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券市场概述

债券市场概述

债券市场概述

债券市场概述范文第1篇

中小企业私募债是我国中小微企业在境内市场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的,发行利率不超过同期限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期限在1年(含)以上,对发行人没有净资产和盈利能力的门槛要求,完全市场化的公司债券。 

自2012年5月22日,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成功。截至2012年12月31日,沪市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通过备案100只,备案总金额126.52亿元;截至2013年5月31日,深市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通过备案146只,完成发行98只,募集资金115亿元,平均票面利率为9.25%。 

中小企业私募债也被称作中国版高收益债券(即“垃圾债券”),发展如此迅速、收益如此之高,促使投资人不得不关注其风险问题。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主要风险及度量 

(一)主要风险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所面临的风险,根据能否分散,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中,系统性风险主要体现为利率风险,此外还包括宏观经济风险、其他市场波动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主要体现为债券发行人的信用风险,此外还包括信用评级下调风险、回售性风险等。 

(二)主要风险的度量方法 

1.利率风险的度量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银行基准利率变动所带来的债券收益率变化。久期是常用的利率风险度量指标,其值越高,利率风险也就越大。1938年麦考利提出久期概念,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是麦考利久期,ct是债券未来第t次支付的现金流,T是债券在存续期内支付现金流的次数,P是债券价格,PV(ct)代表债券第t次现金流用债券到期收益率贴现的现值。 

2.信用风险的度量 

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包括专家评价法、信用评分模型和现代风险违约概率模型等。 

专家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的5C或者7C法则,即品质、资本、能力、抵押、经营环境以及后面加入的现金流、企业持续性或者控制力。由于该法则主要依赖于专家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主观性较强,无法形成较为统一的评价。 

信用评分模型是通过统计及数学的方法设计出各种统计概率模型来评估信用风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Z-Score评分模型。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高收益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大大推动了各类限贷风险违约概率模型的发展,出现了包括如风险中性定价以及死亡概率等针对单一对象的风险模型,以及包括Credit Metrics,Credit Portfolio View以及Credit Risk等针对投资组合的风险模型。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本文选用美国经济学家奥尔特曼提出的信用评分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其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式中:X1=流动资本/总资产; 

X2=留存收益/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优先股和普通股市值/总负债; 

X5=销售额/总资产。 

Z值越大,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其所发债券的信用风险也越小。 

判断规则为:若Z>2.99,公司债务较为安全;若 1.8≤Z≤2.99,属于违约中性;若Z<1.8,则公司破产概率大。 

对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检验 

虽然我国债券市场并未出现违约事件,但不乏信用风险事件。例如,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超日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其发行的“11超日债”也已暂停上市。鹏元资信于2013年4月11日下调上海超日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级至BBB+,下调“11超日债”信用等级至BBB+(见表1)。 

表1 上海超日历次评级调整 

日期 主体评级 评级展望 债项评级 评级机构 

2011-07-13 AA 稳定 AA 鹏元资信 

2013-01-08 AA- 负面 AA- 鹏元资信 

2013-04-11 BBB+ 负面 BBB+ 鹏元资信 

根据上述信用评分模型,利用上海超日公司公布的季度财务数据,计算其Z值(见表2)。 

表2 上海超日的Z值 

日期 X1 X2 X3 X4 X5 Z 

2011-06-30 0.82 0.0073 0.0195 1.1787 0.247 2.01 

2011-09-30 0.81 0.01 0.0371 1.1429 0.36 2.15 

2011-12-31 0.61 0.0095 -0.0092 0.7249 0.30 1.45 

2012-03-31 0.72 0.01 0.0051 0.5641 0.074 1.31 

2012-06-30 0.66 0.0092 -0.0189 0.562 0.13 1.21 

2012-09-30 0.68 0.0105 -0.0024 0.57 0.29 1.59 

2012-12-31 0.44 0.0126 -0.2867 0.188 0.273 -0.015 

债券市场概述范文第2篇

本文将在数据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本模型VAR的计算方法。笔者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检验,以确定数据的基本性质。计算后的数据序列基本特征值(见表1)显示:

