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

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

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

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第1篇

正如Mayer所说:“学生从文字和图片中学习比单独从文字中学习效果更好。”知识可视化技术把抽象知识用形象的图表、图形及图像等可视化手段表达出来,大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可理解性、可识别性,使知识更容易被记忆、理解、加工和运用。知识可视化的外在形式是各种视觉表征,有效地促进了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因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是改善知识传播的手段,也为潜在的知识创造提供了可能。目前,知识可视化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知识可视化工具和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各门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

知识可视化具有下列的一些特征。直观化、结构化:知识可视化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同时又呈现出结构化的特点,不仅可以清晰地呈现概念或知识点,还能明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本质联系。深度化、本质化:知识可视化使不可见的知识甚至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将显性知识生动化,可以深度发掘知识内含的特性,展现知识的本质。高效化、优质化:知识可视化可以对知识进行优化,并可以被高效率获取,知识可视化不仅传递事实,还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因此,知识可视化用于教学,这种图解形式的知识可以引导记忆,更富形象性,更易理解,有助于知识的同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激发创新。由于知识可视化便于传播,也就有利于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可视化知识经由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形成整体,方便知识的组块,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二、知识可视化工具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不同的学者对知识可视化工具的分类不同,形式十分丰富。常用的有:表格(Excel)、流程图(Flow Charts)、概念图(Concept Map)、思维导图(Mind Map)、思维地图(Thinking Maps)、概念卡通(Concept Cartoons)、观念地图(Idea Map)、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s)等等。这些众多的可视化工具中,有些已为大家所熟知并普遍应用,如表格、流程图等;有的已有较多的介绍,在教育教学中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有些却鲜为人知,甚至在国内很少介绍或没有介绍,在教育教学中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如观念地图、思维地图等。物理教学本来在这方面的运用和研究应该具有优势,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还不如其他学科教学,如英语、生物、地理、化学等。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对主要的且对物理教育教学有很好应用前景的一些知识可视化工具作简要介绍,希望引起物理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并做出研究然后应用于物理学科教学之中,在促进物理教育改革,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1.概念图

概念图产生于1972年,是美国康乃尔大学J. D. Novak和D. B. Gowin提出的。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结构化图形,它由节点(概念)和连接节点的线段(关系标签)组成,能清楚地表达某一命题中各概念节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2]概念图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层级结构的方式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核心的概念位于图的上端,次一级或更一般的概念按等级排列在下面,概念之间还可以交叉连接,并表明这种连接的关系。概念图的特点使其在支持学习方面发挥特有的优势。

概念图通过区分概念之间的层级次序,确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相关概念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如加速度,从运动学的角度,它是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因此,和速度、时间有关,而速度是单位时间的位移,即又和位移、时间相联系。从动力学的角度,它是力作用的效果,力引起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所以与力、质量有关,在中学物理学中,常见的力有万有引力、弹力和摩擦力,这些力又与一定的物理概念发生关系,质量又与体积、密度概念相关。这样,我们对加速度的认识就显得丰富、全面、深刻。概念图的表示形式简洁明了,形象具体,有利于记忆、巩固,便于对知识组块,使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观点有关的概念群以整体的又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可以综合信息和资源,可以引申和拓展。概念图可以帮助学习者反思学习的活动过程,可以将默会知识显示出来,有利于物理知识的表达和传递,有利于合作学习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概念图也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元认知能力,也可以作为有效的评价工具等等。如图1是磁铁的概念图,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它的教学功能。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Tony Buzan于1970年提出的,是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类比自然万物放射性情形而形成的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成果。思维导图运用线条、符号、数字、逻辑、节律、色彩、词汇和图像,按照一套简单、自然、基本、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运用从中心发散出来的结构,把一些枯燥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形。[3]思维导图的形式就像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图,利用这种图形,可以将思维过程呈现出来,直观形象地表达知识的结构和关联。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认知能力,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促成知识的建构。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将原来离散的知识形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又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树冠状网络式的发散结构,启发学生改变线性式的思维,产生多向的联想,生成知识的网络,激发创新构想。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更需要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将相关的概念、事实、命题、原理,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思维导图特别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发散形的结构,尤其对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独特的作用,而发散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思维导图被称作高效学习者的“瑞士军刀”,促进大脑快速、高效、自然地工作,特别适用于阅读、复习、笔记、备考,帮助学习者高 效地管理信息,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增加个人成功的概率。思维导图也是师生交流的工具,有效教学评价的工具。下页图2是一幅星体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到思维导图特有的结构。

