型上不尽相同,但也可以说明温室效应的一些问题,其优点就是该实验可以在教室内进行,能够使更多的同学直接感受实验过程,并且取材容易。我想在这方面做些探索,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