(1)两类指数序列分布均为非正态分布。

(2)两类指数序列分布均为非对称分布。为了进一步准确判断数据序列特征,笔者利用QQ图对指数收益率进行检验(见图1和图2)。结果显示:两类指数收益率不服从正态分布,且为非对称分布。由此,本文选用广义自回归条件方差及其扩展(GARCH族)模型计算VAR取值。为确定ARCH模型的具体形式,笔者进行了ARCH效应判断(ARCH-LM检验)及滞后阶数p的选取,以确定模型中的均值方程和方差方程形式(见表2和图3)。数据显示债券指数序列存在显著的ARCH效应,残差序列存在一阶ARCH效应。因此确定建立GARCH(1,1)类模型计算VAR取值,由此得出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风险程度。

风险测算

确定后的具体模型计算如下:模型的收益方程为:指数的标准差;qα代表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下对应的分位数。由以上步骤计算出的VAR值为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指数收益率在显著性水平下的最大可能损失值,即市场风险程度。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得出的结果(见表3)。将所得各参数代入式(7),计算得出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风险评估结果(见表4)。

结论

根据定义计算得出的VAR取值应为负数,表示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上,一段时间内金融市场发生的可能最大损失。其绝对值愈大,则市场损失愈大,表明市场风险愈大,反之亦然。以上经验性研究结果显示:

1.由两类指数序列计算得出的VAR均值表明。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市场风险处于极低水平,爆发风险的概率不大。其中,由中银香港人民币债券指数计算得出的VAR均值区间为[4.55E-06,5.08E-06],表明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上单个交易日内由市场风险导致的期望损失可能达到初始价格的0.00455‰至0.00508‰;由中银香港人民币离岸投资级别债券指数计算得出的VAR均值区间为[4.05E-07,4.46E-07],表明香港人民币离岸投资级别债券市场上单个交易日内由市场风险导致的期望损失可能达到初始价格的0.000405‰至0.000446‰;后者数值低于前者一个数量级。

2.由两类指数序列计算得出的VAR标准差显示。不同信用级别的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风险波动程度存在差异,人民币离岸投资级别债券①风险波动程度低于人民币离岸债券整体风险波动程度两个数量级。结果表明,现阶段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风险可概况如下:

(1)现阶段香港人民币债券整体市场风险可控。

(2)不同香港人民币债券子市场的市场风险不同。

债券市场概述范文第3篇

实证研究 (项目编号:HB10XGL021)

摘要:可转换债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一种较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其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大多对可转债的融资风险及其防范缺乏足够的认识,且风险化解能力不足。本文从可转债融资风险的特征入手,通过可转债融资风险与普通债券融资风险的特征比较,深层次分析了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可转债 融资风险 成因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可以归纳为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风险的狭义定义,即风险是指事物损失的不确定性。二是风险的广义定义,即指事物的不确定性。显而易见,风险的狭义定义没有涵盖事物盈利的不确定性。在经济行为中,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积极性进取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风险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就是广义风险的概念。本文采用风险的狭义定义。

一、可转债融资风险的特征

(一)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构成要素

可转债融资风险概念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可转债融资风险概念的内涵表述中的显性必要因素。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本质属性、主体(风险承担者)、风险因素、形成过程、时限期间称为“可转债融资风险概念构成的五要素”。

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本质属性是可能产生损失的不确定性,亦即可转债融资风险的类别属性。

可转债融资风险的主体即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承担者,亦是可转债融资企业,或称为可转债的发行者。

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风险因素,即企业在利用可转债融资过程中,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结果是可转债融资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其中,风险因素是可转债融资风险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可转债融资风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风险事件是由于环境变量发生无法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变动从而导致风险结果的事件,它是风险存在的充分条件,在整个可转债融资风险中占据核心地位。风险事件是连接风险因素与风险结果的桥梁,是将可转债融资风险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媒介。

可转债融资风险的形成过程即被界定在可转债的融资过程内,可转债融资过程可分为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过程、上市过程、转换股份过程和偿还过程。

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时限期间即被界定在可转债的融资过程所对应的“一定期间”。

(二)可转债融资风险概念的显性特征

1.可转债融资风险的二元风险复合性――兼具债券风险和股权融资风险的复合风险。由于可转债本身兼具债券性质和股权性质,利用可转债这种金融衍生产品融资时就必然具有债券融资风险和股权融资风险的复合风险。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二是举债而导致股东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风险。