3.思维地图

思维地图是David Hyerle在1988年开发的,是建立在语义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上的。

思维地图是用来进行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可视化工具。相对于前面所介绍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而言,思维地图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地图有8种类型,[4]如下页图3所示。

圆圈图,在圆圈中心,写上需要研究的主题,如光的现象。在圆圈外边,写上或画出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如“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树形图,主要用于对事物进行分组或分类。最上端是核心概念,下面依次逐级分类。如“电磁场”,可分“电场”、“磁场”,电场下可以逐级写上与电场相关的概念,磁场也一样。起泡图,与圆圈图不同,其中心圆圈内,写上被描述的概念或事物,如“平衡力”,外面圆圈内写上描述性的词语或短语,或写上特征,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等。双起泡图,主要用来进行对比和比较,两个被比较的概念或事物放在两个中心圆圈内,如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比较,外面单独连接的圆圈内写上不同点,如“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等,中间共同连接的圆圈内写上相同点,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等。流程图,用以列举顺序、过程、步骤等,大方框写上过程,下面对应的小方框写上每个过程的子过程,如探究学习,每个环节(过程)又可以有具体的实施策略或步骤。复流程图,用以展示和分析因果关系,中心方框是核心概念或事件,如光的干涉,左边是产生的原因或条件,右边是产生的现象或结果。括号图,主要用于分析、理解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左边是概念或事物的名称、图像,如运动学,括号里就写上相关的概念,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再依次用括号,依次写上所属的概念或事件。桥型图,主要用以类比、类推,桥的左边横线上、下写上相关的事物,如“水流的形成”,桥的右边横线上、下写上与左边进行类比的事物,如“电流的形成”,通过类比,实现对难理解的、抽象的、复杂的物理概念的学习。同时,还可以把几种思维地图联合起来学习运用,从中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概念卡通

概念卡通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教育学院的Brenda Keogh和Stuart Naylor于1992年提出的。概念卡通利用卡通图画的形式,系统地将常见的科学概念融于日常生活的相关情境中,通过提供多种不同的观点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者的思考,促进学习者的探究,提高学习者的科学素养。[5]

这种可视化方式容易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感到物理学是与他们相关的,贴近的。儿童在发表各种自己的观点时,容易反映他们所具有的前概念,并在交流中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概念卡通可以作为儿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工具,还便于进行STS教育和SSI教育,在这当中,引入论证和推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和思维空间。由于概念卡通的形式特殊,因此,这种知识可视化工具更适合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教学。如下页图4所示,几个儿童对电路所引发的思考,人物对话在卡通画的泡泡里,画面下提问:“你认为呢?”,吸引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思考。

5.观念地图

观念地图是一种对大脑工作方式的自然表现方法,可用在学习、思考、计划、组织活动、回忆、笔记、讨论、报告等许多方面。观念地图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观念地图比思维导图具有更多的实际性、灵活性和可用性。[6]

观念地图的构建体现了左右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是将逻辑方法、线条、词组、数字和一系列的颜色、图片结合起来的过程。观念地图的结构分成四个部分;中心图像,主体分支,小分支,附加部分(标志、图像、色彩)。中心图像:在所有的观念地图构建过程中,最先确定下来的一定是中心图像。它包括了中心关键词或是图像,代表了整张观念地图的主题或中心。为了让使用者留下更多的视觉印象,它至少包括3种颜色,有时甚至着重处理。主体分支:指那些直接连接中心图像的分支,突出了主要内容,一般每张观念地图都有5到9个主体分支。它们一般绕着中心图像按顺时针方向标记,通常由制图者根据中心图像发散思维直接得到。左右分布的模式模拟了左右脑的模型。小分支:小分支可以是主体分支的继续分支或是直接的单线连接。由制图者根据上一级的关键词继续发散思维得到。附加部分:用于着重、突出或连接区别内容时用,可以标注到观念地图需要的任何位置。观念地图应用范围广,可应用于学习、思考、回忆、计划、笔记、讨论等许多方面。它的主观性较强,体现的是个人大脑对某事物的思考过程,是制图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结构分布也随主观意愿决定。同时,观念地图还具有高效性,通过几个关键词的描述、相关的联想,能够将大脑思考的过程反映出来,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使知识能得到高效的梳理和集中,能拓宽制图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利于记忆和回顾。图5所示是关于直线运动的观念地图。

6.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由美国情报学家B. C. Brooks提出的,主要是指人类的客观知识,他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可以绘制成以各个知识单元概念为节点的学科认识地图。而目前一般认为,知识地图是可视化地显示可获得的信息及其相互关系。它促使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在各个具体层面上进行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学习。在这样的地图中包括的知识项目有文本、图表、模型和数字。[7]

知识地图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不仅揭示了知识的存储地,也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学习领域应用时,知识地图使无序的知识信息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有序的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使学习者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借助知识地图,正确判断自己所处的知识层次,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合理的学习途径。利用知识地图,可以整合各种学习资源,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拓宽学习视野。但知识地图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图5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8]

在物理教学中,在知识地图层呈现的是所学物理内容,描述层对知识做出描绘,并与知识地图层相链接。当然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资源分布状况及其知识结构进行建模,通过对知识建模提取出知识特征、描述知识的使用背景以及用通用的格式对知识进行描述存储。知识地图的构建应结合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技术。

7.语义网络

语义网络是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J. R. Quilian提出的,认为记忆是由概念间的联系来实现的,他建议用语义网络来描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语义网络是知识的一种图解表示,用节点表示概念、实体和情况等,用边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边也称为联想弧。语义网络表示由四个相关部分组成。词法部分:决定表示词汇表中允许有哪些符号,它涉及各个节点和弧线。结构部分:叙述符号排列的约束条件,指定各弧线连接的节点对。过程部分:说明访问过程,这些过程能用来建立和修正描述,以及回答相关问题。语义部分:确定与描述相关的(联想)意义的方法即确定有关节点的排列及其占有物和对应弧线。[9]

语义网络能把概念的结构属性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显式简明地表示出来,与概念相关联的事实、特征和关系可以通过相 应的节点和弧线推导出来。由于与概念相关的属性和联系被组织在一个相应的节点中,概念可被访问和学习。问题的表达更加直观,更易于理解,适合于沟通、合作。语义网络可以非常大,可以包含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概念。

三、认识和建议

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心理健康 知识

一、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有必要更新知识结构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报告说,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贫困并不是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充分必要条件,但相比起非贫困生,贫困生更容易具有以下心理问题:受挫感、自卑感、畸形自尊、抑郁、交际障碍、盲目攀比、不安全感、偏激和心态等。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来自其贫困家庭的影响、贫困生源地的影响、学生群体的影响、高校改革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

解决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思政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有关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面对任重道远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有亟待更新的必要。高校思政辅导员虽然自身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其前期的知识结构、能力储备、技能培养也许并不能使之马上胜任相关工作。

1.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辅导员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是个心理问题,但思政辅导员大多数并非心理学专业毕业,另外,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又不仅仅只是个心理问题,其成因分析和措施选取需要多学科的专业素养。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政辅导员知识的综合性。只有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

2.辅导员的年龄决定其相关能力有待积累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政治问题一样,都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工作,需要相当的经验和阅历。虽然高校思政辅导员一般自学生时代起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毕竟作为基层辅导员时一般都还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相关经验和能力都还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3.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新凸显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由政府为其支付教育和生活成本,而且毕业分配制度使之对未来预期稳定良好、对前途充满乐观,并且具有身为“天之骄子”的自信,相对而言,那时候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突出。现在高校改革使大学贫困生不仅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前途未卜,焦虑因素增多,并且大学生对自身的整体评价开始降低,自我肯定不足,庞大的学生群体也使学校的管理和服务难以应付,种种变化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发生而且恶化。由于该问题是新凸显的现象,所以包括知识体系建构在内的各方面应对举措都还有待完善。

总之,目前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时有必要更新知识结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形势需求。