2.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单元性――企业融资者。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企业所有者的委托人仅仅是所有者经营和管理企业。虽然经营者也要承担一些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但是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就是企业的所有者,或称为企业融资者、可转债的发行人。

3.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风险成因多元性。虽然可转债融资风险可以分解为债权性融资风险和股权性融资风险,但是引起其风险的因素往往呈现为多元性因素,这里不仅仅是指某种风险因素既可诱使债权性融资风险又可诱使股权性融资风险,更重要的是指往往同时存在多种风险因素诱使可转债融资风险事件,造成风险损失。

4.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风险过程阶段性。一般而言,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风险过程,在时空上可分解为四个阶段:可转债的发行风险、可转债的上市风险、可转债的股份转换风险、可转债的偿还风险。四个阶段逐次链接,结点明晰且突出,便于风险阶段的识别及防范与控制。

5.可转债融资风险的存在必然性。可转债融资风险在实质上,最起码在融资起点上是由于企业负债融资而引起。企业如果全部资本都是自有资本而没有负债融资,则不会存在融资风险,可转债融资兼具负债融资的固有属性――负债融资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三)可转债融资风险与普通债券融资风险的特征比较

债券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发行债券负债经营后,不能到期及时偿还债务本息或是股东权益受损的可能性。其风险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支付风险,即企业收不抵支或现金流量不足导致的不能及时偿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二是企业未能合理设计财务杠杆支点,致使股东权益受损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企业收可抵支、现金充裕,但由于财务杠杆支点不当,也可能使股东收益减少。这可以从下面公式看出: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1-所得税率)+产权比率×(总资产报酬率-负债利息率)×(1-所得税税率)。当总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利息率(负债成本)时,净资产收益率为正,财务杠杆呈现为正效应,即净资产收益率随负债额的增加而增加。当总资产报酬率小于负债利息率(负债成本)时,净资产收益率为负,财务杠杆呈现负效应,即净资产收益率随负债额的增加而减小。此种情况即为财务杠杆支点设计失当,股东利益受损。此时,股票和债券分别作为两种独立的金融产品进行融资,在调整财务杠杆的支点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措施之一:一是只改变股权值,使资本结构改变以调整支点;二是只改变债券值,使资本结构改变以调整支点;三是既改变股权值又改变债券值,使资本结构改变以调整支点。也就是说,针对债券融资风险而言,可以通过采用三种操作来调整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的正负方向,以达到调整财务杠杆、控制债券融资风险的目的。

可转债融资与普通债券有所差异。原因是,可转债将债券产品和股权产品合二为一,债券和股权不再独立,无法单独采用上述三种操作来达到调整企业财务杠杆效应的正负方向,控制可转债融资风险。因为,可转债发行以后,到期后是转换为股权,还是获得偿还的本息,将由可转债的持有者而非企业经营者决定。换言之,债券融资风险的财务杠杆支点的控制者是企业经营者,可转债融资风险的财务杠杆支点的控制者是可转债持有者。

二、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成因

(一)证券市场整体结构缺陷构成的风险

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发展则相对滞后。这导致市场风险增加,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长远和良性发展。股票市场是具有强烈的波动性和投机性的高风险市场,而债券市场的特点是风险低、流动性高、收益稳定。股票市场相对于债券市场过度超越发展,致使投机气氛过于浓厚,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或失控。投资者难以通过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品种的有效组合来分散投资风险,造成相互制衡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机制缺失。基金市场滞后使得机构大户难以发挥投资基金的稳定市场功能,更加突出了市场的非理性。与此同时,整体结构缺陷所导致的市场风险会呈现随市场结构差距的拉大而愈发突出的趋势。

(二)股票市场结构缺陷所构成的风险

由于投资主体结构、交易品种结构、股权结构和市场层次结构存在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股票市场风险。

一是从投资主体结构看,目前,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结构呈散户主导型特征,而机构投资者的比例较低,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入市资金量大而投资行为理性,更注重投资的安全性及长期利益,更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散户投资者入市资金量小而投资行为非理性,更注重投资的收益性及短期利益,风险意识淡薄,且风险防范能力弱。机构投资者数量过少致使稳定市场的作用很有限,将导致市场盘口投机有余而投资不足,增大市场波动。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机构大户,可能由于行为不规范,凭借其特有的资金规模和市场信息,通过操纵市场来谋取收益,这又会助长市场投机的一面。

二是从交易品种结构看,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交易品种少且结构单一,致使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也使投资者无法通过有效的投资组合来实现风险对冲。这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导致定价机制扭曲,导致市场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而不断积累,进而引发证券市场系统风险。

三是缺乏不同层次市场间的递进递退机制,使得上市公司缺乏进取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市场结构缺乏层次,会诱导许多劣质公司争夺上市资源,市场制约机制失灵,逐渐累积系统风险。

四是中介机构由于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与上市公司联手作假,欺骗投资者并操纵市场,股票市场回报率畸高诱导社会资金流入股票市场从事投机炒作,造成整个社会投机心理的恶性膨胀和金融资产价格的暴涨,股市呈现严重的泡沫化,加剧了股市风险。

(三)证券市场自身所蕴藏的风险

证券市场自身的脆弱性以及市场上微观主体运行过程中的非系统性风险恶化,是引发证券市场危机的内部根源。

证券市场自我平衡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弱,具有内生脆弱性的特点,这种内生脆弱性首先突出地表现为证券价格的过度波动。相对一般商品,证券资产是一种虚拟资产,其价格变化除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还要受证券市场自身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资产收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此外,证券价格的变化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市场前景的心理预期,而投资者对于未来通常会产生模糊的、不确定的、缺乏可靠基础的认知偏差。因此,证券市场通常面临较大的波动,证券价格的过度波动积累了大量的风险,极易引发证券市场危机。

证券市场的内生脆弱性还与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有关。证券价格极易背离市场价值,从而形成证券市场的自我膨胀机制。证券价格往往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往往会使证券价格与企业的真实价值发生分离,也就是说,当企业实际价值下降时,其用证券价格表示的市场价值并不会立即减少。这一特点也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有关,当投资者普遍预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整体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时,证券市场的购买力旺盛,推动了证券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然而,当经济实际增长比预期要低得多时,受到信心丧失的传导效应以及无力支付的连锁反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证券市场会出现功能性失衡,市场资金将大大减少,证券资产价格随之迅速下跌。因此,当证券价格与实际价值背离到一定程度时,不得不通过危机的方式来使其向真实价值回归。在证券市场内在脆弱性的循环作用下,市场上不断产生和积累引发危机的能量。由于证券市场的敏感性,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证券市场本身波动或者突发事件或者政策调整的出现,都可能导致证券市场出现结构突变,并引发证券市场危机。

(四)上市公司管理机制不完善引发的信任风险

除了市场本身的因素之外,市场上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微观主体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信息披露和重大投资等方面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通常被称为证券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一方面,上市公司质量不佳将使投资者逐渐失去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加大证券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生产和投资活动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或者上市公司经营不善,都将使上市公司面临经营风险,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恶化以及财务结构的不合理,往往又会给上市公司造成财务风险。当上述风险通过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反映出来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引发证券市场危机。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不道德行为将给公司股东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尤其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对股东利益的损害。一旦市场上上市公司的不道德行为泛滥,极易造成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危机,并最终演变为证券市场危机。

三、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成因,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一是优化证券市场结构,降低可转债融资的市场风险。二是规范股票市场发展,为可转债转股打通道路。三是健全证券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可转债融资效率。四是强化上市公司治理,提升可转债融资公司的声誉。X

参考文献:

1.王蕾.浅析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商业研究,2005,(13).

债券市场概述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bond marke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inancial market. Bonds liquidity is essential to bond market for it can reduce the trade cost rapidly. Bond market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but the limitations in trading platform, trading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des and investors and other reasons lead to slow development of bond market liquidity.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bond market liquidity, the cause of the lack of bond market liquidity is found out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关键词: 债券市场;流动性;企业债券;做市商

Key words: bond market;liquidity;corporate bonds;marketmakers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001-03

1 我国债券交易市场的概述

我国的债券交易市场由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柜台债券市场三部分组成,三个市场相互独立,各有侧重点。其中,场外银行间债券市场采取报价驱动交易方式,参与者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交易所债券市场采取集中撮合的交易方式,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办理交易业务,银行柜台债券市场刚刚起步,参与主体为在商业银行开户的个人和企业投资者。