二、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

高校思政辅导员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相关职责。具体而言,高校辅导员尚需系统补充以下各类知识,以便建构较合理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知识体系。

1.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为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首先应该成为心理学方面的内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

(1)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加深对贫困生的了解

在面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首先需要研究贫困生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贫困生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只有了解了贫困生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2)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和控制贫困生的行为

学好心理学知识,不但有助于了解贫困生,而且有助于对贫困生的行为进行调控。运用心理学知识,思政辅导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贫困生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可以知道如何改变各种内外在因素实现对贫苦生行为的调控,可以尽量消除其心理上的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导其积极行为。

2.统计学知识

统计学在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运用意义在于:

(1)对相关科研的意义

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既是个日常管理工作,也是个学习型、研究型的工作。既要以高度的热情、爱心、政治觉悟和责任感来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又要做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相关工作的知识体系构建目前尚在探索过程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项研究型的任务。为了做好相关科研,就一定要具备统计学知识。统计作为人类在质的规定性前提下定量认识和学习的一种技术工具,对科学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运用统计学知识,可以进行贫困生心理健康科研工作的指标体系设计,也就是可以界定能够切实反映对象特征的数据质的规定性。

其次,统计学提供了研究贫困生心理特征的数据量的处理知识,即能够切实揭示贫困生心理健康数据量的特征和规律的数据处理技术。

(2)对相关管理的意义

有必要建立高校思政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在该体制的运作中,数据统计是必需的技术支持。只有运用统计学知识,才能设计好该目标管理体系的架构,并通过精细的数据管理保证体系的正常合理运转。

因此,高校辅导员为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研和实务,有必要掌握统计学原理,并能熟练操作统计学软件,如SPSS,SAS,STATA等。

3.经济学知识

贫困生心理问题由贫困而生,所以为了正确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就有必要学习经济学知识。贫困生由于暂时的经济困难而引发心理问题,其症结还是在于其对经济预期缺乏信心。思政辅导员在进行相关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时,应该善于用于经济学思想帮其分析未来的经济能力和经济状况。只有当贫困生对其经济预期产生信心时,他才能正确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我们并不是要鼓励贫困生一味地以苦为乐、下定决心一辈子安贫乐道。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帮助贫困生走上致富的道路。为此一定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致富的信心。思政辅导员要善于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和贫困生个人的经济前途,帮他们摆脱经济上自卑的阴影,将他们引导到积极的人生规划中去。

4.管理学知识

(1)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在组织工作中

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能够更有效率地组织相关工作。笔者正在研究高校思政辅导员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就是在进行相关的尝试。

(2)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在个人工作中

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汇点就在于管理的心理成分。对人的管理就是对其心理的管理。具体到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思政辅导员对贫困生个体的相关管理必然是针对其心理活动而开展的,同时,思政辅导员不仅仅是兼任心理医生,更重要的是干好其本职工作,即学生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引导和规范贫困生的行为,避免其心理失控、行为失常。可以说,对思政辅导员而言,心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应该是兼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分析问题,又能有效地处理问题。没有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和管理经验,面对贫困生个体,思政辅导员也很难开展相关工作。

当然高校思政辅导员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面对复杂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要承担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综合任务,可以说必须充当多面手,掌握多学科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在此,笔者通过个人的工作总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引同行之玉。

三、结语

面对凸显的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思政辅导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做好相关工作。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既是一项科研型工作,也是一项务实型工作,这需要思政辅导员培养综合素质和多学科技能。具体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辅导员亟待补充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等。只有搭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辅导员才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尚需进一步研究,对辅导员知识结构更新的有效措施提供方案。

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鲁克 路桑斯 知识工作者 心理资本

概念背景

(一)下一个社会

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提出比“知识经济”更广义的是“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这一概念。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下一个社会将是知识社会,知识会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力,他们具有下列三种主要的特质:没有疆界。因为知识的传播甚至比资金流通还容易;向上流动。每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有力争上游的机会;成功和失败的机率均等。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生产工具”,也就是取得工作所需的知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而德鲁克认为“下一个社会”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30年左右。而20世纪80、90一代青年的职业成功也将在下一个知识社会来印证。作为未来职场的管理者应该铭记德鲁克的忠告:“社会变化对于组织和管理者的成败而言,可能比经济事件还要重要”。立足探索未来的管理也必然成为青年学者的使命。