2 我国的债券市场流动性

2.1 债券市场及流动性概述

当前我国债券的发行主体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和其它企业,发行的品种有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银行间市场为主导,交易所市场为辅,以及银行间市场延伸的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场外场内结合的市场体系。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主要交易场所,参与主体有银行及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场外交易所的参与者除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有一些企业及个人投资者。在债券发展的30年里,已逐步形成两种交易规则,指令驱动制和报价驱动制。

债券市场流动性是金融市场参与者迅速进行大量金融交易,而不会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市场性质,也是市场能够进行迅速低成本交易的能力,它包涵即时性,宽度,深度,弹性等四个维度。然而,流动性是一个难于衡量的概念。一般而言,在流动性衡量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交易即时性,交易规模和交易成本。另外,债券流动性受交易机制、交易成本、市场参与者行为和产品设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2.2 债券市场流动性的现状

周转率是反映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主要指标,本文现选取周转率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到2011年我国债券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

2.2.1 债券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流动性发展缓慢。

由表1可见,一方面,我国债券市场的债券余额从2006年的52827.70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172253.10亿元,交易额增加了119425.4亿元,2011年的余额比2006年增加了2.26倍,平均增长速率为26.84%,这说明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在5年里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我国债券年周转率从2006年到2010年一直处于1以下,仅2011年为1.2560,流动性情况并不理想,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仍属偏低之列。我国债券周转率2006年较2011年年平均增长速率为38.30%,债券发行余额的平均增长速率是周转率平均增长速率的1.43倍。这说明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但流动性发展相对缓慢,债券市场资金仍然缺乏流动性。

2.2.2 我国债券周转率总的来说呈增长趋势,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较股票市场仍然较低。

图1中,我国的债券市场年周转率在2009年以前都低于0.5,从2009年开始斜率逐渐增长。其中,2006年到2007年的周转率下降,表示债券市场还不够成熟,流动性下降;2007年到2008年周转率上升,说明债券市场逐渐成熟,流动性得到提高;2009年到2011年的周转率加速增长,增长率为26.22%,说明流动性迅速增长。总的来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发展呈逐渐向好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股票市场的平均换手率为3.9,债券市场的平均周转率为0.725,债券周转率比股票换手率低2.275,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年的股票换手率都大于债券周转率,这说明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相比仍然较低。

2.2.3 企业债券周转率低,流动性差。

企业债券是债券市场最活跃的部分,作为资本市场中直接融资工具之一,具有融资成本低廉、规模大、期限长、可作为项目资本金使用等特点。这里我们仍以债券周转率作为研究对象。

从表2看,我国企业债券余额从2006年的5505.70亿元增长到了46456.84亿元,5年里呈现了跨越般的增长,平均增长速率为54.56%。而另一方面,企业债券的周转率却一直0.80~0.177之间浮动,总得来说没有较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债券的资金仍然非常缺乏流动性。

3 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原因

3.1 中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偏小,债券品种单一

2011年底,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额为21850.71亿元,债券市场发行总额为60176,01亿元,企业债券市场仅占36.3%,而国外成熟债券市场的企业债券发行额一般占债券市场的50%及其以上,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相对偏小。我国国债的发行额为17100.1亿元,金融债的发行额为19972.7亿元,两者发行额占我国各类债券发行总额的2.08%,而公司债的发行额仅为1252.5亿元,发行额仅占债券发行总额的5.7%。由此可见,我国的债券市场以国债和金融债为主,公司债发行规模极小,债券品种单一,缺乏创新。

3.2 债券发行市场无风险评级,投资者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债券发行市场,只有按发行主体即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进行了大体的分类,但并没有对上市的债券进行风险分级。由于所有债券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风险未知的,因此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就无法对债券产品进行合理的选择。债券市场上投资者结构单一,对风险的喜好厌恶程度以及能掌握的信息都相差无几,这种趋同使投资组合不能呈现出多样化,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按同一方式进行交易,降低了市场流动性。

3.3 债券交易市场制度不规范

我国的企业债券是在证券交易所进行办理的,属于场内市场,以指令驱动、集中撮合的交易方式,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债券交易平台。而在国外,企业债券多在场外市场进行,场内的交易量往往不到5%。在欧洲的MTS债券交易市场,采用的是报价驱动和集中撮合相结合的交易规则。企业债券作为固定收益的金融产品,适合以大宗批发方式买卖,更适合场外市场,大宗交易的场外交易可避免大宗交易的债券价格剧烈波动,更有利于债券市场的资金流动。

3.4 缺乏有效的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是以做市商报价形成交易价格、驱动交易发展的证券交易方式。虽然我国债券市场已经引进了做市商制度,但是目前双边报价商制度离国外真正的做市商制度还差得很远。债券市场缺乏有效的做市商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虽然名义上是采用报价驱动方式,实际上却以成员间相互谈判、直接达成交易为主,更像指令驱动型市场。二是报价券种较少,报价期限品种不全。2006年做市商确定的双边报价券种有222种,而发生双边报价的仅有166种,只占了25%。做市商制度不完善的相关问题大大影响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3.5 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债券的利率

目前,我国的国债、央行票据和shibor等产品虽然已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企业债券的期限、利率和额度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确定的,利率的市场化程度相对于国外发达债券市场仍然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法规规定:企业债券利率要低于同期银行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还要加20%的利息税,这样企业债券的风险与其收益大小便存在不对称的状况,这导致了投资者不愿意投资企业债券,降低了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4 增强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对策

4.1 引进机构投资者,形成多层次的投资结构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是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投资结构较为单一,这就需要我们引进机构投资者,丰富市场投资结构。首先,我们可以引进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进入债券投资,将企业债券投资融入其债券组合。其次,允许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债券市场,购买其中低风险、回报率稳定的股票,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4.2 创新债券产品,引入风险评级制度 除了促进现有的国债、企业债和可转债的发展,还应积极开发债券衍生产品和创新产品,包括指数化债券、永久性债券、含期权债券甚至是垃圾债券,丰富债券的风险结构,以适应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要。在债券的一级市场,还可引入风险评级制度,给予不同风险等级的债券产品一个定位,是投资者能够根据自我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投资。风险评级不仅能够扩大投资者和投入资金,也能极大的促进债券资金的流动。

4.3 构建专门的债券交易市场,完善柜台交易 目前,我国的企业债券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场所进行交易,而是委托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办理其业务,这不仅提高了企业债券市场的交易成本,而且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扩大。我国可以借鉴欧洲的MTS市场和美国债券市场的运行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专门性债券交易市场,构建完备的交易市场结构和交易机制,为债券资金的高效流动提供有效的平台。

4.4 完善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又称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主要特点是存在进行双向报价的做市商,买卖双方都根据做市商报价与做市商进行交易,证券交易价格由做市商决定。在美国的NASDAQ市场上,约有70%的交易通过做市商制度来完成,使得该市场的交易活跃进行。而我国央行在2007年1月11日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中,提出了降低做市商准入标准,加大对做市商的政策支持力度,使更多数量的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有机会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业务的目标。因此,要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必须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以驱动交易双方的高效对接。

4.5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是保证债券市场健康合理发展和提高债券市场资金流动性的基本保障,因此设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不可缺少的。在访问马来西亚时说过要建立“顶层设计”,对于债券市场而言,需要政府在总体上设计出债券市场的“顶层设计”,以总体规划和制度来引领债券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证监会的监管力度,以提高流动性效率作为主要目的对债市一、二级市场进行规范;对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实施统一监管,要不断致力于银行间市场向场外交易市场的转变,最大限度的实现与交易所市场的融通,逐渐实现交易市场的高度统一,提高市场流动性效

率的。

参考文献:

[1]胡永青.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流动性分析改革开放论坛[J].经济纵横,2002(9):14.

[2]许平彩,陈丽芹,魏玮.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现状分析与建议[J].经济与管理,2011(4):90.

[3]白帆.增强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0(11):181.

[4]唐毅亭.改善市场微观结构提升债券市场流动性水平[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12):18.