(二)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这一概念是德鲁克在1959年出版的《明日地标》(The landmarks of Tomorrow)中提出的其认为“知识工作者是通过正规教育获得工作、职位和社会地位,主要利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工作的人”。

知识工作者们通过应用理论知识和分析性的技术、技能实现和提供创新性产品和服务,而使用正规知识从事专业工作,是界定他们身份的主要依据。知识社会将变成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而知识工作者是下一个社会的主力军。知识也将必然成为知识工作者的“武器”,知识工作者将是组织的伙伴而不再是下属。“他们将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甚至未来的生存”。在展望未来的管理,管理知识、管理知识工作者将成为必然的主线。基于知识与知识个体的不可分离,知识个体的心理状态,对于知识的有效利用和传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三)心理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是心理资本理论的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倡导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应引导和促进人类生活的积极一面,一改过去过分重视消极心理研究的取向。

受到积极心理学的启发,Luthans(2002)首次提出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的概念。积极组织行为学主要关注那些导向积极的,能够被有效测量、开发和管理并与高绩效相关的心理资源或要素的研究和应用。Luthans 在《心理资本》一书中将心理资本界定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 Optimism);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Hope)”;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Resilience),以取得成功。开发和管理知识工作者的心理资本,将成为下一个社会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有效途径。

知识工作者心理资本管理作用

(一)心理资本与组织竞争优势

Luthans等(2004)研究指出,一种资源能否形成竞争优势的标准包括:长期性(long term)、独特性(unique)、可积累性(cumulative)、相互关联性(interconnected)、可更新性(renewable)。经济资本能在可积累性上形成竞争优势,而其他方面却不能形成较明显的优势。

人力资本在可积累性方面有优势,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并不确定。社会资本在独特性、可积累性和相互关联性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但在长期性和可更新性两方面的优势不明显。然而,心理资本则在上述五个方面均能形成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竞争优势的获取可以通过投资、经营、开发和管理知识工作者的心理资本来获得。Luthans,Avey等(2006)通过干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可高达270%。

(二)心理资本与员工行为

Jensen,Susan等(2005)研究指出,护士心理资本与留职意向、对单位的目标和工作等的承诺呈显著的正相关。Avey等(2005)通过对105名工程管理人员的研究,考察了心理资本与员工的旷工(absenteeism)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希望、乐观与被试的非自愿和自愿旷工存在负相关,与员工的工作懈怠和离职意向负相关(Cooke,1997)。整体的心理资本比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能更好地预测员工的非自愿旷工。美国Nebraska-Lincoln大学的盖洛普领导研究所(Gallup Leadership Institute)2006年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员工的绩效和工作满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心理资本方面的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Jensen, Luthans等(2006)研究指出,企业家的乐观、韧性和希望水平都与他们的诚信领导的知觉水平存在正相关,此外,企业家的整体心理资本水平与诚信领导的知觉水平也呈正相关。Avey和Patera(2006)等对高科技技术企业员工积极心理资本与雇员的旷工关系进行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指出,积极心理资本能够减少雇员的旷工。

心理资本将超越了以往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从组织层面,心理资本能够帮助组织获取竞争优势。从知识个体层面,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体成长发展与积极行为结果的重要因素。心理资本对组织及知识个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工作者心理资本的开发和管理

(一)知识工作者心理资本开发与干预模型

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主要聚焦的是人力资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但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施展,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此存在极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对于知识工作者心理资本相关研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开发知识个体心理资本对于知识个体和组织都是非常重要,Luthans通过心理资本干预实验也证明了心理资本开发和得到提高的理论和实践的可能性。笔者提出了针对知识工作者心理资本开发和干预的模型,见图1。

1.自我效能/信心(self-efficacy)。途径一:通过体验熟练掌握或成功,能树立信心和成就感。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反复体验成功是培养他们自我效能感的最好的方式。知识工作者通过加工信息和知识创造价值。这一复杂的过程,需要最终成功的体验来增强下一次努力的信心,满足个人成就感和幸福感。途径二:通过持续学习与知识工作者间的替代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成败,学习他人成功优势,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并增强自己的完成信心。学习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是树立信心,充实知识,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之一。其他途径:社会劝说和积极反馈、生理和心理唤醒以及幸福感等途径来开发。

2.乐观(Optimism)。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和归因风格。知识工作者从事脑力劳动,面对的压力可能更多的是隐性的。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乐观的归因风格有利于知识工作者积极评价现在面临的挫败,并保持乐观的心态去积极克服困难;有利于对未来积极的展望和挑战。Schneider(2001)指出通过包容过去、珍惜现在、把握未来时机的策略来开发和实现乐观。

3.希望(Hope)。途径一:目标设置,合适的目标设置会影响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努力程度和坚持不懈的程度及寻找希望的意愿。途径二:分步前进,可以为一个人成功迎接挑战筑造一个更持续性的基础。达成成功目标是一个知识整合的过程。知识工作者需要对于目标和达成途径有清晰的认识。以树立对于目标的积极心理状态。途径三:参与,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个人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参与给员工授权、自由和自去解决自己领域的事情,可以增加信任、心理承诺和认同。其他途径:奖励机制、资源、战略协同、培训。

4.韧性(Resilience)。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指出最具韧性的人拥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例如,家人、朋友和组织),对于韧性的培养,需要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对组织而言组织支持和组织文化的支持尤为重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拥有哪些个人资产,如天赋、技能和社会网络,能够增强我们的韧性。最后,个体会认识到自己在面对逆境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自信或无望等),并会在评估克服障碍的资源和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更有韧性的想法,这样就能对参与者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聚焦个人资产策略、回避危害策略、改变影响过程策略来开发韧性(Masten & Reed,2002)。

(二)知识工作者心理资本相关的管理建议

1.利用员工援助计划帮助构建心理资本。知识工作者的精神疲惫度是远远大于身体疲惫的。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EAP)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治疗利与支持项目。主要关注组织和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通过EAP的实施,员工得到组织和家庭的双重支持,势必有利于员工长时期保持工作中愉悦的情绪,积极获取并储备良性的心理资源,增加员工在工作和家庭当中的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在无形中培育和强化了员工的心理资本。

2.培育和倡导积极的组织文化,重视组织文化认同。知识工作者对于文化的敏感度是很强的。只有在一种积极文化的倡导下,才能让员工与管理者的思维即整个的制度体系朝积极方向去发展。组织的解释风格和归因风格,组织文化的温暖度,组织氛围的轻松度势必影响员工的心理资本的开发和蓄积。张红芳(2009)研究指出,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协同集约式开发个人潜能、形成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的积极文化是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协同开发的基础。Luthans(2006)在开发韧性的研究中也提到适应文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蔡文燕译.下一个社会的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心理知识 现状

伴随着竞争时代的到来,心理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恋爱结婚到执手偕老,从职场到生活,心理学无不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人生。心理知识的缺乏不仅会让我们出现心理问题,同时也影响着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要真正实现心理健康,首先要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因为心理健康的构建、保持、维护都离不开一定心理学知识的指导和支配。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知识了解状况,笔者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和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具有代表性的福州市本专科高校内开展了“当代大学生心理知识了解现状”实践调查。

此次在福州市四所高校的课题调查,主要以发放无记名问卷调查表为主要方式,以个别访谈、网上调查为辅助方式。其中问卷调查部分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320份,有效回收1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被调查对象的专业覆盖较广,包括文、理、工、农、经等多专业学科,调查结果基本能反映目前福州大学生心理知识了解现状。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调查福州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了解情况,笔者在问卷调查表中设置了若干问题和选项。

1.大学生对心理名称的了解情况调查

在“你能列举8个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名称吗?”的问卷调查中,有36.2%的大学生能够完整地说出8个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名称,有72.6%能说出一半以上, 27.4%只能说出一半以下。