债券市场概述范文第5篇

7月17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2年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保监会近日专题研究了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近期将推出《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通知》和《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截至记者发稿,上述四个文件已经其中三个。

较早前的6月份,保监会在大连召开保险业投资改革创新会议,就13条投资方面的改革创新政策征求意见,是为保险业投资改革的新政。

接近保监会的人士透露,所有13条投资新政策将分三批,其中包括部分拓展新渠道的第三批政策可能将在今年底前后。

从去年底开始,保监会开始拟定或修订部分政策,到4月份项俊波在温州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市场化改革进程”,再到6月份大连召开投资改革创新会议,至7月份部分政策正式出台,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一路疾行,不可谓不快。

监管思路转变

《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委托证券公司、证券资管公司或者基金公司开展委托投资,但是受托机构需满足一定条件,最近一年管理资产规模成为一道“门槛”。

上述《办法》要求,证券公司或者证券资管公司成为受托机构,最近一年客户资管业务管理资产余额不低于100亿元,或者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受托资金余额不低于50亿元;基金公司要成为受托机构,最近一年管理非货币类证券投资基金余额不低于100亿元。与该《办法》征求意见稿相比,门槛降低了不少。征求意见稿中,上述最低余额分别要求为20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

接近保监会资金部的人士透露,考虑到门槛设得太高,符合要求的机构太少,办法出台的意义也就小很多,因此一定程度上采纳机构的意见。但是考虑到市场变化较快,一些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变动也较大,因此在正式出台的文件中加入“最近一年”的要求,即要求受托机构在过去一年的平均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到一定要求,以防止一些机构为了接保险公司的业务临时“寻找帮忙资金撑规模”。

上述人士表示,保监会打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垄断优势,引入券商和基金公司成为竞争者,是希望保险资金能够直接对接优质资源,选择最优秀的资产管理平台,创新保险资金的赢利模式。

自2004年以来,保监会逐步放开保险资金投向,股票、基金、基础设施、无担保债券、未上市股权、不动产等渠道逐渐放开。但是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股票有一定的门槛要求,部分中小公司不能直投股票,只能委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于是整个行业逐渐形成了保险公司自主投资与委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相结合的模式。

放开股票和基金的渠道后,保险行业投资收益情况有所改善,但行业投资收益情况过度依赖股市表现。2001-2011年,保险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为4.67%,但波动剧烈,最高为2007年的12.17%,最低为2008年的1.91%。

对于保险资管公司来说,此前设立资管公司门槛较高,2006年以后“9+1”的格局一直维持,直至2011年设立资管公司条件放宽,才有新的资管公司开业。另一方面,大多数保险资管公司只运营保险资金,在金融资产管理行业竞争越来越大的情形下,保险资管公司竞争力逐渐削弱。

长期以来的政策保护,使保险资管公司投资能力不够,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瓶颈,一家中型寿险公司副总表示。

与此前单纯考虑放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相比,此番新政放宽保险公司委托投资的渠道,并引入资产配置的概念,显示出保监会监管思路有所转变。

天津一家保险公司投资总监表示,资产配置概念引入后,对所有保险公司都有影响,将改变保险资金投资的流程。而《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也是首批四项新政之一。

部分渠道微调

7月19日,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债券办法》调整了债券的分类标准,增加了保险资金可投资债券的品种,保险资金可以投资混合债券和可转换债券,至此,保险资金可投资债券品种基本覆盖了现有市场公开发行的品种。

《债券办法》还调整了投资比例,提高了无担保债券投资上限,将投资无担保非金融企业债券的比例上限,调整至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0%。对于中央政府债券和准政府债券,不设上限。

此外,《债券办法》还明确了发行人资质,统一信用评级,对于金融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债券,分别规定了具体的主体和债项评级要求。保险公司投资无担保债券的最低偿付能力要求,也从此前的上季度末150%调整为120%,更多公司可以投资无担保债券。

一家外资寿险公司投资部总经理向《财经》记者表示,短期来看,调整债券投资渠道对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最具现实意义。“毕竟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债券是最主要、比例最高的渠道。”

从全行业来看,债券渠道一直占据保险资金投资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投资收益率排名靠前的公司,往往也是通过债券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收益率。

上述外资寿险公司投资部总经理表示,此番调整债券投资渠道,增加可投资债券品种,调整债券投资比例上限,对于全行业来说,是一件有积极影响的事情,“投资压力会减小很多”。但是否会直接提升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该人士则表示不一定,“优质债券仍然是买方市场,不凭关系和成交量是抢不到那些优质债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