2.大学生对具体心理知识了解掌握情况调查

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的一项调查问卷回复中,正确率为34.7%。对“哪些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的回复中,17.2%选择能极力满足个人的需要;16.1%选择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62.9%选择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57.5%选择为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极力宣泄自己的情绪,正确率较低。对“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中可表现为?”32.3%经常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交谈,表现为十分兴奋的状态;29.6%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20.1%接触异性时经常表现为紧张的情绪;18%对同事、好友无缘无故地表现为冷漠、漠不关心;答对的只有29.6%。对“心理健康表现心理的耐受力方面为”,选择“过去的痛苦的体验经常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但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占38.2%;选择“遇到困难,能够忍受”的占65.5%;33.9%选择“把克服困难当成一种乐趣,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 25.3%选择“对于同事外人的议论并不在意”;正确率只有33.9%。对“心境”和“应激”的理解程度调查,在对“心境和应激区别”的调查显示,有42.4%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这两个概念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对“你能否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的调查则显示有75.6%的大学生回答“可以区别” ,12.3%的回答“不能”, 12.1%的回答“说不清”。而在对五项有关心理健康标准,心理过程的心理知识调查问卷回复却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与大学生生活有关的心理知识关注不够;五题全对的只有11.9%。

调查显示:经过这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心理教育的实践,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渐趋提高,对一些较为理论的心理知识都能够熟练掌握,大学生了解较为生疏的心理知识一般是与大学生生活不太密切相关的心理知识,对一些较为了解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知识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又显得欠缺,因此需要心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偏重。

3.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心理知识的途径调查

在对“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心理知识的?(多选题)”的问题调查统计显示,有20.5%选择通过“自学”; 60.3%选择通过“学校心理课”;10.2%选择通过“日常生活经历”;8.7%选择通过“社会宣传”;0.3 %选择通过“其他方式”。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心理知识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但主要是通过“学校心理课”这一途径。

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损伤的时候,应当如何获得心理健康的保护维护的调查

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损伤害的时,你通常的做法”的调查统计显示,30.4%的大学生找朋友亲人;18.9%选择顺其自然;22.2%选择视情况而定; 28.5%选择先咨询心理咨询师或相关人士。可见在任何获得心理健康维护上大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思维导向,选择心理咨询师帮助不是首选。

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数学课堂;心理;调控

1问题提出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工程要综合研究2个并行的基本过程:一是运用自然规律的工程技术,另一个是对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对应于课堂教学系统,可以分为课堂常规流程与教学调控过程,课堂常规流程较多采用复习一引入一新课一总结一布置作业5段式,但是必须指出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它情形:教学调控过程一般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进度控制,教学的评价和教学反馈等.2者的关系如图l所示.

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而对于教学调控过程的研究与分析就显得比较薄弱.

2数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

研究数学课堂心理调控首先应该明确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的区域、构成的要素、结构等等.目前关于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心理研究,主要有2种倾向.一种是,根据普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进行阐释或分析课堂中学生心理现象及其所产生的外显行为,提出一些对策;另一种是从学生内在思维变化进行研究,这2种方式缺一不可.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心理,课堂上重构的知识以及教师.事实上,在讨论某一个系统时,关键在于分析该系统所要表现出的价值高低,而价值高低主要是由系统内部的结构所决定的.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至少有以下几个结构:学生群体结构;知识的重构过程;个体认知的子调控系统.

数学课堂心理调控是指在数学课堂实际情境中,根据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结合知识重构的各个环节,按照系统工程方法论,结合普通心理和数学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和管理课堂教学.

3数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过程

根据前面的分析,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中,至少有以下几个结构:学生群体结构,知识的重构过程,个体认知的子调控系统.

3.1群体离散状态与课堂教学流程在哪里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4类:(1)积极参与型:该类型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应,学习主动性好,把课堂看作学习社交的主要场所,喜欢与同学和教师合作;(2)独立自主型:该类型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遇到自己已掌握的教学内容经常表现出不屑一顾; (3)依赖型:该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按部就班,对教师的讲授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其原因是思维的持久性较差,个人心理不稳定等;(4)流离型:该类型的学生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不感兴趣.究其产生原因,大致有3点:多次遭受学习挫折,对数学失去兴趣;自信心较差,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对数学的认识不正确,歧视或对数学厌恶.

影响合拍过程的变量主要从学生与教师2方面进行分析.与学生有关的因素有:学生的思维水平、兴趣、需要、情感、态度以及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核心成分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于教师而言,影响合拍的关键因素是教育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教学风格等.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要使处在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都尽量与教学过程合拍,教师要努力营造好课堂的教育环境.本着为了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建立起师生之间互助配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良好关系.国外有学者认为影响教学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与学生生活风格有密切关系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如果与学生生活风格密切联系的学习风格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适应,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更顺利和容易.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认识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生活风格,他就会依据这些差异对教学做出适当调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个体对于数学的态度与数学知识的发生

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决定其进入数学知识学习状态深浅程度的关键要素.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试想:要让学生实现“再创造”,在人类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个体对数学的态度与数学知识的发生的啮合过程应该是至关重要的起始点影响上述2者的啮合过程的因素有:个体数学学习的经验,课堂提供的知识情境,知识情境的复杂程度等.

数学包括数学的知识成分和数学的观念成分.其中数学的知识成分是指,数学的命题、方法、问题、语言等;而数学的观念成分是指,个体对数学的认识和对数学所采取的态度.观念成分中包含2部分,即个体的数学哲学观点与个体对学习、使用数学的态度.观念成分是课堂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最直接因素.事实上,数学的知识成分对数学的观念成分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数学的观念成分又是数学的知识成分形成的条件之一.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此不很重视,或者自己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比较模糊,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观念的培养.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的意义,这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前提条件.以往我们不提啮合过程是由于更多采用的是传授式教学,没有考虑学生为什么学以及学习需求的产生.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的作用来激励其学习.

3.3个体原有数学知识结构与课堂知识发展

认知心理学派首先提出知识结构概念,并指出:学习是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加以重新组织,形成结构,对基本现象进行整体把握,提炼思想原理、简化思维、加强记忆、提高效率.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少得可怜的寿命.”言下之意是知识结构远比那些知识点重要.虽然知识结构是由知识点累积起来的,但它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积,而是经过个体重新组织过的,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教师传授知识时,不仅要考虑传授当堂课的知识,更多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构与扩充.

课堂知识发展的载体是“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依托是“学习任务”,联系着师生教与学的纽带应该是“任务”,任务的合理与否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前提以及建构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变化,解决任务所处的状态可以分为低认知水平状态与高认知水平状态.对于高认知水平状态的保持与低认知水平向高认知水平状态的转化是教师应该思考和总结的.一般认为,影响上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教师为学生所搭建的脚手架,完成任务的时间,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支持、示范等. 在哪里

3.4不同问题阶段中个体能力的调节过程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曾经把问题解决过程模式分为4个阶段:首先,呈现问题的情境命题,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其次,要明确问题的目标和条件,在这个阶段,学生搜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策略以及相关的问题延拓到现行问题的技术;第三.阶段叫做填补空隙过程,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过程.这里所讲的空隙是指在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的一个认知空隙,空隙填补,就意味着问题基本解决.“填补”实质上是个体修整与创造能力显露的过程,是一种实质性的发现学习.第四阶段为检验阶段.检验的内容是问题的目标是否达到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推理是否正确.

而笔者认为,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学习阶段分法在实际学习中并非如此排序,应该是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后面3个阶段多次循序渐进,直到问题解决.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明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调节的成分,占用本应该属于学生搜索、修整的时间,代替学生“创造、检验”.上述4个过程与心理环境结构的对应关系为:课堂心理环境结构中的学生群体结构,知识的重构过程和个体认知的子调控系统分别对应课堂心理调控过程的合拍、啮合、耦合、调节.

综上所述,我们把上述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4个过程简单称为合拍过程、啮合过程、耦合过程以及调节过程.

4现实意义

4.1突出教师的机智

数学教学评价不能仅局限在教学常规,更应该突出教师的机智.现实教育中,我们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按照我们的习惯定式在评判其他教师,对于不习惯与不熟悉的场景就进行批评与指责.这样的评价,将原本正在尝试或探索的新的教育方法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的课堂机智实质上就是教师的调控能力.现在的公开课,新授课多,综合课少;概念课多,习题课少.新授课、概念课往往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较少,容易把握,教师们往往感到“有备无患”,这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4.2鼓励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应鼓励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的深刻了解基础上形成的.虽然我们分析了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4个变化过程,但仅仅是采用了描述性的方式,而实现4个过程的度的问题,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4-3端正对待差生的态度